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很赚钱吗业是不是都是这样?

金融业属于虚拟经济,还包括股票、期货等等,无实际的产业链,基本上是数字交易,除此外的就是实体经济,比如制造业、商业等等。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本是为减少实体经济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但近些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使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业的危机,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实体经济。

  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已成趋势。不论在互联网业内还是在传统金融业内,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近年来都获得迅猛成长。如何监管互联网金融,既把握好风险防范底线,又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已成各方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和紧迫挑战。

  互联网金融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融入金融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赋能金融产品,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门槛,实践普惠金融。在“互联网金融”概念中,金融的功能属性、风险属性和契约精神没有改变,但相比传统金融已呈现一些本质上的差异,诸如加速货币去纸化、促进金融服务碎片化、推动金融系统去中心化等。此外,就像生态系统一样,互联网金融具有蜕变性(突破固有形态或边界后产生新物种)、多样性(业务模式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差异)、进化性(迭代演变速度大大加快)等特征。金融生态系统正从一个相对区隔的、静态的、模块化的工业时代,迈向一个融合的、动态的、分子化的数据时代。在转型初期,更多的崭新物种将会诞生,物种进化速度不断加快,生存和竞争的法则也将发生改变。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上述特征,监管模式也应作出调整。我们建议,目前以“产品逻辑+机构逻辑+分业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如果以“园丁式监管”为宗旨,逐步向“大数据监管”模式过渡,将会既有效地防范风险,又极大地鼓励创新,从而实现政府之手和市场力量的良性互动。

  控制系统风险,保护消费者安全,是金融监管,也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前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当下,对一个服务对象和范围大幅拓宽的行业而言,安全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份责任。在这个前提之下,需要鼓励、培育和呵护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也就是说,以“包容性”和“底线思维”来防范风险、以“自然选择”来促进效率提升、以“适时修剪”来规范行业运作,是谓“园丁式监管”。

  随着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的演化,行业自我生长、自我纠错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数据也将成为核心资产,并重构监管逻辑和监管机制。也就是说,围绕数据的生成、传输和使用等环节,采取实时、互动的方式,实现对金融大数据的监管,是谓“大数据监管”。

  这一切的出发点,是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福祉。正如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期望的那样,借助技术安排可以为公众利益重塑金融业,打破金融的精英权力结构,促进金融的民主化和普惠,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

 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融合的产物,既具有传统金融基础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又与传统金融存在一定区别。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货币去纸化随着新型金融工具如银行卡、POS机等的出现,货币越来越以电子数据形态存在。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快速地由工业时代引领进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用户自然、甚至是无意识地参与数据生产,所生产的数据也更多是双向互动的结果。数据将驱动人类的决策和行为,而后者将促成存量数据的沉淀、增值及增量数据的产生。大数据呈现出在线、实时和全貌的特征,不仅可以帮助掌握用户的财务和运营状况,更可以了解背后的行为和动因。因此,数据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信息流和资金流最终都表现为数据流。对金融体系运营状况的感知和监管,将体现为对金融大数据的把握。

其次,互联网金融将使金融服务更加“分子化”大量的传统金融服务有较高的准入门槛,这后面是金融产品的高交易成本,以及信息流通成本高昂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以互联网货币基金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数以千万计的消费者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渠道大幅降低交易费用,降低金融市场分割的程度,从而为小额资金设计出碎片化的金融产品。此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原本专属于少数大机构和精英,互联网金融则使得被视为“长尾”的普通大众也有机会享受。如同3D打印机,当每一个可控元素以“粉末”而不是“积木”存在时,为任何需求量身定制就成为可能。

再有,从中长期时间尺度看,互联网金融将推动金融体系的去中心化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物理网络聚合信息、资金和专业人才,来解决信息搜寻、风险分散和资金供求匹配问题。例如,证券交易所是典型的信息聚合平台,交易参与者越多,交易成本越低,最终形成少数几个规模巨大的证券交易所。而借助互联网的技术赋能,可以大幅降低信息聚合和扩散的成本,使得金融体系更多呈现出“多中心化”乃至“去中心化”的特征。

