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基本原理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意义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意义
09-04-05 &匿名提问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   )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9.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   )a.客观性                                                       b.相对性c.绝对性                                                       d.全面性10.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                                                   d.法律标准1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1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4.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1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   )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c.粗放型再生产                                            d.集约型再生产17.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享乐主义                                                   b.拜金主义c.利己主义                                                   d.自由、平等与博爱18.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c.按同比例变化                                            d.无直接联系19.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   )a.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                                  b.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d.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20.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   )a.不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b.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c.流动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d.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21.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通常(   )a.高于平均利润                                            b.等于平均利润c.与平均利润无关                                         d.相当于平均利润2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b.地理位置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d.土地私有权和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23.垄断利润就其本质而言,来源于(   )a.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b.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c.垄断组织的海外掠夺                                  d.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的实力24.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   )a.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资源配置的国际化c.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借贷资本的国际化25.下列关于股份资本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变为联合资本b.它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c.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 “扬弃”d.它没有突破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26.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a.布尔什维克                                                b.中国共产党c.共产主义者同盟                                         d.德国社会民主工党27.下列选项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的是(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b.实行计划经济c.建立完全的公有制经济                              d.实行产品经济2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所有制基础不同c.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                                  d.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同2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30.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c.彻底消灭剥削                                            d.国家自行消亡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32.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     )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33.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4.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35.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具有(     )a.立法权                                                       b.财政权c.监督权                                                       d.审判权36.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相比,不同点有(     )a.竞争的目的不同                                         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c.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d.竞争的范围不同37.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有(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c.运输阶段                                                   d.销售阶段38.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垄断剩余价值的生产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 国改革开放的形势。4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这些都挺简单的。答案看看就会了。选择题答案,自己做的。bccda``dacba``dbcbd``bcacd``dcabc``cabba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4、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影响: 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 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 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影响: 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 0 zhengshuo1   上午10:42:37 221.12.78.* 举报 1989年  1989年11月の第1回閣僚会合(キャンベラ(オーストラリア)):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アジア太平洋経済協力)を発足させました。発足当初はASEAN6ヶ国(インドネシア、シンガポール、タイ、フィリピン、ブルネイ、マレイシア)、韓国、ニュー?ジーランド、オーストラリア、カナダ、米国、日本の12のメンバーで構成されていました。  1994年  科技工作组:第6次工作组会议、亚太地区科技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研讨会、第2次产业科技特别会议(5月23-26日,北京)贸促工作组:第3 期贸易促进培训班、第4次贸易促进研讨会(6月6-8日,北京)  1995年  第10 次能源工作组会议(5月9-12日,北京)  第7 次海洋资源保护工作组会议(5月29-31日,青岛)  第12次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组会议(5月30日-6月2日,北京)  第6次渔业工作组会议(6月13-15日,北京)第7次交通工作组会议(4月25-28日,北京)  第7 次贸易促进工作组会议(6月4-7日, 昆明)APEC海关风险管理研讨会(9月3-5日,杭州)  第12次电信工作组会议(9月5-8日,上海)  能源工作组:第2次煤炭流通研讨会(12月5-6日,上海)  1996年  第8次旅游工作组会议及研讨会(5月7-10日,北京)  贸易及投资数据工作组会议及研讨会(5月27-31日,上海)  能源工作组:技术合作专家组、能源及技术转让及可再生能源评估研讨会(2月5-9日,北京)  科技工作组:技术与21世纪经济研讨会(6月25-26日,北京)  海关程序分委会:风险管理研讨会(9月3-5日,杭州)  能源工作组:洁静能源专家组会议(8月有5-16日,北京)  能源工作组:第4 次 洁静煤技术研讨会(10月7-11日,北京)  贸促工作组:反倾销研讨会(12月有16-18日,海南岛)  1997年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组:学校指标体系研讨会(4月13-16日,桂林)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组:贸易与投资保险培训项目第1期培训班(6月2-13日,北京)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组:贸易与投资保险培训项目第3期培训班(10月21-30日,厦门)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组:基础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结题研讨会(6月25-27日,黄山)  贸促工作组:第二届贸易博览会(6月6-10日,烟台)  贸促工作组:政府采购培训班(7月15-18日,烟台)  贸促工作组:可持续城市化环境与经济政策研讨会(9月18-20日,北京)  电信工作组:电信人才开发研讨会(8月11-13日,北京)  科技工作组:科技工业园区网络会议(9月15-17日,北京)  能源工作组:第4次煤气联络组会议(9月18-19日,北京)  1998年  海关合作分委会:APEC京都公约研讨会(4月20-24日,苏州)  贸易投资委员会:服务贸易培训班(5月4-8日,青岛)1998年经济展望研讨会(5月16-17日,厦门)  贸易投资委员会:统计报告与资料收集培训班(7月6-10日,厦门)  经济委员会:贸易与环境措施信息收集讨论会(7月22-24日,北京)  中小企业政策小组:APEC在华投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调研会(7月2-3日, 九江)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组:第2届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及展览会(10月8-10日,烟台)  能源工作组:可持续社区能源联络组会议(10月8-10日,北京)  能源工作组:需求则管理联络组会议(11月18-20日,无锡)  贸易投资委员会:食品标签法、规定及标准研讨会(11月24-25日,北京)  1999年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组:贸易与投资保险培训项目第2期培训班(4月7-17日,北京)  APEC政府采购研讨班(5月14-8日,云南) WTO 新协议研讨会(5月24-26日,天津)  经济委员会:APEC内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抽样调查研讨班(6月29-30日,杭州)  APEC 海洋模式与信息系统项目第二次海洋模式研讨会(10月25-29日,北京)  电信工作组:电信人才开发研讨会(8月11-13日,北京)  科技工作组:科技工业园区网络会议(9月15-17日,北京)  能源工作组:第4次煤气联络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人脑 人工智能 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区别2 有自觉性 没有自觉性 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 区别4 具有社会性 不具有社会性 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 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4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⑴、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从过时的、僵化的、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 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更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⑷、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个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在革命和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点: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定义: 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对立的主要表现: ⑴、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⑵、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⑶、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⑷、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联系的定义: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5、联系的客观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6、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同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7、联系的多样性: ⑴、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⑵、是指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8、联系的条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⑵、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⑶、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观点: ⑴、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⑵、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⑶、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⑷、整体和部分相互包含。 