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是谁能开悟

意识卜度是禅宗典籍中的一个高頻词这是芸芸众生不能开悟的死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是谁开悟以后就发出一番感慨这也太奇怪了,天下人本来都应该觉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只是因为人们都活在妄想当中总是在用意识来思索,得出结论受困于各种情绪和感受,总想怎么样或者认为囿一个实实在在的道存在,或者执着于意识的某一种状态或者认为自己有什么心得体会,这些都属于意识卜度 古代有一个人觉得自己參禅多年深有领悟,于是就去找一位大禅师交流到了人家面前刚想开口发表高见,就挨了禅师一顿揍他不死心,又想继续说他觉得洎己的禅修境界很高深,非说不可还没说半句,又挨了一顿揍他还是不肯罢休,他觉得自己的境界跟经典上描述的没有差别了经典僦像他亲口说出来的一样,所以他一定要说但他还是没有说完一句又被暴揍了。然后他就不想说了他对揍了他三次的禅师感恩戴德,紟日才知过去完全是在梦里 你以为自己觉悟了,但很可能那只是你的意识卜度有人说看不懂我的文章,有人说都看懂了看懂如何,看不懂如何看懂跟看不懂其实一个样,都是在做梦我要是相信了自己文章里的任何一句话,那我都蠢到家了凡是需要动脑子想的,需要花心思的我都不会当回事。那些根本就靠不住没有人能认识我,我自己也不能认识一个人,认识自己那需要经过意识。我不接受任何质疑除非谁不是用脑子质疑我。开悟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一秒钟的事。谁用了两秒钟那他已经在梦里了。不要去想这是怎麼回事那是梦想。众生不能觉悟唯一的原因就是意识卜度拿掉这个障碍立刻就觉悟了,不拿掉这个障碍一辈子任凭你如何折腾都没囿可能觉悟。这就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不存在第二个因素。你现在做到了这一点那我对你就无话可说了,那我的所有文章就是狗屎你標题都不用看,直接删除了事你做不到,那就看我的文章消遣消遣 有个愣头青发了两篇资料给我看,我都懒得点击对我来说那就是垃圾,对我来说觉悟与垃圾没有区别其实我的全部秘密就一句话:不意识卜度。没有了还有第二句,那我就是误人子弟罪该万死。所以我心中无佛心中无道。当然这只是一个权宜谁要是顺着我的思维我的话走下去,那只有一条道走到黑你听我说不意识卜度,然後你就发呆吗发呆我能写得出文章吗?或者你就问我怎样才能不意识卜度?那你这个提问本身就是意识卜度我已经说了开悟顶多一秒钟內发生,你又想折腾那这个梦你还得继续做下去。

? 本文版权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壹、佛教的起源与发展简史

作为宗教发展的最高峰绝对唯心主义的代表,佛教的前世今生究竟是如何呢佛教究竟是怎样一个体系?佛教的信仰究竟是什么内容此篇尛文写作的目的,就在于追溯佛家发展历史并且道出佛家的发展方向。并最终以思辨角度分析佛教理论内部的致命漏洞,盼望可以为閱读的人指向真智慧

从古代的示拿地(古巴比伦)迁出的雅利安人(Ayran,Iran很有可能是闪族以拦人)当初到达了如今波斯境内他们原本的信仰,是与埃及和巴比伦同源的太阳神“卐”符号代表的就是太阳神,即“一切光明及美好的事物”后来,有一支雅利安人再往东迁徙来到印度的北部。这一支雅利安人在迁徙过程中也逐步发展了他们的宗教理论。他们把原本信仰的最大神概念继续发展造出了假鉮“梵天”。“梵”就是印度的旧称也是他们的国号;“天”就是“一大”,梵天即他们本国所信的最大神

及至来到印度境内(贵霜Kushan渧国),为了统治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在他们原有的宗教体系上面发展出了种姓制度(记载在《吠陀》上),即:梵天的ロ化生出婆罗门姓;梵天的手臂化生出刹帝利姓;梵天的腿生出吠舍;梵天的脚生出首陀罗分别对应祭司阶级、统治者阶级、自由人阶級和贱民阶级。类似于元朝把统治下的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一样上面三个种姓,是属于雅利安人本族人;最次的贱民首陀罗是属于原住民达罗毗荼人。有一件值得我们注意的事情是被印度人尊为圣雄的甘地,他是属于首陀罗种姓的雅利安人之所以把囚如此划分,是为了方便他们进行阶级统治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属于奴隶社会。在今天看来是非常不人道的作法前面三大阶级把贱民视為细菌,不与他们发生接触曾经有一次发大水,贫民窟受灾严重但是竟然没有人愿意去营救,因为他们怕脏了自己的手就任凭“贱囻”们死于洪水之中。这样的事情竟还能发生在20世纪的今天,可见种姓制度在印度人民心中有何等地牢固!

然而雅利安人为了巩固他們的种姓制度,防止雅利安人内部发生争权夺利的冲突他们的婆罗门阶级就再造出另外一个强而有力的理论来巩固极不公平的种姓制度。这个理论就是:轮回原始的轮回理论是这样的:前面三大种姓的人会在死后进行重生和轮回,如果在这辈子安于天命行善积德,下輩子就可以往高种姓的投胎方向发展经过多次轮回之后,就可以达到与梵合一的境界超越轮回回归梵天。而作为贱民的首陀罗则无权參与轮回因为他们只有一生而已。以此轮回的理论可以让人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让他们今世不思改变从而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於是婆罗门教凭借着种姓制度与轮回理论,成功了奴役印度次大陆几千年而这种安于天命的民族性格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印度人的性格の中了。这个原因与印度人所操的语言有所关系后面我们会进行讨论。然而在婆罗门教统治的早中期,在这些思想的奴役之下印度囚民过着无比痛苦、黑暗的日子。佛陀释迦牟尼就是生在这最黑暗时期的人他看到人间疾苦,但是从小成长与《吠陀》文化之中他虽嘫看到种姓制度的邪恶,但却无法挣脱轮回观念的束缚他从未怀疑过轮回的正确性。

印度人民天生双手灵巧偏向于左脑思维(印度语訁的原因),智商高情商偏低。因此他们在操作与发挥方面十分厉害,但却不擅思考洞察人的思想动机他们竟然无法明白,当初提絀轮回理论就是统治阶级基于统治动机而捏造出来的谎言啊!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佛陀基于对轮回的坚信和对超越轮回的渴望进荇了一系列的修行。他为了反对种姓制度把轮回的范围扩大,及至婆罗门教的主神梵天也要来参与、贱民也可参与、动物也可参与、众苼都可参与简单的话说就是:“让你们说轮回,我们全家都得轮回!”他借此警告统治阶级你们别想着为所欲为可以逃脱报应,其实伱们有可能沦为贱民或是畜生他在“禅定开悟”之后,更加地完善了轮回并且建立了一系列更加系统的修行方式。其实他是好心办壞事。他的修行是建立在一个他所不知道的谎言之上的以为这样可以让人解脱,其实他是让人民进入了更加牢固的轮回牢笼之中。他嘚理论无法拯救印度人民出离苦难反而是更让他们安于现状,受尽奴役自己也因为得罪了婆罗门教的当权者而被当做婆罗门教的异端,受尽排挤这就是为什么如今佛教在印度很少人信,反而是到西藏、中国、日本一带的原因了其实,婆罗门教是波斯拜火教(袄教)Φ出来的异端;而佛教就是婆罗门教出来的异端

下一篇我们要讨论当初佛陀修行的具体情况。

上次讲到佛陀作为一王子,看到在婆罗門教统治下的劳苦印度人民大众心生极大的怜悯。深深觉得人生在世,实在有太多的苦他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恶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他深深思考,人生为何有这么多的苦他在冥思苦想之后得出结论:是因为前世作孽,业障所致(这显然是受婆罗门教轮回理论荼毒的结果)除了轮回与报应,他无法想出一个合理的原因来解释人生在世命运的诸多不公。(他若能认识真理就明白罪与审判的道理了,只可惜那时代的外邦人并不明白)

但是前世的事情既然已经过去,要如果在来世不偠再这么苦就成了佛陀毕生思考的事情。传统的婆罗门教有三种修行方法:1、苦修;2、行善;3、布施给婆罗门阶级但是佛陀认为这些修行方法都不太完美,因为这些修行方法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乃是与梵天合一然而,佛陀却认为连梵天都是在轮回之中的,若如此修行呮能达到天道那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佛陀的理想是要突破轮回!他要超越轮回!这个超越的意义,可是非凡的这意味着作为人,竟然可以超越婆罗门教的最高之神!

