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清国五号界碑的界碑怎么跑缅甸去了

大清国一号界碑:见证百年沧桑
新闻作者:赵华斌 曹孟辙
本报记者 石佰华&&查看次数:1520次&&
&&&&竹山村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是中国海陆交汇处,与越南芒街隔江相望,距广西东兴市12公里。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当地人为了抵御外敌,曾一度大种勒竹,钩棘成阵。“竹山”一名大概缘此而来。如今,勒竹是不种了,但单竹、甜竹、石竹、麻竹依然是密如山林,郁郁葱葱,竹影婆娑。&&&&在一个闲暇的周末,笔者与几位友人驱车来到了竹山村。这倒不是为了观赏竹影,而是来探访这里的一座石碑――大清国一号界碑。&&&&大清国一号界碑所处的位置特殊,不仅是中国与越南边界线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海岸线的终点和陆地边界线的起点。中国大陆的海岸线东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口起,西至广西东兴市北仑河口止,全长1.8万公里;而中国陆地边界线则是从大清国一号界碑开始,向西南绕到西北,而后到鸭绿江口止。大清国一号界碑正是大陆海岸线和陆地边界线的交汇点。&&&&距离界碑10多米处,一个用大理石修筑起来的平台吸引了我的目光,平台中央放置着一个巨大的石头圆球,其精致的修饰和新颖的设计,成为北仑河口一处亮丽的景点。圆球一边刻着两个字:“零点”。这是东兴至那坡沿边公路起点的标志。平台一侧是一条水泥公路。路边,一块路碑,写着“0”,它就是广西沿边公路的“零”起点。&&&&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这块界碑立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是北仑河口竹山至峒中北岗隘边界线33块界碑中的首块界碑,故称“大清国一号界碑”,距今已有125年历史。抚摩着眼前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巨石,斑驳的苔色隐隐地透出古意,但碑体凛然耸立着,零落飘下的榕叶掩不住它的峥嵘。碑高1.7米,宽0.7米,由花岗岩打磨而成,朝南的一面上款正楷阴刻“大清国钦州界第一号”,肃穆而富有气势。&&&&“这样的界碑在广西中越边境共有33块,仅东兴就有8块。”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界碑,上面凝聚了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镌刻着中华儿女祈求睦邻和平的智慧与勇气。循着老人游离的目光,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烽火连连的岁月。&&&&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随着中法战争的结束,越南成了法国的殖民地,广东、广西的西南部与越南接壤,划定国界已是当务之急。次年九月,清政府派钦差勘界大臣鸿胪卿、邓承修,会办界务高廉兵、备道王之春、会办界务钦州知州李受彤,与法国勘界使臣狄隆会勘中越边界。前后经历七个月,至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五(日),双方勘界使臣在芒街就中越两国边界(钦州段)达成协议签字,并分别成立立界委员。中国方面首席立界委员是钦州知州李受彤。双方约定,凡以河为界的,各于己方河岸立石,以山为界的则双方共立一石碑,一面刻写“大清国钦州界”,一面刻写“大越”。&&&&立界委员随即着手竖立界碑。第一号立在竹山,然后依次向东,沿北仑河而上至北市埠头为第一段,共十号界碑。从第十一号起,经六真、滩散、大坑、小坑等地至北岗隘为第二段,共二十三号界碑。第一段界碑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完成,第二段界碑于3年后完成。勘界期间,法国殖民者谎称白龙尾、江平一带没有中国官员和哨所,公然制造事端,三次派兵大规模入侵,企图改变边界现状。没落的清王朝,在武器装备上与法国殖民者有巨大的差距,只能从参战人员的数量和勇气上弥补。手执短戟、利刃的中国军民一次次在敌人枪口下冲锋,终用热血和生命挫败了敌人的图谋。&&&&抗战期间,侵华日军从南海进犯广西的第一个登陆点就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在往海南岛逃窜时,路经这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打响了“竹山之战”,重创敌人的残余部队。&&&&时光荏苒,100多年过去了,这块界碑坚定依旧,兀然立于界河边,石色苍黑,威严依旧,成了中华儿女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见证。&&&&如今,我以一名边防战士的身份来到这里,虽然没能亲身经历战争的腥风血雨,但边境线上缉毒缉枪的较量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北仑河口,一个曾被血与火洗礼的地方,一个积淀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地方,怎能不令人铭记!&&&&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界碑,从2007年10月开始,东兴市政府拨款,为界碑建了一块碑亭。在亭台的顶端,画着伏波将军马援的画像。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意为降伏波涛,我国历朝中出现了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汉光武帝时的马援。马援受到中越两国边境地区民众的一致拥戴,甚至有人把他奉为神灵朝拜。&&&&以史鉴今。在戍边将士的心中,“大清国一号界碑”是祖国母亲历经沧桑的象征。驻守在这里的防城港边防支队松柏边防派出所官兵,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一件事:每年新兵来到军营,先到“一号界碑”前上第一课,穿过悠悠岁月,思忆那段屈辱抗争的历史,坚定守边固防的决心;每当老兵退伍,他们也会陪着界碑默默地坐一会儿,一起看那火红的太阳在东方冉冉升起。  
