张学良帅吗还会开飞机吗?

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新闻热线:
建站服务:
张学良私人飞行员亲历西安事变(图)
图为张学良(左一)和蒋介石(右一)合影在西安事变的研究中,几乎无人注意张学良的私人飞行员。可以说在西安事变前后,每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往往就会出现张学良当时最新型的波音247型飞机,这是西安事变的一大特点。飞机的使用不仅加强了西安与保安之间的联系,更改变了事变中重要人物活动的时空概念,从而使得他们的行踪更为快捷隐蔽,也就使得西安事变更为扑朔迷离。张学良的私人飞行员
路易·雷纳德是美国飞行员,他受聘于张学良,时年30岁(1935年),月薪1000美元。
当时张学良在乘飞机巡视部队时,与地面的联络很有特色,就是把命令放进一个丝绸口袋,再绑上沙袋投下。凡是能捡到口袋交给上司的人就能得到一块大洋的奖赏。飞机一直在上空盘旋,直到地面做出答复。地面的回答方式是用石灰在地上写字,或在白布条上写大字。这种办法方便快捷,是飞机上的张学良与地面部队惯用的联络方式。
当时彭德怀正在围攻东北军驻守的甘泉。雷纳德的任务就是每天驾机向甘泉空投弹药、粮食和药品。最令雷纳德不解的是,张学良光命令飞机向守军空投各种物资,却从不下令向红军投掷炸弹。倒是红军经常向这架波音飞机射击,以致每次返航后,他都要忙着修补机身的弹孔。北方的天黑得早,雷纳德的飞机经常在夜色中返航。机场的士兵只要听到引擎声,就会手持电筒排成两行,为飞机的降落导航。毛泽东多次提出借用飞机
按照当年的交通能力,保安到西安是个非常遥远的距离,两地虽然只相距170华里,但周恩来为了与张学良会谈,骑马到达肤施竟然花了两天的时间。而李克农从保安前往洛川,路上竟然要历时半个月。但是,张学良的飞机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从肤施乘飞机前往西安只花了不到两小时。这就难怪张学良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肤施与周恩来两次会谈,到保安与毛泽东见面。如果不是张学良忍不住向挚友 “显摆”而透露了自己的秘密,今天世人根本不可能得知张学良当年真实的行踪。众所周知,当年许多重要的共产党员因为各种原因都乘坐过张学良的飞机。毛泽东为了解决一些问题,也曾多次提出过向张学良借用飞机的建议。周恩来与张学良的肤施会谈
雷纳德有一则飞行日记很重要:洛川,星期三,日,早晨雨。一早被少帅唤醒,我认为天气不适合飞行。中午雨停,飞机下午2点起飞前往肤施。
雷纳德的回忆录记载的航行日志表明张学良是4月8日下午到达肤施的。
据当年随周恩来赴肤施的戴镜元回忆:“周恩来和李克农随来人进城会谈,我们则在川口村等候,飞机场由我们警卫部队控制,在会谈未结束前,任何飞机不得起飞。”原来在肤施严格控制雷纳德及其飞机的士兵是红军战士。这种严密的安全措施显然是以防万一,如果飞机失控返航,后果就难以设想。雷纳德的回忆也提到,在会谈期间,他本人与飞机受到严密的控制。雷纳德说,一群士兵几乎寸步不离地盯着他和飞机,连晚上睡觉也不放松。亲历西安事变
日,雷纳德从上海满载新鲜的肉类和蔬菜飞到洛阳,随机还有一位乘客——张学良的密友吉米·爱尔德。当时蒋介石已经去了西安,当雷纳德在西安降落时,发现机场停满了南京的军用飞机,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杀机。
12月12日凌晨,雷纳德被城里的枪声惊醒,开始还以为是军队的演习,接着听见子弹呼啸着掠过屋顶,并发现大门全部关闭,人也不准外出,这才发现清况不妙。到下午3点,整个城市终于安静下来。雷纳德说刘鼎 (张学良身边的中共地下党员、后来担任中共中央驻东北军联络员)自告奋勇外出看看。他翻墙到了空无一人的街道,一直走向机场。不多久就回来说机场由杨虎城的部队守卫,看见南京三架教练机降落,乘员一落地就被逮捕。还说张学良的波音飞机完好无损,已经严令卫兵保护。所有的通讯交通全部中断,道路和铁路被阻塞,广播和电报也完全中止。当黑夜降临时,死寂的城市分外恐怖。
当晚11点,电话铃响了,张学良来电要吉米立刻去见他。雷纳德在回忆录里说,吉米是张学良和蒋介石的朋友,那晚他必须顾及双方的脸面,因此扮演了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
雷纳德的回忆无意中对刘鼎在事变白天所处的位置与活动做了很清楚的说明。刘鼎是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和目击者之一,雷纳德的回忆表明12月12日的白天,刘鼎与雷纳德在一起。从刘鼎的关心和活动看,他非常注意机场,尤其是张学良的飞机。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刘鼎出现在雷纳德身边,会不会他当时的主要任务和肤施会谈时的戴镜元相似,就是监视机场和飞行员动态,保证飞机随时可以起飞以防万一呢?秘密接送周恩来
