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 水太凉:是什么职位?

明初风流最新章节列表(天蚕土豆),明初风流全文阅读 - 笔下文学
┊┊┊┊┊┊┊┊┊┊┊
&&&&2007年北京高考语文题目
&&&&——————————————————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
&&&&盛夏,夜,深夜。
&&&&景山山颠。
&&&&山上有人,两个人,一男一女。
&&&&这两人就是当今武林名声最响的两位杀手,男的名秋细雨,女的叫叶闲花,江湖人称“细雨闲花”。
&&&&诗人刘长卿曾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来描述这两个可怕的杀手。细雨湿衣,湿衣的是鲜血;闲花落地,落地的是人头。这两人杀人来无影去无踪,如果他们想杀你,当你还没看到他们人影没听到他们声音的时候,你就已经死了。
&&&&秋细雨三天前接到一份帖子,指名要杀叶闲花。事成之后,不但有三百万两冥币,更可以让他在“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中担任曹雪芹的角色!
&&&&但是杀死叶闲花比杀死比尔还要困难得多。
&&&&江湖中没有一个人清楚叶闲花的武功来历,性格脾气,但是每个人都知道叶闲花的故事。
&&&&叶闲花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据说她曾一动不动地瞪死过赵薇和高圆圆,而那一年她才十七岁。
&&&&叶闲花声音有如黄莺般幽婉醉人,传说听过她说话后林志玲身体酥麻了整整一年,你说要不要命?
&&&&叶闲花轻功独步武林,踏雪无痕,落地无声,号称超过当年青翼蝠王韦一笑。有人见她上星期在高速公路上偷了刘翔奥运会入场证,刘翔追出一万公里最后被活活累倒。
&&&&一般人听到叶闲花的故事早就吓得去买尿不湿了,但是秋细雨没有去买。
&&&&秋细雨不是一般人。
&&&&他知道,杀人不但要靠技术,还要拼人品!
&&&&秋细雨很镇定,他正用一把指甲刀修整着手指甲,他的手指修长有力。
&&&&他要等待,等待对方先沉不住气。高手相争,不允许一丝一毫的失误,先沉不住气的人就会露出破绽。
&&&&致命的破绽!
&&&&因此秋细雨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玩弄着指甲刀。
&&&&没想到叶闲花更是好整以暇,自己悠然自得地涂口红,喷香水。
&&&&秋细雨只好先发制人,道:“你知道我找你出来是为什么。”
&&&&叶闲花温柔道:“在我们动手之前,不能先谈谈么?”
&&&&秋细雨道:“我是来杀人的,不是来聊天的。”
&&&&叶闲花道:“你有把握杀我?”
&&&&秋细雨道:“我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叶闲花道:“我要提醒你一件事。”
&&&&秋细雨道:“你说。”
&&&&叶闲花道:“百晓生作杀手谱,小女子是杀手榜排名第一,阁下区区第二,你真能杀得了我么?”
&&&&秋细雨道:“我也要提醒你一件事。”
&&&&叶闲花道:“你说。”
&&&&秋细雨道:“论杀手实力,我本在你之前,只是那次排名百晓生采用了短信投票系统,中国‘花痴’人数过于庞大才让你得了第一。”
&&&&叶闲花的脸色一变,道:“我更要提醒你,我的粉丝团叫‘花粉’,不叫‘花痴’!”
&&&&秋细雨道:“我最后要提醒你,你的那些‘花粉’全都是花痴。还有,我们已经跑题了。”
&&&&叶闲花道:“我们这样拼命厮杀,你难道不怕麻烦么?”
&&&&秋细雨道:“你以后再也不用怕麻烦了,天下只有一种人永远不怕麻烦,死人!”
&&&&叶闲花道:“这么说你非逼我出手不可?”
&&&&秋细雨没有回答,他已不用回答。
&&&&秋细雨道:“亮兵器!”
&&&&叶闲花道:“我用刀。”
&&&&秋细雨道:“你用刀?刀在何处?”
&&&&叶闲花道:“我就是刀!”
&&&&叶闲花露出甜甜的笑容,忽然间褪下了自己的衣服,全身上下只剩下蕾丝比基尼和黑色丝袜。
&&&&叶闲花的脸美得让人窒息,再配上这样的身材,这样的服饰,充满了一种原始的诱惑力。
&&&&她的眼睛会说话,她的媚笑会说话,她的手,她的胸膛,她的腿……她身上每分每寸都会说话。
&&&&她知道,只要是个不瞎的男人,现在肯定会被她迷得神魂颠倒。
&&&&秋细雨是个男人,而且是个不瞎的男人。
&&&&可他现在却偏偏好像瞎了一样,完全无动于衷。
&&&&他知道,美丽的女人是一把刀,当你沉醉的时候,刀就会切进你的胸口。
&&&&秋细雨沉吟道:“我只想问你一件事。”
&&&&叶闲花娇笑着:“请讲。”
&&&&秋细雨道:“大夏天的,穿这么少你丫不怕蚊子叮啊?”
&&&&叶闲花沉默了半晌,幽幽地道:“你一定以为刚才我在喷香水,是不是?我告诉你,我喷的是六神花露水!”
&&&&叶闲花又道:“不过这不是普通的六神,是我特别提炼的药水,无色无味无毒,不过却会慢慢扩散在空气中,闻到它的人会四肢麻痹不能动弹。”
&&&&秋细雨一惊,忽然觉得身体已经麻木不听使唤,不由得一身冷汗。
&&&&叶闲花又道:“你以为我和你扯淡是因为我害怕,以为我脱掉衣服是想色诱你,其实这都是为了拖延时间让药水能扩散到你周围。”
&&&&秋细雨面上不动声色,道:“难道你自己不怕药水的厉害?”
&&&&叶闲花得意地道:“一开始我涂的口红就是解药,所以我仍然可以自由行动。”
&&&&叶闲花逼视着秋细雨,问道:“现在你还认为你能杀了我么?”
&&&&秋细雨道:“我能。”
&&&&叶闲花道:“你不能动而我能动,你却能杀了我,这不是很好笑么?”
&&&&秋细雨道:“是很好笑,但是你一定会被我杀死。”
&&&&叶闲花道:“为什么我会被你杀死?”
&&&&秋细雨忽然反问道:“飞刀能不能杀人?”
&&&&叶闲花道:“好像能。”
&&&&秋细雨道:“我有没有手?”
&&&&叶闲花道:“的确有。”
&&&&秋细雨道:“我手上有没有刀?”
&&&&叶闲花道:“你手上好像只有指甲刀。”
&&&&秋细雨道:“足够了。”
&&&&叶闲花道:“足够了?”
&&&&秋细雨道:“我有手有刀,就能置人死地。”
&&&&叶闲花道:“指甲刀也能杀人?实在可笑!”
&&&&秋细雨道:“以前江湖中有七十三个人觉得我这把指甲刀很可笑。”
&&&&叶闲花道:“现在呢?”
&&&&秋细雨道:“现在人都已死了,死在这把刀下。”
&&&&叶闲花道:“你的手还能动?”
&&&&秋细雨道:“你要不要试试?”
&&&&叶闲花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忽然间,她已出手!
&&&&一招“冒牌九阴白骨爪”直逼秋细雨天灵盖,这一招她已练过七年四个月零二十九天,她完全有把握相信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挡得了这一招。
&&&&可这一次她错了。
&&&&刀光一闪,“盗版小李飞刀”已插入她的咽喉。
&&&&她到死也不相信,一把指甲刀可以要了她的命!
&&&&闲花终于落地!
&&&&三个时辰后,药水的药效渐渐淡去,秋细雨终于可以动弹了。
&&&&望着叶闲花的尸体,秋细雨道:“虽然你已经死了,但是我还要告诉你两件事。第一,我一直用甲刀修整着手指甲是为了调整手和刀之间的同步率,说白了就是找手感。第二,我杀你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钱或者名利。”
&&&&一边说,秋细雨一边从叶闲花衣服的口袋里搜出了刘翔的奥运会入场证。
&&&&秋细雨坚定地说:“我爱北京,我要看奥运!”
&&&&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秋细雨
&&&&真实的丐帮:明清时代受朝廷直接控制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对“丐帮”这个名目都不陌生。许多人都以为,既然称为“帮”,必然是江湖上生成的帮派,却不知道至少在明清时代,丐帮是受朝廷直接控制的。“丐帮帮主”这样的名目,当然是小说家的创作。在乞丐社会中,统治大小乞丐的头目,统称“丐头”。他们在乞丐世界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官绅、商贾、文士们的眼中,按“九儒十丐”的次序排位,丐头即便是个“头儿”,也属于“下九流”中的末流,没人看得起他;但是在乞丐世界中,他可就是皇上,他定下来的规矩,就是金科玉律,他吩咐下来的话,就是金口玉言。谁要是不听,按“帮规家法”处置起来,简直比“国法”还要严酷三分。乞丐们犯了“事儿”,丐头居然也同官府一样坐堂问案,轻则掌嘴打屁股,重则三刀六个洞——给你一把七寸钢刀,让你自己在身上随便哪儿戳三刀,但每刀必须戳穿;更重的还可以割鼻、剟眼、砍手、剁脚直到淹死、吊死、乱石砸死、乱棍打死。这种“帮规家法”,也跟各姓各族的“族法”一样,是受到“王法”保护的。受了刑的人,即便有那胆子告到县衙门去,太爷一听是小乞丐告丐头,这就叫做“以小犯上”,向例是轻则轰下堂去了事,重则打四十大板再枷号三天。至于被处死的乞丐,自从入了丐帮,丁税钱粮全免,连个户籍都没有,乡官、地保才不愿多管这些并无油水可捞的闲事呢!
