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彬宇: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著作是什么

日下午,“四观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第二十二期开讲。著名作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摩罗教授莅临四观大讲堂,为大家带来一场“《论语》的第一主题:修身”的精彩讲座。
参加本次讲座的还有一些聪明可爱的中小学的孩子们以及专程从山西赶来的朋友,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承和蔓延。中华优秀文化需要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们的心中,只要悉心培育,终有一天会硕果累累。
讲座开始前,由四观书院副院长王一先生代表廖彬宇院长为摩罗教授颁发四观书院导师聘书并致辞。
“摩罗老师是我国著名作家,现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文化战略、文化产业等方面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站起来》、《中国的疼痛》等,其作品《巨人何以成为巨人》收入江苏高中语文教材。
摩罗老师个人的思想也经历过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原来摩罗老师对西方的文明文化非常了解和精通,也推崇其中的某些价值观。当他真正的将东西方文明和整个文化体系做了对比之后,他才发现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文化体系应该是全世界最优秀、最卓越的一种文化。自从有了这种意识,他就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包括他自己也开办了一些教学机构,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相信,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有所了解和体悟之后,不仅是中国人,包括许多外国人都会对这样一种博大精深、弥纶天地的文化体系产生一种敬仰和向往。摩罗老师在各种场合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时候到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摩罗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的题目就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的相关内容,让我们以掌声向摩罗老师表示感谢与敬意,并欢迎摩罗老师开始今天的演讲。“
接着,摩罗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精彩讲座(详尽内容附于文后)。
本期“四观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圆满结束,感谢摩罗教授带来的这场深入内心、发人深省的精彩讲座,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期待着摩罗教授再次莅临书院授课!
以下为摩罗教授讲座的大致内容(文稿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刊发时有删节):
各位朋友好,感谢大家在这么热的天,到这里来同我一起交流学习《论语》的体会。我还发现有一些孩子也来到了课堂上,我特别开心。
北京市规定《论语》是中学生的必读书,而且也是中考必考书。所以我们社会从一般人到社会管理人都意识到一个问题,《论语》和儒学和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所以都在想各种办法把它添加到我们的体制内教育之中。这样对激励中学生学好《论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我们传统文化复兴需要一段时间,恐怕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真正的复兴可能是在下一代的手里。今天的孩子正好是我们的下一代,到他们成为社会主流群体的时候,在他们手里传统文化的复兴可能会比今天好得多,所以孩子学《论语》是特别重要的。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学习《论语》的体会,《论语》是我们儒家学说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是我们大圣人孔子言论集,它的地位非常高。
《论语》的第一主题是“修身”,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当然《论语》的核心主题并不是修身,它是要我们达到仁的状态,它的核心概念应该是“仁”,以仁救人心,要用礼来救世道,是以仁救心,以礼救世,这是它的核心主张。
