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帝南华老仙仙将许子将厉害吗

大 皇 帝 的 真 实 ——孙权的是是非非
好文顶一个
很不错啊,没了吗?
@沙漠荆棘鸟 26楼
22:08:21太监了?-----------------------------不好意思,这几天很忙,没空更新。还没入正题呢,耐心点,朋友。
第二节 行动第一步:索讨父兵 伺机离袁乱世立足有两个必备条件:一、军队;二、领土。孙策和张纮制定的长远战略规划也是首建军队次占地盘。孙策按步施行,先到寿春找袁术索讨父亲旧部。到嘴的肥肉袁术自然不会轻易吐出来,他对孙策说:“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指孙贲)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要孙策自行去丹阳招募兵马。丹阳民风彪悍,其民尚武好斗。拥有一支丹阳兵是当时各路诸侯最大的梦想。大将军何进曾派毌丘俭到丹阳募兵;曹操兵败荥阳后也是到丹阳募兵;陶谦曾拨四千丹阳兵给刘备,使其军力陡增。其时,孙策的舅舅吴景为丹阳太守,从兄孙贲为丹阳都尉,能前往丹阳与他们商议大事,又能招募一支军队的话,何乐而不为呢?孙策就到了丹阳。孙策去丹阳时,身边已有人跟随,就是吕范、孙河、朱治。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在寿春避难时与孙策相识,自愿带领一百名私客跟随孙策。孙策也很器重他,派他到江都去接回吴夫人。江都属徐州广陵郡,徐州牧陶谦认定吕范是孙策的间谍,命令江都县令将吕范抓起来拷问。吕范的私客劫狱将其救出。越狱后吕范顺利地接回吴夫人。孙策对此很是感激,经常设家宴邀请吕范,升堂拜母,结为通家之好(《三国志?吕范传》)。孙河,字伯海,是孙策的同乡。据《三国志?孙韶传》记载“本姓俞氏,亦吴人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其注引《江表传》记载为“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后复姓为孙。”应该是孙策的姑表弟。孙河“质性忠直,讷言敏行,有气干,能服勤”,少年时就跟从孙坚东征西讨,经常作为先头部队冲锋陷阵。由于孙河具有忠诚、质朴、勤劳、寡言的良好品质,孙坚让其统领左右亲兵,执掌机密事务,成为孙坚的心腹(《三国志?孙韶传》)。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是孙坚旧将。孙坚死后“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太傅马日磾在礼辟孙策的同时,也征辟朱治为掾,迁吴郡都尉。孙策在丹阳招募了一些人马,加上吕范、孙河的私客散卒,总共有几百人。但却被泾县豪强祖郎偷袭,几乎全军覆没(《三国志?妃嫔传》记载:“孙策与孙河、吕范依(吴)景,合众共讨泾县山贼祖郎,郎败走。”说的却是孙策胜了,似乎有误,如胜了就没理由找袁术要兵)。孙策只好再去寿春找袁术索讨,袁术这次不好再推,就把孙坚余下的一千多士兵还给了孙策。袁术应该是打了埋伏,没把孙坚余下的全部人马还给孙策。孙坚到南阳时,已是“众数万人”,进攻洛阳几乎没受什么损失。守卫豫州,打败周喁,也不是千余兵马能够做到的。攻打荆州时能包围襄阳,兵力也不会少。孙坚一死,孙贲立即带领余部脱离了荆州战场,就算有损失,也不会只剩下千余人。孙策非常清楚这个事实,曾亲口对太史慈说过“先君手下兵数千余人,尽在公路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于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余人耳。(《三国志?太史慈传》注引《江表传》)” 一千余人的队伍,不要说成大事,连摆脱袁术的能力都没有。按孙策最初的设想是索回余兵后“就舅氏于丹杨”,双方合兵再“收合流散”,就有了一定的实力,可以和周围的势力相抗衡。但没有想到只有这点兵马,又找不到去丹阳与舅舅会合的理由,只能继续留在袁术这里等待时机。好在还是有所收获,就是遇到奉命持节到关东安抚诸将的朝廷太傅马日磾。当时朝廷被凉州军阀李傕把持,李傕为拉拢袁术,就让马日磾循行(朝廷例行巡察)到寿春时,拜授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太傅为朝廷“上公”,位在三公以上,可以自行征辟掾属,马日磾按照礼制征辟孙策,表拜孙策为怀义校尉。这是孙策第一个正式官职。孙策本来是可以承袭父亲孙坚的乌程侯爵位,但他让给了四弟孙匡。