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经和南传佛教可以等同吗

●为什麽阿含经早已预言南传佛教没有佛法??? -
- 藏传佛教真相网 | 西藏密宗达赖喇嘛Lama六字大明咒男女双修真相
&&&&&&&&&&&&&&&&&& ●为什麽阿含经早已预言南传佛教没有佛法???
&&●为什麽阿含经早已预言南传佛教没有佛法???&数年前一位南传佛教上座部的僧人,远从泰国坐飞机来到台湾正觉同修会云: 【见到了平实导师。他很慈祥,好喜欢他喔!他比台湾所见过的大小法师都好太多太多了。自己觉得很幸运能见到他。真该感激您啊! 您们大家都很幸运可以接触到他!他开示都很容易听得懂啊,但为什麽书要写的那麽难呢?】& kc答覆: 不是导师的书写得难,而是因为您长期接受南传佛教上座部的各种错误邪见,导致您一时难以看得懂真正的佛法。要知道南传佛教没有正法,您只有来到北方的中国才有正法可学!这是佛陀在阿含经中的预言,请看经典怎麽说: 《长阿含经》卷3: 【尔时。世尊入拘尸城。向本生处末罗双树间。告阿难曰: 「汝为如来於双树间敷置床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 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 对曰:「唯然!」即敷座,令北首。】 根据长阿含经,佛陀入灭前预言,正法将流布於北方国度,也就是震旦(中国),并且佛法将会久住於北方国度。从此来看,印度南方的国度-泰国丶缅甸丶斯里兰卡...等地的南传佛教,并非如佛陀所预言之正法流布久住之地。所以我常公开说南传佛教上座部不能教人断我见证初果,遑论能证阿罗汉果? 因此根据佛陀预记,只有北传佛教的大乘法(佛菩提道)及小乘法(解脱道),才是正法。佛陀入灭前,要求阿难把如来的头挪至北方,并藉此因缘向大众开示,佛法将往北方国度流传。 平实导师从佛陀时代就跟在如来座下出家开悟明心,至今二千五百年来,导师从北印度被当时的「六识论外道」(安慧丶波若鞠多一类的论师,与现代的印顺邪师如出一辙!)以武力驱赶到海边,令如来藏正法无立足之地,佛教正法在印度全面失守,当时仅存寺庙与表相佛法尚存,後来回教入侵印度破坏寺庙,当时印度佛教已无如来藏正法可说,被破坏的都只是佛教表相,以及搞双修的坦特罗密教。   如佛所预言:「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平实导师离开了北印度,转世於印度北方的大国,也就是中国(震旦)。唐宋时期,中国禅宗一花开五叶,处於全盛时期,期间平实导师大都示现出家人,一直到最近两世才示现在家人。一次生在江浙,战争时代不适合出来弘法。 佛教流布於中国一千年香火鼎盛,也确实如佛陀预言,後因清朝被密宗占据四百年,佛教正法被信奉喇嘛教的皇帝带头打压,例如雍正皇帝信仰喇嘛教,後宫夜夜搞男女双修,在位十年就暴毙而亡。清朝一直到八国联军来犯,内忧外患,历经战乱时局,军阀割据,中国佛教又历经文革,佛教正法难以弘传,於是平实导师又转生到台湾来,正法暂存於台湾小岛,准备为中国佛教复兴大业作准备。 而我们生生世世跟着平实导师修学正法的弟子,这一世台湾是佛法的中国,下一世大陆是佛法的中国,我们下一世恐怕不会再来台湾胎股,因为下一世台湾恐怕已成为佛法的边地?我们不去极乐世界,发愿要一直要留在娑婆人间住持正法,等到月光菩萨来临再一起离开人间,转往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座下学法。 最後希望您能把握学习正法的因缘,也不枉费我们彼此花费数月几万字的私下书信交流,引经据典辨正南传佛教上座部法义邪谬的时间与精神。 谨祝:学法无碍! ------------- *补充经典: 佛法往印度北方流布,指的正是震旦国(即中国): 《大方等大集经》卷55〈17 布阎浮提品〉: 「尔时世尊。【以震旦国】。付嘱毗首羯磨天子五千眷属。迦毗罗夜叉大将五千眷属。法护夜叉大将五千眷属。坚目夜叉大将五千眷属....(中略) 汝等贤首。【皆共护持震旦国土】。於彼所有一切触恼鬪诤怨讐忿竞言讼两阵交战饥馑疫病非时风雨氷寒毒热悉令休息。遮障不善诸恶众生瞋恚麁犷苦辛澁触无味等物悉令休息。【令我法眼得久住故】。【绍三宝种不断绝故】。三种精气得增长故。利益安乐诸天人故。勤加护持。以是因缘汝等今世及以後世常得安乐。」查看: 2847|回复: 14
原始佛教的经典:经藏、律藏。经藏以四部阿含为最。
现存记述原始佛教主要是阿含类经。阿含,梵文音译,也译作“阿含暮”,意为“法归”、“汇集”、“万法所归”。《翻译名义集》译为“无比法”,指“法之最上者”。现存的主要是汉文和巴利文两个系统的译本。汉译阿含类经有4部分:《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巴利文阿含类经不称阿含经,主要有5部:《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前4部内容大致与汉译“四阿含”相同,所以也归入阿含类经中。
四阿含以《长阿含经》为最,内容对应南传佛教经藏中的《长部》。也是印度佛教记述早期佛教内容的经文,共22卷,由30部篇幅较长的经组成。记述了释迦牟尼的生平、其直传弟子们的一些事迹、以及一些基本教义和概念(四圣谛、五蕴、缘起、四禅等)。
