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理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

第二单元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_学科网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全国热门地区
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第二单元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压缩包中的资料:
27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13版高中历史全程学习夺冠方略﹡岳麓版必修1教用)pdf
2 阶段复习课(13版高中历史全程学习夺冠方略﹡岳麓版必修1教用)pdf
25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13版高中历史全程学习夺冠方略﹡岳麓版必修1教用)pdf
26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13版高中历史全程学习夺冠方略﹡岳麓版必修1教用)pdf
[来自e网通客户端]
电子书,13版高中历史全程学习夺冠方略,教学方案,基础知识,核心要点,课时达标检测,备课资源
审核人:lee1234567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Copyright &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五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制度文明
引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您好,欢迎您!请 | |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制度文明
时间: 11:35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
来源:责编:$news.get("reditor")
字体设置: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制度文明
  一、知识结构与学习价值
  1.知识范围与结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学习价值与要求
  理解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的治国方式、特点与历史背景,认识到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欣赏和批判地传承不同地区制度文明的成果。教学中,注意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了解相应的国家管理形式的主要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显著区别,领会其不同或变化的原因和进步意义。
  二、核心概念与教学设想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政治、郡县政治、官僚制度和君主专制四个核心概念;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专题,主要涉及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两个核心概念。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核心概念与教学设想
  从发展历程和特点出发,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西周的封邦建国、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唐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西周的封邦建国
  由于史料的原因,人们对夏朝与商朝政治制度的看法还有许多争议。以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为例,可以大致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概念分析
  西周王朝建立以后,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施,逐渐建立起一个以姬姓宗族为主干融合诸族的华夏国家。
  周人原是渭水流域的一个部族,灭商以后面对如何接管颇具规模的王国、怎样统治文化较高的殷人等问题深感忧虑。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管理商朝旧都殷(河南安阳),又命管叔和蔡叔加以监督就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管叔、蔡叔不满,串联武庚起兵反叛。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并将周的势力推进到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武庚之乱后,周初统治者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多数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还有一些功臣、古帝王和殷商的后人等异姓贵族,为周公和成王所封。两次分封,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分封,即“封邦建国”,就是狭义上的“封建制度”。京城周围的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其他地区周王分封诸侯立国使其在封地内行使管辖权,周王朝的政权由此逐步建立和稳定。诸侯国内,诸侯封卿大夫为其下级贵族,卿大夫又封士为其下级贵族,从而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各级“贵族”在其领地内拥有地产、奴隶,享有领导权,名位世袭。地方分权、贵族统治和等级制度是分封制的基本特征。
  分封的统治秩序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宗法制依据血缘关系确定政治等级的尊卑高下,使得宗法组织和国家政权紧密结合。族权与王权结合,用族权维护王权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宗法制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依据各自的名位和权力管理各级政权,建立了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各贵族又源自同一始祖的宗亲,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局面。周代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上的一大成功。周初的这一治国方式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并最终为秦朝的郡县制所取代。
  (2)教学提示
  从西周初年的政局和面临的问题入手,容易理解分封制的目的和措施。教学设计中可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西周统治者分封诸侯的动机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策略?这种政策对西周的统治和中国的传统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封制的“动机问题”与客观环境和统治者的政治理想有关,可以结合周灭商后的政局形势图或相关史料呈现。“策略问题”与其过程和内容有关,可以西周的分封示意图为材料展开。其中商遗属的处理方法可以作为教学的细节处理。周公将商贵族和遗民迁到洛邑,要他们参与营建周的工作,既便于就近监视也可以向他们学习。周初对商遗民怀柔安抚的方法,说明了周人政治的成熟和宽阔的胸襟。“影响问题”则与评价有关,这不仅要看西周的统治状况,还要看东周的局势。教学中可补充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内容,要求学生对其作出全面的认识。宗法制内容从简,教学中尽量利用学生的姓氏以及修祠堂和家谱的材料等事例说明其内容、特点和影响。
