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时代的修道者者如何走出迷信

修道者如何看待夫妻生活
我的图书馆
修道者如何看待夫妻生活
很多修道学佛者在修行过程中,家庭、婚姻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修行者恪守着佛道的某些观念,不过性生活,或者压抑着性欲,在与天然的性欲对抗中,伤害到了配偶。“性权利”,是最基本的人权,可是,在有些学佛修道者那里,这最基本的人权,以修道的名义残酷地损害了,受伤害的是自己和配偶。因此,家庭婚姻遇见了问题。
丹道家有些流派认为,人的后天之精是“丹药”,不能浪费,所以,一些好道炼丹的人不过夫妻生活以保精气,结果,丹道未修成,身心与家庭首先出现了问题。一些学佛的人,守“戒淫”的戒律,把“淫欲”也即性的自然欲求看成生死轮回的根本(微信公众号:陈全林),从而要断除,于是,佛道未修成,身心和家庭出现了很多问题。
性的问题困惑着多少修行人,一些是理路不清,一些是盲目迷信,一些是修法不当,一些是人道未尽,妄求佛道,一些是自己身心有问题,身的问题,是性能力上,力不从心了,心的问题,一些人可能存在者性心理上的严重问题。像有的道友,因为不敢面对两性生活而回避婚姻;有的是变态心理,更麻烦。种种原因,难以尽述。
这些人都有他们信守的“理论”和经典、想法。其实认理不清。一位道友就曾说,不完成自己的某种修道事业,绝不结婚。这样的念头本质上是个妄念,因为,事业、修道的成就与婚姻没有因果关系。这位道友到死都没有结过婚,他所谓的事业和修道的成就也成了梦幻泡影。
一些道友,虽然结婚居家,但因为各自的性生活不和谐,引生了中医所谓的身心的“相火”烧心烧身,成天在烦躁不安中,便以吵架为契机,发泄内心的郁闷,因此,家庭不和谐,连带着父母或者小孩受气,受到不安宁的家庭气息的影响。
一些道友胡乱修炼各种所谓的“性修炼”的方法,同样把身心和家庭搞乱了。比如一些人传的所谓宝精不漏的“点按千金穴”的压会阴的方式,结果引生了前列腺炎或者其他毛病;一些男女,学习所谓的“谭 崔”,跟其他男女乱搞,更是败坏社会风气,也损害家庭。这些“谭 崔”聚众淫乱之事,网络上有爆料,也被公安部门打击。一些人函授某些骗子编造的“阴阳双修”的“丹法”,结果气脉大乱,心性大乱。
生活中,此等因为不愿意好好过夫妻生活而给家庭带来矛盾的事情很多。很多人理路不清,自惑惑人,我们就谈谈相关的理。
先从丹道说。丹家白玉蟾真人说:“此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说的很明白,丹道作为丹药的“精气神”之精,不是男女交感之精,而是来自天地的精华之气在身心中变化出来的精华,“玉皇”代表先天的、至高至纯的来自上天的精气;口中涎,指的是此气在炼丹者身心中有形有质的层面的变化,比如真正生起丹炁,必然口中会有“金精玉液”、“甘露”生起。
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序》里说:“故此神气精者,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源。”很多想保生理之精而炼丹的人,理路上错了。古人知道后天之精与先天之精的关系,后天之精也是先天精气的转化,所以,过度的性生活往往会使身心能量受到影响,产生健康与疾病。这样会影响到修行。
但古人以及今人都发现一个道理,成熟的男女如果长期没有性生活照样会损害健康,会带来更严重的生理与心理问题。而和谐的性生活有助于健康长寿,有助于通经脉、活气血。男性的很多男科疾病,女性的很多妇科疾病、乳腺疾病,都与性生活的缺失或者不和谐有关,气血不通,身心成疾。
一些女性在家里,经常有无名之火,大多与性生活不和谐有关,中医所谓的“相火内扰”即是。古人早就有“阴阳不交,伤人”之言,这个观念,在先秦时代就很流行。这在今天,已经是科学上的定论。现代人早已开始关注“你性福吗?”的问题。