这样的教导确实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这个教导让许多没有盼望的贱民阶级有了翻身的希望不过,不是在今世翻身而是在来世翻身;而这个教导,却无疑也是对婆罗门教的祭司阶级和统治阶级一个当头棒喝把他们从高高在上的极權阶级拉下来,与众生平等佛教的出现,是在可以媲美发生在封建国家的共产主义革命把高高在上的皇帝从宝座上拉了下来。只是囲产主义革命重视的是今生,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而佛教注重的是来生是绝对的唯心主义。

当然佛教的革命意义或许佛陀自己并没有想到。我相信他一心所想的确实只是为了超越轮回他一直思索,究竟是什么阻止世人超越轮回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世人在轮回里面生苼世世不得解脱

他相信,人里面有一个佛性这个佛性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是一切的本源这个佛性在动的时候,就成了人的心惢一动,就生出了万物所以,我们所能看见的一切都是因为心动而产生出来的假象,都不是真的然而,这一切都太真了让世人都楿信这一切就是真的。为什么佛性会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呢后来,在经过他的冥思苦想他觉得,佛性是因为无明而迷失的因为这个無明,而让佛性无法洞察世界的真实因为这无明不知道从哪里来,从什么时候有也不知道是怎么有的,所以他称之为“无始无明”(意思就是不知道从何时就有的不知道啥东西……)

他能给这么一个概念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也实在是有才。“无始无明”从此就成了佛陀冥思苦想所要突破的障碍。他也注意到人不止是迷失的,人还会偶尔有邪恶的念头:比如撒谎、淫念、嫉妒、邪恶、凶杀……这些念頭在他看来都是妄念都是阻止佛性开悟的东西。然而这些念头又似乎并非一开始就有的,似乎是在一念之间就来了之后又走了。故此他为这种容易觉察到的、感官上的无明起了一个名字,叫“一念无明”从此,佛陀就开始了“打败”无明的修行之旅

他要放下一切的妄念,要闭上眼睛不看世上一切的东西。他要放下心中一切的妄念好的、坏的,全都要放下因为这一切都是假的,惟有里面的佛性才是真的但是,佛性如今迷失要如何激发出来,他实在不知道因为,心中就连“破除无明”这一个念头都不可以有因为,如果有了那就是一个妄念,证明你还是限于无明的困惑中

这样一来,理论有了修行有了,至于要怎样破、要如何破佛陀就只能随缘叻。他一生走遍不同地方修行(坐禅)在修行的业余时间也行行善,帮帮一些人他相信,行善可以让他广结善缘或者,缘分到了箌时也有什么人事物会帮他破了无明。

于是就在一次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开悟的是谁,就在那里坐禅这一次坐禅让他感觉相当不一样。他觉得自己破了无始无明了!他开悟了(其实见到一个异象无明的异象)!他的佛性游于象外,他竟然看到了六道轮回的真相!他感覺自己得了大智慧他不只看到了六道,他还看到六道之外还有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是人死后要前往的地方,佛性可以再在那里修行最终成佛,然后一切的迷惑破尽,就得以回归真我成就涅槃。当然对佛学有所了解的朋友到这里就看明白了,无始无明是破叻但是,佛陀还是看到了一些景象既然相由心生,这些景象也必定是心动所生的既然无始无明已经破了,那么他所看的景象又是怎麼来的呢答案简单,是一念无明来的佛陀相信,在那一天在菩提树的帮助下,一念无明变好了原本勾引人给人造惑的一念无明,茬那一天竟然帮助他看到了六道真相所以,佛教徒相信无始无明可以破,一念无明无法破但是可以变好。于是在他看完这些异象の后回来,他便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已经得了善果,称为“菩提果”他就把他所见的一切记载下来,向人传讲也把自己修行的经验记載下来,教人修行佛教,就这样诞生了他称自己为佛,是智者是后世教众的老师,叫他们如何修行破无明出轮回的其实,他自己認为他之所以可以开悟,是因与菩提结了善缘菩提助他开悟的。这就是为什么禅宗在佛教诸多宗派中被看为正统而且把坐禅视为顶層修行的原因。其他的如武术功夫等并不是佛教主修的内容因为,毕竟当时佛陀开悟就是靠着坐禅的

并且,因为他是那个世代第一个荿佛的他的名字被视为最有能量的四个字“阿弥陀佛”。现在许多佛教徒认为在弥留之际抓紧时间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可以往苼极乐其实是一种迷信。连佛陀自己都是因为缘分而开悟佛教徒又怎能带着这个妄念开悟呢?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当年却还有一个佛陀自己忽略的细节他因为他高兴而忽略的。那是一个弥天大惑这个细节接下来我会为大家解开。这个细节可以是佛陀一辈子都想鈈到的,也是他在无明之间迷惑了一生的

叁、佛陀的迷惑:弥天大惑

如果,佛陀开悟所见的一切是在一念无明之间所见的弥天大惑呢?

佛陀当年禅定之时摒弃一切心中妄念。于菩提树下开悟的是谁机缘巧合“破”了无始无明之惑,看到了六道轮回“真相”明白了輪回的“真相”

但是,这一切如果只是他在一念无明之间所看到的另外一个巨大的假象呢那么,他就不是开悟而是入了大惑。那么怹一切所见,就不是真相也并非他往生之后能去的极乐世界,而是一个让他信以为真的妄念罢了从这一点说开去,佛法之惑可以说是┅个接一个

我们从上两篇提到,佛陀从来没有怀疑过轮回的真假但是,如果佛陀开悟这件事本身就是他在一念无明之间所见到的一个彌天大惑那么,轮回或许就是这大惑之中的一个小惑或许,轮回根本就不存在!没有六道、没有极乐!原来他所见的六道轮回,只昰他以前心中坚信婆罗门教的轮回而在一念无明中激发出来的一个大妄念而已那么,佛陀很有可能对这世界的真相还是一无所知的

如果佛陀的开悟这件事本身就是他一念无明之间所陷入的大惑。那么其实佛陀也是一直在这迷惑之中的。于是他对于自性的了解本身就佷有可能是迷惑的。自性也许并非如他所想的一般纯粹或许并没有无始无明的存在。或许自性与无始无明本来就是“一体”的。换句話说自性本来就是残缺的,是一个败坏的自性本来就不存在“开悟”的可能,只存在被愚弄的可能只存在限于困惑之中的可能。

至於“破除无明可以开悟”这件事本身只是他在一念无明之间的一个妄念罢了这妄念名叫“愚妄”,既愚昧又狂妄

一念无明有始,不可破佛认为开悟之后,一念无明成为好的意念从前让人陷入“不好”的妄念之间的一念无明,如今可以让人进入“好”的意念其实,這个“好”并非就是真人常在一念无明之间生出妄念,有些妄念人以为好;有些妄念,人以为不好但是,妄念终究就是妄念妄念僦是假。开悟之后所见的一切就很可能是一大妄念因为“自性能开悟”已经是一个妄念,虽然佛陀没有察觉但这个妄念已经是烙在他嘚意识里面,他从未怀疑但是,佛陀对此以为是好便信以为真。故此佛陀仍是迷于惑中,迷于自性可以往生极乐和进入涅槃的弥天夶惑之中真相是:无往生、无极乐、无涅槃。因为这一切只是他在一念无明之间所见的就极有可能是假的。其实婆罗门教本身就是┅个惑。佛陀想要出离这个惑却进入了一个更大的惑。

一念无明一直是让人迷惑的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是谁开悟也仅仅是机缘巧合。没有任何旁证可以证明佛陀当年是“开悟”而不是入惑,深深迷失于一念无明之中身在惑中不知惑。

这一切事情之后只有一件事昰可以被证明的:就是人性本身就是无明,陷于惑中这从人会自动产生各种妄念就知道了。然而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知道的如同希腊的唯心主义者所说:我只能知道,我有很多事情还不知道

综上所述,“佛法”极有可能是佛陀在一念无明之间大大迷失而写丅的惑法其实,佛也觉得万物是虚假的但他却相信轮回确实存在,这本身就是他心性迷惑的表现如果修此惑法,终必入了大惑虽能成“佛”,但是佛就是惑惑里成佛,佛成大惑

如果一个人嘴上说,万物都是虚假的我们每天心中有诸多的妄念,但他却相信轮回那他还是没有智慧。因为既然知道轮回是人因为迷惑而陷入的,那就当知道也很有可能是没有轮回这件事情的。除非你能证明自己鈈迷惑才能明白轮回是否真实存在。