  西周的历史是从夏商两朝发展而来的,导入新课时可概要叙述。如,我国最早的国家是哪一个?商朝是怎么灭亡的?由此引出周部族灭商的话题。课中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基础知识以降低核心概念的理解难度,如西周王朝从武王灭商开国,到幽王亡国历时200余年。其中,周公和召公联合执政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课堂教学结束时,除强调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以外,可通过对比总结的方式凸显西周社会的特征。如,与商人相比,周人有许多新的建树。宗教上,商人尚鬼,大凡一切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向鬼神咨询的方式(占卜)才能决定。周人是祖先崇拜,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王位继承上,商人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相结合,周人则为父子相传。周的文学艺术活动也出现了诸如《诗经》之类反映人们现实生产生活的作品。可以说,西周时期是我国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2.商鞅变法
  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的措施、特点和历史作用。(选修内容以楷体字标识,概念要素分析和教学提示略,下同)
  3.秦的统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和巩固统一的史实及其功过。
  4.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与西周时期以地方自治为特征的政权体制相比较,秦汉时期形成了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统治。皇帝制度、郡县制以及官僚制度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标志,而郡县制则是其基础。
  (1)概念分析
  在新的政权体制下,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职位世袭和终身,象征国家之统一。中央机构有三公、九卿组成,主要官员有皇帝任命,其官职不世袭且经常变换。其中,宰相是政府的首脑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太尉负责全国的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为皇帝起草和传达诏书。下属的九卿机构分管中央政府和皇宫的具体事务。国家的军政大事,通过大臣的奏事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就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县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郡是中央的直属机构,管辖一二十个县;县是直接执行朝廷政令的机构,负责一县的户籍管理、粮食的征收和保管、地方武装与徭役的编制和调发等地方事务。郡、县长官都有皇帝直接委任,并按时接受考核。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中央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春秋末年,官职的世袭制为选拔和任命制所取代,体现出“贵”的没落和“贤”的上升的发展趋势。新的官职虽然大多数仍为氏族贵族的后裔担任,但任职的依据不再是世袭贵族的身份而是才能,职官的待遇也由封土赐田转变为俸禄。秦汉时期,形成了一大批靠政府俸禄为生的职业官员,并建立了适应统治需要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任免制度,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取代了此前的贵族等级制。秦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以及修筑驰道等措施有利于郡县制的推行。西汉初年出现的郡国并行制是分封制的复辟,它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凸显了郡县政治的重要性。
  (2)教学提示
  单说皇帝制度、郡县制和官僚制度的内容太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郡县制实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因素入手,有助于郡县政治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也可以展现制度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郡县制实施的背景内容,可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推行郡县制的廷议材料展开,以此了解政府的决策机制以及郡县政治实施的目的。郡县制的运行过程,主要在于理解秦汉两朝的实施状况、职能特点和影响因素。实施状况的重点可以围绕着西汉初年王国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展开,以此说明汉武帝以后郡县政治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治国方式。职能特点,最好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其管理的事务、权限和运作方式。影响因素,可以结合秦朝疆域图以及“书同文、车同轨”和汉朝的选官制度展开,以认识郡县政治的基础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等选修内容有助于郡县政治核心概念的理解。如果改革史和人物评价模块为本省区所规定的选修模块,可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框架结构中先安排这两个内容的学习。如果不是规定的内容,可通过导入新课的方式展开。在秦的统一和秦始皇人物评价的基础上,引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的内容,可增强政治制度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使学生在了解秦汉政治的基础上,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包括“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对后世统一国家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等。
  ◎ 教学片段示例(郡县制的运行过程和特点)
  师:汉武帝以后,郡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实施。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元康五年诏书》可以说明这一点。这部诏书有8块简牍所组成,记载了政府通令全国元康五年(西元前61年)夏至日浚井改水和士兵放假的事件。以下为《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汉简第十册》中经过复原的诏书摘录:
  御史大夫丙吉昧死言:丞相相上大常(官名)昌书言,大史丞(官名)定言:元康五年五月二日壬子夏至,宜寝兵,大官抒井,更水火,进鸡鸣。谒以闻。布当用者。臣谨案:……
  制曰:可。
  元康五年二月癸丑朔癸亥,御史大夫吉下丞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二月丁卯,丞相相下车骑将军、将军、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太守、诸侯相,……
  三月丙午,张掖(郡名)长史延行大守事、肩水(都尉府名)仓长汤兼行丞事,下属国、农、部都尉、小府、县官,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守属宗助府佐定。……闰月庚申,肩水士吏横以私印行候事,下尉、候长,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令史得(人名)。
  师: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王国问题仍然是汉朝统治的主要障碍吗?为什么?
