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学导弹维修专业专业分到南海怎么安排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我在导弹军旅中的点滴回忆
14:33:13&&&来源:两弹一星网
我在导弹军旅中的点滴回忆
我1940年出生在河北省成安县的一个小农村里,在大跃进洪流中的1959年,一个跨越进了甘肃武威尖端武器的军校&&武威炮校,从此我随着我国尖端武器一起成长,在科学日新月异和优胜劣汰的发展中,靠着勤奋、求新、刻苦在尖端武器的科研战线上生存了下来!弹指一挥间,四十七年过去了。近50年的军旅生涯中我见证了由毛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缔造的&第二炮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战略导弹型号从1059(以国庆10周年10,和1959年的59排列命名为1059)发展开始,今天已是型号齐全、射程配套、精度极高、机动迅速、生存能力强、发射时间短等特点的多种导弹武器系统。战略火箭军从三个导弹发射营开始逐渐发展壮大,今天已成为体制健全、组织精干,作战基地、阵地配置合理、编制科学、技术人员力量雄厚,形成了&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战略核反击力量。现将战略部队发展初期我亲历的几件有纪念意义的事回忆如下:
一、武威炮校的第一批新兵学员
1959年的12月末,一列军用的闷罐专列火车,从河北省沧州开出,沿途经天津、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兵站,先后有480名新兵上了这列火车。这是一批特殊的新兵,有其特点:第一.接这批新兵的全是营、连、排干部军官,班长和副排长均由新兵担任。第二,这批新兵政审条件要求特别严,出身全是三代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历史清楚,没有地、富、反、坏、右等社会关系和海外关系,政治上绝对可靠。第三,文化程度高,每一个新兵都是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当时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每个县仅招lO人左右,相当于一个班。就是这批特殊的新兵,抱着应征人伍、保卫祖国的志愿,乘着&大跃进&的东风、唱着&社会主义好&.学着&我是一个兵&的新歌,离开了华北燕赵大地。专列经河南郑州站转向陇海铁路向大西北进发,经三天两夜的旅途生活,来到了甘肃省武威县,下火车后,目的地是甘肃武威炮校,我们480人就是武威炮校的第一批,也是仅有的一批新兵学员。
武威炮校,解放前曾是西北军阀马步芳的青年军校,后曾关押过工农红军被俘人员。解放后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学校。改为武威炮校后,培训了我军第一批战略导弹部队新兵学员,以后又培养了战略导弹部队大专学历干部。是二炮最早的专业技术骨干培训基地之一,后来和西安炮校合并。
这批特殊的新兵学员入校后,首先进行的是入伍教育、助民劳动和文化基础课程.复习考试后,进行分专业学习专业课。
1960年,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国际上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带走资料,停止对中国武器和技术人员的援助,美、蒋特务活动频繁,联合叫嚣反攻大陆,这对成立刚10年的新中国带来极大的考验。学校把保密工作当成对敌斗争的首要任务,提倡保守秘密,慎之又慎,要求保密守则要背会、背熟,行动上要做到绝对保密,制度上不留一点失、泄密空间,专业课教室门前有岗哨,本专业的学员不能到别的专业教室去。教材、笔记本要装保密箱加封,上课前从保密室取出,下课后送回保密室。每周对教材、笔记本页码进行清检,写信不得谈论所学专业,对外不得泄露一字,包括父母、亲人等。严格的保密纪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曾发生新兵站岗把没带证件的校长刘始明挡在训练场外的情况.后来在全校大会上表扬该新兵严守岗位,尽职尽责,保密工作做的好。
这批特殊的学员,对专业学习特别用功、努力,上课认真听讲,专心记笔记,把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装备构造组成、工作原理、流程、图表都记在心里,印在脑子里,背答如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961年1月,由于我在校表现较好,经副中队长周财和区队长殷汝贤的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
二、导弹发射营的第一批战士
1961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美、蒋特务反华,叫嚣反攻大陆不断升级,无形中给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又加了一鞭,按照军委批示,经西安炮校和武威炮校短训班培训的营、连、排干部,分别在沈阳军区辽宁省登沙河组建了803导弹发射营;北京军区山西大同市组建804导弹发射营(即京字610部队,后改为804团,今改为旅);济南军区山东益都市组建805导弹发射营。武威炮校的这批原准备培训2&3年的新兵学员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提前毕业。除少部分人员分流到西安炮校训练一营和武威炮兵训练二营外,剩余全部分到了新建的三个战斗发射营.时至1961年3月,就这样武威炮校的第一批新兵学员成了导弹战斗发射营的第一批战士。我被分配到北京军区山西大同第804发射营。被任命为804营六连八班的代理班长。1964年6月由北京军区杨勇司令员、郑维山政委任命为少尉正排班长。