现存原始佛教律藏梵文本已失散,现存汉本律藏主要《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僧祇律》等。巴利文律藏有《经分别》《犍度》《附随》等。
&&北传佛教阿含类经&& &&&&《长阿含经》& &
&&&&《短阿含经》& &
&&&&《杂阿含经》& &
&&&&《增一阿含经》& &
&&&&北传佛教4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全经共22卷,收经30部。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大体相应,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该经分4部分:1、总结解释佛教基本教理。2、叙述佛陀和直传弟子们修行及传道。3、叙述佛陀本生和历劫。4、驳斥外道,驳斥婆罗门梵天至上论、耆那教的苦行灭论。
&&&&因所集各经篇幅适中,故名。东晋时僧迦提婆和僧迦罗叉译,60卷,分5诵18品,共收经222部。此经与南传《中部》内容大体相近。全经分三部分:1、讲述各种修行之间关系及达到涅槃解脱过程的作用。2、联系当时社会现实阐述因果。3、论述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阐述无常、无我、一切苦的观点。
&&&&共50卷,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时,由求那跋陀罗译。因此经的编纂,依方便而夹杂排列,次第不顺,有混杂的意思,故名。此经与南传《相应部》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相近,与《增支部》中越120部经相同,与《中部》中约20部经相同。
&&&&北传4阿含之一。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此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多。全经共52品收经472部。此经的主要内容: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教义等。因经中有“六度”“三乘”等词句,承认菩萨大乘,近乎大众部的主张,故一般认为是大众部的传本。此经重点在于说施戒涅槃及因缘故事,为劝化者所修习。
《长部》对应《长阿含经》
《中部》对应《中阿含经》、约二十部《杂阿含经》
《相应部》对应三分之一《杂阿含经》
《增支部》对应120部《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小部》无对应。
--------------------------------------------------------------------------------------------------------------------------------------
以上文字来源:《图解佛教----读懂佛教之美》第140-141页(略有删减)
本帖最后由 有因有缘 于
18:26 编辑
条理明晰&&分类清楚
北传四阿含理应受到重视
对比精研,以探究佛教根本法义
阅读《杂阿含》经受益匪浅,随喜赞叹楼主。&&
参阅下载:
南北传《长阿含经》对照(CHM版)
发帖人:bigyaya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CHM版)
发帖人:bigyaya
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CHM版)
发帖人:bigyaya
萨度!萨度!
有因有缘 发表于
条理明晰&&分类清楚
北传四阿含理应受到重视
请问哪一个无法下载,我调整下,谢谢&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九月 发表于
我想自己传上来呢,文件太大了
您到这里下载吧
————————————————————————————————————————————
《觉悟之路》网站提供许多好的资料下载,感恩
有因有缘 发表于
我想自己传上来呢,文件太大了
您到这里下载吧
《阿含部》有一段“法乐比丘尼”答对的经文,论述了“无明、明与涅槃”三者的关系,大乘人应该学习学习......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说“四阿含以《长阿含经》为最”是什么意思?有些师兄推荐读杂阿含经。呵呵
并不是我说的,是《图解佛教》说的,我只是誊转过来。至于什么意思,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吧,也是此书作者一家之言。我是先看的杂阿含,同样推荐。&
阿含经学习室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阿含经_中华文本库
阿含经_专业资料。如何摧坏四种魔 阿含经与人间佛教 宏印法师 阿含经有四种: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为何我们说它和人间佛教 有关?过去都将阿含经...
