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犹太人和中国人的民族崛起之道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

新观察:我们为什么不爱阅读了?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中国人读书越来越少?这个真的是假的。
近日阅读立法一事引发大量热议,大家在讨论之余,再次将前段时间的一个调查数据翻了出来,“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与我们成对比的则是根据所谓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
4.39本:64本,这数据看起来确实触目惊心,媒体惊呼:中国人读书越来越少!然而这个对比是否准确呢?
对这个数据比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郝振省郑重表示:所谓“国际上(人均读书)五六十本”的说法,严格讲没有权威信息源,不予认可。根据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韩国大概11本,法国8.4本,日本也是8.4到8.5本左右,美国读7本,但他们也有大概4成以上人不读书。而将中国人读的纸质和电子书加起来,2011年有5.77本。不过他也坦承差距确实还很大。[]
至于说中国人读书越来越少,那更不准确,国人近年的读书阅读量其实一直是看涨的,倍受关注的纸质图书阅读量已经持续7年上涨,而网络读书更受追捧,7年内已经增长了近18倍。[]
为何老是有人杜撰中国人阅读量最少、中国人不爱读书?其实这正体现了国人对阅读喜爱程度下降的惶恐。中国人一直讲究耕读传家或诗书传家,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如今,这书是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喜欢看了。这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为什么就不爱阅读了呢?
“尸检”式语文教学把阅读兴趣掐死在摇篮里
人们通常把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叫做“读书”。这种语言习惯昭示出,一个人在学校课桌旁度过十几年宝贵光阴之后,应当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然而,问题多多的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严重脱离本真读书过程的语文课堂教学,每年都向社会大批量地输送着不会阅读也不爱阅读的“准文盲”。
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最早能接触到的系统阅读材料,是我们的语文课本,最早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思维培养,都来自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但还记得我们是如何学习语文的么?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背名言锦句、回答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人文含量,教材里不乏雄篇美文,教学实践却把它变成一个个尸体解剖的对象,老师做的是‘尸检’的工作,主题、中心、段落大意……这些纯粹技术上的分析,割断了一个人和母语之间的血肉联系,使孩子们不爱读书。”曾有教学一线工作者如此痛心地说。
严重点说,中国语文教学已经把我们的阅读兴趣掐死在了摇篮里。
想读书,好书在何处?
“烂书当道,好书让路”,是很多读者对出版界的悲观描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商业化过度的现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学术、思想类丛书备受好评,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这些“好书”越来越淡出大家视野。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一本畅销书的销量往往可以达到上千万册,也从此开始,出版在一些人眼中成为“暴利行业”,一本书就可以“暴富”。很多人还记得曾经被多家出版社争夺的“盗墓”题材,导致书店一片盗墓类作品,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让这个题材因为粗制滥造而从此被打入“冷宫”。
出版社出的书卖不动,消费者无好书可选,这正是所谓的“劣书驱逐良书”现象。
除此之外,官方推荐的书目,也往往并非从艺术水准或生动有趣角度出发,而是过于强调思想教育意义,以近期三部委向青少年推荐的百部图书为例,思想教育书籍高达36种,而文学类书目中也有大量“红色”作品,如《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打开书单,犹如穿越了时空,而像《哈利波特》、郭敬明之类如今青少年们常读的书却不见踪影。[]
这样的书,如何能吸引人来阅读?
欲读书,时间在哪里?
今年5月,国家旅游局在重庆首次发布《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人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占全天的13.15%,用于工作的时间 是9.249小时。国人休闲时间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占全天的23.9%)。[]
而这个数据如果真具体到北上广一线城市,只怕还要压缩,因为在中国50个城市上班路上的平均时间排名里,北京以52分钟居榜首,广州、上海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
除此之外,脱胎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人,还有一种微妙的“熟人社会”心态,爱群居不爱独处,讲究圈子文化和人脉投资,耗时耗力维护人脉,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有限的几个小时休闲时间,大把扔在应酬、交际中,而读书需要一个“独处”的空间,在读书期间内无法社交,这也让国人无暇静心读书。
阅读应该先是“悦读”
对于读书,我们往往言行分裂。
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68.8%的国民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
可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让我们做起来咋就这么难呢?