三年自然灾害给刚建立的导弹发射部队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新建部队由于没有家底,缺油、没菜,45斤粮食,战士还是吃不饱。部队开始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展生产自救,开荒种地、种粮种菜,养猪、养羊、养鸡,几年后,部队生活得到了改善,粮油自足,菜蔬自给有余,在三年自然灾害面前,再一次证明了毛主席提倡的延安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时由于部队生产劳动多,缺乏实装操作训练,训练只能看教材,背规程,对线路图,对口令,当时有个美名叫口头操作训练,从理论上把训练精益求精。当地老百姓看到这个部队官多兵少,(编制上班长是少尉,每班还有几个技师中尉、少尉干部,战士仅有几个)整天干活劳动,便说:原来的坦克部队,训练是坦克几十辆,行军一条龙,马达轰鸣十分威风,现在这个部队准是个劳改部队。
三、导弹发射营的第一次点火训练
1963年6月,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三年,中国有了自己训练有素的导弹作战部队,有了自己研制的导弹。部队既抓理论学习,刻苦攻关:又抓严谨训练,实装操作精练。经过官兵的共同努力,804营具备了独立完成军委批准的632点火训练任务,来迎接军委和全国八大军区首长的检阅。
6月天气炎热、干旱的山西煤城大同,迎来了中央军委、炮兵和全国八大军区的首长,在804营的操场内,停满了首长来参观的车辆,当时大同市领导说,建国13年来,全国这么多高级将领光临大同还是首次,是804营给大同带来了荣耀。
在804营的训练场对面的山头上,坐满了来看第一次导弹点火训练的首长,(点火训练是指液体推进剂导弹按发射全部操作程序完成发动机初级点火,点火后进行紧急关机,使导弹发动机不进行主级工作,导弹不起飞的操作训练过程。)操场中心按操作程序,停满了30余台地面设备车辆,官兵们严格有序的操作动作,响亮准确的口令下达、回答、传递,使训练场显得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展示了第一代导弹部队官兵完成这历史使命的决心和行动。当操作进行到准备点火时,804营营长程志魁向军委炮兵首长报告:&报告首长,804营执行632任务点火训练任务准备工作全部完成,请示点火。&首长下达:&可以点火&的命令,训练场上此时十分安静,只能听到机器的工作声,人们注视着训练场中心矗立的导弹,目不转睛的等待着这有历史意义时刻的到来。指挥车里控制台旁发出了&点火&命令,操纵员按下点火按钮,顿时一声巨响,导弹尾部喷出了熊熊火焰,在紧急关机的命令下达后,火焰熄灭,消防分队采取消防措施,操场上发出了雷鸣班的掌声,祝贺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作战部队第一次点火成功,祝贺804营胜利完成632任务。
这次点火是中国导弹部队的星星之火,是中国战略火箭军燎原之火的火种,五十年后的今天,战略导弹部队的基地遍布全国,数十个发射作战单元,已形成了&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中国战略火箭军,是世界上十分注目的核反击力量。
四、周总理亲临导弹部队第一次发射现场
1966年7月1日是第二炮兵值得庆贺的一个日子,这天,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巴尼亚回国,经乌鲁木齐转直升飞机到20基地来看我们北京军区804营经军委批准的第一次发射任务。为不辜负军委首长的期望,部队制定了严谨的训练大纲,安排了周密的训练计划,开展了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的练兵高潮。
六、七月的戈壁滩天干地燥,露天操作太阳当头烤着,装备车里蒸笼一般,(当时没有空调)特别是我们加注分队(这时我任加注连八班少尉正排班长)穿着防护衣,带着防毒面具,每次操作下来,防护衣里工作服汗水如洗,露出防护衣的前额头总是汗水蒸发后留下一层盐巴。为落实周总理&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的指示,部队共同的决心是:不吃饭不睡觉也得把操作规程背熟,把操作动作练好,把关键数据记牢,把关键动作练准练精,刻苦、刻苦再刻苦,苦练、巧练加精练,为保证首次发射做贡献。
导弹在发射场上矗立待发,敖包山上的观察点坐满了官兵,大家都焦急的等待着,等待着周总理的到来。
幸福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周恩来总理在军委炮兵首长的陪同下,健步登上敖包山,官兵的喊声、掌声震耳欲聋,&热烈欢迎周总理来我部视察!感谢中央首长对我们的关怀!!&周总理举手向官兵致意,敖包山上响起了: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的问答。
首长坐定后,发射场上按程序继续操作,当发射&点火&的口令下达后,导弹顺利点火,火焰从火箭尾部喷出,发动机进入主级工作,导弹随即腾空而起!按照飞行程序飞向预定目标!顿时敖包山上沸腾了!祝贺发射成功的欢呼声,战士们激动着跳着、军帽在空中飞舞,热烈的场景震动着大漠戈壁,庆祝新中国导弹发射部队第一次发射导弹成功。让我们记住这个可庆可贺的日子:1966年7月1日,战略火箭军前身之一的北京军区804营第一次圆满完成了火箭发射任务,敬爱的周总理亲临现场看望中国导弹部队第一次发射成功!
