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县人力资源保障局由甘村委会年例

市花:大红花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广东省西南部 下辖地区:茂南、茂港、电白、高州、化州 政府驻地:茂南区电话区号:0668 邮政区码:525000地理位置: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东侧 面积:11445平方千米人口:725.67万人(2008年) 方言:粤语,客家话,黎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大雾岭,虎头山,放鸡岛城市代码:440900 火车站:茂名火车站车牌代码:粤K 区域概况
茂名市位于南中国海之滨,地处广东省西南部,背靠祖国大西南。据历史记载,茂名秦朝时分属象郡和南海郡,隋朝时设置茂名县。1959年设立茂名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茂南区、茂港区和电白县,并代管高州市、化州市和信宜市。茂名市陆地总面积11459平方公里。 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16.44万人,其中市辖区126.45万人。茂名“三高农业”蓬勃发展,高州荔枝、香蕉、龙眼等“岭南佳果”驰名中外,在1996年“中华之最”评选活动中,茂名市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2000年,江总书记在高州出席县级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动员会,期间亲手植下“中华红”荔枝树,使高州荔枝更是名扬天下。
增加茂名地图 茂名市南部临海,迂回的海岸线长220公里,拥有水东、博贺等多个天然良港。水东港是我国对外开放一类口岸,现已建成多个万吨级成品油码头和杂货、集装箱码头,拥有全国最大的25万吨级单点系泊原油接卸系统,年吞吐能力达到1450万吨。博贺港是全省三大渔港之一,盛产龙虾、对虾、海参、鲈鱼膏蟹等,全市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茂名市是广东省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第3位;也是全省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级市,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水果总产量、油料作物总产量、猪肉总产值在广东省地级市中均排第一位。
茂名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茂名市 面积11445平方千米,人口710万(2008年)。
茂南区 面积 507平方千米,人口 80万。邮政编码525011。区人民政府驻站前街道。
茂港区 面积 372平方千米,人口 97万。邮政编码525027。区人民政府驻南海街道。
化州市 面积2354平方千米,人口152万。邮政编码525100。市人民政府驻东山街道。
信宜市 面积3081平方千米,人口134万。邮政编码525300。市人民政府驻东镇街道。
高州市 面积3276平方千米,人口168万。邮政编码525200。市人民政府驻潘州街道。
电白县 面积1855平方千米,人口133万。邮政编码525400。县人民政府驻水东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人口概况
人口:725.67万人(2008年) 历史延革
潘茂名 晋永嘉(307―313)末处士,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诗》。一日入山,遇老人对奕,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颇解此耶”?对曰:“入由蛇窦,出似雁行”。老者异之,劝令学道,授以长生夜视之术。从此,潘茂名便在这里“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终于炼成大还丹和小还丹,用此神效丹药,在粤西一带特别是高雷(高州府、雷州府,今湛江茂名一带)地方救治百姓,扑灭了瘟疫。高州有多处庙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来。
潘茂名的事迹在隋朝和唐朝的中央政府确认。隋朝开国18年(公元598),先用其名命名茂名县(属高凉),唐太宗贞观18年(公元644年)又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全国以道士之姓设州,以名设县,唯有潘茂名一个。
“高州”这个地名概由“高凉郡”演变而来,“高凉”两字可能是“高高的凉爽的山岗”,高州为梁大通中(公元527--528年)正式命名。
高州府禹贡杨州南境,秦为南海郡地。汉为合浦郡高凉县地。三国晋宋为高凉、高兴郡地。梁为高州地(梁大通中(527―528年)正式命名高州)又分置电白郡,隋平陈郡废为高凉,永熙二郡地,时茂名电白属高凉郡,良德属永熙郡。
唐初属高州,贞观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凉移治良德。天宝初(742年)改高州曰高凉郡,潘州曰南潘郡,五代属南汉。宋开宝五年(972年)省潘州入高州仍曰高凉郡,属广南西路。景德元年(1004年)州废属窦州,三年(1006年)复置。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高州路安抚司。十九年(1280年)改总管府属湖广行中书省。明曰高州府属布政司使。
本朝(清)因之属广东省领州一(化州)县五(茂名、电白、信宜、吴川、廉江)。茂名县(即今高州市)汉为合浦郡高凉县地,隋置茂名县(开皇18年公元578年)属高凉郡。唐初属高州,贞观元年(627年)改属南宕州。八年(634年)于县置潘州。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改曰越裳,后唐同光初(923年)复故。宋开宝五年(872年)州废,以县属高州。景德元年(1004年)属窦州。三年(1006年)还属高州。元复属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来治(茂名县)。明为高州府治本朝因之 。
据《元和郡县志》:“有茂名水”故名茂名县。1958年设市。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茂名市总人口5238426人;茂南区 644301人、电白县 1459219人、高州市 1219132人、化州市 1007796人、信宜市 907978人。
2002年,茂名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18个街道、102个镇。
2003年12月,茂名市调整县(市)部分镇行政区划(详细情况)。全市原有103个镇。这次调整,撤并镇12个(信宜市3个、高州4个、化州2个、电白3个);撤镇改为街道办事处5个,其中信宜1个(东镇镇)、化州1个(石湾镇)、茂港区1个(南海镇已改为南海、高地两个街道办)、茂南区2个(高山镇、新坡镇)。(市委、市政府于7月31日下发了《关于调整茂名镇级行政区划的通知》,要求在10月30日前完成撤并镇的移交手续,重组新的镇政府。)
截至日,茂名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20个街道、87个镇。
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晚期,境内已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人类文明。夏商时期(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土著民族陆续结成部落联盟,成为南越族的一部分,原越族史称俚族。秦统一中国后,境 内分属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地,部分南越族逐渐融于汉族。隋代置茂名县,时俚人领袖洗英致力促进 俚族与汉族的融合。唐代,俚族已大部分融于汉族,其余与别的民族融合,称瑶族、壮族,俚族消失。 清朝乾隆年间(), 境内土著少数民族全部融于汉族,尽编入当地居民户籍。境内居民均 是来自中原的汉族或汉族与土著少数民族融合的后裔。1959年 3月 22日, 国务院决定设立茂名市, 1983 年茂名市管辖信宜、高州、电白和化州四县。1985年,成立茂名市茂南区。2001年,成立茂名市茂港区 主要节日和活动
1.正穷节吃艾(t)
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为“正穷节”,即正月结束的意思。茂名地区“正穷节”还有另一层含义,因本地“正”与“蒸”同音,“正穷”即“蒸穷”,是将穷苦病患从人世间“蒸发掉”之意。这天,乡间户户饮艾茶、插艾花、吃艾(t)。人们都到田野里采摘艾菜,拿回家中洗净、晒干,搓成茸状,放进锅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红糖搓匀,做成艾(t)。因艾有去尘排积、镇灾驱邪的作用;故艾(t)也称“正穷,吃了“正穷”,可使身体健康,无病少痛,人们非常喜欢吃。
