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这个名字的由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由来
我的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由来
那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的争论作者:丛日云来源:作者博客来源日期:本站发布时间: 0:08:05阅读量:190次  最近看到一些材料,在1949年7月初成立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上,关于新政权采用什么名称,曾有过一番争论。我们今天再来仔细品味一下60年前的这场争论。  据这些资料记载,本来,中共原拟的国名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且在当时已经较为流行。这不难理解,“人民民主”概念在中共内部流行已久,现在得到政权了,再加上个共和国,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它违背政治学的基本常识。没有长期浸淫于中共舆论环境中的党外“民主人士”看出了其中的荒唐之处。黄炎培和复旦大学的教授张志让意识到了“民主”与“共和”的重复,提议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而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政治学家张奚若却看到了人民与民主的重复,于是提议去掉“民主”二字。他说:“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去掉‘民主’二字后,解释也很容易明白:为共和而非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  在讨论中,曾高呼“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的毛泽东却提出应该沿用“中华民国”国号,理由是共产党是救中国不是亡中国,新中国取代旧中国是新政府取代旧政府,不是新国家取代旧国家,我们共产党反蒋不反孙。后来是何香凝出来打个圆场,她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里面已经包含了“中华民国”四个字,实质是一样的,“民国”的“民”就是“人民”,中山先生一生为共和奋斗,这国自然就是“共和国“了。毛泽东听了可能觉得有理,就不再坚持了。  首先需要指出,黄炎培和张志让发现“民主”与“共和”重复是正确的。民主(democracy)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人民的权力,指由人民掌握权力的政体。其中demo意为人民,主要指人民中的平民。cracy是政治或权力。如贵族掌权就称aristocracy。而共和一词源于古罗马,在拉丁文中,respublica是“公共的事业或事物”的意思,其中res意为事物,而publicus意为公共的,源于populus(人民)。公共的即为人民的。所以,民主与共和都意味着国家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握权力。两者虽非同义词,但在很大程度是交叉的。共和是拉丁文对希腊文民主的翻译,是拉丁化的民主,民主是希腊人的共和。如果两者连用,就存在部分重复的问题。  但真正的重复不是民主与共和,而是“人民”与“民主”。如前所说,民主即人民的权力的意思,前面再加人民,完全是多余的,那就成了“属于人民的由人民掌握权力的国家”。黄和张建议的“中华人民民主国”名称避免了民主与共和的重复,却陷入人民与民主的更严重的重复。张奚若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建议去民主而保留共和,但张没意识到,其实人民与共和也有部分的重复。如前所述,共和国即为“人民的事物”,是“属于人民的国家”的意思,那么,“人民共和国”即为“人民的属于人民的国家”,虽然字面上没有了两个“民”,但“共和国”里本来就包括了“人民”的。一般人会以为,“人民共和国”意味着“共和国”属于“人民”,但很少有人深究,“共和”是什么意思。  做为一个政治学家的张奚若看来比作为社会活动家的黄炎培和作为律师和法学家的张志让有更多的政治学知识,后两人发现“民主”与“共和”的重复,可能是因为那时常将两者互译,让人觉得是一回事,所以他们觉得“民主”与“共和”两者去掉一个就免了重复。据方维规教授的考证,19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将“republic”常译为“民主”或“民主之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才较多译为“共和国”。把握民主与共和的差别,是需要关于西方政治学的专业知识的。而张奚若先生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出身,在清华长期教西方政治思想史,说起来是我的同行和前辈。但作为政治学家只看到“人民”与“民主”的重复,没看到“人民”与“共和”的重复,显然还不够专业。  