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国军二战各国参战兵力力到底是多少

 |  | 
您当前的位置:&>&&>&
  前一段时间,我认真观看了深圳卫视和凤凰卫视两家电视台从不同角度出发制作的有关&孟良崮战役&史实片,对孟良崮战役进行了全景式回顾。总体感觉,在战争结束60多年之后制作的史实片,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传媒,都是尽可能地站在比较客观公正的立场,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原貌,其中很多场景和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发人深省。
  一、孟良崮战役的前因后果
  1945年8月,中华民族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从此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1946年7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自恃兵员足、装备精良,对共产党解放区发动进攻,由国共两党领导的内战全面暴发。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依靠灵活多变的战术,在全国战场取得了不少的胜利。但是,从1946年底开始,蒋介石汲取前期履遭共军各个歼灭的教训,一改之前&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法,采取&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加大兵员密度,集团式滚进,对中共中央所在的陕北地区和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所在地山东省进行重点围剿,从而导致一时之间,华野陷于了战略战役上的不利地位。
  当时,华野的应对之策就是与敌周旋,用运动战、游击战方式,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在反复迂回穿插中寻找战机。电影《南征北战》中就纪录了这样的场景,华野一些基层官兵起初不能理解上级的战略意图,也产生了一些牢骚,如&司令员的电报品嗒嗒嗒,小兵的脚板嚓嚓嚓&。
  4月下旬,陈毅(时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时任华野副司令员,负责战役指挥)发现敌方处一线排列最北端的泰安守备部队整编72师兵力不整,组织实施了&围点打援&战术,但由于时任国民党战区司令的顾祝同忠实执行了蒋介石&稳扎稳打&的战术要求,宁可72师被吃也不予贸然增援,最后只是让华野小有斩获。
  5月3日,根据战场态势,陈毅、粟裕曾向在陕北的党中央提出&分兵南下,直击苏北&的方案,被毛主席否决。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给陈、粟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指示华野进一步向东北方向后退,诱敌深入,相机歼敌。
  根据中央指示,我华野主力实施迷惑敌人战术,主动从临沂撤出,使蒋介石心理上产生了错误判断,他们误认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继续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于是命令各部兼程前进,跟踪追剿,以实现在鲁中山区与华野主力决战之目的。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敌人原有的戒备心理,促其冒进,尤其是南线的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贸然改变稳扎稳打的战法,不待第二、第三兵团统一行动,即以其整编74师为主,整编第25、第83师在左右两翼配合,以沂蒙公路上的坦埠(华野首脑机关驻地)为主要目标,于11日自蒙阴东南的垛庄(74师驻地)东西地区北犯。
  面对已经出现的战机,陈、粟即刻向党中央汇报想法,起初也并未将整编74师列为首选歼灭对象。毛主席回电:&敌人已进犯,可选择好打的,歼灭其一两军&。 5月10日,陈、粟将欲围歼整编74师的方案报中央后,毛主席只是觉得粟裕胃口太大,在无较大把握的情况下将整编74师列为首战对象,不甚放心。但依然复电:&究竟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立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全军3.2万人,辖一个重炮团和一个战车营。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抗日战争时期履建战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对日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日军机枪扫射炸断,治疗后落下残疾,右腿跛行。作为少将他也因战功卓著经蒋介石特批入学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要求是中将以上军衔)。
  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华野领导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战场态势后认为,应将主力置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其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由于国民党军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不及时跟进,致使国民党军王牌部队整编74师陷入了&阵形稍显突出&的险境。5月13日黄昏,华野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楔入整编74师的侧后纵深,割断了与其他国军的联系。经过14日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等地,完全截断了整编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
  得知整编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百韬的部队尽全力支援整编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共军于孟良崮地区。陈毅、粟裕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国民党军,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由1纵从西,4纵从北,6纵从南,8纵从东,9纵从东北,5个纵队同时对整编74师发起了总攻。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所以,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他的整编83师最初只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弛援。而黄百韬的整编25师则是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的命令。
  尽管如此,孟良崮战役最终以华野全歼整编74师为结局。
  二、孟良崮战役的重要意义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野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第整编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从此,华野在山东乃至更大范围逐步取得了力量对比上的优势。此战役的胜利对敌我双方的心态、士气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三、细节与启示
  1、人民是历史前进最重要的决定力量
  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时,陈毅元帅曾经有过一段经典语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孟良崮战役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人民的支持与力量所在。在战役中,由王必成率领的6纵为了在指定的时间赶到整编74师军需大本营&&垛庄,两天两夜昼夜兼程240华里,即使在白天遭到敌机扫射也不停止前进,在行军途中遇到了水浅但滩软的汶河的阻碍,绕道,时间不允许,渡河,同样存在时间不允许等因素,关键时刻,住在汶河附近的妇女支前组织妇救会成员,急部队之所急,分别卸下自家门板并跳入齐腰身的水中架设&人工桥&,从傍晚直至午夜。
  先头部队通过时天色未晚,看到是由清一色妇女架设的人工桥,战士们还不忍心从上面通过,妇救会成员反过来做战士的思想工作,认为都是为了打胜仗,催促战士们放心通过。待后面的部队再通过时,基本没有发觉是一座临时的&人工桥&,也更不清楚下面作为桥桩的是支前的女同胞。由于长时间被低温水浸泡,事后很多女同志落下了病根,有的终身不能生育。
  据粟裕战后回忆,仅孟良崮战役,沂蒙老区支前的群众就达20万之众。人民群众对取得全国胜利做出的贡献由此可以略见一斑。这一事例也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共产党人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人民群众这一根本力量。
作为共产党员,大家都应该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现在共和国成立已经60多年,至今还有不少群众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革命老区。与此同时,在我们党内,一部分党员干部享乐主义盛行,骄奢淫逸,挥金如土,漠视群众利益,完全忘记了党的宗旨,不仅不能作为党员继续留在党内,少数人甚至丧失了做人的资格。近期中央决定正在自上而下进行密切联系群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由衷地期望这一主题教育活动能够取得群众满意的较好成效。
2、团结一心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孟良崮战役之前,敌我兵力对比是45万:27万,从装备上看,国民党部队的装备要大大优于解放军的装备。但是,取得胜利的却是解放军,这是为什么呢?
