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厂商宣传的是液态电解质的塑料软包装袋而已吗

莫离忘 - 知乎还没有回答&p&小小总结了一下,暂时总结出了一下这一些吧:&/p&&p&&br&&/p&&p&两极间的电位差称为电池的&b&电压&/b&。锂离子电池的电压主要包括额定电压、开路电压、工作电压和终止电压等。&/p&&p&&br&&/p&&p&(1)&b&额定电压&/b&是标称值,属于理论电压,代表设计电压。理论电压是电池电压的最高限度,不同的材料的电池理论电压是不同的。&/p&&p&&br&&/p&&p&(2)&b&开路电压&/b&指开路电压是指电池无电流通过时正负极之间的电位差,也就是指的是电池没有工作时候正负极两端的电压。例如锂离子电池的开路电压一般在3V左右,钠离子电池会在3V以下。&/p&&p&&br&&/p&&p&(3)&b&工作电压&/b&指的是电池在工作时候的两端电压,也就是电池的实际电压。一般实际电压压小于开路电压,因为电池在工作的时候需要克服极化和电池内部电阻。&/p&&p&&br&&/p&&p&(4)&b&终止电压&/b&:终止电压指的是电池在充电或者放电的过程中所规定的最高充电电压和最低放电电压。如果电压低于放电终止电压后电池继续放电,电池两端电压会迅速下降,形成深度放电,这样极板上形成的生成物在正常充电时就不易再恢复,从而影响电池的寿命。&/p&&p&&br&&/p&&p&锂离子电池为什么会出现电压平台?&/p&&p&&b&吉布斯相律,两相反应时自由度为0,化学势不变,有电压平台&/b&&/p&&p&&b&电压平台&/b&分为两种定义:&/p&&p&1、 在放电曲线的两个拐点电压的中间值。如第一个拐点为3.8V,第二个拐点为3.6V,那么,其放电平台为3.7V,或者表示为该电池的放电平台为3.6V~3.8V,用范围值来表示。&/p&&p&2 、 50%DOD时的电压值,也叫中值电压。&/p&&p&&br&&/p&&img src=&/v2-3909dda5319dca14e6ebcf850ada3a44_b.png& data-rawwidth=&709& data-rawheight=&7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9& data-original=&/v2-3909dda5319dca14e6ebcf850ada3a44_r.png&&&p&本材料为富锂锰基材料的第五次充放电的数值&/p&&p&&br&&/p&&p&&b&找出电压平台最简便的方法:采用某电电池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找到里面的中值电压,这个中值电压差不多就是电压平台的中间值。&/b&&/p&&p&&br&&/p&&img src=&/v2-9f42b828a3dd436d508b93_b.png& data-rawwidth=&1308& data-rawheight=&5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08& data-original=&/v2-9f42b828a3dd436d508b93_r.png&&&p&本材料为富锂锰基材料的第五次充放电的数值&/p&&p&&br&&/p&&p&&b&容量&/b&指的是在一定的放电条件下从电池获得的电量。根据不同的条件分为理论容量,实际容量和额定容量。&/p&&p&&br&&/p&&p&(1)&b&理论容量&/b&指的是&b&活性物质全部参加&/b&电池反应所给出的电量。&/p&&p&法拉第定律被指出:电极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与通过的电量成正比。&/p&&p&&br&&/p&&img src=&/v2-bbbea474daf2e_b.png& data-rawwidth=&1502& data-rawheight=&1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2& data-original=&/v2-bbbea474daf2e_r.png&&&p&(2)&b&实际容量&/b&指的是在一定的电流下,电池实际的放出的电量。&/p&&p&(3)&b&额定容量&/b&是指设计和制造电池时,规定或保证电池在一定的放电条件下应该放出的最低限度的电量&/p&&p&&br&&/p&&p&&b&比容量&/b&指的是单位质量或者单位体的电池(活性材料)给出的容量。常常用作不同电池的比较。&/p&&p&&b&举例:&/b&&/p&&p&&b&计算磷酸铁锂(LiFePO4)的理论比容量n=1,M=158 g/mol&/b&&/p&&p&&br&&/p&&img src=&/v2-8d4952a6baa5d4de5b4cf1adfab12138_b.png&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1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6& data-original=&/v2-8d4952a6baa5d4de5b4cf1adfab12138_r.png&&&p&电池的能量是指电池在一定条件下对外做功所输出的电能,其单位通常用瓦时(W·h)表示。&/p&&p&(1)&b&理论能量&/b&指的是电池在平衡状态下,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为100%,此时的放电容量为理论容量,在此条件下电池所输出的能量为理论能量。&/p&&p&WO=COE?&/p&&p&(2)&b&理论比能量&/b&是指单位质量或者单位体积的电池所给出的能量,也称为&b&能量密度。&/b&&/p&&p&&br&&/p&&p&计算C6/ LiFePO4电池的理论比容量和理论比容量(1000g LiFePO4)&/p&&p&&b&C_&&/b&LiFePO4&b&& =m/M×n_e×26.8A?h=1/158×1×26.8×&br&mAh&/b& &b&? g-1&/b&&/p&&p&&br&&/p&&p&每&b&安时&/b&电量需要5.60 g的活性物质&/p&&p&&br&&/p&&p&同理算的&b&C6=372&/b& &b&mAh&/b& &b&? g-1&/b&&/p&&p&每&b&安时&/b&需要2.69 g 活性物质&/p&&p&&br&&/p&&p&电池的理论比容量:&/p&&p&通过上面的计算得出C6/ LiFePO4需要8.29 g的活性物质,&/p&&p&因此理论比容量为&b&1A·h/8.29g=0.1206A·h·g-&/b&1&/p&&p&&br&&/p&&p&电池的理论比能量(能量密度)&/p&&p&&b&W=0.1206A·h·g-1&/b& &b&× 1000 g&/b& &b&× 3.4V(电压平台)=410.13 W·h&/b&&/p&&p&因此该电池的能量密度为&b&410.13&br&W·h·Kg-1&/b&&/p&&p&&br&&/p&&p&(1)电池的&b&功率&/b&指的是在一定的放电制度下,单位时间内输出的能量,单位为W或Kw。而单位质量或者单位体积的电池输出的功率为&b&比功率&/b&,单位为W·Kg-1或W·L-1。
