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随求咒海涛法师开示示,怎么安住空性,修行的重点

海涛法师开示:修行法要
(文摘精选)
海涛法师开示:修行法要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仇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困难逃脱的网子,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我们修行的就是这四项:真正的敌人不在里面,真正的魔在我们心里面—「贪心、仇恨、愚痴和爱欲」。人在生死的苦海中渡不过,就是由于「爱」。一个人心中若有「贪」,那么你就像被大火烘烤般苦楚。 佛陀说最坏的执着,就是一个人心存仇恨,二心考虑如何报复,无法放下,充满怨气。错误的见解、迷惑,就好像永远被无明的网子盖住,不能解脱。情欲、感情,藕断丝连,放不下、看不开,这是苦楚的。 学习戒律就是学习佛菩萨的行为 由于我们知道本人有缺点,所以才要修行!谈到修行,第一就要用戒律控制本人。由于有愿望,所以要守戒控制。好像守八关斋戒,用戒约束、净化身心。我们拜佛、拜观世音菩萨,学习他们的作为,就叫做「戒」。 佛菩萨不会生气,不会损伤众生,祂尊重众生的生命、财产、家庭,尊重众生的信誉不予欺骗,所以守五戒就是学习佛菩萨的行为,修定就是学习佛菩萨的心。那么佛的心是什么?「空心」、「慈悲心」、「不退转度众生关怀的心」,这叫做「定」。定又叫做「三昧」、「不退转」。我们凡夫的身心是「贪、瞋、痴」,佛菩萨的身心是「清净、慈悲」。我们每天拿佛像看,拜佛菩萨就像照镜子一样,回光返照。 唯有有限的付出,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全部 你有一个「我的」,里面的都不是你的,譬如说,我家占一片土地,这是我的。这种自我执着和里面就容易冲突。出家人说:没有个人、没有无私,所以拥有一切!当你走到湛蓝的海边,哇!这是我们大家共享的海边;当你俯视天空,哇!这是我们大家的天空;走到花园,哇!这是我们大家的花园!这叫做自在、自在和快乐。 你要占为己有,结果当别人走到你家你就会生气;你有占有的心,想要抓住你的先生、太太,怕他跟别人跑了,心境就不轻松、不快乐。相反的,付出愈多便得到愈多,不要占有、不要执着,有限的付出,没有条件,这样你便拥有一切。所以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多少、付出多少,不断付出你就拥有全部。 修行要如何修?一切恶念不令生 绝对不让恶的念头跑出来,不但如此,还要学会处处忍让、处处学吃亏,当作欠债还债,置信佛法就是置信因果。人家对你不好、长辈对你不慈爱、孩子忤逆你,不用怨叹!欠人家债要高兴的还,这样才看得开,不要让坏的念头跑出来,这就是修行。 眼睛一打开,看见了很厌恶的事情,你马上想:「怎样会这样?」、「那个人怎样会这样?」于是坏的念头跑出来了!你若看到你喜欢的人,多看他两眼,贪念又跑出来了!异样的你在街上漫步,看见那件衣服怎样那么漂亮哦!那个人开的车怎样那么好!念头就又分别跑出来。看前面的人在丢垃圾,你又起烦恼心:这个人没有水准!念头纷生,这样就没有在修行!心随着境界走就是轮回,所以不可以让坏的念头跑出来,一切恶念令不生。不但如此,处处让人、处处忍辱处处吃亏,别人找你麻烦是还债,修忍辱的意思。 心肠一干二净,才是恭敬心 当我们看到佛、看到菩萨时,对祂们是没有分别心的,所以要将众生当作佛、当作菩萨,心里面没有任何恶念,不染着,才是恭敬众生。恭敬众生,就是恭敬佛的意思,心里面有邪念就是不尊崇。 今天看到法师,心里有其它的念头,那么就没有恭敬三宝!所以要常常起心动念。所谓起心动念就是看到出家人,要起清净念,看他出离人间、出离感情、自在自在,感到羡慕!