&&&&明朝各府州县的丐头,据说是朱元璋坐了天下以后与各府州县的城隍同时受封的。所不同的是:封为城隍的,都是已经死去的功臣,而被封为丐头的,则都是一些立有战功但又犯有小小过错的活着的下级军士。朱元璋一方面封他们当世袭的“乞丐头儿”,一方面又明文规定:丐头生子,不得读书,生女不得裹脚。——那年月,男子不读书则不得出仕做官,女子不裹脚则不能嫁进绅宦大户人家。因此可以说,这是“皇恩浩荡”,也可以说是“逐出军队、政府”,永世不再录用;既是一种恩惠,也是一种惩罚。
&&&&丐头也有“级别”,最低的是乡级,上面还有县级、府级,从上而下,层层统辖。丐头除了受上级团头管辖之外,也受本级地方官诸如知府、知县、乡官的节制。朱元璋分封丐头,很可能只封到省级为止,没有封过“国家一级”的。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奸相严嵩被御史邹应龙等人所参,明世宗朱厚熜革去了他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的爵位,抄了他的家,杀了他的儿子严世蕃,却念他“专权二十年有功”,赏给他一个银碗、一双金筷,让他去讨饭吃,并封他为“天下总丐头”,总管全国各府州县的大小丐头。但是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他走到哪家门口,谁家也不打发布施,结果饿死在北京银碗胡同。
&&&&严嵩死后,因为他是“受过皇封”的天下都丐头,终于被丐帮所承认,奉为“祖师爷”接受大小乞丐们的香火供奉。
&&&&这些受过“皇封”的大小丐头,也像帝王公侯一样,是可以世袭罔替,代代相传的。皇帝继位,接的是传国玉玺;丐头继位,接的则是当时为当地众乞丐都认可的一件“信物”,例如一根特殊的打狗棒,或一根老竹根做的旱烟管之类。比如说浙江嘉兴府乌镇的丐头“杭州小黑”他祖传的“信物”就是一根老竹根做的旱烟管。那根旱烟管通体是黄中泛红红中泛黄煞是好看,“杭州小黑”是爱不释手,不知道的人都认为他是个鸦片鬼。
&&&&栖留所,一般是当地财东个人出钱或多人合力出钱盖起来的,俗名“讨饭屋”。本意是给过往的流浪汉栖身之用。浙江嘉兴府乌镇栖流所的大门两边,有一副石刻的对联:“只可路过暂栖息;不可长川作住居。”别看名称难听,其实栖留所的规模都不小,至少也有大小七八间房间。这样宽敞的房屋,没人管理可不行,所以通常各地的栖流所就成了丐头们的公廨了。正房中不但住着丐头及其妻儿老小一家,中间的一间厅堂就是丐头的“公廨”,审案、行刑、打屁股,就在这里执行,全所大小乞丐都能看得见。此外还有一个存放各种杂粮的仓库。大小乞丐,则按照男女有别的原则,分住两廊厢房的通铺上。房后还养有猪羊鸡鸭。一个“乡级”栖流所,丐头所能统辖的乞丐大约有二百多名,不过住在栖流所里的,则只有三四十人。其中一部分人每天出去乞付,当天晚上回来,必须交纳“份例”——三五文钱或几两米;一部分人在“家”里养鸡鸭、喂猪羊,由丐头每月发放份例钱,和雇佣的长工差不多;还有一部分人是乞丐王国里的“公差”——乞丐们犯了家规,掌刑的就是他们(相当于执法长老);地面上有了“路倒”或“冻尸”,背到义地去埋掉,然后从地保那里领赏钱的也是他们。当然,丐头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跑腿的,也是他们。而那些有家室却没有饭吃的穷人沦为乞丐,则仍可以住在自己家里,不过却得按月交纳“份例”,并绝对服从丐头的管辖,不然,就甭想在地面上张口讨饭!
&&&&宋元时代的丐头和乞丐,好像还管地方上死人的入殓。因为这是一宗“肮脏”的职业,一般人不肯干。《水浒传》写武大郎被潘金莲毒死以后,就是丐头何九叔带着乞丐去入殓的。《水浒传》写的是宋代的故事,但是作者是元代末年的人。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元代是有这样的习俗的。
&&&&不了解丐帮内情的人,只以为一个人穷到了不得不讨饭的地步,也算是穷到底了,却不知道这个人类社会的最底层,依旧分成三流九等,依然有尊卑上下之分,而且各有各的行当,各有各的地盘,绝不容许掺和混淆的。
&&&&粗分一下,乞丐可以分为职业的和业余的两大类。
&&&&初听起来,乞丐还有“业余”,似乎是个笑话,但在丐帮内部,却并不奇怪。
&&&&所谓“业余”,指的是那人本来另有职业,因为发生了紧急的或特殊的变故或困难,不得不临时客串一下。
&&&&下面以清末江南的丐帮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种业余乞丐,被尊称为“先生”,他们大都是天生的瞎子,从小投师学说书,江南称为“唱故事”。像《海公大红袍》、《薛仁贵征东》、《大香山》(讲观世音菩萨从出世到得道的过程)这样的长篇故事,能唱上一两个月不带重样的(也难怪杭州小黑在团上团下都特能侃)。但是一年三百六十天,总是没有人来请的日子居多。饿急了,不得已,只好背起褡裢,拿上鼓板,走街串巷,去沿门乞讨。每走进一家人家,不管主人爱听不爱听,敲起鼓板,就唱上一段。主人哪怕十分不愿意,也得开销几个小钱或者几勺大米。这一路被尊称为“先生”的业余乞丐,有一种讲究,叫做“讨饭不带碗”,有剩饭剩菜打发,必须连碗筷一起端出来。这,也可以解释为对民间艺人的一分敬意吧。
&&&&第二种业余乞丐,叫做“讨青乞丐”。青黄不接期间,家里仅有的一点儿玉米面儿、白薯干儿,要留给下地干活儿的男人吃,于是老婆婆只好带着小孙子、小孙女到大户人家和小康人家门口去乞讨,靠残汤剩饭度过饥荒。
&&&&第三种业余乞丐,叫做“赶庙会乞丐”。凡是庙会,行善的人除了烧香之外,一般还要散几贯铜钱给乞丐们,叫做“积德积福”。于是庙会上除了真乞丐之外,还混进了许多假乞丐——大部分是业余串演的。为了取得香客的可怜与同情,他们有的装瞎,有的装瘸,有的把瘦肉剁碎了糊在迎面骨上装烂脚。庙会期一过,瞎的,瘸的,烂脚的就全都好了。
&&&&第四种业余乞丐,叫做“赶新春乞丐”。这一路人,并不人人都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而只在正月新春的十几二十多天中“插空”出去讨讨饭。这是因为正月里几乎人人都不干活儿,闲着反正也是闲着,出去讨饭既不误工时,也不误农时。再者,正月新春里出去讨饭,只要说上几句大吉大利的拜年话,小康以上人家,就家家户户都会打发,除了大米之外,年糕、馒头、粽子什么都有。只要拉得下这张脸来,或者走得远一点儿,一个人正月里乞讨所得,满够一家人吃上一个月的。
&&&&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临时性的业余乞丐。例如跑野台子的戏班遇上了连阴雨,戏箱子挪不了窝儿,班主开不出伙食,不得不仨一拨儿俩一伙儿带上胡琴、笛子去沿门清唱。这些人,似乎也可以纳入“业余乞丐”的范畴,但就其“大宗”来说,当以上述四种为主。
&&&&对于各种各样的“业余乞丐”,丐头有从祖宗那里传下来的不成文的帮规:征收多寡不一的“行业税”。对于“唱故事先生”和“赶青乞丐”,只要“意思”到了,哪怕只上门说两句客气话,打个招呼,就算尽到了尊重丐头的“礼数”;而对于那些行近诈骗的“赶庙会乞丐”和“赶新春乞丐”,却责令他们必须拿出一定成数的“贡品”来,才能允许他们充当“伸手大将军”,喊一声“相公、奶奶,做做好事”。不然的话,只要丐头一声令下,他的那一帮“孩子们”立刻就会围了上去,把胆敢混迹于丐帮的假乞丐撕一个上下衣衫片片飞扬,掐一个浑身皮肉块块青肿,从此再也不敢冒充叫乞丐了。
&&&&凡是“业余乞丐”,只是名义上受丐头的管束,必要的时候听丐头的调遣,行乞的时候遵守“丐帮”的规矩,就可以了。平常日子,依旧住在各自的家中,各操本业,各安生计。只有住在栖流所中的那一帮“孩子们”,才是乞丐王国中的忠实子民,才是丐帮中货真价实的“专业乞丐”。