P=IE&/p&&p&&br&&/p&&p&(2)&b&充放电速率&/b&一般采用小时或者倍率来表示。&b&小时率&/b&是指电池按照一定的电流放完额定的容量所需要的小时数。而&b&倍率&/b&是指电池在规定的时间内放出额定容量时所需的电流值。(&b&小时率和倍率或为倒数&/b& &b&C=1/h&/b&)&/p&&p&&br&&/p&&p&举例:2 A·h的电池在0.1 C下的倍率需要10个小时放完额定的容量。&/p&&p&如果按照0.2 A的电流来放电(10个小时结束放电,&b&C=1/h=1/10=0.1C&/b&),则放点的倍率是0.1C&/p&&p&&br&&/p&&p&(3)&b&放电深度&/b&常用DOD (depth of discharge ) 来表示,是放电程度的一种度量,它体现了参与反应的活性材料的所占的比例。&/p&&p&&br&&/p&&p&(4)&b&库伦效率&/b&是指在一定的充放电条件下放电放出来的电荷与充电充入的电荷的百分比。&/p&&p&正负极材料测试时要注意先充电还是先放电&/p&&p&&br&&/p&&p&&b&电压平台、功率密度(比功率)、能量密度(比能量)三者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b&&/p&&p&&br&&/p&&p&&b&电压平台&/b&指的是电池在一定充放电范围内电压保持稳定的一个区间,从充放电曲线可以看出来,一般电池用在车上的时候,使用时会用到大电流充放电达到一定的功率让车启动起来,因为发动机是需要一定功率来启动,这就是&b&功率密度&/b&的意义,&b&能量密度&/b&的意义在于单位体积(质量)内可以存储的能量,实际使用时,代表着车的续航里程&/p&&p&&br&&/p&&p&参考书籍:《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p&&p&也可以到我的专栏查看详细内容和其他电化学相关内容。&/p&&p&&/p&
小小总结了一下,暂时总结出了一下这一些吧: 两极间的电位差称为电池的电压。锂离子电池的电压主要包括额定电压、开路电压、工作电压和终止电压等。 (1)额定电压是标称值,属于理论电压,代表设计电压。理论电压是电池电压的最高限度,不同的材料的电池理…
(本人大型私企工艺工程师一枚,4年工龄)外企不知道,但本土企业如果想往高层或管理发展的话,不建议工艺工程师,原因有以下几部分:&br&
工艺工程师高层需对产品全部工艺过程都熟悉和了解,如果技术含量高的,过程工艺肯定要经常现场蹲点,了解生产制造过程要跟人机料法环测五大要素打交道,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首先是人——一线员工和班组长,作业长等,这个因各公司情况不同而不同,一般跟底层打交道是比较费劲的,因为思维方式,工作环境等因素,和底层沟通需要很大的耐心,有时候他们很反感工艺人员,沟通成本较高,如果公司对员工的培训不系统,他们对工艺、技术的理解会相对肤浅,有时给不了你想要的答案;&br&还没完,做工艺需要经常在生产线上验证,这是跟正常生产相冲突的(如果计件的话就更糟糕了),有些实验公司有流程规定操作的,员工会配合,但经常有些小实验其实不用经过流程就可快速搞定,你也懒得走流程(越是大公司需要经过的流程就越多,比较麻烦),实验的配合程度决定了数据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准确性,我碰到过班组长到员工都很难打交道的人,工作阻力很大。&br&当然这都是基层工艺工程师做的最基本的事。&br& 但如果没有深入一线,深入现场了解生产的过程和工艺,想当合格的工艺高层是很难的(工艺成长起来的高层一般也是管工艺的)&br&
其实质量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视各公司情况而定)也要跟一线员工打交道,但没工艺的多,工艺工程师的主战场是现场,对象是一线员工,设备,材料,辅料,生产流程,所以跟底层打交道是避免不了的。&br&
除了和一线,还要跟研发,质量,采购等多个部门配合,沟通,这些都相对好办,但如果是要他们配合做事,他们一般会优先做完手头工作再配合,有时你会发现做成一件事的流程变得很长。&br&
说完人说机,也就是设备,一般你对设备是很头疼的,我是做机加的,管着几十台车床,但很惭愧,我对车床只懂些基本理论,不会操作,但这个其实很重要的,因为在工厂里,工艺是最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种,技术研发是设计产品,画图,质量是按质量表检查产品的,只有工艺是既懂产品图纸,又懂产品质量,还懂制造过程的,工艺是连接技术与产品的艺术家,如果制造过程中的设备不会用,还叫什么工艺工程师?&br&
其实说这些想表达的是:你要懂设备,懂设备原理,懂开设备,懂调节参数,懂如果做才能保证质量和技术要求,所以设备又得花很长时间研究。&br&
料,这个,视情况而定,我做胶水发泡,他喵的做了两年我都不太懂的这个胶水的完美发泡技术,因为本人不是化工专业,公司也没人教,当时又缺乏方法论,结果摸索了好久,直到第二年才知道那个要做DOE实验才能全面分析的,但当时不懂啊,自己又笨,不会怎么研究。结论就是:材料是要很专业的人才能懂其中最奥妙的东西,如果没有方法论研究该材料,想要对自己材料了如指掌是很难的;&br&
法就是制造的方法过程了,这个真是有巨坑的地方,前人的方法,放到作业指导书里了,你按照其中来做,就是做不好,这个坑需要相当的智慧,需要对现场,对材料,对工艺过程有相当的了解才能跳出坑,发现事情的真谛,要有怀疑精神,但推翻一个工艺方法不是那么容易的,这要数据说话,数据何来?当然是现场验证而来,验证不需你亲自做,但蹲现场,与一线员工打交道就免不了了,这个过程你需要耐心,需要细心,现场免不了有毒有害物,做好不怕苦不怕累的准备吧!&br&
环就是环境,这个视工艺情况,公司生产条件而定,像浸漆,电泳,喷漆,胶水发泡等等与化学物品相关的,还有焊接等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工艺过程都充满了有毒有害物或粉尘,有些材料如BMC料本身就多尘,气味浓的,加上企业管理差,现场一片糟糕的,卫生环境做得很懒烂的,这种环境真的呆待一刻钟都是折磨,如果有洁癖的(很不幸本人以前重度洁癖,经过磨炼后现在简直放荡不羁)&br&
测就是测量,会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会分析数据,会做CPK,ppk,等。&br&
如果有6西格玛管理或精益生产导入的,还要懂很多,标准作业,标准文件,工艺文件,汽车行业好像要懂16949标准,还要懂质量前期管理等。&br&
每一个东西都有很多技术学问要研究,每个工艺过程都是一门很深的课。&br&
你以为就完了?&br&
工装夹具,简易自动化的制作,这些需要你懂材料,懂一些机械原理和加工原理,懂人机工程学。&br&
作业的标准工时测量,标准作业方法规范。&br&&br&&br&分割线————————————————————&br&&br&所谓的工艺工程师,在民营私企里多是充当打杂或保姆的角色,(反正我待的私企就是这样子),生产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就算有规范的流程也不就一定万事大吉,因为执行流程的是人,在私企里别指望上司或领导给你完整的流程体系培训,企业和领导恨不得你一进来就摆平所有的事,哪有时间给你完整的培训,自学和提问,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这是必须要做的,当然这放在哪都一样,但工艺工程师做的事很多是连接的作用,所以你必须驱动整个系统运作起来才能在末端产出你想要的结果,而不像某些文员或设计,一台电脑就够了。&br&
刚才说打杂或保姆,因为在私企很多工作分工不是很明确,那跟生产打交道的工作的归类就变得很有意思了,不是设备的,不是质量的,就是工艺的,为啥没技术的呢?呵呵,因为技术的问题也是首先工艺的去现场判断,划为技术的问题还是你先跑一趟啊!&br&
