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目,教科书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条约1856年战败,被迫议和,第二年战事再起,攻进北京‘’??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612
总量:5731709
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0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0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全国
所属版本:通用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下载量:75次
文档大小:1.74M
所属资料:
文档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①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②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
①走私鸦片: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接着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3)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 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
【讲01――考点梳理】1.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战争与三元里人民抗英..【讲01――考点梳理】1.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战争与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及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中日甲午战争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抗日...2013年高考专项冲击波―讲练测系列之历史篇06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学生版)相关文档专题rarrarrar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pptdocdocpptpptdocdocdocdocdocdocpptpptpptdocdocpptdoc
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274032试题类型:材料题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更新日期:
阅读下列材料: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中国步人存亡之秋,仁人志士也一次又一次的奇起,救国救民于苦海。请回答:(1)列举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三例,说明中国社会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代前期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有哪两次?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相同的主、客观原因各是什么?其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3)近代前期,清政府爱国官兵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近代列强没有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难易度:中等
必须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答案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自乾隆后期中国就因“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潮。在于外贸易时处于优势地位,使英国极为不安。鸦片战争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随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一)背景:(1)国际: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2)国内:清朝统治的腐朽和闭关锁国政策(3)借口:中国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
(二)原因和目的: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扩张。 2、客观原因:中国衰落,又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潜在市场广阔,而清朝闭关政策阻碍了西方商品大规模流入,必然成为西方殖民者武装侵略的目标。 3、直接原因和导火线:中英政府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1)早期中英贸易中国出超(2)英国走私鸦片掠走白银(3)清廷禁烟运动虎门硝烟(4)英国借口发难4、目的: ①直接:维护鸦片贸易 ②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商品输出
(三)结果:中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四)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①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③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对外国侵略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⑤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外国入侵逐渐瓦解了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⑥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在外国的船坞工厂里产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
(五)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东南沿海地区的家庭纺织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大量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外商企业出现,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概况:
17世纪中叶,中国和英国几乎同时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大动荡。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立宪制度,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取得了政权,而四年以后,中国的明王朝在李自成发动的农民起义冲击下也轰然倒塌,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此后慓悍的满族骑兵杀入关内,建立了大清王朝。从此,东、西方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革命后的英国走上资本主义快车道,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清王朝建立后仍维护传统的封建根基,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自17世纪以后,中国先进、西方落后的历史渐渐改观了。 200年以后,当西方的殖民船队再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时候,他们见到的已经不是昔日的中国了。这个曾使西方人羡慕、敬畏的千年帝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19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英国。1、经济上①19世纪初的英国已经先后用武力战胜了老牌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殖民强国,夺取了海外殖民的霸权。同时经济高度发展,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工业生产已经广泛使用蒸汽机作动力,机器生产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一半,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号称“世界工场”。此时的英国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火车、汽船已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②当时的中国仍旧是封闭式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尽管在明朝中后期的丝织、制茶和采矿等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一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星星点点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淹没在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民间的运输大部分靠人拉肩扛,最先进的也只是畜力车。