2.年廿六、七做(t)吃
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间都有做吃的习惯。相传,从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t)”了。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t),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茂名糯米(t)式样很多,有煮汤(t)、菜包(t)、寿桃(t)、水(t)、糖心糍、糖板(t)、槌挞(t)、灰水粽、艾(t)、糯米糍、发(t)等。各种(t)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的时候,我市民间便兴起做(t)的习俗,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以“摆年”(即将(t)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3.年晚张贴春联守岁分压岁钱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茂名地区称年晚或年三十晚。这一天,农村的生产活动基本停止,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门神,门额上贴上利是,灶头、水缸、猪栏、牛栏、谷桶等也要开始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还搞一些祭祀活动,备办鸡、猪肉、鱼等酒菜,烧纸烧香祭祠堂、庙宇、社稷、祖宗、灶君等。
除夕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基本上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外出的人一般都回家过年晚,与家人团聚吃年饭。吃时,若家里有人外出未归时,则要给外出的人留下1个座位和1副碗筷,以寄托思念之情,团圆饭也要剩些到第二天(即第二年)。团年饭的菜式多样,但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当晚,长辈要给孩子分压岁钱,还要在家中摆上一些生蒜、蘑菇、甘蔗、糯米、煎堆、果品、蒸糖笼等,此谓“摆年”,都是表示来年多福多寿、甜甜美美、平安幸福的意思。此外,家中每间房子还要点上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直到交年时分,家家燃放烟花炮竹,以示除旧迎新。
4.年廿三送灶君扫灰尘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茂名地区俗称“小年晚”,也称“祭灶节”,家家户户备办茶酒、素菜、果品、甜品,在厨房中烧纸敬祭灶君,送其升天,然后从里到外清洁卫生、打扫灰尘。
祭灶,是一项在我市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多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便备办茶酒果品等,烧纸祭灶,送灶君上西天,以表达对灶君的尊敬之情。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大庭小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街小巷,各家各户洋溢着忙忙碌碌、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我国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据了解,殷商时,每年的首日是从农历十二月开始,秦朝和汉初则从农历十月始。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沿用至今。
在粤西茂名,过年一般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正月结束这一段时间,主要的地方习俗有祭灶、扫尘、做(t)、贴春联、贴门神、吃团年饭、燃放烟花炮竹、分压岁钱、守岁、拜年、派利是钱、做年例、唱大戏、吃艾(t)等。
5.做年例睇大戏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我市俗称“年例”。但茂名地区的年例日却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的。年例节多集中在元宵节前后。
年例是茂名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6.春节派利是拜年舞狮子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也叫“新年”,是最隆重的节日。自古以来,茂名人过春节,一般由年初一延续到初五、六。初一这天凌晨,各地燃放炮竹庆贺。早上起来,孩子首先给长辈拜年,长辈则给孩子派“利是钱”,以示吉利。人们则互相拜年,见面互道“恭喜发财”、“添福添寿”等吉利话,预祝新年万事如意,顺顺利利。在我市一些地方,这天禁忌很多,如:要吃素、不倒垃圾、不能争吵、不向人讨债索钱、水缸要装满水、灶膛里要保持有火种、出嫁女不在娘家住宿、千万不要损坏家中器具,等等。
春节期间,各地进行祭祀、庙会、宴饮、迎神、贺年、玩赏、燃灯等活动,城乡普遍开展打太平鼓、舞狮子、玩花灯、舞旱船、舞龙等节目,其中尤以舞狮最为盛行。在农村,醒狮班行走各村各户,上门舞狮子、耍功夫,拜年贺岁;在城镇,醒狮班则逐街逐巷到一些店铺或单位处敲锣打鼓舞动狮子拜年,祝单位红火,商家生意兴旺。 历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茂名市委员会
罗荫国 邓海光 李安喜 陈淑芬 郭元强 廖 锋 林日娣
陆庆彪 何成华 肖 叶 熊高华
茂名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罗荫国 宋寿金 庞汉瑞 吴杰斌 李喜气 欧兰芳 卢方圆
朱育英 周安敏
茂名市人民政府
邓海光 郭元强 林日娣 陈亚春 李观来 黄心强 陈 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茂名委员会
冯立梅 许木咏 邱淑英 陈 省 阙洪坤 成济荣 潘 本
何祖干 陈国隆 崔锡明 章 宁 李福文
中共茂名市纪律检查茂名委员会
廖 锋 李志杰 华 翠 黄宝强 谭剑锋 李亚奎 麦俊苗
何星华 罗欣荣
肇庆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属珠江三角洲,西靠桂东南,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东南部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和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属山区。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称:肇庆行政区类别:市 所属地区:广东省下辖地区:广宁、怀集、封开、德庆 电话区号:0758邮政区码:526060 地理位置:广东省中西部面积:1.5万平方公里 人口:405万人方言:粤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 区域概况
现辖端州、鼎湖,2区;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设立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有“中国砚都”之称。 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西南,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政府领导:
市委书记:覃卫东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郭锋
1、岭南第一奇观
肇庆星湖风景区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被誉为兼得“西湖之水,阳朔之山”的“岭南第一奇观”。位于肇庆鼎湖区的鼎湖上风景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2、群砚之首――端砚
肇庆端砚与湖笔、宣纸、徽墨并称“文房四宝”。其石质纯净细嫩,蘸墨笔锋经久不退,其雕刻也相当精湛,被历代列为贡品。
3、风华高新科技集团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型片式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基础产品科研、生产与出口的外向型高科技集团公司。
4、肇庆夜色