除了前面描述的本质区别,在形态和功能上,互联网金融这个生态体系也呈现出与传统金融不同的一些特征。

第一,蜕变性,即突破固有产品的形态或边界。在突变的时代,存在领先于定义、标准、规范。如果说金融是一个生态系统,互联网金融基因的植入,将促成许多新物种的出现——不仅在产品层面,而且在组织结构和文化层面。互联网金融催生的新物种也许一时不能用现有的金融语言体系加以定义,要以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对待。

  从产品和业务来看,互联网金融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产品在线化、改进型金融产品和新商业模式这三个大类。这种分类的依据主要在于与传统金融的差异程度,分类本身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传统产品在线化最典型的是通过互联网销售已有的保险、基金、信用卡等传统产品,其产品本质和特征与线下金融产品分别不大,在近期的讨论中有时也被称为“金融互联网”。改进型金融产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路,对传统金融产品进行调整,或打通原来由不同金融产品承载的多个功能,结果通常是产品更灵活、门槛更低、使用更方便等。新商业模式则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在业务本质和属性上与传统金融产品存在很大差异,几乎很难找到传统金融下的参照物。

第二,多样性,即业务模式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差异以众筹为例,从回报模式来看,既有以被投资项目的股权、资产收益权作为回报,又有以被投资项目的产品作为回报;出资人与募资人的关系,既可以是入股,又可以是合伙、赞助,还可以是捐赠。从某种程度上讲,P2P平台也是众筹的一种,即基于借贷关系的众筹。如果用生态系统来类比,“众筹”好比“哺乳动物”,只代表一种繁殖方式,而每个细分物种都有极大差异。因此,过早地将某些互联网金融业务简单归类和定义,并制定该定义下的标准业务规则,往往难以适应实际情况。

第三,进化性,即产品迭代速度大大加快,面临的进化压力日益加大。进化压力来自于创新科技商业化的速度,和这一过程中用户的选择。互联网迅速抹平信息不对称的特质,物种进化速度会更快。哪怕是已被归类的某些互联网金融业务,内涵也会被不断刷新。以支付技术为例,之前被认为典型的支付模式有POS机刷卡、网银PC端支付、手机银行等,但是出现了很多新的支付技术创新,如近场、二维码、声波支付,还有基于生物特征的支付。每种支付模式本身也在不断演变,例如生物特征从基于指纹发展到基于虹膜、静脉等。在不断演化中,新的支付模式有时又难以归类在之前的定义之下,比如线上和线下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原来以使用终端为依据来区分不同支付模式并分类加以监管的方法,在移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大趋势下面临理论上的挑战。

  金融生态系统正从一个相对区隔的、静态的、模块化的工业时代,迅速迈向一个融合的、动态的、分子化的数据时代。在转型初期,更多的崭新物种将会诞生,物种进化速度不断加快,生存和竞争的法则也将发生改变。

  金融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跨越时间和区域完成资源组合和配置。只要未来和区域差异带来不确定性或风险,金融业务就具有风险。传统金融领域所存在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同样存在。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所有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必须做好的基本功,来不得半点侥幸。

  尽管与传统金融具有类似的风险属性,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性又有所差异,这些特性也正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需要防范的重点。

第一,操作风险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更加依赖信息技术和系统开展金融业务,可能面对黑客攻击、账户资金被盗等风险,需要更加完善的防范机制和技术。

第二,信用风险。涉及借贷行为的互联网金融,也和传统金融一样有信用风险。与传统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现场调查来评估借款人信用能力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兼具劣势和优势。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与客户的接触将更多地以非现场方式发生,及时掌握客户真实、完整的信息需要克服技术和体制等方面的困难。对于互联网上流动的海量信息如何去伪存真、防范欺诈风险也提出了更多挑战。另一方面,许多互联网企业本身就在经营电子商务平台或第三方支付业务,能够及时掌握客户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更好地识别客户风险,而传统金融机构往往依靠现场拜访才能了解客户信息,频率低、成本高。

第三,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投资本身的风险和对投资风险的揭示。投资本身的风险是由投资标的所决定的,在这一点上和传统金融并没有什么不同,比如目前互联网货币基金与传统货币基金在投资标的方面没有太大差异,投资风险是差不多的,都属于低风险范畴。然而,互联网在信息传播和扩散方面的速度远远高于传统渠道,向消费者,尤其是长尾消费者充分揭示投资风险、避免误导性陈述,就显得更加重要。