要起这种清净的念头,不能起杂染的念头,有清净的念头才有恭敬心。 人与人之间,夫妻、家庭之间,要如何对对方有恭敬心?我们要尊崇对方是将来佛,尊崇对方是观世音菩萨,你要如何对你的父母,有真正的孝敬心?将父亲当作佛,将母亲当作菩萨,当作供养在家里的两尊活佛,就是如此。所以学佛不是要改变别人,改变本人的心态,再坏的泥土也有佛性,一只蟑螂、蚂蚁也有佛性,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是将来佛,圣人看一切众生是圣者。但我们看凡夫是凡夫,看圣者才是圣者,我们有分别心,所以要练习改变念头。 内心对别人不恭敬、有分别心,就要赶快保持正念,赶紧念佛,这就是修行。每天都有境界可以修,一个人有一个境界,两个人就有两个境界。修行是要练习随顺众生,不管是心态、讲话,身体的行为,都要和合,不要有冲突。别人的不好我们同情、慈悲;别人的好,我们学习、跟随,这样你的生命便进步了!修行是不随心自在,处处忍让、谦虚,修行不是改变对方,而是改变本人。 站在菩萨道,讲经说法、传播真理来转化社会风气 这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所谓提婆达多也叫人修福布施,但是没有要人修道。佛要人修福报,又叫人要解脱修道,这才是佛法。真正佛法就是传播真理,绝对不是只要人间的慈善事业。 所以释迦牟尼佛所表达的,就是走到什么地方,讲到什么地方,度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传播真理,转化社会的风气。好的经典我们多加推行多加翻印、传阅。 身体要健康 养生之道要如何修行,以能戒除烦恼、忧虑、悲哀为根本?一个人烦恼忧心、心境不好、郁闷,就会每天生病。所以身体要之道—清心寡欲。八关斋戒第一个好处,远离病苦。修行虽苦但有代价,于是不用再落入轮回的苦楚。 在家人要如何修行? 不将烦恼是非带到床上,上床睡觉一切放下,全心睡觉;不要将将烦恼是非带上床,不可以将忧悲苦恼放到明天。今天和人家吵架,今天不直爽,是今天的事,明天又是簇新的一天。这就是在家修行的不二法门。 佛陀告诉我们的叫做「与空相应」。学佛的人没有隔宿的仇恨,记得这句话,我们要存的是智慧、慈悲和善业,不存仇恨,所以是非烦恼仇恨不带上床,不留到隔天。 出家人如何修行呢? 出家人认为「家庭」就是烦恼的根本,常为先生、孩子、事业在烦恼。各位斋戒,放下一切,所以叫做没有烦恼。佛陀叫我们保持正念、六念法,绝对不可以有三毒:「贪瞋痴」分别心跑出来,而出烦恼之家,这样就是修行。但若遗忘了,再起贪瞋痴,这样便还俗,心又不自在了。 「出无明之家」,什么叫做无明?无名就是愚笨、迷惑,没有智慧。无明就会产生贪爱、执着。我们要清清楚楚了解一切存在都是「生灭无常,空无自性」,了解这个人间都是缘起和合的。不执着,才是真正的出家。所以出家就是要出生死轮回之家。生死轮回从那里来?第一、无明,第二、贪爱烦恼,所以只需将这两个去除就解脱了。 有身体都有病,有病才知道生命的苦楚 有病才会知道生死之苦楚,有病才会想要二心求解脱。念身体不求无病,身体若无病,贪欲就来了。贪欲易生,身体若有病苦,什么都不会贪想,只想苦楚赶快过去。 当人躺在床上生病,就什么都不要,二心只想健康就好。甚至有些人说:「我不怕死,但怕痛!不要痛就好,死没关系!」病痛的时分什么都情愿舍弃,放掉什么都可以,等他好起来,这也要、那也要,统统都要!所以要随时当作本人在病苦的情况里面,病才是出离心的助缘。 人和人在一同不要争论 修行就是修「忍辱」。「忍辱」就是—明明你对,别人不对,说你不对却还能够接受,这才叫做忍辱,和人家争到底是没有用的。 聪明和智慧不一样,有的人非常聪明,办事一流,却没有智慧,每天和人家相盯,不会忍辱,这样就不是在修行。有智慧的人不一样,对和不对他本人清清楚楚,管本人对不对、进不进步比较重要。 