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汉人和胡人外貌特征的文化与风俗

论文: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中大网校论文网历史上哪个时期男女关系最开放?文化风俗决定
&&&&来源:&&&&
&&&&&&字号
  文化总是相互影响的,胡人在不断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势必给中原带来不同的异域风情,同样影响着中原的汉文化。胡人风俗本是中原汉人所不齿的,然而见得多了,耳濡目染,也就见怪不怪,况且胡汉也多通婚,就让这些习俗文化不断融合。比如汉人过去穿衣是上衣下裳,胡人因为要骑马,是上衣下裤,要利索得多,于是汉人也就效仿。又比如,晋武帝时,“中国相尚用胡床貊,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晋书》),胡人的玩意儿受到贵族追捧,不能不说是受到胡风的影响。有一阵子,北方汉人还以说胡语为荣,既说胡语,未必就不会不办胡事。
  这个时期男女关系开放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大量减少。自汉末以来,战争一直持续,到五胡十六国时达到顶峰,据《通典》记载,三国时,全国总共有“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人口已是少得可怜。到晋末乱世,人口更是降至秦汉以来的最低点。也就巧了,你说那时候人祸多吧,天灾也跟着凑热闹,瘟疫、洪水、地震屡屡发生,那才叫水深火热,好多地方赤地千里,绝无人烟,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挑战。有人的地方粮食也不够吃,以至于出现“人相食”(《通鉴》)的惨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饭都没的吃,谁还有心思去顾忌劳什子的寡义廉耻。
  在这种情况之下,各国之间的征战,除了占地盘,就是抢人口,什么叫政权,光有地盘没人,你给谁当皇帝?就像有个大宅子住着,连个保姆女佣都没有,优越感何来?皇帝不光是给大臣当的,他还需要老百姓的顶礼膜拜,还需要劳动力给他们创造财富,需要有人服兵役,去打仗,没有人口是不行的。所以,增加人口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问题,生育自然就被摆在了第一位(这很容易理解,我们现在人口多了,不是把计划生育摆到第一位吗?一样)。官方为增加人口,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晋武帝泰始九年(亦即公元273年),颁诏“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晋书》),到17岁还不嫁政府就给你安排了。所以那时候没有晚婚的,更不会有剩女,啥歪瓜裂枣的都是宝贝,缺人啊。以生育为主,男女之间的禁忌就要撇到一边。而且战争造成男子大量死亡,女人不得不抛头露面,顶替男子做些事情,男女之间的接触就多了,好多不该发生的故事也就开始发生了。
  思想风向标的偏移,也是这个时期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战争灾祸让人感到迷惑,生命的无常让人精神空虚。于是人们不再信奉儒法,开始崇尚黄老,大兴玄学之风。体现在生活上,则追求奢靡,讲究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并探寻养生之法,追求房中之术。男人放开了,就需要女人配合,于是“放纵情性,及其终极”,晋惠帝元康年间,“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倮身之饮,对弄婢妾”(《晋书》),如此开放,令人咋舌。大家熟知的“韩寿偷香”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个时期,思想的开放,也让男女关系愈加开放。
  这个时期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是同性恋盛行。如“咸宁、太康之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相仿效”(《晋书》),思想解放的程度着实不低。二是流民的增多。流民必是男女混杂,居无定所。什么事情你越禁止,就越觉得神秘,不禁反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男女同吃,甚至一同露宿野外,加上衣不蔽体,让男女之间不但不避讳,甚至也不再有什么羞怯可言,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
  其实,只要看看这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其男女开放的程度,便也略窥一二。孙绰的《情人碧玉歌》中写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已是火辣辣的情与爱了;杨方的《合欢诗》,有“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子静我不动,子游我无留”,也够腻乎的;鲍照《代淮南王》中,“愿逐明月入君怀”、“怨君恨君恃君爱”,爱情的表达则更为炽烈奔放。甚至后来还有艳情文学问世,阳俊之“多作六言歌辞,淫荡而拙,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自己搞印刷出版,“写而卖之,在市不绝”(《北史》),属于畅销书之列,当时若有福布斯作家排行榜,其销量定然高居榜首无疑。
(责编:陈沁星、罗帅)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本网报道| 人民视频
湘江评论|湖湘财经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太平公主的宝盒:唐代小说背后的寒食祭扫、胡人墓祭
[摘要]在小说与史实之间,这种若隐若现的关联,也大概是我们解读这个北邙山上寒食扫墓所破解的皇家珠宝被盗故事最有趣的部分吧。神探捕巨盗:一次不寻常的寒食祭扫唐代牛肃在他所撰写的《纪闻》一书中讲了这么个故事:武则天曾经赏赐给太平公主两盒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公主将其藏在库中,等到一年多后取出一看,才发现盒中宝物被盗,空空如也……堂堂公主府内竟有胆大毛贼如此来去无踪,太平公主急忙上报母后,武则天勃然大怒,命令洛阳长史速去查办:倘若三天抓不到盗贼,唯你是问!长史慌了,催促手下两个主事的官员:如果两天内抓不到贼,便是死罪一条!县尉掉头呵斥下面的小吏:要是一天之中抓不到盗贼的话,那就等死吧!满心恐惧又无比绝望的小吏计无所出,游走于京城街头,途中恰巧遇见湖州别驾苏无名,大喜过望,恭恭敬敬地将之请入县衙,禀告上司说这下可有救了!原来,苏无名擒拿盗贼非常有名,据说贼遇上他,就没有能漏网的呢。对于县尉和长史的一路请求,苏无名倒也并不推辞。他在面见武则天时要求不能局限时间,另外将两县所有捕贼人手都由他调遣,一试身手,需要几十天就好。天后同意了。一个多月后,正逢寒食,苏无名召来所有吏卒,将其十人、五人一组,分派到城东门和北门等候,命令他们如果见到胡人十来个一起,穿着丧服,相随到北邙山的,就跟踪报告……不久,果然就有情况。再问跟踪者见到的情形,回复说那群胡人来到一个新坟前设奠,却哭而不哀,撤奠后还绕着坟冢巡察一番,相视而笑。无名听后大喜,说可找到了!他派人将胡人悉数捕来,并打开墓冢,但见棺材里面满满的,正是公主丢失的宝贝。武则天问苏无名是如何才智过人,发现这些盗贼的踪迹呢?苏回答说,自己不过是了解贼性。当日到洛阳之时,正巧遇到这群胡人出葬,知道他们是贼,却不知道赃物被藏在哪里。“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他说,如果当初一味急着追捕,想必胡贼会取出宝物夺路而逃,正因为用了缓兵之计,他们才没有将墓中的珍宝带走。武则天的重赏是预料中的事情。对于苏无名来说,寒食日在城外等着将盗贼一网打尽,显然也在他预料之中——寒食扫墓理应悲伤,盗宝的胡人却相视而笑,因此让他瞧出了破绽。据学者考证,写这一故事的牛肃生于武则天神龙(公元705年-707年)前后,主要活动于唐玄宗时期。他所编撰的《纪闻》,为《新唐书·艺文志》所记载,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纪闻》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作者说书中内容是记录他本人所闻,为“纪实”之作,但从这一皇家珍宝失窃案里刻意之编排和夸张的细节,我们不难读出故事背后作者的匠心。苏无名神乎其技的捕贼术,是作者基于唐人寒食出城扫墓习俗而安排的桥段。文中提到的北邙山,为秦岭的一部分,苍苍茫茫,横亘于洛阳城北,为历代陵墓所在地。初唐诗人沈佺期的《北邙山》有云:“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唐人出洛阳城,在北邙山上累累高坟前上演生死离别,而寒食之际的上墓拜扫,是最有特色的一幕。寒食祭扫的习俗是如何形成的“寒食上墓”一词,在唐代官方文书中,最早见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四月十五日的诏敕:“如闻父母初亡,临丧嫁娶,积习日久,遂以为常;亦有送葬之时,共为欢饮,递相酬劝,酣醉始归;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檟,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仍令州县捉搦,勿使更然。”在这一诏敕中,朝廷明令禁止的行为有:父母刚刚过世,不遵礼守孝,仍举办婚嫁之事;送葬的时候,彼此嬉笑欢饮,喝得酩酊大醉;此外,寒食上墓拜扫的时候,满怀欢乐,毫无悲容——这些举止都应禁断,并且诏敕还要求地方州县对不合规范者加以惩罚,以避免再犯。而到了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四月二十四日,玄宗下诏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哀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常式。这一段文字,则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唐代寒食上墓习俗兴起的缘由与官方对寒食拜扫应有礼仪之规定。所谓“礼经无文”,指的是寒食上墓习俗不见于前代礼经,“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则说明了这一节俗是在发展中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新兴的风俗。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中,“王甲”条下有云:“隋大业中,洛人有姓王者……寒食日持酒食祭墓。”这与玄宗所谓“近世相传”相吻合,或许可以推测寒食上墓这一习俗,早在唐前已经存在。不过,将寒食扫墓的礼仪给出官方的规定,并写入法令,则是唐玄宗的创举。唐玄宗说“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哀思?”道出了寒食上墓之所以为统治者所接纳,是为了舒畅人情,以展孝思。而施行的对象,诏敕明确指出为士庶。为什么士庶会成为寒食上墓习俗特别指明的对象呢?笔者以为这与唐代的庙寝制度是有关的。所谓庙寝,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礼记•月令》说:“凡庙,前曰庙,后曰寝。”唐代儒学家孔颖达解释:庙是接神之处,其处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为卑,故在后。