北传《杂阿含经》与南传《相应部经》对照表 为了诸位同仁读经活动的顺利进行, 方便大家对比阅读北传《杂阿含经》与南传《相 应部经》 ,以便更好地解决译文等...
《阿含经故事选》庄春江 编著 - 经藏 - 佛陀的古道-内观禅修-八正道 - Powered by Discuz! 《阿含经故事选》庄春江 编著 《阿含经故事选》 庄春江 编著 1...
《杂阿含经》与《相应部》对照表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杂阿含经》与《相应部》对照表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
长阿含经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长阿含经后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 贤圣以之冲默。 玄旨非言不传。 ...
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九月 [P1] 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 一 杂阿含经的传译 我国译出的『杂阿含经』 ,与巴利本的『相应部』Sam%yutta-nika^ya 相当,是刘宋元嘉...
《长部》与《长阿含经》对照表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长部》与《长阿含经》对照表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
阿 中的 《 含经 》 安般 念覃提 , , 江 , 要本文以阿含经》本将其 中所 传 安般念 用 资粮 前行修习证果四位进行整为《 , 、 、 、 理使分散...
阿含经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佛学阿含经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 林崇安 中央大学教授 中华佛学学报第 4 期页 1-26 --- 提...
杂阿含经介绍 - 杂阿含经介绍 《杂阿含经》原名《相应阿含》 ,由原始佛教 基本经典,是“四部阿含”之一。后世传诵中,误将《杂部》 (南传 佛教《小部》 ,...&《阿含经》&  《阿含经》是原始的第一部经,以语录问答形式,形象地记述了佛及其弟子修佛论道的言行。该书保存了佛教最精要、最究竟的教义和修证,是佛陀大般涅盘后,由弟子们所结集而成的佛世流传之“教法”。该书是现存最早结集的佛教基本经典,是佛教教、理、行、果种种说法的母体。是“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 ,是判定佛教任何宗派的学说言教的首要和根本依据。&&&&&书籍简介  “阿含”一词是梵语Agama 的音译,也有译为阿笈摩、阿伽摩、阿含暮等。义译有“来”(coming near)、“归”(approaching)、“传”(A traditional doctrine or precept)、“集”(Collection of such doctrines)之意,引申为“传来之教训”。在僧肇的《长阿含序》中,将“阿含”译为“法归”。在《翻译名义集》,把“阿含”译为“教”或“无比法”,意谓“法之最上者也”。  “阿含”乃在世时,佛弟子将佛陀的圣教,以口耳传承于弟子之间,称为“阿含”。现存的《阿含经》,是在佛寂灭后,经过两次结集所编辑完成,故可说是传承而来的圣教集。《阿含经》基本上采用言行录的体裁,性质略同于中国的论语,记叙佛陀和其弟子们修行与弘法活动;佛陀解答教内、教外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生活的种种问题;当时婆罗门等外道学说及佛陀对他们的批驳。佛教的根本教理,如、、、、、、、等,皆在《阿含经》中有详细说明。  《阿含经》被近代者公认为最接近原始佛学的圣典,有南传与北传之分。北传的汉译《阿含经》是在纪元二世纪左右,由(Sanskrit)翻译而来,共分为四部,即《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及《增壹阿含经》。南传则称为“尼柯耶(Nikaya)”(有时也称作“阿含”),以巴利语(Pali)记载,分为五部,就是《相应部》(Samyutta-nikaya)、《中部》(Majjhima-nikaya)、《长部》(Digha-nikaya)、《增支部》(Anguttara-nikaya)和《小部》(Khuddaka-nikaya)等“巴利五部”,其前四部与北传的“四部阿含”相当。  《阿含经》的辑成,以佛灭次年夏天,王舍城结集的《杂阿含经》最早,《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与《增壹阿含经》则是在佛灭百年,毘舍离第二次结集,陆续次第结集而成。  四部阿含在编辑上各有不同的特色,《杂阿含》经文最短,又门类夹杂,是将佛陀的教法,依同类旨趣的经典,经过归纳,编集在同一项目下而集成。例如,《阴相应》、《入处相应》、《因缘相应》、《谛相应》、《界相应》等等,共有五十一个相应(即类别),故又称为《相应阿含》。《杂阿含经》与《巴利五部》中之《相应部》经典为现今研究《阿含经》之学者考据为最接近原始形态的经典,是最朴素的经集。以《相应阿含》为本,编入其它新的内容,把文段长短适中的经典分出,则编成《中阿含经》,文段长的经典则编成《长阿含经》。《增壹阿含经》的“增壹”是“增上一个(数目)的”意思,也就是将佛陀的圣教以“法数”,从一法逐次增一(至十一法)而汇集。  四部阿含的结集过程,经历了原始佛教时代至部派佛教时代,一直为师、弟口口相传,以讽诵、记忆方式传承下来,至公元前一世纪,才以文字书写方式来流传。由于经历了部派分立的时代,所传持的经,也随着各部派的风格而有所增减。