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青年路加油站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一共多少人获得

&-----记中石化节能环保公司节能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2015年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刘海丽 &在刘海丽的办公室,一直摆放着一只行李箱,伴随着她四处奔波…… 刘海丽,女,党员,1980年12月出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专业,同年参加工作,硕士文凭,现为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节能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走出校门后,她一直从事节能环保等相关的设计科研工作,以创新不止的精神为公司设计科研工作贡献力量。10年间,她把工作当事业,把职责当使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负责或参加了3项国家级课题、7项总公司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累累硕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撰写的《MEA-MDEA-AEEA三元复合溶液捕集烟气中CO2》等8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她多次代表中国石化,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SPE技术研讨会”、“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第二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研讨会”等国际高水平会议上进行主题发言,介绍中石化二氧化碳捕集及封存技术。尤其是今年年初,她还首次荣获中国石化2015年“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她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一滴滴辛苦的汗水。 &勇攀科技高峰,做一名响当当的“碳捕快” &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 2010年西南四省区又饱受了特大旱灾带来的重创,这些愈加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与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世界气候大会变为不见硝烟的政治战场。CO2驱油是国际上三次采油中先进的驱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然而CO2来源问题成为了该项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瓶颈”。与此同时,大量CO2却随着各种几乎随处可见的工业废气源源不断地排入大气,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能将工业气中的CO2经济捕集出来用于CO2驱采油,将CO2变废为宝,不但能够将气源“瓶颈”消除,还能实现CO2地下封存,为国家和中石化碳减排分担解忧。 2007年起,以公司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烟气二氧化碳超重力法捕集纯化技术及应用示范”为契机,刘海丽开启了她的“碳捕快”成长之路。当时化工工业气CO2捕集技术已日趋成熟,但作为CO2最集中、同时也是排放量最大的排放源——燃煤电厂烟气,由于具有流量大、CO2分压低、烟气成分复杂等特点,使得常规碳捕集工艺难以应用,成为碳捕集领域中的一块硬骨头。即便在国外,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技术也仍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存在能耗高、设备庞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她没有退缩气馁,迎难而上,和项目组一起应对这次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她带领碳捕集攻关团队,以降低碳捕集能耗、成本为最终目标,通过大量室内实验和模拟计算,从烟气预处理、新型吸收剂、高效反应器、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等多个方面同时开展攻关,在技术开发中不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最终形成了一套高效、经济、安全的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技术,并成功建成投产了年产能力4万吨的燃煤烟气CO2捕集纯化装置。捕集纯化后的CO2用于胜利油田驱油和封存,从而建立了国内外首个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驱油与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减排和增油的双丰收,为中石化和全国碳减排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这一次次实践中,刘海丽也从碳捕集领域的一只“菜鸟”变成了如今一名响当当的“碳捕快”,参与编写了《中国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并作为主要人员出版了《含杂质二氧化碳管道输送》、《酸性气体注入和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等译著,发挥了一名科研人员的先锋作用。 &身先士卒做表率,当一名合格的“领头羊” &在工作中,刘海丽当之无愧地被封为“拼命三郎”:在周末、夜晚你能看见她在办公室电脑前加班的身影,在实验室你能看见她一丝不苟记录实验数据的身影,在中试现场你能看见她一身工装、与同事讨论试验结果、调整工艺参数的身影,在国际会议上,你又能看见她干练、自信、热烈讨论交流的身影。面对每一项工作,她都全身心投入。在多次现场试验期间,即使在异常寒冷的冬天,她也要坚持留守在现场,关注着装置的运行情况。试验最紧张的时候,她一会儿在中控室,拿着对讲机下令调整阀门开度,一会儿跑到蒸汽减温减压撬去调节蒸汽流量,一会儿拿着手电筒观察储槽的液位。当设备逐渐运行平稳,装置效果达到设计指标,她才松了一口气,这时她才意识到她已经通宵达旦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 刘海丽的工作特点,除了“拼”,还有“细”。每一次现场试验她都会认真记录数据和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返回办公室后会将所有数据转为电子记录,她说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宝贵的试验数据丢失,还方便项目组数据共享和查找;她还习惯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认真记录在工作日志中,这为后来的几次现场运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的这种细致、严谨更是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从她手中拿出的文字、多媒体材料,版面清晰整洁、层次分明。她常说细节体现态度,如果连最简单的错误都避免不了,又何谈创新。 正是这种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不战胜困难不罢休的敬业精神一直鼓舞着她。