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大全记载为什么不能毁坏大树林树木

佛经中对极乐世界的描述(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本月排行TOP10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枣庄十六中校本教材之初中古诗文诵读
2011年底,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并在该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古诗文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定《论语》等优秀古诗文为背诵篇目。
针对&新课标&中提高学生古诗文积累、感悟和运用能力的要求,为满足初中生对古诗文学习的需要,我们精心编纂了这本《初中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
本书收录了&初中阶段所要求的全部篇目,每一篇诗文都设有&作品作者&&注释&&译文&&知识检测&&参考答案&等栏目,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诗文是初中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才能在今后的语文考试中游刃有余、所向披靡。相信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文学习会变得异彩纷呈,令人头疼万分的背诵难题也会迎刃而解,让我们尽情徜徉于古典文学的诗意海洋之中吧!&&
&&&&&&&&&&&&&&& &&&&&&&&&&枣庄十六中编写组
前言&&&&&&&&&&&&&&(2)
1& 孔子语录&& 《论 语》&&&&&&&(7)
2& 鱼我所欲也& 孟 子&&&&&&&&(13)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21)
4& 曹刿论战&& 《左 传》&&&&&&&(27)
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 国 策》&&&(33)
6& 出师表&& 诸 葛 亮&&&&&&&&&(42)
7& 桃花源记&& 陶 潜&&&&&&&&&(54)
8& 三峡&& 郦 道 元&&&&&&&&&&(62)
9& 马说&& 韩 愈&&&&&&&&&&&(68)
10 陋室铭&& 刘 禹 锡&&&&&&&&&(74)
11 小石潭记&& 柳 宗 元&&&&&&&&(82)
12 岳阳楼记&& 范 仲 淹&&&&&&&&(90)
13 醉翁亭记&& 欧 阳 修&&&&&&&(104)
14 爱莲说&& 周 敦 颐&&&&&&&&(113)
15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119)
16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124)
17 关雎&& 《诗 经》&&&&&&&&(133)
18 蒹葭&& 《诗 经》&&&&&&&&(136)
19观沧海&& 曹 操&&&&&&&&&(140)
20 饮酒&& 陶 潜&&&&&&&&&&(143)
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146)
22 次北固山下&& 王 湾&&&&&&&(149)
23 使至塞上&& 王 维&&&&&&&&(153)
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157)
25 行路难&& 李 白&&&&&&&&&(159)
26 望岳&& 杜 甫&&&&&&&&&&(162)
27 春望&& 杜 甫&&&&&&&&&&(166)
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168)
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173)
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177)
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 禹 锡&(179)
32 观刈麦&& 白 居 易&&&&&&&&(182)
33 钱塘湖春行&& 白 居 易&&&&&&(187)
34 雁门太守行&& 李 贺&&&&&&&&(190)
35 赤壁&& 杜 牧&&&&&&&&&&&(193)
36 泊秦淮&& 杜 牧&&&&&&&&&&(196)
37 夜雨寄北&& 李 商 隐&&&&&&&(198)
38 无题& &李 商 隐&&&&&&&&&(201)
39 相见欢 李 煜&&&&&&&&&&&(203)
40 渔家傲&& 范 仲 淹&&&&&&&&(210)
41 浣溪沙&& 晏 殊&&&&&&&&&&(220)
42 登飞来峰&& 王 安 石&&&&&&&(224)
43 江城子&& 苏 轼&&&&&&&&&&(230)
44 水调歌头&& 苏 轼&&&&&&&&&(234)
45 游山西村&& 陆 游&&&&&&&&&(239)
46 破阵子&& 辛 弃 疾&&&&&&&&(245)
47 过零丁洋&& 文 天 祥&&&&&&&(253)
48 天净沙&秋思&& 马 致 远&&&&&(262)
49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 养 浩&&&(265)
50 己亥杂诗&& 龚 自 珍&&&&&&&(26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50篇)
注:因版本不同,个别字会有不同,现一并给出,正文以人教版为准,括号内以北师大版为准。
1&& 孔子语录
子曰 (1):&学⑵而时习⑶之,不亦说⑷乎?有朋⑸自远方来,不亦乐⑹乎?人不知⑺,而不愠⑻,不亦君子(9)乎?&
子曰:&温故(10)而知新(11),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12)而(13)不思(14)则罔(15),思而不学则殆(16)。
子贡问曰:&孔文子(17)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18)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19)之,学而不厌,诲(20)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21)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22)而从之,其不善者(23)而改之。&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 &时&,&时常&。&习&,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快乐
(7)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10)故,已经过去的。
(11)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17)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18)敏:敏捷、勤勉。
23不善者:
&&&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知识检测】
一 、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注音。
愠(&&& )论(&&& )诲(&&& )柏(&&& )殆(&&& )弘(&&& 罔(&&& )&&&&&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 鱼我所欲也(1)
鱼,我所欲(2)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3)兼(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5)。生,亦(6)我所欲也,义(7),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8)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9)生者,故不为苟(10)得也;死亦我所恶(1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12)有所不(13)辟也。如使(14)人之(15)所欲莫(17)甚于生,则(18)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19)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20)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21)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2)。
一箪食(23),一豆羹(24),得之则生,弗(25)得则死。呼尔而与之(26),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27),乞人不屑也(2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9),万钟于我何加焉(30)!为宫室之美(31),妻妾之奉(3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3)?乡为身死而不受(34),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36)?此之谓失其本心(37)。
【注 释&】&
(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欲,想要,喜欢。
(3) 可得,同义词复用,能。