有些很窝火的事比如缺个台桌椅子,不好意思,工艺的,上,要么设计一个要么买,反正你是跑不了。(反正我就遇到过很多)有些公司里有专门的组织能搞定这些就另论,但总体来说,工艺就是万能的,公司IE/PE不分的更惨,精益改善也是会的,那么压库存,拉动改善,5S,TPM统统跑不了,一年下来你说你做了很多事嘛,说出来都是杂七杂八的琐事,公司不认为你创造了很大价值,你发现自己很委曲,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其实就是必要劳动啊,丰田自认为他们15%的工作才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我们保姆打杂式的工艺工作多是那85%,所以打杂,累,得不到认同,但还必须得做!&br&
到一定程度后(一般需要1-2年以上),对事物的把控能力上升了,就要学会挑事做,做那些对结果有重要贡献的工作,做的项目也会比较大和难,到这点上,工艺工程师才真正开始觉醒之路,但也才刚刚开始,因为能称作工程师,你要自强,自勉,自励,自学,不断输入新的知识,用有效和正确的行动来改善生产那些臃肿的流程和无效的工作,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改善环境,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时公司就离不开你,而你工艺工程师的称谓才算合格!&br&&br&&br&——可惜现在的我也只是打杂的,不禁想起易中天老师那句名言——悲剧啊!&br&&br&&br&分割线——————————&br&&br&
最近质量模块负责人离职,高层从研发/技术调了个人过来顶岗(其实是高升了),这哥们典型的双高(智商情商高)人才,但没背景,后台不够硬,研发那边升迁又渺茫,难得被高层看好,被调到质量当负责人。其实从技术或工艺调到质量都比较好过渡,但反之就难些,除非之前就有经验,否则始终有道技术门槛难跨越,管理水平再好,不懂技术,下面的人不服。
聊这个是想说明研发、工艺相对来说定位稍稍地高过质量,我们质量模块除了老大,其他人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能力较低,其中高中的就有几个,但技术工艺的最低都是本科。
质量想做到高层,理论水平高,赢面就有了一半以上,但技术/研发和工艺是需要技术积累,实践能力强,特别是工艺,得特别耐操、耐磨,能抗能打,非身经百战不能胜任。我们工艺有一哥们毕业就干工艺,坚持干,累死扛着,加上他本身逻辑思考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强,现在下面的人没有不服的,但也熬了5年以上。
有另一哥们除性格没有上述那个那么强悍外,其他方面基本也是一个套路走过来的,注意总结、提升语言思维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能抗能打耐操,能加班能吃苦,有企图心事业心,最终也是升职加薪过上了上层生活,但背后的苦和难也
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做技术/研发或工艺的,不同行业差距太大,如果有得选择,尽量选产品附加值高、产品利润好,市场大,产品型号少的蓝海市场做,会轻松很多,且收入也高,如果有个牛逼的领导,一条路走到黑也不会差到哪去,所以一般工作了2、3年的人会有选择地跳槽,因为有时选择比努力重要多了。
说回正题,工艺或研发/技术的,要有坐板凳的心理准备,想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除非天赋异禀异于常人智商情商极高或后台够硬,否则没个4、5年,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是很难上的,想快点升职的,质量相对容易些,前面也说过了,门槛相对较低,通用型知识较多,百度自行学习就可以,若同部门人才缺乏,只要肯学,
待人处事也还可以,如果口才出众,我敢说在质量部上升赢面是最大的。
其次是研发/技术,工作环境、待遇收入,简直俯视整个工厂;
工艺难出头,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若解决掉一个工艺问题,出个漂亮的报告,得到领导赏识是很容易的,甚至拿奖励也是容易的,我们工艺部门拿奖励拿到手软,轻轻松松1K以上,上万的也多,就算几个人分,得到的也不少,当然这个要单位重视,肯投入,鼓励工艺创新和解决问题;但要上位,综合能力是必须的,且要求学习能力很强,因为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13年开始走上了工艺的不归路,如今已有4年,现在能看到的风景也是有限;其实很多走工艺路线的人若开始没个好的学习、培训和锻炼的平台,上升都是缓慢的,毕竟是硬技术的积累,关键是要能吃苦,沉得住气,目光放远,多思考总结,总有一天,你能达到你想得到的高度。&br&&br&分割线——————————————————&br&
今天面试了一家美资企业(为啥面试,见识下外企啊,当然也想跳个好坑,现在的深坑真的很难受啊有木有,每天无偿加班到深夜啊),其实该企业2012年已被日企收购,所以应该属于日资企业了。面试前填了一份英文试卷,有词语翻译,有文章翻译,有用英文回答强弱项并写出改善措施等,总体上不算难,英语过4级的同学都会作答,难在我已经四年没碰过英语了,很多单词都忘了,语法也忘了,所以提醒想应聘外企的同学们,英语是不能丢的。(最后面试我的经理说我英文还算不错,还是以前打的底吧,6级及格) &br&
英语是其次,外企最看中的是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部门经理面试我时问了关于技术的问题,然后最重要的就是做事的逻辑,直接抛出客户投诉我们产品质量问题让我如何作答,我站在ME角度做了回答,他对我的答案还算满意。&br&
顺便说下关于能力、逻辑、思维,我们中国人传统思维里认为的能力是聪明,办事果决,语言表达好,有魄力,等等,但面试后,感觉外企人的眼中(或是西方人)的能力是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的能力,做事的逻辑包括目标,方法,计划、安排,等等这些可以实际量化的,可执行的,可学习的,易于操纵的东西,这给我很大感触,我突然有种感觉:民企偏感性,外企更理性点,无论是人,还是作风。
说下最后的结果:因薪酬没谈拢,我放弃了,日企对员工的要求高(起码英文这关就难住了很多人吧),而付的工资却不高,据我所知面试我的部门经理才十几K/月,看他年纪也接近40了,在我所在的民企里,他这个职位可以拿到20-30K/月了,以前听说外企薪资高,真心不这么认为,还得看什么企业吧,企业都是压榨的机器,无论是中、还是外业,特别是制造业,所以别把外企想得很美好,不过他们的环境、文化对提升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和办事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这个我不否认,我认识一些外企的朋友,他们工作的效率高,做事讲逻辑,但有时给人感觉就是太精明了,不是他们的活他们不接,完全没有中国人情面的说法,这点跟很多中国的作风是相对的。&br&
我们公司里一些高管,不少是日企背景的,的确感觉他们的做事在逻辑性方面要优于很多人的,所以外企的话,逻辑能力是首位的,其他技术方面都可以慢慢学,因为他们认为只要逻辑能力好就能学好技术,讲真,制造行业的,推荐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人士进外企锻炼下逻辑,他们的培训系统、管理方式,办事方式能给人提升很大,也许工资不算高,但出来后去民企可以秒杀一片。