孙策是个“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的美男子,很讨人喜欢。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都倾心钦敬他。连袁术都经常叹息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孙策受制于袁术,不得不象父亲孙坚一样为袁术卖命。袁术最初许诺攻下九江后任命孙策为太守,结果食言任命了陈纪。后来袁术要攻打徐州,找庐江太守陆康借三万斛米,陆康不借,袁术非常愤怒,就让孙策去攻打庐江,并信誓旦旦地承诺,打下庐江就真的任命孙策为太守。孙策以前曾经去拜访过陆康,陆康不见,让主薄接待。孙策认为是瞧不起自己,一直怀恨在心(庐江陆氏是江东四大姓之一,也许真的是瞧不起出身低微的孙策),正好借机泄愤。庐江之战打得十分惨烈。陆康是个忠烈正直的官员,深得庐江吏民拥戴,连休假在外的吏士都连夜赶回守城。坚守两年才被孙策攻破。陆康城破一月后病死。孙策满以为这次可以任庐江太守了,谁知袁术又一次食言,任命亲信刘勋为太守,孙策越发失望。还记得孙坚越界发兵解救陆康从子宜春之围的事情吧,上次是有恩,这次却是结仇。
在三国中我个人比较惋惜的,吕布、孙策、魏延三人。
@chenhong90 30楼
15:05:13在三国中我个人比较惋惜的,吕布、孙策、魏延三人。-----------------------------吕布堪称战神,从西北边陲杀入中原大地,卷起阵阵腥风血雨,所向披靡。其短为无政治头脑,也就无政治目的,只知打杀并以此为傲,以至死前还对曹操说,你带步兵,我带骑兵,天下无敌。另一短为爱淫部将妻,导致为部将所出卖。性格缺陷是多疑寡断,反复无常。就是一悍将,其实不必惋惜。倒是其部下高顺值得惋惜。孙策是天不假年,魏延是被诸葛亮压制,也值得惋惜。
马克,楼主更快点
第三节 行动第二步:脱离袁术 立足江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孙策索讨父亲余部的第一步战略行动取得成功,两年后终于等到了实现第二步行动计划——“就舅氏于丹杨”的机会。先交待一下江东的地理概念。因长江在从湖口到南京这一段是向东北方向斜流,故此段江的两岸不称江南、江北,而称江东、江西。古时地理以长江为外,外即表,故亦称江表;以左为东、以右为西,故亦称江左。三国东吴所据江东,主要指江东六郡,即会稽、吴、丹阳、庐江、豫章和庐陵,大致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大部、安徽长江以南、湖北东南长江以南部、江西中东部等地区。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朝廷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汉齐孝王之后,正宗汉室后裔,与其兄兖州刺史刘岱并称二龙。接任扬州刺史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扬州治所寿春被袁术占了。刘繇不能也不敢去赶走袁术,正在为难之时,“吴景、孙贲迎置曲阿”(《三国志?刘繇传》),是主动迎接刘繇到的曲阿。后来袁术为称帝攻打沿江诸县,刘繇布置设防时因为吴景、孙贲是袁术的人,就驱逐他们。吴景、孙贲退居历阳。但《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则是“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杨都尉,繇至,皆迫逐之。”就是刘繇直接把吴景、孙贲赶走了。前者的记载有个疑问,曲阿属吴郡,吴景、孙贲凭什么能把刘繇迎置在曲阿?应该以后者为准。《三国志?妃嫔传》“会为刘繇所迫,景复北依术,术以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共讨樊能、于麋于横江,又击笮融、薛礼于秣陵”和《三国志?孙贲传》“(孙贲)为扬州刺史刘繇所迫逐,因将士众还住历阳。顷之,术复使贲与吴景共击樊能、张英等”的记载都能作为后者的佐证。刘繇、袁术江东争夺战一触即发。刘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三国志?刘繇传》)”。袁术任命老部下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一起攻打樊能、张英,战事胶着,“连年不克”。此时汉室又加拜刘繇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同上)。