夜幕低垂,我们走在肇庆街头,牌坊广场,音乐喷泉,端州路,天宁路,那样迷人地跃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的镜头。
5、广新生态园
肇庆市广新农业生态园占地面积5000多亩,是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以土地整理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三高农业”的典范。
6、蓝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蓝带啤酒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成立于1990年10月的广东蓝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就设在广东省肇庆市北岭山下。
7、星湖生物科技
从原国有企业肇庆味精厂的基础上改组成立的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就已经挂牌上市,一直保持稳定增幅。
8、广肇高速公路
它的建成,结束了粤西肇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该高速公路未来将与广梧高速公路连接,并直接沟通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
9.广东(高要)鸿图科技
公司的产品主要面向汽车、通讯、电梯、机电、家用电器等行业的铝合金、镁合金压铸件。 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风景秀丽的肇庆市,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00年12月正式成立的股份制企业。公司是在原高要鸿图工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联合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广东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高要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东省科智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股东共同发起设立的。公司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40000平方米;现有员工9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0人,公司立足于以压铸业务为主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积极开发设计、制造、加工和销售汽车、通讯、自动扶梯梯级、家用电器、机械、电子仪表、等各行业铝、镁合金压铸件及相关配件,同时,具备进出口经营权,可经营本公司自产产品、技术、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配件等进出口业务。目前公司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铝合金精密压铸专业企业,广东省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公司还成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广东精密压铸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本公司产品销往祖国大江南北,并出口到日本、美国、荷兰、芬兰等国家。 行政区划
现辖端州、鼎湖,2区;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设立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人口概况
人口:405万人 历史延革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历来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汉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务。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建国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1995年,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两区,高要、四会两市(县级),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地理与气候
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温12℃,7月份平均气温28.7℃。怀集县北部山区冬季可见霜冻。年平均降雨量约1650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300毫米以上。无霜期310~345天。早春多阴雨,夏秋受台风外围影响,晚秋有寒露风侵袭。
2006年,全市平均气温偏高,总雨量偏多,日照时数总体偏少。各地年平均气温为21.6~23.1℃,比常年偏高0.7~1.0℃;年积温℃,偏高306~411℃,是建国后第2个最暖年。年降雨量毫米,总体处于正常至偏多2成之间,是2002年来降雨最多的一年;年暴雨日数5~10天,为1997年来第二多暴雨年份。年日照时数介于小时,处于正常至偏少2成之间。
年内主要气候特点:春季温暖多雨,为低温阴雨偏轻年景,有轻度倒春寒;前、后汛期雨量偏多,“龙舟水”与热带气旋降水明显;强对流天气频发,大风天气较多,局部地方出现龙卷风。6月,西江、绥江流域连降暴雨,导致绥江水位超警戒;7~8月3个台风,致灾严重;7月高温酷热,最高气温直逼历史极值;8月秋凉,气温刷新低;秋冬少雨,气温高,“立冬”温暖如春;11月,出现晚秋罕见雷雨大风、冰雹天气;“冬至”晴冷干燥,北部地区低温霜冻明显。年内,暴雨、洪涝、高温、强对流、寒害等气象灾害在全市各地均有发生。 饮食与文化
肇庆的的餐饮主要以粤菜为主,兼有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风味。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鲜、广宁笋宴、高要市大湾镇麦溪鲤(鲩)、文鲤、鼎湖上素、肇庆裹蒸、 封开杏花鸡、四会仙螺、四会茶油鸡、德庆竹篙粉等。
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工制作而成。
肇庆裹蒸有三大特点:
第一、一般粽子,用竹叶包制,呈四面三角形,而肇庆裹蒸,则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
第二、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公斤。
第三、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开水,直至糯米、绿豆、肥猪肉溶化为止。
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肇庆裹蒸,是用冬叶包裹糯米加绿豆制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肇庆城乡居民欢度春节的传统美食。
目前,市面上的肇庆裹蒸品牌有“鼎湖山”、“裹香皇”、“皇中皇”等,价格由三元至十二元不等。 历任领导
市委书记:覃卫东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郭锋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城区、惠阳区两区和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常住人口387.50万。市花是勒杜鹃,市鸟:画眉。常见树种:红花紫荆 区域概况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简称鹅城。今有惠民之州的美誉。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从唐到近代的一千多年间,有48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其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寓居惠州三年,孙中山、周恩来曾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皆出自惠州。
惠州与深圳、香港毗邻。惠州是著名侨乡,祖籍惠州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超过80万人。