(4) 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亦,本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而,连词,并列关系。
(9)于,介词,比。 
(10)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恶,讨厌,不喜欢。
(12)患,祸害。
(13)辟,通&避&,躲避。
(14)如使,假如,假使。
(15)之,结构助词,的。
(16)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这里是&&的手段。
(17)莫,否定副词,没有。
(18)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19)由,介词,用。是,近指代词,这。
(20)是故,由此。
(21)非独,不仅。 
(22)耳,而已。
(23)一箪(dān)食:一筐饭。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4)一豆羹(gēng):一碗汤菜。豆,古代盛羹汤的器皿,形似高脚盘。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汤的食物。
(25)弗(f&):不。
(26)呼尔,吆喝的样子。尔,为副词词尾。之,泛指&与&的对象,译作&人家&。
(27)蹴尔,用脚踢的样子,踢。
(28)不屑,瞧不起。
(29)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这里极言其多。不辨礼义,即&不辨以礼义&,不按礼义来分别。
(30)加,增益,这里指所获得的益处。焉,语气词。(31)宫室,住宅,上古宫与室同义。
(32)奉:侍奉。
(33)所,起指示作用。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得,通&德&,名词作动词,感激。德我,认为我有恩惠。欤,助词,表示疑问。
(34)乡,通&向&,从前。为,肯,情愿。 
(35)为:动词,接受。
(36)是,这些。亦,加强语气,无义。已,停止,结束。
(37)本心:指舍生取义。
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于不出来呢?如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时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却不照此做。由此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
&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可是现在,万钟的傣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
【知识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简答题。
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4.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参考答案】
1.(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少&苟且偷生&不得分)
(2)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乡&通&向&,从前。
(4)停止,放弃。
2.(1)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道理 举例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4.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是孟子有哲理的名言均可。)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11),饿其体肤(12),空乏其身(13),行拂乱其所为(14),所以(15)动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18)过(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虑(22),而后作(23);征于色(24),发于声(25),而后喻(26)。入则无法家拂(b&)士(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8),国恒亡(29)。
然后知生于忧患(30),而死于安乐也(31)。
【注 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担子。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
(15)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18)恒:常。
(19)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使&&死亡。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知识检测】
1.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2.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
&&&&&&&&&&&&&&&&&&&&&&&&&&&&&&&&&&&&&&&&&&&&&&&&&&&&&
3.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
4.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参考答案】
1.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
2.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
3.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
4. A D(共3分,每项1.5分)
4&& 曹刿论战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4曹刿(gu&贵):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n件):参与。
(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8)专:独自亨有。
(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
(10)徧:同&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2)孚(f&浮):诚信感人。
(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4)狱:诉讼案件。
(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7)驰:驱车(追赶)。
(18)辙(zh&哲):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0)盈:充沛,旺盛。
【译 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知识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偏& 偏:&&&&&&&&
&(2)又何间焉&& 间:
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5.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
【参考答案】
1(1)&&;(2)
5& &忌讽齐王纳谏(1)
《战 国 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2),而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4),窥镜(5),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6)?&其妻曰:&君美甚(7),徐公何能及君也(8)?&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9),而复(11)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2),客从外来,与坐谈(13),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14)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15),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16)远甚。暮寝而思之(17),曰:&吾妻之美我者(18),私(19)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0)。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1)。今齐地方千里(22),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3),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5)。&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27);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8)。&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9);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0);期年(31)之后,虽(32)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3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4)。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昳(y&)丽:光艳美丽。
