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信仰不包括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7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公元570?632年)所创立,主要盛行于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等地,在30多个国家中被定为国教。伊斯兰教在我国旧称有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目前学术界对于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时间,还存在着诸多分歧。 一些学者认为伊斯兰教于隋朝(公元581?618年)年间传入我国。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明史o西域传》、《一统志》、《重修礼拜寺记》以及《重建清净寺碑记》。阿拉伯史籍《伊本o赫勒敦的序言》中:“伊斯兰教在先知穆罕默德接受真主启示后的第二年,即公元613年始传人中国……” 自明代开始,一些学者认为伊斯兰教于唐朝武德(公元618?626年)年间传入我国。据明代《闽书o方域志》载:“默德那国有吗哈叭德圣人,生隋开皇元年,圣真显美。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入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这种观点没有其他可靠的佐证,依据尚嫌不足。 一些学者主张伊斯兰教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传人我国。这种观点得到众多史料的支持,只是在具体时间方面略有不同。据《旧唐书》载:“大蒙之人,西方之国,与时盛衰,随世通塞。勿谓戎心,不怀我德;贞观、开元,藁街充斥。”清代学者蓝煦在《天方正学》中指出:“旺各师,天方人也,西方至圣之母舅也。奉使来朝,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行抵长安。太宗皇帝见其为人耿介,讲经论道,有实学也,再三留驻长安。因敕建大清真寺,迎使率随从局之。……太宗后敕江宁、广州亦建清真寺分驻。”这段史料表明,唐贞观六年穆罕默德派使臣携《古兰经》来华传教,唐太宗对他的学识与品德颇为赏识,并在长安为他建了一所清真寺,供其居住。清初刘智在《天方至圣实录》中提到穆罕默德曾“命其徒赛尔德宛歌斯以真经三十藏,计销勒一百一十四篇,分六千六百六十六段来献。云‘诵此经能灭诸邪’。太宗撰之,颁诸天下。而其教遂大行于中土焉。史料众多,在此不作祥述。”据《阿拉伯全书》载:“先知从麦加迁徒到麦地那后,即希吉莱历七年(公元628年)有一位名叫‘瓦哈卜’的圣门弟子来华,不久学会了汉语,适应了中国的传统习俗,在东土传播伊斯兰教……”英国历史学家威尔逊也支持上述观点,在其《世界史纲》中指出:“公元628年,引人注目的阿拉伯商团从麦地那附近的延布港乘船来到广州。他们是穆罕默德派往中国,向中国皇帝递交信件和传教的。信的内容与穆罕默德遣使递交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波斯王‘科斯鲁’等的信件内容相同。唐太宗款待了使团,并在广州敕建一清真寺,供阿拉伯商人使用……”大多数学者认为伊斯兰教于唐髙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传人我国,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据《旧唐书o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来贡。……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代矣。”阿拉伯(唐时称大食)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团来到唐朝京城长安(今西安),两国正式缔交。使臣们对唐高宗介绍了有关大食国的情况和伊斯兰教义。此后,两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据史料记载,在此后一百四十多年里,大食国遣使者到中国通好多达39次。一些学者主张中国与阿拉伯于唐永徽二年正式通使,并以此作为伊斯兰教正式传人中国的时间。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批驳,认为建交与传教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两国间的民间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民间往来必然带来密切的商业交流和宗教传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伊斯兰教传人我国的时间必然早于永徽二年。 中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考证,从还没有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还有待于学者们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中国旧译为《可兰经》、《古兰真 经》、《宝命真经》等。本书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第一部韵体 文形式的阿拉伯典籍,在阿拉伯思想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歌德说:“《古兰经》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 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 起敬,其文体因内容与宗旨而不同,有严正的,有堂皇的,有威 严的——总而言之,其庄严性是不容否认的&&& 这部经典,将永 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我国当代阿拉伯文学研究专家蔡伟良 先生也指出:“《古兰经》除了它是一部宗教经典以外,还曾为包 括神学、哲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语法学在内的一切伊斯兰 文化形态的发展起过非同小可的作用。数百年来,《古兰经》一直被 认为是世界文学丰碑之一,是阿拉伯散文作品第一座见于文字的纪 念碑,是阿拉伯正规语言风格的最高成就,和不可攀越的典范。”
相关文章:
关于华佗怎么死的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第一中说是华佗不肯为曹操治病,借口在家被曹操发现,抓回来在狱中拷打至死。另一种关于华佗怎么死的说法是,华佗要开刀处理曹操的头疼症状,...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曹植怎么死的起源还要从世子之争说起,曹植实力被曹操看好,但曹丕才是长子,因此遭到群臣反对。曹植怎么死的是在曹丕继位之后,曹丕一直不重用曹植,而是将...