王贵廷&&二炮装备研究院原高工&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主办单位: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
版权所有: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
本网联系:
&& 研究会办公室:ldyx.跨越3000公里来追你:清华“导弹美女”王晓丽的诗意爱情
& 作者:张亚斌 &
她是清华美女,中国第一支女子导弹发射连一号手,她的事迹被人民网、《解放军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堪称军中“女明星”。他是个海军陆战队员,常年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三个厚厚的记事本,一百多封“示爱信”,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清华美女,军中成名受热追
  王晓丽是个1988年出生的青岛女孩,人美,性格也活泼开朗。2009年9月在清华大学读大四时,她本做好了毕业后出国读研的打算,可看到校园里悬挂的“好儿女当兵去”的红底白字大横幅,她却改变了主意。政审、体检,一关关闯下来,王晓丽成为2009年清华大学在校入伍的唯一女生。
  3个月的高强度体能训练结束后,因各项成绩突出,王晓丽被分配到机关工作,负责照顾总部首长的生活起居。这是无数新兵神往的岗位,但她却打报告要求调去作战部队。2010年8月,王晓丽有幸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方阵”的一员。
  在这支导弹新兵中,女兵们平均年龄23岁,都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的还是在读研究生。在王晓丽来之前,她们已经经过5个月专业训练。令这位清华女生大吃一惊的是,第一次专业理论考核,她只考了54分!
  王晓丽急了,从此白天跟着老兵练习,晚上抱着导弹发射方面的理论书籍看,几个月后,渐渐成了业务尖子。
  一天上午,第三套单元进行发射车带弹自检,这是实弹发射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导弹正在起竖中,晓丽面前的漏电表指针突然失控似的大幅抖动,虽然一闪即过,但这个微小的异常没逃过她的眼睛,她当即向指挥长报告:“导弹起竖过程中出现1至2秒漏电”。此时,两组发射单元同步进入最后准备阶段,距离导弹“点火”只有15分钟。
  专家迅速赶往检查,原来,是一根电缆断了导致漏电,故障排除,晓丽将两个拇指重重地按在一起,她完成了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发射,这一天注定会被载入中国常规导弹发展史。最终,王晓丽以优异的发射成绩荣立二等功。之后,她的事迹还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各大媒体报道,她一下成了军中名人。
  一天中午,忙碌了一上午的王晓丽正在单位吃午饭,值班员过来通知她接电话。她拿起听筒,听到一个陌生人的声音:“王晓丽你好,你不认识我,但是我仰慕你很久了!”这让晓丽有点纳闷又有点想笑,还没等她接话,对方又开始倒豆子:“我叫李振华,现在海军陆战队工作,我想和你交个朋友……”对方说得津津有味,却不知由于线路问题,王晓丽在一片“吱吱啦啦”声中,根本不知他在说什么。
  这位性格直率的山东大妞简短地告诉他:“听不清,挂了吧,要午休。这是军线电话,不要再打来了。”
  “你的地址是哪里,我可以给你写信。”对方穷追不舍。
  晓丽想拒绝,又怕他没完没了惹来战友注意,只好如实相告。
  杂志牵线,今生非她不娶
  后来王晓丽才知道,这个李振华同样很不简单。