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天子的称陵庙,而官人依据制度所建立的称为家庙。《唐六典》这一行政法典规定,凡是官爵在二品以上的可以有家庙四座,五品的三座家庙,而六品以下至于普通百姓,就没有可以祭祀的家庙,这是根据开元七年令所定的。而开元十二年,关于家庙的规定有了变动:一品、二品官员有四庙,三品有三庙,五品有二庙,嫡士一庙,而普通庶人仍然只能祭于寝。(《新唐书•礼乐志》)从这两条关于家庙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等级的区分,士和庶人曾经存在不能庙祭祖先的情况,这正如玄宗的诏敕中所云“士庶有不合庙享”。于是,在维护礼制的前提下,玄宗将寒食上墓作为弥补人情的方法,使得士庶阶层对祖先的祭祀心理得到满足,同时,他将这一“浸以成俗”的“拜扫礼”纳入传统礼经的范围,使节日习俗合礼化。在开元二十年九月下令颁行《大唐开元礼》之后,北邙山的寒食拜扫,应该是这样的仪式:寒食前一天,墓地的管理人员即在墓地南面的百步道上,准备好修剪草木的工具,另有赞礼者为第二天来扫墓的主人及来者准备位次。寒食当日,扫墓的主人到了之后,改穿公服以示尊敬,如果没有官职的则穿常服。赞礼者唱:“拜两拜——”,主人以下都拜两次。接着扫墓者被引导到茔南门内,环绕三周,以示哀悼。坟茔外如果有荆棘蔓延与荒草相连,须随手剪去,不能用火烧。这些事务完成以后,赞礼者将引导主人和来宾回到茔门外的位置,再次拜两拜。这是开元礼中寒食拜扫礼的仪式。此外,玄宗的诏敕还特别强调,茔南门外的奠祭结束后,将供奉的奠品撤下,扫墓者去别处饮食,不得作乐。这么看来,苏无名破案故事里的胡人,还真是遵循了设奠巡冢的寒食拜扫礼要求。他们奠扫后的那番相视一笑,《纪闻》的作者借苏无名之口,将其解释为墓中无人、珠宝无损而笑,这与扫墓时悲伤难抑的人情常理相违,因而将其作为胡人行为的破绽和主角断案的依据。但可以一问的是,唐人寒食扫墓时,都有那么悲戚吗?解读小说故事背后的历史细节从上文所引用的诏敕来看,需要禁断的,恰恰是士庶寒食扫墓时多有欢乐的景况。而在唐人的来往书信中,我们也可以读到寒食扫墓之际人们的情感。敦煌文书《新集书仪》(伯三六九一)中即录有“寒食相迎屈上坟书”:景色新花,春阳满路;节名寒食,冷饭三晨。为古人之绝烟,除盛夏之炎障。空携渌酒,野外散烦。愿届同飨先灵,已假寂寞。不宣,谨状。而答书作:喜逢佳节,得遇芳春;路听莺啼,花开似锦。林间百鸟,啭弄新声;渌水游鱼,耀鳞腾窜。千般景媚,万种芳菲;蕊展红娇,百花竞发。欲拟游赏,独步牺(奚?)之。忽奉来书,喜当难述;更不推延,寻当面睹。不宣,谨状。寒食相迎书,指的是寒食节日一方相邀的书信。据其文字,所谓“愿屈同飨先灵,已假寂寞”指的是邀请另一方同去上坟祭奠,以解除自己独游的寂寞,而答书中对于春景烂漫的一段描写,真是表达出了“喜逢佳节”的所见,信中充满了对明媚春景和携友出行的期待:他们带着美酒,相邀游赏,去野外散烦。“忽奉来书,喜当难述”,可以想象寒食扫墓之际,面对郊外春色,唐人心情的愉悦。《开元礼》所规范的时间是盛唐,这里的书仪写作年代为晚唐,从信中“欲拟游赏”可知寒食上坟的重要内容即是游乐,由此可见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编入常式的所谓“不得作乐”,大概在民间一直未得到实际的推行。对逝去亲人追念的悲伤,与人世间春光无限所带来的喜乐,交织在唐人寒食扫墓的心中。所以,在牛肃编撰的这个破案故事里,如果在游春扫墓的人群中,有人并没有悲怆满面,甚至相视一笑,也相当可能,不是吗?英藏敦煌文书S.5636中的《寒食相迎书》图片更有意思的是这故事里的盗宝者是胡人。根据荣新江教授等的研究,唐代的胡人多为伊朗系统,既指波斯人,也指粟特人。现有的考古发掘,如北周时安伽、史君、康业等粟特人的墓葬显示,他们改变了原有火葬等习俗,而采取了以汉人坐具围屏石榻等为葬具的形式,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而在唐代笔记小说中,与珠宝相关的“胡人”,则更多涉及波斯商贾,比如有不少胡商识宝、买宝的故事。曾有学者提到:《太平广记》中“李灌传奇”讲到波斯商人死后,亦如汉人一样“买棺葬之,植木志墓”,还有“李勉传奇”中波斯商胡的儿子,也是发其父的墓,才取走那件传国宝珠的,这说明那些波斯商胡死后,都已经按照汉式,以棺椁埋入墓中。不过,若仔细推敲这两个传奇故事,会发现原文其实说的都是孤身一人的波斯商死后,由汉人来埋葬他、料理其身后事的,因此采用汉式墓葬自然在情理之中。换而言之,这两个传奇故事并没有说明波斯商人主动选择采用了汉人的墓葬方式呢。倒是在牛肃的《纪闻》中,这个胡商盗宝故事里的苏无名说:“今寒食拜扫,计必出城”,一个“必”字,可以推断得知寒食出城扫墓对于当时的胡人来说,是必然会遵循的习俗。虽然故事是牛肃写的,不过故事发生的背景一定是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倒可以佐证当时民众对于寒食扫墓习俗的接受程度,这其中也包含了外来的胡人。在小说与史实之间,这种若隐若现的关联,也大概是我们解读这个北邙山上寒食扫墓所破解的皇家珠宝被盗故事最有趣的部分吧。(文/朱红)转自澎湃新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karawa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唐代胡人故事的研究.pdf 19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博士学位论文
⑧D0(’1.oRALDIsSERrA:nON
\:::::/
唐代笔记小说中的胡人故事所具有的可以佐证唐代胡人生活状况的史料价值在二十世纪以
来许多重要的有关唐代文化交流的著作中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这些史学论著影响的不断扩大,
一些生动有趣的胡人故事在文学研究领域也逐渐受到重视。受观点和研究方向的限制,已有的
研究过多地聚焦于唐代胡人识宝故事,既不能呈现唐代胡人故事的整体面貌,也不能对唐代胡
人故事在整个胡人故事发展史中的地位予以准确、科学的定位,相应地也就不能全面、正确地
分析和评价唐代胡人故事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为此,本文在发掘、整理历史文献里的胡
人故事的过程之中,在中国古代胡人故事的源流、发展和演变的宏观考察之中,全面总结唐代
胡人故事的发展状况,归纳唐代胡人故事的基本类型;在民族、外交、宗教、文学等交织而成
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之中揭示唐代胡人故事繁荣的根本原因;在对唐代胡人故事主要母题与
传统文学固有母题的分析、比较之中重点阐释唐代胡人故事特有的文化意蕴;在对五代以后唐
代胡人故事流传状况的考察之中,揭示唐代胡人故事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全文首置
绪论,尾置结语,正文共分五章。
绪论。主要说明唐代胡人故事的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以
及将采用和借鉴的研究方法,简要说明本文的资料来源以及写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术语。
第一章胡人故事的源流。简要梳理唐以前(先秦至隋代)的胡人故事,勾勒出胡人故事流
传的历史脉络,分析不同时代胡人故事流传的具体原因。
第二章唐代胡人故事概述。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归纳唐代胡人故事的类型以及各类型主题与
情节方面的特点;以胡人故事的数量以及流行程度来划分唐代胡人故事的发展阶段,总结唐代
胡人故事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在与前朝历史典籍以及与两《唐书》有关人物传记的比对之中,
在唐人碑铭、墓志的字里行间以及唐代胡人故事撰述者的生平考证之中分析和研究唐代胡人故
事多样化的资料来源。
第三章唐代胡人故事产生的背景。从民族、外交、宗教、文学等方面分别考察唐代胡人故
事流传的历史语境。研究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开放发达的对外关系、
儒道释三教合立的宗教格局、高度繁荣的文学发展对唐代胡人故事的繁荣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唐代胡人故事主要母题阐释。对唐代胡人故事中几个有代表性的类型进行主题和
母题的分析和研究。立足于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探讨唐代胡人故事在主题和母题方面的继承性
和创新性。
第五章唐代胡人故事的后世流传。分别从五代以后各种大型类书以及小说选本对唐代胡人
故事的辑录情况以及明清小说(以“三言二拍”为例)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角度,说明唐代胡
人故事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博士学位论文
⑨DoCToRALDISSElRlⅫaN
结语。综合全文所述内容,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对唐代胡人故事进行总体评价。
关键词:唐代胡人故事母题类型
博士学位论文
⑨DOCTORALDISSERTATION
abouttheHu
Thehistoricalvalueof stories
nationalitiesthenoveBofthe
intheworks
hasarousedextensiveattention
aboutthecultural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叩是儒家文化,进而说这是奴才文化,就是一群瞎嚷嚷的历史盲。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席地而坐的,但是现代中国的导演都是白痴,竟然出现秦始皇坐在椅子上的场景。因为席地而坐,所以面前往往放置案,依次可以想象:秦始皇是身着黑色天子服,配宝剑,席地而坐,而面前放置一案,案上放有竹简,茶壶之类东西。  如果要有区分怎么办呢,下对上,就是席地而坐的时候,头弯下去,这是拜,上对下的话表示认真,则是直起身,即所谓“长跪”。如果不尊敬,就是现在的普通坐法,所谓“长跪”。  到隋唐,渐渐坐在椅子上了。因为唐代比较的君臣一体。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坐到了椅子上。大臣要表示尊敬,就从椅子上站起来。  但唐朝后期,因为皇帝被太监玩得太厉害,而五代,皇帝地位更低。再加上,唐到五代,古代贵族阶层消失,平民阶层兴起。这当然不是坏事。但却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出身低微士大夫,常常有些小家子气,不象唐初出身世家大姓的大臣,觉得和皇帝平起平坐很正常。于是宋代,大臣就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站着了。朱熹就为这点很不高兴,说,废座很不好,因为很多问题不是一句话就完了的,君臣要讨论很久,站着很累(见《朱子语类》)。呵呵,要是朱夫子知道后世的大臣连站的权利都没有,要趴在地上,还要自称奴才,不知会怎么想。  那么宋人的大臣要表示尊敬怎么办呢,基本上是作揖。至于“跪”,那是跪天跪地跪父母,是非常重大的仪式才用的。  后来宋亡,文天祥被解到大都,忽必烈要他跪,他说“南揖北跪”,跪是你们胡人的风俗,我们“南人”是作揖的。  不过宋既然亡了,跪就成了一种常见的东西了。明初连蒙元的人殉都保留了下来,这个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并不是三跪九叩,而是四五叩耳。  直到满清入主,才特以加强,满族大臣自称奴才,汉族自称臣,意味他还够不上做奴才的资格,也形成了三跪九叩制度。  想当年,唐朝的长安,外国人口何下十万,外国使者也不知有多少,可有人听过三跪九叩?