一些女性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与性生活的压抑有关。曾经,一位道友的姐姐因抑郁症自杀,我说,肯定夫妻感情不好,常年没有夫妻生活。道友说他姐和姐夫分居很多年了。姐姐因为婚姻不好而修炼,结果出偏而自杀。
很多人并不了解,丹道家解决人性深处的性欲的问题,是通过炼己持心和真阳之炁来转化色身而达到的。这两者相辅相成,绝不是回避与压抑,回避与压抑,反倒给修道者的身心带来更严重的毛病。
很多男士有自慰的习惯,一些修道者虽名修道,但因为性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依然靠自慰来发泄性欲。这样对身心的能量的消耗比夫妻生活所消耗的更大,主要是孤阳不生,自慰虽然带来了性快感,但因为没有异性的参与,反而使性欲和性压抑变得更严重,更加难以解脱。
我在《问答集》、《增益集》里解答过很多自慰者道友的问题,最关键的建议是,没结婚者去结婚,已婚者好好过好夫妻生活,夫妻生活和谐,预兆着身心精气神的和谐,夫妻是一对阴阳,夫妻关系和谐,体内的神气的阴阳才会和谐,只有神气的阴阳和谐,才可能炼丹成功。
《悟真篇》里说:“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迷识不全。”炼丹离不开阴阳,也不会远离夫妻人伦之道,丹家说:“先尽人道,后修仙道。”不废人伦。张伯端在《悟真篇》这部伟大、究竟的丹道根本著作里批判了那些不过性生活而想成道者的错误是“休妻谩遣阴阳隔,总与金丹事不同。”夫妻阴阳不交,则阴阳相隔,与真正的丹道是不同的,甚至是不通的。
身心的精气本身是生灭法,生生灭灭,不可能凝固在身体里,丹家正是借助这生灭的化机来转化色身,净化心灵,而达到心神本体与道本体的合一,所谓“天人合一,人天合一”,从而,从道本体不断获得能量而转化色身、精神,直到与道合真。
那个能量不是肉体上能长久储存的,也储存不了,因为,这能量本身在生灭变化中,丹家借助了道的“玄牝”生化机制来促进身心的生化、变化,这是丹道的奥秘。很多人的失误就是太执着于色身以及色身上的精气,这本身会形成坚固的“身见”,成为解脱的障碍。
丹家真正要化解性欲的诱惑,绝不是压抑,而是心性的修持与气脉的修炼,心性的修持能从本性里认识性问题而没有执着;气脉的修炼则是,一旦真阳之火从生命里发动,那来自天人合一的伟大能量就会在心性修持境界的配合下,自然转化性的愿望。
一是,身心的阴阳二气氤氲变化所带来的乐感、快感超越了男女性快感,人自然不会再依恋色身上的男女性快感,《金丹四百字序》所谓那种气脉的大乐胜过“夫妇之欢合”。
其二,是气脉之真阳之火生起后,自然会转化色身,转化心识,人的肉体为阴,经真阳之火的冶炼,阴气阴质皆炼化成先天之气,成为所谓的“纯阳”之体,人性里的性欲自然就断除了,化尽了。这才是真正的修炼之路。
(陈全林老师&& 禅画作品&& )
前人有诀云:“真火能熔红尘念,真精能将万欲超。”这样的道果,一得永得。而这之中,心性的修炼非常重要,心性是水,真阳之炁是火,达到“水火既济”,自然身心健康,性定欲平,再进一步修炼,变化气质,脱胎换骨,人的性欲,自然就转化了。这是丹道家的秘密。
我认识的一些道友,一位男士为修道终生未婚,老年时偏瘫;一位男士,修道未婚,人道中年,因为性压抑而出偏,最后猝死;一位女士,修道而终生未婚,结果死于乳腺癌;一位女士为修道而离婚,结果儿子因为过早失去母爱,生活在父亲再婚后的家庭里,长期压抑,心理有了问题;还有一位女士,因为修道,压抑性欲,使自己出偏,神神道道,说自己有神通,能感应他人是否男女出轨。这其实是自己的性变态的投射。
一对夫妻为修炼分居很多年,结果,丈夫还算正常,妻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总觉得冥冥中有个“师父”教她以下流话骂人,她就在抗拒与发泄中进入精神分裂的世界。那下流的骂人的话,其实是内心压抑的性意象的转化,骂人也就变成了性压抑的发泄。