孙策趁机找袁术提出参与攻打的请求。据《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记载:“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袁术是认为孙策不一定打得下来才答应的。既然答应了就好人做到底,袁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另外还给了一些资财和马匹,愿意跟随孙策前往的有数百人。到历阳时,已有五六千人马。关键时刻,孙氏家族命中贵人周瑜相助来了。吴景被刘繇赶走后,周瑜的叔父周尚接替了丹阳太守一职。周瑜去探望叔父时,接到了在历阳的孙策来信。《三国志?周瑜传》说的是“瑜将兵迎策”,说明周瑜自有一支队伍。孙策见到周瑜大为欣喜,说:“吾得卿,谐也。”得到周瑜相助的孙策如虎添翼,听从姑姑(即徐琨之母。《三国志?徐夫人传》)的建议,扎芦苇茷依附于兵船解决船少不能多载士兵渡江的问题,一举攻下防守横江渡口的樊能和防守当利的张英。又乘胜攻打“依繇为盟主”驻守秣陵的彭城相薛礼和下邳相笮融。秣陵之战,孙策受伤,虽有所斩获却不能胜(《江表传》记载的秣陵一战及其精彩,文字极富文学性,几可与《三国演义》媲美,有兴趣者不妨一读)。转功海陵、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闻风而逃。此时孙策的人马已达数万,认为“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就派周瑜回去镇守丹阳。镇守丹阳期间,周瑜给了孙策很大的帮助,发兵、派船、送粮,给孙策四处征战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解除了孙策的后顾之忧。可以说没有周瑜的后勤保障,孙策就不可能迅速取得抢占江东的战果。因此,周瑜在孙氏家族鼎足江东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过多久,袁术派从弟袁胤接替周瑜叔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和周尚就到寿春,袁术想要周瑜为将,周瑜意识到袁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推辞为将自愿出任居巢长,真实用意是想回吴与孙策相会。周瑜回守丹阳是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三年以后,也就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与孙策再次相会。孙策亲自迎接周瑜,任命其为建威中郎将,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还给周瑜一支鼓吹仪仗队,修建专门的馆舍,是赠送赏赐东西最多的将领。之所以如此,除了两人情同手足的深厚感情以外,更重要的是周瑜源源不断的给孙策发兵、增船、助粮,为孙策建立了莫大功勋。在孙策颁布的令中说得非常清楚:“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志?周瑜传》及注引《江表传》)再多的赏赐也报答不了周瑜的相助之恩,当然,和江东基业相比再多的赏赐也值啊!刘繇抵挡不住孙策的进攻率军逃往丹徒,本打算进入会稽,谋臣许劭认为“会稽富庶殷实,孙策一定会去攻打抢占。其地理位置又在海边,无后退之路,不如到豫章,与曹操取得联系。你是朝廷命官,袁术若攻打你,曹操、刘表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会发兵相助。”(此许劭就是汉末汝南著名月旦评主人,曾评价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刘繇接纳此意,溯江而上进入豫章郡,驻扎彭泽。就在这时,刘繇联盟集团内部发生矛盾,导致了刘繇最后失败。事情是缘豫章太守一职而起。当时的太守是袁术所表的诸葛玄,也就是诸葛亮的叔父。朝廷又拜朱皓为太守。刘繇也是朝廷所派,自然会帮助朱皓赴任,就派笮融带兵武装护送朱皓赴任。笮融赶走诸葛玄后却杀了朱皓自任太守,刘繇一气之下带兵攻打笮融,将笮融赶入山中,被占山为王的山民所杀。刘繇受此内外交困之苦,一病而死。后来还是孙策“收载繇丧,善遇其家”。其子孙也从此定居江东,世仕东吴。大儿子刘基深得孙权喜爱和器重,彼此联姻,恩宠有加。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笮融。