君子以良心为镜 人间的君子做事要符合道德,以良心为镜;学佛的人以因果为镜。我们置信因果,所以一定要为善去恶。学佛的人以因果为镜,圣者以本性为镜,一切要符合本人的空性、清净心,才叫做圣者,不离开本人的心。 我们心中要有一面镜子,叫做法镜。什么是法镜?就是符合戒律!本人的爱好不重要,符合佛所制定的规律去做,不合规律的犯戒绝对不为,修行就是如此。不要置信本人的心,整个生命依止法、依止真理,按照因果去做。 佛菩萨呢?曾经证得空性了!祂的空性就是佛性,什么事情按照佛性自然去做。等你去东方极乐世界,就按照你的本性,由于你证得无生法忍。那时分如如不动了。 学佛不守戒,莫谈了生死 若不持戒,那有可能了脱生死呢?戒为正顺解脱之根本。想要成佛,戒为无上菩提本。能够守戒律,才能得到佛法。 何谓清凉?假设过午不食,虽然身体受饿,内心却很平静。但若饿得忍不住而吃了,吃了当前知道这样犯戒,将来便会堕落做畜生。即便肚子饱了,心却不安。肚子饿饿的,但是知道你守戒,这叫清凉。 出家人内心还贪财好色,表面虽是出家人,但若控制不住,心就烦恼、讲话就出情况、事情就不顺了!由于没有持戒,心不清净,所以问心有愧,二心无愧才是圆满的。要对得起本人的心,此心指的是清净心、慈悲心。如今我们做不到,表示内心还会贪瞋痴,所以要老实持戒。 佛叫我们不杀生、不盗窃,为什么?由于若有贪欲、瞋恚心,就会杀生;若有贪欲,就会盗窃;若有贪欲、愚痴,就会邪淫。所以守戒就是不起贪瞋痴的意思,要守戒才能了脱生死。 持戒确实是救我们的法身慧命之金丹 最好的药,是开发你的佛性,就是要持戒。如果觉得生死风趣味,不怕生死,喜欢人间的生活享用,那就是魔子魔孙。学佛就是要解脱、要跳出六道轮回、一定要涅盘,不要再贪恋生死、贪恋在这人间的享用。 玄奘法师也告诉我们:凡夫僧虽然不能降福,但是我们修福报,要尊崇凡夫僧。虽然这种普通的出家人,不能够有什么功德加持你,但要尊崇普通的出家人,不分大小。修行人应该学唐太宗、阿育国王,为什么他们能当皇帝、能当转轮圣王?他们都有共同的特性,虽然看到小沙弥,也尊崇如佛。 阿育王每年斋僧,都一个一个顶礼、一个一个拜。一开始,从长老开始拜,拜到后面,却看到:「咦?怎样一个小孩子(小沙弥)?」阿育王把他带到后面,对他说:「小师父!我是皇帝而你是小孩子,我在大众面前跪你拜你,不好看,所以我进来里面供养你、拜你,请你出去不要说皇帝拜你!」小沙弥于是赞同!结果阿育王供养当前,小沙弥就飞到天上,飞了一圈又回来。阿育王看了楞在那里,小沙弥跟他说:「皇帝啊!我展神通你也不可以说哦!」阿育王跪在那里拜了三拜:「这个小沙弥也是阿罗汉啊!我怎样能不尊崇他呢!?」于是改变他的思想。所以长老不一定是要白胡须的老人家,你只需开悟,就是长老。对一切出家人,我们都要尊崇,才有福报。 常人总不见本人有过,圣人总不见本人有德。不见有过故其过山积,不见有德故其德天高。 常人总不见本人有过,凡夫普通的人都看不到本人的缺点。圣者永远看不到本人有德行,努力反省本人的缺点,觉得本人不圆满。凡夫呢?只想表现本人的优点,找不到缺点!有人想出家,却不知道本人的成绩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就像是我们去看医生,要知道哪里不舒适,医生才能为你开处方。要先知道本人的成绩在那里,才能来修行。 圣者看到本人的缺点,看不到本人的德行,所以看不到本人德行的人,德行曾经比天还要高了。相反的,看不到本人过失的人,其实过失曾经比山还要高了。所以我们应该做圣者,不要做凡夫。要能接受别人对你的劝诫,才能进步! 想要学佛了生死,必需要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 觉得本人不圆满、不对、惭愧,看到佛陀没有私心、没有愿望的度众生,这样的奉献、付出,那我们呢?无私、烦恼、郁闷、爱计较,所以有惭愧心。