&&&&在穷人中,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乞丐”的。要当乞丐,先得具备当乞丐的条件。首先一条,是家业失尽,亲友不认,安生无处,谋食乏术;其次才是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病无所治,残无所为。只有这些无家可归的老弱病残,才能在栖流所中求得一席之地,才能在丐头的管辖之下,或外出乞讨,或在家操作,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的。
&&&&不要以为当上了乞丐,一定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冻馁的死亡线上作垂死挣扎,苟延残喘。其实,只要拉得下这张脸皮来,进了丐帮,入了乞丐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即便赶不上小康人家,至少比那些糠菜半年粮的贫苦农家要强得多。而对他们来说,最舒服的还是“不劳而食”这一条。难怪杭州小黑能在水乡古镇乌镇开一个大酒店—-“江南人家”啊!当时就有“讨了三年饭,做官不肯换”这样一句谚语了。
&&&&当时的江南地区,除了大户人家的婚丧喜庆、各种各样的庙会和正月新春有人布施之外,每月的初二、十六两天,是不成文的打发乞丐的日子。每逢这两天,小康以上人家,都要量出一二升米来放在门口,每来一个乞丐,就给一小勺米,以求积德积福。对唱小曲儿、玩儿杂耍和抱小孩儿的乞丐,照例还要多给一小勺儿。这样一家两家一勺两勺地攒起来,只要腿脚不懒,挨家挨户地走去,积少成多,一天所得,数量也相当可观。有些乞丐,为了争得这多给的一小勺儿米,每每到育婴堂去抱一个弃婴来养着。养到十一二岁,就卖给大户人家做使唤丫头,或卖到娼家去当稚妓,收入几十吊钱,添置被褥。
&&&&按照丐帮的规矩,乞丐们的一切收入,必须先经丐头过目,然后按一定成数交到“公库”中去。有胆敢隐匿不交者,处分极重,虽不致死,大概打板子、割耳朵或者三刀六个洞之类的酷刑是逃不掉的。乞丐们慑于“帮规家法”的淫威,极少有人敢于以身试法。更何况到了凄风苦雨、大雪封门或者是一病不起的日子,还要靠丐头熬粥给他们喝呢!
&&&&栖流所里的“专业乞丐”,又分为外出乞讨和在家操作两大类。绝大多数乞丐,只要不是大雨大雪出不了门,每天都得早上出去,晚上回来。除所得铜钱、大米必须按成交库之外,所带回来的剩饭剩菜,也可以折价上交,用来喂猪。比较年轻能干的女丐(如:长宁飘飘),丐头单挑出来,专门饲养鸡鸭猪羊,也兼管雨雪天气给乞丐们熬粥。还有那极懒的女丐,连大门都懒得走出去的,丐头也不勉强,就用大米粥养着她们,让她们白天蒙头大睡,夜晚充当丐妓,把乞丐们三个五个攒起来的积蓄,三百五百地收进丐头的钱柜儿里去。
&&&&外出乞讨的乞丐,虽然同为乞讨,但因各人行乞的本领有高低上下之分而收入也有多少厚薄之别。在乞丐世界中,那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粗略地分一分,沿门乞讨的专业乞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种:
&&&&第一种称为“强乞丐”。这种人尽管骨瘦如柴,但是抽足了鸦片烟,两只眼珠子滴溜乱转,透着十分精神(如:小超哥)。不论春夏秋冬,他们总是大敞着怀走上街去,手里拿一块砖,走到商家富户的门前,一声嘶哑的“老爷太太,行行好!”抡起砖头来,就往自己那肋骨根根可数的干瘦的胸脯上砸去。
&&&&打发这一类乞丐,三五个小钱的是不行的,出手至少一百(按清末的市价,大约能买五斤米)。若不如数布施,他小超哥手中那块青砖,就会“啪”地一声往自己的脑门儿上砸去,登时鲜红的血就会“哗”地流了下来,随着“啊呀”一声,往后便倒,口吐白沫,人事不知。这时候,他的同伙儿就会一拥而上,大喊大叫,高呼“偿命”,引来大批的行人驻脚观看,是住家的无法进出大门,是店铺的无法继续营业。事情闹到了这个气候,商家富户不拿出三吊五吊钱来,是打发不了的。去找地保来排解么?一者地保跟丐头早就有了默契,讨不出便宜来,二者惊动一次地保,没有二三两银子也请他不回去,算起来,花钱更多;三者得罪了这批乞丐,他们什么事情都办得出来,没准儿半夜三更到乱葬岗上扒出一具死尸来背到你家门口,第二天早上叫你一惊一吓之外,还是要花钱雇人去埋掉。所以商家富户见到这一路乞丐驾到,大都自认不敌,赶紧捧出百儿八十个铜钱来打发他们走了算完事儿。至于他们拿了这笔钱是去抽大烟,还是去嫖丐妓,可就管不了那许多了。
&&&&第二种叫做“艺乞丐”。下面又可以分为“唱”和“做”两路。唱,以瞎子和小姑娘居多,有打着竹板唱莲花落的,有打着鼓板唱故事的,有拉着胡琴唱小戏的乞丐有打着金钱板或三棒鼓唱小调儿的,还有由人唱曲子却由狗踩着特制的小钹——当地称为“狗踏碓”——击节伴奏的;做,有用一根竹棍儿转盘子转碗的,有用九连环——九个直径一尺的铁环——套进套出组合各种图案的,有用小道具变小戏法的。—-难怪杭州小黑会变魔术的—-原来是祖传的。
&&&&这一路乞丐,进得门来,不管你听不听看不看,表演完了,不给钱米是不行的。真有那不开眼的主儿,舍不得两三个小钱,让他们献艺之后却没有收入,那他们也就老实不客气,难听的、不吉利的调调儿,可就要接着唱出来了。
&&&&第三种专业乞丐,叫做“神乞丐”。这一路乞丐,靠神道或者占卜求得施舍。最常见的一种叫做“龙船”:肩上扛一条龙船——木制、四只脚、比板凳高大,船内供一尊像玩具娃娃大小的龙船娘娘。进门之后,放下龙船,敲响了小锣,拖长了尾音唱两句“龙船弯一弯,伤风咳嗽带回龙船湾;龙船摇一摇,天花麻症带回龙船桥”之类。家有小孩儿的人家,主妇就会出来烧一炷香,舍三五十文钱,求龙船娘娘保佑小孩儿无灾无病。已经伤风咳嗽的,还可以包上一包香灰当灵药,或多花几十文钱,许上一个小小的愿心,或认龙船娘娘做干娘之类。简单说,这是把神像扛到你家门口来让你烧香,对于家务繁忙没工夫到庙里去烧香的主妇们说来,简直是大开方便之门。另一种叫做“跌门头卦”:把一块老竹根锯开成两半,再用一根线绳把两头拴住,就做成了一副特殊的卦具。把这种卦具扔到地上,就会出现全阴、全阳、一阴一阳三种卦象。连续扔下三副卦具,就可以组成一卦,根据卦象组成“六爻”,并据此判断凶吉及破解的方法之类。主人如果丢失东西,他们还能够指示寻找方向或范围。这一路乞丐,是神道派出来广施恩泽的使者,一般只收钱米,剩饭剩菜是不吃的。
&&&&第四种专业乞丐,叫做“苦乞丐”。最常见的是“滚地龙”和“磕头虫”。“滚地龙”的手脚从肘、膝以下都断了,既不能走,也不能爬,只能在地上滚。一边滚,一边唱着诸如“前世不修行,这世现报应”之类的劝人布施行善的唱词,同时把一只小笸箩用半截肘棒往前推。路人如果有布施,就把钱扔进小笸箩里。“磕头虫”虽然也长着手脚,但那胳膊腿儿却又短又细,简直跟五六岁的孩子差不多,既不能走路,也不能做事,只能在屁股底下绑一个草垫子,盘着双腿,用两手撑地一步一步向前蹭。每蹭一步,在地上磕一个响头,把面前的一个笸箩往前一推,同时唱着有板有眼的劝人布施行善的“讨饭腔”。除了那哀哀求告的唱词儿之外,更能打动人心的,还在于他那每蹭一步就磕一个的响头。不管前面是土地,是砖地还是石板地,那头磕下去总是“咚咚”有声,让人听了心惊肉跳,不摸出几文钱来布施布施,就好像过意不去似的。
&&&&关于“滚地龙”和“磕头虫”为什么会没有手脚或虽有手脚也跟没有差不多,去问他们自己,答复总是“前世不修行,这世活报应,一出娘胎就是这样”;但是据知道内情的人说,这是丐帮中人造的孽:把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拐去,剁掉手脚,或给他吃一种药,叫他长大以后胳膊腿儿又细又弱,从此只能讨饭,不能干别的。事实上,凡是这种“苦乞丐”,身边总有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随时“伺候”着,一出村街,背起就走,还要买些烧饼馄饨之类一口一口喂给他吃,照顾得可谓无微不至。当然啰,这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是要依靠这个四肢残废什么也不能干的可怜虫才能有吃有喝的呀!