这需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华野参与此战役的9个纵队万众一心,坚决服从陈、粟的统一指挥。在战斗命令下达后,由叶飞领导的1纵一晚急行军100多华里,在敌军的缝隙中完成了穿插包抄的任务。由王必成率领的6纵更是在两天两夜之中奔跑了240里,没有休息,也没有停下脚步的时间,战士都是在行军的同时完成吃饭和休息,有文章特别注明这是一种在战火中练就的特殊本领。终于在5月14日夜赶至垛庄,与1纵的一部共同消灭了整编74师军需大本营的守敌(一个重炮团),也彻底断了张灵甫与外围守敌会合的念想。
至5月15日晚,对整编74师实施包围、攻击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外围形势,有个别参与攻击的纵队司令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认为应迅速撤出战斗,否则有被国民党部队实施反包围的危险,陈毅司令员在第一时间予以了严厉批评,给战役总指挥员粟裕以最大的支持,保证了全体参战部队在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从而最终取得全歼整编74师的辉煌战绩。
反观另一方面,国民党部队虽然人数占优,但思想并不统一,各怀各的心事。从孟良崮战役的战斗过程可以看出,尽管有&蒋总裁&的亲自谋划与督战,对华野实施反包围的构想不仅没有实现,反而葬送了素有&天下第一师&美誉的整编74师。正如战前张灵甫在描述国民党军队内部争斗时所说: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没尽当,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
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一个机关也好,一个单位也罢,一盘散沙终将一事无成,要干好一番事业、干出成绩,必须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3、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纵观孟良崮战役的经过,双方决策层的领导方式大相径庭。陈、粟基本上是在战争一线指挥,对战场瞬息万变的最新信息,第一时间做出研判,做出决策。党中央和毛主席对大局把握精准,既密切关注,又放手信任,明确&我们不遥制&。陈、粟二人配合默契,心有灵犀,在很多重大问题上保持高度一致,为取得包括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以致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之赞誉。
作为战役的另一方,国民党部队的指挥方式恰恰相反。张灵甫在一线指挥,其所属的一兵团司令汤恩伯在临沂,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在徐州,国防部和蒋介石在南京,战场情况既要汇报,又要逐级请示,在没有得到明确回复前,不得擅自行动,蒋介石&固守待援&的指示,让整编74师最终没有组织成有效的突围。
中国革命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不断的胜利和进步,就是敢于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先进理论,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做到与时俱进,活学活用。既不生搬硬套,犯教条主义错误。也不另辟蹊径,脱离甚至违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犯自由主义。
在机关工作中,每一个岗位的设立都是有其目的与作用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对工作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具体工作中,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各个岗位工作既符合全局工作的需要,又能突出岗位特点,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使岗位工作做得最好,学问很深,需要大家经常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实践。
4、&为主义死&应当成为每名党员的终身追求
&为主义死&四字是张灵甫将军为南岳衡山74军抗日阵亡将士忠烈祠的题字。张灵甫将军作为抗日铁军74军的一名将领,抗战八年连年对日血战,参加了主要的对日会战,多次负伤不肯下火线,取得了辉煌的抗战业绩,被大家公认为常胜将军。
在抗日战争的一次战斗中,他的右腿被鬼子机枪扫断,后到香港接受治疗,只因无意中看到报纸上登载的战时军人不宜在外就医的消息,便不顾医生阻拦执意提前归队,赶回前线,以致张这样的美男子,竟得了个 &瘸腿将军&的外号。张灵甫对自己要求之严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只知张是一员猛将悍将,以为他骄气盛、匪气重,当他是张飞李逵一样勇而无谋的急先锋,这应当说是误解。张其实是正宗的儒将,其人身材高大且容貌英俊,尤其张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投笔从戎入黄埔。文北大,武黄埔,文武均是当时最高学府,且善书法,著有多本军事书籍及文章,张在文化素养普遍较高的国军将领中也可算是难得的才子。
张灵甫将军在给家兄信中曾说:&此次抗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未卜,家人当我已死,绝勿以我尚生,予果死,堂上双亲,请兄奉养,膝下诸子,望兄抚教。予妻守嫁,听其自然。&由此不难看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神圣&主义&,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样的精神气概,难道不值得共产党人的敬佩和学习吗?!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关于张灵甫之死有三种说法,无论是何说法,我认为他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了&为主义死&,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在由华野组织的张灵甫下葬仪式上,他的很多部下失声痛哭,有的长跪不起,这说明他也是深得下属的尊敬与爱戴的。
共产党队伍中类似的事例同样也是不计其数。粟裕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既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一生中多次推功让帅,直至1984年逝世火化,头脑中仍然残留三块弹片。
一个国民党军官为了个人的信仰尚且如此,我们共产党人理应做得更好。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与战争年代已完全不同,生与死的考验不再多见。但是,作为共产党员在入党时我们都曾庄严宣誓,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直至牺牲个人的一切。大家应当经常扪心自问,自己的行动符合自己的誓言吗?在面对工作、面对任务,尤其是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和行动又如何?&为主义死&还有几许距离?