  生:不是。经过汉景帝的“削藩”和“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师:从诏令看,西汉时期国家政令是怎样形成的?
  生:由太史丞拟定诏书,经丞相等各级官员协商最后由御史大夫向皇帝奏请批准。
  师:公元前61年夏至日全国统一进行“抒井”、“更水火”活动的命令是如何传达的?
  生:先有御史大夫下令给丞相,丞相下令给各郡太守、各诸侯国相以及同级军事长官。郡太守接令后传达到所属各县及部都尉,再层层下传。这样,中央政府的命令从御史大夫通过张掖郡逐级传到了肩水的各级基层组织。
  师:汉时有这样的说法:“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钻燧改火,可去温病。”试从郡县职能和作用的角度对汉政府夏至日全国统一“浚井改水”这一事件进行评价。
  生……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均田制与三长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历史意义。
  6.王安石变法
  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富国、强兵、取士之法;历史作用。
  7.唐太宗
  贞观之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方面的表现和历史作用。
  8.唐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形成,以及北宋的地方分权措施,使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官僚制度是基本内容。
  (1)概念分析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首先表现在决策层面上。隋唐时期,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门下和中书两省是决策机构,国家大政方针集中于此。凡是军国大事,中书省各官员都得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可以各执所见,中书省长官审核这些主张,再由门下省官员加以驳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尚书省是国家事务的执行机构,下设六部。汉代的决策机构只有宰相一个衙门,隋唐时期分解为三个。在三省体制下,“君主专制”是在决策部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贞观政要》十卷)这番话既表明了唐太宗虚心纳谏的胸怀,也表明了当时确实有一种比较完善的决策机制。隋唐时期形成的科举制度,增强了中央集权体制的运作效率。读书、做官和考试的办法相结合,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也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使处于社会底层有能力的士人进入上层,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北宋为避免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重演,分割地方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的科举制度也有新的变革,考试内容更为务实。公开、公平的程序更为明显,经科举考试做官的平民人数大大增加。加上文臣做知州的规定,魏晋以来士族政治的传统逐渐为平民政治所取代。
  (2)教学提示
  要认识到唐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之处,采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比较妥当。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可与秦中央机构联系以了解决策机构的改善之处,并认识到君权与相权既斗争又制约的特点。科举制度的学习,可在联系秦汉以来的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就选官方式和依据及其作用进行比较,认识官僚制度的改善。北宋是在五代政治地理格局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同时面对着南方和北方的割据政权。教学中可以北宋时期的政局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合理性。
  选修内容的利用或合并教学,有利于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的概念。在梳理隋唐发展线索以及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过程中,引出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说明政治清明与社会繁荣的关系。将王安石变法与北宋地方分权的历史现象相联系,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政治制度变革的历史作用问题。教学总结中,将唐宋时期政府决策和运行方式的完善与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相联系、将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平民政治的局面相联系,以突出唐宋之际我国政治清明和社会转型等时代特点。
  9.康熙帝
  巩固统一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措施;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1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中央集权的决策和运行机制已不健全,政治体制改革正朝着君主极权政治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时期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措施,则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具有重要的作用。
  (1)概念分析
  明清的政治制度与元朝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明建国时期的官僚机构仍采用元朝旧制,中央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丞相手中,地方的行省总揽军政事务,皇权受到抑制。胡惟庸任宰相后这一情况更为严重。胡的能力很强,难免独断专行,并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淮西官僚集团。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他死刑,并下令废除丞相制度,要求六部长官直接对他负责。从此,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为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形成了内阁制度,并扩充监察机构以监督六部。中央设置都察院纠察百官,其下设置十三道监察御史,他们在京城内有监视文、武、钱、谷之权,在外称巡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为了确保臣下的绝对忠心,朱元璋还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侦查臣僚的私下言行。清朝则在内阁制的基础上,创设了军机处。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以及与之相应的高压手段,一方面对打击贪官污吏、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也促进了各级官吏的奴化思想和社会民众的臣民意识的形成,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元朝的行省制度对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管理政策有重大的影响,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发展。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行省手中,这与唐宋时期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状况完全不同。元朝的疆域异常辽阔,怎样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为重要,行省制度是适应当时形势需要所确定的地方管理的重要方式。同时,行省作为地方的行政机构和中央的派出机构,有效地加强了全国行政体制的统一性。明清时期加强对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其方式与行省制度有较多的相似之处。这种确保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基础上给予地方自治较多权力的做法,体现了政策上的灵活性。这也对中央集权体制下如何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以及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等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教学提示