也许从头到尾讲的很多是我自身的工作经历,写这些权当为自己留点总结吧,也借此讲下所谓工艺工程师这个岗位,因为知乎上很少看到干这个的,特别是民企的工艺师,没怎么见人出来作答,也许都转型了吧,的确苦逼。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外企研发、质量或工艺工程师走高管的路哪条更容易,我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是最大的前提,否则就得后台够硬(什么,外企也讲后台?那你以为呢!!);其次,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会认为质量部赢面大。
(本人大型私企工艺工程师一枚,4年工龄)外企不知道,但本土企业如果想往高层或管理发展的话,不建议工艺工程师,原因有以下几部分: 工艺工程师高层需对产品全部工艺过程都熟悉和了解,如果技术含量高的,过程工艺肯定要经常现场蹲点,了解生产制造过程要…
品质在公司的地方永远由于设备-来自一个品质中级工程师的实话。
品质在公司的地方永远由于设备-来自一个品质中级工程师的实话。
&p&我是公司HR,以我的角度来看,其实公司在任何时候都有做好员工离职的准备,不管你是入职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一年。所以离职绝对不用顾忌公司看法(元老级功臣除外)&/p&&p&从你的案例来看,你从上家公司离职不就是因为太闲了吗?觉得外面年轻的热血青年过的很精彩,自己也想要有个这样的工作体验,虽然辛苦,但是有认可感不是吗?年轻人工作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自己内心的满足和虚荣,所以画大饼这种游戏特别适合有激情的青年,当然,当千里马遇上伯乐,那是完美搭配,互相实现价值。但是如果你的付出无法被得到认可,或者是你的付出根本没你想象中重要的时候,就要慎重考虑这份工作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尽快寻找下一家。&/p&&p&你说他们很忙,无法融入团队,你的潜意识告诉自己,要大家来融入你,而不是你去适应大家,这在很多企业都是弊病,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作家写出《职场生存手册》这种鬼东西了,这都是前辈们的经验所得,职场首先看的是你个人的情商以及交际能力,其次才是工作能力,你想想,你一来公司大家都不认识,不知道你的才华,怎么跟你混熟。你首先要做的是展现自己,迎合别人。你可能不需要像博士一样聪明,但是你必须像学生一样听话,一样谦虚,最好在重点的时刻突然展现你自己深藏已久的技能,这样你就能很快融入他们了。当你融入他们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价值开始在上升,直到被老板看到,直到升职加薪,自我实现,到时候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p&&p&你说问题得不到解答,首先,他们是你的同事,也可能是你的竞争者,他们凭什么要当你的顾问,帮助你顺畅地坐稳位子,再者,他们是老板请来的员工,你也可以看到公司的压力有多大,谁有心思去管你顾你一个新人。他们的心理独白只会是:不知道这次HR招过来的这个人怎么样?能不能很快上手?已经忙死了,希望别添乱了(HR无时不刻在背锅)。所以他们没有义务帮助你,回答你的问题,招你进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学习的,你有经验,你可以自己把工作做好,遇到不懂的,问上级(千万别问低级问题),访问技巧和时机也很重要,所以要学会察言观色,以静制动,发现情况不对,宁愿向身边朋友请教,或者上网,也不要撞枪口,这样只会使你无法通过试用期,到那时候就不是你要离职的问题了,是他们要你离职的问题了。&/p&&p&最后补充一点:中小企业都是以公司盈利为最终目的的,所以不管你去了哪家公司,都有可能面临你提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扪心自问,这份工作哪里得罪你了?如果只是你字面上提出的问题,我总结出来就是:矫情!(哈哈,开玩笑哈)&/p&&p&以上!&/p&
我是公司HR,以我的角度来看,其实公司在任何时候都有做好员工离职的准备,不管你是入职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一年。所以离职绝对不用顾忌公司看法(元老级功臣除外)从你的案例来看,你从上家公司离职不就是因为太闲了吗?觉得外面年轻的热血青年过的很精…
14.05.04更新,青年节快乐!&br&来凑个热闹,其实大家答了很多,相信看几个也会有所了解。&br&
我补充一下,&b&国内所谓的锂聚合物电池,比较负责任地说,都是骗骗大家的。&/b&就我现在了解的情况,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相关专利是PVDF-HFP体系的爱立信发明的,现在好像是归到索尼了,国内企业可能除了BYD之外,研究柔性的公司,我还真不太知道有。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关专利和量产趋势的也就韩国代表的LG CHEM和三星SDI以及日本企业,代表为索尼和ATL(这真不是国企),LG已经在实验上作出LIPON驱动LED的全固态电池了,这个方法是用的射频磁控溅射(韩国人做柔性锂电池做的真的NB,无怪LG CHEM和三星 SDI那么厉害),如下图。&br&&img src=&/c21d5ce60a54ef4f54ccace4f2168e7a_b.jpg& data-rawwidth=&351& data-rawheight=&1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1&&&br&摘自&Bendable Inorganic Thin-Film Battery for Fully Flexible Electronic&br&Systems&, Min Koo et. al.,Nano Lett.10-4816&br&&br&
日本方面,最早好像是PVDF-HFP的技术,源自美国(方法自行google)。后来,ATL是用的改进的Bellcore技术:这个技术采用PVDF-HFP技术为基础,此方法是美国Bellcore公司在1994年商业化,主要工艺如下:用丙酮等低沸点良溶剂将PVDF和高沸点增塑剂(例如伽玛丁内酯)溶解搅匀,在光滑模具表面流延成膜,自然挥发(或稍微加热)丙酮,得到半干膜,然后用PVDF的非溶剂(一般是小分子醇类物质),萃取掉伽玛丁内酯,干燥即得Bellcore隔膜,原来伽玛丁内酯部分占据的位置成为隔膜内微孔,干膜转绕成电芯后,用普通电解液浸泡活化即得凝胶电解液膜。缺点:工艺复杂,溶剂用量大,凝胶膜孔隙率低,吸液量少,电导率低,低于1.0×10-3 S/cm,仅适合小功率电池,而且Bellcore电池一般多采用叠片工艺,生产效率低下。09年就淘汰了,他们换成了倒相法。图示如下,这个粗略地介绍了下,生产中类似只是量和工艺控制可能稍有不同。(提一句,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做锂聚的电解质,如静电纺丝,蒸镀等等,但造价都太高。)&br&&img src=&/f5a25caa50e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