楼主发言:36次 发图: | 更多
  叩头顾忌先秦时候就有了
  @ylqingluannnnn 1楼
21:13:43  叩头顾忌先秦时候就有了  -----------------------------  “叩头”和“三跪九叩”是有区分的,叩头在古代一般是被认为有罪的犯人行的礼,或者祖先崇拜。
  @ylqingluannnnn
21:13:43  叩头顾忌先秦时候就有了  -----------------------------  @qq楼
21:22:47  “叩头”和“三跪九叩”是有区分的,叩头在古代一般是被认为有罪的犯人行的礼,或者祖先崇拜。  -----------------------------  我觉得不仅如此  没细查过 但是感觉应该很早就有了  像商周已经有明确记载的君主了 怎么可能没有叩头的礼节呢  只不过是春秋三国时一些君主为了展现自己礼贤下士所以礼节简化了  但实际应该很早就有了 有一个商代刖人守门的青铜器出土  可见古代历法森严 刑罚极重 不可能如你所说 叩拜是胡人传来的  相反比之中国 胡人对礼数相对没有这么严苛
21:11:00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叩是儒家文化,进而说这是奴才文化,就是一群瞎嚷嚷的历史盲。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席地而坐的,但是现代中国的  —————————————————  整天埋在历史的垃圾堆里面,想着怎么当奴才最标准,真是让人好笑。中华文化是一个逐渐融合发展的大潮流,固步自封者,贻笑天下!把你放到殷商时期说不定你还是人殉呢!  
  @老夫让你三招 4楼
21:40:39  @qq
21:11:00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叩是儒家文化,进而说这是奴才文化,就是一群瞎嚷嚷的
盲。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  -----------------------------  呵呵
  谁是胡人?就算是胡人的过错,我们批判这种思想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针对少民同胞?
  @丽都有脚 6楼
21:44:16  谁是胡人?就算是胡人的过错,我们批判这种思想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针对少民同胞?  -----------------------------  少民就是胡人,装什么逼
  @老夫让你三招 4楼
21:40:39  @qq
21:11:00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叩是儒家文化,进而说这是奴才文化,就是一群瞎嚷嚷的
盲。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  -----------------------------  不批判还以为是汉人的奴性陋习,当然要说清楚
  古代叩头,是因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就俯下身子表示拜服  如果是彼此在站立的情况下,叩头拜服的几率就很少  从秦汉到唐,皇帝和大臣见面,彼此都是坐着的,不过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臣子进殿时要快步急走,大朝会时有朝见仪礼舞蹈,跳完舞各自就坐,凑事之前要自称姓名并对皇帝赞拜  到宋代时,赵大对宰相大臣们和他坐而论道不满,就叫人把大臣的座位给撤了,从那之后变成皇帝坐着,大臣站着  蒙古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叩头就用得多
  @逗鱼游
21:48:00  @老夫让你三招 4楼
21:40:39   @qq 楼主
21:11:00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叩是儒家文化  —————————————————  快收起来吧。几千年各族通婚,早就互相融合了。你还觉得如今的汉族和古代黄河流域的古汉族是一致的吗?太天真了。  
  @老夫让你三招 11楼
22:00:30  @逗鱼游
21:48:00  @老夫让你三招
21:40:39  @qq
21:11:00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叩是儒家文化  —————......  -----------------------------  还原一下历史,以正视听,你这么急干嘛?
  @老夫让你三招 11楼
22:00:30  @逗鱼游
21:48:00  @老夫让你三招
21:40:39  @qq
21:11:00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  -----------------------------  如果融合了,那你激动什么,还分什么汉人少民,明明是你认为还有差别嘛
  美国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可以产生民族矛盾,继而引发内乱,动荡  看来楼主和美国人想到一道去了
  还有中国古代称椅子是“胡椅”
  叩拜倒是古已有之,不过非重大庆典不用,比如登基比如祭祀天地
  @ylqingluannnnn 15楼
22:16:05  美国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可以产生民族矛盾,继而引发内乱,动荡  看来楼主和美国人想到一道去了  -----------------------------  只讲历史事实,别扣帽子。
  @老夫让你三招
22:00:30  @逗鱼游
21:48:00  @老夫让你三招
21:40:39  @qq
21:11:00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  -----------------------------  @逗鱼游 13楼
22:12:39  如果融合了,那你激动什么,还分什么汉人少民,明明是你认为还有差别嘛  -----------------------------  干嘛不分?你家的陋习说成我家的,再说融合你愿意?真是圣爹圣母的命。
  不错的帖子,礼记里应该有答案的。
  @老夫让你三招
22:00:30  @逗鱼游
21:48:00  @老夫让你三招
21:40:39  @qq
21:11:00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  -----------------------------  @逗鱼游
22:12:39  如果融合了,那你激动什么,还分什么汉人少民,明明是你认为还有差别嘛  -----------------------------  @你智商有多少 18楼
22:24:27  干嘛不分?你家的陋习说成我家的,再说融合你愿意?真是圣爹圣母的命。  -----------------------------  你这傻逼好好看看我的发言,不看清楚就乱说话
  @老夫让你三招
22:00:30  @逗鱼游
21:48:00  @老夫让你三招
21:40:39  @qq
21:11:00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  -----------------------------  @逗鱼游
22:12:39  如果融合了,那你激动什么,还分什么汉人少民,明明是你认为还有差别嘛  -----------------------------  @你智商有多少
22:24:27  干嘛不分?你家的陋习说成我家的,再说融合你愿意?真是圣爹圣母的命。  -----------------------------  @逗鱼游 20楼
22:33:28  你这傻逼好好看看我的发言,不看清楚就乱说话  -----------------------------  说给大家看的,我指责圣爹圣母,但可没有指名道姓。
  @ylqingluannnnn
22:16:05  美国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可以产生民族矛盾,继而引发内乱,动荡  看来楼主和美国人想到一道去了  -----------------------------  @qq楼
22:22:48  只讲
事实,别扣帽子。  -----------------------------  确实想到一块去了,怎么是扣帽子呢?  难道美国不希望中国内部可以矛盾动荡吗?  楼主在中美针尖对麦芒的时刻,说一些汉人奴性是被胡人驯服的话题  咱且不说你这套是不是看电视剧得来的  就是楼主的目的就让人很费解  楼主说了这些想表达什么?  让汉族起义赶走少数民主吗?  还是想让中国民族融合国家团结?  人说话做事总要有个目的吧,否则做多少都是白做,说多少都是废话,对不对?
