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周长相等,求平行四边形

三年级数学的知识点10篇

  上学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2)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3)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图形与几何:空间与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统计与概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1、比较大小一定要化到知识点相同。

  2、注意超载问题一定要比较大小。

  3、解决问题认真审题,观察单位的变化。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② 进率是100:

  ③ 进率是1000:

  1、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2、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①竖式格式(尺子)②进位1和退位③看准符号

  ④横式得数⑤注意验算,看标什么的一定验算

  ⑥估算时注意十位数要估算到个位、百位数要估算到十位。

  两位数进位加法、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三位数退位减法、中间含有的零的退位减法、中间和末尾同时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加减法的验算(逆运算法、十叉加乘验算法)、估算

  1、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1、应用题中提及到将图形的一周用花边、篱笆、栏杆围的话,那么求花边的长、篱笆的长、栏杆的长等等都是求的图形的周长

  2、如果题目中提及到了图形一面靠墙,问题是篱笆至少要用多少的时候,就要写出两种可能性。其一是图形的长靠墙,那么求的篱笆长就是一个长加上两个宽;其二是图形的宽靠墙,那么求的篱笆长就是一个宽加上两个长。

  3、拼图形问题:上下拼变成一个大正方形、左右拼变成一个大长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第4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横式中的余数、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应用题中余数和除数的单位要根据答话而确定。

  4、解决问题至多至少一定要注意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

  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3、公式。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商-余数

  商=被除数÷除数-余数

  希望提供的数学三年级上期中考各单元知识点纲要,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一、本章的两套定理

  第一套(比例的有关性质):

  涉及概念:①第四比例项②比例中项③比的前项、后项,比的内项、外项④黄金分割等。

  注意:①定理中对应二字的含义;

  ②平行相似(比例线段)平行。

  二、相似三角形性质

  1.对应线段2.对应周长3.对应面积。

  ①作第四比例项;②作比例中项。

  四、证(解)题规律、辅助线

  1.等积变比例,比例找相似。

  2.找相似找不到,找中间比。方法:将等式左右两边的比表示出来。

  3.添加辅助平行线是获得成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的重要途径。

  4.对比例问题,常用处理方法是将一份看着k;对于等比问题,常用处理办法是设公比为k。

  5.对于复杂的几何图形,采用将部分需要的图形(或基本图形)抽出来的办法处理。

  五、 应用举例(略)

  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2

  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概念: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特点: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两腰等长。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行是菱形。

  特点: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③一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周长:两条不同的'边长相加×2

  【每个四边形都有哪些联系】

  1、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2、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xx千克,即2吨=20xx千克。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平均重3―4吨,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较大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学情预设:因为学生知道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7: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三第3题。

  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xx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千克,8吨=()千克,5000千克=()吨,7000千克=()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1桶水大约10千克,()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千克,()块砖重是1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一只羊重大约45()

  一个苹果重200()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千克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当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②当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①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1可以看作所有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例:把12个圆的3/4有()个圆;

  分析:先找整体12;再找分母4,表示平均分成4份;求出12÷4=3,表示每一份有3个;最后找分子3,表示其中的3份,所以:3×3=9;所以把12个圆的3/4有9个圆。

  小学数学解答应用题步骤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3、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小学数学单位间进率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售出价-成本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大月(31天)有: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

  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

  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 、 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⑴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 [a与平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 =│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 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⑴ ( 幂,乘方运算)

  1、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2、全年天数: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A)年份能被4除尽而没有余数的是闰年,有余数的。为平年;

  (B)整百整千的年份要能被400除尽才是闰年。

  4、比年大的时间单位是世纪,1世纪=100年。

  5、用24时计时法表示:

  (A)上午时间直接读出钟面上时间即可;

  (B)下午的时间在钟面上所指时间的基础上加上12小时。

  6、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1分=60秒,1刻=15分,一昼夜=24小时,1周=7天。

  7、经过的天数的计算分为三种情况:

  (A)头尾都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

  (B)头尾都不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

  (C)头尾算其一: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三年级数学的知识点10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三年级数学的知识点10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常用公式有哪些?一至六年级的小学数学公式有哪些?下文高考复习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供参考!小学1~6年级数学公式汇总一、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式,更多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参考信息由小编为你整理了详细内容,欢迎浏览了解。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1~6年级完整版

小学数学常用公式有哪些?一至六年级的小学数学公式有哪些?下文高考复习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供参考!