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与其这样修道学佛,不如不修,过正常的日子为好。
在学佛而言,令人生死轮回的是无明,不是性生活,对于真正心灵解脱自在者,即便有夫妻生活也不会影响解脱,因为,其心于任何乐受和欲望不住,不贪,像《楞严经》里所说:“于横陈时,味同嚼蜡”。性的乐趣已经转化了,不再因为性事而引生身心对快感的执着即“住”,心不住于快感,也就不会被性欲牵引。
像《维摩经》里说的,维摩诘居士有妻妾,但依然梵行清净。历代很多大居士皆如此,有妻,有儿女,有子孙,有成就,有功德,有道果。
2013年5月18,我在香港参加亚洲禅学大会,会上一位专家谈到某位德高望重的大居士时对这位大居士的修行不以为然,说这位大居士“修行不好”,原因是他结婚生子了。其实,在背后“诟病”这位大居士的佛学家他也结婚了。
再往远推,释迦牟尼在没有出家前也结过婚,还生了一个孩子。这位佛学家的观念本身是错误的,还以错误的观念品评人,岂不错上加错,妄里说妄?很多人学佛,误解佛法,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你即便不结婚,不过性生活,一辈子保持童男童女般的“童身”,“守身”,如果不开悟,不证知实相,依然是生死凡夫,依然不会证果。肉身一死,你所谓的“守身”的意义也就随着灭亡。
何况,那个“守身”,即便守住了,你的心能守住吗?你的梦境能守住吗?即便你的行为和意识里没有任何性的欲念,那也不能得道,因为,得道在正见、功德、定慧、清净心、慈悲心,不在是否没有性念。
佛家之所以戒欲,戒男女之欲,在于性是生死轮回中投胎时的吸引力、牵引力,特别是投胎之时,灵识都是感应性的吸引而入胎。但对于心识转化了的人,这样的吸引力会自然断绝。你即便活着时保证身体上没有性行为,心理上没有性欲,但是,你保证不了中阴身不被性的能量所吸引而再次投胎。
对于那些得道的成就者,且会借助性的生化力而再来人间,普度众生,佛门所谓“乘愿再来”。要乘愿再来,依然会借助父母的交合的因缘与灵识的感缘。(微信公众号:陈全林)只不过,凡夫是被业力所牵,迷迷惑惑,业障缠身;得道者是愿力使然,生死清净,这生死只是个弘道、教化、救度的方便。
这是本质之言。能明此理,信此理,心行一如,则男女之事,如何能阻碍生死?一切皆道化道用。在尘出尘,在欲出于,生死与性,于解脱道何碍哉?当然,这里面有身心性命的定慧成就,绝非狂禅之流所能达到。
真得清净者,八识心田里的性欲的种子都被净化了,习气也自然就清净了。乘愿再来者,随缘生化,那个得道者的清净种子会在愿力作用下,随缘现其应化身。历代很多大成就者就如此。
还要提一下,一些女士学佛,追随男性老师,日久生情,会生出对老师的情想,是男女之情、爱情之情。本来为了修道求解脱,结果连自己连老师都要拉到轮回之中去。访道二十多年中,我见到了很多人就陷到这种情愫中,这需要学佛修道的女士高度警惕,三省吾身才行,从细微的心念里去反省,要转化因为“异性相吸”所引生的男女情愫,生出清净心和菩提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现在,一些气功师门下,经常有“师生恋”引发的问题。过去有两位气功师,就是因为“师生恋”而和结发妻离婚。那些“师生恋”,都是女弟子动心,死缠烂打地追求老师,定慧不足的老师“顺水推舟”,结果,“木已成舟”,只好和结发妻子离婚。由此也引生了很多矛盾。这些事情传道江湖上,一度成了笑谈。现在,一些出家人也面临者如此考验。
做学生的,做弟子的,做居士的,先管好自己的心行。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也不破坏一个修道人的道心。”三思之。人性都有弱点,尽量不要激发这弱点,更不要扩大这弱点。
(补充:此文在博客刊发后,有博友来信说:“先生您的最新文章写得太好了。我一位女性朋友,因为自己婚姻非常不和,拜一位男老师修道,谁知爱上老师,此老师不拒绝不接受,反而带着享受的心态鼓励朋友继续爱下去,让朋友进退两难,身心俱疲。请问先生:这样的情况朋友是否要另外拜师呢?”