有惭愧心,就要按照佛所说的忏悔法门,好好地忏悔好好地拜忏,也由于有忏悔,才知道本人哪里有错,要持戒。持戒就是止恶,不再去损伤别人,不再骂人,进一步还要修善。所以忏悔、惭愧的力量,是将心中蕴藏的贪瞋痴扫干净。 哪个人没贪瞋痴?你看愿望那么强,没办法改;脾气这么坏,没办法改;欠人家那么多,没办法还。做母亲的要跟儿子讲句话,儿子都不理你,要如何度众生?常常有惭愧然后忏悔,就是在洗濯干净。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好象洗衣服一样。先有忏悔,再进一步去理论止恶修善的一切。所以当有人问你修行要如何修?就是这三句话:「止恶、修善、度众生」,这就是修行。坏的不为,好的努力做,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修行。 菩萨的修行就是布施和忍辱 在菩萨的修行里面,最重要的是「布施」。所以菩萨的四摄法、六波罗蜜,从「布施」开始。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最爱的东西、金钱、气力,要布施,付出愈多,就舍悭贪、舍执着、舍无私、舍弃财产占有的观念。所以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不情愿放下、不情愿舍,就不可能忍。 真正能够放下,真正能够舍,自然就会忍。布施当前,进一步还要忍辱。所以菩萨的修行就是布施和忍辱。忍辱的功德还超过布施,但是要以布施做基础。 菩萨有愿无求所以自在 当你对人、对事有所求,就不会自在。为了赚钱才去做事,做了之后却没有营收、不给小费,于是生气、苦楚、抱怨!但若像传播佛法,不是无私的目的,就没有这些成绩。 佛法是关怀任何一个地方,将《地藏经》、《药师经》因果的道理告诉人家,即便彼此不相识,都无所谓。希愿大家来传播佛法,无所执着,有愿无求,这样才会自在。求,就是满足无私,满足本人,有所求就会执着,执着就苦楚,苦就不自在!放得下你才会自在。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要看开爱欲,不要有男女的贪爱,不要爱漂亮、不要爱食欲、不可以胡思乱想。由于人都是想要、想要…你若有爱欲,就生生死死轮回苦楚,死也是本人死,「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很是苦楚。「三界流浪汉、六道孤单儿」,看能否在这辈子将情欲、爱欲、贪念打断,这样才会快乐。这是我们这辈子努力的目标! 人心中爱欲很多,女生爱漂亮、男人爱面子、爱被人家称赞,这种都是贪欲、贪恋男女,这些都是错误的!所以修行,要找比较没有愿望的地方,逃离欲念的诱惑,会起心动念的环境都不好。所以出家,男人跟男人、美女跟美女,不要在太多金钱买卖的地方,才不会起心动念。找比较静修的地方,要多奉献,多去监狱、多去学校、多去乡下、多去太平间,多去助念。 人不可以置信本人,或许你说:「不会不会!我绝对不会跌落下去!」等你跌落就来不及!等你陷在爱欲里,无论别人如何劝诫你,都有一百个借口,所以我们要救本人。 远离种种的恶业,戒律就是因果 佛告诉我们:「万法皆空!」这是理想,但是因果不空,佛虽然讲空性,但是因果是存在的!有的人认为:「心肠仁慈就好了,何必硬性食素?」你既然心肠仁慈,怎样可能食肉?食肉就是心肠不好、狠毒,有动物的习气。动物就是吃血、吃肉,才叫动物。我们是人,人的牙齿是平的,动物的牙齿是尖的,我们应该恢复人性,心肠好更要守因果、要有道德。 所以诸法空性,但是因果存在,我们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所以佛教我们要远离种种恶业,戒律就是因果。 逆境不动欢喜心,逆境不动瞋恚心 什么叫做逆境?