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绿灯侠之首次飞行行

我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
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与启示
  人类从“地心说”的认识水平发展到“日心说”理论,用了
1000多年的时间。但是在20世纪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类不仅在
认识宇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成功地飞离地球,去遨游
太空,探索宇宙的秘密。
  飞离地球
  日,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试飞成功。虽然飞机还只是飞离地面,但是飞离地球,驶向太空
已经是人类的目标。
  就在莱特兄弟试验飞机的时候,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
夫斯基的俄国人自学成才,他指出,一枚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
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191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罗
伯特·戈达德用复杂的计算方法说明,登月火箭是可以制造出来
的。那时人们对此大惑不解,认为这是痴人说梦。从此“戈达德
”这个名字在美洲大陆成为笑柄。性情孤僻的戈达德在姨妈的农
场里深居简出,并于1926年成功地点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液体
驱动火箭。1928年,物理学家奥伯特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会
出现一种效率特别高的飞行器,它能轻而易举地飞抵另一个陌生
的天体。”奥伯特的观点激起了人们对航天的极大兴趣。20年代
末,“离开地球”成了人类的强烈愿望。
  1931年,奥地利人弗里得里希·施密德尔在舍克尔山点燃了
第一枚邮政火箭,成功地把102封信发射到圣拉德贡特。但是,施
密德尔担心这项技术被运用于军事目的,于是烧毁了自己的计划
。1932年,年轻的苏联成立了第一个航天组织,开始研究开发导
弹和航天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加紧研制各种导弹。美
国和苏联也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美两国在太空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
的竞赛。50年代有一种观点,认为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
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在加利福尼亚新成
立的兰德军事研究所还断言,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将“在
军事和科学方面都成为领袖国家”。
  在这场竞争中,苏联从一开始就处于领先地位。1957年10月
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人造卫星1号”。日苏联宇航
员加加林首次乘飞船环绕地球成功。
  苏联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功深深地刺痛了美国人的心。1958
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并于当年发射了第一
颗卫星“探险者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发展航天工
业的计划。1970年4月,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
地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
个拥有研究和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30年来,中国先后发射40多
颗返回式卫星、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和各种科学实验卫星。中国
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使中国
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
  谈到遨游在太空的各种航天器,不能不提到被称作“人造天
宫”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日,苏联发射了第
三代载人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原设
计使用寿命5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飞行了13年,仍然状态良好
。13年来,宇航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就600多个项目做了大量
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共有26组,100多名宇航员和
科学家到“和平”号空间站工作过。年,宇航员波利
亚科夫创造了在太空连续生活438天的飞行纪录。由于俄罗斯经济
状况不好,国家财政拮据,无力负担“和平”号继续飞行所需要
的费用,“和平”号不得不中断自己的使命。日,在
“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的最后一批3名宇航员离开空间站,返回
地面。目前这座“人造天宫”正处于无人状态飞行,它将于明年
2月坠入太平洋。
  美国看到苏联已在空间站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就另辟蹊径,
发展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日,第一架航天飞机
试飞成功。
  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人类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其中最为
惨烈的事件是1971年前苏联发射“礼炮二号”空间站,三名宇航
员在返回时因座舱漏气全部窒息死亡;日,美国“挑
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后发生爆炸,七名宇航员在全世界数
亿电视观众面前悲壮地殉难。迄今为止,共有14名宇航员在发射
和返回时以身殉职。
  飞向月球
  早在1883年,俄国航天时代的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曾断
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1961年
5月,即在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的第二个月,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宣
布,将在60年代末将人送上月球,发誓要在登月方面超过苏联。
这项计划以“阿波罗”命名,将耗费250亿美元。
  1964年,“阿波罗”飞船问世。日,“土星”5
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吐着火舌,划破长空,满载着
人类的希望,飞离地球,向着人们向往已久的“月宫”飞去。飞
船载着3名宇航员于20日凌晨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
说:“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
出了一大步。”
  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美国共发射了7颗载人登月飞船
,其中“阿波罗”13号因途中出故障未实现登月。其余6次成功的
登月计划中共有12人在月球表面着陆,带回386千克的月球岩石。
“阿波罗”13号的受挫使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担心再次遭到失
败,于是计划中的最后3次登月飞行被取消了。
  90年代,月球探测再度增温。这主要是因为现代航天技术的
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月球独特的自
然环境和资源始终吸引着人类。月球上没有大气干扰,是进行科
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理想之地。
  日,美国发射了“月球探测者”探测器。“月球
探测者”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上是否存在水,并绘制月球表面
的引力图。3月5日,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月球探测者”
传回的数据表明月球上存在水,估计月球两极存在1100万吨至3.