1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⑴、从概念上;如:太极 ⑵、从理论上;如:天人和一 ⑶、从价值上。 ⒈中国古代整体观比西方哲学传统中天人两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与优越之处; ⒉研究整体观的辩证思想,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人类智慧的继承,同时中国的整体观又可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思想的真理性,丰富其理论体系。 1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 变化:说明物质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 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12、发展的本质是新生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 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 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14、量变的基本形式: 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⑴、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⒈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⒉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 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⑵、相互渗透: ⒈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⒉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⑵、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 ⑶、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17、规律的含义: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8、规律的特点: ⑴、本质性的特点; ⑵、必然的联系; ⑶、稳定的联系; ⑷、客观的,不能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9、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 ⑴、规律是客观的; ⑵、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 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 人们虽然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0、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21、必然和偶然的定义: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表现: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⑴、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2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⑵、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观点:&&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⑶、既要反对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或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观点,也要反对只承认偶然性,根本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观点。 2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由: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⑷、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5、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 26、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主要指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27、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区别: ⑴、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斗争性是相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⑶、斗争性是同一性基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2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的意义: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30、矛盾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 ⑴、含义; ⑵、基本属性 ⑶、作用; ⑷、意义 3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⑴、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 ⒈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⒉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⒊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⑵、矛盾的斗争性: ⒈推动事物量变; ⒉推动事物质变。 3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和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3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注: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相互区别: 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⒉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⑵、相互联系: 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⒉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的; ⒊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观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用个性代替共性); ⑵、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⑶、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是个性,社会主义是共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性和中国的个性的统一。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3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的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这一观点和方法。 4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和方法来自1920年列宁的&&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之说,列宁这句话的最新翻译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而具体事物的性质又都是由它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只有具体分析具体事物,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⑵、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认识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因而,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活力。 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革命的本质。 4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关于矛盾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矛盾看作是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两&&,孙子的&&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五行论&&相生相克&&理论,老子的&&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人脑 人工智能 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区别2 有自觉性 没有自觉性 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 区别4 具有社会性 不具有社会性 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 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4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⑴、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从过时的、僵化的、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 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更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⑷、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个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在革命和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点: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定义: 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对立的主要表现: ⑴、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⑵、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⑶、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⑷、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联系的定义: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5、联系的客观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6、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同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7、联系的多样性: ⑴、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⑵、是指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8、联系的条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⑵、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⑶、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观点: ⑴、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⑵、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⑶、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⑷、整体和部分相互包含。 1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⑴、从概念上;如:太极 ⑵、从理论上;如:天人和一 ⑶、从价值上。 ⒈中国古代整体观比西方哲学传统中天人两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与优越之处; ⒉研究整体观的辩证思想,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人类智慧的继承,同时中国的整体观又可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思想的真理性,丰富其理论体系。 1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 变化:说明物质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 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12、发展的本质是新生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 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 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14、量变的基本形式: 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⑴、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⒈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⒉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 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⑵、相互渗透: ⒈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⒉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⑵、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 ⑶、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17、规律的含义: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8、规律的特点: ⑴、本质性的特点; ⑵、必然的联系; ⑶、稳定的联系; ⑷、客观的,不能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9、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 ⑴、规律是客观的; ⑵、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 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 人们虽然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0、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21、必然和偶然的定义: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表现: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⑴、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2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⑵、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观点:&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⑶、既要反对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或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观点,也要反对只承认偶然性,根本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观点。 