&&&&第五种专业乞丐,那就是数量最多的“赖乞丐”或“懒乞丐”了。这一路人,既不敢把命豁出去耍无赖,又不会演杂技唱小曲儿,更不会通神卖卜,至于剁去手脚,为时已晚,也办不到,于是就只好“死乞白赖”了。他们老的老态龙钟,弱的弱不禁风,病的病入膏肓,残的肢体不全。不论是真的假的,总之是一定把自己那可怜之处全都有意地暴露出来给别人看,以此换取他人的同情,给予施舍。除了初二、十六这两天可以名正言顺地挨家挨户去“收取”那一小勺子大米之外,平常日子,就只能依靠赖着不走这一看家本事乞讨一碗残汤剩饭,“赖乞丐”之名,也因此而来。
&&&&当乞丐也有他的“好日子”和“苦日子”。苦日子当然是凄风苦雨或大雪封门的寒冬腊月,无法外出乞讨。那时候饥寒交迫,除了喝丐头供应的稀粥之外,就不得不动用平时的积蓄了。好日子,则是本乡本土哪家财东大户的婚丧喜庆。你家婚娶或做寿,丐头会拿出钱来,买一刀肋条肉,宰一只鸡,煮得半熟,放在一个红漆托盘里,再用红纸包两个银元,然后在丐头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到喜庆人家去贺喜。这时候,这些大小乞丐就都是上门来送礼的“贺客”,应当受到主任的“礼遇”了。一般情况下,是本主请出一位地面上说得响的绅董来,跟丐头讨价还价,讲定以后,把乞丐们带到后门去,每人发给二十个铜钱、两个馒头、两块寸半见方的猪肉等等。这时候,丐头只要把他那根代表权力的旱烟管在后门口一挂,就可以随着知宾到前廊去入席了。只要有这管旱烟杆坐镇,任何一个乞丐就都不敢在这里闹事儿了。也有的丐头自知身份,不去入席而直接回家的。不过这样的话,本家办完喜事,把旱烟管送回团头家里去的时候,外带一坛好酒,那是免不了的。
&&&&遇上办丧事的人家,当时的风气,都以吊客众多为光彩。因此,都搭起席棚,准备了几十桌“豆腐席”,广招吊客。不管你和死者是否认识,只要带上一刀纸、两支蜡烛、几根香,就可以在丧家吃三天豆腐席(江南的丧家招待吊客,以豆腐为主,因此在丧家吃丧饭,通称“吃豆腐”或“吃死人豆腐”,含有占便宜的意思——江南人家的豆腐宴可是闻名暇尔啊—听说当年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还专门来品尝过!)。这时候,丐头除了可以以“吊客”的身份带着乞丐们去“吊丧”,即便不能坐上“豆腐席”,作为回礼的“程仪”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可以带领整齐点儿的乞丐参加出殡的行列,或肩扛旗牌当执事,或临时客串一下送殡的“亲友”,那时候,他们不但可以名正言顺地坐进席棚吃豆腐席,还可以给自己挣一份儿树木不小的“份子钱”。
&&&&以上所说,是清末以前江南丐帮的大致情形。如今城市里的乞丐,因为既没有丐帮的统治,也没有丐头的管辖,以致真假难分。许多在大城市要饭的乞丐,“下班”后穿的是西服,吃的饭馆,回家盖的是大房子,娶的是大姑娘。这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乞丐世界。
&&&&(转帖)朱元璋的五大历史功绩无人能比
&&&&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谁都知道,作为明朝的创业皇帝,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只不过是元末淮河流域间的一个放牛娃,只不过是一个为了勉强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了三年的小和尚。但就是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逃荒者,打从24岁投奔农民起义军,从一名小兵开始起步,仅仅经过17年传奇般的奋斗与征战,乃竟登上了堂堂一朝开国天子的宝座!
&&&&不过有关朱元璋的评价,却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交加,以至于直到今天,这种集中奉献给他的敬仰、赞美与唾沫,仍然可以在网络上掀起一场暴风雨般的争论——如果刺激得当的话。可无论怎样看,以朱元璋传奇而光辉的军事履历和治国生涯,他显然都有充足的理由当选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前三名的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甚至就是第一名也没准。
&&&&有关朱元璋的负面言说,比如杀功臣和所谓的文字狱,我已在前面的文章谈过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就不再涉及了。在此,我就试着总结一下这位史上罕见牛人的五大历史功绩以证明朱元璋的伟大并非妄言罢。
&&&&功绩一:
&&&&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
&&&&说明: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朱元璋自参加红巾军不久,就以自己的英勇与才智获得赏识,并努力拼搏,终于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支劲旅的统帅,进而率军消灭了相邻的好几个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伐蒙元,一路势如破竹之下,很快就克复了元朝的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之后,朱元璋又经过几次讨伐,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大明朝。
&&&&中国历史每逢乱世时,便是群雄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时候,但每次混战到最后,则又必定会回落到各家归一、天下一统的局面。而这最后的胜者,通常也总也有其胜出的理由。无论是刘福通、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对于腐朽的蒙元统治者来说,那当然都是正义之师;但若拿各支农民军互相比较的话,那恐怕就没有正邪之分了——各家都是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汉族人的政权不是?所以,朱元璋最后的胜利是无可指责的,他既非继承,也非窃取,而是全凭自己诚实的奋斗夺得这谁都可以奋力抢夺的天下的。事实上,历代开国皇帝中,朱元璋得国之正是罕有对手可比的。
&&&&为什么最终是朱元璋代表群雄、更代表人民完成了统一国家、结束战乱、恢复汉民族政权的使命?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我想,这固然是命运和上天对朱元璋的眷顾,却也是朱元璋自身才智、力量和德行等综合优势的最终胜出,比如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不犯,深得民心;比如他的军队将士齐心,整体战斗力极强,尤其能打恶仗、硬仗;又比如朱元璋在战略上高瞻远瞩,决策一贯正确,并且高参尽心、猛将云集……
&&&&功绩二:
&&&&恢复乃至极大地增强了汉族(也包括同被压迫的同为炎黄子孙的许多其他民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复并光大了已经大伤元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说:
&&&&元朝统治中国时,蒙古人对汉族施行多种种族歧视政策,比如,第一,老百姓被划分为四等人,汉族是最低一等;第二,杀死蒙古人者,偿命,杀死汉人的,罚交一头毛驴的价钱;第三,汉族老百姓所娶新媳妇的出夜权必须交给蒙古保长;第四,汉人不能拥有武器,连菜刀也只能几家合用一把,且由保长负责菜刀的保管;第五,汉人赋役沉重,常年生活在贫苦中,一旦遭遇灾荒那就性命难保;第五,汉族无有公职的普通百姓不允许取名字,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所以朱元璋本来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名字一样,都是参加红巾军才取的)……
&&&&正是在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才得以取消了前朝种种落后、残酷的种族歧视政策,朱元璋并没有对蒙古人以牙还牙,而是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且互相尊重的政策,这使中国在民族和解的基础上再次迈向了繁荣与强盛。
&&&&明朝二百多年间,汉人之鲜明风骨在历朝历代可谓仅见,明朝军队包括海军在多次大的对外战争中所表现的强劲战斗力在总体上也比其他朝代要牛——这其实正是汉族恢复正朔地位后所建立起的极强大的民族自信心的集中表现。
&&&&至于朱元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广大,实际也是融合和贯通在他整个的军事活动和施政过程中的,比如朱元璋对乡村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普及,比如他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研读、推崇和运用,等等。举一个朱元璋为自己子孙后代取名的例子。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辈取名以单字,如太子朱标、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这一辈的名字都带有“木”字偏旁;朱棣的三个儿子按朱元璋的意思分别取名为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带“火”字偏旁)……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术,长时期内都属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髓之一。朱元璋在这样的事情上都给出了这般极富传统文化意味的规定,其对传统文化之领悟、钻研之深也可见一斑,其对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做之努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功绩三:
&&&&以强力手段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进与创新,这种改进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和稳定政治权力格局,但在主观和客观上也在一定乃至相当的程度上完善了封建制度,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进步,乃至为其质的现代性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说:
&&&&朱元璋为了克服元朝民生艰难、政府高度腐败、百姓所受压迫巨大、中央政府权威涣散、政策得不到坚决贯彻等一系列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集权改革政制的措施。
&&&&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中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即殿阁大学士)——这就是明朝内阁制的雏形。内阁制到明成祖时基本成型,之后权力渐重,如到宣宗时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到宪宗时形成内阁首辅。总之,经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内阁制变得日益完善与成熟,再后来,它被英国人学习,最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内阁制与首相制。几百年前完全照搬了明朝内阁制的日本人甚至直到今天也在实行很典型的内阁制治理。
&&&&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也给予了分解。比如省级地方大权就改由新设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来分掌行政、司法、军事这三项权力,而且这三个地位平等的机构互不统辖,都单独向中央负责——这就避免了地方官员由大权独揽渐至割据一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可能。应该说,当今西方国家现代意义上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度多少都受到了朱元璋这一分权制度的思想启发。
&&&&军队方面,朱元璋把中央的大都督府分解为左、中、右、前、后共计五个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军事力量的管理与训练,而调兵权则由兵部掌握。在地方上,则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卫所制、军户制(及明中后期出现的募兵制)。朱元璋通过建立这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把军权牢牢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上,由此,明朝的军队也自始至终保持了强劲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当今现代国家的军事制度也多可见明朝军事制度优良性的遗留。