12月16日晚上,张学良密令雷纳德在次日清晨与刘鼎一起秘密飞往肤施。在此之前的13日,为了节省时间,保安曾紧急动员修建跑道,打算让张学良的飞机能够直接在保安降落。据当年参加抢修机场的毛泽东卫士贺清华回忆:“保安机场突然停修,大家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我也十分纳闷,找到一个机会,就直截了当地问毛泽东:‘主席,飞机场怎么不修了?不把蒋介石送来啦?’毛泽东听了我的问话后,爽朗地笑了起来,说:‘唉,不是那么回事,不是要把蒋介石弄到保安来关窑洞。修飞机场,是因为张学良的飞机要来接我们的代表去西安。保安的山沟太窄,飞机落不下来。’”于是飞机只能依然在肤施降落。
雷纳德不知道飞行的目的,但在降落肤施后,没有见到通常等着的汽车。刘鼎要他开着飞机的引擎,随时准备起飞。一会儿,出现了一些年轻的红军战士,刘鼎与他们交谈起来。雷纳德惊奇地看着这些传说中的红军,发现都是些十二三岁的孩子。带队的看起来也只有十七八岁,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谁也不会相信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雷纳德发现他们浑身泥泞,仿佛经过长途跋涉。
雷纳德并没有看错。由于保安地形条件的限制,急于赴西安的周恩来只能赶往肤施搭乘飞机。12月15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离开保安的那天早上,天空中纷纷扬扬下起了鹅毛大雪。保安到肤施170多华里,因沟深路窄,天寒地冻,马蹄不停地打滑,所以行进得很慢,当天只走了80华里的路程,天黑时在安塞县西边的一个小村子的土窑洞里过夜。16日早饭后继续向南前进,整整一天的急行军,马不停蹄,直到下午5点左右,周恩来一行才赶到肤施城北门外的蓝家坪。
由于围观飞机的人越来越多,雷纳德开始有些不安,因为飞机上载着1500磅子弹。六七个看上去有身份的人与刘鼎在一起,他们都留着黑色的长须。刘鼎给他们每人看了张学良的照片,然后让人卸下了飞机上的子弹。看热闹的人群开始拥近飞机,雷纳德说他掏出了枪以防不测。但刘鼎低声说了几句中国话,效果立现,人群不再拥挤,令雷纳德惊奇不已。“你究竟和他们说了些什么?”雷纳德随后问刘鼎。“我告诉他们最好回家去。”刘鼎笑着回答。
刘鼎的回忆与雷纳德基本相同。 雷纳德说飞机下午返航,12个人坐满了机舱。飞机遇强气流剧烈颠簸,机舱内的人一手拿着空罐,一手挽着胡须开始剧烈呕吐。飞机在西安降落后,接应的汽车还没有到。他们坐在机舱里等待,谁也没有下飞机。一会儿,几辆车开过来停下,他们就竖起衣领连贯下机,迅速坐进了汽车,很快开走了。就这样,雷纳德在西安与肤施之间往返多次。去时飞机装载着枪支、弹药、食品和其他各种物资,返时坐满留着胡须的共产党人和他们的警卫员。不给张学良添麻烦雷纳德非常佩服张学良的为人。他的回忆录出版于1943年,为了不给囚禁中的张学良带来任何可能的麻烦,就只披露了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与保安联系的具体内容,刻意回避了事变前的许多重要飞行。
除了在1936年先后两次与周恩来秘密会见。张学良的飞机还送过中共的一些关键人物。
日,张学良的飞机冒着风雪把担任国共和谈重要使命的张子华与董健吾从西安送到肤施。1936年7月初,刘鼎带着张学良的密信,“乘坐张学良的专机赶到肤施后,又步行华50里才到达安塞。中共中央立即召开了会议,专门研究张学良提出的问题。”
这些为了与保安联系而进行的频繁飞行,照理说很难瞒过雷纳德的眼睛。有不少文章都提到张学良“亲自驾驶飞机”与保安联系,其实这种说法既对又错。张学良确实会驾驶飞机,但通常都坐在副驾驶座上,绝不是单独驾驶飞机。张学良借机进行的所有重要活动,都有雷纳德的伴随,自然也就难逃雷纳德的眼睛。比如张学良与周恩来的首次肤施会谈,雷纳德明知监视他和飞机的都是红军战士,但在回忆录中却始终以“士兵”相称,而只字不提“红军”二字。送张学良到南京杀机四伏
日早晨,张学良突然要见雷纳德。奉命前来接人的汽车用“可以折断脖子”的速度把雷纳德送到张公馆,张学良正在密室等他。雷纳德立刻明白有秘密的飞行任务,因为这样的命令张学良总是在他的密室里下达的。不过这一次有点异乎寻常,因为张学良要求雷纳德在10分钟内做好飞行准备,至于飞往何处张学良却一言不发。雷纳德的这一回忆为史学界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证明了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这一决定的突然性和机密性,以致飞行员不仅连飞行准备的时间没有,而且也不知道飞行的目的地。