在三国争战史上其人只是个不起眼的过客,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其人却是大大的有名。笮融,丹阳豪强,纠集数百人投奔徐州陶谦。陶谦任其为下邳相,负责运送广陵、下邳和彭城三郡的粮食。笮融“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把三郡的粮食财物据为己有。因其信佛,就在下邳修寺建塔,“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所谓复,即信佛者免除徭役)。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这是见诸史籍的早期佛教活动中最大规模的佛事活动。其“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佛寺布局延续至唐初,佛塔结构成为我国早期佛塔的基本塔型。黄金塑身佛像也是由此开端。免除佛教信徒徭役赋税也成为以后历代官方支持佛教的重要举措之一。颇具黑色幽默的是这位佛教徒却是位不讲信义嗜杀成性的暴徒。曹操以报父仇为借口攻打徐州,笮融带领部属和一些佛教信徒逃往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为上宾盛情款待,笮融却贪图广陵人众物丰,在酒席上杀了赵昱。然后放纵士兵大肆抢掠,席卷财物后南渡到秣陵与先期被陶谦逼迫到秣陵的彭城相薛礼相遇。此时正好遇到孙策前来攻打,笮融、薛礼与刘繇结为同盟,薛礼驻守县城,笮融驻守县南,互为犄角抵抗孙策。孙策不能胜,转攻其他(见上文)。孙策走后,笮融故态复萌,又杀薛礼。最后杀朱皓,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以上两段均参见《三国志?刘繇传》及其注引)打败刘繇,占领曲阿、海陵、湖孰、江乘等县后,孙策成功立足江东,有了争夺江东其他地盘的能力。
@chenhong90
15:05:13在三国中我个人比较惋惜的,吕布、孙策、魏延三人。-----------------------------@猪哟 31楼
15:45:40吕布堪称战神,从西北边陲杀入中原大地,卷起阵阵腥风血雨,所向披靡。其短为无政治头脑,也就无政治目的,只知打杀并以此为傲,以至死前还对曹操说,你带步兵,我带骑兵,天下无敌。另一短为爱淫部将妻,导致为部将所出卖。性格缺陷是多疑寡断,反复无常。就是一悍将,其实不必惋惜。倒是其部下高顺值得惋惜。孙策是天不假年,魏延是被诸葛亮压制,也值得惋惜。-----------------------------实际上吕布并没有那么不堪,大多人都认为吕布只是一个武夫的角度去看他,同时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深,认为他没政治头脑。但是如果只作为一个武夫看,他比关羽、张飞等大多的武将更有政治头脑。实际上我更把他看作是与曹操、刘备、孙权一起争天下的一方诸侯。所谓三姓家奴,曹操、刘备等也不比他少。至于他失败了,原因很多,但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欣赏。与他相似的人还有一个是马超,马超此人也是有大理想的,是不甘于人下的。只是后来时运不济,委身于刘备,刘备虽然给了他很高的头衔但没什么实权,以致最后郁郁而终。
@chenhong90
15:05:13在三国中我个人比较惋惜的,吕布、孙策、魏延三人。-----------------------------@猪哟
15:45:40吕布堪称战神,从西北边陲杀入中原大地,卷起阵阵腥风血雨,所向披靡。其短为无政治头脑,也就无政治目的,只知打杀并以此为傲,以至死前还对曹操说,你带步兵,我带骑兵,天下无敌。另一短为爱淫部将妻,导致为部将所出卖。性格缺陷是多疑寡断,反复无常。就是一悍将,其实不必惋惜。倒是其部下高顺值得惋惜。孙策是天不假年,魏延是被诸葛亮压制,也值得惋惜。-----------------------------@chenhong90 34楼
16:00:36实际上吕布并没有那么不堪,大多人都认为吕布只是一个武夫的角度去看他,同时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深,认为他没政治头脑。但是如果只作为一个武夫看,他比关羽、张飞等大多的武将更有政治头脑。实际上我更把他看作是与曹操、刘备、孙权一起争天下的一方诸侯。所谓三姓家奴,曹操、刘备等也不比他少。至于他失败了,原因很多,但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欣赏。与他相似的人还有一个是马超,马超此人也是......--------------------------战神岂会不堪?吕布也有其过人之处,不然像张辽、高顺这些优秀将领怎能始终跟随他?他也不全是武夫,第一个官职是主簿,居然是文官。从其给东海琅邪相萧建的信中可以看出他还颇有文采。但他确实没有政治头脑。至于三姓家奴之说乃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刘备先后投奔过九人,却没人说他是九姓家奴。成王败寇而已。