曾经给中国带来荣耀和繁荣的封建经济已开始走下坡路,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上①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掌了权的资产阶级处处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甚至公开鼓励对外武力扩张,处处显示出新生政权的活力。②在中国连续运转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已腐蚀严重,运转不灵了。官吏昏庸无能、腐败成风。他们大肆圈占农田,收受贿赂。典型的例子是乾隆皇帝在位时的宠臣和坤,他在掌权的20多年里聚敛了大量钱财。嘉庆皇帝登基以后,抄了和坤的家,抄出的钱财相当于清政府国库十几年收入的总和。当时的中下层官吏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腐败之风愈刮愈烈。伴随统治阶级的腐化、无能,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大清国的统治摇摇欲坠。3、军事上①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实力强大,为了适应海外扩张及掠夺的需要,英国大力发展军事工业。19世纪的英国,陆军已普遍配备了枪炮。其中广泛使用的来复枪是当时世界上十分先进的单兵武器。而且英国军队训练有素,作战方式有了很大改进。他们往往排列成5—10排的方阵,当前两排采取蹲式或立式进行射击时,后面的士兵填药准备;前排射击完毕,立即退到后排,由已准备完毕的士兵上前射击。这样,火力猛烈且持续不断。海军也实力强大。当时的战舰虽然多数靠风帆航行,但也有装备了蒸汽机的改进型战舰,这种战舰往往有两三层甲板,在高大的船体两侧各装备十几门乃至几十门大炮。它火力强,航行速度快,续航能力强。②当时大清国的军备水平极低。虽有号称八九十万的八旗、绿营兵,但武器落后且破旧不堪,步兵仍然使用沿袭了几百年的冷兵器,海军的战舰多数是船小、速度慢,而且经不起大风大浪,为数不多的海防大炮也多数是二三百年前制造的古董货。而常年养尊处优的清军将士则军纪散漫,很少操练,战斗力极差。4、文化上①英国资产阶级在14—17世纪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冲破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树立了讲求现世幸福,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险进取精神。文化思想的活跃,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并早在18世纪就已绘制出了较精确的世界地图。②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却一片死气沉沉。清朝入关以来,为了消除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满思想,巩固统治,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一方面竭力宣传孔孟之道,以三纲五常束缚人民的思想;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在严酷的文化氛围下,中国的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书本,闭目塞听,思想僵化,对外界事物一无所知。当朝的统治者更是自高自大,甚至当英国人的炮弹打到头上时,还不知道英国地处何方,方圆几许,他们是怎么来的。不言而喻,19世纪的中国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相比,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思想文化诸方面,都已经落后了一大截,如此“天朝”实力想要抵御西方的入侵是不可能的。因此,当西方殖民列强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的时候,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悲剧便拉开了帷幕。
第二次鸦片战争:
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1、发生原因和目的:①根本原因: 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希望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②直接原因:英法美提出的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③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④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火烧圆明园
3、结果:①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②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③俄国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4、影响:①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②经济上:外国势力由沿海各省,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并直接促使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洋务企业。 ③思想上: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潮总体来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太平天国运动概况:
太平天国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起义原因新—既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 3、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基督思想发动农民反封建 4、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5、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7、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8、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
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 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1)中国为败给日本: 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 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2)签订《马关条约》(1895)
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马关条约》(1895)内容记忆方法:
方法1:用顺口溜形式:“割地台澎辽,赔款两亿高。开口有四处,设厂内税消”。方法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谐音“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
吞并朝鲜、入侵中国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首要目标: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远东,朝鲜和中国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以后,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1885年,日本乘朝鲜甲申政变(1884年)之机,迫使清政府订立《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这年年底,日本创立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总理大臣。此后,日本政府积极扩军备战,把对中国一战作为首要目标。1892年,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正规陆军有7个师团(相当于军的编制)共12.3万人,后备兵队10万人,合计共22万余人;军舰达32艘,约6万吨。日本还不断派遣间谍到朝鲜、中国境内搜集情报,秘密测绘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渤海湾的详尽地形。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只待制造一个挑起侵略战争的借口了。
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也称东学道,系秘密宗教团体)起义。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6月9日至11日,清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二千四百多人先后在朝鲜登陆,部署在汉城至公州一线。于是,日本以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回任的名义派出陆战队四百人入朝,10日公然占领汉城,至16日已有五千余人进驻仁川、汉城一带。这时,东学党起义已趋平息,中朝两国为避免事态扩大,提出中、日都从朝鲜撤兵。但日本却无理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6月底驻朝日军骤增至一万五千人左右。在朝鲜局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以慈禧、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决策集团竭力避战求和,寄希望于俄、英、德、法、美各国出面“调停”。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清政府内部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有两种不同说法。 1.不存在和战之争。这是史学界新近提出的观点。持此说者以夏冬为代表。