雷纳德到达机场,发现张学良的飞机由四排士兵作警戒。他们全部脸朝外,步枪上了刺刀,子弹也上了膛。雷纳德刚坐进驾驶室,就有三辆小车全速驶来。张学良从第一辆车下来,就一头钻进机舱,坐在雷纳德旁边的副驾驶座位。一些人鱼贯进入机舱后,雷纳德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带着美国腔的女人的声音:“准备好了吗?”雷纳德转过身去,原来是蒋介石夫人正坐在机舱左手前排,边上还有她的德国侍卫和德国乘务员。她的出现使雷纳德更想知道他们将去哪儿。“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起飞。”雷纳德回答。“好,”蒋夫人立刻说,“起飞,我们快走!”张学良命令雷纳德飞往洛阳。雷纳德说张学良看上去如释重负,因此有点昏昏欲睡。雷纳德载着中国的一批大人物多少有点紧张,他不时回头打量一下机舱。蒋夫人看着窗外,虽然略显疲惫,但脸上带着微笑。宋子文偶尔看一下文件,大部分时间都在闭目养神。蒋介石则双目紧闭一直睡觉。飞机到达洛阳时,张学良让雷纳德在空中盘旋一两圈,告诉地面飞机要降落了。“西安难道没人通知洛阳我们要来?”雷纳德奇怪地问道。张学良说:“没有,西安没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离开,我也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我们来。”
飞机降落后,蒋夫人首先迈出舱门。当迎上前来的军官看见蒋夫人,便止步立正。她的双脚刚着地,就有两名军官上前搀扶她。张学良跟着蒋夫人,刚刚在地面站稳,4名士兵就上前拿枪对准他。“杀了他?”其中一位士兵问。蒋夫人大声地说:“不许这样,你们走开。”蒋夫人上前与张学良相互挽着向前走去。蒋介石被搀扶下飞机后坐进汽车。
第二天早上,蒋介石夫妇和端纳乘坐容克飞机,由战斗机护航继续飞往南京。波音飞机随后,机上坐着张学良和宋子文。正在这时,一场从蒙古刮来的沙尘暴遮天蔽日。跟随的护航机很快被波音机甩下一大截,不久便消失在翻滚的黄云里。雷纳德认为天赐良机,他觉得张学良不应该去南京接受“本不属于他的惩罚”。只要张学良下令,就可以飞到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从而改变他自己后半辈子的命运。然而雷纳德大失所望,张学良没有利用这一机会,仍然坚持继续飞往南京。雷纳德忍不住了,就对张学良说:“也许我们最好不要去南京。”“不管它。”少帅静静地说,“如果有人要杀我,让他杀吧,我不在乎。”
波音飞机在南京机场降落后,张学良刚下飞机马上被一大群士兵围住了。雷纳德说,从张学良脸上听天由命的表情来看,他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当张学良走出机舱的一刹那,雷纳德知道分别的时刻到了,就忍不住说了声:“务请保重!”张学良闻声转身,头一回洒下了英雄泪。“谢谢。”他说着用双手紧紧握住雷纳德的手,“非常感谢!非常感谢!现在我们就再见,无论我发生什么事,你都要好好照顾自己,也许我们再也见不到了。”说完,张学良转身就走。走了没几步,他又转身回来再一次默默地握了握雷纳德的手。雷纳德目送着张学良:他身着黑色制服,头戴黑色礼帽,昂首挺胸,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他穿过了挡在前面的一道人墙,那些人曾经是他的朋友,而现在已变成他的敌人了。
张学良被拘留后,他的波音飞机也被何应钦封存。正当雷纳德准备回美国时,吉米前来找他,让他为蒋介石驾驶张学良的飞机,月薪1200美元,外加所有补贴。雷纳德怕对不起张学良,但转念一想,觉得说不定有机会能为张学良说情,就答应了。从1937年4月起,雷纳德依然驾驶波音飞机,但雇主却是蒋介石了。 (据《人物周报》)
$("#ul_Moods").html(listvotehtml);
Page.onLoad(function(){
initfaceVote();
网友评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能开飞机会造大炮游说张学良 传奇老革命军工泰斗——刘鼎_凤凰卫视