因为我们的阅读不是悦读。
一直以来,我们都说“书自有黄金屋、颜如玉、金銮殿……”,说“书山有路勤为径”,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读书要读有用的书,看闲书不算阅读,无目的地读书也不算阅读,看杂志刷微博那种碎片化阅读当然更不算阅读。可这样,却很容易变成为了读书而读书,而这才是最要不得的一种阅读方式。
我们一再强调阅读会带给我们的好处和重要性,却忘记了阅读带给我们的最大的意义其实应该是愉悦。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产业研究员孙庆国曾举例说:美国整个图书市场销售的图书,40%是虚构类的小说。而在欧美市场,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图书35%~38%是小说类。由此看出,人们对小说类图书有巨大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应该从读小说开始。
当我们不再为了考试、生活、求职而开始阅读时,我们的悦读才会真正开始。
总之,书不好读;有比读书更需要、更重要、更开心的事做,是读书热退烧的两大原因。《新观察》不会勉为其难,呼吁大家去做不爱做的事。但是,读书的优点那么明显――可以让人清醒,可以研习技能,可以很廉价地打发业余时间……我们能马上找到一项其他爱好,轻松将读书取而代之吗?似乎很难哎。
很多国人,对国民素质,对这片土地怨声载道……我们要这么讨厌自己吗?
在公共领域,一句不恰当的玩笑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天山武林大会逆袭现实世界,中国武术是不是“花架子”?
谈不谈政治都是个人权利,而非企业家的义务。
说实话,今年上半年你读了多少本书?
0本,请蹲墙根自我检讨
1-3本,接近人均水平要加油
3-10本,不错不错继续努力
10本以上,向我学习吧!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说的对,说得也好
说的不对,但说得好
说的对,但说得不好
说的不对,说得也不好热门文章最新文章&&&&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为啥中国人不怎么爱读书?
  (日修改稿)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而在这少得可怜的0.7本里面,甚至还可能包括青少年学生们最钟爱的教辅书籍,以及那些大行其道的励志书籍、商(官)场秘籍?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写过一本书, 名叫《低智商社会》,书中说:他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饭店、按摩店、洗脚店、歌舞厅与发廊,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所以,他把中国归类于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中国城市越来越大,而书店却越来越少。人们不怎么爱读书了,所以也就不怎么花钱买书了,书店当然不会多。很多二三线城市,连新华书店都少的可怜,报刊书亭更是几乎没有。中国普通工人与农民家里几乎没书。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行业就是饭店、打牌的茶馆、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县城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每天在麻将桌上“修长城”,青年人和少年儿童除了看电视,就是上网聊天、购物、打游戏。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人少之又少,不少人已经弃读书如敝屣。再看看地方政府机构的各级领导一天到晚忙于应付各种会议、检查、来往接待应酬与饭局。可怜的为工作而读书现在已经变成了大学与科研单位学者的专利。其实,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忙着拉关系找项目的学者也不怎么看书了。  读书一般分为两种:(1)工作阅读:读与自己专业与工作有关的书籍,了解本领域内世界发展的动态与现状,例如,科研人员看科技文献就是工作阅读;(2)素质阅读,读一些对人生有益的文史哲的书籍,本文所谈的读书主要系指素质阅读。本人工作期间做的是工作阅读,业余时间做的是素质阅读,看人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杂书,每天晚上睡至少看30-60分钟的书。  本人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在欧美已经生活了30年。就拿加拿大来说吧,在地铁与公交车上随处可见捧着一本书读的人,超市里都有口袋书买,公立图书馆系统十分发达,经常组织各种读书活动,晚上与周末家长带孩子去图书馆是很多人的常态。据说,这个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人是犹太人。在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见王贵成的《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因为智慧留在你大脑里,是任何人都剥夺不走的。小孩周岁生日那天,父母在一本书页上涂上一些蜜糖,让孩子去啃书,让孩子从此知道书中自有幸福的甜蜜。犹太人的书架只能放到床头,而不能放到床尾,不洁的脚不能对着宝贵的书。在犹太人眼里,爱读书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王贵成在其《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一文中举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犹太人的重要节日“安息日”里,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唯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正是靠着读书,建国历史虽短的以色列,却已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以色列自然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才几十年,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  古罗马的大名士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如同没有灵魂的肉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是名哲常说的。