不过,在当时共产党正统理论的阐述中对“人民”有特定的解释,人民是国民中的特定群体,是某几个阶级,其它阶级则被排除在人民之外。也就是说,人民共和国意味着,这个共和国不是所有国民的,是部分(多数)国民的。尽管这部分是多数,但多数也是部分,不是全体。而共和国至少在中文字面上没有人民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人民共和国”在字面上勉强说得通。只是在80年代宣布消灭阶级后,“人民”已等同于全体国民,“人民共和国”的同义重复才变得格外突出。  在这个国名中,“中华”是表示民族性特征,“共和国”标志着政体特征,而“人民”则是阶级性特征。具体含义是:中华民族中被划为“人民”的那些人共同掌握权力的国家。  在西方思想史上,“人民”的一般含义指整个共同体,有时与“民族”同义。如果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人民”,就与“中华”重复了。但从延安时期起,在中共成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话语体系里,“人民”就不再指整个共同体,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语境下的“人民”相当于古希腊罗马人所说的“平民”,被这个“人民”排除在外的,主要是相当于希腊罗马社会中的贵族寡头(富人)一类的人物。按罗马共和主义思想家西塞罗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设计上是“平民政治”或“平民政体”,不是共和政体(而在实际运作上,类似于希腊的僭主政体)。因为共和国的原型古罗马共和国,或西塞罗所理解的共和国属于罗马公民共同体,是公民中贵族与平民分享权力的国家,不是平民主政的国家。因为共和国或为贵族集体统治,或为贵族与平民分享权力。平民主政的国家一般不叫“共和国”,而叫“平民政治”,它是后来的“民主政治”一词的重要源头。  古罗马共和国末期有了民主派与共和派之分。以下层平民(无产者)为主体的民主派是反对共和的,要将贵族边缘化,最终他们主导了罗马政治,颠覆了共和国,建立了个人独裁的帝制国家。民主派反对共和建立独裁,这在当时是很自然的。所谓两极相通。当时反对独裁的是共和派而非民主派。在西方近代历史上,也有“民主派”与“共和派”之分,他们都可以建立共和国。在这个场合,分歧在于对人民即国家主体或主人的范围、内涵如何理解。一般说来,民主派比共和派更强调提高社会下层群体在国家中的地位。  将共和国前面加上“人民”或“民主”修饰词,当时在苏联阵营的国家里是常见的现象。其意义无非是更强调这个共和国的特定阶级属性,即“人民性”或平民性。就如1948年革命中,法国社会下层打出“社会共和国”旗帜一样,那是表示这个共和国不光是政治的,还要被赋予一些“社会的”特征。如果从这个传统上解释“人民共和国”是说得通的。只是这样一来,“共和国”就不再属于全体“国民”,其中数千万人成为共和国的“弃民”。后来残酷的阶级斗争又将一批批属于“人民”的人打入另册,沦为“弃民”。“人民共和国”就不再属于他们。  奇怪的是,张奚若所做的解释却不着边际。所谓“为共和而非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不仅没有切中“人民共和国”的本意,即以“人民”修饰“共和国”的本意,还将其做了很不专业的阐释。其实,应该将共和国与君主国相对,民主与专制相对才更贴切。前者指的是政体的形式特征,后者指内涵上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一些君主国是民主的,而一些共和国是专制的。如果仅仅要将国名与“君主”和“专制”区别和对立起来,那只要在“共和国”或“民主国”两者间任选其一就够了。张奚若如果了解中共的政治话语,应该建议取名为“中华民主国”;如果他不了解中共的政治话语,应该建议取名为“中华共和国”,也就是“中华民国”。他建议取“人民共和国”同时又作出那样的解释,只能理解为,他了解中共的“人民”话语,但对“共和国”的西方政治话语知之不详。  至于何香凝出来和稀泥,更让人不知其所云。她可能根本不懂得这里分岐的要点,更不具备相应的政治学知识,只是望文生义地来掺和。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里面已经包含了“中华民国”四个字,但不等于两者“实质是一样的”。“中华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才是一样的。要害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多了个“人民”。“民国”的“民”虽然是“人民”,但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种语境下,“人民”的含义已经大相径庭。中山先生虽然“一生为共和奋斗”,他创建的国却不叫“人民共和国”而叫“民国”。这一点,曾追随孙先生革命多年的何香凝不会不知。  “人民共和国”与“民国”区别在哪里呢?孙中山创立的“中华民国”英译为“RepublicofChina”,与“中华共和国”是可互换的。“民国”即人民的国家,亦即共和国。只是在国民党的语境下,“人民”等同于“国民”,没有刻意将国民中的某些群体排除出去。如果“共和国”即“民国”,那么,“人民共和国”就可转换为“人民民国”。重复在这里就非常明显了。