我答复说:不要拜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六根不清净,会引生很多麻烦,切记切记。六根不清净的老师,很容易在动心起念中中下不清净的种子,害人害己。也不要轻易地盲目地拜师,要考察老师是不是戒行清净,戒体清净,要拜戒行清净、戒体清净、有正见、有慈悲、有智慧的老师。
老师真清净,弟子一般不会生情想,见老师会生出恭敬心、出离心。弟子对老师生出情想,往往与老师的心不清净的缘分有关。老师的心清净了,有智慧了,自然会摄受弟子走上清净觉道。老师也有智慧处理好这些问题。)
还有,一些修学佛道的男女,虽然说在修行,有信仰,但色欲关过不了,到了性滥的地步。一些修道学佛的女士和男士,性生活很乱,这样的人,修道很难成就,身体里的信息非常杂乱,气脉也难以净化,与不同的男女的性活动越多,生死轮回里的业障和牵缠越多。
而一些男女的身体里的某些疾病,其实是滥交带来的信息的干扰,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信息,会因为交合而进入到你的身体里,信息越多越乱,麻烦和问题也就越多越乱。
曾读张延生先生的传记,张先生会看手相,一个人和几个人发生过性关系,张先生能从手相里看出来,因为,你的身体上保留了那个人或那些人的信息。这些信息会成为修炼中的微妙的干扰。而生死轮回里的干扰与业障更是无穷无尽的。
一对男女,只是有一些感情而没有性关系,生死轮回中,牵引力就很小了,一旦有了性关系,那种关系就会深深地种到八识种子里,成为生生世世无尽的牵缠。
真修道,还是要保持性的单纯,绝不滥交,绝不放纵性欲。否则,求升反堕。
所以,在家居士守的是“不邪淫”戒,那些滥交之辈,犯了邪淫戒。出家人守“不淫”戒。当然,道教有“火居道士”,像正一派的道士可以结婚,但也要守“不邪淫”之戒。
“人在做,天在看”。这句话用以提醒修道人,最合适。
这修道,一定要戒行清净。拜师也要拜戒行清净的老师。一个老师,一旦是性滥之人,决不可为师,决不能拜性滥之人为师,因为,此人戒行不清净,就不能与清净的法身世界相应。
不能与清净法身境界相应,很容易堕落魔道。我们经常能听到某某老师和女弟子发生关系了等传言,绝非空穴来风。中国的那些“宗师”就不说了,像印度的奥修,因性滥而死于艾滋病,像美国的瑜伽师美国的约翰·弗兰德,自十三岁起就学习古老的哈达瑜伽,在1997年创建了“流动瑜伽”,强调“身心流动的自然优雅”。
他还很重视瑜伽背后的哲学内涵,将古印度思想经典中的奥义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给学员,强调瑜伽的目标是“进入至高无上,与神圣合一”。他的风度魅力和生动讲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流动瑜伽,使之迅速成为全美最大的瑜伽流派之一。
但月,美国揭露出了这位导师及其瑜伽课程背后的诸多黑幕。包括:弗兰德实际上是一个新兴宗教“巫师教”中某个分支的领袖;弗兰德与许多自己教导出来的女性瑜伽师及学生有淫乱关系;让员工和助手非法购买大麻供自己享用,沉溺女色,声色犬马、生活糜烂。迫于舆论压力,弗兰德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生活不检点”,宣布退隐,让千万曾经虔诚的信众目瞪口呆。
像这样的老师,中国何尝没有?打着传道的旗子,干的是巫教一般的活计,有着性滥的行为,还装出道德宗师的样子,这样的饿“宗师”,能说中国没有吗?今年7月揭露出来的那位“王大师”,其中一条就是性滥。
求道者就不能拜此等没有清净戒行、没有清净戒体之人为师,否则,会是生死轮回之业障海里的无尽牵缠。像奥修、弗兰德的作为,在《楞严经》看来就是魔道,只能令人堕落,不会令人升华。自己和老师的戒体都要清净,绝无性滥。这是修行解脱道的基础。
网络大V薛蛮子,老了老了,且因为与卖淫女聚众性乱而锒铛入狱。还有那个李某某,未成年人,且因为聚众轮奸而被判刑十年。这说明,不论年轻还是年老,性的困惑,是一贯的。