继续,好文。留名。
诸侯纷争时,谁没有依托过旁人的力量,甚至依附过旁人的羽翼。成功了就是能屈能伸,失败了就是*姓家奴。官史不能全信,成王败寇罢了。
第四节 行动第三步 收取吴会 初有江东刘繇兵败出逃后,“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孙策大获全胜。为争取和稳定民心,孙策及时发布不准扰民的命令,“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成功扭转了“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的惊慌混乱状态。同时布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即一人从军,就免除全家徭役);不乐者,勿强也。”和安抚百姓的命令收到良好效果一样,收合逃兵的命令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前文说过,孙策派周瑜回守丹阳的理由是“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取吴会”,是指驱除或者消灭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平山越”,是指剿除周边占山为王的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由混杂居住的越族和汉族人组成,故称山越,也称山民。主要分布于丹阳、吴、会稽、豫章、鄱阳等郡,尤以丹阳山越最为彪悍。先说取吴会。孙策占领吴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三国志?朱治传》的说法:“治从钱唐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按此说法是朱治赶走了许贡并领太守。一种说法是《三国志? 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的说法:“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贡表,以示策。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按此说法则是孙策杀了许贡。从孙策死于许贡门客刺杀的事情来看,这个说法更为可信。前者有个疑点,就是朱治领太守一事。虽然最终孙策是任命了朱治为吴郡太守,但此处并未明言是受孙策之命。朱治是吴郡都尉,自作主张“领太守事”会引起孙策疑猜,要冒很大风险。孙策的姑表弟徐琨,也是孙坚“征伐有功”的旧将,曾在袁术任命袁胤为丹阳太守取代周瑜叔父周尚时,被孙策任命为丹阳太守讨伐袁胤,将袁胤逐出丹阳。孙策因徐琨“手下兵多,嫌其太重”,就以需要徐琨兵马攻打其他地方为借口将其召回,派舅舅吴景接替其为丹阳太守(《三国志?徐夫人传》及注引《江表传》)。朱治跟随孙坚、孙策多年,不可能不知道孙策有此疑猜之性,绝不会做出自“领太守事”的蠢事。会稽太守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是东汉末期另一四世三公儒学豪门弘农杨氏中杨赐的学生,因通晓儒家经书被朝廷拜为郎中,除灾丘长。后为徐州刺史陶谦的治中,因劝陶谦奉承王命,被时在长安的汉献帝拜为会稽太守。孙策进攻会稽时,会稽功曹虞翻认为抵挡不住,不如撤兵避其锋芒。王朗自以为是朝廷官员,理应保卫城邑,就组织兵马在固陵抵抗孙策。据《三国志?孙静传》记载,孙策与王朗进行了几次水战,都不能取胜。孙静给孙策献计,建议从查渎道迂回攻击,并请求为前锋。孙策就假传命令说,雨水混浊,士兵饮用后腹痛腹泻,因此要准备数百口缸蓄水,等澄清后饮用。到黄昏时分孙策派人在每口缸内燃起火炬布疑阵迷惑王朗。然后分军乘夜奔查渎道偷袭高迁屯。王朗大惊,派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带兵前去阻击。孙策斩杀周昕平定会稽。王朗失败后从海上逃往东冶。孙策穷追不放,再次大败王朗。王朗自知不敌也无力再战,就主动投降孙策。(《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这是孙策见诸史籍的唯一一次屠城,非常残暴。)孙策很欣赏王朗的儒雅之风,所以只是诘让指责了几句,并没有加害。后来曹操征召,王朗辗转北上,数年方至,深得曹操信任。曹丕时位至三公。曹芳时配享曹操庙庭祭祀。