在她的影响下,碳捕集团队每一名成员都积极投入各自岗位工作之中,为技术攻关出主意、找方法、拿对策,促成了公司碳捕集技术的一次次进步。 &不断学习进取,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幸运儿” &她说自己很幸运,工作10年间参加了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有这么好的科研支撑条件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我们知道,她的今天不仅是幸运之神眷顾的结果,更是她自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来的。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碳捕集这样全球性热点技术的研究人员,及时了解前沿的科学动态、不断拓展知识体系非常重要。因此,她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在完成繁忙的工作情况下,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各种技术交流、培训,并加入多个网络专业群,贪婪的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创新理念,拓宽科研思路。此外,为了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她借助公司难得的培训机会,重返艰苦的学生时代,每天背单词、练听力、练口语、做练习题,连授课的老师都说难见工作后培训还这么拼的人,最后在中石化英语等级考试中,她取得了双A的骄人成绩。此次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美气候变化项目、中欧NZEC合作项目中,她多次以英文与外方进行项目沟通和汇报,促使项目顺利完成。 &&迎接新挑战,继续绽放自己的美丽人生 &&没有停息的时间,也没有停息的事业。2016年初,按照公司安排,她转向了新的战场,担负起国家重大专项《特高含水油田高效采油工程技术──采出液处理及地面优化技术研究》的研究任务,这对过去一直从事碳捕集领域研究的她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然而,她一如既往地接受了这项工作任务,她相信只要对待科研的韧性还在、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还在,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如自己的名字刘海丽一样,她不会停歇,她将继续前行,在节能技术研究事业的海洋中绽放美丽人生! (节能环保公司党群工作部宣)& &中石化节能环保公司(SEC-Sinopec)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SEC-Sinopec中国石化目前唯一的节能环保公司,拥有工程设计、咨询、勘察、测绘、监理等五项甲级资质,拥有国家计量认证的化学检测分析实验室、山东省油田采出水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上游唯一的油气处理试验室,持有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热门文章最新文章SEC-Sinopec中国石化目前唯一的节能环保公司,拥有工程设计、咨询、勘察、测绘、监理等五项甲级资质,拥有国家计量认证的化学检测分析实验室、山东省油田采出水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上游唯一的油气处理试验室,持有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石油石化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实践
Training of Young Skilled Talents in t.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石油石化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实践
Training of Young Skilled Talents in the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o Impro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20:26:1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石油石化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实践
官方公共微信广州石化炼油二部薛炼荣获“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称号
为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树立正确的成才导向,促进人才队伍整体建设,经研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决定授予广州石化炼油二部薛炼荣获“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称号。
“石油石化生产技术没有平坦大道,只有崎岖山路。要想在这条路上实现梦想,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披荆斩棘决心。”这是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身为中石油首批技师,有着三十年石油工作经验的父亲给予薛炼的忠告。工作十余年来,薛炼一直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1.0MPa0.4MPa0.4MPa1000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石化新闻网讯(李显贵 于丹)近日,集团公司表彰一批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和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奖人员,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赵爽荣获“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
年仅33岁的赵爽同志,现任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藏评价所副所长,主抓生产科研工作。他本科学地质专业,硕士攻物探专业,具有地质物探一体化的优势。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充分发挥自己多学科结合的优势,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员成长为项目带头人。不久,他有了属于自己的“中浅层地球物理攻关团队”,尤其是在地震地质结合上,形成了具有西南特色的薄层致密河道砂岩气藏精细刻画技术体系,他的工作从地质到物探、从勘探到开发评价,效果显著,成绩突出,是勘探的“狙击手”,开发的“排头兵”。近年来,分公司中浅层会战,勘探储量上千亿,新建产能突破10亿方,日产天然气上千万方。在这个油气不断增产,经济指标不断攀升的大浪潮里,离不开像他一样,常年奋斗在勘探开发一线的科研骨干,正是有这样一批技术骨干的拼搏努力,分公司才日益强大,日渐红火。
工作六年来,赵爽同志获得了“勘探重大突破特等奖”等多项奖励,曾被评为分公司“科技标兵”、“优秀共产党”等。说到这些成绩,他淡淡一笑,不好意思地说:“成绩是单位给的,功劳都是我们团队的,只是幸运地累加到我身上罢了,没有大家的奋斗和努力,是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的。所以,真正应该得到奖励和赞扬的是我的战友们……”