但是你救人心怎么救法?通过什么方法救?救世也要通过人来救?通过什么样的人来救?这个很重要。所以在《论语》中,它讲修身讲的特别多。因为在孔子和他优秀的门徒看来,要以仁救心也好,以礼救世也好,都要依托人来做这个事。来做这个事的人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要修身,为救心救世准备条件。所以我认为在《论语》中,“修身”是最大的主题。后来也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作为一个起点,所以从《大学》里面来说,也是把修身作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讲《论语》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就是一定要结合《论语》的文字来讲《论语》。为什么有这样的愿望呢?因为我认识的一些朋友,非常喜欢在外面听各种讲座,参加各种培训班,而且这些班收费很贵,报名费一般是几十万。他们的学习方法是请一些知名学者来开班讲座,比如说请一个老师讲《论语》,而且只能讲那个学者对《论语》的研究,学习的人听完讲座之后,他对于《论语》的文本没有增加熟悉度,因为他平时忙于其他工作,没有时间读《论语》。你听一个讲座下来,听的时候觉得很懂,跟上了讲座者的思路,但是讲座完之后离开教室就全忘了,因为文本不熟。
所以我觉得我有机会讲《论语》,一定要结合《论语》来讲,要咬住《论语》的条文,你不讲这些条文光讲体会,可能对平时没有时间熟读《论语》的人来说效果比较小,所以我就采用了这种讲法。
“修身”这个概念在《论语》中没有出现,但是我在学习《论语》上我还是把它作为一个概括词来概括这个理念。《论语》中有“修己”这个概念,没有“修身”这个概念,但是“修己”跟“修身”实际上是一个意思,都是强调精神人格的修炼,这是相通的。
我把《论语》中论述“修身”的条文20几条摘出来,同时分了四类来理解它,看孔子和他优秀门徒,究竟从几个侧面来阐述“修身”问题。我就按照四个方面来解读“修身”的问题。
一、人不知而不愠
他提出这个文字就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我对第一章比较感兴趣。我觉得那么多人来编写《论语》,他把哪一章放在第一一定是很有讲究的,为什么把这一章放在第一?所以我琢磨来琢磨去,我觉得第一章其实是一个团队宣言。
孔子在当时的社会不被看中,不被接纳的圣徒,他带着一帮学生想推行自己的主张。这些学生说实话刚来的时候也看不到有多少希望,说老师我在你这里学,学完了之后谁要我去当官,看不到多少希望。所以孔子建立这个团队,给大家打气,给学生坚定信心非常重要。所以孔子不是一个一般的老师,他是这个团队的领袖。
从社会意义来说,他是团队的领袖;从政治角度来说,他有宏大的政治理想,要靠他这个团队来实现。所以孔子怎么样组织和领导这个团队非常重要。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论语》的第一章就编了这段孔子进行团队建设的文字。相当于我们企业家领导企业的时候,建立一个企业文化;甚至也可以说相当于当年共产党的领导人建立了一个党,要用什么东西来领导这个党,凝聚这个党,是这样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经常有学生说,在这里学习感觉不到有前途,内心不快乐,又不被大家了解,大家瞧不起我们,觉得我们空的理想,讲仁政、讲礼这些东西和社会很隔绝,所以学生很迷茫。孔子让大家找出你的乐子,找出你的喜悦来,找出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所以他说了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在这里认真学先王的圣贤之道,而且适时的演习、实践,所以这一条用圣贤之学来吸引学生本身就很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觉得也有乐的东西,无论是近的地方还是远的地方,背着腊肉往这里赶的人有的是,你们珍惜机会吧!所以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有两层意思:第一种,同一师门的人;第二种,是相同志向的人叫朋。
我们学礼的先王之道,人家学的不是仁政,都想各自为政做世界老大,所以我们这一套东西没有人喜欢。面对这个问题,孔子只能令外找一个标准,他必须建一个标准,来凌驾于世俗的标准之上,才能够让学生心服口服。所以他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们,不理解我们,也没有任用我们的打算,不想任用我们去当官。可是我们的反应呢?如果人家不任用我们,我们就不高兴,我们不就是常人吗?我给你们的思想不就是当圣贤嘛,人家不了解你,你要自己懂得自己,你要有自足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估,你自己知道价值足以。你对别人对你的不尊重、不理解,别生气,你要进入这个状态,你才是真君子。
孔子要求学生当君子,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现在他把“人不知而不愠”当做条件摆出来,我们自己是自足的,我们不对外生气,我们只对内提要求。这样学生的心理就得到了激励,就能够坚持起来,能够稳定下来。所以我觉得这一段是孔子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进行团队建设给大家找精神凝聚力的一条纲领。第一章就是这个团队的纲领,从今往后这个团队就明白,我们活着是为了先王标准,而不是说让周边世俗的人不认可我们,不欢迎我们,于是就把这个团队的目标确定下来了,所以这一章特别重要,成为第一章。
上面讲“人不知而不愠”讲一遍讲不够,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动摇了,所以孔子就反复讲“人不知而不愠”,一定要让大家做到。所以在《论语》往后各章,很多地方讲的是同样的意思。
孔子说,我们不要担忧人家不知道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你不要担心别人说你不能做官,你要知道有机会来的时候,你有能够当官,有能够治国平天下吗?我们要从自己的角度解决问题。
