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方法根据修行程度和方法的不同分为三乘

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 佛学研讨 [我要发帖]
    一、什么是佛、法、僧  佛、法、僧可以分成两组,一组是有情,包括佛和僧。另一组是法(事实真相),法不是有情。佛或僧能够宣说指向事实真相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不是事实真相本身,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事实真相,所以也方便说为法。  1、"佛"的本质是“觉者”,他觉了的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佛出世,真相都在那里,可以说世尊是一个发现者、报告者。《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8 优波离品〉:“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  所以,“佛”是大智慧者、大解脱者、大自在者,是觉行圆满的有情。  佛,分为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  法身佛,就是常恒不变异的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心、如来藏,第八识、阿陀那识。其体性是不生不灭、本自清净、真实常住、永无坏灭,不在三界内,能生三界一切万法,具足一切功德。此法身,一切众生都本自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开悟明心时,方能触证此法身。  报身佛,是觉行圆满的有情。觉,是对于真相的实证。行,是随顺真相而修的福德。《法华经o如来寿量品》讲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很多个大劫修积的功德,使得寿命很长很长,这就报身佛,报身佛才有那么的长的寿命。觉行圆满的有情是报身佛,祂一直在色究竟天说法。这也不是法身佛,法身佛没有寿命不寿命的问题,它是永恒的存在。  应化身佛,为度世间众生,示现为众生的形象,以便众生能够跟随修学。所以要示现出世、证道、说法、入灭等等相。乃至如同普通人一样,需要有吃饭睡觉等生理上的种种事。寿命也和当时的众生一样。所以世间人所见所知都是应身佛。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是应身佛,存在八十年,某些人在定中看到化身佛,存在几分钟,都与报身佛和法身佛没有可比性,因此归为一类,统称为应化佛。  佛又可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很多,比如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燃灯佛等。现在佛,一般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当然,还有其他佛国里面的现在佛,比如西方极乐世界的现在佛是阿弥陀佛,他也正在那边讲法。未来佛,就是你、我这些修行佛法的弟子们以及一切的众生都可能成佛。  2、 法,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客观事实真相、规律法则,一个是指成就佛果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方法。事实真相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短暂出现的事实真相,也就是在蕴处界(三界万法)显现的事实真相。比方说物理定律,我们也说它是法,但是物理的这些定律是依附于蕴处界法而存在的,蕴处界如梦如幻,这些物理定律也一样如梦如幻。另外一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蕴处界一切法所出生的源头,就是第八识。一个是短暂存在的定律;另外一个是永恒存在,它是一切蕴处界法的总来处。故,这个只有第八识才称得上真正的法。  3、僧,是指僧众,僧团,而不是指一个人。“僧”的梵文是多数,所以至少要三个以上(如果以戒律来讲,至少要四个)。僧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相看起来的那种僧,比如剃头发、穿出家僧人衣服。实质上的出家人,要从戒律和他所证的果位来判断。如果以戒律为标准,他必须受持出家戒,没有重大的毁破(杀人、淫、不予取、大妄语),还要接受佛教的教理,不主张外道的言论。如果从果位来判断的话,就必须要证到初果向以上。所以,能够让我们皈依的 “僧宝”,并不只是指出家人,而是指十方世界所有证果的有情。一般人观念里面的那种僧(佛教的出家人),在佛经里面也承认那是僧。这种僧叫做“住相僧宝”,也就是说他们是十方圣贤僧的代表。在“住相僧宝”里面的确有部分人是证果的,甚至也可能有过去佛变化示现在里面。即使他没有证果,只要你把他当成十方圣贤僧的代表,你的皈依仍然是有功德的,他虽然没有办法为你演说正确的佛法,但是你会因为这样而与三宝结缘,将来一定会有得度的因缘。  二、辨别真假佛法要用“三法印”来辨别  三法印,就是三个判定是否为佛教的标准。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它的经教依据非常明确,因此无论是信徒或学者,都承认三法印;但是它的解释,却众说纷紜。  1.佛教将法分为两类:“有为法”和“无为法”在佛经中的出处:《杂阿含经》说:「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有为法,有生、住、异、灭,属无常法。无为法,无生、住、异、灭,故为常住法。无常法如实知为无常,则不堕常见;常住法如实知为常住法,则不堕断见。