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劳动力短缺数据统计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研究
【摘要】: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是个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献更是汗牛充栋,理论研究也涉及到劳动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在我国,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扩大和区域收入差距的拉大都是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政府在国家层面实施了东部优先发展的区域经济战略,政策优惠、资源倾斜、加上东部地区本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东部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也由此拉动中国国民经济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使得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仅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效率,而且还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基于此,中央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这使得区域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但缓解作用仍有限。而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因素极为显著,十大城市群以10%的国土面积承载着超过2/3的经济总量,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以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45.4%的经济总量,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正日益形成空间经济学所描述的以沿海地区为中心、以内陆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也因此,研究空间因素在扩大区域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中心-外围”理论后,空间经济学开始崭露头角,克鲁格曼也凭借其在空间经济学中的开创性研究而独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根据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地区间“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关键因素。从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来看,在中心地区因集聚而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时,外围地区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也同样能分享到聚集经济的好处;拿劳动力要素来说,向中心地区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将会获得比外围地区更高的收入,而外围地区不愿流动的劳动力则因为本地人口减少能分享更多的自然资源,他们的收入也能相应得到提高。最后,当中心地区聚集度过高、市场拥挤效应过大时,便会发生由中心地区向外围地区的产业扩散现象,区域差距也将趋于收敛。那么,我们不禁会问:(1)这一观点符合中国的经济现实吗?(2)中国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空间经济学理论能否用来指导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于这三个问题,本文的研究试图达到下面三点目的:(1)通过对我国劳动力流动和区域收入差距的数据统计,掌握它们的现状及动态特征;(2)通过放松劳动力同质的假设,将异质劳动力引入到“中心—外围”理论模型中,以更接近现实,并引入我国现实经济中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以期解释我国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与区域差距的关系;(3)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计量模型,对劳动地理集中与区域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
正是这三点目的的提出和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使得本文的选题研究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是在以空间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下,以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为核心,探讨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力求从理论上科学的论证和实证上的充分检验来证明如何更有效的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从而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提供实践上的帮助。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章的内容:
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第二章:文献梳理、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首先,对现有的涉及关于劳动力流动和区域收入差距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了解本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其次,从兴起与发展、理论基础、核心思想与结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空间经济学理论,这有助于我们对空间经济学的整体把握,同时,这也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最后,在现有的研究文献和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即以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为核心,研究其通过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作用,这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第三章: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首先,利用劳动力跨省流动的相关数据从总体情况、流动的分布特征和流动的动态特征三方面来分析我国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接着,从经济总量和经济密度两方面对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并构建一个泰尔熵指标,用以对全国的收入差距进行区域分解和衡量近年来全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
第四章: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的模型分析。在这一部分,我们先对中心-外围模型进行了扩展,引入两种差异化的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导最后得出了全新的4R方程。接着是模型的仿真分析,我们利用计算机的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和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在三种普通劳动力初始分布不同的情况下模型可能存在的均衡状态,并且引入我国经济现实中的相关数据对普通劳动力的初始分布进行估计,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以期解释我国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的关系。然后,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计量模型,利用年全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验证两种劳动力流动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后,我们将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我国的经济现实联系在一起,探讨了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再平衡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五点结论:
第一,通过对劳动力流动和区域收入差距现状的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规模逐年增加,跨省流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我国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沿海地区成为人口净流入地,这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同时,随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其流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与普通劳动力相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的流动要充分得多。在区域收入差距上,全国区域收入差距仍集中地表现为八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总体来看,则主要表现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收入差距上,因此,尽管这十年来区域收入差距有缩小的势头,但鉴于两地区的经济水平在绝对量上的巨大差异,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再平衡仍旧任重道远。
第二,通过对一个引入了异质性劳动力的空间经济模型的推导,我们发现,高技能劳动力的初始分布决定了地区的制造业份额,制造业的发展决定了当地的市场规模。在普通劳动力流动受限的情况下,高技能劳动力的充分流动会改变地区间的市场份额,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且,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与劳动力流动将会形成一条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因果链。
第三,在利用我国现实数据对空间经济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中,我们发现,随着内陆地区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厂商在沿海地区得以集聚,产业的集群发展又不断吸引着劳动力、特别是能充分流动的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这导致内陆地区丧失人才优势,形成与沿海地区对比更为鲜明的产业格局分布,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差距的扩大使内陆地区的就业更加困难,普通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入到沿海地区,如此循环,导致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第四,通过对劳动力地理集中和区域收入水平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显著地扩大了区域收入差距,而普通劳动力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缩小收入区域收入差距具有正面效应,但是,这种作用并不能改变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区域收入差距扩大效应。
第五,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扩大了区域收入差距,但我们却不能靠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办法来缩小区域收入差距,这样既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再平衡,还将因聚集效应得不到完全发挥而导致经济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反而,劳动力、特别是普通劳动力的充分自由流动,将会有助于区域收入差距的缩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F249.2;F124.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永培;袁平红;;[J];财经科学;2010年03期
魏后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04期
严浩坤;;[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洪开荣;[J];经济地理;2002年01期
张文武;梁琦;;[J];经济学(季刊);2011年02期
沈坤荣,马俊;[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杨云彦,徐映梅,向书坚;[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李国平,范红忠;[J];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王小鲁,樊纲;[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林理升;王晔倩;;[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武;[D];南京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1年01期
程名望;史清华;关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李刚;贾威;潘浩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成艾华;[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蒋波;邱长生;吴鸣;;[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赵南南;李全喜;;[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邱俊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崔玉玲;李录堂;;[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韩秀丽;;[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温丽;;[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凯;吴清;;[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彭国华;;[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周鹏;;[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史晋川;林锦;王婷;;[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沈琴琴;张艳华;郭宇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涛;李廉水;;[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文雁兵;张旭昆;;[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陈钊;陆铭;;[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赵弘;;[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肖志光;;[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汤晓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王梅;[D];南开大学;2010年
何力武;[D];南开大学;2010年
冯菲;[D];南开大学;2010年
罗瑞芳;[D];南开大学;2010年
燕安;[D];南开大学;2010年
王咏丽;[D];南开大学;2010年
王佳佳;[D];暨南大学;2010年
肖建清;[D];暨南大学;2009年
张宏霞;[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怡;[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由明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刘宏伟;[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蒲婷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宋增芬;[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童芳;[D];湘潭大学;2010年
刘林军;[D];湘潭大学;2010年