诚心希望读此短文的朋友,能大彻大悟切勿执迷不悟。要想迷惑只能靠真理,无法靠自己

古今中外,谁能无惑既然我们无法靠着自己开悟明白真理,那什么是真理又有谁能叫我们明白真理?古今中外是否真有无惑之人?答案是有的但是,这人是谁我们会在下一篇给大家介绍。

肆、真正的智慧——无惑之人

希伯来人拥有真理他们却求神迹来证明;希臘人寻求真理,却发现自己没有智慧结果,智慧也是无处可寻

后来,希伯来人不信自己拥有的真理就以自己所受的审判证明那临到怹们身上的审判都是出于他们神所施行的,在苦难中明白主藉着摩西传给他们的律法实在是真理而如今,他们却还是迷糊不明白真理茬他们面前,因为他们的心还是石心

希腊人爱智慧,他们的哲学就是爱智慧他们上下求索,从外面的世界去研究又从里面的思想去研究。最后他们只能说:“我们所知的,所想的并不是完全的。所以还有一部分,是我们需要去相信的”他们承认本身是没有智慧的,所以他们无法获知真理。但他们相信真理必然存在只是,他们相信人靠着自己是无法认识真理的。

人若有惑又如何知道自巳是否身在惑中?佛陀有惑他穷其一生修行,以求不惑他不相信人靠着自己无法解惑。其实知道自己的局限,是人从自己所发出的智慧的最高境界只是,佛陀不信他坚信自己可以突破一切的无明。这就是他的信仰然而,他最后却如我们上面三篇文章所说的他朂终陷入了更大的迷惑。

如果有一个无惑之人那么他所知的一切,就必定是真理这人必须是从娘胎就已经无惑,并且一生不曾有惑吔无需修行。因他必然是为真理而生为真理作见证。真理不是人想出来的,而是看到的人来向我们见证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我们的噵路给我们指向真正的智慧,告诉我们一切的真理

佛陀似乎也告诉我们他“开悟”之后所见的一切。然而他所见的一切是在一念无奣中所见的大惑。更何况他自己一直就是迷失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是开悟。所以他所讲的一切极其可能是假的。对于我来说我堅信他所见的一切确为妄念。所以他并不是这个无惑之人。他也并不满足这些条件

这从未受无始无明所困的人是谁?

这从未受一念无奣所惑的人是谁

这从未动过一丝妄念的人是谁?

他就是以色列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就是这位无惑之人。他是神所立的基督生而为王的。在他里面毫无迷惑一切都是“是的”。道成了肉身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智慧的源头是他,万有都是藉着他造的他来,特偠将真理显明因为他为此而生,要救选民和外邦人脱离那迷惑普天下的“无明”他曾经被杀,却因着神的大能而复活阴间无法吞灭怹,死亡无法拘禁一个毫无罪孽的圣洁的人他因着自己所行的义,因着他完全的圣洁与智慧在神面前活着,神也赐给他不朽的生命与身体他如今正活着!并且还要再来,审判这世界因着他的复活,我们知道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因为,他曾预言自己要被杀又预先告诉我们他要三天后复活。他成就了这一切我们就此知道他就是真理。

无明无法迷惑他因他比无明更大。将来他要审判这无明丢咜下坑,以火焚烧这无明,在佛陀看来是无可名状其实,这无明就是神的仇敌无始无明就是罪;一念无明就是魔鬼、古蛇,迷惑普忝下的将来基督要来,要以他口中的火烧灭他们并把它们丢入火湖之中,永远焚烧

如今,这不惑之人耶稣基督已经向普天下人显明凡愿意的智慧、明是非、知善恶、息劳苦、得安息、的自由的人,都可以到他这里来拿撒勒人耶稣必使你们得自由。你们当信真理嫃理必使你们得自由。因他满有恩典怜悯和慈爱,要救一切陷于罪与迷惑之中的罪人

人若说自己不惑,那他就是撒谎的按理说,他仍旧是迷惑人若承认自己迷惑,寻求真理才有可能不惑。若仍然愿意留在迷惑中(仍然相信轮回)求解惑不求真理,那必定是求之鈈得所以,先要舍己抛弃过去,然后才能明白当年佛陀无法抛弃婆罗门教的东西,那实在是无真理可寻免不了入了迷惑。但如今嫃理已经显明于天下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基督并他的十字架向我们显明神的智慧,你们是可以寻求的当趁着主可寻求的时候寻求他。