真修道者,先从生命的根源里去认识性力量与性的妙用,不再纠结,有正念,有正行,而能获得解脱自在。愿修道者穷理尽性,先破除性困扰,使修道能身心皆安。性的问题不能正常、正确解决,一生都不会安宁。慎之。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我说:八月十五见到蟾蜍,而是金黄色的,那是“八月;出现极好;观心图;修道者如何写作、著述;二十年来,我写过的作品,出版、发表的虽少,总起而;写作者最初可能没有自己的学术的、思想的体系,作品;写作者首先自己要明理,要通达,要有正见地,要有大;修道者中想以文章弘道者,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急于;读书之外,最重要的是按佛道经典的启示去修持;第二,条理要清;写文章要有
我说:八月十五见到蟾蜍,而是金黄色的,那是“八月十五玩蟾辉”的外象、外应,自然与修炼丹道有缘。也在易数的妙用里,天地万物,真修道者,自然有冥冥中的气息的感应。海上观红日,自然
出现极好。你的总结也非常好,如是总结,如是认知,如是行即可。
观心图。国庆节作。国庆期间,来访的朋友很多,聊天累了我就画画。
修道者如何写作、著述
二十年来,我写过的作品,出版、发表的虽少,总起而言,过千万字。仅这十余年我给《益生文化》所写的稿子,过一百万字,至于这些年来所写的博文,过千万字。文字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写作水品的高低,更不能说明见解的对错。因积年写作,可以谈谈写作的感受和经验。一些道友有著述之心,想写作弘道,“文章千古事,寸心那得知”。古人把文章当千古之事业,现代人大多把文章变成了现实名利与名利实现。古人提倡“文以载道”,现代的不少人把写作看成了张扬自我与自我张扬。我谈写作,希望能从古人的文脉上起说,不敢说谁的文章能流传千古,对古人可以,今人,又有何许人的文章能流传千古?这些不必计较,能让文章在当下当代起到“文以载道”的作用,足矣。
写作者最初可能没有自己的学术的、思想的体系,作品也是零散的,当写作深入,思考深入,渐渐地会有体系。表述会系统,思想也会系统。多写作,多思考,日积月累,寒来暑往,自然会在积累和思考中形成写作的、学术的、思维的、思想的系统或者体系。
写作者首先自己要明理,要通达,要有正见地,要有大愿,自己不明理,写出的文章很容易误导他人。我从四个方面谈写作的经验,即:见地要正,调理要清、文字要美、发心要大。分述之。 第一,见地要正。这涉及穷理与实证两部分。没有自己实证的理,只要正确无误,也是正见,如果自己能经过实修实证,将经典之理、师传之理通过悟证而印契,这样所得的见地,非常宝贵。古人讲“见地”的时候,重点在实修实证的印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能依照经论讲解经典的僧人,未必是明心见性、究竟解脱的僧人。禅僧自悟自证,开悟见性,并得到成就师尊的印心与经典印证之后,可以讲经说法,于第一义而不动摇。讲经则讲解佛说经典,说法则自出机杼,横说竖说,皆与正法不二。这时候可以谈“见地”二字。有正见地的人,或是穷通经典之人,或是实修开悟见性之人,此等人如六祖慧能,一字不识,万法尽通。或者,两者兼备,既博通经典,也开悟见性。真正想写作弘道之文,一定要有正见。没有正见,自己尚在迷惘之中,写出的文章就会误导他人慧命而造罪业。社会上有很多人在写作“弘道”,一部分人见地不清,一部分人在臆造妄说,尚难危害社会和他人慧命,一部分人传播邪见,惑世害人,罪过不小。误人慧命的果报很严重。如有心弘道,先开正见。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整个“文以载道”的根基,失去这个根基,就谈不上载道了。正如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所言:“无真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趣菩提。”没有真正的见识,自己会被邪师恶友误导,如果自己去说法讲经、著文“弘道”,自己就成了邪师恶友。南怀瑾先生在《如何修证法身》里说:“见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证到了就是报身,行愿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间。”实修而获得正见地,就是证到了法身理体。证到了法身理体者,著述弘道,利益众生,不会在见地上有错谬而误导他人。