杨振宇;[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宋委倩;[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毅夫;[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陆学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黄枫;吴纯杰;;[J];财经研究;2008年09期
吴殿廷,宋金平,梁进社,张同升;[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鲁凤,徐建华;[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严浩坤;;[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陈国阶;[J];地理科学;1997年01期
贺灿飞,魏后凯;[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9期
刘伟,李绍荣;[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军;[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蔡昉,都阳;[J];学术研究;2004年06期
Kenneth R王冉;;[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陆铭;;[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黎育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刘强;翟印礼;;[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年06期
侯晓莉;;[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08期
龚莉;;[J];当代经理人;2006年19期
张利萍;邸敏学;燕晓飞;;[J];理论探索;2008年01期
姚旦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诗达;陈凌;;[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周重阳;;[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焦斌龙;孙晓芳;;[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2):——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C];2012年
孙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王小鲁;;[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孙博;;[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何一鸣;李萍;;[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吴克明;;[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李燕凌;;[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田玉军;李秀彬;郝海广;;[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童玉芬 王红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N];中国人口报;2011年
余桔云;[N];经理日报;2004年
高岩辉 刘科伟 张晓露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N];中国人口报;2009年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张小溪;[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本报特约评论员;[N];甘肃日报;2005年
鞍钢党校;[N];鞍山日报 ;2005年
裴建素;[N];石家庄日报;2011年
本报记者  祝振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宋蕾?王羚;[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利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朱云章;[D];厦门大学;2008年
马少晔;[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李丽辉;[D];西北大学;2007年
李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姜乾之;[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宋瑜;[D];浙江大学;2008年
王东平;[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张爱婷;[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斗星;[D];重庆理工大学;2009年
肖振兴;[D];暨南大学;2011年
马辉;[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饶旻;[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黄瑞;[D];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
朱萸;[D];复旦大学;2008年
杨敏;[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林荫;[D];复旦大学;2010年
吴晓娜;[D];重庆大学;2005年
杨慧慧;[D];湖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中国劳动力仍然很有优势&保持十年没问题--财经--人民网
中国劳动力仍然很有优势&保持十年没问题
张海洋&陈继辉
】【】【】【】【】
  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升值,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让中国劳动力成本是否还有优势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有人认为,我们一直作为招商引资“卖点”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消失。例如,中国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0.69美元,而大部分东南亚国家仅为0.40美元;在中国42个职业中,95%平均收入高于印度。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有多大?能保持多久?对中国外资外贸有多大影响?就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保持10年没问题  日本通产省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依然非常明显。这份白皮书是以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作为评价标准的,亚洲地区平均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为4%,而中国是3.5%。这说明,从亚洲整体水平看,中国劳动力成本依然处于较低的位置,大大低于亚洲平均水平。  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在一些高端行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劳动力价格同样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刘岩曾经是美国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的主席,现在被美国硅谷一家光学公司派到中国武汉领导一个小组做研发。他的研发小组有十几名专家,都是博士或硕士,公司给他们的年薪是人民币15万元。这在当地是很高的工资了,但刘博士自己很清楚,他在美国硅谷的同事年薪和这个数字差不多,但那是美元。  对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专家们也投了赞成票。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包明华认为:“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在短期内不可能消失。可以说10年至20年,最低10年内,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都不会消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主任刘玲玲也有类似观点,她分析说,至少5年内,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不会消失。&&
(责任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11:31:15.203672?