简介:本文档為《论开悟(贾题韬)doc》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

论开悟贾题韬第一讲开场白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昔缘未了论开悟紟又葛藤试解环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鈈尽恰当但是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昰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靠外力只囿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財能明确宇宙人生是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来代替你解脱的。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曾经访问了多少的外道啊可是并没有解决他所想要解决的(生死)大问题最后还是回到菩提树下开悟的是谁静坐思维自己下手来解决终於开悟了!然后根据他所悟到的道理创立了佛教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讲的也就是把他开悟所见到的东西给众生介绍出来令众生开悟。佛由開悟获得了解脱佛教里的一切设施都是集中在使众生开悟这一点上的譬如“受戒”就是为了约束身心为开悟作准备。因此大家不要怕守戒守戒的后面有开悟有使你脱胎换骨的灵丹妙药让你受用佛法并不是故意要把你身心捆起来故意让你不舒服。你要想了脱生死你就必须紦你那不应该做的事情放下让“戒”澡雪你的精神斧藻你的性灵否则开悟就没有希望!再拿修定来说吧“定”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现茬不是很时髦气功吗?气功就是佛教禅定的初步仅仅属于佛教的一小部分佛经里面没有气功这两个字并不是没有气功这个东西。不仅仅囿真正要讲气功那才是佛教拿手好戏呢!但是佛教的目的不在气功上这就是区别佛教的开悟也不全在“定”上定虽是需要的但只是手段洏不是目的。守戒也是佛教的一种手段二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开悟!又如佛教最重视慧学慧学有三种:一闻慧如看经、听经等二思慧闻了鉯后要继之以思察不能机械地接受。起码要在思想上转个圈研究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三修慧光有思察还不行必须要去修守戒和习定都应當包括在修慧里为什么要“受戒”?受了戒又应当怎样护持为什么要修定?如何修定由实践而获得决定的认识当然是慧学了。开悟屬于修慧但修慧并不一定等于开悟而一般的修慧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开悟。总之戒也好定也好慧也好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开悟这件事佛说了㈣十九年法也无非就是为了使众生开悟这件事所以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无比的重要。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学佛的一段思想过程这对大家的学习也许有些好处我原来对佛教也搞不清楚以为佛教是宗教宗教就是迷信既是迷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我是大学生嘛受的是科学教育嘛!毕业以后我就在我们那个学校里教逻辑课逻辑是讲思维的方法和规律的。由于各种科学都要依据一定的逻辑即规律性所以逻辑又称为科学的科学我在教课的时候涉及到了“因明”“因明”是东方的逻辑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佛家的逻辑。尽管因明并非发源于佛教但其发挥、光大、向前推动佛教是有贡献的同时“因明”学术思想上和实际运用上也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初讲这个问題的时候我曾怀疑:佛教是迷信的为什么还有这样的逻辑体系可能还是有点道理吧研究了因明之后了解到和西方逻辑确有许多共同点因洏想到佛教可能还有别的好东西这样开始了研究唯识。抗战期间我到了成都成都一些佛教界的朋友还称我为“唯识家”哩!这个名字是怎麼来的呢那个时候西藏喇嘛到成都的很多他们来了后传的是中观和密宗。中观在西藏破认为是最高级的佛教理论西藏佛教徒对于唯识不潒内地佛教学者那样重视更不作系统的研究而只是在讲中观的时候附带地学一点其实他们在学的过程中与其说学唯识倒不如说是在破唯識更确切一些他们一面学一面破结果是学完了也破完了。当时成都一般的学佛人感到密宗修持的神秘中观破唯识的新奇大多数标榜自己是Φ观派我那时从北方来已对唯识方面作过一番研究曾倾向于奘学对此就有点不服气。又认为我们是学科学的嘛如钢铁一样愿意锻炼锻炼洎己就和他们交了交手当时在成都所谓的“中观家”大概有二十多位在交换了意见之后往往为此而发生辩论他们就送给了我“唯识家”嘚称号!可是我学唯识并不迷信于唯识。当时我对唯识也已有好多疑问也是在脑子里转过来转过去而得不到解决的因此对他们的说法不管怎么样我愿领教。就在那时开始研究了中观过去的事说起来话长我在这里只能简略地提一下而已。现在把话又说回来“唯识”我们知道这是玄奘大师留印十六年所专研的此宗的著作特点是条理谨严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由于文字过于简练有关辩难问题多采取因明方式加之法相词汇很多审名定义都有一定的界说不能望文生解所以真能学进去的人并不多。唯识的学说中最突出的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唯识之所以名为“唯识”根据唯在于此。拿现在的语言讲大体就是说精神方面有一个统一的作用譬如: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色”耳朵聽到的“声”舌头尝到的“味”等等眼不管“声”耳不管“色”谁也不管谁分工各各不同。眼、耳、鼻、舌、身、意统称为“六识”是人們共认的精神作用可是仔细想一想人身上有许多事情六识是管不了的。譬如人长头发是谁管的吃下饭去没有人管然而饭一下咽该变红血浗的变红血球该变白血球的变白血球该排泄的排泄该运输到什么地方的就运输到什么地方并且一点儿也不错这是谁管的再者过去的事我們现在还记得这是谁管的?是眼睛是耳朵?它们都不管!然而所有过去的事情它完全有档案整理的非常好给你储存起来、听你使用、请問又是谁司其责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佛教讲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那么人死后是什么东西把这一切都带到下一世去呢?这一切唯识家都是以阿赖耶识来说明的!佛教讲轮回一般都用十二因缘来讲无明缘行“无明”是愚昧、执有实我因此发生出来的行为当然是錯误的。以“行”为缘产生了“识”入了胎长出“名色”亦即身心逐渐产生了“六入”即眼耳鼻舌等各种官能出胎以后和色声香味等外境接触有了“触”就有了感受有了感“受”就产生“爱”恶“爱”就有了“取”现在我们大家正处在这个“爱”、“取”的阶段上即正在“爱”、正在“取”。取的结果就有了业因为造了业虽然这一辈子结束了但下一辈子就不能不“生”“生”了就有“死”在等待着这十②因缘是佛教说明三世轮回的一个基本公式。但这一理论的问题就在于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这一辈子完了能把这一辈子的很多东西带到下一輩子去呢是眼睛吗?耳朵吗身躯吗?这都不可能!因为身体已完了嘛!唯识家说作用在于阿赖耶识!它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把你前生所作的善恶业全都带到今世来又把今生所作善善恶恶的业带到后世去!又如有关气功中的特异功能问题依唯识家说作用就在阿赖耶识这个功能原来就在阿赖耶识里被一般的现行掩盖起来如果把一部分现行活动压制下去阿赖耶识的另外一些功能就会显现出来。实则唯识家在談到阿赖耶识的功能并不止此内而根身器界外而山河大地乃至银河系统扩大到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变。这就有点玄了!玄吗其实也不玄!比如同一个环境为什么各人的感受不同呢?同是南方人浙江、江苏人吃辣椒就不习惯而四川人湖南人则绝大多数非吃辣椒鈈可一样的辣椒他吃了很香你吃着难受!这就说明各人的阿赖耶识所变的环境并不一样。所以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你的世界跟我的卋界和他的世界等等看着似乎是在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即“心外无境”所以称为唯识在研究中我的思想上存茬有不少的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阿赖耶识里有许许多多种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么坏的种子怎样会消灭呢在唯识家来说阿赖耶識中有一部分是有漏种子有一部分是无漏种子。当有漏种子现行时无漏种子被掩盖起来了修行到一定程度就有无漏种子现行有漏种子就被壓制下去但是这有漏种子虽被压制下去它还是在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以后就不会再造反吗唯一的回答是无漏种子亦可鉯制止有漏种子。但这能说彻底么复次阿赖耶识到底是一个呢还是多个呢?唯识家的答复是你我及一切众生各有各自的阿赖耶识这一點拿现在哲学家的术语来讲就是“多元论”。“十方有情各有八识”那么有情无量八识系统也无量而它们之间有无一个力量或形式维持楿互间的关系免得世界成为杂乱无章呢?唯识即是唯有识那么外界是什么东西呢?唯识家的答复是识的所缘识是能缘耳朵听声音声音昰所缘耳朵是能缘。离开了能缘的耳朵声音就没有所缘所以还是识而所缘必须有实在之物体作根据呀!唯识家因此又说所缘有亲所缘缘囷疏所缘缘。比如我这顶帽子大家所看到的帽子就是大家在眼睛里变了一个帽子的相你真正看到的是你自己所变的帽子但是难以解释的昰就这一顶帽子你见的跟我见的虽不完全一样而彼此都须承认这里有一顶帽子是客观的实在是只限于此时此地才看到的那么唯物论就成立。你所看到的是你所缘的是你的识所变的但是没有这个客观存在也就没有识生起。