当然,也可以把“中华民国”理解为“中华民主国”,但那前面就更不应再加“人民”了。  在讨论中,毛泽东支持沿用“中华民国”国号,其理由是站得住的。孙中山不但创建了一个政权,还创建了一个国家。因为以前是家天下,是某姓皇族之国,也就是他们的家。何况孙中山的革命党人推翻的,是不属于“中华”的“鞑虏”政权(后来他将“鞑虏”也归为中华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共同体,即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和国,它不再属于某姓王朝,而属于全体国民。共产党不是创建了一个新的国,而是以暴力在这个政治共同体内夺取了政权。所以,沿用“中华民国”称号是合理的。毛泽东也许并不懂前述关于“民主”、“共和”的词源学的知识和其中包含的复杂的政治学学理,但他的想法无疑是高明的。只是在何香凝的那一番和稀泥的高论后,毛才放弃了。不过,毛可能并没有完全放弃,在8月17日修正通过的组织法初步草案里,新的国名虽然去掉了“民主”二字,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但在随后提交给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文件中,在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后还带一个括号,里面写着简称“中华民国”。  可是,在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周恩来又召集一批元老级的民主人士征求意见时,参加会议的黄炎培、司徒美堂、何香凝、马寅初、沈钧儒、周致祥等人的态度几乎一边倒,都表示要与国民党划清界限,反对用“中华民国”这个简称。仿佛“中华民国”在他们心目中成了臭狗屎,他们一定掩鼻避之。争相表示对国民党的仇恨,可能是他们邀宠的方式之一。诚然,以“中华民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有点不伦不类,因为,如果这里的“民”表示全称中的“人民”的话,“共和”一词在简称里就体现不出来;如果“民国”指“共和国”的话,全称中的“人民”又没有了。不过这一群老迈的“民主人士”并没有说这些,而是刻意要与国民党的“中华民国”划清界限。他们不懂得,在“中华民国”下面,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政权和制度,制度变了,而国未变。虽然他们号称“民主人士”,不知其对现代政治和民主有多少知识,更难见民主人格的身影。可他们在当时的大陆上属于具有知识和道德权威的人,于是,他们的意见最终被采纳。于是,很遗憾的是,这个国家没有一个适当的简称,建国的时间被缩短了38年。而更为遗憾的是,失去了采用“中华民国”这一简称的机会,两岸出现了两个“国”名,给制造“两个中国”的人留下了方便。至于那几千万“弃民”的命运,此前即已注定,那是叫什么国名都无法改变的了。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国人的姓名:姓名的由来和名字的取法 郭让舜着.pdf
扫描二维码,下载文件到手机
相关文档推荐
当前文件信息
浏览:498次
保存:13次
下载:129次
您的VIP会员已过期,是否续费?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城市导航: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中国各省市名字的由来
编辑:刘龙福 & & 来源:&&
分享本内容到:
  1 北京:
  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
  2 天津:
  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为纪念在这里渡河起兵,所以称「天津」,意即天子经过的渡口,简称津。
  3 上海:
  北宋初期,这里已形成居民点,从这里上海洋,所以称上海。上海原来是捕鱼的地方,当时渔民创造了一种捕鱼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编成,插在水中),后来邕改为沪,所以上海简称沪。
  4 黑龙江省:
  由黑龙江而得名。因为江水呈黑绿色,蜿蜒地流着象条游龙。简称黑。
  5 吉林省:
  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是『沿』的意思,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后来建省时,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简称吉。
  6 辽宁省:
  由于它在辽河流域,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简称辽。
  7 河北省:
  相对于黄河为北。唐朝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为河北道,1928年称河北省。因古代属冀州地区,所以简称冀。
  8 河南省:
  相对于黄河为南,主要部分在黄河以南,因为古代属豫州地区,所以简称豫。
  9 山西省:
  相对于太行山为西。明朝设置山西省,春秋时是晋国领土,所以简称晋。
  10 山东省:
  相对于太行山为东。明朝设置山东省,春秋时是鲁国领土,所以简称鲁。
  11 湖南省:
  相对于洞庭湖为南。由于湘江纵贯全省,所以简称湘。
  12 湖北省:
  相对于洞庭湖为北。清朝时省会武昌属鄂州管辖,所以简称鄂。
  13 浙江省:
  境内的浙江盘回曲折,浙江就是富春江。简称浙。
  14 江西省:
  唐朝为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清朝时改为江西省。因赣江纵贯全省,所以简称赣。
  15 陕西省:
  是指现在的河南省陕县西南陕陌以西的地区称陕西。简称陕。古代时是秦国领土,又简称秦。
  16 安徽省:
  以清朝时的安庆府(今安庆)和徽州府(今歙县)的头一字组成。因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因而简称皖。
  17 江苏省:
  是以清朝时的江宁府(今南京市)和苏州府(今苏州市)的头一个字组成。简称苏。
  18 甘肃省:
  是以古代甘州(今长掖),肃州(今酒泉)的头一个字组成,简称甘。境内的六盘山又叫陇山,故又简称陇。
  19 贵州省:
  明朝设置贵州省。简称贵。因古代属黔中郡,所以简称黔。
  20 四川省:
  唐朝初年现在的四川省剑阁以南设东川,西川。这里的川,是平川广野的意思。宋代分设益州,榨州、利州等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元朝设四川省,简称川。三国时是蜀国领土,所以简称蜀。
  21 云南省:
  因在云岭以南而得名。相传汉武帝时有人在白崖看见彩云,派人追彩云到这里,因为设立的县在彩云的边,所以叫云南,简称云。因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国,故又简称滇。
  22 广东省:
  五代时叫广东。明朝设广东省,因为古是百越(粤)地区,所以简称粤。
  23 福建省:
  古代设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个州,取前两个州的头一个字就是福建。明朝设福建省,因是闽族人居住地区,所以简称闽。
  24 台湾省:
  古代台湾称「夷州」或「流求」,又称「东番」、「北港」、「大员」、「大湾」,后来又改为「台湾」,清光绪年间建立台湾省,简称台。
  25 青海省:
  因青海湖而得名。1928年建青海省,简称青。
  26 宁夏回族自治区:
  这里原为古代西夏地区。取夏地安宁的意思,因此叫宁夏。1928年设宁夏省。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27 广西壮族自治区:
  明朝初年建广西省,1958年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古代是桂林郡,故简称桂。
  28 西藏自治区:
  元朝、明朝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因为它在中国西部,称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古代称西域,公元前一世纪起,成为汉王朝的一部分,因为是新开辟的疆土,习惯上称新疆。清光绪年间设置新疆省,解放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
  30 内蒙古自治区:
  是蒙古族聚居地区,清朝时,为区别外蒙古,习惯上称为内蒙古。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所有简称中最长的一个。
  以上内容由京翰教育整理编辑&&针对全国中小学开设课外,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成长,辅佐老师更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免责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章、图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版权所有者尽快联系本站,本站会及时处理。
辅导科目:初中|语文||
任多年毕业班教学。 教学成绩非常...
辅导科目:高中|英语||
我是一个热爱教学的人,喜欢和青少...
辅导科目:高中|物理||4...
我大学本科与研究生都是主修理论物...
辅导科目:高中|数学||
工作中我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对待每...
京翰教育校区查询
校区选择:
所在年级:
=选择年级=
小学一年级
小学二年级
小学三年级
小学四年级
小学五年级
小学六年级
初中一年级
初中二年级
初中三年级
高中一年级
高中二年级
高中三年级
预约课程:
=选择科目=
家长姓名:
家长电话:
家长留言:
近年来,教育培训行业空前的蓬勃发展,同时,在个性化教育发展过...
(1)一对一是最符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体现。只有一对...
一对一因材施教专业辅导
  &一对一最大的优势,就是能...