能开飞机会造大炮游说张学良 传奇老革命军工泰斗——刘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要:刘鼎早年留学德国学习机械制造,归国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下手工打造迫击炮,为红军制造步枪,试验过程中多次受伤。西安事变中,游说张学良,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下汗马功劳。文革受屈入
核心提要:刘鼎早年留学德国学习机械制造,归国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下手工打造迫击炮,为红军制造步枪,试验过程中多次受伤。西安事变中,游说张学良,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下汗马功劳。文革受屈入狱,在狱中仍坚持写下20万字的技术总结。凤凰卫视4月15日《我们一起走过》,以下为文字实录:手摇车床手工造炮 狱中写出20万字技术总结田桐: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一起走过》,我是田桐,1974年的一天,一封写着&毛主席亲阅&信件由工作人员递进了中南海摆在了毛泽东的书桌上,写信人是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刘鼎的子女,此时,刘鼎已经因为历史问题在秦城监狱被关押了6年,信中这样写道,毛主席曾说过对刘鼎是信任的,西安事变刘鼎是有功的,希望毛主席过问刘鼎的问题,希望爸爸能早日释放出狱,毛泽东看罢信后批示了一句确有此事,放他出来。解说:1975年2月,73岁的刘鼎终于走出了秦城监狱,他从狱中带出了20多万字的技术总结与建议,其中大部分是有关兵工的新技术新工艺,而这20多万字的手稿大多都是刘鼎在狱中用牙齿咬着笔芯在各种碎纸片上写出来的。刘文山(刘鼎之子):因为秦城那块好像附近有飞机场,他说我能听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我爸这人什么时候都在想着他自己的事业,想着他的飞机,他说频率提高了就是飞机的转速提高了,发动机转速提高了,声音大了,就是说马力提高了,他马上就能听得到。解说:刘鼎日生于四川南溪,1924年赴德国学习机械制造,经孙炳、文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刘鼎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工程,毕业后留校任教兼当翻译,1929年刘鼎奉调回国,进入了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央特科,1933年春化装成商人准备从上海前往中央苏区的刘鼎途经闽浙赣苏区,闽浙赣苏区领导人方志敏听说刘鼎曾在苏联和德国留学,学习过军事制造和机电技术,对他十分欣赏,希望将他留下。刘文石(刘鼎之子):主要的就是想让他解决军火的问题,因为这个反围剿中这个敌人的碉堡,咱们这个红军对付不了,就是轻武器,没有办法打这个碉堡。李滔(刘鼎秘书):因为没有空军,没有大炮,没有办法,这个你只能靠战士抱着炸药包去炸,可是那样的话十个有八九个都会牺牲的。解说:方志敏对刘鼎说你还见过炮,其他同志连见都没见过,只能你来造,然而此时红军的兵工厂只不过是山沟里的一处处茅棚,环境艰苦设备简陋,只有一台手摇的五尺车床,没有任何机器设备,基本上全靠手工操作,有时进行试验还会有生命危险。刘文石:造炮这一句话好说,但是当时的条件太艰苦,这个排击炮弹的话要试验,都是从零开始,很多都是代用品,所以就是光是炸药的这个过程当中就很可能就会爆炸,大炸小炸都有可能的,因为你要试验必须炸你才能成功。解说:一天刘鼎正在拆卸哑弹上的雷管时砰的一声,刘鼎身后的炮弹爆炸了。刘鼎的腿被炸伤,弹片嵌进了肉里。刘文山:没麻药,怎么办啊,那只能嘴里头含着个棍子,旁边人把这点手,别这个一开刀的时候动手术的时候一挣蹦不行了,是吧。解说:由于刘鼎曾读过苏联的迫击炮学,对于迫击炮的原理构造和性能略知一二,他带领几名老工人亲自画图设计,利用仅有的一台手摇车窗和简易工床,经过几个月的摸索试验终于造出了三门门35毫米口径的小排击炮。刘文石:炮弹做出来了,也没人会用这个炮,结果就是我爸还要培养、培训他们组织一个炮兵小队,来打敌人的碉堡,结果第一次就很成功,这样作为反围剿才有了比较现实的武器。解说:虽然刘鼎造出了红军历史上的第一门炮,然而与国民党军队巨大的实力差距仍然摆在红军领导人的面前,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广昌战役中失利,国民党军重兵压境,中共中央作出长征的决定,中央红军撤走远去,闽浙赣苏区的形势更加险恶,苏区中心葛源于11月下旬失陷,在方志敏的率领下红十军团仍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继续向皖南地区挺进,牵制东南方面的敌军掩护中央红军西进,刘鼎亦带领小队民兵在仙侠岭一带辗转游击继续作战,然而随着兵力和弹药补给越来越困难,1935年1月方志敏战败被俘,四个多月后,刘鼎也在一次搜山后被俘。