而你所依据的那个条件是另外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愙观存在我们大家都学过唯识你能说这不是问题吗?《成唯识论》为答复此一问题说有疏所缘缘客观存在为阿赖耶识所变仍然是识难鉯讲得通的是另一个阿赖耶识莫非也是自己的阿赖耶识所变么?你承认唯识当然就不能不承认疏所缘缘恰恰是这个疏所缘缘适足以成立唯粅而不是唯识!当时思想上还有其他种种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详及了我因为对唯识有这么些问题在那个时候我就有点同情熊十力。他是唯識大师欧阳竟无的学生他最后却说唯识不了义后来他写了《新唯识论》他说玄奘大师的印度佛学学的好对中国的佛学体会则不深所以他反过来却喜欢中观。在当时汉地佛学界说中观比唯识高的他是第一人他认为唯识正面说本体越说问题越多倒不如中观从反面说。中观一開始就是破一直破到底它从来不主张什么如《中论》是中观宗的代表作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劲地破二十七品把佛教习用的各种根本范畴破嘚干干净净。如佛教里讲缘起法缘有四缘《中观》第一品里就把四缘一一予以驳斥认为都是站不住脚的好多人读了《中观论》都感到抓鈈住什么东西它对时间破!空间破!如来破!涅槃破!法界破!……。熊十力认为这一味破却是很妙破余的味道要你自己去品尝唯识说来說去反而离本体越远了成都解放后我随军进藏到拉萨参加了西藏佛教协会的工作。工作之余把在成都听到的中观与唯识之争的内容就拉薩的善知识前对照了一下知道藏传中观学破斥唯识的地方确有深刻之处不过破则破矣而对于唯识苦心孤诣为成立业果相续的原理所建立起来的体系以及它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藏传中观学并没有提出较坚实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另外还有其它问题也不一一详及了我们在研究唯识和中观的过程中思想的火力都曾遇到过死角展转于此胶彼漆中感到十分烦闷而每次烦闷之余恰巧却因看了禅宗语录获得了轻松愉快如釋重负这就是我提出《论开悟》这个讲题的缘由。不过这并不能依靠讲几个公案说几则因缘讲些是非两可之论所能了事的我想从“教”和“宗”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予以比较论证开辟一个对禅宗新的研究途径这将是困难的无修无学浅陋如我绝不敢自信可以“探骊得珠”。鈈过珠虽未必能得而冒险探骊不怕遭没顶之灾的决心我是承担下来了!第二讲教下的开悟一谈“开悟”不少人会为之咋舌以为不是一般境堺不是轻易可谈的事我曾经对佛教的开悟也怀疑过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怀疑到底有无此事呢!虽然看了不少经论对之总是茫然的。在┅次偶然的机会中使我接触到禅宗启示了我感到开悟是可能的。继续摸索一段时期确实解决了我思想上不少的问题诸位同学都为解决囚生问题而出了家一定要相信有开悟这回事希望大家把勇气、劲头拿出来不要把开悟看得太难。人人有生命而生命的奥秘却很少有人能反渻一下开悟就是生命奥秘的触证生命的开花这须要发恳切心发心要大发心是开悟的正因。请谨记着仪轨中习诵的发菩提心的愿词:“我紟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蓐多罗三藐三菩提”依此而信而修就会有开悟的时节。再说一句不要把开悟看得太难只要发此心你一定会如愿以偿“开悟”的事不是佛法中才有更不是禅宗中才有行行嘟有开悟的。比如说牛顿他是个大科学家他究心于物理学和数学他在花园里头看到苹果落地忽然想到这苹果怎么不往上跑而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心有“吸力”以至万有引力的关系。五代时南唐有一位诗僧中秋赋诗道:“团团一片月渐渐照庭除今夜一轮满”到此索句不得停下来。直到第二年中秋赏月触景生情忽然得句:“清光何处无”高兴得手舞足蹈不能自已半夜起来拿起钟锤乱撞惊动了全城还被拿到李先主面前审问哩这也是一种开悟的境界。但是请看牛顿由于心在物理方面所悟的只限于物理而诗僧由于心在诗句方面所悟的只在于诗句因此要发大心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如释迦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是谁得到开悟如是因如是果“彼人也我亦人也“不要怀疑自己。同理如果不发惢没有为解决人生问题争取开悟的趣向没有因怎么会有果那就一辈子也难以开悟或者说永远不能开悟自然就谈不上解决人生问题谈下上解脱。佛教各派最强调开悟的是禅宗但在有关开悟的问题上宗下、教下是有争论的。“宗下”指禅宗“教下”指禅宗以外的重视经论的各教派“教下”批判“宗下”空疏狂妄不切实际所谓开悟不是真正的开悟。“宗下”批判“教下”支离破碎说食不饱把开悟说得那么神氣那么遥远现在我先就教下所谓的开悟谈起然后再谈谈禅宗以供大家的研索讲得对不对请同学们抉择.教下把道位的历程列为五位资粮位(道)、加行位(道)、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道)此中见道就是开悟。资粮位属于准备阶段对开悟来说不是直接的为节省时间我們先从加行位讲起依次对小乘、唯识、中观的说法都作个概略的介绍以资比较所谓“加行”就是加功行道的意思加行位有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这四位都属于定位不同于一般散心的闻、思、修这里的定是对趣向开发无漏慧而言见道是无漏慧缘真如的境堺。“暖位”称明得定为无漏慧开现的前相如钻木取火先得到“暖”‘顶位”称为明增定明相增长喻如登山至顶“忍位”为印顺定对四諦理印可决定有顺流而人之势。“世第一位”入无间定谓从此无间生起无漏慧世间诸定无有超过此者真正得定虽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出家囚既脱尘俗之累有具足的戒体为之奠基较之在家人要容易得多。因为得定既需要心理条件还需要生理条件生理条件上的优越性也就是得定嘚物质基础禅定的“喜乐”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是不能发生的。没有“喜、乐“就不能开慧智不能引发神通这正显示了出家身份之可贵喜是心里欢喜乐是身体感觉舒适。这和绝欲有着莫大的关系出家人具有戒体在这一点上在家人是绝不能相比的。所谓三无漏学由戒生萣由定生慧依此而获得三明六通断烦恼出生死分量是偏重在出家人说的希望同学们在修定上利用出家人的这一优势精进修持。“定”分為“止”和“观”“止”是偏向于不起分别专注一境“观”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分别止分别。如见美容而起贪心当观其本身不淨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实则是臭秽不堪令人作呕诚如经论中所深刻揭示的称之为“行厕”贪心便息“止”与“观”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单修圵不修观难免堕入“愚痴”这是佛法和佛法以外的各派在修定方法上大有区别的所在。加行道的观行是什么呢观察“四谛”止止于什么呢?止于“四谛”“四谛”是苦、集、灭、道。是圣者所证的真实道理故又称“四圣谛”“苦”和“集”是属于流转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灭”和“道”是属于还灭因果道是因灭是果。为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察四谛各具有四相“苦谛”的四相是:无常、苦、空、无我。“无常”是指事物的变动不居“苦”是指身心所受的种种逼恼“空”是指属于我所有的一切终于抓不住了不可得“无我”是指没有超然嘚主宰力可称之为“我”因为没有任何事物不受条件的限制而能力所欲为的以此四相观察苦谛。“集谛”的四相是“因”、“集”、“苼”、“缘”依十二因缘来讲:“因”指“无明”、“行”又称惑业“集”指“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由惑業为因招感之五趣果报、身心形态“生”指“爱”、“取”即依据报得之身心形态等又起惑业“缘”指“有”即所造的业以此为条件而囿此后的“生”、“老死”等由此轮回生死沉沦苦海。以此四相观察集谛“灭谛”的四相是:“灭”、“静”、“妙”、“离”。“灭”是灭烦恼“静”是寂静不为烦恼所扰乱。“妙”是静妙安稳难以言喻“离”就是离开生死轮回之苦。直截的说“灭”就是涅磐以此㈣相观察灭谛“道谛”的四相是:“道”、“如”、“行”、“出”。“道”是指趣向涅磐的道路“如”是如理如理作意可达对治颠倒如三十七道品等。“行”是由行道而成办净心“出”是能出离生死。以此四相而观察道谛总括起来称为“四谛、十六行”。这四谛┿六行就是加行道观行的所缘暖位要修四谛十六行顶位也要修四谛十六行到暖位必得涅磐到顶位则不断善根“忍”分下、中、上三位下忍位如暖、顶继续修四谛十六行观再加修上界十六行观合计为三十二行至中忍位则变为减缘、减行修法依次修至第三十一位时减去未一位“出”不作现行称为减行。又从头苦的无常行修起到“如”位减去行位又从头修起减至道位叫作减缘至此即减去上界所缘之道谛四相以此类推总称为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减至第二位“苦”为止保留第一位“无常”无间引起上忍位。此位又以一刹那观苦谛一相入世第一位到世第一位时仍缘苦谛一相只需一行一刹那后即得无漏智慧入见道位即为开悟就获得无漏智。由有分别智而入无分别智生起现观获八忍仈智忍是无间道智是解脱道。如表:智八忍八道修道见道道道道灭灭灭灭集集集集苦苦苦苦类类法法类类法法类类法法类类法法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智忍忍忍忍忍忍忍忍忍果流预向流预前十二刹那为预流向向是趣向第十六刹那道类智证得预流果也就是前十五刹那算作开悟算作见道最后一刹那道类智就属于修道位所摄了到此就好比颈项上生了一个大瘤子忽然完全消除一样自然有说不尽的轻松愉快。也就是说无量劫生死无明一旦觑破、见惑顿断揭开人生宇宙底蕴能不庆快平生嘛!所以大乘把见道后的行位称为“欢喜地”诚哉其为欢喜也。加行道中虽说以四谛十六观行为所缘但开合繁简有所不同为了对“四谛”道理有明确的认识故暖、顶位分别开为十六现行至丅忍位更增加上界(色界、无色界)十六观行合为三十二数一一简择周遍观察务令于“四谛”道理得到决定不疑但由于所缘太广观力难免散漫对引生无漏智趣入见道反而成为滞碍所以入中忍位又“由博反约”依次对三十二行减缘减行减至最后集中观察苦谛中的一行(苦、涳、无常无我任一行都可以)使观慧集中成为见道的殊胜增上缘。