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并继续推进怎样学好马克思主义

谈如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我的图书馆
谈如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是基于中国历史经验和社会发展现实的一个重大立场宣示,是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再确认。为什么会出现“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要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首先需要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问题,既有外来的影响,也有我们自己的某些失误。譬如,在过去一些“左”的做法,把马克思主义泛化,甚至用马克思主义代替具体学科,这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还引起了许多人故意远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许多西方理论也涌进国门,其五花八门的形态对中国学者有新鲜感,不仅一波一波的“热”挤占了原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空间,而且学习者的心态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总认为西方的理论优于我们自己的。年轻人读的书,学的教材,多是西方的,等他们成长起来,话语体系已经成形,所以研究、发言就鲜有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了。再者,大学中的许多新兴学科往往最初就在西方国家出现,因而在建设我们的学科时,很多都是从借鉴开始,有些教材都直接来自国外,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进行转换还相对滞后。由此看来,出现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归根结蒂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真正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我们的脑子不能总是装着别人的灵魂,我们应该有自己自主的灵魂。如果我们有自主的灵魂,就不可能出现失语、失踪、失声的问题。我们绝不能让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更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为此,我们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提炼出来,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材编写之中。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失语”“失踪”“失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就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和理论语境之中,这不仅仅是一个转变理论表达方式的问题,而且是学术研究的目的、立场和方法问题。在这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是真懂真信,就不可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即使去做也会走样,不可能做好。这个问题在这里就不多谈了。只要我们认识到,正是发展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才取得了改革开放和事业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就能够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理论体系、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这就是说要解决我们学术研究的目的问题,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是为了人民大众丰富精神世界和提高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水平,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还是为了少数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文字堆砌和智力游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阶级性都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文字游戏,也不是戴着睡帽的头脑中的风暴,而是源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时代性的理论总结和概括。我们不能仅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新词向大众的头脑里塞一些概念、命题和学说,或把一些理论概念转换成汉语就万事大吉,我们还必须解决理论为了谁的问题。只有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在服务于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真实社会基础问题,即我们的学术研究是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呢,还是仅仅来自书本和学者自身的头脑?理论创新的活水源泉就在大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表述方式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自身的生成性问题。如果马克思主义是追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即真理,那么我们的学术研究就应该基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如果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呼声,而群众的呼声就是最紧要的时代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从群众的需要和呼声中寻找研究的问题,回答时代性的问题。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仅解决了理论源于何处、来自何处的问题,也回答了理论研究依靠谁的问题。“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最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作为学者,我们如何看待学术研究的功能作用问题呢?即我们的学术活动是仅仅在于学者圈子内的自我循环呢,还是应该在火热的生活世界之中发挥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呢?马克思说过,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不是学者手中把玩的古董,而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投身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依靠人民群众,才能研究出人民群众能够感同身受、对人民群众有用的学术成果来。学术研究必须介入生活世界,才能真正获得理论意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这是最根本的方法论。既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为了人民群众、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那么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时就必须投身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之中去,在火热的时代大潮中创造性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需要我们的头脑和聪明才智,但学术问题不在头脑里,而在客观现实之中。学术研究必须有问题意识。问题就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存在于改革开放和从严治党的实践之中,存在于国际交流的实际过程中,存在于人们的实践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存在于工厂、田间、市场、实验室、人们奔波的路途中。我们必须深入社会实践,关心形势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心民生的保障和改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回答深层次的矛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学术研究必须介入生活世界,才能真正获得理论意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必须倡导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话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特征,即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及其社会实践性。理论研究就是要让这种思想武器与社会实践的要求越来越相契合,让这种思想武器越来越管用、越来越锋利、越来越顺手,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掌握这种思想武器。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投身到人民大众的生活和实践之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这样的学术研究才能接地气,才能有生命活力,才能对人民大众有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要求我们学会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表达学术问题,这样的理论研究才能让人民大众感兴趣、听得懂,从而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和价值追求。我们应该在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应该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钢铁般的逻辑。虽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仅是语言和词语问题,但是,没有合乎人民群众需要的语言也是万万不能的。“中国梦”甫一提出,就获得亿万人民的感同身受,充分说明了语言表达的力量。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而合乎时代要求的语言,就能更好地发出这种声音。(作者:韩震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来源:北京日报)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分析.pdf-全文阅读 下载-投稿赚钱网 6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壑互i三查丝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
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
检索;2)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
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躲澎琦
签字日期:加Jf年/月9日
签字日廖办∥年易月,汐日
———————————————————————————————————————一一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研究生:游岸
指导教师:赵万江