(4)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孰:谁,什么。孰与:连用表示比较。
(7)甚:很。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私:动词,偏爱。
(20)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诚:确实。知:知道。
(21)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2)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6)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第二年,明年。
(32)虽,即使。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 &?&&& &?&&& &&
【知识检测】
1.《战国策》一书,是__ 时期由__ (人名)编辑整理的。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修八尺有余( ) ②孰视之 ( )
③私我也 ( ) ④今齐地方千里 ( )
3.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
4.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0.5)&
2.①高②&&细③爱④(0.5)&
3.(&;;;&)&
4.(&;③;④;&)&&&&
&&&&&&&&&&&&& &
6&&&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1)而中道崩殂(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5),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6),盖追先帝之殊遇(7),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8),以光先帝遗德(9),恢弘志士之气(10),不宜妄自菲薄(11),引喻失义(12),以寒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3),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4),不宜异同(1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1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8),不宜偏私(19),使内外异法也(20)。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2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3)。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4),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25),有所广益(26)。
  将军向宠(27),性行淑均(28),晓畅军事(29),试用于昔日(30),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1)。愚以为营中之事(32),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33),优劣得所(34)。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5);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6)。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7)。侍中、尚书、长史、参军(3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39),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40)。
  臣本布衣(41),躬耕于南阳(4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3)。先帝不以臣卑鄙(44),猥自枉屈(4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6),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47)。后值倾覆(4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49)。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0)。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52),深入不毛(5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54),北定中原,庶竭驽钝(55),攘除奸凶(56),兴复汉室,还于旧都(5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58),进尽忠方,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59),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60),以彰其咎(61);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62),察纳雅言(63),深追先帝遗诏(64)。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65),不知所言。
(2)(c&)&&&&
(14)(zh&)&
(21)(yī)&
(25)(b&)&&&& (26)&
(30)&&(222)&&&
(33)(h&ng)&&&
(34)&& (35)&
(38)(3)&&&&
(40)&& (41)&&
(45)(wěi)&&&
(48)(208)&&
(50)(223)&& (51)&
(52)(223)(225)&&&&
(53)&& (54)&&
(56)(r&ng)&
(57)& (58)&&
(62)(zōu)(63)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了三个国家,我们蜀国军力疲惫,财力不足,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决定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但是侍卫的大臣们能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外拼死作战的原因,大概是追念先帝的特殊待遇,想以此报答陛下啊!(陛下)实在应该扩大自己的听闻,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兴志士的气节,不应该轻率地小看自己,在发表政见的时候放弃了原则,以致堵塞了臣下向您直言规劝的道路啊。
  宫廷中的近臣,相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晋拔、惩治(官员),对官员进行考查褒贬,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假若有做了坏事,违犯了法令或者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应当(把他们)交给主管的官员去判定他们(应该得到的)处罚或奖赏,用来昭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法治,不应当偏袒和私爱,使宫内外存在着不同的法度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全都是善良诚实、心地忠贞、思想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内的事情,不管大大小小,都要拿来向他们咨询,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避免错误、防止疏漏,收到更大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精通军事,在往日任用他时,先帝称赞他说:是个有能力的将才,因此大家一致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全拿来询问他,就必定使军队上下团结一致,使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都能各自发挥作用。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前汉时期天下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时期国家所以衰败的原因啊。先帝在位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论这些历史事实,没有一次不叹气并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表示痛心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全都是忠贞贤良且能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能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汉家帝业的振兴,便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种田,(只想)在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并不想显姓扬名,在诸侯那里谋求高官厚禄。