刘文石:被俘以后就是你说你是干什么的,技工,我们的汽车坏了,你会修吗,我会修,结果收音机也给他休响了,汽车也给他修好了,所以就赢得了敌人的信任,就放松了对他的看管,所以就经常有条件修车修好了出去试一试,头一次监管都看着很严,逐渐你过几次就不那么严了,最后能派他出去买菜,所以利用这种机会他就逃脱就跑了。《我们一起走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主持人:田桐首播时间:周六 10:35&11:30重播时间:周日&01:10 05:20 15:30 21:40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刘家豪 PV089]
责任编辑:刘家豪 PV08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播放数:1386871
播放数:1810737
播放数:440024
播放数:5808920电视剧《少帅》:现在的官二代,跟张学良没法比
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南方周末 石岩
  作者:石岩
  来源:南方周末
  最初张黎并不看好“少帅”这个题材:“他带着一种败相。”后来越发对他感兴趣。28 岁,张学良出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剧组供图)
  “你想想现在二十多岁的男孩,还撒娇吃奶呢。要说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跟张学良没法比。不是钱没法比,位置和担当的责任也没法比。”――《少帅》导演张黎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三年前,导演张黎身陷一个宏大项目的泥沼:以100集的篇幅拍摄二战时的亚洲战区。“找了很多人,网络写手、军迷、二战发烧友都试过”,但到了2013年, 剧本还没写出来,那意味着肯定赶不上两年后的“七十周年”了。这时,资深文化官员、影视界的“金牌策划”张和平建议他拍张学良。张和平和张学良的侄女张闾 蘅很熟,而张闾蘅掌握着“少帅”题材的家属授权。
  最初,张黎并不看好“少帅”这个题材:“他带着一种败相。”
  剧本是江奇涛写的。此前两人合作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曾获庙堂和民间的一片喝彩。“读完本子,我发现这个人还是可做的。他符合创作规律:始终处于困境,最后一困就是50年。”张黎要把《少帅》拍成一个另类生命的生长史。
  在唐德刚版《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少帅自己说:“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仅以这15年计算,张学良亲历的历史事件已构成一条急剧压缩的时空隧道:第一次直奉大战、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入关、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1928 年6月3日,张学良生日当天,其父张作霖去世。27岁的少帅成为国中实权人物争夺的对象。最终蒋介石更胜一筹。台湾历史学者张德瑞在著作《山河动》中记 述,张群、吴铁城作为蒋介石的代表赴东北与少帅谈判时携有巨款,如不够可随时从中国银行提款。为拉拢张学良,蒋的心腹张群曾花21个通宵陪张学良打麻将, 并在麻将桌上有意“放水”,博其欢颜。28岁,张学良出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晚年,张学良告诉历史学家唐德刚,那时到“中央”开会,自己尽做打油诗:“少活三十年,座位下三排;没前我不怕,屁味实难闻!”按照蒋介石的规矩,座次根据年龄安排,六十几岁的坐头一排,张学良坐最后。