在另外一个场合孔子又强调,“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我们不要抱怨说没有给我一定的岗位,如果给你岗位,你是否可以做好,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素质。
在另外一个场合孔子对徒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面讲我们不希望外界人理解我们,我们首先要考虑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自我角度来说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觉得这个诸侯你了解吗?诸侯了解你吗?孔子对他的学生所提出的要求更高,一步一步的在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他希望孔门所有的弟子,要在自己的内心修炼好自己,积聚好能量,将来能到社会上担当大任。
各诸侯国之间都想当老大,天天你打来我打去,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孔子觉得这个世道不可忍受,为了万民他要开辟一个新的世道,所以他就招收了这些弟子,建立了这样的团队,传播先王圣学,传播仁,传播礼。他把这种大志逐步灌输给了他的学生。
刚才讲的“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他做的第一步工作,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建设我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标准,超乎乱世之上的标准,这个标准跟先王时期是一致的,是要挽救这个乱世。不以外界认可为条件,而靠自己认可自己,向内追求,向内求索。这讲的是孔子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提出“人不知而不愠”,怎么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呢?我们要想在精神上有一点点长进,这个过程是十分艰难的。那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呢?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
二、三省吾身,修信修恕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在做这种工作,帮助自己和孔门所有人来实现“人不知而不愠”,那就是通过“三省吾身”。这里引一段话非常有名曾子说的,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的内心世界,“三”是指“多”,多次反省我自己的内心世界。各个方面进行反省,他罗列了三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为人办事是不是用尽了自己的能力。“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概括为两个字“担当”。我们忠于国家要为国家承担责任,要有担当。我们跟朋友讲信义,这是要付出努力的,付出代价的,这个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就是担当。《论语》中为什么要说这个“信”呢?朋友之间要讲信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很难做到。关键时刻为了维护朋友之间的友谊,是要有担当的,所以信的基本含义是“担当”。
“传不习乎?”这句话有两个解法。曾子要传给学生的那些知识那些大道,他自己是不是很熟悉,自己是不是在这个领域,这是一个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传不习乎?”。这是解决“人不知而不愠”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提出来的,他提出来之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吾日三省吾身”这个方法得到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理解和尊重,而且很多人都信奉。
这一章又是重点,又重复了“信”的问题。孔子反反复复跟学生谈“信”的问题。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不讲信义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一个人没有担当就不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群体当中没有担当就不是群体的人,不是这个群体的人那就不是人,因为人是社会人。
他还说,“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的古代的马车,有一个很长的圆,前面连接一个横杠架在马车上走。如果没有这个栓子,马就把横杠往前拉了车子也不动。所以輗是一个车子的必要要素,没有这个要素,这个车就不称为车。
没有“信”这个要素,人就不成为人,你就承担不了人的社会职能,这个比方打的比较彻底。彻底告诉人,“信”,人的社会信用和精神人格建构何等重要,把他提到这样重要的位置进行理解。我们有人总结儒家的学说,讲“仁、义、礼、智、信”,把信一定要列进去。它是人之成为人的一个必要因素,没有这个因素就不是人。
这一条是孔子主动谈他自己的特点,用来启发学生。他对曾子说,他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因为曾子是悟性特别好的时候,孔子说什么的时候他马上表态。孔子很高兴,因为他一出口学生能够听得懂,他很高兴。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其他人都听不懂,就问指的是什么?曾子告诉他,夫子之道,曾子是真懂他。