西晋第一个皇帝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为人有心计谋略,但却藏得很深,这一点和司马昭司马懿十分相似。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逼的魏国皇帝禅让帝...
三国时期正是乱世,战争也数不胜数,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被称为是三国三大战役。而这三国三大战役也都是以少胜多的典型,十分的具有代表性。且也是三国时期十分重大的事件,若是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才辈出,每个时期都是着十分响当当的人物,这次来讲讲数千年前著名的战国四公子。这战国四公子以养士著称,为了壮大自己的国家,到处网罗人才,他们礼贤...
说起蜀汉,可能大家最喜欢的人物就是丞相诸葛亮了,而在诸葛亮之后还有三位丞相,他们被并成为蜀汉四相。虽说之后的三位才能不及诸葛亮,但也都是治国治世之才,他们都为蜀国立下...
看过《唐伯虎点秋香》的应该都对星爷演的唐伯虎印象深刻,中国古代四大才子在书画艺术方面成就颇深,除了唐寅以外,还有其他三位同一时代的才华横溢的人物,他们都生活在苏州,是...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不仅长得好看,在诗词歌赋上面也十分出色,不过每一个美男的结局都不怎么好。中国四大美男都是怎么死的也是各有看点,有的因仕途失误断送了性命,有的因朝堂算计...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闻名于世,在记载中其实对杨玉环的容貌描写是最多的,但位居第一的还是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都因为长相美艳,而被卷入政治是非,也因为...
马王堆汉墓被称为国之瑰宝,就是因为里面发掘出来的物品都是非常珍惜可贵的,特别是里面发现的一具保存完好的马王堆汉墓女尸辛追夫人。辛追夫人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一...
历史故事本月排行
历史故事精选
历史故事推荐
2017 度哥世界之最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号 QQ: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伊斯兰传入中国的历史及回族的形成
1990860297856
5164465637
6511381261196626275000687750651651
654622673674
742756760415879
98698830113021977
96140783J4830
123612741235123412271010913942J1227
121912251235124212521260125212632953
3221712808
3201065196080
186212912210
?1368?12251264?80?
流散的迷离与聚合的希冀
一、--回族的形成历史及其族群现状
65145--662?6
*--71252127189
--125310??11
141734010173114
1644164815178117841618561718186219*
1877620--21
5019481122
二、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粘连与拒斥
Historyrepeatsitself.
三、谁在写谁的历史?