摘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正式提法源自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马
克思主义时代化,其含义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坚持与时俱进,使之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从历史唯物主义的
时代观以及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来看:马克主义时代化的内涵包括了
在充分占有和分析时代发展所提供的方方面面信息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有针
对性的创新与发展;在回应和解决时代问题的基础上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形成正
确的指引,并最终实现对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开放性、连续性与阶段性以及
对历史发展要求的正面回应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属性。为满足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需要、解决重大问题、促进党
的思想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已然具有迫切的现实必要性。回顾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
时代发展的不断推动与创新,为当前和以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启示。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所承载的现实必要性出发,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时代变化,解决时代背景下的重大
课题,深入总结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取得的经验教训并以开放的视野展开对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明发展所产生优秀成果的关注与吸收,打造马克思
时代化研究队伍,并在处理好各方面相关关系的过程中实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大众化的整体发展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个值得思考的具体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践理论创新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马克思主义论文_政治论文__7166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马克思主义论文_政治论文__7166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4:32:1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马克思主
关注微信公众号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在农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07版:理论·实践
&& 往期回顾 & && &
在农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进行转变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行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是不平衡的。从社会层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党政干部中推进得较好;从地域来说,在城市中推进得较好。而在农村,农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对较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不多。本文从传播学视角探讨如何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努力探寻一条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从传播学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教育传播活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实践的理论指导。要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要围绕传播者、受众(农民群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反馈五个环节展开。&&&&第一,加强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建设。&&&&在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干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他们的言行举止对村民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要不断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继续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带头模范作用。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举办相应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班、专业进修班、业务研讨班等,提高其理论水平;二是要维护好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要求他们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公正透明、勤政为民,保持党的纯洁性。&&&&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是我党作出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相对较高,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缺乏充分认识、传播意识不强,需要我们不断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再教育,引导他们担当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任务。&&&&此外,还要挖掘和培养面向农村的报告员、通讯员和“乡土记者”,干部和记者要转作风、走基层,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拓展、壮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队伍。&&&&第二,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转型中的一些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农民群众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参政渠道不畅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用先进思想武装农民群众,才能提高其抵御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其社会地位,使他们从内心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二是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防止歪理邪说容易乘虚而入。&&&&第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内容。&&&&马克思主义要赢得农民群众的认同和信赖,最根本的就是要反映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围绕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才能让农民群众在自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从心底里信、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四,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方式。&&&&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在农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可以因势利导,三者并用。人际传播是指二人或多人之间进行的口头传播,在农村中,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需要注意的是,传播过程中要转换话语方式。要把政治性文件语言和理论语言转换为日常性的农民群众语言,让农民群众听得懂、学得进、用得着。毛泽东同志就很擅长运用老百姓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给农民群众,例如枪杆子里出政权、两条腿走路等。邓小平同志的“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论述,也被广大农民群众熟知。&&&&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在农村中,中小学是影响农民群众青少年时期政治成长、思想进步的主要组织。可以利用学校传播的功能,巩固和拓展农民群众青少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取向,为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成员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我国大多数农村,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运用电影、文艺表演等形式进行传播,让农民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二是发挥农村书屋的作用。书屋中要放置一些根据农民群众需要编写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三是利用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并采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四是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农村当地传统习俗文化活动交融互动的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趣味宣传活动,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第五,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反馈机制。&&&&传播反馈机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系统中不可或缺。通过反馈,可以及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农村的传播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对农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情况的调查研究,建立传播者与农民群众的正常沟通和协调机制,及时把握农民群众的思想动态,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在农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掌握。(作者单位:运城学院)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