(但)先帝没有嫌弃我卑陋粗俗,(竟然)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我)因此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遭受挫折,(就)在军事上挫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并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了(出使东吴的)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慎重,所以临死前就把(辅佐后主、讨魏兴汉的)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使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以致损害了先贤的英明(形象),所以才在(建兴三年)五月里横渡泸水,深入到偏僻荒凉的区域去。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也已经准备充分,应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将士,北上平定中原。(我)愿意竭尽我有限的才智,去铲除奸臣贼党,振兴和恢复汉家帝业,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报答先帝而又尽忠于陛下所应尽的职责啊。至于考虑朝中政事,哪些该提倡或办理,哪些该改革或废弃,并尽力向陛下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陛下没有(听到劝勉您)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失职,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多多谋虑,以便能征询治国安邦的良策,鉴别采纳正确的意见,深深地追忆先帝临终时遗留下来的诏命。(如果陛下能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今天正当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知识检测】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臣 不 胜 受恩 感 激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躬(&&&&&&& ) 损(&&&&&&&& ) 零(&&&&&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遂许先帝以驱驰。&&&&&&&&&&&&&&&&&&&&&&&&&&&&&&&&&&&&&&&&&&&&&&
(2)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4.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 &&&&&&&&&&&&&&&&&&&&&&&&&&&&&&&&&&&&&&&&&&&&&&&&&&&&&&&&&&&&&&&&&&&&
【参考答案】
1、臣/ 不 胜 受 恩 感 激(1分)&
2、⑴亲自 ⑵ 除去 ⑶落下,降落(3分,每小题1分)&&
3、⑴于是答应先帝奔走效劳;⑵征询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2分)&&
4、A。(2分)&&
5、⑴报先帝,忠陛下;⑵南方已定,兵甲以足。(2分)
7& 桃花源记(1)
晋太元中(2),武陵(3)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4)缤纷(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6),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7)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1)。阡陌交通(12),鸡犬相闻(1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著),悉如外人(14)。黄发垂髫(15),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16)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7),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18)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19)所闻,皆叹惋(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21),处处志之。及郡下(22),诣(23)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24),遂(25)迷,不复得路。
南阳(26)刘子骥(2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28)往。未果(29.),寻(30)病终。后遂无问津(31)者。
(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5)缤纷: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10)俨然:整齐的样子。
(11)属:类。
(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要:通&邀&,邀请。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具言:详细地说出。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叹惋:感叹,惋惜。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遂:终于。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规:计划。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未果:没有实现。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寻:随即,不久。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知识检测】
1.本文的作者&&&&&&& 是&&& (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黑体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④怡然自乐(&&&&&&&&&&&&&&&&&&&&&&&&&& )
3.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4.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 ①类&& ②交错相通&& ③通&邀&,邀请& ④愉快的样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
(2)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 。
(3)嶂(zh&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
(8)沿:顺流而下(的船)。溯(s&):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0)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马。御:驾着 。
(13)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高。巘:山峰。&
(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刷。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 良:实在,的确。  
(20) 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
(21)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2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23)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4) 沾:打湿。  
(25)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26) 裳(ch&ng):衣裳。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知识检测】
 11.下列加点词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
12.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 &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
1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1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参考答案】