28--29theother)theother)3031323334--
147369-380
1819861995
1956-571999
2217192-193
2526260-6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汉朝的时候,西域诸国有没有宗教信仰?    如果没有的话,那又是什么时候伊斯兰化的呢。        -------------------------------------------------  -------------------------------------------------  -------------------------------------------------  -------------------------------------------------  -------------------------------------------------  -------------------------------------------------  -------------------------------------------------  -------------------------------------------------  -------------------------------------------------  -------------------------------------------------  -------------------------------------------------  -------------------------------------------------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汉朝的时候,还没有伊斯兰教。当时的西域,主要是信仰佛教。不过佛教太缺乏战斗力,而且容易腐朽,所以大概在唐朝到宋朝之间,被伊斯兰教所控制。
  查了一下资料:    在公元609年12月,(一说在610年2月)穆罕默德40岁时,提出自己在希拉山洞中,.通过哲卜拉依嘞大天神的指引,接受了真主安拉的启示,命他为真主的使者,是总封印的圣人,命他传布从古圣们一脉相承的正教。并赋予他匡正社会,拯救世人的重大任务。     隋 581年-618年 文帝(杨坚)   大兴    唐 618年-907年 高祖(李渊)   长安    唐 618年-907年 高祖(李渊)   长安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  /    北宋 960年-1127年 (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年-1279年 高宗(赵构)   临安     看样子楼上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回族研究1999年第4期总第36期;【回族文化】;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纳麒;内容提要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传入中国;阶段;关键词回族伊斯兰教中国化;伊斯兰教是7世纪中叶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建的;国的起始时间尚有不同的主张:有认为,唐高宗永徽二;从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的角度去看待伊;宗教的存在并非因其教义而存在,而是因其拥有
回族研究             1999年第4期             总第36期【回族文化】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纳  麒内容提要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蕃坊”、儒化和回族化阶段。在与中国主流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因素,实现自身的再造,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回族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包含着伊斯兰教的回族化和回族化的伊斯兰教两层含义。关键词 回族 伊斯兰教 中国化  伊斯兰教是7世纪中叶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起始时间尚有不同的主张:有认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国(阿拉伯帝国)遣使朝贡,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开始;有认为,在唐肃、代二宗朝(八世纪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曾借用大食援军讨贼,其中大部分留居中国,这是中国有穆斯林之始,即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之始。