曾子强调:“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有两个重要的信息,一个是曾子对孔子的解读,他悟到了“忠、恕”。“忠”就是讲的担当,孔子是一个有担当的人,孔子讲的是有担当精神,这是积极的担当;“恕”,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消极的担当,我们要包容别人,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担当。所以曾子对孔子的理解很到位,这是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孔子为什么要强调“吾道一以贯之”,这和第二章极其相关。孔子问他的学生,你们是不是认为我就是一个博文多识的人,学生说是难道不是这样?孔子说,不是,你想错了。
他说,我的特点是一以贯之,我靠的不是博闻强记,我靠的不是知识渊博,我靠的是一以贯之。这是孔子在强调自己的特点。知识是死的东西,一个一个知识记在一个人脑子里,如果他没有组织化,没有一个核心把它组织起来,这些知识的意义不大,而且它们之间也不能内化为人格的修养,它只是一个知识。一旦知识围绕某一个中心呈组织化状态,系统化状态,这个知识就是融会贯通,就会帮助你的品德、心性往上发展,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孔子特别强调,他自己的特点他是一以贯之,他是有核心概念的。这些核心概念是什么呢?就是“仁、理、忠、恕”这些概念。孔子当时的知识很渊博,各诸侯国遇到问题,自己想不明白都派特使来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儿,孔子每个都可以解释清清楚楚,所以孔子学问很大,知识很渊博。孔子担心自己的学生用世俗眼光看待他,认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样的话这个团队就不能称之为团队了。你到这里来不是来学习的,是要有目标,有理想,有担当,要能够完成孔子给予你的使命。所以孔子跟学生反反复复讲这些东西。
我的特点是什么?我有一个道,终身围绕这个道做文章。我所有知识都是为了推行先王的仁政,推行先王的礼乐文明,让天下进入大同。我的志在这里,不是在于知识。孔子在跟学生讲这个意思。如果不讲清楚这样的意思,学生对他没有这样的理解,那学生将来的言行和孔子教育没有多大的关系。你不就是学了一点知识谋一碗饭吃吗?和今天的读书人是一样的,就是混一个教授职称。孔子对他学生的要求不是这样的,他要求他的学生成为文化意义上的敢死队,要替天行道这样的勇士,仁人志士。所以他老跟他的学生灌输他的这种特点。他是围绕道来组织知识的,不是一个博闻强识的人。
现在据说在全世界非常受推崇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个词一句话,我能够记住并且奉行一辈子,而且奉行一辈子都不违背大道。孔子说有,有这样的话,有这样的原则,那就是“恕”。说完“恕”之后他做了一个补充,规范学生从什么方面理解这个“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们做人不要太强大了,我们做人做的小一点,保守一点、温和一点,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其他人之上,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一个底线,孔子告诉他一个底线,你将来的发展要保持这个底线。
所以这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看到人类建立仁礼观的一个底线。至于积极的价值观就是“忠、信、孝”那几个价值观。“恕”就是消极的价值观,不能强加于人,要包容人,尊重人。要让别人跟你一样平等的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要把别人的存在成为你的工具。别人的存在有他自己的价值,他应该有他自己的发展空间,我们不要破坏他的空间,不要把他的发展空间挤占了,变成我们自己的空间。
你想想,如果他把我们自己的空间掠夺去变成他的空间,我们开心吗?我们肯定不开心,既然是这样,我们就不要掠夺他的空间。孔子建构了这么一条消极的底线价值,要他的学生不要违背,要记住这个底线,不要颠破。
据说现在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非常推崇《论语》中主张的这种伦理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说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什么众多差异,你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讨论,千千万万个角度都可以讨论。但是其中有一个角度就是这一条底线价值,我觉得西方文化没有这个底线,他对别人的存在缺乏尊重和包容。他认为所有人,他只要存在,只有通过成全我的价值他才有价值,如果不是为了成全我的价值,他怎么存在是没有价值的,这是西方人普遍的观念。西方人用这样的观念,推动自己的发展,把自己的种族扩散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
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中国人有这个底线。现在的西方人认为古希腊、古罗马作为他们的传统来源。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特征,奴隶只有通过成全奴隶主的意志才有价值,这是奴隶制的特点。