惠州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市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有900多处,属景点高密度分布区,并具有资源多样性的特点,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有6处,拥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东方夏威夷”--巽寮湾,“苎萝西子”--惠州西湖,还有全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等。
早在十年前,惠州已进入中国大中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综合实力50强”的行列,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近两年来,惠州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使惠州的环境优势更为凸现。目前,惠州已形成由深水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相互配套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惠州港为国家一级口岸,水路距香港仅47海里,可供建港的深水岸线30多公里,年吞吐量可达1.2亿吨,现已建成2座万吨级通用码头和4座3.5万吨级的原油油气码头,形成年吞吐量1500万吨的规模。京九铁路与广梅汕铁路在惠州交汇,即将建成通车的惠澳(惠州港)铁路与京九、广梅汕铁路接轨,将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惠盐、深汕与在建的广惠、惠河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211公里,公路密度65公里/百平方公里。惠州至深圳黄田机场1个小时车程,至广州白云机场只有2.5个小时车程。全市电话普及率73.2部/百人,在境内通过的多条国家一级光缆干线与境内通信网络相连接,构筑起发达的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市区自来水供水能力40万吨,输变电能力为全国主变容量超200万千伏以上的53个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惠州市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培育出TCL、德赛、华阳等一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及侨兴、富绅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创立了TCL电话机、TCL王牌彩电、TCL手机、富绅衬衫、德赛电池、德赛数码龙音响、侨兴电话、CECT手机等一批工业产品名牌。建立起一批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引进了美国通用,日本索尼、松下,韩国三星、LG、荷兰飞利浦、美国可口可乐和中国联想等国内外著名厂商、跨国公司在惠州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逐步构建起以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格局。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5.2亿元,工业总产值1216.3亿元。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办起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7家。目前,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成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
2002年11月,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外方投资者是世界著名的英荷壳牌有限公司,将于2005年正式投产。该项目的上马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牵动效应,预计在未来的5-10年内,该项目将给惠州带来600-1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这个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惠州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奠定了惠州百年发展的格局,必将对惠州乃至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目前,惠州正加紧规划及实施三条战略经济带,一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数码信息企业为内容,打造数码信息产业带,壮大数码信息产业。二是以建设大学园区,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落户为契机,带动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发展文化产业。三是依托惠州港大港口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辟沿海重化工产业带,发展临海经济,以此打造惠州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的惠州政通人和,蓄势待发。市委、市政府正抓住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动工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迅速掀起新一轮发展潮,全面推进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委、市政府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惠州建成“四个基地、一个中心”,即数码信息产业制造基地、石油化工加工基地、对外贸易出口基地、度假观光旅游基地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到2010年,全市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1700亿元,人均GDP超过5600美元。2002年,惠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与此同时,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力争2003年成为广东省文明城市,2005年左右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在3-5年内把惠州建设成为文明生态城市,并逐步夺取“中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以及“国际花园城市”的荣誉称号。
惠州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惠州市 面积10792平方千米,人口580.27万人(2008年),其中非农业人口1365468人(2008年)。
惠城区 面积785平方千米,人口102万。邮政编码516001,区人民政府驻惠城区中山路。
惠阳区 面积1326平方千米,人口48.5万。邮政编码516200,区人民政府驻淡水街道金惠大道。
惠东县 面积3317平方千米,人口82.9万。邮政编码516300,县人民政府驻平山街道办事处。
博罗县 面积2530平方千米,人口84.2万。邮政编码516100,县人民政府驻罗阳镇。
龙门县 面积2308平方千米,人口42.9万。邮政编码516800,县人民政府驻龙城镇。
大亚湾区 面积189平方千米,人口约10万,区管理委员会人民政府驻澳头街道办事处。
仲恺区 面积经国家科委审定的规划面积为8.8平方公里,现已开发4.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和在建区各占2.8平方公里。企业85家,从业人员2.8万人。
常住人口387.50万 历史延革
为南海郡傅罗(或作博罗)县
东晋 为南海郡博罗、酉平、欣乐三县
南北朝 刘宋王朝--为南海郡和东官郡的博罗、酉平、安怀、欣乐四县 南齐王朝--为南海郡和东官郡的博罗、罗阳、酉平、怀安(即安怀并改为东官郡治)、欣乐(现在的罗阳镇)五县 梁、陈王朝--梁朝时设循州(今惠州,府治惠州市区),梁化郡(辖怀安、归善县--由欣乐县改,今惠阳县地),博罗、罗阳二县
隋朝 隋朝地方政区分州、县两级,后改为郡、县两级制 广东同设广州、循州两个总管府,大业年间改为南海郡、龙川郡(辖归善--郡治,现在的惠州府城、河源、博罗、兴宁、海丰五县)