1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13.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14.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世有伯乐{C}{C}1{C}{C},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C}{C}2{C}{C}(只)辱于奴隶人{C}{C}3{C}{C}之手,骈死{C}{C}4{C}{C}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C}{C}5{C}{C}。
&&& 马之千里者6,一食{C}{C}7{C}{C}或{C}{C}8{C}{C}尽粟一石{C}{C}9{C}{C}。食{C}{C}10{C}{C}马者不知其{C}{C}11{C}{C}能千里而食也。是{C}{C}12{C}{C}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C}13{C}{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C}14{C}{C},安{C}{C}15{C}{C}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16,食之不能尽其材{C}{C}17{C}{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C}18{C}{C},执策而临之{C}{C}19{C}{C}曰:&天下无马!&呜呼{C}{C}20{C}{C}!其真无马邪{C}{C}21{C}{C}?其真不知马也{C}{C}22{C}{C}。
{C}1{C}{C}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C}2{C}{C}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C}3{C}{C}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C}4{C}{C}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C}5{C}{C}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C}6{C}{C}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C}7{C}{C}一食(sh&):吃一次食物。
{C}8{C}{C}或:有时。。
{C}9{C}{C}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10食(s&):同&饲&,喂养。
11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2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13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5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6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7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8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9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马。临,面对。
20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难道,表示反问
21邪:同& 耶 &,表示疑问。
22其:恐怕,表揣测。 知:认识,识别。
或:有时。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千里马吧!
【知识检测】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为_________ 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⑵不以千里称也(&&&&&&& )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⑷食不饱(&&&&&& )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⑹策之不以其道(&&&&&&&&&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⑻执策而临之(&&&&&& )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 。
⑷点明全文主旨句__________&&&&&&&&&&&& &&。&
5.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
⑵ 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5略
6.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7.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8.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10&&&&& 陋室铭{C}{C}1{C}{C}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C}{C}2{C}{C}。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C}3{C}{C}。 斯是陋室{C}{C}4{C}{C},惟吾德馨{C}{C}5{C}{C}。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C}6{C}{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C}{C}7{C}{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C}{C}8{C}{C}。 无丝竹之乱耳{C}{C}9{C}{C},无案牍之劳形{C}{C}10{C}{C}。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C}{C}11{C}{C}。 孔子云:&何陋之有!&
{C}1{C}{C} 题目: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C}2{C}{C}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C}3{C}{C} 灵:神奇,灵验,这里作动词,显现灵验。    {C}4{C}{C}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C}5{C}{C} 惟吾德馨: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而声名远播。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远的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惟:只。
{C}6{C}{C}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C}7{C}{C}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C}8{C}{C}调(ti&o)素琴:调,弹奏,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泛指佛经。  
{C}9{C}{C}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乱:使&&扰乱   
10)案牍(d&):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2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在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知识检测】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字__,是__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_____&&&&&&&&&&&&&&&&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____的特点。
3.(1)水不在深,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草色入帘青。
 (3)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 。
4.《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二.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三.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五.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的写法。
【参考答案】
 一、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 2.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3.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惟吾德馨4.对偶