所以西方早期漫长的奴隶制度,养成了这种伦理观念,他人,即奴隶和一切可以变为奴隶的人,这个他人只有通过成全我的利益才有价值,如果不能成全我的利益就干掉。
所以,从这方面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伦理价值上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的人文学说是在奴隶制度的社会背景下起源的人文学说,他们政治学说的基调就是绝不能给别人留下生存空间,不尊重别人的生存空间。所以他觉得奴隶就是我们的工具,他就是干活的,他只有干活创造财富才有价值。西方整个政治学说、伦理学说都是在古希腊、古罗马奴隶社会背景下起源的,所以他们充满了这种思想。
中国历史上有过奴隶,但是从来没有过奴隶社会。奴隶制度不是那个社会的主流制度就不能叫做奴隶社会,所以中国是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文明,我们建立起来农耕文化以后,是懂得尊重其他人的生存权,生存空间,我们懂得这样的东西。
所以孔子这一句话说起来简单八个字,但是它是在孔子之前几千年或者几万年的文化观念的积累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它不仅仅是孔子的思想,也是尧舜的思想,也是炎黄的思想,它是中华民族从很早以来,一直在建构的价值观,建构到孔子这个时代,所以它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儒学就是这样的特点,儒学建立的社会制度是有一定等级的社会制度。因为人分等级是客观存在,他认为社会每一个等级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让大家各自在自己的空间中发展,这是儒家的主张,跟体现的伦理是密切相关的。
要实现“人不知而不愠”要有途径,孔子和他的门徒就设计了三省吾身的方法,后面还要强化三省吾身,强化自省的问题,强化通过自省克服自身的问题。
三、自省自讼,改过约怨
我们第三个问题讲的就是自省自颂,改过约恕。孔子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看见圣贤就要向他们看齐,看见不贤人身上的缺点怎么办?用世俗人的思想,我们见到不贤的人,想要提升一点优越感行不行?骄傲一分钟行不行?不行。他说见不贤我们要内自省,这个要求很高,他不让我们有一点点卑微世俗感。我绝不能像他那样不贤,要进入到这种状态。尽管这个要求很高,可是这种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下一条,孔子也是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但是他觉得不太开心,他觉得没有人能做到这个要求。他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颂,现在很多是诉讼这个词。颂基本的意思,你觉得被欺负了,要找一个公证人诉讼,讨一个是非,要辩明是非。辩明是非之后怎么办?那就要审判那个非,责备那个非,颂的意思是这样。
孔子主张,人要见其过而内自颂,你觉得错了,你要在内心给自己审判,人要有这种主观能动性,要有这种道德力量。孔夫子认为人应该能这样,能见其过而自颂。可是孔子觉得很悲观,他说我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颂的,他有一点失望。就讲了这样的话,罢了,罢了,我太失望了,我不想再看到这样的人了,因为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罢了,罢了是一种表述方式,我们不要太看中这个表述方式,我们要看中的是他为什么有这种思维。他通过自己的修炼发现,第一,人应该这样做;第二,人能够这样做。他才提出这种要求,才有这种思维。我坚信这一点,人思维里面有的都是社会上有的。孔子思维有这种思想,是因为他通过内省发现,人实际上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这就成为我们民族的一条道德要求。
《论语》中所提出的要求,无论是高还是低,我们民族都在践行它,奉行它。两千多年来我们奉行得很好,要不然人家怎么会这么追捧它。
刚才列了几条都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我们往下看,怎么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要吾日三省吾身,省过之后是什么呢?那就是改,我们这个标题讨论是改过的问题,先反省,然后改过。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一条特别温驯,为什么特别温驯呢?孔夫子是我们的道德教师,但是他对人是很理解很包容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就是,如果过你改了,那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过,这句话你说听起来多温馨。前面这句话,“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你不为这个错误改正,那你就是真正的错误了,这个时候孔子才会很严厉地批评你。这是修炼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要改过。
还有一句话复杂一点,“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法在我们的汉语中的意思是法律、法规的意思。我们当然要照着做,要追随它,我们做错了怎么办?“改之为贵”做错了就改,这是一个要求。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有人跟你说好话,把你吹成伟大领袖了能不说乎?很开心。孔子的意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想“绎之为贵”,他说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不要沉浸在好话中出不来,你要反复推敲这句话。