  当年他是云南楚雄市高考理科状元,在清华就读于精密仪器与机械制造专业(通俗讲就是机器人研制),大学毕业后,本来他被分配到某科研单位,可小伙子偏偏疯狂热爱海军陆战队。他居然想尽办法搞到了当时南海舰队某陆战旅旅长的电话,还冒昧地打过去,向领导表明自己加入海军陆战队的决心。首长欣赏他的满腔热情,他终于如愿以偿。
  2011年10月的一个下午,李振华翻看一本《解放军画报》,忽然间他怔住了。只见封面上刊载了一名女兵在导弹发射车上工作的照片,秀丽的脸庞,阳光的笑容,身着迷彩服的她伸出大拇指,透着一股自信,照片边上,红色的标题映着她绯红的双颊。这篇题为《从清华才女到导弹操作号手》的文章很快就将他吸引住了……
  李振华在这件事情上的行动和他在陆战队的表现一样迅猛,他掏出手机就给还在清华读书的同学打电话,请求他们调查王晓丽的联系方式,不到半天又急急忙忙去电催问结果。结果当然是令人遗憾的。王晓丽当兵这么久,谁也不知道她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如何和她取得联系。李振华没有气馁,他抓起军线电话直拨海军总部,要来了二炮总部的电话,又通过二炮总部查到王晓丽所在基地的电话……最终把电话打进了她服役的女子发射排。
  要来王晓丽的通讯地址后,李振华第二天一早就寄出了第一封信。一张雪白的A4打印纸,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只写了两段话,一段是自我简介,一段是自己在部队的成长。这两段“李氏表达”被王晓丽概括为:一表明来意,二拉近关系。因为报道中说王晓丽在戈壁执行发射任务,李振华误以为她的驻地是青海,于是,信末尾他写道:“你在西北高原,我在南海之滨,总有一天,我要找到你。”
  之前王晓丽收到的求爱信,不是躲躲闪闪就是啰哩啰嗦,只有这个和她一样喜欢用空白纸写信的李振华“简明扼要”,这一点倒是让王晓丽难忘,因为她一贯“喜欢爽快的”。
  第二张A4纸,裹着李振华的近照而来。照片上的他,一身迷彩,荷枪实弹,脸上画满迷彩油,感觉就一个字:酷!这是李振华专门挑训练归来满身大汗时拍的,他就是要用军人最阳刚的一面打动千里之外的女导弹号手。
  第三次来信,练过书法的李振华题诗作赋,直抒胸臆。这些,王晓丽都不反感,但却依然没有动心。女孩清楚,自己不能违反军纪,况且,她梦想中的另一半曾经是韩剧中的长腿欧巴,后来是陈道明式的深沉大叔,这个不曾谋面的李振华,她感觉,这两种类型都不是。
  出于礼貌,也想让对方死心,王晓丽终于给李振华回了第一封信,虽然字里行间充满温良恭俭让,却婉拒了李振华的衷情,讲出一堆“不可能”。没想到,李振华却“执迷不悟”,攻势丝毫不减。“还有两个月我就要退伍了,以后别再打电话。”“好的,我可以用其它方式联系你。”“我们压根都不认识,怎么可能谈恋爱?”“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认识。”
  王晓丽不得不承认,这个李振华“是有战术的”。
  虽然没有再打电话来,但两三天一封的来信从不失约。她开始好奇地关注这个“温情脉脉”的特战队员,并仔细阅读来自李振华的每一封信,并在训练的闲暇认真地回复。
 女孩的回信很有特点,也是坚持用空白A4纸写信,娟娟秀笔,有时还会附上自己的美工作品。李振华也会画画,画的是想象中他和王晓丽一起工作的场景。“有一次他给我寄来一张画,上面是我在操作导弹车,他手持步枪为我站岗,一副大义凛然的表情,标题叫做‘特种兵遇上导弹部队’,可把我逗坏了。”王晓丽笑着说。
  2012年元旦过后,即将返回清华继续学业的王晓丽接到部队邀请,在北京参演由女子发射号手表演的节目。有时排练要到半夜两三点,可不管多晚,远在南海的李振华都要等她排练结束,相互问候后才休息。也就在那时,王晓丽真切地感受到了有人牵挂的小幸福。
  终于,当年仲春,休假在家的李振华大胆提出“想去北京看看你”,王晓丽则干脆地回复了俩字:“来呗”。
  不惧“霸道丈母娘”,跨越3000公里追到你
  当身穿海军呢子大衣的他站在她面前,两人相视一笑:“你来啦?”“是啊。”小伙子从手提袋里掏出一枝玫瑰。王晓丽大方接过,嘴上却不饶人:“这花蔫得都耷拉脑袋啦!”“这可是我专门从云南给你带来的呢!”