第四,政策风险金融是受到严格监管的经济领域。传统金融模式运行多年,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远未达到成熟和稳定的程度。互联网的边际成本非常低,互联网金融受政策影响的程度比传统金融大得多。任何一条哪怕看起来非常小的政策改变,都有可能改变整个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格局和行业生态。这就要求企业更加关注政策的变化,同时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魄力。

  特别地,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通过引入和推广大数据分析,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有效性;同时减少实体经济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融资依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可能通过一些渠道放大系统性金融风险,例如,互联网金融或许会增加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安全的研究,正如行业本身,依然在初期探索阶段。然而我们确信,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先进的风险理念,是否在人才和系统上给予足够、甚至是具有前瞻性的投入,能否在用户心目中建立安全的感觉,将是这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1) 传统金融的监管逻辑

  金融监管模式由金融服务模式所决定。在中国,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基于机构逻辑和产品逻辑,形成了以“分业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这种监管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其一,按有形的产品分类。清晰严格的产品分类是传统金融监管模式的起点。经过多年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相对稳定,为清晰严格的产品分类提供了可能,并且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业务规则和监管模式。

  其二,按特定的机构准入。金融业务向来是受到国家高度管制的行业,而管制的对象是以符合准入认证资格的机构为单位的。在这种制度下,只有符合资格的机构,才可能从业,而不符合资格的机构,不可能依法开展和开拓任何与金融相关的业务。

  其三,分业监管。根据业务和机构细分门类,形成了分业监管的格局。各个监管部门针对这些机构和业务分别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这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是相适应的。

  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呈现出蜕变性、多样性和进化性,如果仅聚焦于产品和机构本身,将越来越难以维持稳定、清晰、严格、实用的分类。即使暂时对某些互联网金融业务做出严格分类,也可能由于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很快需要重新定义和分类。因此,“业务和机构分类+分业监管”为核心的传统金融监管模式,从长期看需要有所突破,迫切需要创新的监管思维和监管模式。

  (2) 关于从“园丁式监管”走向“大数据监管”的建议

  互联网金融既需要监管,又需要培育,既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放眼未来的发展。我们建议监管机构采取从“园丁式监管”逐步向“大数据监管”过渡的路径,来取得“监管与培育”、“当前和未来”良性互动的平衡关系。

  “园丁式监管”的理念,就是以“包容性”和“底线思维”来防范金融风险、以“自然选择”来促进效率提升、以“适时修剪”来规范行业运作,同时对核心变量采取量化监控。

  其一,“包容性”是指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的前述特征,需要鼓励、培育和呵护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所谓“底线思维”,是指所有金融业务,当然也包括互联网金融业务都必须遵守基本规则,例如不得参与非法集资诈骗、履行反洗钱义务、向客户充分揭示风险、确保交易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等。监管机构不必在制定和修改规则上疲于奔命,而可以采取主动,事先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企业也可以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在基本规则范围内展开创新,形成良性竞争格局。至于基本规则的制定,可以在理论基础上,结合业界实践,经过与各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和讨论后出台,并根据其成效及时修订。根据“底线思维”逻辑,监管者可以通过对核心变量采取量化跟踪监控,及时发现和控制金融风险。这就好比园丁对花园里的花进行“体检”。事实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化,传统金融体系下的核心变量,如货币供应量、利率、准备金率、存贷比等,本身的内涵和影响也会发生变化,新的核心变量很有可能会产生。监管的理念、理论和技术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

  其二,“自然选择”是指在市场机制有效运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参与主体的自主性,开展自发创新和自由竞争,让市场来决定成功者和失败者。打个比方,与“农夫”采取“播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的策略不同,好的“园丁”并不规定花园里只能种哪几种花、比例如何,而是允许百花齐放。这一点也是由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变化、难以事先规划的特征所决定的。谢平等人就提出,行政化手段与互联网精神相悖,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金融发挥其核心优势的能力,因此必须只是一个仅在初期使用的、临时性的措施。一旦某一形态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成形,就应当立即退出,让权于行业自律组织。

  其三,“适时修剪”是指针对不规范的企业和做法,适时、精准地出手,确保这个行业在健康轨道上发展,而不是高频或过度对互联网金融的日常事务和常态竞争进行干预。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修剪”重点应该放在系统性风险的预防上面。在系统性风险出现和蔓延,像传染性疾病一样影响整个生态体系之前,需要事先防范。