您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还可以输入200字何以中国? ——“中国”名号的由来与传承
何以中国? ——“中国”名号的由来与传承
本文根据胡阿祥老师的《“中国”名号考述》整理所得。中国,即中央之国。中国一词的出现由来已久。按《说文解字》云“内也,从口。”段玉裁注“云下上通者,谓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内也。”由这种最早的中间之中,引申出了许多的引申含义和诸多美义。《汉书·律历志》云“中央四方之中也。”宋朝家铉翁的《则堂集》中曾经谈到,中者,“中有定名而无定位”(《则堂集》卷一)“随地而各不同”(《则堂集》卷三)我们可以看到,中的概念是对应的,即有中才有四方,无中则没有四方。中者的美意,在古文中也时常看见,例如“天地之道,帝王之治,圣贤之学,皆不外乎中”(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论语也有“允执其中”的表述。《左传》有“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可见在文化上,“中”的概念,可以是一种比较美好的寓意,为正,为顺。中有了美好的寓意后,自然在中国人眼中,以中为美,以中国自称,自有美好的本意。中国名号的起源学界内认为最早的名号应该起源于甲骨文,殷商卜辞中的“中商”应该是中国的最早起源。见卜辞“王,贞:于中商乎御方。”“王,贞:受中商年。”王国维在《说商》一文中称商王都又称大邑商。邑者,《说文解字》称古与国通。商自称中商,即为中国也。胡厚宣在《论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一文中认为“商而称中商者,当即后世中国称谓的起源。”自商开始自称中国以后,中国的概念,实际上是随着地域随着对象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一、指代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语句,毛诗解释为“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孔颖达《五经正义》解释道“中国之文与四方相对,故知中国谓京师,四方谓诸夏。”《史记·五帝本纪》言“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南朝宋裴骃集解中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是指代京师的含义。因为京师是中央之都城,是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指代国中,国都。《春秋谷梁传》昭公三十年:“中国不存公。”即季孙不让鲁昭公在中国存身。晋范宁注云“中国犹国中也。”这是按照古代的意思,国以城郭为限,住在城中的自称“国人”。 三、指代诸夏国家。 中国可以指代周和诸夏总体。 例如《左传》成公七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这里的中国,就是指代整个的周朝诸侯国概
念。 有个直接的把诸夏与中国互换的例子。《史记·匈奴列传》有冒顿“南与中国为敌国。”而《汉书·匈奴传》则作“南与诸夏
为敌国。”可见此时的诸夏与中国,意思是可以互换的。 当中国的概念与诸夏开始等同,实际上就为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奠定了基础,即在文化认同上,这一概念圈的诸夏,开始逐
渐靠近。四、指代中原之国。诸夏虽然都可以称为中国,但是毕竟位置有远近,文化有高低。所以在习惯上,诸夏内部也是有区分的。那些位置近的,文化相对发展较高的,就不承认文化较低,位置偏远的诸夏为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了。如《孟子·梁惠王》说齐宣王就曾经“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滕文公》“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这里的中国,都是指代的中原国家。更加明显还有《韩非子·存韩》有“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战国策·秦策》公孙衍曾说“中国为有事于秦……居无几何,五国伐秦。”五国指代齐、宋、韩、赵、魏。那么这些地方,五国就是中国,而相对而言,秦则不是。而这种位置远近、文化高地是动态的,所以在很多先秦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自称蛮夷的诸夏,有吐槽对方为蛮夷的诸夏。——这也是吧友中经常有引用这些语句,来段定这些国家非中国的来源。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引用是狭隘的,因为这种称呼是不断变化的,这里的中国,与我们后世的中国,不能等同。而仅仅是相对文化和位置而言的中国与蛮夷。洪迈《容斋随笔》卷五中有“其中国者,独晋、卫、鲁、宋、郑、陈、许而已。”至于例如吴越、楚、秦、燕等,都被视为蛮戎了。《尸子·广泽》有“夫吴越之国以臣妾为殉,中国闻而诽之。”——这里明显吴越就不是中国了。由于楚国八百年的热播,现在经常看到的吧友引用的是《史记·楚世家》中国君熊渠说的“吾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初年楚武王也说“我,蛮夷也。”《汉书·五行志》云“中国齐晋,南夷吴楚为强。”明显看到,吴楚都不是中国了。