  只以明内阁和清军机处的设置为内容,要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问题比较困难,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现象。明朝的君主专制问题,可以元朝的制度相对照,从朱元璋废丞相、建立特务统治等相关措施入手。这些内容史料多,能够体现君主专制的特点。清朝的政治,可结合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历史活动展开。在讲文字狱、平定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维护国家主权的战争中讲述有关内容。军机处的设置只是这些活动中的一个内容,说明其运行方式即可。
  元朝行省制度的学习,可利用元朝的疆域图和反映行省制度的材料认识其合理性;也可以联系北宋地方分权的体制认识元朝国家管理方式的不同点,并在联系其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综合性的评价。由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后学习的内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等进行系统的总结。
  (.二)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核心概念的教学设想
  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有许多相似之处,共同组成了最初的西方文明(古典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是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代表,形成了与古代中国不同的治国方式,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梭伦改革
  社会动荡和工商业发展;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度和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2.雅典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初期也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纪左右各邦推翻了君主统治,建立了有贵族集体领导的众多的城邦国家,雅典是其中之一。
  (1)概念分析
  雅典作为民主政体的发源地,是在一系列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多少享受不同的政治权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了“黄金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和背景,并通过国民大会、陪审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等民主政治的运作体现出来。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领导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和代表制的民主运作方式。
  雅典的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城邦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作为小国寡民的产物,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也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2)教学提示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科书对雅典的民主政治都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民主政治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教学和复习中,可按照“梳理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分析形成的历史条件——评价其历史影响”的思路展开。由于遥远的时空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资源。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可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归纳教材的基础上展开。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条件的分析,可从《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入手,通过对雅典多山、临海地形特点,理解其航海、贸易和流动性的特点;通过对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居住环境的分析,理解其小国寡民和城邦政治的特点。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需要补充一定的材料对其形成全面的认识。积极方面的作用,可以教材中提到的雅典卫城的建筑艺术和近代的民主思想为例展开;消极性方面,可补充苏格拉底之死等事件,也可以用文学作品的相关材料体会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问题。通过这些材料使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有一个全面的判断和认识。同时,也可以从公民的身份和小国寡民的特点等方面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奴隶制性质。只有从阶级关系上认识雅典的民主政治,才能对其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也可以将雅典民主政治的治国方式与我国周朝封建政治的治国方式进行联系,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对古代文明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 教学片段示例(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和特点)
  师:教材上说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这一点?
  生: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各等级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保证了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合法利益。
  师:与梭伦改革相比较,克里斯提尼改革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说这次改革标志着民主政治的形成?