修道者中想以文章弘道者,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急于出名,如果不见本性,虚名本身对修道的成就会成为障碍。先发心读上五六年经典以及相关的前辈们的被社会、被历史所公认的著作。我在《修道者如何读书》一文里详细讲了我的读书情况。从1993年到2000年,我集中精力读了七年书,对儒释道、中医、古典文学经典的阅读奠定了一生事业的根基。来北京的十三年,手不释卷,读书穷理。别的不说,《大藏经》、《道藏》、《二十五史》,这都是家备的藏书,虽然未能将这些书通读,至少,购来的书也在有选择地阅读着。
读书之外,最重要的是按佛道经典的启示去修持。比如观心法,我坚持了二十多年,很多答复博友问的见地、智慧都是从观心的境界里自然而有,不完全是读书记诵之事。读书记诵固然重要,通过修行,把佛道之理变成自己的血脉,变成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我在《修道者如何学佛》长文里详细讲过自己二三十年中是如何学佛学道的,那些方法都很重要,比如,正思维,思维经意;比如观经,将经典在阅读的时候边读边观;比如,做读书笔记;比如,力求做到知行合一。这都是学习经典最基本的方法。
第二,条理要清。我在十多年前写长文时会列大致的提纲,要写哪几部分,很清楚。这是最基本的写作素养,这样写来,有条不紊。最近几年写作,虽然很少写提纲,但提纲会在心中清晰呈现,了然于心。我写此文,明确知道要从“见地要正,调理要清、文字要美、发心要大”四方面陈述,这就是条理。像《修道者如何学佛》这样超过八万字的长文,就有提纲,全部不超过一百字。我写了“四观”、“二防”,我知道“四观”指的是“观佛法,观社会,观家庭(家族)、观自我”,“二防”指的是“防出偏、防入魔”。“四观、二防”,仅仅四个字,展开讲述何为“四观、二防”,理法的要义何在,会用数千字乃至上万字。
写文章要有调理,没有条理,说明自己理路不清。写诗文可以靠灵感,写佛道之文靠定慧。有了定慧,有了条理,在写作中不时会有灵感,这时的灵感本身被定慧所摄受。条理本身是定慧的体现,条理不清晰,即是定慧不足。佛教的“因明学”包含高深的逻辑学,多重的思辨、细致的逻辑、清晰的条理、完美的次第,读读《瑜伽师地论》、《清净道论》,就会知道这样的大部头著作,条理何等清晰,非圣者不能为也。很多伟大经典如《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精细的条理,严密的次第,非人为所能构建,皆是大圣者般若智的真实流露。没有证到实相见到本性,不能在法界纵横无碍者,无法构建如此庞大的贯通三界十方的理法体系。凡夫的智慧不管你是何等高明的哲学家,都不可能构建那样的伟大的修学与解脱道体系,不可能纵横无量劫,上下十方界。
写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给《益生文化》写过上百篇“卷首寄语”。这些文章是《益生文化》读者所喜欢的,这些文章都是三思而后成的。《修道者如何修学》虽在今年九月成文,但是,这篇文章在我心中酝酿了很多年。即便最近写的《修道者》系列,在我心中酝酿了一年多。机缘到了,我便把这些文章写出来。即便写《修道者》系列,我也把每篇要写的文章的标题写在一个本子上,写完一篇,勾掉一篇的标题,表示完成了此文。这些文章整体是个体系,从修道者者如何读书、如何交友、如何拜师、如何读经典、如何居家、如何实修、如何写作、如何破除迷信等等多方面讲述修道之理,讲述修道者应该做好的最基本的功课。这些文章本身就构成条理化的系统。这个系统,是我用一年多的时间构建的。“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第三,文字要美。语言文字要优美,这是写弘道之文最基本的要求。文字华丽是美,文字质朴也是美;文言能展现美,白话能流动美。文字般若也即文字慧,是实相般若的外现。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高深的道理,能用质朴的文字让人通达精微的道理,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这需要学养,需要修养。修行之素养即是修养。六祖大师一字不识,开悟见性后,开示佛法,言言皆道,句句皆美。《六祖坛经》充满着简洁、质朴的气息,六祖的那些偈子,都是美妙的诗歌,美在开示心性,妙在解脱生死。历代高僧的偈子,说法的法语,也是美文,读读《五灯会元》即可知道。当代弘道者中,赵文竹先生的文章非常美,质朴中见华贵,华贵中见透彻,透彻中见实相,实相中见平常,平常中见质朴。很多修道者写的弘道之文,逻辑不清晰,文字不优美,这说明修持境界还没有升华。