还有日企采用好像采用的是原位凝胶法,它使用通用PP/PE隔膜,在电解液加入了聚合物单体和引发剂,注液后,电池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引发聚合物单体聚合形成凝胶。国内连合格的隔膜貌似都没啥量产的,还研究不到那一步,可能走在最前面的是比亚迪,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突破,不知道实际是什么情况,貌似还没推出产品。&br&
目前市面所称的聚合物锂电池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液态锂离子电池软包装(这种电池的生产商包括了国内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聚合物电池公司),另一类是凝胶型锂离子电池。凝胶型锂离子电池相当于是加入了大量的增塑剂的胶状的电解质,没有可流动的液体存在。还有一种全固态的,主要以研究为主,主要以有机固态电解质以PEO为主体衍生,聚氧化丙烯,硫化亚烃等,有机的主要是离子迁移率太低,另一种无机固态的主要以NASICON,钙钛矿结构,LIPON等为主,这类材料比较难以加工,对生产也是问题。&br&
然后,正如前面的人所说,18650只是一种尺寸型号,18指电池直径18.0mm 650指电池高度65.0mm,电池种类很多,这不是和锂聚一个比较级别的,当然18650是最常见的锂离子电池型号
之一。锂离子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比较更为恰当。&br&
锂聚为了突出体积和性能优势,一般不会做成圆柱型,可以移步看看前面。由于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的本身特性,在实际制作时几乎全部使用叠层结构,叠层结构有利于降低电池内阻,提高电池大电流放电能力,但由于制造工艺和应用条件限制,本身不可能制成很大而薄的电池,在作为锂离子动力实际使用时,由于单层容量小,往往使叠层层数达到50层以上,如果不能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由于单层重量轻,在制作过程中对单层分档相当困难,过多的叠层数量使得单体电池内单层电芯并联的一致性较差,也使得成品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不一致,降低了成品电池配对的综合性能。而目前液态锂离子电池在内部结构上主要采用少数几个卷绕式电芯并联,并联数量少,单个卷芯重量大,配对较为容易,只要能实现真正量产,电池内部卷芯的一致性可以达到99.99%以上,只要采用适当的分选工艺,制成的成品电芯配对时可以保证较高的综合可靠性能。所以,&b&锂离子电池和锂聚还是在结构上有一定区别&/b&。&br&
指出几个问题,所谓凝胶状的电解液不是没有液体,使用没有可流动的液体比较准确,就像海绵吸水类似,所以苹果系列电子产品也不会是干的。就目前市场上移动电源,我看过的测评貌似就索尼家的锂聚电芯是凝胶的,其他都是液态的。这也说到隔膜,同意 &a data-hash=&02e9e652f9f660bbebb7aa& href=&///people/02e9e652f9f660bbebb7a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蔡林芝& data-tip=&p$b$02e9e652f9f660bbebb7aa& data-hovercard=&p$b$02e9e652f9f660bbebb7aa&&@蔡林芝&/a& 的说法,主要是对离子迁移率和电阻的考虑。&br&
综上,国内锂聚电池基本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聚合物电池,只是采用了铝塑膜封装,叫做软包锂离子电池比较合适。而日本和韩国已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但基本以胶态为主,全固态的应该是没有,至少我没见过也没听过商业化的。顺便给 &a data-hash=&73d1ad4cbc& href=&///people/73d1ad4cb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阿牛newsan& data-tip=&p$b$73d1ad4cbc& data-hovercard=&p$b$73d1ad4cbc&&@阿牛newsan&/a&提醒一下,常规锂电池的离子迁移率高于锂聚,至少还未在商业上一个数量级,并不是锂聚全部优于锂电,但锂聚的容量和倍率还是主要的优势。&br&
这主要是自己逛锂电论坛和看文献得到的答案,希望大家多指点,指正,交流。
14.05.04更新,青年节快乐! 来凑个热闹,其实大家答了很多,相信看几个也会有所了解。 我补充一下,国内所谓的锂聚合物电池,比较负责任地说,都是骗骗大家的。就我现在了解的情况,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相关专利是PVDF-HFP体系的爱立信发明的,现在好像是归…
满电的电池和空电的电池爆炸起来区别还是很大的。这两种状态的电池爆炸起火的机理是不太一样。&br&&p&先看看锂离子电池的电池总反应:LiCoO2 +6C →Li1-xCoO2+LixC&/p&电池在空电量的时候,从理想状态假设,电池内部的状态就是反应式左边的状态。电池负极可以看做是石墨,正极就是钴酸锂,这两种物质都是很稳定的。钴酸锂在290℃才开始反应,石墨就更不用说了。而且电池里面没有能量,所以空电电池基本上很稳定,不会发生起火爆炸的情况。现有的测试基本上都不能让空电的电池起火(挤压、重锤、130°热箱烘烤、穿刺),唯一能让它爆炸的就只有用火烤,用火烧也的好几分钟。&br&火烤电池爆炸的机理是内部电解液高热下迅速气化,撑爆壳体,可燃性气体及正负极上残余的电解液与明火相遇起火。&br&总的来说,空电电池爆炸,正负极的活性物基本上是不参与反应的。&br&现在说说满电的情况。电池满电的状态就是电池反应式右边的状态,正极是脱锂态的钴酸锂Li0.5CoO2(在LixCoO2中,能够可逆嵌入/脱嵌的锂是0.5左右),负极是嵌锂碳LiC6。&br&钴酸锂脱锂后,材料结构发生了变化,由稳定态转向为亚稳定状态:&br&&p&LiCoO2 →Li0.5CoO2+0.5Li++0.5e- &/p&&p&&/p&&p&Li0.5CoO2在高温下会发生分解反应释放氧气:&/p&&br&&p&Li0.5CoO2 →0.5LiCoO2+1/6 Co3O4+1/6O2&/p&&p&Co3O4→3CoO+1/2 O2&/p&&br& 嵌锂碳LiC6的反应活性与金属锂相当(实际上LiC6要稳定些)。&br& 所以,满电的电池起火的时候,正负极都是参与反应的,其反应的情况可以类比于金属锂在富氧环境在燃烧,其反应极其剧烈。
满电的电池和空电的电池爆炸起来区别还是很大的。这两种状态的电池爆炸起火的机理是不太一样。 先看看锂离子电池的电池总反应:LiCoO2 +6C →Li1-xCoO2+LixC电池在空电量的时候,从理想状态假设,电池内部的状态就是反应式左边的状态。电池负极可以看做是石…