  @ylqingluannnnn
22:16:05  美国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可以产生民族矛盾,继而引发内乱,动荡  看来楼主和美国人想到一道去了  -----------------------------  @qq
22:22:48  只讲
事实,别扣帽子。  -----------------------------  @ylqingluannnnn 22楼
22:49:57  确实想到一块去了,怎么是扣帽子呢?  难道美国不希望中国内部可以矛盾动荡吗?  楼主在中美针尖对麦芒的时刻,说一些汉人奴性是被胡人驯服的话题  咱且不说你这套是不是看电视剧得来的  就是楼主的目的就让人很费解  楼主说了这些想表达什么?  让汉族起义赶走少数民主吗?  还是想让中国民族融合国家团结?  人说话做事总要有个目的吧,否则做多少都是白做,说多少都是废话,对不对?  -----------------------------  这些都是废话,那你还回。目的是针对部分人老拿”汉人奴性“说事。
  @ylqingluannnnn
22:16:05  美国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可以产生民族矛盾,继而引发内乱,动荡  看来楼主和美国人想到一道去了  -----------------------------  @qq
22:22:48  只讲
事实,别扣帽子。  -----------------------------  @ylqingluannnnn
22:49:57  确实想到一块去了,怎么是扣帽子呢?  难道美国不希望中国内部可以矛盾动荡吗?  楼主在中美针尖对麦芒的时刻,说一些汉人奴性是被胡人驯服的话题  咱且不说你这套是不是看电视剧得来的  就是楼主的目的就让人很费解  楼主说了这些想表达什么?  让汉族起义赶走少数民主吗?  还是想让中国民族融合国家团结?  人说话做事总要有个目的吧,否则做多少都是白做,说多少都是废话,对不对?  -----------------------------  @qq楼
23:05:55  这些都是废话,那你还回。目的是针对部分人老拿”汉人奴性“说事。  -----------------------------  所以你就把这个责任推卸到胡人身上吗?
  @ylqingluannnnn
22:16:05  美国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可以产生民族矛盾,继而引发内乱,动荡  看来楼主和美国人想到一道去了  -----------------------------  @qq
22:22:48  只讲
事实,别扣帽子。  -----------------------------  @ylqingluannnnn
22:49:57  确实想到一块去了,怎么是扣帽子呢?  难道美国不希望中国内部可以矛盾动荡吗?  楼主在中美针尖对麦芒的时刻,说一些汉人奴性是被胡人驯服的话题  咱且不说你这套是不是看电视剧得来的  就是楼主的目的就让人很费解  楼主说了这些想表达什么?  让汉族起义赶走少数民主吗?  还是想让中国民族融合国家团结?  人说话做事总要有个目的吧,否则做多少都是白做,说多少都是废话,对不对?  -----------------------------  @qq
23:05:55  这些都是废话,那你还回。目的是针对部分人老拿”汉人奴性“说事。  -----------------------------  @ylqingluannnnn 24楼
23:11:33  所以你就把这个责任推卸到胡人身上吗?  -----------------------------  持这个观点的并不是我个人臆断,史料里有说明,还需要推卸吗?
  @ylqingluannnnn
22:16:05  美国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可以产生民族矛盾,继而引发内乱,动荡  看来楼主和美国人想到一道去了  -----------------------------  @qq
22:22:48  只讲
事实,别扣帽子。  -----------------------------  @ylqingluannnnn
22:49:57  确实想到一块去了,怎么是扣帽子呢?  难道美国不希望中国内部可以矛盾动荡吗?  楼主在中美针尖对麦芒的时刻,说一些汉人奴性是被胡人驯服的话题  咱且不说你这套是不是看电视剧得来的  就是楼主的目的就让人很费解  楼主说了这些想表达什么?  让汉族起义赶走少数民主吗?  还是想让中国民族融合国家团结?  人说话做事总要有个目的吧,否则做多少都是白做,说多少都是废话,对不对?  -----------------------------  @qq
23:05:55  这些都是废话,那你还回。目的是针对部分人老拿”汉人奴性“说事。  -----------------------------  @ylqingluannnnn
23:11:33  所以你就把这个责任推卸到胡人身上吗?  -----------------------------  @qq楼
23:15:47  持这个观点的并不是我个人臆断,史料里有说明,还需要推卸吗?  -----------------------------  史料里有说明也要学会自己判断  不然这么多汉奸天天喊着美国民主天下第一难道我们也信吗  再说楼主说哪本史料里有说明汉人以前没有叩拜的礼节我还真想看看
  @丽都有脚
21:44:16  谁是胡人?就算是胡人的过错,我们批判这种思想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针对少民同胞?  -----------------------------  @逗鱼游 7楼
21:47:26  少民就是胡人,装什么逼  -----------------------------  大汉族正统只要不是河南陕西人就是胡人或夷人,你是哪省的,装什么逼?
  @丽都有脚
21:44:16  谁是胡人?就算是胡人的过错,我们批判这种思想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针对少民同胞?  -----------------------------  @逗鱼游
21:47:26  少民就是胡人,装什么逼  -----------------------------  @liuyu622 27楼
23:25:26  大汉族正统只要不是河南陕西人就是胡人或夷人,你是哪省的,装什么逼?  -----------------------------  狗屁,你懂什么叫华夷之辩嘛,还规定大汉族正统是河南陕西人,傻逼没读过书不要来丢人现脸了
  下跪、磕头是陋习  
  @丽都有脚
21:44:16  谁是胡人?就算是胡人的过错,我们批判这种思想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针对少民同胞?  -----------------------------  @逗鱼游
21:47:26  少民就是胡人,装什么逼  -----------------------------  @liuyu622
23:25:26  大汉族正统只要不是河南陕西人就是胡人或夷人,你是哪省的,装什么逼?  -----------------------------  @逗鱼游 29楼
23:44:13  狗屁,你懂什么叫华夷之辩嘛,还规定大汉族正统是河南陕西人,傻逼没读过书不要来丢人现脸了  -----------------------------  老子问你是哪里的?有种回答。老子先说,我是河南的。什么是华夷之辨?不是以民族分的,知道不?装逼犯。是以地区分的。说,你是哪里的?
  中国某些自以为高尚 宽容
实则愚昧 是非不分的人的特有思想:  胡人污染华夏 胡人屠戮华夏 那都是促进中华文明融合
  胡人的劣迹就不能说了 说了那就是破坏民族团结 反正一切都是汉人的错  文明的发展的来源于吸收融合
但是这个吸收融合必须建立在吸收文明 特别是优秀文明的基础上
而不是吸收草原上乱伦 杀戮的野蛮部落习俗
那是彻彻底底的倒退主义  本质上几千年胡族入侵华夏 并非贡献文明 而是导致文明倒退和华夏文明越来越扭曲
华夏文明要复兴
首先就必须正本清源 同时吸收其他优秀的文明   就好像一个身染重病的人 他要回到工作岗位 首先就是要拆除身上的毒瘤!
  @丽都有脚
21:44:16  谁是胡人?就算是胡人的过错,我们批判这种思想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针对少民同胞?  -----------------------------  @逗鱼游
21:47:26  少民就是胡人,装什么逼  -----------------------------  @liuyu622
23:25:26  大汉族正统只要不是河南陕西人就是胡人或夷人,你是哪省的,装什么逼?  -----------------------------  @逗鱼游
23:44:13  狗屁,你懂什么叫华夷之辩嘛,还规定大汉族正统是河南陕西人,傻逼没读过书不要来丢人现脸了  -----------------------------  @liuyu622 30楼
23:56:24  老子问你是哪里的?有种回答。老子先说,我是河南的。什么是华夷之辨?不是以民族分的,知道不?装逼犯。是以地区分的。说,你是哪里的?  -----------------------------  华夷之辨是以地区分的?你这傻逼才是装逼犯,和你说话完全是拉低我的档次,88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但有汉人出来正本清源 捍卫自己民族尊严的时候
马上就有人拿出破坏民族 境外势力的大帽子出来扣了  那XJ动乱的时候
大拍辱华清宫戏
对于汉人百般侮辱
怎么不见你们出来正义凛然啊?
  一个国家要团结统一 首先他就必须公正
而奉行偏向性的让汉人忍气吞声 迁就偏袒其他民族来营造所谓的团结
这种团结不但很虚假 而且他在无异让矛盾越积越大!
  往往这种打着民族团结大旗实则暗藏矮化奴化汉族 积蓄矛盾 为最终灭亡中国做思想改造基础!  因为当汉族背负着无数污名
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侮辱他的时候 这样的一个民族还如何领导这个国家?别人会信服吗? 那才真正是中国要灭亡的时期  一个人如果被栽赃了太多污名在身上 他有资格为自己洗刷冤屈
给自己一个公正和清白
中华文明也有这样的权利!  只有辨清中华文明的本质
让人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富有生命力 发展力的文明
剔除那些附在华夏身上的愚昧的胡俗夷风 才能真正让中华文明复兴  而那些装成老好人 不辨是非 胡搅蛮缠的人才是阻碍中华民族复兴的大罪人!
  怎么楼主拿不出哪本史料就开始删贴了?  这么玩还有意思吗?
  @ylqingluannnnn 35楼
00:22:27  怎么楼主拿不出哪本史料就开始删贴了?  这么玩还有意思吗?  -----------------------------  屁话,被值班编辑屏蔽了。你要史料,上述中的《朱子语类》你没看见吗?