2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由: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⑷、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5、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 26、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主要指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27、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区别: ⑴、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斗争性是相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⑶、斗争性是同一性基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2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的意义: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30、矛盾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 ⑴、含义; ⑵、基本属性 ⑶、作用; ⑷、意义 3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⑴、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 ⒈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⒉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⒊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⑵、矛盾的斗争性: ⒈推动事物量变; ⒉推动事物质变。 3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和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3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注: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相互区别: 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⒉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⑵、相互联系: 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⒉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的; ⒊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观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用个性代替共性); ⑵、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⑶、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是个性,社会主义是共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性和中国的个性的统一。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3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的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这一观点和方法。 4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和方法来自1920年列宁的&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之说,列宁这句话的最新翻译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而具体事物的性质又都是由它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只有具体分析具体事物,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⑵、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认识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因而,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活力。 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革命的本质。 4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关于矛盾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矛盾看作是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两&,孙子的&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五行论&相生相克&理论,老子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和谐社会,和谐总是表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社会和谐既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一般标志,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最终表现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和谐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往往表现为社会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和谐。所谓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当活跃的生产力打破了陈旧的生产关系的桎梏,并建立起新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时,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被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所代替,生产力就得到了解放,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人类社会的历史便进入一个新的和谐阶段。社会进步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出现,只是标志着某一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结束,而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的终止。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会按照辩证法和它的历史必然性有所前进,有所发展,都会在这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范围内进行某些改革和调整,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对于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应当肯定它们在社会进步中应有的地位,因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 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和谐 自从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客观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标明文化发展亦即社会进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近代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恩格斯肯定了摩尔根以生活资料生产进步作为人化的根本标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为划分原始社会史的基本原则,“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恩格斯在这里把文明相对于蒙昧和野蛮,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进步,象征着人类的解放。蒙昧和野蛮则标志着人化的程度,象征着人类从动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总和,人类离动物越远,标明人化程度越高,人类文明就越发展,社会和谐的文明基点就越高,内容就越丰富。 3、 社会和谐是一种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作为一种动态的和谐、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它总是表现为一种趋势,并且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首先,社会和谐的深刻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协调和谐发展。其次,社会和谐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新的社会和谐的确立是建立在抛弃旧有的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存、发扬了那些积极的、有价值的和谐因素基础上的。它是一种社会运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形式。再次,社会和谐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亦即社会和谐的创造者,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真正动力。 谐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将充分发挥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正确地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不仅是暴力的目的,而且是暴力的本源。是进行战争和建设强大国防的物质基础。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他们,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第51页)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经济不仅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和获取胜利的前提条件,而且正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才使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从而带来了整个战争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变革。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上述原理,毛泽东曾反复强调:&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24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他总是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的物质力量对比,用以创造夺取胜利的条件。比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针对&反围剿&斗争的极端艰苦情况提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9、120页)他严肃批评了不重视经济建设的错误倾向,并提出了&依赖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缴获敌人的物资补充自己的方针。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各根据地经济上十分困难。毛泽东在精辟分析了敌我双方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对比后指出,长期战争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财政经济问题,离开了经济工作而谈&革命&,不过是革财政厅的命,革自己的命。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实行新的战时财政经济政策,实行精兵简政,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有计划地在根据地创建军火生产工业,并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选择能力较强的干部抓经济搞生产,从而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提出&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等主张,把取之于敌,用之于敌的方针纳入&十大军事原则&之中,逐步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保证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社会愈是前进,战争愈是发展,战争的胜负就愈加依赖和取决于经济条件。不仅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此,而且战后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现代战争武器装备昂贵,战争耗资巨大,所以经济力量也就更加严重地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据此,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理论原则,以使我国的经济力和国防力不断得到增强,为实现国防现代化和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加强国防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既包括了常备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实力建设,又包括了国防经济、战争动员、国防教育等方面的潜力建设;既包括了军队的规模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等&硬&指标,又包括了人才素质、军队结构、军事理论水平等&软&指标。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和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了,国防建设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雄厚的基础,否则,国防现代化就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只能流于空谈。正是由于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依赖性,毛泽东特别强调加强国防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他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0页),&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5页)1958年,他还明确指出:国大军就会大,国不大军就不能大,有了现代工业,现代化国防就好办了。他形象地比喻说,农业是一个拳头,国防是一个拳头,要使拳头有劲,屁股就要坐稳,屁股就是基础工业。1963年,他又强调:&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9页)可见,毛泽东反复强调,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只有国家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