  那天,两人重返清华校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
  李振华郑重地拿出送给王晓丽的礼物——两个厚厚的速写本。本子里记录着半年来他对心上人的想念,也记录着他想象中王晓丽工作生活的情境,并精心画了插画,其中一幅是他在持枪站岗,远方,是发射场和一名飒爽女兵……抚摸着厚厚的两本情感笔记,王晓丽被这份“用心”深深打动了。
  2012年初,李振华被任命为护航特战队中队长,随第十二批护航编队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在出海护航的整整8个月里,两人不能通信,不能打手机,只能偶尔通过卫星电话简单说上几句,千言万语都化做默默的想念。护航期间,李振华带领70名队员六次与海盗近距离对峙,成功化解险情,被表彰为“护航尖兵”。
  那年端午节,王晓丽决定去广东看看他。她为李振华和战友们买了整整六大盒“稻香村”、五六袋北京烤鸭等特产;提一只部队配发的“超能装”迷彩携行包另加两手提袋,吭哧吭哧地换登机牌。那天,李振华的战友们接过礼物,一下子觉得未来嫂子真亲切,教导员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我见过的最懂事儿的准军嫂。就凭这,我举双手赞成你们。”
  两人相约,等李振华返航回来,就一起去见双方父母。可没想到,王晓丽刚一回家,母亲就在她箱子里发现了李振华的照片,一番刨根问底后,除了身高,晓丽妈对李振华一百个不满意:“你看他,跟小黑人儿似的。你眼睛不小,眼光可不咋地。再说他没房没车没钞票,俩人相距又那么远,将来你们怎么过日子?”
  2013年暑假,当李振华进入王家大门时,家里已经摆好了“三堂会审”——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舅、姨妈姨夫都来了。按山东规矩,开始试酒。李振华虽不胜酒力,但堂堂陆战队员,怎能输在酒桌上?几个满杯敬毕,话题也越聊越尽兴。很快,几个爷们儿都光起了膀子。父亲、舅舅、姨夫评定:小伙儿不错,实在人。外屋的晓丽妈偷偷瞅着小黑人儿说:“谁说他只是脸晒得黑,你看他身上,也黑得要命。”“人家部队都是光着膀子训练,能不黑吗?”晓丽据理力争,老妈就是仨字:“不同意!”
  第二天,一家人正沉闷地吃午饭,晓丽妈突然发话:“吃过饭你就走吧。”“为什么,阿姨?您还没有同意我和晓丽的事呢。”“就是不同意才让你走,你们不合适。”“阿姨,我知道我现在没什么资本,但我会努力,别人不一定会有我对晓丽好,不——是肯定没我对她好。”李振华说得真诚又坚定。
  坐在一旁的王晓丽一声不吭地扒拉着饭粒,丝毫不担心——近两年的交往,她了解李振华,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果然,李振华起身走向大门:“叔叔阿姨,你们串门去吧,我到楼下等。”看着站在太阳底下的李振华,晓丽爸妈愣住了,可王晓丽不仅不心疼,还跑下楼对着李振华喊:“你还背着太阳,你该冲着太阳站。”转过身的李振华不急不恼、不卑不亢,在大太阳下练起了军姿,不到半小时,晓丽妈便捅捅女儿:“他这样晒着,中暑了怎么办?”晓丽装做视而不见。无奈,母亲匆匆下楼,往家拽李振华,嘴里嘟囔着:“我就想试试你,没想真赶你。”
  当晚,父母与他俩进行了一番谈话,主旨就是婚姻大事,要认真对待。李振华趁机问:“阿姨,您这是同意我们的婚事了吗?”晓丽妈抿嘴一笑没说话。“爸,妈!”兴奋的李振华当场改口。
  号,王晓丽和李振华在北京领证。
  可当了军嫂,日子却没有她想象的那样充满柔情蜜意。从相恋到结婚,情人节、纪念日对王晓丽来说都是奢望,就连难得的相聚也大都只有短短几天。有次,下了飞机坐大巴再转公交再步行的王晓丽,风尘仆仆刚赶到丈夫驻地,他却因执行保密任务要马上出发,面对眼神里掺杂着歉意的李振华,王晓丽藏起担忧:“你走吧,我正好一个人出去玩玩!”和他在一起时,王晓丽是“极尽打击之能事”,似乎不调侃就不会说话。可每次分别,她都会流泪。
  2014年,李振华考上国防大学研究生,现在每个周末,王晓丽都有了和他团聚的机会。虽然结婚时没有举行隆重典礼,虽然是“周末夫妻”,可从相隔近3000公里到同在一个城区,王晓丽已经不知有多满足了……