短短六年间,赵爽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省部级生产科研项目5项,分公司生产科研项目11项,论证风险圈闭3个,部署风险探井2口,初步形成了针对川西深层须家河组高能微相描述、网状裂缝刻画等特殊的地球物理配套技术。同时针对川西坳陷中浅层蓬莱镇组、沙溪庙组气藏,先后论证部署探井近100口,开发评价井近150口。建立起了“相控找砂,砂中找优、优中找富”的气藏综合预测思路,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 “河道砂优质储层识别与精细刻画”、“微幅构造描述”、“深度域储层预测” 为典型特色的隐蔽岩性气藏地球物理预测技术体系。提高了川西中浅层气藏识别和预测的成功率,为中浅层气藏千亿探明储量提交以及10多亿方新增产能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在繁重的生产工作中,赵爽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果,并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大家交流。他先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2篇获得EI收录。这些不仅仅是他对辛苦工作的精致总结,更为他建立各种技术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使他和团队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地提升,从而更好地进一步支撑更加繁重的科研生产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面对中浅层会战工作量大、地质情况复杂、勘探开发重叠的实际困难,赵爽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地质物探一体化,勘探开发一体化,加快研究进度,提高预测精度。加班在他的生活里是常态,自参加工作到现在,他从未休过一天的年休假,甚至在结婚的第二天,就抛下新婚的妻子,赶赴北京总部汇报风险井位论证。在他的每一个365天里,没有哪一天是处于完全休息的状态,甚至连“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对于他来说也是淡淡地,因为他从未陪伴家人过过一个安静的新年,这就是他,工作和生活交融在一起,难以剥离开来。
有人问他:苦不苦?累不累?委不委屈?他只笑着说:“我是接地气的人——很苦,很累,但不委屈,为了我们热爱的事业,这算不了什么!真的,早就习惯了,和我同样辛苦和劳累的还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呢,他们都在这么生活着,都是这样认为的。”
没有最好,只要更好——是他的人生格言。满怀着这样的信仰,奋斗,快乐,再奋斗!
  |  |  |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电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无标题文档
中国石化加快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8月16日至18日,一场市场营销讲座吸引了大批中国石化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自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奎尔奇,应邀对中国石化从事产品销售和市场开发的管理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密集培训。近年来,中国石化采取全球公开课程培训、外语和国内外专业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加快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仅2008年就培训各类国际化人才1387人,为中国石化持续有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在人才引进上,中国石化与各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互动的校企合作新局面。针对石油化工等专业化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启动了“定向培养石油主体专业国际化项目方向毕业生”项目,去年从800余人中选拔了150人,缓解了油田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紧缺状况。中国石化还在清华、北大增设奖学金,扩大了奖学金发放范围,2009年在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选拔“中国石化英才奖学金”230人,为国际化后备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至2009年,集团公司共引进各类高校毕业生46739人(不包含2009年大专毕业生),今年引进的6093名高校毕业生中,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相关主体专业占86%,研究生比例占21.5%,专业人员逐年增加,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优化。
为使人才队伍素质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石化采取复合式培养的办法,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各类人才的培训。在新引进人才的培养上,中国石化规定毕业生必须到基层一线见习锻炼,完成培养计划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转正定级。同时,还推行了中国石化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导师制,分层次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签订培养协议,对在年度考核中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在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上,不断创新内容和方式,强化素质和能力建设。仅2008年,就通过延安干部学院思想政治培训、国内外工商管理培训、哈佛全球化能源公司管理系列讲座等方式,培训高层管理及后备人员368人。通过举办勘探开发领域领军后备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训、炼化领域高级研修培训、选派到国外做访问学者、培养主体专业硕士和博士等途径,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697人。以高级技师资格培训和拔尖技能人才培训为重点,培训高级技能人才433人。另外,2008年中国石化还启动了“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的评选,重点表彰在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每两年评选表彰200名。(王喜 胡俊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访问本信息平台
   添加用户联系人: 电话:010-      邮箱:
门户、办公自动化系统热线电话: 010-6679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闵恩泽科技原始创新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