“说而不绎”,如果你光开心不去好好进行判断真假。“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要求大家有点虚荣心有点小过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要及时醒悟过来,不要沉浸其中,要改过来。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我理解,“富而无骄易”也很难,跟“贫而无怨难”一样难。孔子为什么说“富而无骄易”呢?我认为是孔子鼓励富人不要傲慢,这件事做起来不难。孔子教人是很讲究方法的,而且孔子好像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万世师表。他要说到人家心里去,要让人家感到很温馨,让人家愿意接受他的意见。这不是有意为之,是形成了一种风范,他的气场特别大,因为他的境界非常高,不是我们常人能够想象的,所以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恕矣”。“躬自厚责薄责于人”对自己我们多责备一点,对别人我们少责备一点,少提要求。一个人有担当需要胸怀,需要能力,需要的因素太多了,孔子教你怎么样做到,怎么样把需要的东西全部准备好,然后再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自己修好,要有担当,这样你才能够更好的做大事。
孔子还有一个要求“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自己要有约束能力,不要过于膨胀自己,你要知道处处能够约束自己你还有过失的话,那种情况不多,你犯错误的机会就少。
这一条我想稍加发挥,这是我们儒家文化的特点。儒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当然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其中一个角度,儒家文化就是圣贤之学,圣贤之学再换一个说法是什么?实际上是帝王之学。帝王之学再换一个说法是什么?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也就是说统治天下的学问,儒家的学问是这种学问。
儒家学说可贵在哪里?作为帝王之学,强调的不是帝王的权力,强调的是帝王要怎么样约束自己,要怎么样担当天下大任,强调的是这一点。这一点看起来非常的宝贵,非常的感人。儒家学说从古今往后建立起来那么多的经典,他谈论帝王的时候不是吹捧帝王,而是在处处约束帝王的权力。帝王在儒家学说中像千里马,儒家给这个马套上笼头,让他的力量规范到造福天下这个框架里面,这是儒家学说的特点。
所以儒家的大经《礼记》开篇有是这么几个字“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他告诫统治阶级,圣人是这样要求帝王的,他说“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你要做的是约束自己的欲望,要担当起造福万民的责任,这才是圣人,这才是好帝王。士大夫阶层要朝这个方面努力,不光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我觉得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基调。中国政治哲学的基调就是控制政治的独裁者要约束自己,要收敛自己。
中国为什么能够强大两千多年,自秦、汉中国可以说是无敌于天下,一直到1840年我们无敌于天下。为什么无敌于天下?我觉得中国的统治者很优秀,真的很优秀,比西方的统治者优秀多得多。他们太明白自己应该承担什么,太明白这一点了,所以他一代一代战战兢兢告诫自己。你看《尚书》里面,《尚书》都是先王留下的遗训,《尚书》里面的措词都是恭恭敬敬的,都是战战兢兢的。我们这些领导不能犯错要照顾老百姓的利益,要让老百姓有饭吃,老百姓没日子过,我们大家全完了。《尚书》说来说去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统治者他的内心是如此明白自己的有限性,如此明白自己肩上,实际上不是谋私利、谋享乐,实际上更多的是责任。
孔子的教诲不是孔子自己的发明,是尧舜禹以来中华文化在他身上的集中体现。孔子之前周公旦是集大成者,周公旦之后孔子是集大成者,孔子之后毛泽东是集大成者。你看“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是一个规矩,“敖不可长,欲不可从”这是消极伦理。毛泽东总结一个积极伦理,当官当帝王,积极伦理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你当帝王不是为个人志当的,不是为了你个人乐当的,都不是,他是消极伦理他全部否定了,所以你这四条都要有这种底线。积极伦理呢?你当帝王是为老百姓当的,是为人民当的,所以你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感觉共产党意识形态,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也不是毛主席他从个人心里面长出来的一句话,是从几千年文明里面长出来的。历史上那些大圣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毛主任只不过是说出来了,写出来,实际上前辈都在为这五个字做努力,做铺垫。