跟自己的专业相关,也答一个吧。&br&其实这题基本上是有标准答案的,深度懒惰者看这里:&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电池技术为什么如此高深莫测,以至于一直是手机等相关行业的短板? - 哥淡定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究竟是什么限制了电池的容量? - 陈远威的回答 - 知乎&/a&&br&但是因为最近量产了比较火热的新闻,我觉得有些问题该澄清的还是要澄清。&br&可能在各位读者看来,这只不过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东西了:&br&&img src=&/v2-6ffe6e2df3c78a9a9f4517c9ffa9dc4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6ffe6e2df3c78a9a9f4517c9ffa9dc42_r.jpg&&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原理也很简单,人尽皆知: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穿梭,简称“摇椅”电池。&br&但是答主却花费了大量时间来研究这个东西(的一部分),甚至电化学这整一门学科也一直贯穿在锂离子电池这个领域,难以自拔。究其原因:系统太过复杂。&br&但就跨越的学科而言,这个领域至少囊括了以下维度:&br&1.材料化学&br&2.固体物理(含结构化学)&br&3.电化学&br&4.化工原理&br&然而因为现在&b&&u&生活方式对于掌上设备是这样的依赖&/u&&/b&、&b&&u&软件功能发展是这样的迅速&/u&&/b&、&b&&u&互联网上的生活是这样的精彩&/u&&/b&,人们才意识到,花擦,怎么老是要充电?这傻逼扁片怎么这么难伺候?&br&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成为了你掌上生活挥之不去的附骨之蛆,a real pain in the ass······&br&然而,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有(大量的)时间积累,电池也赫然在列。&br&熟悉科学史的朋友都知道,在1940年以前,锌锰类(Zn/MnO2)的一次电池牢牢占据着电子消费类产品的市场,直到60年代那会,碱性锌锰电池(Zn/KOH/MnO2)还是消费类的大当家,不过质量能量密度已经可以从40Wh/kg提升到100Wh/kg了,当然,即便是现在,碱性锌锰电池这种一次电池因为自身的低成本,还是能在很多地方得到发挥。然后就是一次的锂/二氧化锰电池(Li/MnO2等等)和锌空气电池(Zn-Air)在70年代的悄然冒头(其实人家也是在实验室内不断成熟完善),直接把质量比能量翻了一倍,提升到了250Wh/kg的水平。再来到80年代,一次的锂/二氧化硫(Li/SO2)和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在特殊领域被开发出来,而电池的质量比能量直达380Wh/kg。而事实上,干性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在80年代业已萌芽,它们的质量能量密度范围大致在220~280Wh/kg内,只不过这个分支一直处在研发阶段而且被视作二次电池,各种缘由就按下不表了。看下图:&br&&img src=&/v2-e6e9bac7ddb_b.jpg& data-rawwidth=&509& data-rawheight=&3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9& data-original=&/v2-e6e9bac7ddb_r.jpg&&截图来自&a href=&///?target=http%3A//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1/EE/c0ee0divAbstra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rmodynamic analysis on energy densities of batteri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回过头来,可充电的铅酸电池已经经历了商业化的100多个年头,而其质量能量密度也只是从最初的25Wh/kg渐渐的爬到先今的55Wh/kg,但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低成本、适中的功率密度、可接受的循环性能等等优势,铅酸电池现在依旧是许多电动设备启动点火程序以及各种备用电池的主要选择。镍镉电池在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主导的90年代以前,一直是许多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主要能源提供者,当然了,因为自身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也导致其后续的市场份额大幅下滑。在80年代的早期,一种可充电式的钠硫电池被开发出来,在300°C的温度下,它能发挥出100~150Wh/kg的质量能量密度。如今,钠硫电池也是为负载调衡所用的大型固定电池的多种选择之一。镍氢电池带着50~80Wh/kg的能量密度轻轻地出现在1989年的市场上,几乎两年之后,它就见到了从索尼公司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也稳中有升地从90Wh/kg涨到210Wh/kg。&br&从1950年到2010年这60年间,对于商业化的二次电池,它们的质量能量密度平均是&b&&u&每年增长3Wh/kg&/u&&/b&,如下图所示:&br&&img src=&/v2-73347cfb20d3cc61c5ad9d308f08c670_b.jpg& data-rawwidth=&488&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8& data-original=&/v2-73347cfb20d3cc61c5ad9d308f08c670_r.jpg&&截图来自&a href=&///?target=http%3A//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1/EE/c0ee0divAbstra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rmodynamic analysis on energy densities of batteri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按照这个增长率,从现有的210Wh/kg(2010年)要达到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br&Development Organization(新能源及产业技术开发机构,以下简称NEDO)的500Wh/kg和700Wh/kg这两个目视可及的质量能量密度指标,分别需要再过100年和167年,也就是2110年和2177年。更加现实的说,在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间的电储能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增长率因为锂离子电池的被发明和改进而被加速至年均5.5Wh/kg的速度,在上图中的实线段中显示。即便是根据这个速度,要达到NEDO的500Wh/kg和700Wh/kg这两个目标也分别要等到2064年和2100年。&br&在上面两张图内,大家也看到了,&b&&u&电池体系的能量密度以20~30年的区间段为一个稳定增长期,直到下一个新技术出现期为止。