  “胡化”对中华文明的摧残相当严重  蒙古灭亡宋朝后,统治者的长期歧视性的高压统治和强行推行蒙语直译文体的政策,汉人的口语也发生了变化,其口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带有明显的汉蒙混合语色彩:口语词汇,常常采用俗词意译外族语的词来代替汉语中的固有词,如“肚皮”表示“贿赂”,“先生”代替“道士”,“根脚”表示“官员出身”等等。口语语法,也因混有蒙古语语法而变得乱七八糟,似胡而非胡、似汉又非汉。  虽然明初朱元璋就下令禁辫发,禁胡姓,胡服和胡语,可还是不能彻底清除蒙古人的影响,之后不得不反复颁布该指令,才总算基本清除了蒙古人留下的恶劣影响。
  可以说明朝是一个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后来又被满清入侵,结果又重新被“胡化”
  而明朝教科书上说是汉文化的王朝,实际上是一个糅合了汉族、女真人、契丹人、蒙古人、色目人等大量蒙元王朝残余的大杂烩王朝,明朝的中原本色已经形同空壳,除了衣冠服饰以外,完完全完是蒙元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可以说,明朝除了皇帝是汉人以外,其余的形形色色都是胡化的产物,以至于连军队的盔甲、编制、军官职称,皇帝、宫女的服饰,都是继承蒙元特色的。
  几千年的传统中华文化是男尊女卑!女人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看看现在伪娘们,动辄给女人下跪,动辄。。。国不成统,焉有朝纲!
  中华为满清背了很多
  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
明亡之后无华夏
我说大错特错  明明是牧野之后无中华
长平之后无华夏才对  西夷周人和西夷秦人已经灭亡了中华民族
后世所有朝代都是胡人的天下
当然 最大的汉奸必然是赵武灵王
居然敢放弃有服装之美的华夏衣冠 提倡胡服骑射 简直罪大恶极
LZ显然也是汉奸
居然不守汉礼
堂而皇之的使用西夷发明的电脑上网 必然汉奸无疑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记错了 三跪九叩是朱元章定的规矩 错了勿喷  
  @liuyu622 30楼
23:56  @丽都有脚
21:44:16  谁是胡人?就算是胡人的过错,我们批判这种思想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针对少民同胞?  -----------------------------  @逗鱼游
21:47:26  少民就是胡人,装什么逼  -----------------------------  @liuyu622
23:25:26  大汉族正统只要不是河南陕西人就是胡人或夷人,……  -------------  老子问你是哪里的?有种回答。老子先说,我是河南的。什么是华夷之辨?不是以民族分的,知道不?装逼犯。是以地区分的。说,你是哪里的?  ----------------  呵呵。。。汉人有东晋、及南宋时期大规模南迁。多看看历史吧。  
  @李某人的话
01:05:13  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 明亡之后无华夏 我说大错特错   明明是牧野之后无中华 长平之后无华夏才对   西夷周人和西夷秦人已经灭亡了中华民族 后世所有朝代都是胡人的天下 当然 最大的汉奸必然是赵武灵王 尼玛 居然敢放弃  -----------------------------  秦人是保西部边陲的华夏族,到你的嘴里成西夷了。周人和商人同是夏人都弘扬华夏文化,到你的嘴里也成西夷了。赵武灵胡服骑射,但是赵武灵王废掉华夏服了吗?  
  。  
  @了解真相的人民
07:11:06  为压迫人民的剥削阶级服务是儒家所谓的传统文化、智慧和美德!   磕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而且是作奴才和汉奸的通用礼仪     -----------------------------  机器狗  
  看看  
  @ylqingluannnnn
21:13:43  叩头顾忌先秦时候就有了  -----------------------------  @qq楼
21:22:47  “叩头”和“三跪九叩”是有区分的,叩头在古代一般是被认为有罪的犯人行的礼,或者祖先崇拜。  -----------------------------  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人无所稽首。”  ——左传·哀公十七年
  稽首是不是就是“三跪九叩”存疑。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汉人的朝廷“叩拜”的礼节很少见。  
09:23:41  稽首是不是就是“三跪九叩”存疑。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汉人的朝廷“叩拜”的礼节很少见。  -----------------------------  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周礼》春官·大祝,疏“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条  稽顙者,以头触地。——《礼记》卷二·檀弓上,集说
  又郑玄注《周礼》同条:“稽首,拜头至地也。”
09:23:41  稽首是不是就是“三跪九叩”存疑。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汉人的朝廷“叩拜”的礼节很少见。  -----------------------------  @翛然居 52楼
10:30:21  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周礼》春官·大祝,疏“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条  稽顙者,以头触地。——《礼记》卷二·檀弓上,集说  -----------------------------  又郑玄注《周礼》同条:“稽首,拜头至地也。”
  楼主 傻逼 无知  我问问,周礼 是不是也是胡人写的?
  满清对汉人的奴化是历史独一无二的,到得后来甚至下官见到上官都得半跪,一手撑地,顿首,自称“下官(卑职、奴才)磕见**大人!”
  @逗鱼游
22:12:00  @老夫让你三招 11楼
22:00:30   @逗鱼游 9楼
21:48:00   @老夫让你三招 4楼
21:40:39   @qq 楼主
21:11:00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  —————————————————  哈哈,我只是平静的指出来,谁激动了大家看见了吧。  
  @ylqingluannnnn
22:49:00  @ylqingluannnnn 15楼
22:16:05   美国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可以产生民族矛盾,继而引发内乱,动荡   看来楼主和美国人想到一道去了   -----------------------------   @qq楼
22:22:48   只讲 历史 事实,别扣帽子。   ------------  —————————————————  这是正解  
  @翛然居
10:33:32  @qq楼
09:23:41   稽首是不是就是“三跪九叩”存疑。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汉人的朝廷“叩拜”的礼节很少见。   ---------------------------  -----------------------------  搞清楚稽首的对象是谁?三跪九叩的对象是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你提到的《左传》中,是因为齐候在稽首,齐人觉的武伯不做稽首,仅仅是做了个拜这有失礼数。武伯说齐候不是天子,没有权力稽首天地(古人认为天为大,只有天子能祭祀天地)  可见古人的稽首更像是一种祭祀活动,而三跪九叩对象是帝王,是一种奴役工具  
  @爱晚亭的深渊 56楼
11:33:10  满清对汉人的奴化是
独一无二的,到得后来甚至下官见到上官都得半跪,一手撑地,顿首,自称“下官(卑职、奴才)磕见**大人!”  -----------------------------          
  自从本山同志上了春晚一来,在屏幕上跪了十几次了吧?  一直觉得东北那边下跪的风俗还是比较强,各种情况下的跪
  @翛然居
10:33:32  @qq
09:23:41  稽首是不是就是“三跪九叩”存疑。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汉人的朝廷“叩拜”的礼节很少见。  ---------------------------  -----------------------------  @qq楼
13:09:37  搞清楚稽首的对象是谁?三跪九叩的对象是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你提到的《左传》中,是因为齐候在稽首,齐人觉的武伯不做稽首,仅仅是做了个拜这有失礼数。武伯说齐候不是天子,没有权力稽首天地(古人认为天为大,只有天子能祭祀天地)  可见古人的稽首更像是一种祭祀活动,而三跪九叩对象是帝王,是一种奴役工具  -----------------------------  “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此是相礼,并非盟祭之礼。  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他日,公(按:秦穆公)享之。……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  又《左传》僖公十五年:“秦伯使辞焉,……晋大夫三拜稽首”  又《左传》定公五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又《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行也,郑伯朝晋,为重币故,且请伐陈也。郑伯稽首,宣子辞。子西相,曰:以陈国之介恃大国,而陵虐于敝邑,寡君是以请请罪焉,敢不稽首?”  又蔡邕《独断》:“汉承秦法,群臣上书皆言昧死言。王莽盗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光武因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顿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  引前:疏《周礼》春官·大祝“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条:“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这个是真的,元代以前中国除了跪天跪地跪祖先外都不下跪的,就是到了元朝才开始的  
00:42  “胡化”对中华文明的摧残相当严重  蒙古灭亡宋朝后,统治者的长期歧视性的高压统治和强行推行蒙语直译文体的政策,汉人的口语也发生了变化,其口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带有明显的汉蒙混合语色彩:口语词汇,常常采用俗词意译外族语的词来代替汉语中的固有词,如“肚皮”表示“贿赂”,“先生”代替“道士”,“根脚”表示“官员出身”等等。口语语法,也因混有蒙古语语法而变得乱七八糟,似胡而非胡、似汉又非汉。  虽然明初朱元璋就下令禁辫发,禁胡姓,胡服和胡语,可还是不能彻底清除蒙古人的影响,之后不得不反复颁布该指令,……  -----------------------------  俄罗斯被蒙古人胡化更严重!人家咋滴?  
  跪拜成章法这事,基本要从耶律楚材帮忽必烈“正位”那里算起。
  @qq  明初连蒙元的人殉都保留了下来,这个自然也不例外。  -----------------------------  这个是推卸责任了,夏商时就有人殉的记载,叫做人牲。明朝前的帝王墓葬考古发掘均有殉葬坑出现!  