小学1~6年级数学公式汇总

一、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式:

(一)小学数学加减运算公式

加数 + 加数 = 和(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被减数–减数 = 差。

和 = 加数 + 加数差 = 被减数–减数。

和–加数 = 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 = 减数。

另一个加数 = 和–加数减数= 被减数–差。

差 + 减数 = 被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大数=小数+多出来的数小数=大数—多出来的数多出来的数=大数—小数。

在“︸”下面就是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在“︸”上面就是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时针与分针(时针短,分针长)

分针指着12是整时,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

分针指着6是半时,时针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半。

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确定用加法或减法计算,最后记得要写答。

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还有、还剩、剩下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二、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

(一)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比

乘法交换律:ab=ba,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四)小学数学减法的基本性质

三、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周长:围成一个封闭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周长

正方形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或边长*4=周长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直角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周长 (长+宽)*2=周长

长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直角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容易变形没有直角且对角相等

四、小学4~6年级数学公式

(一)正方形面积(周长C、面积S、边长a)

(二)正方体体积(体积V 、棱长a)

表面积=棱长×棱长×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三)长方形面积(周长C、面积S、边长a)

(四)长方体体积(体积V 、棱长a、长a、宽b、高h)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体积=长×宽×高

(五)三角形(面积s、底a、高h)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六)平行四边形(面积s、底a、高h)

(七)梯形(面积s、上底a、底b、高h)

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八)圆形(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2.面积=半径×半径×∏

(九)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十)小学数学相遇问题的公式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十二)小学数学算术方面公式

1.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3.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4.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5.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以上【小学数学公式大全1~6年级完整版(小学数学所有单位换算公式)】的内容...,更多《小学数学公式大全》请参考以下更多的问答知识。

小学数学所有单位换算公式

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有哪些数学公式

答:一、几何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设计在起草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逻辑思路清晰,这是教师备课过程的体现,认真 写才能展示我们的能力,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5篇,感谢您的参阅。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1

在平面图形的学习中圆安排在最后一个,是在学习面积的认识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基础之上安排的。

本单元安排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教材中介绍的把圆通过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这里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另一种思路是在圆内画正内接多边形,使多边形的面积越来越接近圆,这也就是刘徽的割圆术,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在这个化圆为方的过程中,加强了转化思想的渗透。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优秀数学成就,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课前调查,有20%的同学知道圆的面积公式,但只知道公式却不知道怎么来的,有10%的同学认为知道,但写出的公式不正确。针对以上情况,我把化圆为方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公式的推导作为重点,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发现圆的面积公式。

1、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自主探究中体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刘徽、祖冲之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化圆为方体会极限思想。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课件:小马吃到青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圆的面积。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回顾复习,总结方法

1、我们在推导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怎样研究的呢?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2、前面的学习对研究圆的面积有什么启发吗?

小结:你能把前面学习的方法用到圆面积的研究中,这说明你很会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找到学生的原有认知,运用正迁移寻找到研究圆面积的方法。)

(三)尝试转化,推导公式

1、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请你大胆猜测一下。

2、请你先想一想圆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再动手剪。

(1)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2)圆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联系?

(3)通过转化后的图型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啊?

提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2)对于他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1)出示:把圆转化成正方形和4个小部分

你看前面同学把这4个小部分去掉了,你为什么粘在这了呢?

(2)方法同上,但是在拼成的椭圆形上画正方形。

比较这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继续分下去,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会怎样呢?

(4)介绍刘徽的割圆术和祖冲之。

1、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指名说想法。(分的份数少的)

比较沿半径分的几种方法:观察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

如果继续顺着大家的思路往下分的话,想象一下:16份,32份呢?。

出示课件:电脑演示由8等分到32等分

小结:我们这几位同学沿着半径把圆剪开,因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所以圆分的份数就有若干份,分的越多拼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3)圆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呢,你能独立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1、转化成梯形、三角形

小结:你们的想法独具匠心,思维与众不同。刚才我们努力的把圆转化成其他图形,虽然方法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咱们同学可真了不起,自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空间,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动手剪、开口说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通过比较、课件演示,渗透极限的思想。)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当这个圆的半径是1米时,小马吃草的面积是多少?