  “大数据监管”的理念,则是指通过动态、实时、互动的方式,通过金融大数据对金融系统内的行为和其潜在风险进行系统性、规范性和前瞻性的监管。

  尽管“大数据监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我们相信,这个远期目标必须在“园丁式监管”的培育下,等整个行业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才可能实现。其一,是监管的分布化和动态化。以属地、业务、机构等为导向的监管将会逐渐弱化,更多去监管针对数据及数据背后所代表的行为。其二,是监管的协同化。金融行为越来越深地嵌入人们日常生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种变化将促使金融业监管者与非金融业监管者之间增加跨界协同。以数据为纽带,监管者之间的交互将越来越频繁,监管框架和规则也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其三,大数据配之以有效的分析和呈现工具,不仅能让监管者迅速观察到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更能让其预测到即将发生的风险和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这样,监管者可以动态地配置监管资源。

  互联网技术正在把人类从工业时代带入数据时代。其本质和深远的影响,将不亚于将我们带出农耕时代的工业革命。在可见的将来,新的产品、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将不断涌现,原有的生存和竞争法会被修改。正如气候变化带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后,每一个物种都需要时间在生态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最终位置。看似简单的干预,可能给整个生态体系带来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使生态体系朝着出乎意料的方向演化。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守望者,监管体系及其背后的理念也面临进化压力。

  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中,监管者如果能更好地扮演“园丁”角色,平衡和协调行业组织、互联网金融企业、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技术功能、社会角色和经济利益,从而逐步过渡到以“大数据”为特征的良性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

本文总结了马明哲领导中国平安至今34年历程中的80条商业思考,包括创业维艰、战略升级、管理之道与人生成长等维度,以帮助读者更全面、直接地了解他的商业智慧。

提起中国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很多人第一直觉会想到华为、阿里巴巴与腾讯,但很少有人会提及中国平安。

但实际上,中国平安的商业成就丝毫不逊色于上述3家企业。2021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全年实现12876亿元的巨额营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16.18亿元。

为什么同样级别的商业成就,中国平安会经常被忽视呢?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平安的“中”字头,让人们误认为其是国资委下属的央企,并非是完全靠市场化竞争取得成功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平安的主业是保险、银行与证券等金融业务,公众更喜欢实体型企业,而对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排斥。

上述两种看法其实是对中国平安巨大的误解。

首先,中国平安的主业虽然是金融业务,但其起家的保险业务并非像传统国有银行那种低垂的果实,其早期是一个被很多人轻视的脏活累活。

并且,保险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其他各个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协同价值,其本质上也是属于实体企业的范畴。

其次,中国平安并非是什么央企,而是从深圳蛇口的一家区域型产险企业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体制的束缚。

在中国平安的发展过程中,其创始人马明哲居功至伟。是其敢为天下先,突破了体制的重重束缚,是其在领导中国平安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最终让中国平安一步步实现业务迭代进化。

第一次进化,是从一家位于深圳的地方型财产保险公司,升级为一家全国性的财产保险公司。

第二次进化,是从一家财产保险公司,升级为一家覆盖财险、人寿险与健康险的全国性综合保险企业。

第三次进化,是从一家保险企业,升级为一家涵盖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与融资租赁等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金融企业。

第四次进化,是在科技领域大力投入,逐渐形成“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全新战略布局。

上述每一次进化,都是开行业之先河,一开始并不被外界所理解。但马明哲都凭借着前瞻的战略洞察与超常的战略定力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最终造就了被华尔街投资人士赞誉为“孤品”的综合金融商业模式。

本文梳理了马明哲领导中国平安至今34年历程中的80条商业思考,包括创业维艰、战略升级、管理之道与人生成长等维度,这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中国平安能成为一家万亿营收,千亿净利润的企业。

1.我这辈子不想做别的事,只想把平安做好, 让这个民族企业和国际公司一样好,甚至比它们还要好。

2. 平安是改革的产物,不能成为改革的对象。

3.过往三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瞬,但平安伴随“春天的故事”的旋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扎根南海之滨深圳,在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沃土,精心耕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在竞争中求生存,创新中求发展。(2018年新年致辞,此时正值平安成立30周年)