  “你想想现在二十多岁的男孩,还撒娇吃奶呢。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跟张学良没法比。不是钱没法比,是位置和担当的责任没法比。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授上将衔。蒋介石是上将,他也是上将。他二十岁在东北剿匪,见过了生死。现在的&官二代&开开汽车行,能开飞机吗?他当时开飞机可不是玩,他是送航邮。”张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张学良是孙中山《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的推崇者。张友坤、钱进、李学群编著的《张学良年谱》曾统计过张学良治下东北现代化建设的10个中国第一,“张学良驾驶飞机从沈阳到营口送邮件,开中国民航之始”是其中之一。
  此外的“第一”还包括:东北农业公司和东北军兴安屯垦区,开中国使用农业机械之先河;东北自建自营铁路历程居全国之冠;东北无线电总台首开中国与欧美各国国 际通信网络;张学良兴办现代教育的私人捐款居全国首位;张学良支持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奉天体育场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
  麻将桌旁分权力,“这比京戏好看”
  按照《张学良年谱》的记载,19岁前,张学良的“信史”只有寥寥几件:母亲赵春桂临盆时,响马张作霖正跟对手海沙子以同时拔枪互射的方式决斗。张作霖获胜 后,听到长子出生的消息,所以张学良最初的小名叫“双喜”。算命先生说双喜与父亲是“今生父子,前世冤家”,张学良和姐姐张首芳、弟弟张学铭一直与其父隔 离开,与其母赵桂芳生活在一起。8岁,张学良经父亲做主与于凤至结下娃娃亲。12岁,赵桂芳去世,张学良回到父亲身边,16岁与于凤至完婚,随后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岁从讲武堂毕业。
  在这一系列“信史”开始前,《少帅》演了足足两集。开场是母亲过世,姐弟三人投奔父亲。夹风带雪,三个少年偷偷打量张家大院的一切,极像林黛玉进贾府。学铭 带了一只狗,五妈妈的狗欺生,把学铭的狗咬死了。学良指使堂弟把五妈妈的狗毒死,扒下狗皮放到皮货店里去卖。那一年,张作霖当上了北洋陆军二十七师中将师 长。新官上任,张作霖杀了违反军纪的小舅子立威。少年张学良看着父亲在麻将桌旁分配权力。老奉系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被江奇涛和张黎简化为张作霖和他身边的 “八大金刚”――兽医出身的张作霖、泥瓦匠出身的张作相、“扛小活”出身的汤玉麟、衙役出身的冯德麟、马贩子出身的孙烈臣&&这些人在清末起于草莽,民初进入庙堂。身份转换中,权力的分配是重中之重,“张小个子”游刃有余,窗外偷窥的儿子兴奋地告诉发小:这比京戏好看!
  窗内,张作霖企图通过权力分配完成人生的升级换代,他出身草莽,却想在东北建立起文官统治,为此他力排众议,起用东三省的大才子王永江出任高级顾问和警察厅 厅长。王永江查封汤玉麟开办的赌场时,与张作霖的把兄弟汤玉麟发生冲突,张作霖站在王永江一边。当然,即便文官的架子搭起来,掌握实权的仍然是军人,直至 张作霖死后,这种状况并无太大改变。学者p建国在《北伐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一书中写道:“东三省政府自张作霖时代以来,就是&军绅政府&,即政府的基础 是军人和绅士的联合,但实际上东三省的&行政机构从上到下全部是军人领导绅士&,这使在省议会、商会、农会等部门里集结的&绅士&阶层对军人的专横极为不 满。”
  对于转型期的复杂,编剧江奇涛有深刻的洞察,剧中有句台词:“多年之后,少帅才明白,世界之新旧也不完全在一道坎上。”但在当年,少帅显然认为,新旧之间应该判若黑白。他不满父亲在他8岁时为他定下的婚事,不想子承父业,企图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的帮助下去美国学医。
  “他对父权是有一点点反抗的,他逃不脱所有男孩青春期的叛逆,但是他的青春期非常短暂,还没有过完就要直面人生了。”张黎说。
  电视剧《少帅》这样表现张学良的成人礼:在表嫂对他完成性启蒙的那个清晨,张学良从梦中惊醒,想起来那天是姐姐首芳的大婚。赶去参加婚礼的路上,爆炸声传来,关东军策动宗社党,在那天暗杀张作霖。躲过一劫的张作霖准时出现在婚礼现场,气定神闲。几集之后,张学良的婚礼,各方道贺。关东军的代表邀请张学良完婚后去日本上军校,段祺瑞的代表邀请张学良去读保定军校――其用意大约与苏联人邀请蒋经国到苏联学习类似,张作霖一概回绝,让儿子进了东北讲武堂。
  剧中,少帅一再引用1924年孙中山与张氏父子会面时说过的话:“东北不容易,身处红白两大帝国之间。”张作霖对红色帝国有更多的警惕。他与日本人互动颇 多,但对苏俄采取决不让步的姿态。据《张学良年谱》,日,俄大使喀拉罕借口洮昂路侵害中东路权,拒绝与中国谈判。张作霖答复:“吾在领土 内筑路屯垦,殊无外人置喙余地。俄人素以平等鸣于世,今乃出此有悖国际公法之行为,吾人自不无遗憾。吾头可断,对俄此等要求,必不让步。”