&&&&为巩固皇权,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还设置了世界上第一个情报和特务组织锦衣卫。作为一项制度,几百年后锦衣卫仍在为世界各国借鉴、学习,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前苏联的克格勃、中国的国家安全局等等,其实都滥觞于朱元璋设计的锦衣卫,由此也可见这一制度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国家机器的必要性。明朝的锦衣卫其实大多数时候对国家还是起正面的作用的,锦衣卫在历史上之所以名声不好,只是有时被坏人利用来进行打击异己之类的政治斗争了。
&&&&功绩四: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精心谋划与勤奋工作,使生活在明初的平民百姓在生灵涂炭的战火之后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解说:
&&&&长期战乱后的明初,鉴于人口剧减的社会现实,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也就是从人口多的地区迁移部分居民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国家还免费发放耕牛和种子给移民;为解决流民的无地问题,朱元璋鼓励老百姓开拓荒地,规定凡所开垦荒地,其田均永远为开拓者自有,且三年免税;朱元璋还鼓励老百姓种植经济作物,规定凡种桑棉麻者,第四年起才开始征税;诸如此类,通过一系列的抚农护农政策,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朱元璋高度重视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为正常的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帮助;税赋方面,不仅农业轻税,商业也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对于小摊小贩,则一律免税;大力实行军屯和商屯,所谓军屯,就是军人也从事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所谓商屯,就是由商人运粮供应军队,而商人以此获得盐等特种物质的经营权——商人从内地运粮去边地路途太远,于是纷纷就在边地雇人种田——军屯和商屯成功地减轻了国家和老百姓的负担。
&&&&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如救灾制度:全国各地凡逢遇水旱等灾害,则不但免除当年的税赋,并开仓赈灾;再如济贫制度:设立济养院,凡生活无着落者则收留之并按月发给粮食等;贫穷人家无力埋葬死者的,由政府赞助陵地和丧葬费;年满八十的老人,国家赐给爵位及养老待遇;在立法上多“佑贫抑富”,穷人家卖子女的,官府出钱收买,同时安排富人收之为佃户,并鼓励富户贷米给穷人,国家以免富户杂役的形式来承担利息;粮食张价时,政府开仓平价卖米以平抑米价,并提前发给各级官员俸米以压米价;外出的饥民回到家乡以后,政府按日发给口粮,国家则办公共工程以安置流离失所之民……
&&&&总之,朱元璋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很快稳定了社会与民心,恢复和促进了农业与经济的发展,明朝也由此得以在富足安康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功绩五:
&&&&大力整治官场,打击和处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反腐反贪的坚强决心和铁血手段既矫正、震慑了洪武一朝和有明一代,也为后世书写了官员应该怎样为官的准则。
&&&&解说:
&&&&因为出身于社会底层,朱元璋深知官场贪腐对民生的巨大破坏力,所以在当了皇帝以后,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堪称毫不手软,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大甚至可谓空前绝后。据记载,明初官员,凡贪污60两银子者,一律处死(举例来说,明朝因为大量留用了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这批人中,因为有不少人都有恃无恐地贪赃枉法,如此,朱元璋又该怎么办呢?他的选择是绝不姑息,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有关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的事例非常之多,这里就不一一罗列。政府不腐败了,官员清廉自制了,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这应该是集权制度下老百姓最期待出现的局面了——而朱元璋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做得尽力,他其实是当时老百姓心目中所敬仰的神啊。
&&&&总之,遍览历代史册,从古至今,又有哪一位皇帝能像朱元璋这样无私无畏、铁血丹心呢?为了最广大的沉默的老百姓的权利与幸福,而不惜于得罪庞大而强悍的腐败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朱元璋不伟大则又有谁伟大呢?
&&&&综上所述,可见朱元璋所建立的五大历史功绩绝非胡乱罗织,而是任时间怎样流逝也抹不掉、挥不去的,甚至可谓铁定了会彪炳千秋且值得大书特书的。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堪称与朱元璋基本在同一个重量级上的伟大皇帝都有谁呢?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元太祖、明成祖、康熙帝等,无非就是这些位。综合各方面比较起来,我看还真是很难有超过朱元璋的(真要做这个比较细致的比较,恐怕得专写一篇文章才行)。
&&&&或许,朱元璋在这些伟大帝王中究竟排在第几并不见得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或许应该好好地总结一下朱元璋和他的明朝这笔巨大的历史财富才对得起这位对汉族光复立有大功的伟大人物。
&&&&1.【内阁制的确立】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撤消中书省,并规定永不设丞相,于是一切政务统归六部,由皇帝直接辖制。因政务繁多,朱元璋从翰林院等文翰机关指派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协助皇帝阅看奏章、草拟诏旨。明成祖时,命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预机务。仁宗、英宗以后,学士们多是几朝元老,权位愈重,这时内阁已类似唐朝的政事堂了。明世宗嘉靖以后,则“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16)俨然是宰相之职。由于朱元璋有不准设丞相之约,于是人们称大学士为辅臣、阁老,对首席辅臣则称首辅、元辅。由于翰林学士仅为五品官,于是对内阁大学士多加六部尚书、侍郎等衔,以提高其地位,实际并不真管该部事务。凡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者,一般尊称为“阁部”。
&&&&尽管内阁大学士类似于过去的宰相,但是仍与宰相有差别。因为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最高行政机构,六部也不是它的下属部门,内阁仍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内阁的权力主要体现在“票拟”上,即对各处上呈的奏章提出处理意见,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令,经皇帝批准后交六部办理。另一方面,内阁还要受制于宦官的“批红”。明朝宦官机构有四司、八局、十二监,其中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代替皇帝用朱笔批示奏章公文,这叫作批红。这种做法为宦官弄权提供了方便。为此,内阁辅臣们往往也要俯首听命于宦官。
&&&&2.【明朝的九卿】作为朝廷的诸卿,明清两朝都称为某寺卿,而所谓九卿也有了变化,是专指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
&&&&明朝六部的名称和职掌与过去基本一致。废中书省后,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地位得到提高,各部尚书、侍郎的官位品级也得到提升。
&&&&通政使司设于洪武十年(1377年),以通政使为其长官,掌受内外臣民之奏章建言或举告不法等事,并呈报皇帝。所以这是一个下情上达的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理寺以大理寺卿为首长。明朝大理寺不掌审刑,专门负责对重大案件的复核,这一点与唐宋作为最高审判机构完全不同。但是如遇有重大案件,则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共同审理,称为三司会审。如遇特大案件,又要由上述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及通政使共同审理,称为圆审。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监察机构,详情见后。
&&&&3.【明朝的五军都督府】明初原设大都督府,以大都督统领中外诸军事。洪武十三年,为防备军权过分集中,废大都督府,改置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为其长官。五军都督府分别掌管京师及各地卫所的军队,虽统兵,但无调遣权。兵部掌管军官的任免、升调,发布军事政令,但不统领军队。军队的调遣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卫所是明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其防区在一府之内的设所,一府以上的设卫。各地卫所的军队受所驻省的都指挥使管辖,而各省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统领。
&&&&关于中央朝廷的其它行政机构,过去的诸卿在明朝只保留了五个,其长官也改称“寺卿”,它们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它们与国子监、钦天监合称五寺二监。此外还有翰林院、宗人府、詹事府、太医院等。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称为留都。迁都后,南京原有的各种官僚机构大多保留下来,与北京的中央职官相重复,但南京的一套职官缺少实权,常常被用来安置闲散或遭贬斥的官员。在明朝的政治斗争中,南京各官往往结成势力,与北京方面相角斗。
&&&&4.【明朝的都察院】都察院为明朝的最高监察机构,以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为其正、副长官,掌管内外监察,纠举不法。又依照当时的十三省行政区,划分全国为十三道监察区,设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分别监察各地。明朝还建立了御史出巡地方的制度,即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称为巡按御史,俗称八府巡按。他们品位虽然不高,但权力很大。此外,如地方有重大事故,朝廷要派带都御史衔的官员去处理,权力较巡按御史更大。这些人凡兼管一省行政和民政的称为巡抚;兼管一省军事的称为提督;兼管数省军、政、财的称为总督,仍隶属于都察院。这时的巡抚、提督、总督也还都属于临时差遣性的职务。
&&&&与都察院并立的监察机构还有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核中央六部及其它机构事务,还可参与廷议和重大案件的审理。所以给事中虽位卑但权重。
&&&&此外如锦衣卫、东厂、西厂,虽有一定的监察职能,但实为特务机关,不能看成是正式的监察机构。
&&&&5.【明朝的地方官制】明朝地方行政系统为省、府(州)、县三级制。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仍习惯称省。当时除南、北直隶外,全国共分十三布政使司即十三省。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为长官,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同时还设提刑按察使司,以提刑按察使为长官,掌管一省司法刑狱,纠劾不法;设都指挥使司,以都指挥使为长官,掌管一省军事,统领全省卫所。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合称三司,三权鼎立,虽可避免地方专权,但又不易相互配合,所以朝廷又往往派遣监察御史和部院大臣以总督、巡抚、巡按等名义去协调各方,解决问题。
&&&&省下设府,相当于宋元时的路。京师的顺天府和南京的应天府以府尹为其行政长官,其余诸府则以知府为长官。
&&&&府下设县或州,以知县、知州为长官。另有直隶州,地位与府等同,直接隶属于布政使司。