4.平安永远不要去想守业,想守业的话,那就不是平安。如果有一天,你们发现我这个董事长开始谈守业了,就可以让我下课。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不停地创业、 永远不断地在克服困难中前进,永远勇敢地迎难而上。

5.遇难而退是狗熊,与难共存是必然,迎难而上是平安。

6.纵观中国企业发展,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可能90%的企业都消失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中,95%的企业都不见了,全世界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7.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崛起的背后,一定是以几家全世界最杰出、最优秀的企业作为支撑,平安必定是其中的核心企业之一。(1999年,马明哲在《平安新价值管理文化》一书中写下了平安的奋斗目标

8.好比一个人一开始挑80斤水,第一个目标是150斤,然后是两三百斤,最后才是千斤重担。大概在创业十年后,平安形成了“要做中国崛起过程中,全世界最杰出、最优秀的核心企业之一”的长期目标,并和国家富强、人民扬眉吐气关联在一起。

9.平安是蛇口的孩子,30年来,我们从未改变当年从蛇口出发时的精神和品质。永远在创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这句话是蛇口基因的集中体现,也是平安文化的精髓概括。在这样的鞭策下,平安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蛇口基因能保存多久,平安未来就能走多远。

10.30多年前,平安提出一年完成500万元的保费目标,这一目标仅是中国人保保费的几千分之一。很多老同事都是内地的干部,刚到深圳,无法解决住宿问题也毫不介怀,白天一起骑自行车跑业务,晚上回公司打保单,夜里就睡办公室地板。

11.平安保险是个新生儿,用什么来证明它的生命力呢?一是靠一颗对客户的真诚的心,二是靠每个人忘我的工作。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12.一停下步伐,就会失去冲劲和激情,失去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这样终有一天会被淘汰。社会在不断地变、市场在变、竞争者也在变,机遇和挑战每天都不会一样。

13.在队伍行进的路上有一座山或一条河挡住了去路,75%的人可能放弃;20%的人可能选择绕行,猴年马月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5%的人,会选择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不达目的誓不回头。

14.我的司龄是30岁,我的心态也只有30岁,30岁算是正当年,还可以和大家一起奋斗、继续努力。希望平安创立100年时的CEO会说,我们最早那个叫马明哲的CEO干得不错。

15. 平安的成长,得益于国家富强,得益于社会繁荣,得益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正是我们30年前从蛇口出发时最原初的想法和憧憬,是中国平安立业的初心。面向未来30年,我们要更加铭记这个初心,更加懂得责任之重,更期待为民生改善尽绵薄之力。( 2018年,马明哲写给平安人的2018年新年致辞,此时正值平安集团30周年

16.我主要负责从0到1的创新,从1到N就交给团队去做。平安从无到有,从产险到寿险,到信托、证券,到陆金所、好医生、金融壹账通等30多家子公司,每一个新模式出来,想明白后就开始找团队,推一把、扶上马,然后我再开始下一个0到1。

17. 平安不是一个赚钱机器,而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

18. 推销的不仅仅是一个保险产品,更是一份对亲人的关爱和责任,一份对未来的保障和承诺。

19.平安姓社会,平安姓公,属于全体股东。管理层就是打工仔,不为某一单个股东服务,而是服务于全体股东。(当被问及平安公司是什么类型的公司,马明哲这么回答。平安是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股东多元化。平安在上市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表示:本公司没有控股股东,也没有实际控制人。

20.越了解越后怕,美国的大公司主要靠管理,一切都计划得很周密,尤其是电脑技术水平,只要输入指令,要什么有什么,将来科技在企业中的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大。(1993年,马明哲去美国考察两个月后的感受)

21. 平安要建成百年老店,只有一条法则,那就是诚信。如果只有通过不诚信才能获得保费的话,这样的保费宁愿不要了。我们要业绩,更要道德操守,更要诚信。( 2001年,平安遭遇“投连险退保”危机,如果部分客户退保的话,当时平安的损失将超过20亿元,而平安一年的净利润还不到18亿元。马明哲选择了“如果客户要退保,马上安排退保”。

22.客户要的更多是我们的诚信。投连事件,是平安寿险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给我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如果我们能永远记住,它也是我们最珍贵的一笔财富。(2001年,平安度过“投连险退保”危机后,马明哲发出的感慨