&/u&&/b&&br&&b&&u&纵观电池发展的历史,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往往是突变型的,&/u&&/b&采用新型的电池材料体系和结构设计,是可以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即便如此,&b&&u&从实验室的创新到产业的研发、开发再到商业化,路途漫漫,因为这中间容不得半点造假和糊弄!&/u&&/b&&br&就拿纳米材料来说,确实具备很多的有点,也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电池的性能(倍率性能、循环性能等等),然则其界面过大而产生的多重副反应以及其高昂的合成成本必须是企业考量产业化的两个重要指标。&br&再多说两句,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电池的重要性提高,新能源的口号响亮,持续有电池能量密度或者超级快充的大新闻出现,&b&&u&很多读者需要有一定的辨别力来去伪存真&/u&&/b&。&br&我先为大家提供知乎上四条非常好的“正三观”答案:&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解读新闻「中国科学家研制出石墨烯超强电池:充电 7 秒续航 35 公里」?&/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技术产品于 7 月 8 日在北京钓鱼台发布问世」对电池行业有多大的影响?&/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石墨烯,尤其是石墨烯电池的未来前景如何? - 弗雷刘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近日《自然》刊登戴宏杰教授在铝电池上的工作? - 哥淡定的回答 - 知乎&/a&&br&再者,电池体系是由电池材料上进行的主要反应(电子转移反应)综合而成,&b&&u&这也意味着每一种正负极材料的组合都具有一定的理论能量密度的上限&/u&&/b&,然而,因为实际体系中存在的大量的电化学复杂问题,&b&&u&最后的实际能量密度可能会对折甚至更低&/u&&/b&,大家不妨看看,几大类电池中,锂离子电池最常用的钴酸锂(LiCoO2)体系的能量密度实际/理论比是最高的,为58%:&img src=&/v2-ef00d982fe66dd1526ea4_b.jpg& data-rawwidth=&1677&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77& data-original=&/v2-ef00d982fe66dd1526ea4_r.jpg&&截图来自&a href=&///?target=http%3A//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1/EE/c0ee0divAbstra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rmodynamic analysis on energy densities of batteri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由于氟不便于利用,所以没有必要去做锂氟电池,上表中也没有数据,锂空气电池没有数据的问题放到下面再说。&br&先今的很多方法实际上是对成品中活性物质质量的增加以及电池电极成分比例的改进,以提高体系的质量能量密度,但这种方法也逐渐接近极限(再改的话连着设备和结构也得改),这几年的能量密度增长有减缓的趋势。&br&来看这个反应:&br&&img src=&/v2-846b72eae0c9dc8b_b.jpg& data-rawwidth=&179& data-rawheight=&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9&&你可以知道这个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br&&img src=&/v2-267c91fc604a1bfccc16dfa_b.jpg& data-rawwidth=&403& data-rawheight=&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3&&根据能斯特方程的变形,我们可以得到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br&&img src=&/v2-68dae536ff491b0aeda608_b.jpg& data-rawwidth=&127& data-rawheight=&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7&&除以两个反应物的摩尔质量按照化学计量比的加和可以得到质量比能量:&br&&img src=&/v2-3e858b2d178d9c389ea248db5e28fc29_b.jpg& data-rawwidth=&135& data-rawheight=&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5&&根据法拉第定律,你还可以得到这个体系的理论比容量:&br&&img src=&/v2-0d130f997c25cca3e9b7_b.jpg& data-rawwidth=&257& data-rawheight=&4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7&&大家翻翻物理化学下册附录中的电极反应标准电动势,转移电子的数目,可以得到李泓老师他们计算得到的以下体系的理论能量密度:&br&&img src=&/v2-b75e546a7bc8f_b.jpg& data-rawwidth=&103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0& data-original=&/v2-b75e546a7bc8f_r.jpg&&截图来自&a href=&///?target=http%3A//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1/EE/c0ee0divAbstra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rmodynamic analysis on energy densities of batteri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把它们可视化以后,如下图:&br&&img src=&/v2-8da89af5f3c_b.jpg& data-rawwidth=&394&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4&&目前来看,锂氧电池最具有潜力,&b&&u&但是因为空气电极需要大量的导电添加剂和催化剂&/u&&/b&,能量密度的实际/理论比值肯定没有锂离子电池钴酸锂体系要高,不可能到达58%。另外,对于容量较大的电池来说,还需要包括&b&&u&电池管理系统、线缆、冷却系统、传感器、固定框架或者保护罩&/u&&/b&等等,能量密度的实际/理论比值还会显著降低,因此锂氧电池有些虚高的理论比容量其实吓不了多少人。根据李泓老师他们的推测,锂氧电池的电芯的质量能量密度约为500Wh/kg左右。