  2015年7月,王晓丽硕士毕业。她和老公一样,对基层部队有着很深的感情。退伍的时候,旅长希望她办完毕业手续后回到连队担任士官。但是,和李振华走到一起以后,她觉得自己需要承担起一份家庭的责任,支持丈夫的工作同样也很重要。
  毕业后,她选择在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工作,而她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却十分直白:“总归能和部队沾点边,还能支持李振华继续‘冲锋陷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军旅题材
标签:大学生参军
2389人阅读
高明同学参军记
类型:电视剧本
作者:紫月下的蔷薇
题材:军旅题材
剧本网评分: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A国B大学的本科生高明从小就有当兵梦。他如愿以偿地进入导弹部队秘密基地,遇到了“假扮”已故将军夫人的同班同学秋。高明起先以为秋只是来骗抚恤金,慢慢地发现她对基地的了解程度竟远在建设者刘教官之上;导弹部队将以有争议的无人岛礁为目标测试新开发的导弹长剑-100,但高明发现所谓的无人岛礁上有人居住,更奇怪的是,军队上下包括秋早就知道这件事,却个个缄口不言……表面上看,秋叶子(18岁)是B大学里一个成绩平平的大二学生,靠学工挣学分。但高明知道她远不止于此。她就像一个谜,即使已经相处了两年,高明对他的这位同学的底细仍然一无所知。高明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戴着景泰蓝手镯,看起来有些桀骜不驯。他是那种传说中的优等生,在拿下门门成绩第一的同时,还担任着学生会长、科研组长、助教,“第一”的荣誉使他心高气傲,爱出风头。日,高明(20岁)告诉秋他要参军了。那时候,大学生参军还是很离谱的。秋意外地不问原因,爽快地为高明办了休学手续。高明入伍体检视力不过关,秋以弹药工程院冈崎院士(28岁)的一纸推荐信,将他保进了最牛逼的导弹部队——导弹部队。秋颇为得意地宣称自己是冈崎院士的女朋友——但高明调查得知冈崎院士的恋爱对象是未来将军(45岁)的千金未小姐(20岁)。未将军本人是空军上将,不久前出任务,坠机死了。高明知道秋很会模仿笔迹,怀疑推荐信是秋造假。高明已经休学,部队还在招兵买马,这段时间里,闲极无聊的他被即将成立的坎博利大学艺术学院“忽悠”去搞征兵宣传。前景是高明华丽亮相,后景是三名艺院妹纸在一个悬吊于空中的地球仪里跳舞。一次,宣传将近尾声时悬线断了,地球仪从天花板掉落,高明一个箭步冲上前,接住了地球仪,拯救了艺院妹。台下响起阵阵掌声。此后,这出“拯救地球”的戏码在征兵宣传中反复上演。一时间高明出尽风头,成为争议的焦点。艺院也连带着出名。2005年12月。征兵结束后,高明秉着大无畏的精神来到了琼岛北部一个临海山区的新建导弹部队基地——全国最苦逼的基地,没有之一:这里本是海军和渔民的混居地,走神秘路线的导弹部队进驻后,渔民或转移或内迁,海军也被“挤”到了山脚下的海滩;上级考虑到航母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把导弹部队和海军整编到一块,组建了南海舰队,也是由导弹部队出人统领。海军将领戴唯(28岁)上校是航母南宁号的退役舰长,他表面从命,私底下其实十分不爽,常常来基地吵吵闹闹;基地附近(皆指二十公里开外)有许多有争议的岛礁;由于有关部门财力不够,基地附近还有几个村庄未被撤走。虽说当地的海军和导弹部队已并为南海舰队,但高明并未见到航母的身影——只有一艘小玩具船在海上兀自漂荡——自从离开南宁号,戴唯就迷上了做玩具模型,一艘十米长的“小南宁号”在高明抵达基地当天正式“竣工”剪彩。戴唯因此成为全军的笑柄。高明的教官是刘将军(46岁)。班长姓陆,官拜大校。而负责新兵政治思想工作的不是别人,正是秋——她这次的身份是未将军夫人,她也因此被安置在教官寝室。寝室有两个床位,一个是教官的,另一个是未将军的。未将军和刘教官都是海军航空兵出身,这张床在前者上京赴任后就一直空着。未将军的3万元抚恤金也在这里领——高明怀疑秋正是为此而来。他没想到秋又“故技重施”,竟然还造了份未将军的遗嘱。遗嘱中写满了将在秋满20周岁时与之正式结为夫妻、一切遗产留给秋之类的事项。秋负责给新兵放电影并跟踪拍摄高明从军的纪录片,迅速获得了大家的宠爱。