&&&&此外,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还设有土司,管理当地事务,如宣慰司、宣抚司等以及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都由当地头人任正职,并且世袭。这些特区相当于唐宋的羁縻府、州。
&&&&6.【明朝的勋爵和品秩俸禄】
&&&&明朝初年,朱元璋便定下“封建诸王之制”,许多宗室子弟被封为王。明成祖时取消了诸王的政治、军事权力,只保留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除了皇室封王外,文武官员封爵只有公、侯、伯三级,不一定都世袭。
&&&&明朝的勋多授予高级官员。文勋有十级,武勋有十二级。
&&&&明朝的官品定为九品十八级。又定文散官阶为四十二等,武散官阶三十等。
&&&&明初官员俸禄全部给米,偶尔发钱钞。明成祖规定,高级官员以俸禄的十分之四、五发给米,低级官员以十分之七、八发米,余皆发钞。以后由于钞不断贬值,俸禄又有变动。
&&&&明朝官员的袍服,除颜色有区分外,对上面的绣花图案也有不同要求。在服色上,明朝规定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七品为青色,八、九品为绿色。对于官服所饰图案,规定上绣动物,自一品至九品,文官绣鸟类,武官绣兽类。类似这种做法在元朝已经开始实行,当时规定自一品至七品,在不同颜色的官服上要分别绣上大小不同的花朵,八、九品不绣。
&&&&7.【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五》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刑狱则归镇抚掌管。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称后来变为空头的官阶,而统兵之官则须别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名目。《明史•职官志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凡总兵、副总兵一职均须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宣德间,又设山西、陕西二总兵。嘉靖间,分设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二总兵为四,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万历间,又在临洮、山海增设总兵。至明代末年,总兵官增置繁多,不可胜记。总兵在明代本为无品级之差委,至清代则为正二品的正规武职。
&&&&此外,还有军民府、土州、土县,其官员设置,与府、州、县制相同。
&&&&掌管天津卫的最高官员就是天津卫指挥使,一位正三品的军事长官。何教授说,明朝中央机构在初期设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但这些基本上属于荣誉称号而非实授。处理具体政务的是中央设立的中书省,左右丞相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到1380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及丞相权力归属六部,由六部尚书(相当于各部的部长)直接对皇帝负责分理国家诸事。此外还设有具备司法功能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纪检部门的都察院等一些职能部门。
&&&&在地方上,明朝在各省设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之事;而本省军事防务的责任就落到了都指挥使肩上。可谓是三司权责分明。
&&&&8.【衣:官员前胸成了“动物世界”】
&&&&历史上,衣服是最能显示身份的东西。明代官服采用补子制度。所谓“补子”,就是一块缝在胸前的布,上面绣上各种花纹。公、侯、伯、驸马的补子绣麒麟白泽,官员是文禽武兽。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以下是鹭鸶、黄鹂、鹌鹑、练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其可谓是“大小官员坐满堂,珍禽异兽爬全身”。
&&&&9.【食:县官工资发大米】
&&&&七品官因为官阶低常被称为芝麻官。据了解,明朝官员分为十八级,从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一直到从九品。明朝的县官一般是七品官。
&&&&从待遇看,明朝官员的正式工资是历史上最低的。七品知县,每年的名义工资是90石大米(京官领到的俸禄经常是加工好的大米,根据加工好的白米每石160斤,明朝的一斤为590克的说法,一石白米为94.4公斤。),合现在月薪1840元人民币(每斤米1.3元)。但那时发的是货币加实物工资,官员领回家的既有大米、布匹,也有银子和钞票。经过朝廷克扣,加上明朝货币大幅贬值。级别越高的官员,所受的折扣损失就越大。
&&&&10.【住:级别高房子大】
&&&&官员的级别不同,住房的等级也有差异。明朝对建筑规定森严,据《明史•舆服志》记载:藩王称府,官员称宅,庶人称家,住宅建造大小亦受限制。王侯、官员按等级造房,庶人只能造“三间五架”之屋。比如明代的亲王府,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有三重殿堂,后一部分有三重宫室,两侧还有跨院,布局像故宫,只是规模要小得多。
&&&&11.【行:骑马坐轿各行其道】
&&&&明朝初年,朱元璋规定,京官三品以上方许乘轿,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员只能骑马,不许坐轿。官员的随从也是多少有别,公爵10人,侯爵8人,伯爵6人,一品官至三品官6人,四品官至六品官4人,七品官至九品官2人。街市军民、做买卖及乘坐驴马行路者,遇见公侯、一品至四品官员过往,要立即下马让道;官员相遇,官阶较低的官员要采用侧立、回避等办法让道。
&&&&12.【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13.【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14.【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15.【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16.【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17.【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18.【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19.【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20.【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21.【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22.【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23.【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24.【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25.【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26.【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27.【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28.【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29.【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30.【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31.【巡抚】明清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亦名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接民”而名。明朝设置巡抚,起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敕遣懿文太子陕西之行。至永乐十九年(1421),吏部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分巡各省,安抚军民,询察利病,于是产生了巡抚制度。但在宣德以前,巡抚非专设之官,有事则遣,事毕即还,巡行也无固定的范围。宣德五年(1430),御史于谦、越府长史周忱等六人被擢升侍郎,分抚南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湖广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天顺、正德年间,曾两次下诏裁革,但旋即复设。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少有举人致其位者,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巡抚的加官一般为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兼理军务者,另加提督军务(有总兵官的地方加赞理军务,或参赞军务)的头衔。亦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在明朝,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这就可以防止因三司鼎立而酿成的不相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故朝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更迭,往往影响巡抚的易置。
&&&&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计有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其以总督兼者,有直隶、甘肃、福建、四川各一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改行省,亦各设巡抚一人。
&&&&清代巡抚之官级一般为从二品,俱兼兵部侍郎及副都御史衔。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之大权。省内自布政使、按察使以下,均为其属官。
&&&&泉司即“按察使”
&&&&32.【臬台】明、清时按察使的俗称。官名。始于唐初,职在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至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职。后曾改称采访使、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之上司,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处则以节度使兼。宋代不设节度使,初以转运使兼领提刑,后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前身,其职务则与唐观察使有别。金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与官员考核。元代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称按察使,为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明中叶以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沿置,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别称臬台、臬司、廉访。《旧唐书.安禄山传》:“[天宝]三载,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明史.职官志四》:“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高按察叔嗣》:“[嘉靖]三年,仍起前官,出为山西参政,升湖广按察使。”《清史稿.职官三》:“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省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
&&&&古人云:诗言志。但我说诗也言情。中国的古诗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很多的内容是言及男欢女爱的。中国和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开篇就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为以后的诗歌创作开了个好头。:)
&&&&但中国的古诗词浩若繁星,很多诗词后面都有动人的故事,我们从哪儿开始呢?