夏冬通过对帝党的主要人物翁同和后党的主要人物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帝后两党无和战之争,他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从清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尽办法保住他们的统治地位”。作者指出:“李鸿章与翁同在战前总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作好战、和两手准备,寄希望于通过谈判或第三国调停等和平方式解决这次危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战争手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属下的海军在朝鲜与日军接仗”,“李鸿章已在军事上指挥对日作战”;翁同“主张一战”,他的“‘以我兵能胜倭为主’的思想显然高出李鸿章一筹”。黄海之战失利至北洋舰队覆灭,李鸿章在外交上的态度是:“能和则和,不能和则战”;翁同态度较前后退了,“只是想免遭国人唾骂而已”。据此,作者认为:“李鸿章不能算纯粹的主和派,翁同也不是始终的主战派。虽然,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至于什么时候主战,什么时候主和,就要看什么对他们最有利。” 2.有主和主战之争。这是传统的说法。持此说者有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戚其章等。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指出:“在日本进攻、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和群众要求反抗侵略的压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主战、主和两派。大部分没有实权的文职官员,如翰林、御史等都积极主战。”主战的还有以“翁同为首的帝党官僚”;“主和派主要是李鸿章系统的洋务派以及恭亲王奕等当权的大官僚”。 戚其章说:“认为帝后两党之间不存在和战之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甲午战争中,慈禧虽曾‘传懿旨亦主战’,并‘谕不准有示弱语’云云,却不能以此就否定她的主和。同样,李鸿章作为海陆军的实际最高指挥者,在调遣军队、布置防守等方面不能说一件事没做,却不能以此证明‘北洋系的利益与民族利益就有了一致’,他‘已在比较积极地指挥全面对日作战’,于是连他的‘主和派’帽子也就可以摘掉了。”总之,“对后党是否主战的问题,也不应抓住个别事例不加分析就轻率地作出论断”。范文澜、陈旭麓、林增平、孙孝思等均持此说。
义和团运动含义:
或称庚子事变、庚子国变、庚子拳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清末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在华西方人(也包括传教士及华人基督徒在内)排外运动,“突显中西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它也标志着以仇外情绪为契机的反对基督教传教活动已达到高水位”,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
义和团运动:(一)爆发原因: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
(二)失败原因: 1、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①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②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2、义和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 3、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4、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三)历史意义: 1、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2、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 3、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 ①所处时代:都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前期;②运动主体:都是以农民群众为主;③领导者:农民阶级; ④斗争方式:斗争武装斗争为方式的农民革命运动; ⑤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⑥结果及原因: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的。⑦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不同点: ①时代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其爆发的根因;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是其根本原因。 ②矛头所向: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③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义和团运动持续时间14年(),波及范围大半个中国,转战18省;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东、京津地区活动,时间和范围不如太平天国运动。 ④组织的严密性: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和太平军军事编制),有公认的领袖,组成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没有公认领袖,缺少统一指挥。 ⑤斗争水平: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其《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革命的思想结晶。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 ⑥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吸收基督教的合理成分,形成拜上帝教,组织动员群众,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主张向西方学习,《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义和团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 ⑦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借助西方基督教理论,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义和团信封神袛,持符念咒,设立神坛拳厂,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教案频发的原因:&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1、治外法权凌驾中国法律& 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被准许在中国传教和成立教会。在治外法权之下,不单教会的西方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管辖,一般中国信徒也常获教会庇护。地方上,基督教教会每每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等各种原因,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压当地民众,而地方政府却往往因为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欲与洋人作对而未能持公处理,造成教案。&2、仇外心态&清末华北地方经济破产,传统社会纲纪解体;在转变的时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会社纷起。总之,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成为了仇视的对象。& 当时社会有许多诋毁西方人的谣言,如说洋人医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药、神父用特制器具吸男童阳精等等,而一般中国百姓一向迷信这类传言,从而人人自危,对西方人及中国教友恨之入骨。& 3、守旧势力煽动。
思想意识:1、爱国思想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他们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还有些义和团组织更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以法术“远赴东洋,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 2、排外思想与爱国思想相对应,义和团也存在一些排外的思想与举动。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处理。3、迷信思想义和团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这是由于构成义和团员主体的中国农民在当时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劫运”。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这些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为联结各个义和团组织的纽带,使义和团在组织松散的状况下仍能坚持斗争。 4、忠君思想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许多群众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口号就是一个表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认清了清廷的本质,不再对其抱有幻想,转而提出新的“扫清灭洋”口号。
相关试题推荐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