  “当时很多东北人不恨小鼻子,恨大鼻子,祖祖辈辈被大鼻子杀怕了。长春为什么叫新京?甚至到1944年、1945年,日本人在东南亚节节失败时,在它本土有个说法:宁愿放弃东京,也不放弃满洲。”张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大鼻子和小鼻子的环伺之下,张作霖知道自己的活不好干。电视剧以诙谐的手法表现了乱世之中权力的脆弱根基:出任奉天督军和出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时,张 作霖两次照相,每次按下快门,总有前来议事的人打断。常服、军服、礼服一身身地换,“大帅”神色仓皇,甚至有些沐猴而冠。但一旦执掌帅印,这位前兽医、前 响马确实做到了大节无亏。
  “ &重大办&审查的时候,大部分学者也做出了非常客观的评价:在张作霖手里,东北没有出卖过一寸土地。”张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925年,奉军高级将领郭 松龄兵变,关东军曾以承认“二十一条”为出兵的条件援助张作霖,张作霖口头与日本缔结密约。兵变平定,关东军找他“结账”,他“一直推脱到死”。这段戏最 后删了”。
  1928 年,二次北伐的兵锋所指,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无力招架。学者邵建国考证,日本急于在张作霖败退出北京前,与其签下由“满铁”在东北兴建满铁支线的合同,不 惜在济南制造“五三事件”和济南惨案,以阻挡蒋介石北上。张作霖在“五路合同”上仍和日本人耍“拖”“缓”之计。皇姑屯一声炮响,“五路合同”成泡影,日 本人拿到的最后一份合约上,张作霖盖的是私章。这个情节在剧中保留,只不过“私章”被“阅”字取代。
  电视剧《少帅》表现张学良的成人礼:在表嫂(图中,柳岩饰)对他完成性启蒙的那个清晨,他从梦中惊醒,赶去参加姐姐首芳的婚礼。那天刚躲过暗杀的张作霖准时出现在婚礼现场,气定神闲。 (剧组供图)
  “战争的胜负,只能说是上帝的眷顾”
  血流成河的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在《少帅》里各占一集。张黎知道,按照正统史学,军阀混战是不义之战,不便过多展开。
  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大获全胜,张学良手下的团长告诉他:我逮到的俘虏,不要说拿枪,光拿嘴巴子就能把我的兵吃掉!在山海关,张学良和张作相坐着士兵手摇的 小火车看大战之后的战场,死尸枕藉。他捂起少帅的眼睛:你不要看!21岁的张学良从此知道,“战争的胜负,只能说是上帝的眷顾”,而内战几乎毫无意义。几 年后,北伐军打到河南,张学良退走时给敌军指挥官留信:我们剩下好多粮食,我知道粮食不能让敌人得去,要放把火烧的,但是老百姓没粮食吃,你们拿去赈济老 百姓;黄河铁桥按说我应该炸,我毁了你们一时修不上的,但我没炸,那桥梁是国家的。
  不管义与不义,内战确是张学良作为军人最初和最重要的历练。
  通过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新一代奉军崛起,一派大多出身于日本陆军学校,代表人物是杨宇霆;另一派出身于本土的保定陆军大学校,代表人物是郭松龄。
  “杨宇霆那一派,掌握了新的国际政治、地缘政治的观念和一些新的战法。&陆大派&能跟士兵同吃同住,郭松龄整军有一套,打仗就靠这个。”与士兵的亲密关系,是郭松龄带给张学良的印记。
  剧中,郭松龄有一个戏剧化的出场。张作霖极重视长子的教育,希望他可以当文官,为此延请了一位又一位先生。但张学良是一匹野马,私塾先生罩不住。先生布置的 题目是《民主国之害甚于君主》,张学良写:说这话的人是坐井观天。先生被气走。张作霖只得把张学良带到司令部,哪位下属闲着,就充任儿子的临时老师。“陆 大研究生”毕业的郭松龄到奉天谋职,张作霖委派给他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张学良当半天的临时老师。这是小说家言。张学良和郭松龄的真正交往始自东三省讲武学 堂。郭松龄是讲武堂的战术教官,而张学良则是次次考试名列第一的学生。
  郭松龄善于治军。“民初奉系军队教育败坏,至于极点,因此战斗力低落,经过郭松龄的整军,凡是训练成绩不良,或是不懂教育的军官,无论其阶级是团长或旅长, 一律撤职,东北军自此便逐渐强大。”学者张德瑞在研究国民政府军队战斗力的著作《山河动》中写道。对于张作霖,郭松龄是可用之才;对于张学良,郭茂宸是老 师也是兄长。《张学良口述历史》记述,张作霖曾骂儿子:“你除了老婆不跟郭茂宸去睡之外,吃一个水果,你都要给他一块。”