3亿吨的水冰。此后美国航天局披露了一项在月球建立居民点的宏
伟计划。这项计划包括在月球南极建立开发中心,所需材料直接
取自月球。由于月球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铝和铁以及硅,只要解决
技术问题,则建筑材料和能源均不成问题。
  1994年欧洲航天局也曾制定一项月球计划,该计划的最终目
标是要在月球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
  前苏联在登月方面也不甘寂寞,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苏
联共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重
的经济困境,但是仍然在月球探测方面雄心勃勃。俄罗斯也在实
施新的月球计划,其最终目的是在月球上开采氦同位素氦—3。氦
—3是一种核燃料,地球上极为贫乏,而在月球上却极为丰富,几
十吨的氦—3就能满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俄罗斯的探测计划分
三个阶段实施,前两个阶段主要是绘制月球全图、发射月球车采
集月球岩石运回地面进行分析,以确定矿物含量和矿藏所在地。
第三阶段则是在2010年后建立月球基地,研究月球采矿工艺。
  总而言之,月球这块净土很快就会被打破沉寂,那时等待我
们的是什么景象,这仍然是一个诱人的待解之谜。
  飞向火星
  人类并没有把探索太空的活动局限于月球。人类把下一个目
标放在了火星上。从1962年11月至1973年8月,苏联总共发射了7
个“火星”号探测器,主要任务是探测火星和它周围的空间。70
年代,美国也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海盗”号
飞船对火星的登陆。在火星探测方面,最为轰动的事件是1997年
7月美国的“旅行者”号火星车在火星上行进的场面。迄今为止,
人类已经掌握了火星的大量资料,拍摄了数千张火星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火星探测方面积极活动的不仅有美国和俄
罗斯,现在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对火星探测表现出极大的
兴趣。1998年欧洲航天局决定于2003年向火星发射探测器。这个
名为“火星快车”的探测器将把7个科学仪器,包括一个高分辨率
摄像机、一系列光谱仪和一个雷达送上火星。这个雷达将深入到
火星表面下进行探测,在火星探测史上第一次对火星地表以下进
行探测。“火星快车”携带的“猎兔犬II”号着陆器将探测火星
上是否存在过或今天仍然存在生命的迹象。
  与此同时,1998年7月,日本也发射了一颗星际探测器“希望
”号火星探测器。这标志着日本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后第三个能
制造星际探测器的国家。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希望”号火星探
测器将在2003年底或2004年初进入绕火星轨道。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火星探测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
国家范围内。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火星探测国际会议
,与会者共同畅谈和研讨火星探测方面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
如果他们提出的火星登陆方案实施顺利,2015年人类将可能第一
次登上火星。与会者认为,火星探测对人类具有重大的意义,很
可能为人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但是这项工作耗资巨大,需要国
际社会通力合作。
  除火星外,人类还向金星发射了探测器,并向宇宙发射了各
种各样其他控测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年和1977—
1978年美国宇航局分别发射了两对名叫先驱者10—11号和旅行者
1—2号的宇宙探测器。这两对探测器上还分别携带了地球人类送
给外星人的镀金铝制“名片”和一张特制的镀金铜质唱片。唱片
的一面上录制了90分钟的“地球之音”,包括用60种语言向外星
人的问候语、美国总统和联合国秘书长给外星人的贺词、35种自
然界音响和27首古今名曲;另一面上录制了116张反映地球文明的
照片。这两对人类“特使”将要飞出太阳系的引力范围,未来10
亿年它们将在茫茫宇宙中漂泊,寻找人类的知音。人类实在不愿
意相信,在这茫茫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只有我们人类孤独地存在。
但是,在迄今为止所发射的探测器及其反馈回来的消息中,并没
有发现外层空间存在生命的信息,相反,失望却接踵而来,不过
人类的探索仍在继续……
  动力与启示
  当初苏联和美国成立航天局,其目的首先是争夺太空霸权,
争取“在军事和科学方面都成为领袖国家”。正因为如此,美国
人对苏联首先发射人造卫星才那样懊恼。正因为如此,苏美两国
才你追我赶地在外层空间展开军备竞赛。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
来的“星球大战”计划。
  冷战时期,为了取得对苏联的军事优势,美国里根政府于19
83年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闻名于世的“星球大战”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发展各种先进的非核高能防御武器
,建立一套太空和地面相结合的多层次、高效率的空间立体防御
网,对来袭导弹进行多层拦截,并摧毁于到达美国本土之前,从
而“使核武器成为无效的和过时的武器”。由于华沙条约组织和
苏联的解体,也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原因,美国认为俄罗斯已经
无法继续与美国在军事上进行抗衡,于是克林顿总统于1993年宣