唐朝 唐朝地方政区分道、州、县三级 循州,隋之龙川郡,武德五年曾改循州总管府,管循、潮二州,贞观二年废府,天宝元年改为海丰郡,乾无元年复改为循州。辖归善(州治)、博罗、河源、海丰、兴宁、雷乡(今龙川地)六县。州治现惠州府城
五代十国 南汉王朝--改循州为浈州,辖归善(州治)、海丰、博罗、河源四县,州治现惠州府城
宋朝 宋朝地方政区分路、州(府、军)、县三级 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讳,改浈州为惠州。辖归善(州治)、海丰、河源、博罗四县,州治现惠州府城
元朝 元朝地方政区分省、道、路(府、州)、县四级,小省无道 惠州路,辖归善(路治)、博罗、河源、海丰四县,路治现惠州府城
明朝 明朝地方政区分司、府(州)、县三级 惠州府,洪武元年立,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成。辖归善(府治)、博罗、长宁(今兴宁)、永安(禽紫金山)、海丰、龙川、长乐(今新丰)、兴宁、连平州、河源、和平,共一州10县。府治现惠州府城
清朝 清朝地方政区分道、府(州)、县(州、厅)三级 惠州府,清初领连平州和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龙川、长乐、兴宁、河源、和平10县。雍正九年(1731年)从海丰县分设陆丰县,十一年改长乐、兴宁二县归嘉应直妹州。共为一州9县。府治现惠州府城
民国 1912年惠州府与归善县合并改名为惠阳县 1915年--属潮循道,潮循道即为原潮州府、惠州府、嘉应直隶州,共25县,道治先设于潮州,后迁到澄海县属的汕头 1936年--改为第四行政督察区,辖惠阳(区治)、博罗、陆丰、河源、紫金、新丰、龙门、海丰8县。区治现惠州府城 1947年--改为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辖惠阳(区治)、博罗、陆丰、河源、紫金、龙门、海丰7县。区治现惠州府城
共和国 1949年--东江专区,辖惠阳(专区驻地)、增城、紫金、连平、和平、陆丰、博罗、龙门、河源、龙川、海丰,共11县 1958年--设惠州县级市,4月设惠东县 1959年--撤销惠阳专区,并入佛山、韶关、3汕头个专区。撤销惠州市,改为惠州镇,划归惠阳县管辖,惠东县并入惠阳县;龙门县并入增城县 1963年--恢复惠阳专区,辖惠阳、博罗、宝安、东莞、增城、龙门6县 1964年--10月恢复惠州市(县级) 1970年--惠阳专区改为惠阳地区 1975年--11月,惠阳地区的增城县和龙门县划归广州市管辖 1979年--3月,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地级) 1984年--惠阳地区,辖惠州市(县级)惠阳、紫金、各平、连平、河源、博罗、东莞、惠东、龙川、陆丰、海丰,共1市11县 1988年--经国务院元月7日批准,撤销惠阳地区,改称惠州市(地级),原惠州市改称惠城区。惠州市辖惠城区、惠东县、惠阳县、博罗县、龙门县,共一区4县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仲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4年--惠阳撤县设市(县级) 2003年--惠阳撤市设区。至此惠州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地理与气候
“苏堤如带五千尺”,惠州以西湖而著称,西湖以苏堤而出名。
苏堤四季翠绿如茵,两岸风光旖旎迷人。当年,谪居惠州的苏东坡,念及民众涉水过湖多有不便,资助独山西禅寺希固筑堤修桥。
而苏堤最美的时刻在深夜。深蓝的天空帷幕上挂着的一轮明月,银色的月光轻轻洒在湖面,轻轻荡漾的湖水间,是月影在嬉戏。水天一色,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故称“苏堤玩月”。
玉塔指泗州塔,始建于唐末,当年苏东坡寓居惠州时对此塔情有独钟,称之为“大圣塔”,并在其著名的《江月》诗中对湖光塔影有精彩的描绘:“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塔身八面,外观为七层,然而内观却有十四层楼梯,而当明月东升的时候,微微的风轻轻吹散水波,塔影横卧其间,若有若无,遂成就一幅难描难画的微澜玉塔图。
在平湖的西南,是平湖中最大的一个洲渚。这个绿色的宝岛,被碧波荡漾的平湖包围着,并由一条美丽的彩带――九曲桥将它与孤山连接起来。
跨进古色古香的拱门,穿过假山和花草簇拥的小道,便来到了九曲桥头。桥身共有九曲,似蛟龙贴水,游人走在桥上,如同在湖面遨游。桥上,还建有两个格调雅致的凉亭,让游人歇脚小憩。
点翠洲在宋代已有名,陈首先在这里筑孤屿亭。明代嘉靖年间改为点翠亭,后几经兴衰。1913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惠州“马鞍之役”的死难烈士,在洲上建了留丹亭(又称烈士亭)。“留丹亭”正门有对联一幅:“殿阁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绿;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后人集东坡、文山的诗句而成。亭的正门右前方,竖着一方石碑,碑刻我国已故领导人廖承志副委员长(惠州人)在1984年浏览西湖点翠洲留丹亭的题词。
亭的瓦、墙、廊、柱,具有浓厚的民族古建筑特点,显得庄重典雅。洲中树木苍翠茂盛,远望整个洲只露出亭的屋脊,可谓名副其实的“绿洲”。
在留丹亭的东北面,有一道亭廊立在湖面上,与留丹亭相对。从点翠洲通过石拱桥,便到枇杷洲。枇杷洲上古树苍翠,花草葱茏。亭馆红墙绿瓦,朱红圆柱,四面碧波荡漾,人称“留丹点翠”。
明代才女孔少娥在《点翠洲诗》中曰“西湖西子两相俦,湖面偏宜点翠洲,一段芳华描不就,月湾婉转似眉头”,是西湖岛景一胜。宋时,惠州太守陈称在岛上筑孤屿亭,明嘉靖年间改点翠亭,后几经兴废。辛亥革命后,为纪念“通情马鞍之役”牺牲的烈士,改建为“留丹亭”。后人集东坡、文山句联曰:“殿阁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渌;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1924年,浚湖积土于亭西,增筑琵琶洲,洲上建有琵琶亭。由于洲渚古树苍翠,亭馆红墙绿瓦,朱红圆柱,挺拔屹立,四面碧波千顷,人称“留丹点翠”。现在亭榭增辉,绿树成荫,还有九曲回桥相渡,风景更加幽静宜人。
西湖点翠洲四面碧波潋滟,曲折蜿蜒的九曲桥浅浅地飘在水面上。洲上幽静宜人的景致,有“翠点平湖,绿染南山,景若杭湖‘三潭印月’”之说。洲上古树苍翠,尤以木棉最为引人注意。
相传葛洪在罗浮山创建了东南西北四庵,南庵即是今天的冲虚观,也即是道教在罗浮山的中心首府。屋檐雕梁画栋,观顶双龙戏珠为清代佛山著名陶工吴奇玉所制。主殿周围绿树苍苍,但屋顶从无落叶,殿内亦无蛛网,令游者不禁啧啧称奇。
白莲湖位于罗浮山冲虚观前,两侧树木翠绿婆娑,映入水中更是倍添水色碧绿,故而得名“白莲翠影”。该景纯以自然取胜,景色浑然天成,自成一体。湖边湖中,画眉黄鹂啼叫,对鸭锦鲤戏水,静中有动,动中显静,令人心旷神怡,不觉忘我。
如果说环山而爬只能管中窥豹,那么“九重远眺”则无疑提供了最好的认识南昆山的机会。登上观景台,重峦叠嶂便直扑眼帘。抬头一望,只见南昆山最高峰――天堂山之顶云霭缭绕;俯身而就,只见绿树苍茫间,忽现一片屋宇,错落有致;观景台四周茂林修竹,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风光甚是艳丽。举手极目远眺,只见群山奔涌,或碧或青,层层相叠,山势连绵起伏,由远而近,气势万千。
石河奇观得名于南昆山独有天然的峡谷溪流与溪石。延续十几公里的独有石势,或怪或奇,在水流冲刷间,遂成石河奇观。踏着石阶往下行,“哗哗“的流水调频把声音诠释得清晰而响脆。河里一连有七个小水潭,水潭里总有婀娜多姿的石头,给人无限遐想。相传,这是当年七仙女下凡戏水的地方。
香溪河位于增江河上游,全长22公里,弯曲延伸,就像一条绚丽多彩的带子,紧紧系住沙迳镇的整个绿色生态球。河水清澈透明,河底的砂石清晰可见,每到三四月间,还有几百只白鹭群飞而至,游人可从旁划行而相安无事。香溪河床有些特别,一段沙石带后接着是一段鹅卵石带,两者交替出现,甚是有趣。在清代,香溪河曾是广州到惠州龙门的水路必经之处,至今还保留着古代的码头。
“风涛摧磨”位于巽寮,得名来源于独特的岸边岩石群,两块重逾百吨的巨大石头上下相叠,远看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石磨。石磨旁边的海水里,一个巨大的岩石上面宽阔舒展、往下渐渐收缩,像一颗巨大的“海上灵芝”。这里有各种各样形态奇特的岩石,有的岩石上被海水冲刷留下的痕迹,竟然形成一幅骏马奔腾的图景。
美丽的巽寮湾是粤东数百公里中海水最洁净的海湾之一,向来以“水奇清、沙奇白、石奇美”而著称。这里的海水蔚蓝洁净,清澈见底,甚至站在海边的岩石上,都可以看到奇幻的海底世界。据当地的渔民说,这海边近百米内水深不过1.5米,堪称天然的海滨浴场。
延锦出去两三公里的白色沙滩,远远望去,像是轻挽在海的女儿脖子上的一根银色的飘带。
历任领导 中共惠州市委
记: 黄业斌
副书记: 李汝求 陈仕其
委: 黄业斌 李汝求 陈仕其 黄仕芳 陈训廷
黄雁行 李达文
许 光 张 瑛 魏同斌
黄锦辉 李 松
秘书长: 吴卫华
惠州市人大常委会
任: 黄业斌