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不是本文要论证和讨论的问题,我们更关注的是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后的传播、发展的过程和状况,这与中国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民族特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从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的角度去看待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能存在着非常不同的情形;而从中国回族的角度去分析,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蕃坊”阶段、儒化(汉化)阶段和回族化阶段。  一、“蕃坊”时期的伊斯兰教宗教的存在并非因其教义而存在,而是因其拥有若干信徒而存在。信徒是宗教的化身,是宗教的载体,所以信徒所到之处,宗教也必然随之而至。中国回族最早的先民是唐宋时期进入中国并客居下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蕃客”、“胡商”和“土生蕃客”、“五世蕃客”。他们进入中国的同时也带入了他们信仰的宗教―――伊斯兰教。作为客居中国的外国侨民,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蕃客”、“胡商”多麇集而居,自然伊斯兰教成为他们客居中国过程中生活的精神支柱。因此,在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首先是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蕃客”、“胡商”中开始的,并同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因为与通商、通使有关,因而他们的居住之地比较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或唐宋之都城。虽然也有穆斯林与汉人杂居,但更多的是同族聚居在一起。顾炎武写到,蕃客“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①在广州、扬州、泉州和长安等地都有穆斯林聚居。由于穆斯林聚居地的形成和人口的增多,管理问题必然突出起来,于是出现了“蕃坊”这一组织。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其游记中对于广州蕃坊情况这样写到:“中国商埠为阿拉伯人麇集者曰康府(即今广州)。其处有伊斯兰教掌教一人,教堂一所……各地伊斯兰教商贾既多居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伊斯兰教判官一人,依伊斯兰教风俗,治理穆斯林。判官每星期必有数日专与穆斯林共同祈愿,朗读先圣戒训。终讲时,辄与祈愿者共为伊斯兰教苏丹祝愿。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一切皆能依《古兰经》、圣训及伊斯兰教习惯行事。故伊拉克商人来此地方者,皆颂声载道也”②。关于蕃坊建置、职权等情况,寓居广州的朱《萍州可谈》中也有这?25?纳 麒: 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样的记载:“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所居住。置蕃长一人,管理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覆笏如华人。蕃人有罪,诣广州鞫实,送蕃坊行遣……。徒以上以罪则广州决断。”③由此可见,蕃坊置蕃长(判官)一人,由皇帝下诏或由皇帝令地方官裁定。蕃长依《古兰经》、圣训行事,按照伊斯兰教风俗开展宗教活动、规范同类习俗、解决同类民事纠纷、维护同类利益,同时政府还通过蕃长招引海外商旅来华贸易,增加朝廷市舶收入,运进宫廷及市场需要的各国货物。因此,“蕃坊”既是穆斯林聚居区的称谓,同时又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组织机构。在蕃坊中一般都建有清真寺。例如,唐代在广州蕃坊中建有中国最早的清真寺“怀圣寺”及“光塔寺”,镇江有始建于唐的仁安坊礼拜寺,杭州有凤凰寺,相传太原清真寺和大同清真寺也建于唐代;宋代泉州所建的清真寺现存的就有三座,扬州仙鹤寺、宁波清真寺以及北京牛街清真寺等均为宋代所建。清真寺是坊内伊斯兰信徒和过往穆斯林商贾聚礼和进行其它宗教活动的场所,按照阿拉伯传统,寺内设掌教一人,专司宗教事务。蕃坊或蕃长与清真寺和掌教的关系,虽无史料说明,但从蕃坊和蕃长的职能来看,清真寺当属蕃长的管辖范围。蕃长虽不专司宗教事务,但“依伊斯兰教风俗治理穆斯林”,这必然要求蕃长与掌教要保持认知上的一致性和良好的协调关系。蕃长“每星期必有数日专与穆斯林共同祈愿,朗读先圣戒训”,由此可以推论,清真寺也应是蕃长解决民事、处理诸多公务的重要场所。随着蕃坊内蕃客的日益增多,甚至成家立业,子孙繁衍,蕃客子弟也日益增多,因此对蕃客子弟进行教育就成为蕃坊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在蕃坊中出现了“蕃学”。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云:“大观、政和年间,天下大治,四夷响风,广州、泉州请建蕃学”。这并不等于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年)才开始出现蕃学,而应更早于此。因为,唐宋时期穆斯林聚居的蕃坊实行的乃是一种阿拉伯式的社会制度,遵奉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求学是穆斯林男女的天职”的教导,蕃坊中必然包含着教育,包含着蕃学。按照阿拉伯的教育方式,蕃学当设在清真寺内,教学生朗读《古兰经》,学习书法、语法、历史、算学和诗词等。对成人的教育则通过讲授“圣训”以使之学习为人接物之道。同时在每周伊斯兰“聚礼”即“主麻日”的宣教中,进行品德和历史教育,其目的是使客居中国的穆斯林始终?26?