二.1.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3.素:素朴;金经:佛经4.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5.名:著名
三.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E A B B A A A五: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调素琴,阅金经3.鸿儒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11 &&&&&小石潭记
&&&&&& 柳 宗 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C}{C}1{C}{C},闻水声,如鸣珮(佩)环{C}{C}2{C}{C},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C}{C}3{C}{C}。全石以为底{C}{C}4{C}{C},近岸,卷石底以出{C}{C}5{C}{C},为坻,为屿,为嵁,为岩{C}{C}6{C}{C}。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C}{C}7{C}{C}。
&&& 潭中鱼可百许头{C}8{C}{C},皆若空游无所依{C}{C}9{C}{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C}{C}10{C}{C}。佁然不动{C}{C}11{C}{C},俶尔远逝{C}{C}12{C}{C},往来翕忽{C}{C}13{C}{C},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4。其岸势犬牙差互{C}15{C}{C},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C}16{C}{C}。以其境过清{C}{C}17{C}{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C}18{C}{C},崔氏二小生{C}{C}19{C}{C}:曰恕己,曰奉壹。
{C}1{C}{C}篁(hu&ng)竹: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
{C}2{C}{C}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鸣:发出声响。
{C}3{C}{C}水尤清冽(li&):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
{C}4{C}{C}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
{C}5{C}{C}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C}6{C}{C}为坻(ch&)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C}7{C}{C}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C}8{C}{C}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C}9{C}{C}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C}10{C}{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C}11{C}{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C}12{C}{C}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了。俶(ch&)尔,忽然。逝,往。
{C}13{C}{C}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1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忽明忽暗。斗:像北斗星一样曲折。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C}15{C}{C}其岸势犬牙差互:岸势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互:交错的样子。
{C}16{C}{C}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ng)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C}17{C}{C}清,凄清。
{C}18{C}{C}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 隶:附属,随从。
{C}19{C}{C}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知识检测】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该文选自《&&&&&&&&&&& 》,作者&&&&&&& ,唐朝著名&&&&&&&& 。
篁(&&& )洌(&&& )翕(&&& )
邃(&&& )坻(&&& )
3、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
&&&&&&&&&&&&&&&&&&&&&&&&&&&&&&&&&&&&&&&&&
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 &&&&&&。
4、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 )
A、闻:隔篁竹,闻水声 。 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过清 。&&&&& 不可知其源&&
D、差:参差披拂 。&&&& 犬牙差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⑸隶而从者&&&&&&&
6、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8、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 ________、________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却又无处不在写 &&&&&&&&&&&&&。&&&&&&&&&&&&&& 。
9、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 )(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0、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环: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
⑵清: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
⑶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
11、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写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鱼动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鱼情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参考答案】
一、1、《柳河东集》;柳宗元;文学家
& 2、(hu&ng)(li&)( xī)(su&)(ch& )
& 3、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4、B
& 5、⑴向西⑵凭借,依靠⑶像狗的牙齿那样⑷寂静得使人忧伤⑸跟随
& 6、愉悦;抑郁忧伤
& 7、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 8、游鱼、阳光、影子、水、水
& 9、CFG
& 10、玉制的装饰品;环绕;清澈;凄清;大约;可以,能
& 11、日光&&不动;俶尔&&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2、D
12&&&&& 岳阳楼记
庆历{C}{C}2{C}{C}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C}{C}3{C}{C}。越明年{C}{C}4{C}{C},政通人和{C}{C}5{C}{C},百废具兴{C}{C}6{C}{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C}{C}7{C}{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C}{C}8{C}{C}。
&&& 予观夫巴陵胜状9,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C}{C}10{C}{C},横无际涯{C}{C}11{C}{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C}{C}12{C}{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C}13{C}{C},前人之述备矣{C}{C}14{C}{C}。然则北通巫峡{C}{C}15{C}{C},南极潇湘{C}{C}16{C}{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C}17{C}{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C}{C}18{C}{C}?