现存的汉译《四阿含》和南传佛教的《巴利五部》,就是由不同的部派所传承。据近代佛学者考据,汉译《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长阿含经》是《法藏部》的诵本,《增壹阿含经》是“大众部”的诵本,南传的“巴利五部”,则是“赤铜鍱部”的诵本。  四部阿含的内容,各有不同的宗趣。南传佛教的觉音论师,在他所着的四部(阿含)注释书的名称中,表示了各部所有的主要宗趣。《长部》注名“吉祥悦意”,是通俗的适应天神(印度神教)信仰的佛法。《中部》注名“破斥犹豫”,是分别抉择法义。《增支部》注名“满足希求”,是使人生善植福。《相应(即《杂》)部》注名“显扬真义”,是以甚深法义为主。阿含经内容  阿含经是一种言行录的体裁书籍,内容记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传教活动言行。述及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十二分教、无常、无我、五蕴、四禅、四证净、轮回、善恶报应等论点。世为小乘佛教各派所宗。汉明帝时,译有《四十二章经》,内容是阿含中节译而成。《阿含经》四经的名称由来《杂阿含经》  《长阿含经》“长”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据《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等载,是以长经的总集,故有此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破诸外道,是为《长阿含》;《分别功德论》卷一则谓,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中阿含经》 “中”指篇幅中等的圣敎集(据《分别功德论》卷一)。《增一阿含经》;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所载,本经是依法数的次第,自一法顺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类辑成,故称增一;据《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载,《增一阿含》是佛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总集而成。  《杂阿含经》 关于《杂阿含》名称的由来,据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载,此经是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敎说,今集为第一部,称《杂阿含》。又据卷三十二载,以汇集文句之杂者,故称《杂阿含》。另据卷一载,《杂阿含》是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修习法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载,一切事相应敎,间厕鸠集,故称《杂阿笈摩》(《杂阿含》)。成经年代  关于阿含经成立于何时,就佛典结集之次第而论:(一)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五百阿会聚于王舍城外之七叶岩,以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法(即经),优婆离诵出律,此即历史上着名之‘五百结集’。阿含经之渊源,即导源于此时。(二)佛陀入灭百年顷,七百比丘会聚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此即着名之‘七百结集’。(三)佛陀入灭后二三六年顷,即阿育王之时期,在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至此三藏教法始告完成。(四)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在护持之下,于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举行第四次结集,此次结集以论释三藏为主。综上所述,阿含经于第一结集时诵出,于第二结集以后,即西元前三世纪前后,为阿含经正式成立之时期。《阿含经》在佛法中的地位  《阿含经》是佛法的根本,是佛世流传之“教法”,是佛灭后所借结集之“圣教集”,师、弟之间代代传承,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  《阿含经》是记录佛陀的开示录、言行录。是佛陀大般涅盘後,由弟子们所结集而成,并非佛陀亲自所写、所辑。阿含法义本来就很深,加上早期未有文字经典前,都是靠背诵,所以词句都尽量力求精简。凡事有利就有弊。精简又含有深义的经文,众生不是看不懂、没兴趣,就是以为懂,但却曲解法义。加上有很多的精华都是要真修实证才能体悟到,若光从文字上去理解,极易产生误解。这就是阿含经被判为小乘经的重要原因。四部阿含内容概要   叙述有关佛陀、教行,与外道论难及世界成败之说。   内容以叙述佛陀及诸弟子所说的敎法为主,其间亦含有佛陀对弟子、异学、王者、居士等的敎诫。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四谛十二因缘。  初设序品,叙述阿难传诵、本经结集、优多罗受法的因缘等;次则依增数法将各小经分类汇编。   以“事类相应”结集佛陀的敎法---将述说同类旨趣的经典,经过归纳而编集在一起。本经记录人间佛陀往来各地,解答敎内、敎外日常生活乃至宗敎生活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有在实践上的修行法门。