  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师生二人组在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屡建奇功,却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分封。郭松龄心怀不满。在奉军应入关打仗还是退守关外建设东北的问题上, 郭松龄跟张作霖亦有分歧。1925年11月,郭松龄与冯玉祥暗地结盟,举兵反奉,并发表通电请张作霖下野,张学良接任。张学良旋即接到奉天发来的电报,起 首是“汉卿先生阁下”:军队公举你做东三省总司令和奉天省长,请速来接事。落款张作霖、王永江。
  这是张学良人生中最艰难的选择题之一,他选择了父亲。但郭松龄的兵锋所向,张氏父子一度毫无招架之力。张作霖做了下野的准备,在给东三省法团负责人开会时, 他说:政治好像演戏,郭鬼子嫌我唱得不好听,让他们上台唱几出,我们到台下去听听,左右是一家人,何苦兵戎相见――这样的手段,在马帮老炮中间尚可转圜, 在新与旧的主义之争中,却再无施展可能。最终,奉军在关东军的帮助下,打溃郭松龄。郭松龄和妻子韩淑秀曝尸三日。
  晚年在唐德刚做口述史时,张学良说,父亲的死和郭松龄反奉是他一生最难过的两件事。
  兵谏相当于“擦灯泡”
  张氏父子在五卅运动中曾有出彩一笔。正史多强调,运动初期,张氏父子曾人云亦云发爱国通电、捐款;在民众抗议危及天津秩序时,奉系军阀李景林毫不手软地镇压;奉系以维持秩序之名,进军沪上。
  带兵进入沪上的正是“玉面少帅”张学良。1925年6月,东北陆军教导队进入上海。“教导队”是奉系中坚,全队队员都是东三省著名军官的子弟且本人也是军中 长官。4700人全通英语,臂上黄色方章写“为国保民,和平处事”。剧中,张学良与英美领事侃侃而谈。但英国巡捕曾向抗议的中国人开枪,和英国领事交谈 时,张学良坚持用中文。
  在五卅运动中,张学良捐款2000元,张作霖捐款2万元,李景林也曾捐款3000元,接济上海工人。张氏父子,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在一场席卷全国的民 众运动中,收放自如。此前,张作霖早已有意栽培“前世是冤家”的长子。《张学良年谱》记载,张学良自军校毕业后,父亲逐渐对他委以重任,剿匪、与北京政府 之间的上传下达、迎来送往。而五卅运动,带兵进入上海,是少帅在国际社会的首次正式亮相。
  两年后,张氏父子再次出现在国际社会的聚光灯下,是张作霖杀了李大钊。李大钊之死,《少帅》一剧并未实写,仅以张学良对父亲的谴责一笔带过。一笔带过的还有 中东路事件,电视剧突出的重点是蒋介石的出尔反尔。蒋鼓动张学良出兵反苏,事后不援助、不善后。《少帅》似乎在暗示中东路事件和“九一八”的某种顺承关 系。
  “现在还在争,&不抵抗&应该怪蒋介石还是张学良,其实谁也不怪,只怪当时国力太弱。”张黎说。《张学良口述历史》和《张学良年谱》则强调,九一八之后,张学 良并非无所作为:辽吉失陷后,他改组了锦县、通化、宾县、依兰、龙江、黑河等地的抗日政权,与日军和汉奸策动的傀儡政权对峙1年零47天。1931年到 1933年,张学良领导东北军进行了12次重要战役。其间,张学良处决了担任伪职的堂弟张学成。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曾提议,由日本人出面清理张学良的家 产,用火车运到北京正阳门外,张学良大怒:你这是在羞辱我,我是地方长官,我决不拿自己的东西,要还,你把东三省还给中国。
  热河失守后,张学良一度放下军权。“宋子文、蒋先生和我三个人在一起说话,蒋先生说:这个船不能载三个人,总得有一个先跳下去。我说,要跳下去,那我先 跳。”晚年,张学良在他的口述中讲道。那时,东北军是张学良的包袱,背着是羞愧,放下又不忍。在张黎看来,真正把张学良和东北军割裂开来的是西安事变。
  张学良自谓一生只有两个长官:张作霖、蒋介石。张作霖去世8年后,35岁的张学良对自己唯一的长官蒋介石实行兵谏,后又亲自把蒋送回南京。别人问他:为什么你要自己来送,张学良说:所谓首领,就是个泥菩萨,我把那泥菩萨扳倒了,那我至少得把泥菩萨扶起来。
  晚年与唐德刚“口述历史”,张学良把兵谏之举比做“擦灯泡”:“好像灯泡,我暂时把它关一下,我给它擦一擦,我再给它开开,让它更亮。”这自然不是枭雄的思维。张学良其实更像一个历史的顽童,但历史确因这个顽童而改变。
(责任编辑:孙钰 UC014)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