布“星球大战”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但是,无论是“星球大战”,还是“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其目的都是取得
军事优势,进而称霸世界。令所有人担心的是,军备竞赛已经使
人类具备了自我毁灭的全部可能,人类所生产的核武器已经可以
把地球摧毁几十次。
  由于航空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比较自由地在天
空飞行并环绕地球进行飞行。当人们终于飞入太空时,发现我们
生活的地球原来很小。由于发达国家无度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由于国际垄断资本为了获取超额利润而不顾保护大气环境,地
球上的山川河流、树木森林都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面
临着巨大的危机。江海湖泊受污染,森林树木遭到乱砍乱伐,沙
漠在迅速地吞没良田,海洋生物,尤其是近海生物大量死亡。人
类对所有这一切,在太空或通过航天技术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人
们看到,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所造成的恶果不得
不由全人类共同承受。与此同时,人们看到,军备竞赛导致目前
世界上所拥有的核武器数量足可以摧毁人类本身。从某种意义上
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才兴起了保护环境的运动、裁军
运动、和平利用原子能和外层空间运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地球”,已经成了人类共同的呼声。
  在20世纪末,各国在探索太空,开发外层空间方面正进行日
益广泛的国际合作。人类在探索太空方面取得的成就正在成为全
人类的财富,为全人类所共享。但愿这种势头能够继续下去,和
平的愿望能够战胜霸权主义的欲望,人类在新的世纪里能够听到
更多、更美的歌声和笑声。
  (摘自日《光明日报》作者:李永全)
人民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图文】中国航天ppt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航天ppt
大小:8.1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日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成功[]_网易新闻
日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飞船———“神舟”号飞船题名。 
北京时间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之后,21日凌晨3时41分,飞船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飞船题名:“神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热烈祝贺。
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新型火箭,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飞行试验,飞船上没有载人。在地面准备阶段,发射中心采用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三垂”模式,即在技术厂房完成对飞船、火箭联合体进行垂直总装、测试,然后将其垂直运输至发射场。飞船、火箭的最后测试和发射,都是通过远距离控制的。据介绍,这些技术创新,是我国航天测试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此间航天界专家评价,这次发射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我国在已有的航天测控网的基础上,新建了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这一测控网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组织了飞船发射试验的跟踪、测量和控制。
测控网传回的数据显示,起飞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试验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
组织这次发射试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中的火箭与飞船,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飞行结果看,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是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全面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这位负责人说,我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攻克大量技术难关,这些技术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对这些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他说,载人航天是建国以来航天界最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晶。中国科学院、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参加了工程的研制、试验,对于丰富航天大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经验,更新研制、生产、测试等工作手段,解决航天技术人才断层问题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人才培养上,通过以老带新,已有大量年轻人进入重要岗位。