保持着对故土的认知和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宗教是为信仰而存在的,信仰的主体是信徒,因而,一定时期内信徒生存的状况必然决定着宗教存在的状态。考察唐宋时期回族先民(蕃客、胡商)客居中国的状况(蕃坊),对早期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得出如下的认识:第一、唐宋时期的伊斯兰教是作为一种“侨民文化”而存在的,是客居中国的穆斯林侨民的信仰,它的存在范围仅限于蕃坊(穆斯林聚居区)之中。此时的伊斯兰教没有也不可能纳入中国文化的体系,更不可能与儒、佛、道三大文化主流相提并论。第二、如前所述,唐宋时期的蕃坊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组织,蕃坊中实行的实际是一种阿拉伯式的社会制度。因而,伊斯兰教既是蕃民们信奉的宗教,同时又是蕃坊组织运作和蕃民生活的精神准则。伊斯兰教以及蕃民的生活,在当时中国人的眼中不过是一种异国的风情和生活习俗,人们对伊斯兰教并无清晰的认识。第三、作为侨民文化,伊斯兰教在蕃坊中的存在和传播直接承继和保存了本土(阿拉伯地区)的形态:布教者和信教者均直接来自阿拉伯地区;蕃坊内通行的是阿拉伯和波斯的语言文字;实行的是阿拉伯式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和市井生活。因而,可以说唐宋时期的伊斯兰教更多地保存着阿拉伯的样式。第四、唐宋时期的伊斯兰教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蕃坊文化圈内存在的,其功能是服务蕃民宗教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直接需要。伊斯兰教传播的重心是由掌教、阿訇向穆斯林群众传授伊斯兰教基本知识,传诵《古兰经》,教授他们生活用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以及过宗教生活,而对伊斯兰教教义的学说化探习不足。因而,伊斯兰教对中国社会及其主流文化并未产生冲击和影响。同时,由于蕃坊文化圈的相对封闭性,致使中国主流文化对于伊斯兰教的渗入和影响也微不足道。  二、伊斯兰教的学说化蒙元时期,一批批中亚、西亚回回人的东来,使中国回回人口大增。其分布也越出了唐宋时期居城市一隅的蕃坊状况,遍及中国各地的城镇和乡村。在元代,朝廷实施“籍户”政策,东来的回回人以及世居中国的蕃客、胡商及其后代均获得了“回回户”的身份,结束了“侨民”的历史,正式成为中国的公民。随着大批回回军士不断落籍屯戍,遍布全回族研究             1999年第4期             总第36期国的回回村寨逐步形成,回回人口分布的重点也从唐宋时期以城镇中的蕃坊为主转向了广大的农村,初步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元代回回人(色目人之一种)有着优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无论是朝廷、地方政府,还是军队都有为数不少的回回人做官,这在客观上为伊斯兰教的广为传播和回回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元代凡有回回人聚居的地方普遍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逐渐成为回回人宗教活动乃至政治生活的中心。由于元朝与阿拉伯国家关系长期保持稳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畅通,中亚、西亚的伊斯兰教职业人员不断进入中国传经讲教,加之元朝廷对伊斯兰教的宽容态度,使得伊斯兰教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兴旺。与伊斯兰教的繁荣同步,回回人“娶汉女而居”(也包括其他民族)繁衍子嗣,不少随回回人一起落籍屯戍的蒙古人、中亚非穆斯林的突厥各族人等不断皈依伊斯兰教,加入进回回人的群体,使之不断得到充实和巩固,经元代至明代,回回民族共同体正式形成,成为中国较年轻的少数民族共同体。伊斯兰教的繁荣对于回回民族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伊斯兰教的繁荣并没有因为回回民族的形成而呈现直线发展的状况。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必然受到中国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制约,也必然受到伊斯兰教信徒各种状况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波浪起伏的发展轨迹。据国内一些伊斯兰学者的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繁荣经历元代和明代早期,进入明代中期后,则步入了“低谷”,面临“经文匮乏,学人寥落”的严峻挑战。纳国昌先生认为,由于“大分散、小集中”,每个穆斯林在成长过程中,既受到来自教坊内部伊斯兰传统文化的薰陶,同时长期处于汉民族汪洋大海的文化氛围中,伊斯兰信仰自然趋向于“淡化”。所谓“倘有教门之家,尚存三分回回气氛,如无教门子弟,纯变为汉教矣”。至于一般穆斯林,“止知为我教中人,至教之所以为教,究懵懵焉莫得其旨归,即娴熟经典,亦不过记述讽诵而己。间有稍通教律,亦时讲论,又多曲为臆说,骇人听闻,不知者遂奉为典型。明代《福建泉州陈埭丁氏节斋公图谱》记载:当时这个回回大族已基本“汉语化”,族中人已不识先民通用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也很少有人去学习,“诵清(真)经,仿所传夷(阿拉伯)音,人既不解其义,亦不求其晓。”