眼睛看到漂亮的事物、耳朵会听到好听的声响、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吃到好吃的,千万不要执着,赶快跳过去!顺的境界、满足的境界,不能起欢喜心。遇到了赶快念佛,念观世音菩萨:不要让我陷下去,逆境不动瞋恚心! 不要动怒,讲两句话就要翻脸了,这样无法修行!愈逆的境界愈有成就,如此冷静,叫做戒。有戒心定,才有智慧,看到诸法实相,看到真理,你就没有分别,于是解脱! 妨碍大慈悲心的是瞋恚心 持大慈悲的戒律就能破瞋恚的妨碍。慈悲就是戒,不能爱生气,爱生气,慈悲心就不见了!心中若不能原谅任何一个人,或者是某件事,就不可能成佛!从内心里将仇恨的种子、生气的种子捏死,才会自在、快乐。 健时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时常作贫想,可以守家;少时常作老想,可以力学;活时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健康的时分要当作随时会生病,这样才能养生、保生。富有的时分,要常常想贫穷的时分,当作本人还很贫穷,这样才会节俭、守家。年轻健康的时分,要当作年老。老人家拄着拐杖,走路几乎要跌倒,需求被搀扶,思想我们很快就会像他一样,如此才会知道工夫无常! 努力修行,才会力学不浪费工夫!活着的时分,要常常当作本人随时就要往生,这样才会领略生死之道,为处理生死而努力。要把握工夫修行,佛陀叫我们要有「无常、不净」的真实观,如此努力,才不会执着! 有德即有福,无瞋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有德行就有福报,没有仇恨心、没有瞋恚心,就没有灾祸。心若宽寿自延,就会长寿。量若大,智慧就圆满,智慧如海,叫智自裕。 福报从何而来呢?是慈悲的道德。若要子孙有福报,就教他做有道德的事。有德行又有好脾气,心又宽、量又大,修行就是这样在进步。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布施的人有福报,行善的人快乐。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真正有慈悲心的人,就是要爱众生!人家对他不好,却更同情对方。慈悲的眼睛绝对没有仇恨的眼神;慈悲的心绝对没有仇恨的人在你的心中。所以真正慈悲的人,没有敌人! 不要爱斗嘴、不要爱耍脾气,不能这个不合,那个也不融洽。不合就代表没有慈悲,如此怎样修大乘佛法呢?有智慧的人知道空性,对存在的一切都知道只是变化无常,只是暂时的一种景象和感受而已!不要对它执着,也不要排斥,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起烦恼。随时要保持智慧,不可离开正念。 布施的人有福报!无机会布施要常常实行,去找寻贫穷,去出钱出力,努力修福报。今天为非作歹,内心苛责本人,很是苦楚!欺骗太太,在外拈花惹草,回家就难过。所以做善事最快乐,时时辰刻心中充满法喜,每天思惟佛法,每一个念头都不离开「禅」、「慈悲」的快乐,叫做禅悦,就是修行的重点。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结合的心 每天都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包括这三样:「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智慧」是有空性的智慧,了解缘起性空;「大慈悲」是没有仇恨,关怀一切众生的苦;「大愿力」是一定要成佛度众生,一定要修忍辱到底,布施到底,一切所做的都为了要成佛。 「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种成就,才能够圆满菩提心!