&&&&(一)庄生晓梦、杜鹃啼血
&&&&小时候读百家姓,不懂为什么要以”赵、钱、孙、李……“开头,后来有人告诉我,“赵”是当时的国姓。中国的老百姓对皇室有着莫名的敬畏,我最好也顺应一下民意。
&&&&窃以为,在古代帝王中,论文彩无有出李后主之右者,所以,就让我们从他开始吧。
&&&&俺先声明,因为本人才学有限,加上记忆力不好,不可能全部能把这些记住,所以,有些部份内容为网上搜得,本人加以整理,如果有雷同,实属巧合,俺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爱好,大家共勉,您要是觉得好。就回贴支持一下,谢过。好闲言少说。开始啦。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李煜本是个温文儒雅的才子,如果不是生在帝王之家,一定会成为一个名动天下的词人。
&&&&李煜的父亲李璟是南唐的元宗,善诗词,但声名远不如李煜。李煜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天资聪颖,虽过着奢华的生活,但能诗能画,确是多才多艺。
&&&&李煜18岁的时候,遵父命娶了扬州的美女周娥皇为妻。
&&&&周娥皇虽比李煜大了一岁,但长得花容月貌,气质高雅;诗画双绝,能歌善舞,可谓慧质兰心。传说唐明皇最喜欢的《霓裳羽衣曲》至晚唐已经失散,周娥皇搜尽典籍,重按《霓裳谱》,由此可见其才气之一斑。而李煜知情识趣,更是风月高手。二人婚后的确过了一段幸福甜美的生活。李煜曾写了一首〈一斛珠〉来描绘妻子娇艳的风姿。
&&&&晚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
&&&&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
&&&&这首词的大意是:晚妆刚刚理过,唇上再点一抹擅色的红膏。含笑未唱,露出像丁香花蕾一样的整齐洁白的牙齿,樱桃小口微张,流出了婉转如莺的清歌。
&&&&一脸娇憨地用大杯喝着美酒,哪在意污湿罗衣?醉意澜珊时,斜依在绣床之上,嚼着红嫩的草花,向心上人轻轻唾去……
&&&&娥皇的媚态跃然纸上,看过之后,还有谁不会心动?
&&&&写下这个题目完全是一时兴之所致,及至落笔才发现,这个题目好大,恐怕真的会心有余力不足。
&&&&在网上查翻了一下资料,发现自己凭记忆写下的东西有的已经很不准确,因此更不敢轻易落笔,牛牛和美地都是卧虎藏龙之地,生怕怡笑大家。
&&&&写东西习惯于信马游缰,多谢各位支持,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可惜好景不长,娥皇作了四年的皇后,就生了重病。为此娥皇年仅十四岁的妹妹女英进宫探视。女英正值豆蔻年华,天真烂漫、娇柔动人,且〈后唐书〉中说其”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李煜一见,不禁心生爱怜。
&&&&为此,李煜想方设法和小姨接近,细心呵护,大献殷勤,把情窦初开的女英勾引得芳心大动,难以自持,不久就投入了姐夫的怀抱。不过碍于双方的身份,两人不敢明目张胆地来往,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才能偷偷地约会。女英偷偷地溜出寝宫,怕被人发觉,还把金缕鞋脱下拎在手中,只穿袜子登上含元阁。李煜见了,又怜又爱,写下一首〈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的意思很好懂,但意境却值得好好品味。
&&&&在一开头,词人就营造出一个朦胧浪漫的意境:在一个薄雾轻笼、花明月黯的夜晚,一个美丽的少女从自已的寝宫里溜出来,手里提着金缕鞋,只穿着袜子的小脚丫儿踩在落满花瓣的台阶上,悄悄地向自己爱人的身边走去。
&&&&而在后半阙中,一句“一晌偎人颤”,将少女紧张、娇羞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以少女的口吻说出心思来,让人碰然心动。至于如何的怜法,就请各位朋友尽情去想像吧。
&&&&本人最喜欢的就是李煜的词,他有一首描写亡国恨的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宵汉,
&&&&玉树琼花做烟罗。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深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累对宫娥。
&&&&这首词是当时他被虏降宋时写的,是一首描写亡国恨的,写亡国容易,写恨难。
&&&&写亡国只要有史实就行,写恨很抽象,需要用借助可以抒发感情的事情来表达,他是一个非常富有艺术修养的词家能手,他只是感慨“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感叹“人生仇恨何能见,消魂独我情何限”终至“故国梦重归,觉来双累垂”过着“无言独上西楼,凭栏半日独无言”的日子,日夕只能以泪洗面,他把这么重要的场面以“最是宫娥”做为压卷。
&&&&东坡先生颇有微词,“此人追怀故国,哀康凄创,终不如眷恋宫女之情深”,说他是一个“生于深宫,长于妇人的亡国之君,到什么时候了,还和女人们恋恋不舍,怎能不亡国”,此论一出,当时颇有凡响,以至许多后选词家都不选录他的词。
&&&&——李煜还有两首词也是写和女英欢会的情景的,现抄录如下:
&&&&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
&&&&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
&&&&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
&&&&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
&&&&相看无限情。
&&&&铜簧韵脆锵寒竹,
&&&&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
&&&&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
&&&&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
&&&&魂迷春梦中。
&&&&前一首词写的是李煜潜入小姨寝宫偷香的事儿,后一首则描述了李煜和小姨不能公开传情的复杂心态,均十分传神。知道了背景,这两首词就很容易懂,这里就不想多说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大周猜到了小妹与丈夫之间的关系,伤心欲绝,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年30岁。为此,女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李煜的心态也很矛盾,一方面,他想尽快迎娶女英,别一方面又觉得愧对亡妻。他的一首《更漏子》就反映了他此时复杂的心境:
&&&&金雀钗,红粉面,
&&&&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
&&&&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
&&&&觉来更漏残。
&&&&“此情须问天。”天见亦怜!大周去世后的第四年,李煜终于和女英完婚。是为小周后。
&&&&李煜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为正统,苟安于江南一隅,年年进贡、岁岁请安。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李煜北上,李煜均借故推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太祖遣大将曹彬统兵南下攻金陵。第二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封小周后为郑国夫人。
&&&&宋制,每逢庆典,命妇按例要进宫朝贺。宋太宗赵匡义是个好色之徒,早就看上了小周后。为此,每当小周后入宫,太宗都会将其扣下,几天后方放回。李煜家国不保,郁闷满胸,只有寄情于诗酒,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其中,最为出名的词就是这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传说宋太宗就是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才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后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但也有人说,宋太宗毒死李煜的真实目的是想长久地占有小周后,可小周后在李煜死后不久也上吊自尽,和她姐姐一样,年亦30岁。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悲剧性结局已不可避免。但真正让后人记住他的,还是他那些千古不朽的词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
&&&&后主的一章终于写完了,松口气吧。
&&&&(二)两情相悦上古遗风
&&&&写完李后主,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另一个君王——唐明皇。但我发现,好多朋友似乎对《诗经》更感兴趣,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那么,就先让明皇与贵妃休憩一下,我们回过头来读读《诗经》吧。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是描写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大多意境优美,耐人寻味。这部分诗大部分编在中,诗经的精华在,这是公论。
&&&&今天我推荐的这首诗-<野有死麇>,就选自<国风-召南>。召南,我没有细考证过,大概是指现今洛阳以南到湖北北部的广大地域。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从上述地方采集上来的民歌。
&&&&全诗如下:
&&&&野有死麇(音君,小獐子),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对男人的美称)诱之。
&&&&林有朴①,野有死鹿;
&&&&白茅纯(音屯,捆绑)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音退,慢慢的)脱兮,
&&&&无感(与撼字通假)我②兮,
&&&&无使③也吠。
&&&&①:蔌去艹加木,音诉,灌木
&&&&②:巾兑,音税,佩巾,又叫蔽膝,是女子系在腹前的一块巾子。
&&&&③:龙三撇,音忙,长毛狗。
&&&&这首诗讲的是:一位猎人在郊外的丛林中遇见了一位温柔如玉的少女,他把猎来的小鹿、砍来的木柴用洁白的茅草包好,送给女孩子作为礼物,最终获得了女孩儿的芳心。
&&&&全诗要是直译成现代汉语,平淡如水、意境全无,所以我主张古诗只可意会。
&&&&这首诗的前两段是叙事,大意是:有个怀春的少女美丽如玉,一个年轻的猎人用洁白的茅草包好小鹿、木柴做礼物,向女孩儿表达爱心。
&&&&诗的最后一段,口气一变,转成了少女说话的口吻,使事态的发展更戏剧化,诗也由此姿态横生,读来让人心旌神摇。
&&&&那女孩子到底说了些什么呢?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你可要轻轻的、慢慢的来啊,不要动乱了我的佩巾,不要让小狗叫起来惊动了人……
&&&&如此大胆直白而又余味无穷的描写,只有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才能欣赏得到吧?
&&&&(三)爱,让生命变轻
&&&&“你跳我也跳!”
&&&&莱昴那多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这句台词,曾感动得多少痴男怨女热泪盈眶啊?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千年前,有个无名的妻子已经用行动,写下了一首不朽的诗篇,这就是汉乐府中的《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劝你不要渡河,)
&&&&公竟渡河。(你还是去渡河。)
&&&&坠河而死,(落入河中淹死了,)
&&&&当奈公何。(让我拿你怎么办啊?)