&br&去年,宝马公司的技术人员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面撰写了一篇综述,名为“Future generations of cathode materials: an automotive industry perspective”,个人觉得还不错,他们是从产业的视角来考量现在电池正极材料的趋势(特别是改良的方向),并且按照现在不同的反应机理给出了不同体系的理论与实际容量,理论与实际电压的对比:&br&&img src=&/v2-8b56382df1efe_b.jpg& data-rawwidth=&1039& data-rawheight=&7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9& data-original=&/v2-8b56382df1efe_r.jpg&&图片来自&a href=&///?target=http%3A//sfx4hosting.%3A3410/xmu%3Furl_ver%3DZ39.88-2004%26url_ctx_fmt%3Dinfo%3Aofi/fmt%3Akev%3Amtx%3Actx%26rft_val_fmt%3Dinfo%3Aofi/fmt%3Akev%3Amtx%3Ajournal%26rft.atitle%3DFuture%2520generations%2520of%2520cathode%2520materials%253A%2520an%2520automotive%2520industry%2520perspective%26rft.aufirst%3DDave%26rft.aulast%3DAndre%26rft.date%3D2015%26rft.eissn%3Drft.epage%3D6732%26rft.genre%3Darticle%26rft.issn%3Drft.issue%3D13%26rft.jtitle%3DJOURNAL%2520OF%2520MATERIALS%2520CHEMISTRY%2520A%26rft.pages%3Drft.spage%3D6709%26rft.stitle%3DJ%2520MATER%2520CHEM%2520A%26rft.volume%3D3%26rfr_id%3Dinfo%3Asid/%3AWoK%3AUA%26rft.au%3DKim%252C%2520Sung-Jin%26rft.au%3DLamp%252C%2520Peter%26rft.au%3DLux%252C%2520Simon%2520Franz%26rft.au%3DMaglia%252C%2520Filippo%26rft_id%3Dinfo%3Adoi/10%252Eta00361j&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15/ta/c5ta00361j&i class=&icon-external&&&/i&&/a&&br&很明显的,能量密度也并不是唯一的指标,产业界还需要同时兼具以下性能:&br&&img src=&/v2-b916ffec1e7da3e36ce4d81_b.jpg& data-rawwidth=&1333& data-rawheight=&8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3& data-original=&/v2-b916ffec1e7da3e36ce4d81_r.jpg&&抛去复杂的电化学环境不谈,百尺竿头的今天,对于能量密度的哪怕是一丁点的安全提升都应该是喜大普奔。&br&----------------------------------------------------------------------------------------------&br&参考资料:&br&《锂电池基础科学问题(I)——化学储能电池理论能量密度的估算》&br&&a href=&///?target=http%3A//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15/ta/c5ta00361j&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uture generations of cathode materials: an automotive industry perspective&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1/EE/c0ee0divAbstra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rmodynamic analysis on energy densities of batteries&i class=&icon-external&&&/i&&/a&
跟自己的专业相关,也答一个吧。 其实这题基本上是有标准答案的,深度懒惰者看这里:
但是因为最近量产了比较…
这里的企业文化十分怪异,喊着以同事为家人,喊着像打了鸡血一样工作,可是却让员工每天每夜的加班加班加班,毫无激情可言,在这里上班是没有生活的!有的只是无休止的加班!!!&br&&br&&br&&br&看来还是有很多朋友在关注着这家单位,那我就再来编辑一下。&br&工作的目的当然除了挣钱,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人愿意从事管理、有人愿意从事技术、有人愿意从事研发、有人愿意从事营销。不可否认、catl会提供相当充足的岗位给大家选择。从纸面的规则和流程看,这家单位做的还是要比一些小单位优秀了很多。可是,在互联网文化日益渗透喝被更多的90后认同的时候、公司还要用疯狂的加班来证明创业精神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理念、吗,还是有待斟酌的。&br&一个市值上百亿的单位,要承担它所应有的社会责任。要带头遵守劳动法是必须的!&br&你愿意自己过每天醒了就是上班 下班就是睡觉的生活吗?你愿意自己每天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时间都没有吗?你愿意自己甚至没有锻炼身体的时间,没有恋爱的时间吗?&br&没有强壮的身体如何支撑你长时间的加班,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何谈什么练好基本功发挥想象力?没有时间谈恋爱、你日复一日的孤独必将毁了你自己!&br&如果都愿意的话,欢迎来catl!!!&br&更一张现场工作环境图&br&&br&&br&&br&另外把这里没有一种想把你留下的企业氛围。好奇怪!&br&&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960& src=&/71adbe51cff6adf9b9c1a7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71adbe51cff6adf9b9c1a7f_r.jpg&&
这里的企业文化十分怪异,喊着以同事为家人,喊着像打了鸡血一样工作,可是却让员工每天每夜的加班加班加班,毫无激情可言,在这里上班是没有生活的!有的只是无休止的加班!!! 看来还是有很多朋友在关注着这家单位,那我就再来编辑一下。 工作的目的当然…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2100 人关注
349 条内容
14268 人关注
567 条内容
118 人关注
911 条内容
655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包装er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