《阿含经》在中国  龙树菩萨所着的《大智度论》卷一,〈缘起论〉中说到:《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悉檀》,梵语 Siddhanta,就是宗趣或成就法的意思,也就是佛陀说法的四大宗趣或佛陀用四种法门说法来成就众生。印顺法师从觉音论师的四部(阿含)注释书的名称中,得到启发:《四部注的名称,显然与龙树所说的《四悉檀》(四宗,四理趣)有关,如《显扬真义》与《第一义悉檀》,《破斥犹豫》与《对治悉檀》,《满足希求》与《各各为人(生善)悉檀》,《吉祥悦意》与《世界悉檀》。深信这是古代传来的,对结集而分为四部阿含,表示各部所有的主要宗趣。》由此可知,《杂阿含经》是《第一义悉檀》,《中阿含经》是《对治悉檀》,《长阿含经》是《世界悉檀》,《增壹阿含经》是《各各为人(生善)悉檀》,这是佛法适应世间、化导世间的四大宗趣,可说从《四部阿含》圣典的特性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以《杂阿含经》(《相应部》)为本的《四部阿含》,是佛法的《第一义悉檀》,甚深的法义,微妙的胜解,都从此根源流衍出来。  然而,《阿含经》在中国向来不受重视,不被读诵,不被研究,甚至被误解为《小乘经典》,究竟何以造成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纪元一世纪左右,《阿含》、《阿毘昙》及《大乘经典》被陆续地翻译为中文。古代的中国佛教大德,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足的限制,无法了解,佛教在此之前,已经历佛世之《根本佛教》(公元前五三O——四八六),佛灭至部派分裂前之《原始佛教》(公元前四八五——二五一),部派分裂后至二十部派分立完成之《部派佛教》(公元前二五O——四一),部派分裂间至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兴起的演变历程,以为《大乘经典》就是佛在世说法的记录,佛在世就说了大小乘法门。因此,隋天台智者大师、唐贤首法藏大师将《阿含》判做《藏教》、《小教》,致使此后一千二百多年间,中国佛教徒很少重视《阿含经》。  严格的说,并没有所谓的《小乘经典》。《阿含》是佛世流传的《教法》,是佛灭后经历王舍城的五百结集、毘舍离的七百结集而来。结集是多数圣者,将佛在世的教法,以合诵的方式诵出,经共同审定,编成次第,而后展转传诵下来,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在早期的结集中,并没有《大乘经典》的出现。大乘经的出现,要推迟到纪元前一世纪,由部派分裂后,思想较为进步的大众部,经过长时间,所陆续新编篡而成。因此《大乘经》可以和部派佛教时期的《阿毘达摩论典》相比对,而有《小乘论》与《大乘经》的分别。但是绝无理由把《阿含》称为《小乘经典》。  《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展开了正法为中心,复归于佛道的运动;深重释尊本生、本行,进窥佛陀精神。》正是纠正保守的上座们《注重释尊言教,偏重律制的倾向,对法从事烦琐思辩,志求自己生死解脱。》所以《初期大乘经》虽然处处指责部派佛教时代的种种流弊及差误,但是,并未否定《阿含》是《传承圣典》的权威。》在纪元二世纪左右,出现于印度,弘扬大乘空宗的,在其所着的《中观论》及《大智度论》中,大量引用《阿含经》为经证。以及在纪元五世纪左右,出现于印度,弘扬大乘有宗的无着菩萨,其所着的《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抉择契经的摩呾理迦(本母),依《杂阿含经》的次第而造。可见《阿含》作为《三乘共依之圣典》,所受到两位大乘论师的重视与尊重。  《阿含经》价值的重新被定位与肯定,是始于《十八世纪末叶百多年以来,欧美学者从印度、中亚细亚等地古手抄经典及出土古物,由宗教学、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多方面研究,了解到《四部阿含》及《五(部)尼柯耶》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代公认的佛教圣典,是佛陀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记录。》一八八一年,数字欧美学者,在创立(The Pali Text Society,略称P.T.S.),专刊巴利圣典及有关研究之着作。在一九三O年,《五(部)尼柯耶》的英译本出版。其后更继续出版注释。一九五六年,《律藏》全卷的英译本出版。同年,协会又出版巴利三藏索引。自协会成立百余年以来,巴利圣典的英译、注释、研究及出版,在协会众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原始佛教的研究大门,由此打开。  在近代,《阿含经》逐渐为中国佛教界重视,主要归功于印顺法师,在探究印度佛教思想的历史流变中,受到学者的启发,而掘发出一切佛法均渊源于《阿含》,终于使埋没已久的圣教重现光芒。值得一提的是,印顺法师在一九八三年发表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一书,根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厘订《杂阿含经》的卷次品目,将现存的汉译本错乱的卷帙次第改正过来,回复全经原始的面貌,更方便学者学习这一部阐述佛法“第一义谛”的《杂阿含经》。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学佛网:
2.《认识》李领国:
3.佛学在线:
4.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含经白话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