所以孔子提出来“约”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政治格局中非常大的概念。这是讲到怎么样修身?怎么样“人不知而不愠”?后来讲到有约,从政治哲学高度建立约的概念,你还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吗?当然就可以做到。
“修身”进一步讲,有人很容易误解“修身”这个概念,可能就是独善其身吧,很容易误解。实际上不是这样,你从《大学》就知道,你把《大学》翻开,“修身”不是为了“修身”本身,它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崇德虑远,修己安人
下面我们讲“崇德虑远,修己安人”。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自己在修身的时候,他问孔子敢问崇德,修慝,辨惑?请教这几个问题,孔子说你问的太好了,这几个问题都是大问题,孔子回答的很简单。孔子教学的特点,他每次教学的时候都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内在的需求,回答非常简单的答案。
他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平时做事比较计较,考虑回报。不要计较不考虑回报。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我们责备自己内心的那个邪念,不要盯着别人的邪念说事,盯着自己的邪念说事,一切邪念都在你自己的内心,你能克服你自己内心的邪念,你就成功了。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一朝之忿,忘掉了自己的目标,忘掉了自己的利益,也忘掉了亲人的利益,做了错事遭受了惩罚。你要忍教樊迟,不要动不动生气。“人不知而不愠”,你还有什么好生气的,不要因为愤怒忘掉了自己的根本利益,这几个方面的教导。这里还是号召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修养要做好自己,有人就提倡了,要以德报怨要做到最好最完美,最有超越性,超越个人的利益和感情。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能怨和德得到同等待遇,孔子不喜欢过,以德报怨是过,所以他不主张以德报怨,而是主张“以直报怨”。“以直报怨”是什么概念呢?我理解“直”是什么呢?“直”就是应该怎样就怎样,讲正义讲应该。要用正义的原则来回报那个怨,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
有一个当代学者说,所谓“以德报怨“,说明白就是以怨抱怨。当然他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总之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主张要区分德和怨,你不能对你遇到的德和怨同样的态度,那样就不公平了,那样对这个世界也是一个不好的。你做的太过对世界就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所以孔子讲“直”,“直”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多次提到了“直”。
我们再看第二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提出什么主张?这个远虑就是长远的谋划。孔子主张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长远的谋划。从大的来说,他对什么世道不满有一个长远的谋划,你个人生死也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谋划。如果你没有长远的谋划,那就会有近忧,你在很多事情上就不知道怎么处理。如果你有长远的谋划,手边的事情就不会有近忧了。手边的事你就很好做判断,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我觉得是因果关系,没有长远谋划你就一定会有近忧,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怎么判断。你有了长远的谋划,以那个长远谋划为标准你就不会有近忧,手边出现的事很容易就下判断做选择,怎么处理马上就有主意了。这两条是一个因果关系,对人很有激励作用。
这是“修身”主题的最后一章,修身修己为了什么?是为了自我完善,还是在自我完善之上有更高的目标,这一章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一章。
“子路问君子”,子路跟孔子请教,怎样才是君子?君子要怎样做?孔子分几个层次回答他,第一个他回答的很简单,他说“修己以敬”。因为子路是一个比较躁动的人,他根据子路的特点,就告诉他要安静下来,体验自己内心的沉静。所以他说“修己以敬”就是君子了。子路听到这个答案之后不满足,他希望领教更多。他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根据这一句话就可以做成君子了。孔子又说了一句,“修己以安人”,孔子说你修好自己,有了内在的能力,你就去安人。这个人在孔子时代人有两层含义:第一,人是一个整体,我们大家都是人;第二,他是有群体区分,他把士大夫阶层的人叫做人;把普通老百姓叫做民,人和民是分开的。当然那个民也可以叫做百姓,在本章当中他用的是百姓。总之这里说的人不是指整个的人,是指人类社会某一部分群体,是指士大夫阶层。他说你修养好了自己有能力,你就去服务于人这个群体士大夫群体,让他们能够过好日子,这是你的职责。