副主任: 杨有义 刘品谋 林燕华 杨美林
黄新林 朱挺青
秘书长: 黄 光
惠州市人民政府
长: 李汝求
副市长: 黄仕芳 张 瑛 黄锦辉 林添好 谢 端
李选民 杨灿培 操向农
秘书长: 黄志忠
政协惠州市委员会
席: 刘耀辉
副主席: 林惠纯 叶 青 徐志达 谢仕强
刘冠贤 杨富生 许玩宏
秘书长: 刘梦龙
中共惠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记: 李 松
常 委: 李 松 陈树秋
张建忠 谢远区 于 泽
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称:梅州行政区类别:市 所属地区:中国中南下辖地区:梅江区、兴宁市、梅县 电话区号:0753邮政区码:514021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面积:1.5925万平方公里 人口:505.28万人(2008年)方言:客家话、粤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外文名称:Meizhou 政府驻地:梅江区著名景点:千佛塔、人境庐等 机场:梅县机场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进取精神。梅州标志性建筑――梅江桥及“一江两岸”。梅州标志性传统建筑――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 梅州 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头、湛江、韶关)之一。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
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梅州西环、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同时,梅州南环(扶大高新区―三角)高速正在建设当中;梅大潮(梅州-大埔-潮州)09年年底开工;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梅龙(梅州-福建龙岩)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市年公路网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梅杭(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铁(高速铁路)也已完成规划研究,铁道部已将两段铁路列入铁路网中长期调整规划,即将在明年上旬开工。
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正在进行扩建前的征地拆迁工作。扩建以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机。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叶剑英纪念馆和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已建成开放,江南东改工程中的归读公园和堤下梅水路已经建成,两个安置小区金沙花园和红光花园正在施工建设当中。广东客家博物馆成功升级为“中国客家博物馆”。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
“梅州客家围龙屋”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行政区划
梅州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梅州市 面积15899.6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05.28万人(2008年),常住人口约41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32.07万人。
梅江区 面积 298平方千米,人口 32万。邮政编码514000。区人民政府驻金山街道。
兴宁市 面积2105平方千米,人口 118万。邮政编码514500。市人民政府驻兴田街道。
梅县 面积2755平方千米,人口 61万。邮政编码514733。县人民政府驻程江镇。
大埔县 面积2470平方千米,人口 59万。邮政编码514200。县人民政府驻湖寮镇。
丰顺县 面积2710平方千米,人口 68万。邮政编码514300。县人民政府驻汤坑镇。
五华县 面积3226平方千米,人口 128万。邮政编码514400。县人民政府驻水寨镇。
平远县 面积1381平方千米,人口 27万。邮政编码514600。县人民政府驻大柘镇。
蕉岭县 面积 960平方千米,人口 23万。邮政编码514100。县人民政府驻蕉城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8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8年底。*
人口:505.28万人(2008年) 历史延革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和近几年的文物普查统计,梅州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遗物点398处。南汉设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元代设梅州路,明属潮州府,清设嘉应直隶州,民国3年梅州改名梅县,先后属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1952年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65年设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县级称梅州市后,梅县地区辖7县1市。1983年,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梅州市总人口3802186人;梅江区 313821人、梅县 516761人、大埔县 352013人、丰顺县 449769 人、五华县 879286人、平远县 215856人、蕉岭县 203173人、兴宁市 871507人。
截至日,梅州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5个街道、161个镇,2089个村委会、236个居委会。
截至日,全市共有4个街道、154个镇,共有179个居委会、2082个村委会,33779个村民小组。
日,梅州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6个街道、104个镇。
日,梅州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2个街道、104个镇。 地理与气候
梅州市,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揭东县、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的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5°18 ?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最大的盆地是兴宁盆地,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地肥沃,含钾丰富。 饮食与文化
梅州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在区内有很多古朴的客家民居,包括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最有特色和最为著名。而当地的特产也以客家文化为特色,包括有金柚、梅菜干、盐h鸡、客家娘酒、酿豆腐、麦芽糖等。
客家山歌是梅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来传达客家男女情爱、劳动之乐。广东汉剧是客家文化结合广东文化的产物,也称为“汉江戏”、“兴梅汗戏”,在梅县地区较为流行。 历任领导
梅州市委书记 刘日知
梅州市委副书记 李 嘉 陈小山
梅州市委常委 林碧红 黄伟闻 李金元 李纯德 翁永卫 张远方 彭耀新
梅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日知
副主任 古小平 黄开龙 张荣林 刘广新 古银增 雷近芳 陈林荣
秘书长 李华扬
梅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 嘉
副市长 李金元 张远方 郑少伟 陈卫平 邓建华 叶胜坤 陈建青
梅州市政协主席 温华光
副主席 曾百友 陈良海 李再先 邹浩元 陈丽霞 张光明 蓝德清
秘书长 廖运生
梅州市纪委书记 李纯德