读书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与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是理智文明与野蛮愚昧的分水岭。要想成为原创性与科技文化发达的先进国家,没有比读书更好的捷径可走。文革中,造反派要赶钱钟书夫妇搬到五七干校的牛棚里住,钱钟书小心地问“可以带书吗”。当得知可以时,钱钟书夫妇愉快的搬进牛棚。文革后有一次一名高中生问杨绛先生:“我如何才能不迷茫,不苦恼?”,杨绛先生回答:“你想得太多,读得太少了。”前年圣诞假期,我带儿女从加拿大去澳大利亚度假,他们感慨道:如果不看书,候机与飞行时间会多么的苦闷啊!  文革中许多书籍作为四旧烧毁,人们想看书,但是除了一本《毛主席语录》之外没书看。近20年来,中国的GDP一路飙升,中国人的虚骄之气也跟着飙升起来,人们在甚嚣尘上的“中国可以说不”的氛围中,沉醉于暴发以后的自我感觉良好,却不爱读书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分析起来,原因不外如下几个:  1.中西方阅读水平的差距反映公民教育水平。大学生毕业生占全国人口比例,俄罗斯是55%,日本50%,英国50%,以色列40%,而中国只有8%,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依然是农民。有人说,中国的电视清一色的的吃喝玩乐节目,弱智到极点,想看到一点有思想的国际国内访谈节目什么的,几乎没有,其实就是国民的文化素质与教育水平的反映。  2.有人说中国人之所以读书少,那是因为现在中国没多少值得读的好书,特别是有思想性与创新性的好书。历朝历代御用文人写的那些歌功颂德的东西,民众实在读不下去。有人发问,号称五千年文明的国家连最近几十年的历史都写不清楚,还值得读吗?还有人发问,不要说好书,就连世界上的新闻都不容易看到,西方国家的报刊杂志翻墙才能看到。中国电视上充斥着铜臭味的“养生”、“耍滑”、“骗术广告“之类的节目。中国人要获取一点真相与知识确实很难。不是中国人不要读书,而是中国的书不能读。民众不读书,谁最高兴?中国历代统治者不希望老百姓读书,只要丰衣足食就行了,随地大小便也无所谓。舌尖上的感觉好了,就忘记读书,不读书,就不知道真理了,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奥秘。当权者总害怕民众读了书有了思想之后会不服管制,总是千方百计搞统一思想,长期以往,中国人思维就变的比较单一、保守,还容易自我迷恋、浮躁。其实,多读好书有思想的书才能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形成自我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及价值观,当然也是创造力的动力来源。  3.有的人说中国人之所以读书少,是因为现在中国人生活压力大。欧美国家的人时常在读书,那是因为他们有读书的条件与环境,有些老人都退休了,还掏钱去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些当地的历史、风俗、文化、艺术之类的东西。我们呢,我们要生活啊,不对,要生存,自然就不想去读书了,更别提去读有思想的书。这是拼爸的时代,读书顶球用,既然读书改变不了命运,有何必读书?中国人都忙着挣钱了,哪有工夫读书。中国人的现实目的性很强,应试:中考,高考,考研,雅思、托福...不能立马有用的读书,傻子才做?在一个以金钱为成功标准的社会,自然大家都会去追求金钱。在一个当官便可以获得尊重与财富,而升职由领导决定的社会,大家便去想方设法得领导欢心就行了,有必要读书吗?  4.应试教育毁灭了儿童的读书兴趣。中国人天生不笨,孩童本来都有读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但在应试教育中逐渐失去读书的兴趣。孩子们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初中升高中要考试、高中升大学更要考试、大学进研究生院还要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家长往往认为孩子看不考科目的书是浪费时间。来的太早的压力,压制了孩子们读书的兴趣爱好。过早过多的应试式读书最终不幸地导致大家都不怎么爱读书。网友左宋林说: 我小孩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段小学阶段学习期间,在社区图书馆借了不少书籍来读,包括历史、地理和政治方面的都有;但回国后都被作业所包围,根本没有时间读课外书,读书兴趣日减。日本等很多国家的很多人,都习惯于在出差或上下班坐地铁或公交时,拿出一本书来读。因此,他们读书多也就很自然。  5.汉字比喜欢喜欢拼音文字难读。有人说,中国的汉字文字熵9.65比特,中文逻辑不清,语义歧义太多,大学生的水平可能只有拼音文字国家的大学生的一半都不到,能读得懂什么书?  因为上述原因,中国人逐渐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和动力,以至于我们越是叫嚷要创新,创新越是离我们远去,越是想办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离我们愈远。建国60多年了,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一个也没有获得;高原山区需要直升机抗震救灾了,我们却没有能力造出;想起造航空母舰了,只能从乌克兰买一个旧货;好多高新技术的核心部分,我们还是得靠靠花钱购买、甚至去偷……这些都是这个民族不读书的结果。离开了读书所形成的智慧和力量,不要说成为发达国家了,就是想独立自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难,更不要奢谈什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135编辑器为提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营产品,用于微信排版、图文内容排版、邮件排版等。如果您有什么需求意见或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
如果无法登录或退出登录,点击这里
Powered by 135editor. Copyright (C) 2014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犹太人 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