北京时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人民网资料)
(原标题: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本文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我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
何时取得上天的资格令人关注
打开神秘城堡的大门样样新奇
中国太空人正在训练
  在北京的西郊,有一座神秘的城堡,这里是中国的太空人培
训基地,也是世界上第3座大规模的航天城。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
,我和几个同伴有机会步入了这座科技城堡,洞悉一个航天使者
是如何完成地面的严格训练,最终取得上天的资格的。
  最快时大约每2.5秒就要转一圈
  那种眩晕滋味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中,除了地球之外,其它行星
的环境都十分恶劣,或是缺水,或是少氧,或是昼夜温差极大,
或是地表温度太低,根本不适宜人类生存。同时,由于太空中缺
少引力,对人的行动限制很大,因此,对宇航员的选拔和地面培
训就成为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而航天城建立的目的就是增强宇
航员机体对特殊航天因素的适应能力,强化其熟练掌握航天飞行
  进入航天城,我们首先被带入转椅室。这是一间不大的房子
,四面封闭,除了靠墙一台控制仪外,地中央的一张转椅格外引
人注目。乍看上去,这张转椅有些像医院牙科使用的治疗椅,但
一个大约半米高的棕色底座又隐隐透露出它具有更多的特殊功能
  我们被告知,这张转椅不但可以做18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快
速运转,而且可以同时上下前后摆动。转椅主要是用于检查宇航
候选者的前庭神经功能,以了解他对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当
宇航候选者坐到转椅上时,双眼要戴上眼罩,头、脚及双臂都被
固定。转椅一经启动就开始加速,最快时大约每2.5秒就要转一
圈,那种眩晕的滋味恐怕是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当然,也只有
那些在转椅上经过了天翻地覆,几个回合下来还能分得清东南西
北的佼佼者才有可能继续接受下一关的训练。
  从转椅室出来进入的是电动秋千室。这里的设备有些同大型
游乐场相像,在高达数十米钢架的护卫下,一台貌似汽车的屋式
秋千被4条钢臂凌空提起。电动秋千荡起时,前后能甩出15米,它
主要是用于适应空间运动和开展对空间运动病的研究。
  说到空间运动病,它和一般人平时的晕车和晕船症状非常相
似,也是上腹部不适,继而面色苍白,出虚汗,头晕眼花恶心,
严重的还会呕吐,但吐过以后症状会明显减轻。空间运动病一般
在载人飞船一进入轨道后就会发生,持续2至4天后症状自动消失
。但是,可别认为空间运动病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实际上
,对于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来说,它恰恰是
一个难以攻克的大问题。
  首先,空间运动病的发病率很高,据资料表明,有将近半数
以上的宇航员入轨后都会患上这种病。由于载人飞行的工作日程
安排得非常严格,宇航员入轨后需要有许多重要的操作在这段时
间内完成。如果这时候出现运动病症状,则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
空间任务的完成,严重者还会影响到载人航天飞行的安全性。其
次,空间运动病的发作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虽然初次参加航天
飞行的人患此病的较多,但在有些多次上天的宇航员中也还会出
现该种病发情形,这就不能不对原有的飞行计划产生影响。
  由于空间运动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为止,各国科学
家对其还是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同时也没有找出有效防治
的理想措施。当然,从现有的研究水平来看,在航天飞行之前反
复进行摇摆运动还不失为抗运动病的一个措施,因此,我们见到
的那只小屋式秋千竟担负着攻克空间生命科学一大难题的历史使
  高速行进的火箭车6米之内刹车
  测试出人体的最强耐受能力
  走进冲击塔室,一座大约有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出现在我们面
前,它的作用是模拟飞船返回地球的冲击环境,从而加强人的抗
冲击耐力及研究多方式的防护措施。早在本世纪40—50年代,美
国就开始研究人体对直线加速度和高强度冲击的耐受能力。他们
研制出一种名为火箭车的实验装置,利用4支固体燃料火箭在600
米长的标准轨道上对其进行推动,这些火箭每支能发出450马力的
推力并可持续5秒钟。当火箭加速到相当的速度后,立即转入一节
装有机械摩擦式刹车装置的轨道,这种装置能保证将每小时288公
里高速行进的火箭车在6米之内的距离完全停稳,从而测试出人体
的最强耐受能力。通过几十次的志愿者实验,美国科学家得出结
论:人体能耐受的直线加速度和高强度冲击力远远超过载人航天
飞船在返回地球时的要求,只要措施得当,宇航员重返地面是完
全可能的。
  然而在真正完成载人航天的壮举之前,宇航员必须对他所将
身临的各种环境和条件有充分的适应过程,否则就容易发生意想
不到的后果。1967年,当前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联盟”号在绕
地球飞行19圈后准备着陆时,就曾发生过降落伞系统在脱落时出
现故障,导致宇航员科马洛夫坠地身亡的悲剧事件。而在冲击塔
室的训练,则正是使宇航员能够安全返回地面而实施的一大保障
  仰望着耸入楼顶的高高铁塔,我不由得想起在游乐场第一次