&&& 若夫霪雨霏霏19,连月不开{C}{C}20{C}{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C}{C}21{C}{C};日星隐曜{C}{C}22{C}{C},山岳潜形{C}{C}23{C}{C};商旅不行,樯倾楫摧{C}{C}24{C}{C};薄暮冥冥{C}{C}25{C}{C},虎啸猿啼。登斯{C}{C}26{C}{C}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C}{C}27{C}{C},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C}{C}28{C}{C}。
&&& 至若春和景明29,波澜不惊{C}{C}30{C}{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C}{C}31{C}{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C}32{C}{C};岸芷汀兰{C}{C}33{C}{C},郁郁{C}{C}34{C}{C}青青。而或长烟一空{C}{C}35{C}{C},皓月千里{C}{C}36{C}{C},浮光跃金{C}{C}37{C}{C},静影沉璧{C}{C}38{C}{C},渔歌互答{C}{C}39{C}{C},此乐何极{C}{C}40{C}{C}!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C}{C}41{C}{C},宠辱偕忘{C}{C}42{C}{C},把酒临风{C}{C}43{C}{C},其喜洋洋{C}{C}44{C}{C}者矣。
&&& 嗟夫4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C}46{C}{C},或异二者之为{C}{C}47{C}{C},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C}48{C}{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C}49{C}{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C}50{C}{C}。是进亦忧,退亦忧{C}{C}51{C}{C}。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欤){C}{C}52{C}{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C}{C}53{C}{C}?
&&&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选自《范文正公集》(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sh&)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的年号()。本文句末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名作文的时间。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太守。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经过。
5政通人和:政事通顺,百姓和乐。通,顺利; 6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具,通&俱&,全、都。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就。增,扩大。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8属(zhǔ)予(y&)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9予观夫巴陵胜状: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状,胜景,美好景色。
10衔(xi&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sh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 
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涯:边际。{C}{C}12{C}{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晖:日光,景象。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这。则,就。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完备。
15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6南极潇湘:南面直达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自然景物的触发的感情,怎能不会有所不同呢?
19若夫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若夫&近似&像那&。 淫(y&n)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C}20{C}{C}开:放晴。
2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呼啸;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2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光芒。
23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潜,潜藏。
24樯(qi&ng)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桨。倾,倒下。
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6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2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就有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2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极,到极点。
29至若春和景明:至于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
30波澜不惊:水面平静。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
3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
33岸芷汀兰:岸上的香草与小洲上的兰花(此句为互文)。芷:香草的一种。汀:水边平地。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而或,有时。一,全。空:消散。
36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37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8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
39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应和。
40何极:哪里有尽头。极:尽头。
41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42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
43把酒临风:端酒对着风。把,拿。临,面对。
44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5嗟夫:唉,语气词。
4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47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4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就担忧百姓。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50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意思是远离朝廷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之
51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
5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他们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53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知识检测】
一、解释加点字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予观夫巴陵胜状。
3、前人之述备矣。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5、连月不开。
6、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7、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9、或异两者之为。
二、翻译下列句子。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回答下列问题。
15、本文中心思想是什么?
16、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17、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18、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是?
19、《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予:我;以:来。
2、夫:那。
3、述:描述。备:详尽。
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5、开:放晴。
6、薄:迫近。去:离开。
7、景:日光。集:栖止。
8、求:探求。
9、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10、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11、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12、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1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14、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15、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6、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7、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8、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 醉翁亭记