5、细小的失误可能危及全局
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被歼灭也与张灵甫忽略了关键的细节不无关系。在5月13晚,华野担任迂回穿插任务的第1、第8纵队,分别由整编74师的两翼寻隙向纵深楔进。
1纵在行军过程中差点与74师正面交火,当时,两支部队相距百米左右,一个在半山腰,另一个则在山沟,相向而行,由于时值傍晚加上略有薄雾,视线不是太好,华野1纵发现时知道对方必定是整编74师,与此同时74师也发现有部队在旁边行动,当74师下级官兵向张灵甫报告时,没有引起张的警觉,只是认为可能是友邻的整编83师,即便发现对方行动方向不对,与自己相反也没有深究。对于向张灵甫这样身经百战的高级指挥官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细节疏忽,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对张灵甫和整编74师而言,这或许就是天意。
战后,参战的很多官兵在谈及此事时都是感觉不可思议。当时,74师只要向对方喊话或要求报出口令,即可在第一时间发觉异常,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鬼使神差&。
在战斗打响后,整编74师在等待上峰命令时错过了在第一时间撤回垛庄,但在5月14日晨正式决定撤退后,依然有撤回垛庄的机会,最后也是鬼使神差上了孟良崮,失去了与垛庄大本营守备部队的会合,至14日夜垛庄丢失,整编74师被彻底包围。而孟良崮只是一个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小山头,山上基本上全是石头,除占据制高点外,别无优势可言。既无法很好地构筑阵地,又因为山上缺水,导致依靠水冷的马克沁机枪枪管打红却无水冷却,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更导致第二天官兵饥渴难耐。后来国民党派出飞机空投武器弹药和食品、饮用水支持,无奈山头太小,大多数落在华野阵地。
上述的细节问题在当时可能被完全忽略,看似无足轻重,但现在看这些都或许注定了整编74师和张灵甫的灭亡,教训能说不深刻吗?由此是否也提醒我们,对待任何工作都不能忽视细节,虽然不一定要苛求细节完美,但千万要避免可能影响全局或致命的细节错误。
6、要努力打造素质优良的队伍
孟良崮战役的双方华野与整编74师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军事素养,华野能够取得胜利最重要的一点是作风勇猛顽强。作为战败的整编74师,其&天下第一师&的美誉也不是凭空胡吹出来的。
在战斗结束清点战斗成果时,粟裕根据各参战部队上报的战果,在核查总数时发现整编74师兵员总数与战前掌握的数字有较大出入,当即命令彻底清理战场,结果在孟良崮与一个叫做雕窝之间的山洼里,又发现了7000名左右整编74师官兵,基本是非常静默地坐在山洼里,这几千人最后全部被俘虏。经检查,所有人的身上和枪里都不再有任何弹药,他们都是因为打完了弹药从战场有序撤退的。队伍呈败而不溃、败而不乱的状态,秩序井然。虽是败军,但其良好的军事素养也令华野官兵不得不由衷敬佩。张灵甫治军有方由此可见。
今天,我们作为承担审计监督职责的市级机关,我们表现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作风又如何呢?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的监督是否到位?社会各界是否满意?有很多方面都在关注着审计机关,我们的队伍水平、素质、形象究竟如何?希望大家多一点思考,更要多一点行动。当然对队伍的教育管理,局领导班子责无旁贷。
其实,仅就孟良崮战役而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充分调动官兵高昂斗志、对战机的把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等等,即使对相同的细节,也应当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孔之见,难免存在错讹之处,敬请予以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才可显示)
主办单位:安徽省淮南市审计局  技术支持:安徽省淮南市审计局计算机审计科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朝阳东路223号  邮编:232007
电话:  网站电话:
网站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良崮战役参战部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