23.在有生之年,积极致力于业务员品质的提升,改善整个队伍的职业形象,让平安的业务员队伍成为公众最可信赖的队伍,让这个行业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行业之一。(2001年,平安度过“投连险退保”危机后,马明哲发出的感慨

24. 小胜靠机遇,中胜靠人才,大胜靠平台,长胜靠生态。生态包含了平台、人才等。我们对“金融+生态”战略的探索,已经进入无人区、深水区,放眼世界,无先例可循。 过去,我们有中国范围内的创新,现在我们有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并逐步取得了突破和阶段性成果。(2018年5月,马明哲在平安成立30年庆典上的讲话

25. 危机感是平安创新的持续动力和方向。

26. 金融的天职和宗旨是服务实体经济,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着力点,要为实体经济和国家重要战略、重大建设引入“活水”,保驾护航。( 2022年10月

27.不怕多花钱,只怕走错路。

28.为什么平安能够走到今天,和同业的差距逐渐拉开?因为我们总是有危机感,因为我们总是比同业看多几步,总是比同业提前走几步,否则我们肯定输在未来。

29.我如果只做今天平安要做的事,那平安就没有明天。只有做明天的事情,平安才有明天。

30.创造巨大差异的变革是有阻力、有成本的,但是必须创造这种差异化,正是主动追求巨大差异才成就了不一样的平安。

31.我国金融企业与西方的金融企业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上,后者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专业化经营,而我国金融企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专业化水平相对比较低,自身的管控能力和约束能力还很有限,单个业务所产生的风险如果缺乏有效控制,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系统性、全局性风险。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各行业特点不同,分业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2001年,马明哲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回应关于分业经营的看法

32.此次汇丰参股平安,在很多媒体眼里,平安已经大到足够使它们时刻保持关注了。大,当然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大背后也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的,否则,我们会在大的恭维中迷失了方向,大而无当、大而不强,最终成为恐龙。这样的大企业不会是我们共同奋斗、赖以依存的家园。(2002年,汇丰入股平安,平安的资本实力更强,一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马明哲在内部备忘录中提醒高管们保持警惕

33.站在岸上的人永远学不会游泳,这次(2008年)金融危机,呛水的都是会游泳的机构。呛水不怕,关键是呛水之后,我们能否提高游泳技术,掌握搏击风浪的能力。

34. 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单靠一个产品的领先,最多维持几个月;靠一个系统的领先,最多维持一两年;实现整个平台系统领先,则对手就无法复制。

35. 平台建设是制度建设的延伸,平台致胜是比制度致胜更高的层次,平台是比制度更高的竞争利器。因为平台是全方位的优势集合,不仅包括制度方面,还有组织方面、业务方面。通过平台达到的领先,强调的是持续、全面的领先,不是一时一地或者某项业务的领先。( 2008年,平安从矩阵式管理逐步向平台化演进

36.要跳出金融做金融,不要将综合金融看得过于复杂。

37.综合金融就是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8.综合金融要成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是拥有高度协同的文化,第二是建立庞大、高效的系统平台,第三是拥有强大的主业,第四是拥有合适的政策与监管环境。(2010年,平安开始向综合金融方向迈进

39.发展综合金融主要是三大挑战:

最大的挑战和门槛是文化,发展综合金融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文化,剔除本位主义,拥有业务发展的整体观、大局观;

其次是有效的协同机制的挑战;

最后是对中后台进行集中、对数据进行集中的挑战,因为金融业务有很强的复杂性,保险、银行、证券等各类业务在数据标准、经营机制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

40.综合金融和后援中心就好像“一个厨房,多个餐厅”,想吃不同菜系的人可以去不同的餐厅,后台的大厨房会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不同菜系。(2003年,平安开始建设张江后援中心,2006年建成了标准化、流程化、工厂化的金融运营后台

41.“金融后台工厂化”的路子,别人都怕烦怕难,怕短期看不到成效,所以都不做。只有平安坚定不移地做了下来。

42.按照老观念、老方法,非要区分保险模式、银行模式、证券模式,毫无意义。……如果自己不改变、不转型、不革自己的命,很快就会被市场、竞争者革命。对这种市场形势,没有任何选择和退路。发展就是硬道理,面对变化,我们必须要调整心态,做到思想上积极,行动上主动。(2008年,马明哲谈及综合金融的改革