  @翛然居
10:33:32  @qq
09:23:41  稽首是不是就是“三跪九叩”存疑。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汉人的朝廷“叩拜”的礼节很少见。  ---------------------------  -----------------------------  @qq
13:09:37  搞清楚稽首的对象是谁?三跪九叩的对象是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你提到的《左传》中,是因为齐候在稽首,齐人觉的武伯不做稽首,仅仅是做了个拜这有失礼数。武伯说齐候不是天子,没有权力稽首天地(古人认为天为大,只有天子能祭祀天地)  可见古人的稽首更像是一种祭祀活动,而三跪九叩对象是帝王,是一种奴役工具  -----------------------------  @翛然居 61楼
19:49:32  “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此是相礼,并非盟祭之礼。  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他日,公(按:秦穆公)享之。……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  又《左传》僖公十五年:“秦伯使辞焉,……晋大夫三拜稽首”  又《左传》定公五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又《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行也,郑伯朝晋,......  -----------------------------  你举得这些列子,稽首是某个体特殊的表现,如果放眼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皇帝很少要求群臣下跪的。“三跪九叩”限定你必须叩拜,而稽首是随你的意愿的
  @qq  明初连蒙元的人殉都保留了下来,这个自然也不例外。  -----------------------------  @精神病科赵医生 65楼
20:18:44  这个是推卸责任了,夏商时就有人殉的记载,叫做人牲。明朝前的帝王墓葬考古发掘均有殉葬坑出现!  -----------------------------  人殉早就在战国时代就废止了,首先是魏国废除的,因为人殉破坏了生产力,而古时候打仗就靠人口。
  如果还有谁要反驳的,可以先去百度一下“南揖北跪”。
  明朝时讲究五拜三叩头,和清朝差不多,这些礼乐制度都是有传承有发展的。再退一万步说,即使是胡人发明了三跪九叩,汉人也不是照样对胡人皇帝膝盖发软跪的欢快。这些事情上找民族自豪感纯粹就是吃多了撑的,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傻逼。  
  @tyq711 69楼
20:45:34  明朝时讲究五拜三叩头,和清朝差不多,这些礼乐制度都是有传承有发展的。再退一万步说,即使是胡人发明了三跪九叩,汉人也不是照样对胡人皇帝膝盖发软跪的欢快。这些事情上找民族自豪感纯粹就是吃多了撑的,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傻逼。  -----------------------------  自豪感?,愤怒差不多。
  楼主:qq 时间: 20:47:53  ——————————  对妇女的裹脚也应该考证一下  我读史书,宋明的农民起义,从来不见发布给妇女放裹脚的命令  而满清的时候,稍微大点的农民起义,都可以找到给妇女放裹脚的命令  典型的如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
20:29  @qq  明初连蒙元的人殉都保留了下来,这个自然也不例外。  -----------------------------  @精神病科赵医生 65楼
20:18:44  这个是推卸责任了,夏商时就有人殉的记载,叫做人牲。明朝前的帝王墓葬考古发掘均有殉葬坑出现!  -----------------------------  人殉早就在战国时代就废止了,首先是魏国废除的,因为人殉破坏了生产力,而古时候打仗就靠人口。  -----------------------------  瞎扯!谁告诉你战国时就废止?人殉都是皇帝那些不事劳作锦衣玉食的嫔妃,哪会破坏什么生产力?  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史记秦本纪),秦穆公死后“从死者77人”(《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死的时候,二世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史记秦始皇本纪》)。按照《史记》的记载 ,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 ”,没有生育的大概也在万人。   汉朝照样以后宫妻妾殉死。“武帝时,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充后宫,及弃天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汉书》卷72)。《汉书》是汉代当朝人写的历史,对于武帝的残忍行为的记录,当为真实。   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还说,两汉、六朝、隋唐、宋辽金等朝,相继以后宫活人为专制帝王殉葬,至元代达到高潮。  
  @翛然居
10:33:32  @qq
09:23:41  稽首是不是就是“三跪九叩”存疑。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汉人的朝廷“叩拜”的礼节很少见。  ---------------------------  -----------------------------  @qq
13:09:37  搞清楚稽首的对象是谁?三跪九叩的对象是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你提到的《左传》中,是因为齐候在稽首,齐人觉的武伯不做稽首,仅仅是做了个拜这有失礼数。武伯说齐候不是天子,没有权力稽首天地(古人认为天为大,只有天子能祭祀天地)  可见古人的稽首更像是一种祭祀活动,而三跪九叩对象是帝王,是一种奴役工具  -----------------------------  @翛然居
19:49:32  “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此是相礼,并非盟祭之礼。  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他日,公(按:秦穆公)享之。……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  又《左传》僖公十五年:“秦伯使辞焉,……晋大夫三拜稽首”  又《左传》定公五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又《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行也,郑伯朝晋,......  -----------------------------  @qq楼
20:23:52  你举得这些列子,稽首是某个体特殊的表现,如果放眼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皇帝很少要求群臣下跪的。“三跪九叩”限定你必须叩拜,而稽首是随你的意愿的  -----------------------------  三拜九叩也不是常礼,也都是在极端重或者极紧迫时才用的。  这几个例子里有三个都有“相”解释了合礼的地方,你可以说使用此礼是非常严肃或者非常紧迫的场合,但你不能说这种礼仪是个别特殊现象。  “相”是先秦行使礼仪时的执礼者,相当于司仪,这些人需要通晓礼仪规范的人充任,除了指点行礼者外,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为礼仪作出解释。  比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见秦穆公,出发前狐偃就说,赵衰比我通晓礼仪,让他跟你去吧。当秦穆公许诺支持重耳做国君时,赵衰立即告诉重耳用大礼拜赐。  限于篇幅和节省检索,只是举了以上几个例子,其实在左传以内以及其他典籍,稽首的例子还有相当多。这么多例子如你所言是个人行为,为什么会如此整齐划一呢?显然不是偶然的自发行为,而是古礼。  其实举出这些例子,已经证明了跪扣之礼中国古已有之,已经否定你认为后来才形成制度的了。  另外你说“想当年,唐朝的长安,外国人口何下十万,外国使者也不知有多少,可有人听过三跪九叩?”不知道论从何来?前文所引“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这段话就是唐人为《周礼》作疏说的。
  胡人当然只能胡来了,大草原不跪还能坐?蒙满都是游牧民族,那有那么多的规矩,进化还没那么快的!
  @虎虎生威6 71楼
21:00  楼主:qq 时间: 20:47:53  ——————————  对妇女的裹脚也应该考证一下  我读史书,宋明的农民起义,从来不见发布给妇女放裹脚的命令  而满清的时候,稍微大点的农民起义,都可以找到给妇女放裹脚的命令  典型的如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  -----------------------------  全世界历史上除汉族没有一个民族裹脚,独有!还有什么好推卸的?满清剃发易服只是满人强制同化汉人的发式服装,让汉人的装束和满人一样。  
  。  
  @qq   中国的古装导演们知道吗?“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古代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网上一些公知和“jy”竟然说三跪九叩是儒家文化,进而说这是奴才文化,就是一群瞎嚷嚷的历史盲。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席地而坐的,但是现代中国的导演都是白痴,竟然出现秦始皇坐在椅子上的场景。因为席地而坐,所以面前往往放置案,依次可以想象:秦始皇是身着黑色天子服,配宝剑,席地而坐,而面前放置一案,案上放有竹简,茶壶之类东西。  如果要有区分怎么办呢,下对上,就是席地而坐的时候,头弯下去,这是拜,上对下的话表示认真,则是直起身,即所谓“长跪”。如果不尊敬,就是现在的普通坐法,所谓“长跪”。  到隋唐,渐渐坐在椅子上了。因为唐代比较的君臣一体。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坐到了椅子上。大臣要表示尊敬,就从椅子上站起来。  但唐朝后期,因为皇帝被太监玩得太厉害,而五代,皇帝地位更低。再加上,唐到五代,古代贵族阶层消失,平民阶层兴起。这当然不是坏事。但却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出身低微士大夫,常常有些小家子气,不象唐初出身世家大姓的大臣,觉得和皇帝平起平坐很正常。于是宋代,大臣就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站着了。朱熹就为这点很不高兴,说,废座很不好,因为很多问题不是一句话就完了的,君臣要讨论很久,站着很累(见《朱子语类》)。呵呵,要是朱夫子知道后世的大臣连站的权利都没有,要趴在地上,还要自称奴才,不知会怎么想。  那么宋人的大臣要表示尊敬怎么办呢,基本上是作揖。至于“跪”,那是跪天跪地跪父母,是非常重大的仪式才用的。  后来宋亡,文天祥被解到大都,忽必烈要他跪,他说“南揖北跪”,跪是你们胡人的风俗,我们“南人”是作揖的。  不过宋既然亡了,跪就成了一种常见的东西了。明初连蒙元的人殉都保留了下来,这个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并不是三跪九叩,而是四五叩耳。  直到满清入主,才特以加强,满族大臣自称奴才,汉族自称臣,意味他还够不上做奴才的资格,也形成了三跪九叩制度。  想当年,唐朝的长安,外国人口何下十万,外国使者也不知有多少,可有人听过三跪九叩?  -----------------------------  楼主是明白人,“三跪九叩”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而是满清用屠刀和文字狱推广的奴才文化。  满清征服中国与“五胡乱华”一样,都使中国文明衰退。但满清更糟,因为“五胡”最终接受了中华文明,且彻底汉化,然而,满清却使中国“胡化”!  在满清统治时期下,中国文明出现了严重倒退,与西方文明的差距愈来愈大,等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在出使清朝的英国人眼中,中国人已经倒退为类似印第安人那样的半开化民族了。  直到今天还有人幼稚地认为满洲人最终被中国人同化了,但残酷的事实却是中国人被满洲人扭曲“胡化”了。——满洲人用屠刀强迫汉族全民“剃发易服”,用武力强制改变华夏几千年的传统衣冠习俗,满清长达一百几十年的严酷文字狱和禁书毁书彻底摧残了中华文化。  