TA的最新收藏[转]&[转]&[转]&[转]&[转]&[转]&【图文】002_海涛法师_心经除障佛法开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002_海涛法师_心经除障佛法开示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0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掌握修行重点,内明,综论-五明频道-学佛网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掌握修行重点
发布人:站主【主站留言】&&& 日期: 9:10:09&&&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掌握修行重点
&  掌握修行重点&一 海涛 辑
  1.冈波巴大师说:一切有情众生,包含我们自己在内,已经具有证悟的根本因。《解脱庄严宝N》
  2.当我们听到佛陀及追随他而获得相同解脱的大师们所宣说的话时,我们必须「思考」这些话的意义,然后把这意义「运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3.佛法告诉我们要实践能助长平静、快乐和自信的事,并避免会引发焦虑、绝望和恐惧的行为。
  4.佛陀教法的重点可浓缩为一:心是一切经验的源头,改变了心的方向,就可以改变所有经验的品质。
  5.当你转化自己的心之后,你所经验的一切也会跟着转化。就像是一戴上黄色镜片的眼镜,你看到的一切也突然都变成了黄色,如果戴上绿色的镜片,那么你看到的一切也会变成绿色的。
  6.如果我们仔细探索四圣谛的教法,会发现意识(或心)在决定我们的苦乐经验时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7.佛教徒谈苦的根源(集谛)时,是在讲未调伏、未驯化、障蔽我们成就无上正觉、令我们受苦的心。未调伏的心本身就是苦。
  8.苦的根源、苦因和苦本身,终究可以全部理解为只是一种心。观察种种不同的苦,你会发现它们究竟都奠基于心。
  9.从佛典中观察苦的根源,会发现虽然我们读到的是业和激活业行的烦恼,但我们所处理的是由同一个行为者所造的行为。
  10.月称菩萨说:「未调伏的心境使烦恼生起,驱使一个人造恶业,恶业又造就了此人生活其中的不良环境。」
  11.因为每一项行为背后都有动机,究竟也可以从心境&&未调伏的心&&来了解业。同样的,当我们讲到是什么驱策一个人做出负面行为而又产生烦恼,也是那未调伏的心。
  12.龙树菩萨的名著《中论》里说,在某方面而言,未觉悟的存在(轮回)等于觉悟的存在(涅)。
  掌握修行重点&二 海涛 辑
  1.龙树菩萨的论点是说,不论觉悟与否,都不应该认为我们的存在中具有一种固有、实质的本性。从空性的观点而言,它们都同样没有任何自性实有。
  2.未觉悟的境地与觉悟的境地之间的差别,在于对空性的了知与经验。了知并体验生死轮回的空性,这本身就是涅。轮回与涅之间的差异在于心境。
  3.龙树菩萨说:「无上正觉或解脱,不是他人可以给你的礼物,无上正觉的种子也不是别人拥有的某种东西。」此处的涵义是说,成就无上正觉的潜力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4.真正的无上正觉只不过是圆满实现个人的本性。这本性就是佛教徒所称的究竟净光或心的内在光明体性。当它圆满实现或证得的时候,就是真正的佛地。
  5.无上正觉和涅是我们在修行上努力而来的成果。可见我们在讲无上正觉和涅时,就是在讲一种心境。
  6.同样的,我们在讲阻碍我们证得无上正觉境界的烦恼时,也是在讲心境&&被烦恼迷惑的心境。尤其,我们指的是对自己和世界扭曲的认知所产生的烦恼。
  7.我们要去除这种误解,这种对自己和世界扭曲的认知,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心的本性培养出洞见。
  8.佛陀的教法一方面认为未调伏的心境等于苦,另一方面认为已调伏的心境等于乐和解脱。
  9.「心」在佛教里有广泛的意义,涵盖整个意识经验范围,包括所有的心念和情感。
  10.佛法的法典,尤其是讨论认知方式的法典,根据正确和不正确的心念、情感之间的分别,来讨论正确的认知及其结果。这里的重点是说,任何一种努力,都需要有正确的心念和情感,才能成功并达成目标。
  掌握修行重点&三 海涛 辑