子路很认可这个说法,可是他觉得老师话没有说完,他再问了一句,“如斯而已乎?”,孔子说你能够做到修己安人,你还需要再提一步,就是“修己以安百姓”,有了担当江山社稷的能力,你就要去为老百姓谋福利,造福百姓。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孔子说完他又补充了一句,孔子也知道这个要求太高了。孔子说,我给你提这个要求是至高无上的要求,你现在也别急,慢慢做准备,慢慢去努力。只要一天一天接近这个目标就不错了,连我们天天称的圣人尧舜在这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完美,也有瑕疵。所以“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说尧舜做的都还有瑕疵,没有完全做好。这是孔子的回答。
我们看一下,三个层次,修己,达己,达己之后安百姓。百姓就是民,这连起来讲就是修己以安人民,安人民是什么意思?用毛主席的话说,安人民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嘛。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了这个要求。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故意说的实现不到的骗人的口号吗?不是,他是从世世代代先贤那里总结出来的,继承下来的,不是假话,他是真的在做。
孔子讲到最后来了一个很现代的口号,就是“安人民”即“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论语》“修身”的含义,“修身”是为家国天下服务。孔子的学说说实话真不是为老百姓建立学说的,而是帝王学说。他要圣贤做好自己,管理好国家,治理好天下。让老百姓在他的天下不但有生存空间,还有幸福的空间,他的目标在这里。
所以孔子的学问很大,《论语》的学问也很大,“修身”的学问也很大。因为它是一个基石,他是孔子学问的基石,由“修身”的学问通向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所以我认为“修身”是孔子《论语》中的第一主题。有了“修身”,后面的问题才能展开,没有“修身”后面要讨论治国你从哪起步?没有起步,你要平天下,你要讨论仁,讨论礼都没有起步。所以“修身”是一个基石。
孔子时代,孔子想用“仁”和“礼”学说挽救天下,可是天下不待见他。周游列国14年,这些国王对他很客气,但是没有人把权力给到他。为什么这样呢?是不是那个世界对孔子真的特别不公平呢?孔子为什么天天讲“人不知而不愠”呢?我觉得孔子内心隐隐约约的有一点自我认知,他觉得他讲的这些东西不适合学,他自己懂这些,所以他讲“人不知而不愠”。
我们重要的不是怪别人不知我,而是我们要去知人。孔子提出“知人”这个概念,孔子内心知道。所以我们有时候为孔子报不平,认为天下对他不公,不接受他的学说。那个时代你假想,哪一个诸侯王接受了孔子学说不搞富国强兵那些东西,周天子不发话就不做事。如果是这样的话,明天这个诸侯国就会被灭掉。所以没有用孔子学说,所以不能怪诸侯王不用孔子学说,孔子学说不适于乱世,乱世要讲立竿见影的效果,要讲抵御侵略的能力。孔子学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孔子当时不被接受是有道理的。他死后两三百年,不被中国所认可也是有道理的。可是中国人伟大,伟大在哪里?中国在诸侯期间不喜欢孔子学说,一旦有了大一统情况下,秦、汉把中国统一了,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国之后,才过了几十年时间,中国人民清醒过来了。我们要想长治久安要有一个宝贝,什么宝贝?儒学、孔学。我觉得中国人太伟大了,中国人伟大之处在于不但能够创造伟大的学说,还知道在什么时候远离那个学说,什么时候用那个学说
这就说到近代,我们知道1912年蔡元培当教育部长的时候,他立法废除了经书课程,为什么?我们失败了这么多年,我们再抱着经书不放,确实是不方便。我们要建立工厂,制度赚钱造枪炮这样才能救国。所以蔡元培废除读经之后,毛主席照样也废除读经。而且毛主席比蔡元培走的远多了,蔡元培只是废除了读经,毛主席说我们的制度要打破,我们家族结构要打破,人不是家的人而是国的人,为什么?因为国家需要工人进行生产。
儒学在五四时代和毛泽东时代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地位,为什么?中国需要富国强兵,让美国人不敢在南海向我们开炮。现在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人人蹂躏的历史已经结束了,我们进入了一个太平盛世了。中国慢慢把《论语》拿过来要读吗?要读。让孩子读吗?让他读。
近20年中国人对《论语》的态度是这样的,又想学它,又不想付出时间成本,不愿意付出代价。很暧昧,为什么这样暧昧呢?觉得要读,中国人意识到又一个太平盛世来了,应该用儒学来主导这个盛世,可是国家又不认可《论语》,不认可儒学。国家没有从制度上、法律上肯定儒学的地位,所以中国人这20年犹犹豫豫。中国人知道这是把儒学请到文化殿堂的时候了。国家要从制度上和法律上肯定传统文化的地位,只差这一个工作,而这个工作我想在不太长远时间之内,中国政府会完成这个工作的。
所以我们今天学《论语》,在政府用法律肯定它之前我们就学《论语》。10年之后,可能《论语》就拥有了法律地位。所以儒学作为一个治国之学,中国人很懂它,我们抛弃它100多年之后我们还懂它。我们知道中国进入太平盛世之后,我们跃跃欲试要把它请回来,所以它是中国的命根子,是深入中国国民血液之中的。比如说“见贤思齐”这句话大家都懂,可是“见不贤而内自省”没有人知道,因为它不是成语,儒家以后对中国会有更大的影响。今天来学《论语》的人都是有福的人,将来都是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人。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交流的,我对于《论语》中“修身”这个定义的学习体会,可能讲的有不完善的地方,我准备好了有过就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