  生:以地域为基础的“五百人会议”代替了以部落为基础的“四百人会议”, 以及“陶片放逐法”,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师:为什么说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怎样理解伯利克里所说的这句话: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所掌握。
  生:……
  师: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共同点有哪些?它们与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在决策方式和运行机制上有哪些不同点?试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和政治传统等方面分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生……
  3.罗马法
  公元前六世纪末,罗马人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贵族共和制,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是其决策和行政机构。罗马人在对外扩张战争的基础上,不仅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还以务实的精神摸索出了以法治国的经验,制定出了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1)概念分析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为解决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罗马政府制订了《十二铜表法》。从此,罗马经常用立法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社会矛盾。如官职、土地、婚姻等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就立个法,法律变成了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公元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称为“公民法”。随着罗马的扩张,出现了一些涉及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的法律问题,“公民法”难以解决相关的问题。此外,罗马的公民法特别注重形式,如法庭上必须用固定的语言、还要祭神、还有特别的手势等等,谁错一点就算败诉,外邦人无法接受。为此,罗马政府设置了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以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体系,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外邦人也成了法律的主体。万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外邦人之间、罗马和外邦之间的各种关系,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罗马人认为,万民法与自然法或基于理性的普遍法律原则是一致的,并以此来建立所有民族的司法准则。这些准则,包括许多至今被认可的法律原则,如被告可在法官面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在做出裁决前应有详尽的证据等。3世纪末至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它将“人生而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自然法的法理思想融入法律的条文,并将公民法与万民法结合了起来,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完备。罗马法不仅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学提示
  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表现形式和适用范围以及内容体系不断完备和完善的过程。每一变化的过程都是适应当时形势的产物,体现了法律是政治统治工具的特点,结合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历史进程讲述罗马法的概念,可从历史背景的角度理解其内容和特点。
  《十二铜表法》的教学,可先说明其产生的背景,再通过具体的条文内容进行对照分析。共和国建立初期,罗马只是一个小邦,面对当时强邻环绕的险恶环境,共和国首先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但当时罗马公民内部平民和贵族之间等级森严,矛盾重重,平民负债破产便沦为奴隶。为反对贵族压迫,平民常采取“分离运动”(离开罗马另建新城)的方式,强迫贵族作出让步。以成文法代替习惯法的法制建设,正是当时条件下贵族和平民相互妥协的产物。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中相关条文的内容,说明审判和量刑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以此说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历史作用。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内容,可以在展示《罗马扩张示意图》的基础上展开,说明公民法的问题和万民法产生的背景。万民法的实施过程,可通过一两个案例故事说明。自然法和《民法大全》作简要处理,主要从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影响上展开。
  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发展过程,正值中国的秦汉时期,将其进行适当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不同国家治理方式和文明多样性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法治与人治问题的讨论。
三、主题内容的多角度认识
  (一)中外联系与比较的认识角度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属于不同的文明类型,但各国统治的阶级基础和方式是基本一致的,比较其异同之处有利于认识各自的特点。
  1.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布罗代尔认为,“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古代中国属于农耕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人们格外安土重迁,治水和对外战争需要统一的领导,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古希腊罗马属于海洋文明,山林与海湾将古希腊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往流动,瓦解了血缘亲族组织,形成了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些因素有利于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2.西周分封制和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都是奴隶主贵族专政。在古代雅典,无论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还是陪审法庭,只有取得一定资格的“公民”才有权利参加。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器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资格。这些公民占有生产资料甚至奴隶的人身,在雅典是少数人,其实质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妇女、儿童和外邦人口均没有资格行使公民权。西周的分封制,被封的诸侯、卿大夫和士不仅拥有封地,还占有封地上的奴隶,周天子是最大的奴隶主贵族。
  3.法律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统治和罗马帝国的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罗马在由共和国向帝国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十二铜表法》和万民法的制订,有效地解决了贵族与平民、罗马人与外邦人的矛盾,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秦汉以来,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其专制统治,各个朝代都以严酷的法律作为治国治民的工具。正如南宋著名的学者叶适所言,“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
  (二)联系现实的认识角度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学习专题,与学习制度文明的内容有关。从现实角度观察古代的制度文明成果,主要有以下两点启示。
  1.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其运行过程说明,它们都是一种治国方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贡献,但它们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并最终为新的制度所代替。防止厚此薄彼倾向的关键是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张传玺的观点值得重视:“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必要的。……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
  2.批判地传承制度文明的成果,科学认识制度创新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西周的分封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唐宋之际科举制和宰相制度的变革都可以看作为制度创新。它们对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巩固国家的统一又进一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以及决策机制的科学和民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同样,古代雅典以选举的方式产生领导人和集体管理国家的方式,以及古罗马的法制建设,不仅促进了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现代的政治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了解史学界有关问题的争议有利于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有关唐代的皇权问题,有人认为皇权无所不包,皇权至重;也有人认为唐代社会对皇权的制约来自昊天上帝、中央机构、修史制度、臣僚谏诤等多个方面。有观点认为,三省分掌出令、封驳、执行之职,三省分权制成熟;也有观点认为,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表现为低级官员入相,难以驾驭朝政,三省长官不专机务,动摇了三省机构的互相制约关系。有关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问题,钱穆认为“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三)多角度认识试题示例
1.当代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
  (1)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看,“封建政治”与“郡县政治”的国家管理形式有怎样的差别?以西周和东周的历史为例,指出封建政治治国方式实施的合理性和问题。
  (2)有人说,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因为吸取了秦没有行分封制的教训,试结合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发展历程说一说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明初的士大夫,既不像汉、魏世族那样有威势,又没有魏晋隋唐以来世族的庄园基础,中举做官得懂君主的心思,揣摩迎合,以君主的意志为意志,是非为是非、喜怒为喜怒,从办公事上分一点残羹冷炙,建立自己的基业……皇帝越威风,士大夫越下贱,反过来也可以说,士大夫越被制约,皇帝就越尊贵,君臣的关系一变而为主奴。”
  (1)与汉魏南北朝相比,唐宋士大夫的来源有何不同?