副书记 曾小华 周秋明 叶解春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东连揭阳市、西接惠州市、北靠河源市、南濒南海。东西相距132千米,南北相距90千米,总面积5271平方千米。总人口359.23万人(2008年)。居民主要为汉族。初看到“汕尾”的名字,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和汕头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实不然。在海陆丰地区,很多地方都是以\尾\命名的..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为商埠,曾经是“舟楫云集”之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小东京”之称。
拼音:Shanwei
英文:Shanwei
区号:0660
代码:441500
邮编:516600
市人民政府驻城区
2009年现任市委书记 戎铁文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东连揭阳市、西接惠州市、北靠河源市、南濒南海。东西相距132千米,南北相距90千米,总面积5271平方千米。总人口359.23万人(2008年)。居民主要为汉族。初看到“汕尾”的名字,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和汕头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实不然。在海陆丰地区,很多地方都是以\尾\命名的..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为商埠,曾经是“舟楫云集”之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小东京”之称。汕尾市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形成了“神、海、沙、石、”多姿, “湖、岛、湾、岬”独特,“峰、泉、岩、洞”迥异,历史古迹和革命文物辉映的旅游资源特色。汕尾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贝雕场产地”之一。 行政区划
广东省汕尾市城市标志截至日,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0个街道、42个镇。
汕尾市 面积4838平方千米,人口359万(2008年)。
城 区 面积 421平方千米,人口 12万。邮政编码516600。区人民政府驻香城路。
陆丰市 面积1681平方千米,人口194万。邮政编码516500。市人民政府驻东海街道。
海丰县 面积1750平方千米,人口 102万。邮政编码516400。县人民政府驻海城镇。
陆河县 面积 986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516700。县人民政府驻河田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8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8年底。* 人口概况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8年末,汕尾市户籍人口总户数82.36万户,总人口359.23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36万户和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6.54万人,增加1.22万人;非农人口158.82万人,增加2.47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598人 / kO。(汕尾市统计局)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属于2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2%,其他21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08%。在各少数民族中,超过50人的有畲族、壮族、侗族,其余少数民族人口甚少;其中,畲族属本地世居,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村委会红罗村,其余各少数民族均属省内外迁入,省外迁入者居绝大多数。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海,陆丰的行政区域建立起来的地级市。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共设置3个办事处、40个缜、10个乡,13个农林场。总面积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13万。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人。 历史延革
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秦至汉初,汕尾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始置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海丰且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废安陆县,并复海丰县,仍隶属循州。五代十国时期,循州改为祯州,汕尾随属祯州。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广南东路祯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博罗、河源、归善(今惠东)四县均属广南东路惠州。海丰县辖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龙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区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明代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在东海(今陆丰东海镇),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民国初年,隶属广东省潮循,民国19年(1930年),隶属广东省第4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均属粤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改属东行政公署;1957年隶属惠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9月,又归属惠阳地区专署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捷胜、遮浪7镇建置市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以上两区属市政府派出机构。(以上出处)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汕尾市总人口2453479人;城区 409677人、海丰县 649412人、陆河县 229633人、陆丰市 1164767人。
2001年,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6个街道、47个镇、2个乡,118个居委会、758个村委会。
2002年,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6个街道、47个镇、2个乡,133个居委会、711个村委会。
2005年,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0个街道、42个镇。
经济概况今日汕尾 ,工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资源加工工业和现代化电子工业并举、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全市工业总产值2008年工业总产值570亿元,比增24.0%,目前,全市形成了以电子、家俱、饮料、服装、制鞋、化工、工艺等多种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拥有投资2.5亿港元的信利电子工业城等一批主要工业项目。