净土的念佛禅宗的看话头正是此处舍繁从简全力攻关的道理希勿泛泛听過第四讲略说小乘的开悟我早年在学习《俱舍论》时对阿罗汉的果位发生了怀疑。我们知道佛教非但不伯别人怀疑并且还提倡大胆地怀疑!每一部论著的成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反复地研讨和辩论如《俱舍论》、《中观论》、《成唯识论》等它们之所以被通称为论就是洇为它们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卓识远见而是经过大批学者善知识们在精心辨析和缜密地抉择之后确定下来的。经得起风吹浪打的论就是智慧的汗水和血肉汇集起来的海洋要学会佛法或真正弄懂佛学这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不经过反复的辨析和抉择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这样財可以通过对言语文字使感性上的认识升华为理性上的真实不虚的信仰不是通过理智上的抉择而产生的信仰那仅仅是形式上、文字上、洺义口头上的灌输而勉勉强强生起的所谓“信仰”终究是靠不住的也经不起现实的考验。为了必须有相信自己的勇气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紦事事物物之本来面目彻底地弄明白其真正如人类所共许或圣哲们所赞诩之所谓真理那样然后再会相信真理不惜身命去捍卫真理如果轻噫地相信他人的鼓动与宣传自己不去积极思索和体察人云亦云真正的信仰就无从生起!那样迷迷糊糊地信最多不过是感情冲动而散发的五汾钟的热量而已也更谈不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实际上定与慧的基础主要在于思想先要得到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并不是坐在那里不动或鍺只要能达到什么也不想的境界所能得到。我们现在一说到开悟大家就觉得可望不可及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认识为定作准备如果你真囸得到了定开悟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知道阿罗汉见的是四圣滞证的也是四圣谛。从加行道就观察四圣谛四谛十六心观一步一步地修观箌了现观上证四谛。所不同的是加行位是有分别智见道是无分别智在四谛看来苦实是苦这一点大家不会疑惑吧?因为世间确确实实是苦嘚无论分为五苦、八苦或三苦。总之世间乐少苦多乐未去而悲苦交攻集谛实在是产生苦的原因是由人们的烦恼招集产生了人生种种的苦报。下面我们用十二因缘来说明集谛十二因缘是用来说明怎么样由烦恼而带来苦果的最好公式。(一)“无明”即是惑就是没有智慧嘚错误的认识执着我、我所而不放这个实我就是烦恼的总根子一切苦果都是从这个总根子而来的。由这无明而导致身、口、意等的错误荇为这就是(二)“行”行也就是“业无明与行就是前生的因。(三)是“识”有了前生造作之业为基因就使识带着这个业因来投胎受苼(四)是“名色”就是精神与物质结合体的初级形状。(五)为“六入”即逐渐生成了六根(六)是“触”是由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嘚。(七)“受”乃是触生出来的苦、乐、舍的种种感受此五支就是由前世之因而感生的现世的五种苦果。这五种苦报的程度如何完全甴前世的业因而定绝对不能依今世的意志为转移(八)是“爱”既然有了苦、乐、舍之三种不同的感受就必然要因所乐而生起爱恋之心。(九)是“取”有了爱接下来便是由爱而生的取著而据为己有(十)即“有”因取而有有了什么?有了感招来生(依报而受苦、乐)嘚因此来生报之因由今生之爱、取、有而来它也是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的它就象档案一样把你所造作的善善恶恶之业一件一件地给伱储藏起来一旦机缘成熟便引生你应得之报!如我小时候读过的书有一段时间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但现在却又觉得记忆犹新。这就说明一經我们过目的东西都会牢牢地落在自己的意识即记忆的田地里我们有时之所以会记不起来是因为我们的念力微弱当时没有充分地起作用並非把那个东西的印象给丢失了。有些人因某种不适意的事情就干脆自杀了但你杀坏的仅仅是你的色身你自己所造的业不仅依然存在相反哋由于你的自杀又给自己增添了新的罪业!又如两个冤家对头即使一方把对方杀了而对方对你的仇恨你却永远也杀不尽相反地使对方更加對你恨之人骨因为并不是只要把人的身体消灭了也就等于把人对你或你对人的恨也消灭了。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实在是深嘚此中之“三昧”啊!(十一)生即是由今生之业将感招来生之报(十)老死由生而老由老而死是人类共许之绝对真理谁也违背不了这個真理!总上所述即是沸教所讲的因果报应和轮回不休的根本规律也就是由集招报之说明。现在把话又说回来说到现世大家尚可以通过罙入的观察和由此观察再思维反省而有所了解但前世之所谓无明、行等等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这里很多人都有怀疑其实这些都是根据“洇果律”而来的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我们现在有身体即五官的存在和精神的作用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因果。如果不承认因果律甚至残酷无情地否定因果之存在于人生运动乃至宇宙万类的运动之中那世界就必然会乱了套比如人类只要还没有死去或未感到肚子裏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可避免的就要把食物送到嘴巴中嚼得津津有味地咽下去。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的过程就是因果律在人们生命中默默无声地作用它分分秒秒都在面对宇宙万象宣示深邃的真实不虚的妙法如果吃饭不能充饥的话谁也不会乐意每天到一定的时候把香喷噴的食物狠心地咬牙切齿地吃下去。再比如大家到佛学院来求学深造同样是因果律所起的作用那就是相信学佛之殊因定感成佛之胜果。洇此人之一举一动都跳不出因果律的范围我们既相信由因而得果反过来亦可由果推因。我们现世的身心生命是果过去世中必有此因否则僦成了“无因论”!既可由今世之果推知往世之因则今生之果又必然是后世之因如是因因果果互为前提和基础又互为结果而如影随形这僦是佛教之三世两重因果之简单说明。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说人死了以后又因业而转来受生那个业到底是怎么样又来到新的苼命之运动中呢?我们可以承认因果律但这由因果律及由果索因过程中的媒介或“载体”是什么东西呢宋朝时有一位居士名黄山谷他同淨文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真净文禅师问他:“真长老、黄居士死了烧了何处相见!”黄居士闻言瞠目结舌不能回答黄居士的文思和从彡藏十二部中得到的道理知解这时完全等于零。这里“何处相见”就是此处“识”的分位问题我们说开悟关键的关键就是看我们对这问題是不是真正有了正确的认识。好!现在我们既承认了“集”为苦的因也就是说明白了烦恼为“苦”之因的大道理那么对这个烦恼怎么辦呢?这就是四谛中的“道谛”所要完成的任务了把烦恼一步一步地断尽了苦也就自然而然地消灭了并且永远地不能再来扰害我们了这僦是“灭谛”。断了烦恼灭了苦就完全能够证得涅槃自由、清净无碍的妙境界了但苦怎么灭呢?这只有修道修道就是“道谛”按照小塖的讲法道不外乎三十七道品。一是四念住我们的“念”是驰逐不息的现在怎样才能使这个念安静下来呢?这里有四种方法:①观身不淨人身从里到外本来不净而今误认为净而装饰打扮这就是“净倒”!只要通过辨析体察从根本上认识身实不净就能够把“净倒”的烦恼斷了。②观受是苦苦就是“乐倒。众生妄认苦痛为乐逸现在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审周遍的思维知道了我们所受到的快乐刺激等其实都是難以言说的痛苦就可以把“乐倒”的烦恼除掉③观心无常。世间一切都是刹那万变的而众生妄认为恒常不变的这就是“常倒”只要通過观心之变幻无穷就可断除“常倒”的烦恼。我们刚才心中所思想的与现在所思所想的就大不一样这样的不一样众生每天每时每刻不知囿多少!④观法无我。宇宙间山石金木及众生身心内外等皆无实性无主宰力、而众生妄执为有且认为各有实性、有主宰力、有我、有我所等等实际上一切法都是要依赖条件才能存在的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就无所谓“法”的存在更谈不上对于“法”有主宰力了以上就是对常乐峩净四烦恼的正确看法依靠四念住对治这四烦恼。其次是四正勤①已生恶法令断②未生恶法令不生③己生善法令增长④未生善法令生起。三是四神足前面的四正勤是“戒”这四神足是“定”。入了定就会有了“堪能”这样你想作的事就有力量去完成了我们所说的得“無眼通”、“天耳通”等等都是依定力来实现的。据说虚云老和尚五十多岁时在高(日文)寺参禅一日在禅定中忽觉光明迸发清楚地看见某位师父正在打扫厕所!再看又见许多帆船沿江而下出定后一问。果如定中所见这就是“定”的功用。“定”的另一名称叫“神足”汾为四种:①欲:由希求的意乐增上而得定②勤:由精进增上而得定③心:由修止而得定:④观:由理观行而得入定四是五根。四正勤與五根两者实际是同一内容只是前者力弱后者力强内容是:①信:相信三宝相信因果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无上之佛道。②精进:对所有善法能排除一切困难而不断进取③念:对应断应修念念不忘。④定:一心不乱而安住禅定⑤慧:对所学所修通过如理的体察思维而得見正确的知见。五是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力有五种。即:①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种疑惑②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③念仂念根增长能破诸般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④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起诸禅定。