||||||||||||
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缅甸境内仅存两座未损毁的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本文摘自《异域:1945》,作者:孙春龙,出版:新华出版社杨子臣在老兵中相对年轻,且经济条件较好,所以好多和老兵有关的事情,都由他出面奔走。在众多华侨以及中国驻外机构的帮助下,杨子臣等老兵联名向
  本文摘自《异域:1945》,作者:孙春龙,出版:新华出版社
  杨子臣在老兵中相对年轻,且经济条件较好,所以好多和老兵有关的事情,都由他出面奔走。在众多华侨以及中国驻外机构的帮助下,杨子臣等老兵联名向缅甸政府提出的在密支那重修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的申请,终于于2009年年初获得了批准。为了这一批复,他们奔波了十多年时间。但因为经费问题,这项工作依然进展缓慢。
  为当年的战友建一座纪念碑,是杨子臣此生最后的心愿。筹划这项事情的时候,留在密支那的老兵还有100多名,但在我2008年4月到密支那采访时,这里只剩下四名老兵。
  老兵在凋零,历史也在远去。大江必将流向大海。
  在缅甸境内,其实还有两座未遭损毁的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其中一座位于缅甸北部的果敢地区,因为这里曾是明末永历皇帝流亡之地,华人较多,这块纪念碑得以完整保留。在抗战期间,果敢民众与中国远征军93师一起,在这里浴血奋战,使1000多名日寇毙命。离此碑几百米处,还留有中英文标注的大清与英缅勘界碑。
  另一座纪念碑在缅甸同古。日,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在师长戴安澜的率领下,与侵缅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两个联队在同古城外发生激战,历时12天后,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台湾官方资料《抗日战史》记载,第二百师在此次战斗中伤亡2343人。
  1951年,同古的华侨杨光汉等人筹资,在当时的中华学校校园内建立了一座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但后来由于学校被缅甸政府收归国有,给祭祀带来诸多不便。此情此景让生活在此的老兵杨伯方忧心忡忡。日,日军发动侵华战争50周年纪念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工作人员到同古,想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敬献花圈,但因为纪念碑位于被缅甸政府收归国有的中学校园内,最终未能如愿。这件事让杨伯方下定决心,迁出重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随后他联合当地的几位华侨,上书缅甸高层。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的帮助下,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华人会馆的财神庙旁边,将原来的纪念碑迁出重建,同时还修建了纪念馆和文化馆。
  史研究专家戈叔亚曾一一考察过这些纪念碑,但当他在仰光郊区一个叫做Taukkyan的地方,看到了一座气势宏伟、面积颇大的英国阵亡将士公墓时,突然黯然神伤。那座公墓有6374座墓穴,墙壁上镌刻着27000多名在缅甸战役阵亡的英军士兵的名字,其中相当部分是印度、非洲、缅甸籍军人,整个墓地有专人管理。
  而守卫同古纪念碑的,只有年迈的老兵杨伯方。
  谈到同古战役,不得不提戴安澜。战争伊始,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立即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并带头立下了&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一语成谶。仅仅两个多月后,戴安澜以身殉国,年仅37岁。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已收藏本页面
回复 4楼:霍尔果斯
回复 3楼:哈萨克斯坦
这是哪里?
过去是那个国家呀?
回复 1楼:有时间来玩啊
我同学也跟你在一个地
后才能发表评论
你可能喜欢的图片笑话
最受欢迎的爆笑笑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城港大清国1号界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