最初,还基本保持穆斯林传统的生活习俗:“殓不重⑤④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祀不设主,祭不列器,相率西向以拜天,岁斋一月,恒沐浴……。”而今殓重衣,殡以木,葬过三日,祀设主,祭列器,不拜天,岁不斋,……生活习俗的“异化”,导致伊斯兰教信仰的消亡。伊斯兰教主张奉养父母于生前,死后“薄葬”,素为封建士大夫所鄙视。据史料所载,回回达官贵人因丧葬“变俗”而放弃伊斯兰教信仰者,颇不乏人。官至明朝廷“侍郎”的萨奇(诗人萨都剌之孙),母死,倘按回回丧葬方式,不足以显示他的权势和豪奢,改从“朱文公之俗”(儒化),以名贵棺椁及其他物陪葬;父辈来自“天方”的诗人丁鹤年也以棺木改葬其母,设酒肉祭奠,终身守墓,博得“丁孝子”美名;世代穆斯林之家出身的著名学者李贽,也因“回而儒,儒而释,”最后遁入空门。这些情况,反映中国伊斯兰教面临信仰的危机,倘不及时挽救,中国伊斯兰教有步景教、袄教后尘在华夏大地上消亡的危险⑥。明代,中国伊斯兰教走入低谷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政治上看,进入明代后,回回人的政治地位已远不及元代,从明早期开始,不甘于现状的回回人便不断有反明起义和暴动发生,到明中后期越演越烈,这正是回回人政治颓势的一种反映;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讲,由于“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事实上回回人是处在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汉文化对每一个回回个体的渗透势所必然。随着回回语言、服饰、姓氏的日趋汉化,同时也带来了宗教意识的逐渐淡化;此外,更为深刻和直接的原因则与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密切相关(从回族的角度分析):无论是“蕃坊”(唐宋)时期,还是元明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不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行为,而是一种个体性行为。伊斯兰教在内地的传播是社会史式的,而不是哲学史式的,即它不是教义教理的传播,不是依靠教义思想征服群众,主要是依靠信教者自身细胞的增殖来扩展信仰世界。换种说法,回族的先民本身就是伊斯兰教教徒,他们入居中国后,伊斯兰教传播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他们及其子孙宗教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广为宣传去征服非伊斯兰教的群众。这就决定了伊斯兰教的传播重心是宗教基本常识,而对伊斯兰教教义、教理的研究、宣传及其学说化的工作明显薄弱,因此,长期以来不仅在教外人的眼中,甚至在众多教内人的心中,伊斯兰教仅仅只是一种“礼俗”。伊斯兰教在传播上的这一特点,一方面维系了回回先民的共同信仰,并对回回民族的形成产?27?⑦纳 麒: 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主面,正由于传播上的这一特点,虽然培养了一批批懂伊斯兰教基本常识,能主持宗教仪式和活动的掌教、阿訇(在明以前基本上是父传子承的世袭制),但却未能造就出一大批精通伊斯兰教教义、教理的伊斯兰教学者,加之郑和下西洋结束后明朝采取锁国政策,中国穆斯林与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交往十分困难,“西方”流传的研究伊斯兰经典的著作很少传入中国,因而当伊斯兰教在“西方”已经“厘正真传,继述道统”,“讲究发明,严禁邪说”,而在中国则“经文匮乏,学人寥落”。由于长期以来伊斯兰教理学研究及其伊斯兰学者的匮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中国至明止,始终未能取得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相鼎立的文化实力和品位。仅仅停留在“礼俗”层面上的伊斯兰教文化,在与强大的中国主流文化的碰撞中焉能不走向衰落。拯伊斯兰教而走出危机,恐怕已不是增设多少清真寺、增聘多少宗教职业者所能奏效的。伊斯兰教振兴的出路,只能是加强伊斯兰教自身的建设,走内涵提升的道路。如前所述,明代回族伊斯兰教文化衰落的重要原因,一是出自内部,即伊斯兰教的传播主要是停留在“礼俗”文化的层面上而欠缺教理的探研并使之学说化;二是源于外部,即强大的传统汉文化的包围和渗入。纵观中国文化史,我们发现,伴随主流文化(汉文化)的发展、扩散和冲击,历史上许多非主流文化(主要是少数民族区域性文化)昙花一现并泯灭在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同时,也有不少非主流文化在汉文化大包围中得以存活和发展。究其原因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地域的原因,形成了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抵御了汉文化的大量渗入;第二种情形则是正视和趋向汉文化,从汉文化中吸取养份溶入自己的传统文化,实行文化再造,从而既使自己的文化传统得到提升,同时又避免了汉文化的同化。中国回族历史形成的散居于交通沿线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回族伊斯兰教文化不可能自我封闭而独立存在、独立发展。处于汉文化大包围之中的回族伊斯兰教文化只有面对和正视汉文化的存在和冲击,主动趋向汉文化,从中吸取养份,再造和提升回族伊斯兰文化。这是摆脱危机、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面对伊斯兰教出现的危机,明代一大批回族伊斯兰文化人忧心忡忡,他们围绕同一个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挑起了拯救伊斯兰教的历史重任。