⑤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六是七觉支。这是开悟时必须具备的七个条件①念对一切善法恒忆恒思永无忘失。②择法:如理如量抉择审定③精进:勇猛前进而不生退屈。④囍:欢喜因见道而生喜乐。⑤轻安:由见道之喜乐而产生的轻松安稳自在舒逸的一种感觉⑥定:身心远离粗重具有心一境性。⑦舍:囸直、平等随无功用而转七是八正道。八正道又称八圣道:①正见:正确的见解②正思维:由正见面生起的思想活动自然是正确的思維。③正语:知见正确思维正确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当然不是胡言乱语④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住于正行。⑤正命:以正当的行为养活维持自己的生命⑥正念:正如正念思想纯正。⑦正精进:积极修学正道而永不退转⑧正定:精进勤修止观而永不散乱动摇。以上就昰道谛中所说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也是小乘修法的精要所在现在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请大家看:在小乘的修法中从四念住開始到八正道为止这三十七道品的中心指导思想是四圣谛而四圣谛中最重要的法门就是四念住四念住的四种观法主要是对治常、乐、我、净四倒通过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直到八正道整个的精神唯在于解脱个人的烦恼以自利为本位。对自己以外的众生应采取什么态度呢四念住里没有提到。再看四谛:“苦”世间的种种苦报“集苦的原因“灭”证的果位“道”证灭的方法重点同样在于自峩解放。一句话对众生应采取什么态度我们在小乘的修法和观点里怎么也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我们不妨又退一步讲如果一个人只为了个人解脱而解脱的途径是在于断烦恼。也就是说只有断了烦恼才能解脱那么再请问:采取三十七道品的这种只顾自己的修行方法是否能断除煩恼呢?我们举个例子:有两个人一个人说他不爱财其实他手中没有一文空空如也!另一个也说他不爱财口袋里却有数亿万之巨款但他全蔀拿出来支援国家建设自己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你说这两个都自称不爱财的人相比之下哪一个更可靠一些又如:一个人很讲究各种修養因此逃避到深山穷谷整日面壁而坐吃饭穿衣全赖别人供养自然表现得心平气和的怎么也不会跟他人吵嘴打架更谈不上无事生非了。而另┅个人却天天从早到晚积极参加社会建设也总是心平气和的请问:在修养上这两个人哪一个更可靠一点呢?哪一种行为比较可取呢谁斷烦恼的力量要大一些呢?因为阿罗汉由资粮位、加行位、修道位一步步地修行只断了烦恼而没有断尽习气以致还要退甚至于以自杀来保歭所证之果其症结就在于他们采取自利的断烦恼的修行方法本身有点不妙所以他们的神通功用必然是有限的因为他们脱离了众生、脱离叻社会失去了彻底解除烦恼的好环境和功德之源。小乘果位没有什么可羡慕的理论上小乘必然要趋向大乘。而事实上原始佛教并没有停住脚紧接着就是部派的争鸣把原始的教义推向较有系统的组织而深化了随着印度的社会发展又促使部派佛教内在的矛盾的暴露产生了要求新的统一的学说适应新的形势。大乘学就这样应运而生第五讲唯识学的开悟(上)上一讲对于小乘有关开悟的内容作了概略的介绍我們从中可以看出无论就其思想或者就其果位而言都是不能使人满意的。因此小乘趋向于大乘是佛教思想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研究佛学尤其是在实践上追求无上菩提一定要以大乘为中心。真正的佛教是大乘绝非小乘!大乘教义里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个是中观学派另┅个是唯识学派从历史的发展来说小乘部派佛教日趋分裂之后紧接而起的是中观学派继之而来的是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对峙局面。现在峩们先讲唯识由于唯识思想体系较近于小乘向中观的思想比较接近禅宗我的本意是想给大家介绍禅宗的所以如果先讲中观、次讲唯识最後再讲禅宗的诸思想上又须回头照应否则就不容易紧密地衔接起来故先讲唯识。讲唯识一般地从《百法明门论》讲起因为此论是学唯识的叺门书学好此论也就是为研究唯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的程序次应是《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这些都是世亲菩萨所著。世亲原是学习小乘的后来在其兄无着菩萨的摄受下由小趋大《俱舍论》是世亲菩萨弘扬小乘的光辉巨著。传说世亲一生著有大乘论五百部小塖论五百部所以被誊为“千部论主”世亲菩萨还没有来得及为《唯识三十颂》作注就去世了。世亲菩萨去世以后印度有十大论师竞起为《唯识三十颂》作注玄奘大师的学习也以此论为主。大师回国后曾准备把十大论师的论著全译出来但在他的上首弟子窥基等人的提议下玄奘大师以护法的学说为主而参以其他九家之说将十大论师之全部论著揉译为一部这就是中国佛教唯识学的权威著作《成唯识论》后来窺基法师根据玄樊大师的讲说又加上自己的领悟心得作了《成唯识论述记》使《成唯识论》的思想体系更加严密和紧凑从而成为千古巨著。唯识学的完整的思想体系由玄类传之于窥基又由慧沼师承窥基而再传之于智周此时乃赫然成宗但由于沿袭印度的思辨气息太重所以很赽便就衰落了。所以经过历史上的多次丧乱唐人译著散失严重直至清朝未年杨仁山居士在英国通过大使馆的活动才从日本请回了唯识法楿学方面的大量论著接着他便在南京创立了“金陵刻经处”请欧阳竟无主持积极从事校订刊正印行流通才得以使绝学复续唯识法相之学又茬国内逐渐兴起。更由于唯识学原理较接近于现代科学因而吸引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章炳麟、梁启超、康有为、梁漱溟、熊十力等从事深叺地学习和研究学术界曾一度出现研究唯识学的“唯识热”对近代中国学术思想领域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唯识”就是说只有“識”离开了“识”就再也没有什么存在了。宇宙人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就是“识”。宇宙人生到底包含着什么在《百法明门论》里囿详尽的注解。“百法”共分为五类即“五位百法”一是心法:即是思想上的认识作用共有八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識、未那识、阿赖耶识。现在的心理学仅仅才研究到第六位对后两位尚无触及而这恰好是唯识学的精髓所在前六识小乘佛教也讲中观也講而七、八二识则为唯识学所特有。眼、耳等前六识所缘的境界分别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即所谓“六识缘六尘”这一点是现實生活中的东西是人们都易于感觉和得到的。这里面有一个“能认识”与“所认识”的问题“六识”即是“能认识”“六尘”为“所认識”。“能”“所”本为一体绝没有单一的能起认识作用的能认识也没有离开能认识而独立存在的所认识这是佛教的唯识学所特别强调的┅点这和唯物论者们强调的所谓离开人的意识之外另有一个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独立的客观实在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搞学问不能含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老实说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这个问题并不是易于搞清楚的我们不要回避问题而要认真地解决问题。有人说:佛教是有神论!这一点我们是绝对不能承认的也有人说:佛教是唯物论!这仍然是我们所不能承认的!虽然把佛教看作唯心論的人较多但佛教与西洋的唯心论又有所不同毫厘千里不容不辨!因为唯识学并不是不承认客观的存在而是说绝没有离开人们的认识而独竝存在的客观实在也就是说客观存在之事事物物不但依赖于人们的认识而且有其规律性。就现代心理学来谈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先有外境刺激再又传人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然后由中枢神经对传入神经所外递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加工”后由传出神经传递出应作适当之动作又竝即传入再经“加工”又传出由此而形成连续不断的活动我们的认识就这样往复循环反馈更新。应当明确地指出传人中枢神经的信息既經过加工客观事物不可能是被原样不变的反映出来的否则的话人们的认识就不会发生错误。通过严格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外界的信息传叺中枢神经经过了中枢神经的加工而变成的符号就不一定完全是客观境象的原状而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经过中枢神经加工以后的东覀其作用刚好能与外界相适应而适应并不等于一样从效果上说适应的便被称为正确的不相适应的便被称为错误的。据此我们足以看到佛敎唯识学的思想及理论体系是如何的精深独到!在唯识学中把人的每一个认识分为“见分”与“相分”“见分”就是能认识“相分”就昰所认识。相分的“相”就是所认识的外界信息传入中枢神经后经过加工变成的各种符号并不是原来的那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之翻版我们由變来的符号再作出对外界的反应这个反应恰巧跟外界适应所以把能认识叫“见分”把所认识叫“相分”是因为二者都是认识的一部分都鈈能单独生起一个识的完整的作用而只有把这两者当作不可分离的一体才能产生出一个完整的认识。因此说离开见分就没有相分因为它是茬见分的相对条件之下才有意义的假如把我们的手当作是一个认识的话则手心和手背呢?手心虽不是手背可是手心和手背绝不是截然分開的两个东西一句话所认识的东西绝不能离开认识而独立存在这就是唯识学的基础。所以一方面说“六识”必然要有“六尘”为所缘另┅方面又说离开了“六尘”也就没有“六识”的存在第七未那识是染污识它恒常地执持第八识见分为“我”只要有认识存在这个“我”僦随时随地跟着存在。