令高明微感震惊的是,对兵器一窍不通且第一次到基地的秋,对它的一切却了如指掌,甚至知道许多条连刘将军都不知道的暗道——看来这个骗子的功课做得很充分。新兵训练开始了。高明这个半路出家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自然是比不上专业导弹兵,第一天出操就迟到了,越野跑总是落在队伍最后头。即使刻苦训练,依然成绩平平。那个校园里绝对的“第一”变成了校场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地位的一落千丈使得高明受到了深深的打击,意志一度消沉。秋被安排和戴唯一起去近海巡逻后,高明那永不服输的斗志终于被唤醒。巡逻艇从一个个浮球样的物体中穿行而过,戴唯告诉秋那是海流仪。为了监测洋流,无数个海流仪在海面上排成规整的矩阵。当地渔民戏称其为“漂流瓶系统”。入伍两个月后的一次海训。众新兵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教官突然指着崖壁上离地两层楼处的一面红旗说,谁能不用任何工具摘下红旗,就可以坐教官的车。众新兵一拥而上,争着往崖壁上爬,没过多时,就都被滑腻腻的海草“刷”了下来。高明用共振的办法震落了红旗。高明劝秋不要再在军队行骗,被秋扇了一耳光。那之后,教官开始对高明另眼相看。教官有意让高明负责导弹发射中最最核心的岗位——二号位,遭到班长强烈反对:“我承认他是有点小聪明……您不能因为对秋长官的好感而爱屋及乌——”教官没有辩解,将一个空的手榴弹点燃后扔进正在训练的队伍,新兵们顿时乱作一团,四散奔逃,只有高明一人跳上前用身体压住手榴弹,叫大家快跑。教官对班长说:“我知道这儿随便一个人都比他强,但弱者变强后,会更懂得如何珍惜力量。”班长仍不服气。教官发话,班长无奈,只得奉命带着高明、秋和叽叽喳喳的戴唯去参观秘密武器——长剑100导弹。它是“长剑计划”的产物,将在2006年年初的军事演习上攻打有争议的无人岛礁风岛。新闻台对“导弹炸风岛”一事已大肆宣传了一阵子。秋对武器丝毫不感兴趣,自顾自地赏玩起一堆军舰和导弹模型。这些模型据传是部队里最牛的一位老前辈的未完之作,从未有人能修好,但它被高明修好了。班长暗自佩服。玩具导弹在军械库爆炸时,正好教官来视察,班长和高明各被罚了二十公里,两人从此奇迹般地成为好战友。秋无意间触摸了寝室里的一个螺号,一向(对秋)和蔼可亲的教官突然沉下脸。再说从高明那次修好玩具导弹后,名声不胫而走,排长破格重用高明参加专业“比武”。高明得意间,没成想所谓的“比武”竟然是考试。高明本来就是那种考神级的人物,“比武”可以说正中他下怀,他一路夺魁,相继被各个部队挖角,又出了番风头。但这一次,世人的赞誉和无数的“第一”没有给他带来成就感,反而让他迷茫。未将军七七很快就到,那天,全营气氛异常凝重,不知情的高明还在想着他的考试,被秋狠狠训了一顿——高明觉得那是他生平第一次见秋哭——原来她真的是院士女友和将军夫人。“我不会迷路,这里是我家。”秋拒绝高明的护送,带着他的种种惊疑,像谜一样地离开了。班长语带讥刺:“学理论的人永远不会有危险。你就准备你的考试吧。”“我不是不敢牺牲。”高明陷入了沉思。很快,高明就有了牺牲的机会。部队要进行长剑100弹头爆炸力测试,为了防止辐射损害群众生命安全,需要清空方圆二十公里内的村庄。士兵游说时意外遭到一帮“恐怖分子”阻挠,下乡侦查的几个士兵也连带着一去不复返,班长怀疑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军事行动,决定动用武装力量,强行清场。高明请求班长让自己去当最后一个说客。高明来到村庄。发现情况并非全如班长描述。那帮“恐怖分子”竟是当地村民。因为导弹实验破坏了水资源,他们才会与军队对峙。村民确实刁蛮,但没有杀人,几名士兵只是被他们集中“关押”在柴房。在此期间,一名士兵还与一位叫林静的村姑确立了恋爱关系。正当班长决定兴兵讨伐时,高明带着所有的乡亲来到广场。测试开始。高明操作二号位,按下按钮后,周围的一切都剧烈晃动起来,感觉像发生了大地震,他知道那是长剑-100导弹头在地下掩体内爆炸了。此后,炮兵营开始帮忙农业生产、治理环境,渐渐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离军演日越来越近,高明意外捕获绝症少女逸雪,进而发现所谓的无人岛礁风岛有一座地下城。