17:13:53.799984?
10:26:46.023177?
13:22:09.475276?
09:30:55.738129?
13:47:14.522941?
13:45:06.66896?
15:30:50.420525?
13:18:53.499156?
08:53:43.626517?
09:59:40.836787?
02:05:54.621996?
13:56:01.362179?
09:17:10.729371?
09:19:05.582405?
09:49:30.443982?
11:12:16.230023
精彩推荐:
热点新闻榜
1&2&3&4&5&6&7&8&9&10&
互联网搜索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劳动力成本十年升五倍 制造业竞争力将被美反超_凤凰财经
中国劳动力成本十年升五倍 制造业竞争力将被美反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财经讯 7月2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讨会&。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联合发布了《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 报告排名显示,中国2016年蝉联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一名。这一报告搜集世界各地500多家制造企业首席执行官高管的调查反馈,从人才、劳动生产率、供应商体系、基础设施等12个驱动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40个主要制造大国进行了排名。 &中国能够排名第一,不仅仅因为其传统的低成本优势,还因为中国正成功发展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报告指出,中国的研发开支显著增长,每年都有大量的理工科专业毕业生人才,还有十分注重技术商业化以及强劲增长的风险资本投资。在某些领域,中国甚至超过了美国。比如,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2号,将&高性能计算&连同预测分析和智能工厂当做最有前途的先进制造技术。 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挑战。 报告统计,自2005年以来的十年期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五倍,比1995年涨了15倍,由于担心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成本套利下降,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已经把他们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或搬回自己国家。 &人口老龄化是计划在中国投资的制造商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内,劳动力人口(15岁-64岁年龄段)的年增长率第一次转为负数。到2030年,年轻人口(即15岁-39岁的群体)所占的比例将有可能从2013年的38%下降到28%。 报告还显示,美国和中国正在争夺第一名,由于中国在人才、创新、能源政策、基础设施、法律环境方面表现皆不及美国,预计将在2020年实现反超,中国将下滑至第二名,而德国牢牢维持着第三名。
报告建议,尽管竞争力格局将继续发生变化,但高素质人才将永远居于竞争力驱动因素名单之首,因此,只有不断地培育龙头企业和先进制造业需要的高价值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和监管效率,国家才能保持兴旺。
[责任编辑:谭红朝 PF009]
责任编辑:谭红朝 PF00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30156
播放数:29401
播放数:26651
播放数:164391劳动力人口连续四年下降 中国十年后的经济支撑在哪?_凤凰财经
劳动力人口连续四年下降 中国十年后的经济支撑在哪?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经营报报道,2015年劳动力规模由2012年的9.37亿降至9.11亿人,这是中国劳动力人口连续4年绝对值下降,中国人口红利似乎正在逐年缩水。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表示,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下滑。 &目前正在出现的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资本报酬递减以及劳动力转移出现负增长。这个变化不是宏观经济周期而是经济增长,是阶段性变化,因此我们看不到V字型变化,没有到底回升的转折点,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的L型的变换趋势。&蔡昉说。 对于中国而言,如今更为迫切的问题是,劳动力供给的短缺,抬升企业的人力成本正侵蚀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进而导致许多企业停运或将工厂迁离中国。渣打银行在2015年开展的珠三角制造企业也显示,他们所调研的30%~40%的受访企业反馈称计划将工厂迁至内陆城市或迁离中国内地,以应对工人工资上涨和劳动力短缺局面。 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长时间? 1月发布研究报告,易富贤与苏剑两位人口学专家认为,中国的年龄结构很快就要变成高度不稳的倒三角形&&劳动力严重短缺、人口高度老年化、经济丧失活力。 方正证券指出,近年来中国每年都会出现的,就明白无误地表明,农村已经没有了富余劳动力。 通常&人口红利&消失指的是在人口周期中总扶养比触底后上升,伴随劳动力人口增量逐年下降,直至总扶养比超过50%。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2011年时曾公开称,中国人口红利的最大化时期是抚养比2013年降到最低点之前达到的,并且于2013年之后迅速消失。他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不仅不会延续至2030年以后,实际上目前已经越过其最丰裕的收获期。 &人口红利消失不是某时点就消失,而是一个逐渐缓慢的过程。& 渣打银行资深中国经济学家颜色对记者称,从数量上看,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生育率较低所致,即使全面推行&二孩&政策也不太可能对人口增长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那么,未来拿什么支撑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增长?渣打银行资深中国经济学家颜色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尽管非熟练劳动力供给下降目前正侵蚀中国低端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但新的人口红利模式正在形成&&到2030年,估计约27%的劳动人口将拥有大学学历,接近德国、法国和英国目前的水平。这一新的红利模式建立在劳动力质量上, 将加快中国产业升级向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转变。 &这将加快中国产业升级向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转变,支撑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增长。&颜色认为。关键是接下来的改革要对新的人口红利模式形成进行支持。 凤凰财知道(微信号:icaizhidao)中国最权威的财经评论,每天都有热点财经新闻的犀辣点评! 解局北京(微信号:zhongnanhai1921)跟踪北京高层与政策动态,研究解读独家投资机会。 小报告(微信号:ifengxbg)是凤凰财经重磅打造的宏观经济分析解读栏目,最前瞻、最权威的分析助你把握投资大势。
[责任编辑:null PF002]
责任编辑:null PF00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30156
播放数:29401
播放数:26651
播放数:164391
48小时点击排行劳动力市场 |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现状
Datahoop大数据分析平台
入会申请快速指南
1.请您先阅读入会须知[
2.下载入会申请表
3.通过协会邮箱提交申请表
Email : xiehui@chinacpda.org
4.如果您还有其它疑问,请联系
协会会员处 010-1、652
5.查看更多会员入会相关信息:
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
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C座931
编:100020
机:(010)39/
商 务 合 作:010-0、
处:010-1、652
Email :xiehui@chinacpda.org
铁:东大桥站
交:关东店站
> 总共搜索到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文章 7 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劳动力人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