更新啊,楼主。
再看平山越。江东大多是丘陵地带,加之河流湖泊众多,分割穿插出许多封闭独立的山区,越族世居其地。后夹以逃避战乱的汉人和战争中被打散的残兵败将,各自占山为王。东吴政权是在江东世族和山越的势力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如何与这两大地方势力建立良好的关系一直贯穿于东吴政权的始终,几乎连续不断的平讨山越耗费了东吴政权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孙权不是不想北伐挺进中原,而是受到山越的牵制没办法在后方不稳定的情况下北伐。许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孙权只是个满足于偏安东吴的守成者,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东吴后期,诸葛恪在率兵平息丹阳山越之乱时对山越活动情况的描述很有代表性,基本说明了山越活动的特征和对东吴政权的影响。兹录于此: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经济上自给自足,军事上自铸甲兵,战术上战则蜂至,败则鸟窜,确实让人头疼难以收服。孙策在占领江东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平讨山越的战争,为叙述方便,此处将其发生在袁术称帝前后平讨山越的主要行动一并介绍。平讨吴郡山越。吴郡山越主要集中在乌程,以严白虎势力最大,其余的有邹他、钱铜和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孙策先讨严白虎。严白虎惧怕孙策,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派弟弟严舆请和。孙策杀严舆,大举进攻。严舆是山越中的勇将,见其被杀,严白虎更加害怕,率众逃奔余杭,投靠在虏中的许昭。孙策因敬重许昭“有义于旧君,有诚于故友”的人品,没有采纳程普继续追击严白虎顺势消灭许昭的建议。平讨邹他、钱铜和王晟的过程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只记载了结果:除王晟外,“余咸族诛。”之所以没杀王晟,是吴夫人的主意,因为王晟与孙坚有“升堂见妻之分”,并且其儿子和兄弟都已经被杀,只剩下他一个老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样算起来王晟与孙坚有通家之好,孙策还应该叫王晟一声“世伯”呢。平讨丹阳山越。丹阳山越以泾县太史慈和陵阳祖郎为最。太史慈本人并不是山越,是东莱黄人,少为郡吏,因帮助郡守而得罪了州牧,就避难辽东。后返家乡,为报答北海相孔融周济其母亲的恩德,冒死从被黄巾管亥军围困的都昌城内突出,赶往平原请求平原相刘备发兵解救孔融。太史慈与刘繇同郡,刘繇的部下曾建议刘繇任命太史慈为大将军,从刘繇“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的回答和只任用太史慈负责巡逻侦察来看,太史慈与刘繇应该有亲属或亲近的关系,如用太史慈为大将军,担心许劭嘲笑其假公济私(太史慈字子义,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用义子,认为太史慈是刘繇的干儿子,实属荒唐)。太史慈专程到曲阿见刘繇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同郡这么简单的关系。也是因缘凑巧,太史慈有次巡逻时在神亭就恰恰与孙策相遇。两人大战一场,孙策“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互有输赢。孙策打败刘繇后,太史慈没有随刘繇到豫章,而是逃往芜湖山中,自称丹杨太守。当时,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六县还未收服。太史慈就进住泾县,打起丹阳太守的旗号,附近山越纷纷依附于他。孙策亲自带兵攻打,抓住了太史慈(《三国志?