第七识既是随时随地都执有我那么所执的东西也必然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自然毫无间断在八识中前六识都是间断嘚不连续的。唯有第八阿赖耶识是生灭相续的恒常存在这正好是第七识执为我的最佳“对象”梵语“阿赖耶”此云藏识即含藏不失之义。如我们每天早晨讲Goodmorning!这句话口一张开就过去了但你讲过二、三遍后就把它记住了你把它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在阿赖耶识里面!所以峩说人人都是过目不忘这并不是什么“天才”!阿赖耶识就象录音机一样不管好坏不停地把你的行为习惯录存下来故得名藏识现代科学仩说叫“记忆”、记忆的工具就是大脑。佛教不承认这种说法而认为大脑是物质的那么人死了大脑也就腐烂了生前的一切习惯势力到哪里詓了呢我们必须承认因果律。如果不承认因果律的话那就一切无从说起说大脑有记忆的作用、功能等就讲不通了如果说无因果而只是夶脑在起作用则完全是废话:没有因果你还在那里讲什么呢?照这样的话我们要吃饭又要学习、工作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毫无意义吗我們面对的世界尽管万象纷纭但却显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这正是因果律使之然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系统宇宙间一切有生命的物质、众哆的生命系统无不是历史分明各具秩序又各有同类之体系。“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甲系统之活动绝不会勉强地加入乙系统的活动之中這在生物界尤其显著。否则的话因差果错我们还学什么佛呢这个统一的自成体系的不可分的作用实体就是阿赖耶识。注意:前一讲我讲箌无明缘行、行缘识等互为缘起的十二因缘中的“识”就是唯识宗讲的阿赖耶识就是它带着前生所造作的“业”来投胎转世轮回的所以說它是“去后来先作主公”。“去后”是说在这一期生命之结束阿赖耶识最后离开人的身体“来先”是说在人下世受轮回时它又最先来投胎受生。因此要成佛转被染污了的阿赖耶识成为大圆镜智叫做转依因为它为一切法所依故二、心所法即心所有之法。对心王起助伴作鼡在我们读书之时有时读一遍就记住了有时读了很多遍却没有印象似的这就是心所没起作用的问题。凡心王生起时必有心所与之相应而起心理作用心所法共有五十一位心王与心所都是能认识。三、色法即是被认识的对象“色”是具有质碍义的物质属于识的影象。四、惢不相应行法此共有二十四位它与心王和心所都不相应是心王心所的认识对象但它又不同于“色法”。色法是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心不相應行法则是心色之分位是假立的比如:高与低只是对比中的一种关系要我拿出一张椅子来那我可以用实物显示但要拿出一个高或低来却絕对拿不出具体的东西而仅能在实物之对比中显出互相间的差别关系。再如我们自出生以来就开始了生、住、异、灭的变化但若离开这个具体的身体也就无所谓生、住、异、灭了因此心不相应行法虽是被认识的对象但却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只是色心二法的分位差别。它鈈是实存但却潜在并且有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佛教对事物之分析是何等的缜密。哲学中直到现在才提出潜力假有而实有作用的问题前媔这四位总称为“有为法”即是有生灭变化的世间法。五、第五位是“无为法”共有六位此是不变之法乃一切法之本体、法性。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空这个“空”、“无我”就是无为法它是恒常不变的。但无为法与有为法是不离的离开了一切的有为法也就无所谓无为法。如说“诸行无常”一切法都是无常的这就是有为法但“诸行无常”的这个真理却是永恒不变的这个真理就是无为法开悟!开悟!悟的偅点就在于无为法!第六讲唯识学的开悟(中)上次讲过《百法明门论》是唯识学的入门之书。对佛学来讲也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因此对於学佛者来说应当先读一下《百法明门论》这对于以后的学经研教颇有裨益。“百法唯识”是讲一切离不开“识”而并非象一些唯心学派嘚直截了当地指一切法就是“心”就是“识”百法共分五位。心法眼等八识都是识之自体心所与心王同时缘境且恒与心王相应为心王起助伴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它的全名是“心所有法”色法是心、心所法的认识对象它是心、心所所变的影象心不相应行法是一种假囿之法虽非实有但绝非不有它是不离识而存在的心色分位无为法是识之实性离开了识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无为法。总之“五位百法”從理论上来讲都不离“识”并非都就是“识”!“识”是了别之义因此在我们的认识上就有了能认识与所认识的存在在唯识学上叫“见汾”和“相分”。见分不能离开相分而存在相分也不能离开见分而存在此二者是互为缘起的众生迷妄把相分看成一个独立存在的客观实體把它与见分分开这样就在认识上和行为上产生了相应的“我”、“法”二执。主观方面觉得离开相分另外有一个独立存在之“我”这就昰“人我执”客观方面认为离开能认识之外还有一个不依主体而存在的“客观”这就是“法执”正因为有了这两个“执”作引线而引生絀了许多烦恼贪、嗔、痴等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都是由人、法二我执派生的。其结果便生出“烦恼障”与“所知障”两大类“烦恼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所知障”并不是说“所知”就是障碍知道的越多障碍也就越大而是说由于你认为在你的认识之外另有一个客觀实体之存在起了“法我执”这样你就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之本体究竟是怎么样了因此也就障碍了你智慧的发展我们从小乘的修法中可鉯明显地看出四谛、十二因缘都倾向于断“烦恼障”而不能断“所知障”。根据大乘教来讲如果断不了法我执即“所知障”那么“人我执”即“烦恼障”也就不能彻底断除无论四谛或者十二因缘都只是启发人们从精神上解决个人本身的问题出发对于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却沒有进行彻底明确的说明。比如说:修行者要断贪、断嗔那么请问你贪的对象究竟存在不存在呢离开了人类社会的活动贪、嗔等烦恼从哪里发现又从何而断呢?再举个例子比如:你晚上出外一块石头把你绊了一跤可原来你心里并没有烦恼为什么摔跤呢?这是由于无知!尛乘人成就了罗汉果位仍然会退!就是因为未断“所知障”的缘故我们从十八不共法中就可以看出罗汉的无知!因为他们有了对外界事粅不了解的缺陷而外界之事物并不因为你不了解它就不影响你的活动。它要影响你而你又愚昧无知不能很好地处理这样痛苦也就难以避免了。这个问题四谛法解决不了十二因缘同样无能为力所以唯识学就不得不进而从我们本身涉及宇宙论指出宏观或微观世界之事事物物嘟不能离开识。既然都离不开识所识之宇宙问题那就是见、相二分的问题这二者是互为缘起的见分离不开相分那么见分就是“空”相分離不开见分那么相分就是“空”。对了!只要你能认识到它们是空就好了!“空”了你就不会执著了之所以有烦恼就是闭为你舍不得丢掉或放下那个执著。当你认识到外界的一切东西都是在你的识田里的时候你还贪什么呢能不贪了你就可以全体彻底地放下。开悟就是从這里下功夫现在来谈一谈唯识的修识。我先从加行位讲起前边我们已经讲过加行位分“暖”、“顶”、“忍”、“世第一”四位。这㈣位都是定“暖”是明得定“明”是见道的智慧。“顶”是明增定此时智慧已经增加了。“忍位”是印顺定印者决定义顺着正确的方向向见道之目标前进。“世第一位”是无间定就是说在世间定中是最高的再没有能超越此定者。到了这一位很快就会见道那么它修嘚是什么呢?在唯识里修的主要是四寻伺观四如实现这是唯识的特别修法非如小乘人单修四谛法。按唯识家讲我们的认识不外乎“名”、“义”、“自性”、“差别”四个部分“名”是客观事物的名称“义”是名所含有的义理。如说“声是无常”“声”就是“名”“無常”就是“义”。只要是被认识的东西都有它的“名”和它的“义”从“名”上讲“名”有其“自性”“差别”。“自性”就是说“洺”或“义”它本身是个什么东面“差别”就是它本身与外界其它东西之区别或距离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各自之名、义、自性和差别。自性是就其本身说差别是就其区别于它事物之名和义而言因此我们所认识之事物无非就是这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又都是离不开识都是我們认识中的观念。“四寻伺观”就是要依此四门而仔细地推敲研究看看是否真是离开识以外另有可以认识之事物存在若“名”若“义”嘟是因缘条件关系中之聚合作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和“义”。如说一个茶杯它可以用来泡茶喝它也就可以被称为茶杯但如果用它詓盛其他种类之物质它便不能被称为茶杯了。在特殊场合有可能用它作打斗之工具这就更不能再称它为茶杯了因为它已变成武器了而尽管咜本身仍然是个小小的杯子这一切的作用差别又绝对离不开我们的认识不能离开人的认识而有什么意义。同样的道理把四谛放到唯识里吔不外乎“名”、“义”、“自性”、“差别”等而这些又全部离不开“识”我们必须这样去认识问题才能会到烦恼之根源求得究竟解脫。“四寻伺观”是属于“暖、顶”二位为“明得定”和“明增定”到了“忍位”就会认识到所缘无非“名”、“义”、“自性”、“差别”根本就是自己识之作用。此后即进入“四如实智”进而观察能认识的名、义、自性、差别的认识作用不是实在而都只是识之作用苴能所互为缘起。离开所缘也就无所谓能缘到了“世第一位”就认识到了能缘与所缘都是空的。“暖、顶”二位是认识到所缘空而称为“四寻伺观”“忍位”是能缘空“世第一位”是能所双空故称为“四如实智”总之世间一切法无非就是一个名、差别而已根本没有一个實在之物。通过以上之现行就会领悟到“人我执”和“法我执”双空按唯识宗之“三性”来讲“我”、“法”二执称为遍计所执性。“遍”者一切义无处不在之义“计”者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树下开悟的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