把伊斯兰教从“礼俗”层面向学说化层面提升,这是?28?明清时期一大批伊斯兰文化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李兴华先生认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学说化,是在明清之际的300来年间通过经堂教育的倡兴,汉文译著活动的开展,回族等族伊斯兰教的明显教派分化这三大运动逐步完成的”⑧。经堂教育可谓开了拯救伊斯兰教走出低俗的先河,是伊斯兰教学说化的重要环节和步骤,伊斯兰教经学界公推明中叶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洲为倡兴经堂教育的太师祖。胡登洲早年学习汉文和儒学,年过五旬时,得阿拉伯贡使指点,征集西方伊斯兰教经书,潜心学习经史百家,赴麦加朝觐归国途中,游历印度、埃及、土耳其等国,考察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状况。归国后深感“经文匮乏、学人寥落,即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慨然以发扬正道为己任,立志兴学”。开始在自己家中设帐招收门徒,后转移至清真寺内,将伊斯兰教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结合起来。免费招收学员,讲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经典,用经堂语,即古汉语、阿语、波斯语单词混合而成的独特表达形式,口译和讲解伊斯兰经典,并在教学结构、课程设置、授课形式、考核、毕业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制度,奠定了中国伊斯兰经常教育的基础。胡太师之后,其亲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将经堂教育制度进一步加以发展完善。到了清代,经堂教育遍布中国东西南北各地,并逐渐形成了陕西学派和山东学派。陕西学派遍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各省及河南、安徽、江苏、云南等省,此学派注重“认主学”、《古兰经》注,不学汉文,提倡“精而专”;山东派遍及山东、河北及东北各省,此派提倡阿、汉、波并重,注重“博而熟”。此后,本属陕西学派的云南,经马复初阿訇吸收陕西、山东两学派的优点和长处,改良经堂教育,创立了独树一帜的云南学派,提倡阿、汉经书并授、兼学波斯文、“诸科分进”的教学方针,极大地推进了经堂教育的发展。由于经堂教育的倡兴,“吴、楚、燕、齐之彦,负笈载道,接踵其门而求学焉。”⑨于是,“学人寥落”的状况开始扭转,“传译不明”的忧虑得到缓解,“阐扬无自”的苦恼有所减轻,“经文匮乏”的困难正在逐步解决。经堂教育倡兴至今,培养和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一代又一代“阿訇”、“伊玛目”和伊斯兰学者,成为400多年来振兴和弘扬伊斯兰文化、维护教门本色不变而前赴后继的中坚。同时,也正是经堂教育的倡兴和发展,为汉文译著、以儒诠经活动回族研究             1999年第4期             总第36期的开展奠定了人才条件,为伊斯兰教的学说化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中国伊斯兰教的学说化是伊斯兰经籍译释,即“经学”的产生为标志的。李兴华先生提出,伊斯兰经籍译释大体存在着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经堂经学,即经师和经生在经堂教学中所进行的经典译释。其显著特点是口头译释、选取经典中不易明白之处的抽译,适用范围仅限于口耳授受双方;二是产生甘、宁、青门宦家的译经、释经,即“门宦经学”。门宦对经籍的译释没有专一的形式,口头语言、动作示范、暗示提示、书面形式都有。就书面形式而言,既有汉文写成的“汉经”,也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写成的经书。有的著述,为了拒绝汉语世界对之阅读,还采用阿、波文交叉写成。门宦家的译释经书均不公开刻版问世,仅靠手抄在很有限的信众中密传。门宦经学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译释方式,它们都共同载负着门宦家所着意宣传的本门本派和本家本宗的独特信仰精神;三是汉文译著经学,即指以王岱舆、刘智为代表的伊斯兰学者用汉文对伊斯兰原文(主要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籍的译释。与经堂经学不同,汉文译著经学或者整本全译,或者是围绕一个主题,在几部或几十部有关原文经籍中“提供大纲,撮其紧要”,进行意译、编译、“借文转译”,翻译时都须做到“训文解字,必摹对推敲,使两义恰合,然后下笔”。就诠释这一侧面而论,经堂释经讲求简明扼要,只要授者当下解释清楚、受者当下听得明白就行,而译著诠释经典,往往须“援引诸家”,对译出的经文特别是关系基本教旨的经文,进行多方面、多体例的注释。如刘智的《天文典礼》,在正文外,有解、大注、小注、实义、广义、考证、集览、问答、附论等九种注释体例,“集览、考证儒者之语,余皆天方各经传中采辑而成”。译经、释经大多数被刻版印刷,公诸于世,不分教内教外、经生非经生,凡知汉文者皆有幸阅读,这也是与经堂译经解经的不同之处。由经堂教育初步形成、经汉文译著发展成熟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即伊斯兰教义学),意示着在中国,伊斯兰教已摆脱了“礼俗”层面的局限而跃迁为“学理”的阶段,完成了学说化的过程。