虽然风岛曾被多次证明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但以阿瞎婆为首的常住民们安贫乐道,过得倒也开心自在。高明在阿瞎婆家中看到班长的照片和一个螺号——与教官寝室里的螺号正好是一对。回到基地后,他请求教官更改轰炸目标。教官以军令如山、且常住民是敌国人为由拒绝。高明没有怪罪教官,因为他知道,阿瞎婆一族,是三十年前被教官安置在风岛的敌国逃荒难民。教官甘愿留守琼岛,把发展的机会让给战友未将军。而陆班长,正是阿瞎婆的孙子。然而随着海上油田的开发,原本与世无争的风岛变成了争议区,上级令刘教官炸风岛以宣示主权。班长在高明的劝说下,终于默许他篡改弹道数据。戴唯的玩具“小南宁号”被锁定为新的轰炸目标。高明发现更改轰炸目标不能使风岛完全脱离爆炸半径——这虽然不会再对岛屿造成大影响,但仍将损害岛上常住民的生命安全。对于导弹二号位和转移常住民,高明都是唯一人选,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戴唯正在基地指挥中心骂骂咧咧,突然觉得脚下一震。指挥中心所在的一小块山岩从山体中“剥离”开来,接着,一座“小岛”漂离了琼岛的怀抱。眼前这座由山石和植物组成的“浮岛”,便是一直未现身的航空母舰长剑号。新闻台只好将“导弹炸风岛”一说改为“导弹炸风岛号航空母舰”,虽然戴唯更喜欢“小南宁号”这个称呼。新闻台的自圆其说之举,反而使它当晚的收视率翻了好几倍。常住民还在坚守“阵地”,阿瞎婆正准备公开秘密,劝后代回头。高明及时到来,将阿瞎婆一族转移上船。船只走出一段距离后,高明发现逸雪不在船上。原来,逸雪得了绝症,已经不想活了,又趁乱跳下船回到风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导弹演习进入关键阶段,一颗电磁炸弹在空中爆炸,基地的电子系统严重受损,长剑-100“瞎”了。戴唯推测敌人是以打手机的形式远程引爆电磁炸弹。班长、戴唯和正在风岛上给逸雪做思想工作的高明通过手机通讯,想方设法给导弹“导盲”。又一发电磁炸弹将基站炸毁,高明和指挥中心联络中断。最后,戴唯想到了检测海流的“漂流瓶系统”,“导盲”问题终于解决。一直恪守纪律的教官,毅然代替高明登上了导弹操作台二号位。导弹与玩具航母的对抗正式开锣。在高明的规劝下,逸雪终于决定与他离开风岛,在爆炸冲击波来袭的瞬间,高明抱住了逸雪。逸雪平安上岸,奄奄一息的高明被送去抢救,生死难料。长剑-100演习成功后,敌国海军主动让出了12哩海疆。戴唯和班长和解,表示愿意服从命令。戴唯告诉依然活着的高明,那天沿基站传来的手机信号一共只有三个,几乎是在同一地点发出。两次信号已用于引爆炸弹,剩下的一次信号,高明发现它传到了自己手机中,那是秋的未接来电。当知道间谍和秋不是同一个人时,高明松了一口气。原来秋对基地的了解,只是因为她曾经是这里的地主。事后,秋用当初卖土地给军队换来的钱买下风岛,阿瞎婆一族再也不用躲躲藏藏地过日子了。秋和高明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爱上了对方……
紫月下的蔷薇的其他作品:
电影剧本涉案推理电影剧本涉案推理电影剧本涉案推理电影剧本涉案推理微电影爱情微电影电影剧本涉案推理微电影校园微电影电影剧本涉案推理电影剧本涉案推理微电影其他微电影悬疑微电影微电影其他微电影其他微电影其他微电影其他微电影爱情微电影电视剧本青春偶像电影剧本涉案推理电视剧本青春偶像微电影悬疑微电影微电影校园微电影微电影励志微电影微电影其他微电影其他微电影爱情微电影微电影励志微电影微电影校园微电影微电影其他
买剧本就上中国剧本网
2万个剧本随您挑选
25万名编剧为您创作
本剧本版权已委托给《中国剧本网》,任何未经作者或中国剧本网授权的转载或商业行为均视为侵权,我们将依法追求其法律责任。
同类型剧本推荐
你最近看过的剧本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A国B大学的本科生高明从小就有当兵梦。他如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在南海部署导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