文字功底可以训练,般若智慧可以熏修。多写作,多修改自己的作品,就能练习文字般若的境界;多读经典,多参究心性,多修定慧,多发菩提心,文字里自然会流露智慧与清凉。
我从小喜欢文学,写过上千首新诗、散文诗,这些写作经验,融化到我写佛道之文里去了。我读诵过上万篇古诗词,读过数百篇古文,读过数百部古书,古文的典雅,用词的精炼、造句的讲究,自然融化到行文里去了。我非常看重文笔之优美。举两则例子,在《修道者如何通过艺术修身》里提到我对禅画《秋色万点金气浓》和《天地有春秋》的解说。
《秋色万点金气浓》在博客里贴出时我写了一段文字:
“修改后的《秋色万点金气浓》,画面加了白鸽群,则生气满纸。此作,有现代气息。秋在五行为金,秋气亦金气。我取意于丹道之金气也,则金气即元气。画面中小屋里有人打坐,或参禅,或炼丹,任人遥想。而色彩斑斓的大山里,秋声随鸽声而动,至人之心寂然,山川之气流然。远山密林以点而画,底蕴是泼墨,而近处有树木可辨,左边留白以透气。此画法也。兴南子虽非画家,此理早通,画时并不预想,无思无虑,信笔天成,自有妙趣。”
这段文字里,“色彩斑斓的大山里,秋声随鸽声而动”,是散文或者散文诗的笔法,写出了画面的动感。“至人之心寂然,山川之气流然。”这是文言笔法,古雅可观。
在《天地有春秋》这幅画下,我写了如是解说文字:
“寂静的湖面,因为僧舟的划动,泛起了涟漪。灿烂的桃花,开遍峰峦叠嶂,那座古寺,若隐若现。瀑布流泉,万古如斯。闻音清净,道者自在。这里,春秋易度;这里,韶华易去;这里,‘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那个玄妙的禅道,已经悟得了吗?修道的人。”
“寂静的湖面,因为僧舟的划动,泛起了涟漪。灿烂的桃花,开遍峰峦叠嶂,那座古寺,若隐若现。”这是散文笔法,而“瀑布流泉,万古如斯。闻音清净,道者自在。”这是文言笔法,四字句式,简练有味。“这里,春秋易度;这里,韶华易去;这里,‘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那个玄妙的禅道,已经悟得了吗?修道的人。”这是散文诗的笔法。解说词不过百余字,文笔优美,意境亦美,颇含禅意。我的文章里经常有很多段落写得优美,或者像散文,散文诗,或者是文言体。这些文字功底是我用三十年的时间锤炼的。
爱好写作的道友,要锤炼文笔,尽量以纯正的汉语写作,表达汉语的美,以汉语的美体现修道境界的美。《维摩诘经》之《观众生品》云:“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在大成就者,文字般若也即是实相般若。
第四,发心要大。发心要正,发心正大光明,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难有大成就。真要写作以弘道,就一定要发心。我写博文,是发了大心,发了大愿,愿意通过写博文弘扬国学,传播正见。这样的发心下,三年多一直如是写作。因为发心、发菩提心的缘故,写作自然就变成了我的修行,我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修道者如何读书写作_图文10等内容。 
 修道者如何读书写作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修道者如何读书 关于读书问题,我在《修道者如何学道》,以及《问答集》、《增益集》里有很多讲述。如我在《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修道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