&&&&这应该是汉乐府中最短的诗了,和最长的《孔雀东南飞》一样,同是写夫妇殉情之作。
&&&&据《古今注》中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一天早起撑船,见一个“白发狂夫”,不顾危险,横渡急流。他的妻子追来阻挡不及,夫坠河而死,妻弹着箜篌唱出这几句哀歌后,亦投河自尽。子高的妻子丽玉听说这件事后,有感而发,创作出“箜篌引”这个曲子。
&&&&生命因爱而美丽;爱,让生命变轻。
&&&&这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外有一对夫妻,同是登山爱好者。两个人在一起攀登一座危险的山峰时,攀在前面的丈夫的岩钉松动了,失足跌向山谷。妻子抻出手想拉丈夫一把,却没能拉住。在这一瞬间,妻喊了一声:我爱你!然后毅然地割断了身上的保险绳……
&&&&这些生死与共的爱情故事,让所有的誓言都变得苍白无力!
&&&&(四)曾经沧海情寄西厢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他8岁丧父,少年贫贱。15岁时因为明两经擢第。23岁时和白居易一同中了进士。早年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等小官。元和四年(809)做了监察御史。
&&&&因仗义执言,触犯了宦官权贵,次年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后来,元稹在不断受到打击后,渐渐失去了气节,投靠宦官崔潭峻,当上了祠部郎中、知制诰。直到长庆二年,达到了他事业上的顶峰,当了三个月的宰相。
&&&&元稹在文学上以写传奇和艳诗闻名,但他的悼亡诗也同样让人感动。元稹的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给元稹(元稹二十二岁),那时元稹没有功名利禄,虽然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却“野蔬充膳甘长藿”。两人恩爱有加,渡过了七年艰苦却幸福的生活。
&&&&七年后,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分司东都,韦氏却离他而去,元稹十分悲痛,为她写了很多可称为千古绝唱的悼亡诗,包括<遣悲怀>三首及那首著名的<离思>。
&&&&第一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诗人用谢公(谢安)怜女来比喻韦丛在家时所受的宠爱;用战国时的“穷人”黔娄来自比。后面四句则从衣、酒、粮、柴四个方面概括了婚后穷困的生活。最后一句是说,我现在当官有钱了,你却故去了,我只能用斋祭来寄托我的哀思。
&&&&第二首: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首诗没用什么典故,因而很容易懂。最后一句语浅情深,成为千古名句。
&&&&我们再看第三首: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上穴下目)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首诗译成白话就是:没事的时候想起你来,为你悲伤也感到自悲。你走了已经多久了?晋人邓攸为救侄子而失去了儿子,潘岳为写悼亡诗费尽了心思。死同穴是多么的渺茫,来生再续前缘更是没有希望。我只有用终夜无眠的思念,来报答你生前为我所受的苦难。
&&&&这三首诗用平白的语言,写出了对妻子无限的思念和情感。因此有人认为,古今中外的悼亡诗,“无有出其右者。”
&&&&而元稹<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则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对妻子的爱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是说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说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这解释已经比较明了了,是用来比喻他失去了韦氏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爱情了。后两句则是用花丛来指代女人。
&&&&当时元稹被放外任,他说自己对别的女人已是“懒回顾”了,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就是因为你啊……
&&&&这几首诗的悲妻、念妻、爱妻之情溢于言表,但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很难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五)罗带轻分此际最销魂
&&&&秦少游的词也很让人喜欢,这首<满庭芳>更是久负盛名啊,以至于秦观因此有“山抹微云秦学士”之称。我们来看看全词:
&&&&满庭芳
&&&&山抹微云,
&&&&天粘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
&&&&烟靄纷纷。
&&&&斜阳外,
&&&&寒鸦数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
&&&&香囊暗解,
&&&&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倖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
&&&&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从内容上分析,是少游回忆旧日与一女子的爱恋之情。因有“青楼薄倖”之句,这女子的身份又很可能是一青楼中人。
&&&&少游从景物入手,“山抹微云”一句极具炼字功力,为历代学人所称道。在准确地描绘出季节与时间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凄凉愁苦的气氛之后,由景入情,即景生情,引出对“蓬莱旧事”的回忆。这手法,俨然是现代电影的蒙太奇。
&&&&全词最煽情的就是那句:“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老秦真高手也,留给你无限的想像空间,与现在那些开人肉铺的所谓情色作家真是天壤之别。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一首歌,就是辛晓琪的那首<味道>――怀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人在最后写到了情伤,爱别离,是人生的八苦之一。啼痕犹在,充满了无奈。
&&&&“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镜头拉长,一个大全景,影片结束。张艺谋导演也不过如此吧?让人回味无穷。
&&&&(六)梧桐更兼细雨,肠断有谁同倚?
&&&&王士镇《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卓有造诣,俨然为一大宗。人称“易安体”。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了无数后人。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曾任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且工于词章,文字活泼。清照的外祖父王拱辰是宋朝的状元,学识也很渊博。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李清照是富有鲜明个性和文化教养的才女,青少年时代,生活于富于文化氛围的家庭,养成了喜爱文墨、吟风咏月的雅兴。因此,前期写了一些反映少女生活的闺情词。如《点绛唇》,写少女爱玩和羞涩的情态,极有情趣:
&&&&蹰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女主人公打罢秋千,懒洋洋地抚摩着白嫩的玉手,忽见有客人来,急切中来不及穿鞋整钗便含羞而走。走到门口,又好奇地倚门回头想窥看究竟,(为掩饰自己的神情,)拿起一枝青梅在鼻尖轻嗅。
&&&&此词气韵轻灵,刻绘少女情志细腻传神,活灵活现。
&&&&李清照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曾作过宰相,但赵明诚却没有沾染上纨裤气习。赵明诚博学好古,喜爱收藏金石书画,以<金石录>一书名满天下。李清照精于诗词,亦钟爱文物典籍。两人互相敬重,情趣契合,婚后有一段甜蜜的爱情生活。
&&&&李清照在<金石录>的后记中,曾间接叙述了他们夫妇的生活:他们夫妇每夜的工作以点完一枝蜡烛为度,有时整理书籍,加以题签,还不时以工作来打赌。譬如,每人要说出某一件事出在某书某页甚至某行,如果谁说错了,必须要为对方敬茶。从这别具风趣的闺中乐事中,不难看出他们夫妇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感情。
&&&&李清照在几首小令中也曾记叙了一些闺中秩事,如这首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买得一技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女主人买得一枝红艳带露的鲜花,让夫君来评判春花、艳容那个最美。以花衬人,以人拟花,人面鲜花,交互辉映,写出了年轻夫妇恩爱情浓的甜蜜感。
&&&&可惜好景不长,赵明诚步入仕途,由于服官,夫妇间难免时有离别。两人感情越深,离情便越重。李清照对银河双星感触殊深,故有“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行香子》“草际鸣蛩”)之叹。
&&&&在李清照写给丈夫的词中,有一阕极其缠绵悱恻,它就是<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
&&&&欲说还休。
&&&&新来瘦,
&&&&非关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深沉宛转,绵密细腻。“多少事,欲说还休”,饱含沉厚复杂的感情内蕴,耐人寻味。(也有人说,这首词写的是清照因自己无后,明诚纳妾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唉,当时当世,在所难免。)
&&&&李清照还有一首《一剪梅》,写的是与明诚别后秋日出游、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对丈夫的殷殷思念: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上述这两首词都是千古名篇,虽平白易懂,但韵味无穷。这里如虹也讲不出什么新意来,其中意味,就请诸位在字里行间去细细品评吧。
&&&&李清照是多才多艺的,她能词,能诗,能文,能作画,她的一幅“琵琶行图”,一直到明朝还留存着。可悲的是,清照所处的年代,正好处于乱世,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不断南侵,不久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从此,李清照个人的灾难也不断地来临也。先是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装满了十几间房子的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再者,多年的漂泊,对赵明诚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南迁建康以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湖州当知府。那时候,兵荒马乱,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想不到赵明诚这一去,就得了一场疟疾死去了。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二十九年的夫妻,感情弥笃,追忆从前,她抱憾终天的是过去值得回忆与悼惜的往事。
&&&&在金华时,她写了一阕“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在寡居中怀念丈夫的,还有一阕“御街行”:
&&&&藤床低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清怀如水。
&&&&笛声三弄,
&&&&梅花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簌雨萧萧地,
&&&&又摧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从这两阕词可以看出她相思之深,哀念之切。一句“没个人堪寄。”凄苦之情非常人能解。
&&&&李清照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可以说是居无定所,但大致以金华为多,下面这首<添字采桑子>写的就是那时的生活: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的卒年在史书中已无可考,但据一般推断,她大约活了六十岁。在她的诸多作品中,最为词家所称道的,恐怕还是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谦益最有名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