今天所谓的国语普通话和北京话其实就是满洲语和汉语的混合体,大量汉语方言特征和传统用语被抛弃,基本上是满洲人学外语搞出来的怪胎,根本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华文化;国粹京剧其实是满人的艺术;相声和小品,就是两个清朝奴才在主人面前一唱一合的生活再现。今天还被奉为至宝的所谓的“国服唐装”,实际就是满人的旗袍、马褂。通古斯满洲人也曾经效仿蒙古人的做法,把人分为四等,满洲人和蒙古人高高在上,八旗子弟甚至可以不劳而获,坐享荣华富贵,而汉人在清朝的真实姓名,叫做“奴才”。  清朝是通古斯人(满洲人)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一个殖民政权,大家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清朝是中国人被外族奴役的历史,不是中国的正统朝代。今天中国人一厢情愿地称清朝是中国王朝,可惜人家清朝统治者们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写道:“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盖我朝龙兴,不由中土而起于满州,由满州而至中国,地之相去数千余里”“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且逆贼吕留良等,以夷狄比于禽兽,未知上天厌弃内地无有德者,方眷命我外夷为内地主”。乾隆更直白:“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国之人。”慈禧说:“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保大清不保中华 ”“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中国人)” “量中华物之力,结与国之欢心。”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清朝宫女作家德龄在其《清宫两年记》一书中提到,她的父亲告诉她,他们不是中国人,但却是中国人的主子。  满洲人征服中国之后,试图把这个国家彻底吞并,长久坐江山。所以满洲人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开始按照他们的意愿来阉割中国文化,篡改中国历史,用他们的语言文化同化中国。而结果很多网友都应该知道了,中国古代的史书典籍在康熙、乾隆的修史过程中基本上被毁灭一半以上,满清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所实行的文字狱,可以因为藏古书而杀头,冤狱杀人无数。加上后来对儒道释等宗教的影响,整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基本上被满洲人同化、摧毁大半。主持修定《四库全书》的千年第一大汉奸纪晓岚竟然被拍成五部一体的偶像剧并且在官方主流电视台连续不断地播出将近十年,这基本上是对中华文明最大的讽刺之一。  满清并非真心要学习汉文化,而是对汉文化进行系统阉割、篡改之后,更便于统治汉人。在外在方面,满清用屠刀强迫汉族全民“剃发易服”,禁止汉人穿自己的传统服装“汉服”,改为满清的服装,就是旗袍、马褂等,强迫汉人剃掉头发,改为满清的“金钱鼠尾”发型(后来演变成“猪尾辫”)。满清编纂《四库全书》,实质上就是篡改。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六、七万卷以上,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一样多。满清大量销毁、篡改古书典籍,其目的就是彻底的消灭汉民族主义,满清在这方面做的还算很成功。  满清对华夏文明的摧残程度,是前无古人的。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指出,乾隆年间被销毁的中国古代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十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历史学家吴晗也指出“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连明朝人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遭到禁毁。《四库全书》所收的古籍大部分都是经过满清御用文人系统性的篡改,这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满清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难怪鲁迅说《四库全书》不仅藏在内廷,而且“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病后杂谈之余》)。  中华历史上的民族政权交替时代有过,但从来没有一个像满清统治者这样,用屠刀强迫中国人全民剃发易服,彻底地摧毁中华的衣冠、服饰,彻底绞杀中华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彻底把中国人弄成完全顺服的走狗奴才。满清统治者非惟酷毒暴虐、戾于刑狱;所“汉化”深者:工于心术而极力摧残中华,尤其中华士人之民族意识。较之前代的外族统治者,更加阴险、卑劣、刻毒!难怪鲁迅先生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今天,我们从官方教科书里面学到的历史大部分是经满清篡改过的历史,而不是真正的中国历史,这是最令后人痛心的地方! 如果说蒙古帝国征服中国换来的是“屠杀与劫掠”,那么满洲人统治中国的结果就是“文化灭绝与精神奴化”!现代人别以为自己懂点国学就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因为你学的其实只是半吊子的满洲国学而已。
  满清用屠刀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大清国由此普及金钱鼠尾发型、阴阳头、猪尾辫  剃发易服,指清朝初年,满洲人征服中国之后,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中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饰的政策。“剃发令”或以“薙发令”代称。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主要又针对汉族而来,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瓦解华夏的民族精神,方便满洲人统治,引起中国各族人民,尤其是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遭致清廷的严酷处罚和血腥镇压。汉人被迫剃发易服,使延续三千多年的汉族衣冠毁于一旦。  剃发易服是一种臭名昭著的民族压迫政策,加重了清朝的民族矛盾,压制了汉族先进思想文化,消弱了汉人的民族意识,也是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的铁证。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文化,挫伤汉人的民族情感,带来严重后果。  现在,尽管“剃发易服”政策已经随着清朝的覆灭而消失,但它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民国后,依据满族服饰融入西洋审美,进一步改良发展成为“旗袍”“唐装”。曾经象征着满洲人对中国的征服与压迫的满洲服饰早已“风靡”中国,旗袍、唐装等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误当作中国传统服饰的象征。  一、满清用屠刀强迫汉人全民“剃发易服”   汉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日本、韩国、不丹的传统服饰均继承了这些特征。  满洲人的风俗与汉人迥异。满洲习俗,男子均将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余,中间保留长发,分成三绺编成长辫一条垂于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四周剃去的头发,除为父母守丧或国丧外,不准养长,应及时剃除,名为剃发,或谓剃头。据说,满洲女人也要剃发,要等到成年婚嫁后才可蓄发。满州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今天还被奉为至宝的所谓“国服唐装”,实际就是满人的旗袍、马褂。  历史上,吐蕃、西夏、金国、元朝、清朝都发布过“剃发易服”的命令,尤其以清朝范围最大、坚持最久、冲突最多、影响最大、实施得最彻底。所以“剃发易服”一般特指清朝初年的“剃发令”。  早在宋代,金国女真统治者就用高压政策强迫其占领区的北方汉人剃发。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国天会七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就发布过这样的强硬命令剃发“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  满洲族最早源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野人,后来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自称是女真人的一个支系,为建州女真。满洲人“发展”了几百年,发型一直没变。满族男子一般是将头顶中间一撮如钱大之头发留长,结成辫子,其余四周发皆剃光,所以称为“金钱鼠尾”。一般来讲,满族人只有“国丧”和“父母丧”内百日不剃,平时,除中间一小撮外,周围头发不能留蓄。  早在后金时期,满洲贵族就发布了强迫东北汉人依从满族习俗剃发的命令。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窃据东北,与明朝分庭抗礼。努尔哈赤建后金称汗后,强迫被占领区的汉人和投降的汉人必须剃发,当时剃或不剃,成为一种政治性标志。汉人只要剃头,就可以免死收降,否则就要砍头。后金军占领辽阳后,当地几万汉民不愿剃头为虏,自投鸭绿江而死(见朝鲜《李朝实录》)。  1626年,皇太极(黄台吉)继位后,屠杀方面有所收敛,但对剃发则要求更严。惟一例外的是,朝鲜由于向满清投降早,作为一种特殊礼遇,皇太极对这个附庸国表示宽大:冠履不易,可以免剃。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帝自杀殉国。同年,窃据中国东北之满清政权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协助下入关,占领北京后不久,随即对占领地区推行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州人发型并穿着满州人服饰。由于吴三桂等明朝降官劝说,加之北京及其周围的北方汉人反抗连连,全国局势尚未明朗,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不得不收回成命,暂缓汉人剃发。当时,明朝降官变成清朝官员,仍旧身穿明服,冠裳不改。在服饰上亦未发生变动,甚至还存在满人官员穿明朝官服的状况。  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江浙地区,大局初定。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压制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满洲贵族在1645年(顺治二年)相继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用屠刀强迫广大汉人依从满族习俗剃发易服,公开宣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清官方原始档案《清世祖实录》卷十七顺治二年六月丙寅中)  满清统治者公开宣称:“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爝火录》卷四)  满清的另一份官方档案《东华录》卷五顺治元年条,则记载:“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  满清镇江知府发布的告示则是:“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清兵还把抗拒剃发者的人头集中示众,以威逼人民。  