中国伊斯兰教学说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过程。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不仅仅表现为经堂教育和译著译经释经中采用汉语和汉文,更重要的也是带有根本性意义的是,经学大师们大胆地、积极地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译经、释经中以中国传统思⑩想阐明伊斯兰教学理,以当时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宋明理学的架构来创建伊斯兰教义学的体系,使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与中国大环境的整体文化氛围相适应,使伊斯兰教具有了明显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从而也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获得了理论的根基,从低谷走上勃兴之道。正因为如此,有人把从经堂教育倡兴到汉文译著译经释经发展的明清之际,称之为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文艺复1兴时代” 。  三、伊斯兰教的回族化伊斯兰教的学说化,本质上就是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伴随伊斯兰教中国化这一共性进程的推移,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民族中,又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个体以及教派因素的直接参与,使得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呈现出民族的多样性特点。换言之,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过程同时伴生着和体现为伊斯兰教的民族化过程。因此,从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不同少数民族的角度分别考察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必然存在着在“中国化”这一共同前提下的本民族化的问题,例如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化、哈萨克族化、撒拉族化等等,回族当不例外。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伊斯兰教的民族化(多民族化)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借用哲学的语言就是“一”与“多”的关系。所谓“一”是指,无论“中国化”还是民族化都以学说化为前提,亦即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理学思想来建构中国伊斯兰教义学体系,是理论化的伊斯兰教;而“多”则是指,这种学说化了的伊斯兰教由于信教民族的不同特点和教派差异而表现出了学说化的多样性,同时“多”也包含着伊斯兰文化在不同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渗透作用的多样性,亦即学说化的伊斯兰教在不同信教民族中现实化的多样性。“一”是“多”中的共同性,而“多”则从不同角度体现着“一”,展示出“一”的丰富性。因此,在分析伊斯兰教学说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伊斯兰教的民族化是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回族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包含着伊斯兰教的回族化和回族化的伊斯兰教两层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含义。伊斯兰教的回族化是指,伊斯兰文化作为异国的一种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主流文化?29?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_纳麒40等内容。 
 云南的伊斯兰教与云南回族纳麒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从他们自己在中国的角度来讲,他们的角色来 讲是...如果你没有这六信,你谈不上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  9 ( Sep. 2010) 从 穆斯林的葬礼 看回民的葬俗及其文化内涵李 恒 100102)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 摘 要 ] 穆斯林的葬礼 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小说作品。...  回族的信仰为伊斯兰教 D.回族不具备共同的经济生活 ...(1.00 分) 是否 19、在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形成过程当中从族源角度讲有三种方式 (1.0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斯兰教基本教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