孙辅传》记载孙辅“从攻祖郎于陵阳,太史慈于勇里”,那么,太史慈被俘处应在泾县勇里)。孙策爱惜其才,亲手为其松绑,握住其手说:“还记得神亭时候?假若你当时抓住我会怎么样对待我?”太史慈回答说:“还真不好说。”顺便交待一下太史慈的后事。孙策对太史慈十分器重,当即任命其为“门下督”,回到吴后又“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并派其前往豫章收降刘繇死后留下的兵马,侦察豫章城防和周边情况。太史慈对孙策也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完成使命。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经常在豫章郡与江夏郡交界的艾、西安诸县骚扰掠夺,孙策就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督诸将阻击刘磐,刘磐从此不敢再来。孙权执政后,也因为太史慈能够制服刘磐,就将南方之事全部委任给太史慈。太史慈是个神射手,跟随孙策讨伐麻保城时,敌方一个将领在城楼上用手支着楼柱朝着城下谩骂,太史慈张弓搭箭而射,一箭将其人的手钉在楼柱上,城下一万多士兵齐声叫好。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史慈去世,年仅四十一岁。死前慨然而叹:“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以上均见《三国志?太史慈传》及其注引)由于对周尚、周瑜资助孙策平定江东不满,袁术派袁胤为丹阳太守取代周尚。孙策立即任命姑表弟徐琨为丹阳太守将袁胤逐出丹阳。袁术十分痛恨孙策,就暗地里派人携带印绶与丹杨宗族豪强陵阳祖郎等,封官许愿,指使这些人带动山越造反,围攻孙策。孙策又率领将士讨伐祖郎,将其活捉。前文说过,孙策第一次找袁术索要父亲旧部时,袁术不给,让其自行到丹阳募兵。孙策募得几百兵回寿春路上,就遭到了祖郎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孙策也差点送命。据《三国志?程普传》记载:“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扞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多亏程普及时相救孙策才得以逃生。因此,孙策活捉祖郎后就对祖郎说:“尔昔袭击孤,斫孤马鞍,今创军立事,除弃宿恨,惟取能用,与天下通耳。非但汝,汝莫恐怖。”表示只要诚心归顺,就既往不咎。祖郎非常感激,愿意归降。孙策也立即任其为“门下贼曹”。《三国志?孙辅传》记载:“及军还,郎与太史慈俱在前导军,人以为荣。”从这条记录看,太史慈与祖郎应该是孙策一鼓作气平定的,时间当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据《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在平定祖郎前还有一次大规模的讨伐山越行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当时孙策已经被朝廷钦差议郎王誧承制假为明汉将军,“奉诏治严(白虎),当与(吕)布、(陈)瑀参同形势。”到钱塘时,陈瑀(汉末世家子弟,袁术表其为扬州刺史。海西兵败后,单骑走冀州,袁绍任命其为故安都尉。当时吕布为持节,平东将军、领徐州牧、温侯;陈瑀为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阴谋袭击孙策,派遣都尉万演等秘密渡江,携带三十几颗官印与贼丹杨、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险县大帅祖郎、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指使这些人为内应,等孙策领军出发后,攻取被孙策占领的吴郡、会稽郡和丹阳郡部分地区。孙策觉察后,派吕范、徐逸攻打驻扎在海西的陈瑀,打败陈瑀,斩杀其大将陈牧,还俘获了陈瑀的将士和家属子女四千人(参见《三国志?吕范传》)。最迟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底,孙策己据有吴郡、会稽郡和丹阳郡部分地区,可以说是初有江东。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皇帝仙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