  (2)与唐太宗相比,明太祖的君臣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决策机制和社会影响的角度对这一变化作出分析。
  3.下列内容节选自雅典公民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年—前385年)的喜剧《骑士》中的片段台词:
  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
  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
  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
  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
  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
  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
  (1)概括“卖香肠的人”和“将军”所讨论的主题和剧作者的观点,从本剧的内容说说“观剧津贴”的发放有何意义?
  (2)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剧情所反映的问题的看法。
  (3)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和西周封建政治都是奴隶主贵族专政?
  4.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都曾经将法律作为统治的工具,其内容有所异同。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墓竹简《法律答问》有这样两条律文:“擅杀子,黥为城旦舂。”“人奴擅杀子,城旦黥之,畀主。”自由民擅杀己子要判处为刑徒,服城旦舂的苦役;私家奴擅杀己子,则应在额上刺墨后交还其主人。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载: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1)上述材料表明秦朝和罗马的法律有什么相似之处?
  (2)从政治统治的角度分析秦律严于罗马法的原因。
  【答案要点】1.(1)封建政治采用地方自治的方式管理,郡县政治以中央集权的方式管理。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商的基础上的发展,周能灭商靠的是与其他部落的联合,商政权和东方各族的文化都优于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迅速膨胀,王室衰微,加上宗亲姻戚关系的日益疏远,分封制难以实施。(2)秦亡的原因是由其暴政所致,而非郡县制的实施;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内乱和战争,王国问题的解决使国家重新出现了社会安定的局面。
  2.(1)汉魏南北朝时期由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官僚士大夫主要是士族阶层。唐宋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实施和推广,官僚士大夫的来源呈现出由士族阶层向平民阶层过渡的趋势。(2)由合作向主卜关系转化。唐太宗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推行,君主专制受到了各方面的约束,成功的决策机制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社会和谐稳定。明太祖时期的君主专制,使用高压手段控制官僚士大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场的腐败,但出现了政治黑暗的局面。
  3.(1)雅典政权领导人的素质和资格;出身以及道德和文化素养低下;“观剧津贴”的发放有利于雅典公民素质的提高,也利于对某些人和不良现象的警惕。(2)剧情描述了雅典民主政治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雅典政治野心家控制政局、公民的民主政治抛弃正义和多数人专制等问题。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正确决策,奠定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但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野心家争权夺利的工具。喜剧以其夸张的手段,对社会问题起到了讽刺、批判的作用。(3)政权的阶级基础;采取的政策措施。
  4.(1)对自由人和奴隶区别对待,注意保护自由人的权利或利益。(2)罗马共和国处境险恶,为缓和内部的矛盾较多地考虑到平民的利益,十二铜表法体现了对贵族滥用权力的限制,用刑较为宽松,按律量刑。自战国以来,我国就有重刑主义的传统。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强调社会的稳定,制定者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国家的强制力来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因此刑法相对发达,用刑较重。
评论前请,如果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进入注册页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