43.世界上没有一个改革有万全之策,只是利大弊小的选择。我们只有把改革中会遇到的问题考虑得复杂一点,把改革中会面临的挑战考虑得深入一些,才能把相应的对策制定得更加充分和全面。(2017年,马明哲坚定不移地推动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战略

44.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盈利,无法支撑快速增长的资本需求。 银行的商业模式要向“零售业务加轻资产业”转型。对公业务也要转型,“打猎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过去了。

45. 发展电子商务归根到底是创造两个价值:一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二是自身创造价值。国外金融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在网点发展上可能慢一些,但科技手段发展会很快,所以发展电子商务是整个金融业迎接未来挑战的重要步骤。( 2000年7月17日,平安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并推出了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

46.(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放市场之后,国内的公司需要加快走向国际化,国外的公司也要完成本土化。平安的国际化战略在10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平安使用了国际一流的咨询公司,全方位与国外同业合作,建立一个可以容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文化,引进国际一流的专家,事实也证明我们是成功的。我们虽然付了一点过桥费,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2001年3月24日,马明哲通过PA18网站在线回答员工问题

47.金融行业不需要实物交易,更适合应用互联网渠道。如果互联网进入传统行业更快,互联网就赢了;如果传统行业能够更快地应用互联网科技,传统行业就赢了。未来,我们的重要战略是用现代互联网科技来引领综合金融发展。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企业各有优势,在思维方式和文化上,互联网企业更加创新、年轻化。双方可以在产品、营销渠道上进行合作。

48.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60%以上的现金、信用卡会消失,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前台由互联网企业代替, 大型金融机构的前台向“小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90%以上的个人金融业务在线上服务。 2013年11月,马明哲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一场互联网保险论坛上做出的预测,此时他和马云、马化腾共同成立了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

49.“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一个从右到左,一个从左到右,逻辑上两者是相反的。 “金融互联网”首先是从金融业进入,然后到服务,再到行业和市场;而“互联网金融”是从体验和服务开始,到行业和市场,再到金融。 2014年1月,马明哲在平安互联网金融战略发布会上谈及他对互联网的思考

50.现代科技的确发展迅猛,给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客户的消费习惯在改变,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在革新,但寿险产品的特殊性使得互联网无法完全取代寿险营销员。(2017年,马明哲在平安人寿2017年高峰会的讲话

51.数据化经营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先知、先决、先行。未来任何竞争的成败都取决于数据化的能力,平安的目标就是“全面数据化经营”。

52.竞争是正常的,任何行业都存在竞争,竞争才能促进行业发展。正因为有这样一批卓越企业相互不甘落后地竞争,才有今天互联网的蓬勃发展。(2013年11月,马明哲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一场互联网保险论坛上的讲话

53.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一旦我们的战略、方向确定,对于建设性的意见,我们应该听取,但也不能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改变我们的战略。所以,我们要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其他人要说就让他们去说吧。

54.平安的能力是我们创造的,更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赋予的,参与“智慧城市”是平安把这种能力回馈社会的方式,即便开始不一定赚钱,但我们别无选择,舍我其谁!

55.投入100亿元帮助贫困农村地区,实现根本性脱贫。(2018年,平安计划投入100亿元启动“三村建设工程”,到2022年10月,已经累计投入近500亿元资金帮扶乡村产业发展

56.过去我们的保险是冷冰冰的服务,但现在我们追求的是一个现代新金融、新医疗保险模式。平安希望能够在传统的保险领域升级,提供一种新的保险服务。

57.金融是现在时,医疗是未来时,是平安下一个10年的大布局。(2021年2月4日,中国平安发布了2020年年报,马明哲在年报致辞中提及未来的战略)

58.我时常坐在办公室都感到诚惶诚恐、提心吊胆,担心一不留神就落后于人,不知不觉就被数字化时代所淘汰。数字化时代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赢家通吃......未来,全面数字化必将成为平安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与“领头雁”。(2021年,马明哲在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署名文章谈“数字化”)

59. 制度建在流程上,流程建在系统上。

60. 企业是树,文化是根。

61. 事实证明,即使是一流的产品和项目,如果不能执行到位,也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一流的战略、二流的执行,不如二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

62.1997年之前,我们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流程还能勉强适应业务;1997年后,和公司业务迅猛发展劲头相比,管理能力逐渐显得脆弱起来。