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满清江宁巡抚土国宝宣布:“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1647年,清军在广州发布的剃发易服令:“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顾炎武《断发》诗:“一旦持剪刀 ”“剪我半头秃”“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  《满清稗史》记载:“越一年,南方大定,乃下发之令,其略曰:‘向来剃发之令不急,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事,朕已筹之熟矣,……自今布告之后,京城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闻是时檄下各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令发匠负担游行于市,见蓄发者执而剃之,稍一抵抗,即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以示众。”  清兵入关之后,满洲贵族疯狂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清稗史》) 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满人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成千上万的汉族平民因为拒绝剃发而被满清政府残杀。  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后,山海关城内军民皆剃发归降。清兵进入北京后,颁令剃发。因入关未久,根基尚未稳固,剃发令执行并不严格,往往听任降者自便。  顺治二年元月,大顺军受挫,清军攻下南京、苏杭后,清廷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全国各地,限定10日之内,尽行剃发蓄辫。凡是不剃的、迟疑的、上表章请求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杀无赦”(《清世祖实录》卷71),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韩菼《江阴城守纪》上)。这加剧了民族矛盾,激起了内地汉人激烈的反剃发斗争。江阴人民发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在24万清军攻击下,苦战81天;嘉定人民也组织乡兵,据城不降,最后遭到残酷屠杀。各地人民的反剃发斗争,成为当时抗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人激烈反抗,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则一意孤行,用屠刀推行民族高压政策,竟下令“凡有为剃头、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  
  千百年来,中国汉人都留头发,穿汉服,无剃发习惯,强迫他们剃发易服,遵从满洲习俗,被认为是一种民族压迫、民族侮辱,广大汉人激烈反抗。尽管满人对汉人的反抗进行了疯狂镇压和残忍屠杀,然而汉族人民的英勇抵抗还是风起云涌,例如嘉定、江阴、昆山一带的百姓就因反抗剃发易服而从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到八月连续反抗清兵,最终造成了“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惨剧。随后就是清军血洗江南、岭南,屠江阴、屠昆山、屠嘉兴、屠常熟、屠苏州、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屠湘潭。此外还有,屠大同、屠四川等等,清军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思明州(厦门)。这些屠戮极其血腥、残忍,都是义士百姓惨遭屠戮殆尽,尸积成山,血流成河。  除了汉族,满洲统治者还规定蒙古族(不包括厄鲁特蒙古)以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改剃满洲发型。但不是所有民族都要变更服饰:厄鲁特蒙古不用,朝鲜人不用,维吾尔族四等以上伯克才要,藏族就只有藏军需要。  满清统治者在全国大力推行满洲服饰,逼迫全体汉人穿马褂、长衫,戴瓜皮帽和类似于毡帽之类的帽子。满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很多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满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清朝历代皇帝都不遗余力的保护满洲服饰,说“满洲先民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守”“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衣冠不可轻易”。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满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结束。  剃发易服加重了清朝的民族矛盾,摧残瓦解了华夏的传统文化习俗,压制了汉族先进文化和思想,是满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的铁证。剃发易服与文字狱、屠城、圈地、投充、逃人、禁关等并称“清朝六大弊政”。  二、清初汉人的抵抗与清军的血腥镇压  “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针对当时各地汉人的抗争此起彼伏的情况,当时的陈名夏曾说过:“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说了这句话而被满门抄斩。  强令官民剃发易服的举措引起汉人的普遍不满,激起了汉人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许多人因此反抗满清,或者宁愿一死。不仅原先准备降伪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满州侵略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清兵在南方的屠杀,多因剃发易服而起。满清统治者自己也说道:“乃剃头一事,又适为奸民借口,以至变故丛生。”  在常熟,“清兵见未剃发者便杀……名曰‘捉剃头’”。常熟人民组织乡兵,推崇祯信阳州知州、弘光兵部郎中严栻为首领,保卫地方,抵抗清军,并尊奉活动在崇明岛的明义阳王,一直战斗到九月份才被清兵的屠戮镇压下去。  因为薙发令的颁布,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告示曰:“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乡城耆老,誓死不从。”江阴人民以“头可断、发绝不可剃”的口号对抗清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由陈明遇、阎应元领导军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阎应元最后留下辞世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顺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阴城破,清兵大屠杀三日。  嘉定人民以“为我保此发肤”的口号,抵抗清兵二十余日。嘉定总兵吴志葵趁人民不满时占据县城抗清,导致李成栋下令屠城,为嘉定三屠第一大屠杀之原因。  剃发令传到金坛,抗令者三四百人聚会,清镇江知府从别处运来拒不剃发者的首级威胁民人,声言“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于是人民揭竿而起反抗,二十日后方被镇压。  江苏吴江百姓因为不肯剃发杀县令,遭大屠杀。  顺治二年七月,田仰指剃发为名在通州如皋海门起兵,活动在苏北和长江三角洲。  顺治二年十月,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孔子后人)上书:“近奉剃头之例,四氏子孙又告庙遵旨剃发,以明归顺之诚,岂敢再有妄议。但念先圣为典礼之宗,颜、曾、孟三大贤并起而羽翼之。其定礼之大莫要于冠服。……惟臣祖当年自为物身者无非斟酌古制所载章甫之冠,所衣缝掖之服,遂为万世不易之程,子孙世世守之。自汉、唐、宋、金、元以迄明时,三千年未有令之改者,诚以所守者是三代之遗规,不忍令其湮没也。即剃头之例,当时原未议及四氏子孙,自四家剃发后,章甫缝掖不变于三千年者未免至臣家今日而变,使天下虽知臣家之能尽忠,又惜臣家未能尽孝,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备也。应否蓄发,以复本等衣冠,统惟圣裁。”多尔衮回应如下:“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  顺治五年(1648年)金声桓与李成栋以反对剃发为理由之一而反清重投南明。  顺治五年,黄州府广济县民胡俊甫因居住乡村,患病卧床,一度没有剃发,被发现后,胡俊甫被杀,其邻居被重责,当地知县也受牵连获罪。  顺治十年,京师逮捕了王玉、梁七子两个因为扮演旦角而没有剃发的人,清廷因此下诏:“剃头之令,不遵者斩,颁行已久,并无戏子准与留发之例。今二犯敢于违禁,好生可恶。着刑部作速刊刻告示,内外通行传饬,如有借前项戏子名色留发者限文到十日内即行剃发;若过限仍敢违禁,许诸人即为拿获,在内送刑部审明处斩,在外送该管地方官奏请正法。如见者不行举首,勿论官民从重治罪。”  在城市,曾有儒生戴上方巾参加庙会,遭官吏拘捕和处死。  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因剃发问题而再次起事。  顺治十一年,针对“剃发易服”引起社会矛盾、各地汉人抗争此起彼伏的这种情况,时任大学士的陈名夏说:“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此话不久之后成为其被处以绞刑的罪名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斗争,最终是满清统治者取得了军事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当时,除了不愿意剃发被斩杀的人之外,还有许多激于义愤,悬梁、投水而死的人,明少詹事徐开投水死,(《明季南略》卷四)中书舍人文震亨绝食六日死,遗笔“仅保一发,以见祖宗于地下。”(《圣安本纪》卷六)有一个叫周之兰的戏子,是个唱生角的名优,对妻子说“如果一定要剃我的头发,我宁可去死!”,妻子回答说“那我也一块死!”于是,夫妻两个人一同跳井而死!“一梨园人周之兰,装扮正生角色,称名优,剃发令急,语其妻曰,‘必剃我发我宁死耳’,妻应之曰,‘是则我亦死耳’,遂同投井而死。”(《崇祯忠节录》卷四)更有甚者,举家逃入深山,俨然桃花园中人,温州雁荡山区,有一徐姓人氏,“不肯剃发,约其宗族数十人,携牛羊鸡犬,耕织之具,凡人世资生之所需者毕备,攀缘而上,剪茅架屋数十间,随塞来路,去之三十年,其亲串莫得其音尘,不知其生死如何也。”(《黄梨洲文集》传状类)
  三、清朝的发式与服饰   清军入关之后,用屠刀强迫中国人剃发易服,“金钱鼠尾”就是清朝时期的标准发型(19世纪之前),由于现代清宫戏的误导,很多人并不了解。   我们看到的现代清宫戏里面的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但事实上,真正的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  事实上,满清发式从明代到清末是一直变化的。明代女真男性的发式,与清末那样的前剃后辫有很大区别,剃发数量与结辫粗细差别很大。在1595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朝鲜派往赫图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营垒里所见到的各方面情况。其中关于发式这样写道: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女真男性的发式,即其剃发的习俗,是将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很少的一点头发,结成辫子下垂。如此得到了女真发式的全貌:脑后留下小手指细的头发,拧成绳索一样下垂,余发全部剃掉。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   而在1644年满清入关那一年,日本商人竹内藤因海难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鞑靼漂流记》一书。书中这样描写满清的发型:“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对于满洲“留头不留发”的标准发式“金钱鼠尾”,当时人也都有描述。  1648年,明朝遗民七峰道人所著《七峰遗编》叙明末清初常熟福山陷落前后事,记载满人发式是所谓“金钱小顶”。   《抚浙檄草》记载:清朝时期,“小顶辫发”,每个国人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冉闵杀了多少胡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