玩“激流勇进”时的心情,当小船从10米高台往下俯冲时,那股
心要从喉咙口跳出来的难受滋味实在无以言表。但那时的俯冲还
有坡度,也就是说还有缓冲,而现在,冲击塔训练室中毫无缓冲
从上而下最后落入塔下端水池中的模拟表演才使我领略到坠落的
  我想,那些有幸闯过前两关走入冲击塔室的训练者必定都有
着非凡的勇气。当他们从高高的塔顶直落而下时,尽管只有短短
的几秒钟,但其所受到的心理冲击一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或许是由于心理作用的影响,参观转椅室、秋千室和冲击塔
室时我的思维怎么也离不开旋转、眩晕和坠落这些容易令人压抑
的字眼。走进人体离心机室时,那硕大明亮的场地竟也使我的心
情一下变得开朗起来。离心机室是一座圆形建筑,大约有3层楼高
,若不是中间那台气势雄伟的离心机,整个场馆看起来就好像是
一座大型的体育训练馆。
  人体离心机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它的下部好似一座圆形
的机械房,既可以上下伸缩,也可以左右转动。在“房子”的顶
上,有一条长达16米的旋转手臂,它用结实的钢架紧紧托住了位
于“臂”前方的一只椭圆形不锈钢封闭吊舱,这只吊舱也可以呈
一定的角度转动,因此可以建立同方向作用于宇航员的超重条件
。训练的时候,可以将吊舱内的空气抽掉,宇航员就坐在舱中固
定的座椅上,然后任由离心机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当整个离心机
开起来时,有些像游乐场中的“飞碟”,无论是“房子”、“手
臂”还是吊舱,都在不停地加剧转动摇摆,但其转动的速度和摇
摆角度则是“飞碟”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
  就是在离心机不同角度旋转加速度的过程中,正是飞船发射
过程中第一级火箭的分离时刻,第2级火箭工作及分离和第3级火
箭发动机工作时出现的加速度会相继完成。人体离心机主要是用
于训练宇航员对超重的耐力和他在超重条件下操纵飞船和通信的
能力,控制室内的技术人员则会通过监测系统了解舱内发生的一
  当宇航员走进低压舱之后
  舱内的空气就被抽掉
  当然,载人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科技创造活动,因此对宇
航员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就成为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
  于是各种各样为适应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模拟舱便出现在宇
航员训练中心。这其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高压氧舱外,还有模拟
航空航天环境的低压舱,用于研究人类在低压环境下不同温湿度
的生理反应及对抗措施的低压变温舱、带有飞行训练模拟装置用
于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试验舱等等。
  初入训练基地的我看到一切都觉得新鲜,于是引导我们参观
的同志破例让我们在每个舱里尽兴地转了转。
  在所有的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低压舱,这是一座淡绿
色的T形舱,内有工作舱、休息舱和卫生舱3部分。工作舱不大,
约有五六平方米,里面摆着简单的桌椅和一些试验仪器,在这里
有一个通往外面的小小舱口,以供舱外的工作人员给舱内人送食
  比较起来,倒是休息舱要大得多,它长约4米,宽约3米,舱
内除了通往其它两个舱和出舱的门外,3张上下床和一张两屉桌把
里面挤得满满当当。卫生舱里除了马桶和淋浴器外,也有一个小
小的舱口,据介绍,舱内人每天的大小便都要通过这个舱口送出
接受专门的检验分析。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这3间舱里,都无一例外地装有摄像设备
。毫不夸张地说,舱内人的一举一动,包括如厕,都会无一遗漏
地被记录下来。当然,这种记录完全是为了科学研究和未来宇航
员安全的需要,否则,舱外就无需24小时都有科技人员在密切注
视着那些大小显示屏了。
  当宇航员穿上特制的航天服走进低压舱之后,舱内的空气就
被抽掉,宇航员此时就开始进入“太空”。别以为宇航员在“太
空”的条件有多么优越,实际上,由于天上地下的环境和条件有
着天壤之别,因此,无论在几天或十几天以至长达两三个月的舱
内试验或适应期内,宇航员都要忍受着孤寂的煎熬。
  狭小的舱内既没有电视也没有音响,就连做一些摇摆幅度较
大的运动也几乎不可能。在舱内,宇航员见不到外部人员,过着
的是一种与社会完全隔绝的艰苦生活,因此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
理健康如何就成了航天飞行尤其是长期飞行中的大问题。
  负责低压舱监测的一位工程师告诉我,他本人曾在舱内待过
5天5夜,那种与外界隔绝的滋味确实很不好受。但5天5夜的试验
在这里算是短的,最长的受试者曾在舱内住过两个多月。我想,
这位可敬的受试者不管最后是否能够飞向太空,在国人眼里他都
应该是位英雄。
  天象仪室是我们在航天城参观的最后一个训练场馆,这是一
座硕大的拱形大厅,初入室内除了一座模拟航天飞船外,再也见
不到什么东西,于是,厅内就显得空空旷旷。
  然而,当灯光熄灭之后,我们就见到了一个极为绚丽的太空
世界。此时,太阳系的璀璨、银河系的广袤无不清晰地展现在眼
前。浩瀚的星空若明若暗,把我们带到了远离尘世的静谧太空。
恍惚中,“飞船”开始绕地球飞行,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我们见
到了牛郎星的豪放,织女星的恬静,还有北斗七星的坚不可摧…
  据介绍,天象仪室是宇航员模拟训练中的最后一个关卡,即
将飞入太空的宇航员要在这里识别他未来行走所经过的路线,同
时也要记清引导飞船入轨的一个个路标———那一只只看似相同
但实际上却有着千差万别的小星星。认路是为了防止飞船在航行
过程中自动系统发生故障,如果出现故障,宇航员不得不用手动
装置,那他就只能依靠自己重新回到地球上来了。
  (摘自1999年第1期《科学与生活》作者:刘云萍)
人民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