2、当这个圆的直径是2米时,小马吃草的面积是多少?

3、当这个圆的周长是6.28米时,小马吃草的面积是多少?

转化图形 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 宽

圆的面积 =周长的一半×半径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2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推导与计算相结合来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作了铺垫。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1)理解圆的面积含义,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弄清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为草坪喷水为主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生活数学这一条主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自动喷水头浇灌草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课件),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在思考“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课件):“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许能想到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课件)。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三角形或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课件)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课件),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龙头最多能喷灌多大草坪呢”?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1、求下面各个圆的面积。(课件出示)

(3)周长为13厘米。

2、一张圆桌的桌面直径是1.5米,油漆师傅要在圆桌面的边上贴一圈铝合金,并在正面漆上油漆。请问,油漆师傅要买多长的铝合金,油漆的面积有多大?

3、王大伯想用31.4米长的铁丝在后院围一个菜园,要使面积大一些,该围成正方形好还是圆形好呢?你能当回小参谋吗?

4、一块正方形草坪,边长10米.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的射程是5米。

(1)这个龙头最多可喷灌多大面积的草坪?

(2)喷灌后至少可剩下的面积有多大?

这节课紧紧抓住了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把一个圆通过分、剪、拼等过程,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的联系,这种从多角度思考的教学理念,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3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一、尝试转化,推导公式

1.确定“转化”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师:如果我们用这些近似三角形重新拼组,就可以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它图形了。同学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已经等分好了的圆形,请你们动手拼一拼,把这个圆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开始吧!

师:同学们,“转化”完了吗?好,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们“转化”后的图形。

师:谁来告诉大家,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师:是的,没有改变,就是说: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这个长方形。同学们,如果圆的半径为r,你们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现在请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

师:好,谁能首先告诉老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图十三),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那圆的面积呢?

二、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师: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翻开数学课本第69页,请大家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订正。)

师:(出示例2)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题。开始!

师: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呢?大家商量商量,想想办法吧!

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师:好的,就按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交流,订正。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4

1、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

2、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前些日子我们已经研究了圆,今天咱们继续研究圆。

首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圆规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圆。

请小组内同学互相看一看,你们画的圆一样吗?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圆大一些,有的同学画的圆小一些?看来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我们把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确定策略,体会转化

师:同学们都认为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关,那么圆的面积和半径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怎么去研究呢?这让我想起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能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一下这个故事?曹冲之所以能称出大象的重量,你觉得关键在于什么?(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石头的重量)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就常常用到转化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大脑中快速搜索一下,以前我们在研究一个新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

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方法。

当学生说不上来时,老师提醒:比如,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割补法)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课件演示推导过程)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咱们今天研究的圆是否也能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如果我们也像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那样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拼一拼,你认为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那怎么办呢?(割补法)怎么剪呢?

①引导学生说出沿着直径或半径,把圆进行平均分;

②师示范4等份、8等份的剪法和拼法;

2、明确方法,体验极限

(1)学生动手操作16等份的拼法;

(2)比较每一次所拼图形的变化;

(3)电脑演示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所拼的图形,让学生体验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3、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转化后的长方形,它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交流发现,电脑演示圆周长和长,半径和宽的关系。

(3)多让几个学生交流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圆之间的联系。

(4)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现在要求圆的面积是不是很简单了?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了?

出示主题图求面积:这个圆形草坪的半径是1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直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2)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面积也一定相等。()

(3)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4)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3.知道了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那知道圆的周长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四、总结新知,深化拓展

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大家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以后大家遇到新问题都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尝试一下。

在剪拼长方形的过程中,有同学产生了疑问,能不能把剪下来的小扇形拼成三角形或者是梯形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拼的过程)

那利用拼成的三角形和梯形又能推导出圆的公式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9~71例1、例2。

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是一个什么图形呀?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马儿的困惑”这一场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出示例2)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题。开始!

师: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呢?大家商量商量,想想办法吧!

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师:好的,就按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

教师继续对学困生加强巡视,如果还有问题的学生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环形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材P69页“做一做”第2小题。

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0页练习十六第2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

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