环滁{C}{C}1{C}{C}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C}{C}2{C}{C},琅琊(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C}3{C}{C},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C}{C}4{C}{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C}5{C}{C}。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6,云归而岩穴暝{C}{C}7{C}{C},晦明变化者{C}{C}8{C}{C},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C}{C}9{C}{C},佳木秀而繁阴{C}{C}10{C}{C},风霜高洁{C}{C}11{C}{C},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至于负者12歌于途,行者休于树{C}{C}13{C}{C},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C}{C}14{C}{C},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C}{C}15{C}{C},杂然而前陈{C}{C}16{C}{C}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C}{C}17{C}{C},射{C}{C}18{C}{C}者中,弈{C}{C}19{C}{C}者胜,觥筹交错{C}{C}20{C}{C},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C}21{C}{C},太守醉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2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C}{C}23{C}{C}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C}{C}24{C}{C},太守也。太守谓{C}{C}25{C}{C}谁?庐陵{C}{C}26{C}{C}欧阳修也。
{C}{C}1{C}{C}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安徽省东部。
{C}{C}2{C}{C}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是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蔚然,茂盛的样子。
{C}{C}3{C}{C}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与泉水之上。临,靠近。
{C}{C}4{C}{C}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C}{C}5{C}{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C}{C}6{C}{C}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C}{C}7{C}{C}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C}{C}8{C}{C}晦明变化: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C}{C}9{C}{C}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C}{C}10{C}{C}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C}{C}11{C}{C}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
{C}{C}12{C}{C}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C}{C}13{C}{C}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C}{C}14{C}{C}伛偻提携: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
{C}{C}15{C}{C}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
{C}{C}16{C}{C}陈:摆开。
{C}{C}17{C}{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的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C}{C}18{C}{C}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C}{C}19{C}{C}弈:下棋。
{C}{C}20{C}{C}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C}{C}21{C}{C}苍颜:脸色苍老。颓然乎其间: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C}{C}22{C}{C}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C}{C}23{C}{C}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C}{C}24{C}{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C}{C}25{C}{C}谓:为,是。
{C}{C}26{C}{C}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知识检测】
一、基础训练
1、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2、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环滁(&& )&& 琅(&& )琊(&& )
辄(&& ) 林霏( &&)岩穴(&& )
山肴(&& ) 野蔌(&& )& 弈(&& )者
阴翳( &&&&)& 翼(&& )然 酒洌(&& )3、验验你的写字速度!
林h&_____ &&w&i_____然 水声ch&n
ch&n_____tu&_____然 &岩穴m&nɡ_____ hu&_____明 yǔ_____lǚ_____ ɡōnɡ_____
ch&u_____ 宴hān_____之乐
4、速配(请将下列加点的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
蔚然&&&&&&&&&遮盖
翼然临于泉上&&&&&茂盛的样子
醉翁之意&&&&&&&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
子,这里形容醉态
佳木秀&&&&&&&&靠近
颓然&&&&&&&&&情趣
阴翳&&&&&&&&&开花,这里指滋长之意&&&&&&&&&&&&&&&&&&&&&&&&&&&&&&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B.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下列句子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一项(&& )
A.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环滁皆山也 :环绕& 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 寄托
C.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泉香而酒洌 :凉,冷
D.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尽兴地喝酒&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遮盖
10、来,做个小翻译!(你一定能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②本文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________;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结合。
③写出本文的四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太守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写山间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ch& l&nɡ y& zh& fēi xu& y&o s& y& y& y& li& 
3、壑 蔚 潺潺 颓 暝 晦 伛偻 觥筹 酣
4、略5B  6B 7A&8A 9C
10、①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③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④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们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去,宾客跟从着。⑤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⑥早晨进山,晚上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11、①《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 宋 文学家 历史学家 ②乐 写景 抒情 ③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④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4&& 爱莲说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C}{C}2{C}{C}。晋陶渊明独爱菊{C}{C}3{C}{C}。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C}4{C}{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C}5{C}{C},濯清涟而不妖{C}{C}6{C}{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C}7{C}{C},香远益清{C}{C}8{C}{C},亭亭{C}{C}9{C}{C}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C}{C}10{C}{C}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C}11{C}{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C}{C}12{C}{C};莲,花之君子{C}{C}13{C}{C}者也。噫{C}{C}14{C}{C}!菊之爱{C}{C}15{C}{C},陶后鲜有闻{C}{C}16{C}{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C}{C}17{C}{C}众矣。
{C}{C}1{C}{C}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C}{C}2{C}{C}蕃:多。
{C}{C}3{C}{C}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C}{C}4{C}{C}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C}{C}5{C}{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C}{C}6{C}{C}濯(zhu&)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C}{C}7{C}{C}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C}{C}8{C}{C}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C}{C}9{C}{C}亭亭:耸立的样子。
{C}{C}10{C}{C}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C}{C}11{C}{C}隐逸者:隐居的人。
{C}{C}12{C}{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C}{C}13{C}{C}君子:道德高尚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