  1.达成修行上无上解脱,是正确的心念和情感的结果。因为对事实的本质能有真正的洞见是觉悟的主要因素&&正见,也就是以正确方式认知事物。例如世界的本质。
  2.在对事实的正确洞见中,悲心、利他心、菩提心(觉悟的心)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这些都是基于正确的心念。
  3.虽然利他心和悲心比较属于情感而不是认知的心念,但实现广大悲心和菩提心的过程,牵涉到真与假的比较。这是培养以正确的方式观看、经历事物的过程。
  4.我们未觉悟的存在和痛苦,其根本在无明。这无明的主要特色就是对世界及我们自己有扭曲的认知。也就是&&不正确的心念和情感,对事物、对自己不正确的观看及体验方式,是我们受苦和不觉悟的究竟根源。
  5.总之,正确的心念和情感,跟安乐和修行上的解脱有关联,不正确的心念和情感,跟苦和不觉悟的处境有关联。
  6.在修心的时候,我们发展、提升、并圆满正确的心念和情感。我们也对抗、破坏、最后灭除不正确的方式。
  7.多种修心的方式有两个主要面向:一个是培养洞见或智慧,也就是培养这些正确的思维方式;另一个面向是方便,或善巧的方法。
  8.这种将佛陀教法的精髓视为智慧与方便的教法,跟龙树菩萨所提到的&&佛陀的一切教法可以从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去理解,这一点是相符的。
  9.我们要从这二谛了解四圣谛的精髓教法。但是当我们谈论二谛的本质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不是两个独立、互不相关的世界。
  10.二谛其实是一体两面、同一个世界的两种观点。二谛的原则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牵涉到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认知与世界现实之间的关系。
  掌握修行重点&四 海涛 辑
  1.基于印度「中观」思想家的观点,世俗的真实是在因果的世界里由凡夫的经验所构成。这是多样的世界,其中我们看到多种真实的法则在运作。这个层次的真实叫世俗谛,因为在这个层次里,我们的经验的真实性,是特定于以世俗或平常方式所认知的世界。
  2.若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就发现每件事物都是多种因缘的结果。这些事物与事件的生起有赖于多种因素。这相互依赖的真实,涵义是什么呢?就是任何事物或事件,包括自己的自我,都没有独立或自性的真实。这独立真实的不存在,就称为胜义谛。
  3.称为胜义谛的原因,是因为在我们对世界的平凡认知层次里,对我们而言,它是不明显的,要深入探索才能发现的。
  4.跟这两种层次的真实有关联的,就是道的两个面向:方便与智慧。也因为道有两个主要面向,从而成就的佛果之境界也有两个面向。一是佛的色身,一是佛的法身,也就是无上正觉心的实相。
  5.据说色身是圆满觉悟者纯粹基于为了众生的缘故而存在的身相。圆满觉悟者化现多种身形和外表,以进行各种事业来确保众生的安乐。
  6.佛的法身是基于其它佛的缘故而存在的身相。这是因为只有圆满觉悟者能够直接见到法身。法身要化现色身才能见诸于世,并从事利生的事业。所以佛的境界可视为自利与利他的实现。
  7.成佛是指一个人已经圆满明了实相的本性,并圆满培养利他的愿。所以佛是智慧与方便的圆满呈现。
  8.佛法中方便善巧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要透过智慧为先导,以方便随机度化众生;如无智慧,或过分重视方便,不务实际的修行,则不免流于通俗化与神化。
  9.因此,如没有智慧,不懂权宜之便,有时反而会产生种种流弊。故而《法华经.方便品》中云:「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即当趣入真实佛法时,要舍离一切方便法门。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后五篇文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主站自日以来,文章总访问量:
学佛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涛法师开示修地藏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