还有秦,《史记·秦本纪》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可见如果吴楚不是中国,秦国也不是中国了。在此可以引申,如果吧友以后世之中国概念来看这些典籍中的中国之概念,那么很容易把这些国家都排除在我们现在所谓的中国之外,那么,秦朝算什么?外来之王朝?胡阿祥老师在此指出“把战国七雄都视为中国,是一种相对于四夷的广义的中国范围,他与诸夏的概念相近。把吴越楚秦燕等国排除而特指中原诸国,则是习惯上的侠义的中国范围。”PS:胡老师对中国的解释,还有王畿和天子直接统治的地方两个概念,此处略过。总的来说,先秦时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的中国,从含义的演变和发生的时间上来说,是成逐渐的时间序列的,即范围越大,出现的时间越晚。从最早的京师发展到后来的诸夏统称,实际上是诸夏国家在民族、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不断认同。从这方面来讲,中国的含义,已经可以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国家国号了。这是诸夏国家共同拥有的地域专称。秦汉以后中国概念的流变秦汉以降,中国实际上就成为了通用的一种名号。这个时期主要有三大特征。主要是一、文化意义上的加强。二、地域范围的扩大三、作为政治概念使用的“中国”逐渐走向定型。这里需要谈到的一个是,在与文化概念相联系的中国,在历史上,地域概念的中国有另外一种解释,即认为只有汉族建立的国家王朝才是中国。——元清非中国的最早雏形应该更早,甚至司马光等对于北朝的不认可,也可以作为非中国的雏形。 十六国时期例如匈奴人刘渊最早建国号为汉,自称汉王。“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晋书·刘元海载
南北朝时期的互相撕逼更加厉害,双方都自认为是中国,南朝斥北朝为索虏,北朝因为居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原,以中国自
居,骂南朝为岛夷。这种争端到了隋朝的统一才得以解决。宋辽金等对峙的时期,实际上辽、金被称为北朝,宋则为南朝,党项的西夏为西朝。元朝修史,同时修宋、辽、金史,并不排斥其他几个非汉族王朝,而是各自以其正统来编纂,以尽量符合原有的事实存在。非汉族王朝自称中国,大多数是因为占据了中原,后来是以此为中国的合法继承者自居,从文化上逐渐认同中国。随着非汉族政权从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的中国化(或者侠义的说是汉化),这些王朝不仅仅从地域上(因为实际上占有了中原或者一地),还从文化上,也慢慢成为了中国的一份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现在意义上的中国,已经不是最早狭隘的中国了,因为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现在的中国,不仅仅是汉民族的中国,也是其他民族的中国。换言之,当代之中国的含义,实际上是各民族共有的中国含义了。不仅如此,我们再回到历史中,那么,无论是地域的中国(有些非汉族王朝占据了中原)还是文化上的中国(有些非汉族王朝的中国化),都包含了汉族和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即,所有的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实际上都可以称为中国(地域上的中国),所有以中国化和礼仪以及诸夏之礼仪治国的王朝,在文化上都可以叫中国。政治概念上的中国及更新政治概念的中国,就是指作为国家代名词出现使用,这时的中国,比较于之前的文化中国,有了更加的明确性。追本朔源,明朝可以算作政治上明确称为中国的开始。《明史》中明朝对内对外常自称中国。明史外国传中,中国作为明朝的代名词,与朝鲜、日本等国并称。明清时代,西方而来的西方人,也常常以中国或者中华、中华帝国来称呼中国而不用明朝或者清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作为国家或者清朝的代名词,使用的更加普遍。但是实际上这个时候的中国,也有模糊的矛盾。例如魏源在《圣武记》中,中国一词就有时候指代整个清朝领土,有时候却仅仅指代内地十八省。童书业在《中国疆域沿革略》第一篇第六章中指出“以中国内部十八省为中国之错误观念乃明、清时所造成,盖因明时蒙古大部、西藏及新疆、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不在中国直接统治之下;而云贵之建省,复于是时方确定。故生十八省(明为十五省)为中国之观念。”而在17世纪以来的西方著作中,也往往将清朝建省的地区称为中国或者中国本部、中国本土,其他地区成为鞑靼、蒙古、新疆(中国突厥)、西藏等等。到了晚清,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中国的地域范围就是指大清主权所达到的范围,但是清朝的正式国号仍然是大清。在对外交往和正式条约中,清朝之所以乐意接受中国的称号,也是因为中国在传统概念上,是一种美称,是先进文明的中心。——实际上此时以中国来进行国际交往和履行条约,无论是清朝还是西方,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把中国“等同”于清朝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韩樱子名字的由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