63.你们争来争去,但谁有过做世界一流企业的经验?我们通过麦肯锡直接学习世界最先进的东西,就等于走捷径。(1996年,马明哲聘请麦肯锡为平安做改革方案,遭到内部反对

64. 价值最大化原则是平安人为人处世的桥梁,是平安经营管理的行动纲领。凡是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事情,就是对的,就是我们努力追求的。( 1999年,马明哲谈平安的企业文化

65.平安的人才梯队很强,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很好的梯队,不是靠某一个人。

66.只有我们业务同仁收入增加了,主任、经理收入增加了,才能证明业务品质、技能产能确实提高了,说明客户更加接受平安,不但接受平安的寿险,还接受了平安其他丰富的产品和服务。(2014年,马明哲建议将提升业务员收入列为寿险“一号工程”

67.平安管理层中60%来自海外,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的同事在一起愉快工作、精诚协作,有成就感,有包容的文化,才有良好的团队合作。

68.我们是看准方向在哪里,再设计好精确的图纸,然后铺好路再走过去。但互联网公司是先不管东西南北,有任何灵感,都靠撞墙把路给撞出来。传统金融公司往往会考虑多看几眼,等有感觉了,再向前走,虽然可能会比互联网公司慢一点,但我们一直努力让自己快点适应新的环境、文化和形势。(2014年,平安积极向科技与互联网型的金融集团转型,马明哲谈及传统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差异

69.没有什么秘方,有的话也就是启用优秀人才,平安有很多年薪上千万的管理者。(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问马明哲:“你管理平安万亿资产,有什么秘方?”,马明哲如此回答

70.许多人认为董事长是领导董事会的,其实董事长就是一票,只不过我额外增加了一个召集、组织董事会召开的权力,根据股东和业务的要求,把议案提出来。董事会是集体决策。董事长是推选出来的,不是谁指定的。

71.一家公司如果和具体的个人牢牢绑死,长期而言,一定不是好公司。平安要成为“百年老店”,永续经营,就不能依赖于某个人的品牌和作用,而要靠整个团队的力量。我的责任是不断完善和加强平安的团队、文化、制度,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72. 平安经营和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我的工作在于,努力创造一种机制,交出一个谁都能带着向前走的平安。无论我个人何时退出,平安都会像一艘有自驱力的航空母舰,勇往直前。未来,我希望我能变为观众。

73.()什么时候退休,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股东认不认同。比如今天的股东大会进行了投票选举,如果大家不选自己,自己就不合适继续在公司任职了,这个决定权在于股东。

第二,对自己来讲,是否退休,取决于是否可以继续为公司创造新的更大的价值。

第三,是否退休,还取决于平安集团是否有更优秀的管理团队。未来平安集团要让更优秀的人登上这个舞台,平安现在管理团队是很强大的,基本上都是50岁左右,各方面能力都很强。

74. 成功绝不是某个人的成功,只有积极地帮助同事、下属成功,帮助他人成功,你才能成功。

75.昨天的马明哲绝对领导不了今天的平安。

76.袁老(袁庚)对我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有三点:

第一,他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学习能力令人佩服,他永远追求而不满足,即使已经有很高成就,也不故步自封;

第二,他胸怀宽广,能听取不同意见,对新人、新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非常包容;

第三,在平安遇到挫折时,他无私地站出来支持平安,保护平安的新机制、新道路。

77.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要犯错。许多人的共同心理是怕犯错误,有的人甚至幻想一辈子不犯一点错误,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不怕犯错,善于从错误中学习,又能保持良好心态,这才能完全发挥出人的最大潜能。

78. 人生就是如此,顺境逆境共存,只有在逆境中的成长才更扎实。关键要保持积极心态,永不言败。艰难困苦都是暂时的,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把苦难当作锻炼意志、磨炼品格的好事。现在多吃苦不是坏事。

79.教育好一个贫困的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1993年,在马明哲的倡议下,平安成立了希望工程救助小组,开启了公益之路

80.有些人浅尝即止,小富即安,注定成不了大器; 唯有以坚强的毅力和决心,保持节奏,调整步幅,起跑、中途跑、加速跑、冲刺,各个阶段都不出现大的失误,才能成功冲线。

关注黑马传播矩阵, get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何时召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