今日汕尾 ,农业依靠政策和科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了农业化进程,创建了粮食、林、果、菜、水产、畜牧、蔬菜等\十大\三高农业基地,新办了农副产品流通市场65个,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的流通体系,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5亿元,比增18.0%。合同吸收外资4.14亿美元,比增3.0%,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56亿美元,比增2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比增24.0%。农业总产值106亿元,比增6.0%。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7年的18.5∶46.5∶35调整为18∶47∶35,全年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63.7%和3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0元,人均消费支出8247元,分别比增15.6%和6.8%。农民人均纯收入4790元,比增12.1%。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546吨标准煤以内。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交通、能源、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已有长足的发展,改变了过去\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饮水不清\的落后状况,交通方面,新建一批地方公路和上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2165公里,通车密度为46.1公里/平方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 和95%以上管理区通汽车;新建和扩建了两个5000吨级泊位码头,港口码头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通信方面,全市现有电话交换机32万门,比建市前增加了22倍,开通了10万多户移动电话和12万多门无线寻呼通信终端,1994年底,该市已进入全国邮电通信先进百强市行列。
能源建设方面,新建扩建一批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厂,全市发电装机总量1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9亿度。全市日供电量比1987年增长6.1倍。市政建设迅猛发展,从过支仅有3条马路、住宅多为无规划私建,到一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拥有汕尾大道等27条(段)高级道路。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汕尾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建市之初,市区建设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现在市区建设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11年间市区从一个沿海边陲小镇迅速崛起为一座初具中等规模的滨海城市。一批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在市区和重点镇拔地而起,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已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城镇居民住上了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与功能齐全的购物广场、娱乐设施相配套。农村里大批优雅别致的小洋楼正在悄悄地代替昔日破旧不堪的农村平房,村容、村貌也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建设长足发展
汕尾交通、通信、能源、供水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特别是建市11年,市区自来水日供能力由建市的0.6万吨增至9.5万吨,县城和主要城镇的供水能力也都大大提高;市年供电量从1988年的1.5亿度增至1998年的7.3亿度;全市现有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32万门,移动电话10万多户,邮电通信进入全国通信\百强市\行列;改建和新建地方公路、上等级公路里程达到2165.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6.1公里/平方公里,市至县、县至镇、镇至管区的通车率达100%;建成一批1000---5000吨级码头。
工业经济欣欣向荣
汕尾市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和加速了工业的发展。汕尾建市以后,以\三资\、\三来一补\企业、乡镇企业为突破口的工业建设全面拉开。从此,汕尾的工业进入了一个高速、稳定发展的时期。目前,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项目已在汕尾扎根、开花、结果,形成了以电子、家电、服装、食品、饮料、制鞋、化工、工艺等多种行业的工业体系。1998年,全市工业产值103亿元,比1987年增长16.8倍。
海洋经济方兴未艾
汕尾市位于粤东沿海,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内陆江河纵横,塘库密集,各类天然水域面积1.39万公顷,其中可供淡水养殖面积1.30万顷。有碣石、红海两大海湾,海岸线长达302公里,大小岛屿92个,岛岸线长45公里,面积2.92平方公里,大陆架内海域面积2.39平方公里,是海捕渔船的主要作业场所。10米深等深线内浅海、滩涂6.96万公顷,其中可供海水养殖面积3.30万公顷,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2.11万公顷。主要的海洋经济水产品种有20种。海洋渔业是汕尾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产业,全市拥有10个港 口,其中汕尾、甲子港是国家外贸口岸和国家一级渔港,碣石、马宫港是国家二级渔港。汕尾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开发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水产养殖的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已初具雏型,经济实体迅速发展,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20个海水养殖基地和18个淡水养殖基地,基地面积2.3万公顷。
海捕业发展迅速,年平均投入更新改造渔船等项目的资金近1亿元,渔船功率、吨位逐年增加,捕捞技术不断改进,捕捞能力不断提高。
此外,渔港后勤配套不断完善,渔港功能进一步得到改善,为渔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海洋综合管理也取得了较大突破,逐步走上法制轨道。
农业经济硕果累累
汕尾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以农业为主,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才得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尤其是1988年以来,汕尾市按照\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农村经济要发展\这个目标,紧紧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这一主题,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建成了优质水稻、优质茶叶、优质水果、 \两鱼\(甲鱼、鲍鱼)、禽畜、蔬菜等集约化、规模化\三高\农业产品基地,形成了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摸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1998年农业总产值比1987年增长183.3%,每年平均增长9.9%。
对外经济迅速发展
汕尾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实行\让利招商、优惠招商、以商招商、服务招商\,充分发挥优势,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白县人力资源保障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