在三法印当中,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有为法的规律。涅槃寂静,则是无为法的描述。  2.“我”与“无我”,“常”与“无常”在佛经中的出处:  《大般涅槃经》:“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  (注解:“我”是不变易的东西,没有生死。无我,就表示它是无常法,无常法有生有灭,生灭就是生死。我,是“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所以它就是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不但五蕴身无常,连他们所取证的无余涅槃也是化城,没有办法永恒安住。“常者如来法身”,只有第八识心体能够恒常存在,这就是从来不变异的如来法身。)  3.“三法印”的白话解释:  (1)诸行无常,诸行,就是所有的行。“行”在佛教的经典里,有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色、受、想、行、识”中的“行”,指身行、口行和意行,也就是行阴,又叫行蕴。第二种含义,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有为变迁的法,它们统统都叫做“行”。这里的“行”指的是第二种含义。故,诸行无常,是指:只要是会变迁的法,必然都是无常。  (2)诸法无我,这里的“法”是指一切的三界有为法。故,诸法无我,是指:三界一切有为法都不是恒常不变的“我”。  (3)涅槃寂静,是指:只有无作无为的涅槃本际,能够单独存在,不与三界诸法相应,它是真正的寂静。  (第一法印的诸行无常,指的是有为法的无常。第二法印的诸法无我,指的是三界诸法的无我。第三法印的涅槃寂静,则是指第八识心体不与烦恼和合,永远都是寂静,涅槃四德即是常、乐、我、净。前二法印是有为法的无常、无我。第三法印则是无为法的永恒寂静。三法印适用的范围不一样,千万不要把适用于有为法的规律,强加在无为法上面。)  三、佛法是可以实证的,修行人实证到的知识分为三个来源—— “三量”(现量、比量和正教量)  现量,就是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逻辑推论。此处所谓的逻辑推论,包括演绎法(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推论),以及归纳法(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的确定),但是不包括不十分肯定的推测与臆想。  比量,是依据部分现前观察所得的事实(现量)所作的研判。因为证据不是很确凿,所以还是有误判的可能。世间智者所承认的比量,必须八九不离十,凭空臆测或捕风捉影,不能作为知识的来源。  正教量,是现量者(不包括自己)的报告,相当于见证报告。在佛教典籍中,所谓的正教量,一般是指佛陀和证果的弟子,有关内明的语言文字表述;由于内明要求的是现量,因此佛教典籍所谓的正教量,仍然是现量者的见证报告。  四、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指出:由“四依法”入道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法不依人,就是要理性的依据事实真相而不是依据某个有名气的大师(人)搞偶像崇拜。  不要因为某人的身相、名气、地位,他讲的话你就全部都当作是事实而无条件的接受和相信。这样子,就叫依人不依法。  依义不依语,义,是意义。语,是语言文字。为什么依照意义而不依照语言文字呢?因为语言文字很麻烦,有时候语义模糊或者有歧义,有时候一个东西有好几个名称,或者一个名称有好几个意思,你必须依照上下文以及当时的环境、文化背景去判断语言文字的真义。  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的智,识是认识的识。简单地讲,就是依于现量,不依比量跟正教量.有现量经验,就叫:智。只是听闻就叫:识。识就是正教量。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陀告诉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简单地说,不了义法是简单易懂,可以将就着用,但是不准确的法则;了义法则是复杂难懂,但是很精确,不会被极端事例推翻的法则。就比如教小孩子一定要浅显易懂,为了求浅显,只好牺牲一点精确。也就是说,教小孩子要用不了义法,教大人要用了义法.  五、什么是修行(佛法的解脱原理)?  佛法是帮助众生发现真相,解脱烦恼的方法。佛教的解脱原理,是现前观察一切的现象,发现客观事实,并依照因明的论证方法,得到自然规律,矫正错误的行为取向,从而消灭一切的烦恼。以这个角度来看,佛教应该是一门行为科学,而不是信仰或哲学。  以有情众生的五阴身心,发现世界与人生的核心客观事实,此即是佛经所说的实证。经典就是在告诉您修证的方法,例如《阿含经》要我们修五阴无常、苦、空、非我的观行,因为观行成就,才能证初果。然后再缘初果的智慧,一直修到阿罗汉。《楞严经》则教我们修如幻三摩地,知道“能取与所取”皆是一心,不自心取自心,一路修到佛果。事实上,经典就是教我们实证的知见和方法。  六、讨论佛法千万要注意!  讨论佛法不是小事,千万不要没有弄清楚就乱下结论,更不要滥用情绪性的词汇,不然很可能就会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现在骂得越爽快,将来的果报就越惨烈。  毁谤正法其罪极重 在佛经上的出处: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五无间业虽感重苦,而不可比毁谤正法,谓彼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毁谤拒逆,言:『此般若波罗蜜多非真佛语,不应修学,非法、非律、非大师教。』由此因缘其罪极重。」  ——这是说,毁谤正法的果报超过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故,修行者一定要遵守第一条戒律:“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下结论。”,很多人十分不理智,容易跟随别人人云亦云或者想当然的作出某某人是邪师、某个说法不对等评判行结论。这样很容易误犯诽谤三宝的无间地狱恶因。正确的做法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几分证量说几分话,很多问题等自己亲自实证之后再作评判不迟。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QQ空间日志熏闻正法知见:http://user./ ;  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我管理的正法佛学院QQ群: ,我的微博:/sn/  推荐一个佛法微信公众平台:实证的佛教,微信号:szfjyjzx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s/1o6Hk1ZG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eXApwZ  《修行佛法的步骤、方法》 /ZAjStx
  ........................................................................................  注:“依法不依人”并不是否定善知识的重要,只是强调事实真相的重要性超过善知识。“依智不依识”也不是否定正教量的重要,而是强调现量的重要性超过正教量。   详细论述如下:  一、佛教的方法论是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在佛经上的依据:《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1.第一个原则是依法不依人,就是说你不要看释迦牟尼是个佛,或者你看这个是耶和华、阿拉,你不要因为他的身相,他讲的话你全部都相信了。或者你认为某某人很诚实可靠的,所以他讲的一切东西,你统统都当作是事实而无条件地接受。只要你会这样子,就叫依人不依法。佛陀不要我们这么做,他教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你不要因为他是佛陀,你就全部都相信,而是因为他讲出来的道理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才接受,这是第一个原则。  如果这一个原则,我们把它放到学术界,我说:“请问某某学者,你不相信佛教没有关系,但是我请问你,依法不依人这个道理对不对?”他会说:“对!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个样子,我不管你是谁,你只要说的是正确的,我就接受,你说的是错误的,你是谁我都不接受。”学者他们也是这样子。  2.第二个原则:依义不依语。义,是意义。语,是语言文字。为什么依照意义而不依照语言文字呢?因为语言文字很麻烦,有时候语义模糊或者有歧义,有时候一个东西有好几个名称,或者一个名称有好几个意思,你必须依照上下文以及当时的环境、文化背景去判断语言文字的真义。如果你是依语不依义,以为“同样的文字就是同样的意思,同样的事物一定要用相同的文字来表达”,就会发生很多问题。如果说现在问一个学者,你问他说:“我们要依照语言文字,还是要依照语言文字的真正意义?”你猜他会怎么说?他会说:“我们要依照意义,而不依照语言文字。”二十世纪有一门新的学问叫语意学,语意学有提到这个问题,他们也承认依义不依语。所以这个原则,学术界也会承认。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告诉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简单地说,不了义法是简单易懂,可以将就着用,但是不准确的法则;了义法则是复杂难懂,但是很精确,不会被极端事例推翻的法则。以物理学来说,传统物理学相当于不了义法,相对论、量子力学相当于了义法。为什么呢?因为尖端的物理学,与一般的常识,差距非常大,而且很不好懂。所以,教小学生、教中学生,不能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你得到大学的时候,才能跟他们讲:“以前跟你们讲的那个有点问题,现在你必须按照修正之后的道理才是对的。”比方说,一辆车时速六十公里,另一辆车时速五十公里,两辆车相撞的力量,相当于一辆车以时速一百一十公里去撞墙壁。中学的物理学会这样教你。但是在相对论里头这个规则就被修正了。因为在相对论里头,所有的相对速度不能超过光速,所以如果今天有一个光子或者是电子,以光速从北往南,然后另有一个光子或是电子以光速从南往北,你还用以前的方法,说它们的相对速度是两倍的光速,就会错得很离谱。但是在中学里头还是继续那样子教,继续教你两辆车相撞的时候,它们的相对速度就是两个加在一起。  然后你去问学者:“如果说一个道理有究竟的,有不究竟的,我们要依止究竟的法则,而不依止不究竟的法则。”他们会不会同意?他们也会同意。因为物理学就是这个样子,非常地明显。你跟教育学家讲,他们也会同意:“教小孩子一定要浅显易懂,为了求浅显,只好牺牲一点精确。”也就是说,教小孩子要用不了义法,教大人要用了义法,是不是这样子?  4.第四个原则: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的智,识是认识的识。简单地讲,就是依于现量,不依比量跟正教量。所谓的现量,就是现前观察所得。比方说,刚才我讲一块钱,眼睛看到的,这是现量。你现在眼睛看到我握拳,我手张开,你看到有几根手指头,这都是现量。但是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现量,所以要依赖正教量。像刚才讲的极乐世界的存在,那个是正教量。正教量我们的定义是:有实证经验的人告诉你他所见的事实,你所产生的理解。这样子有没有听懂?  佛陀,释迦牟尼,他亲自到过极乐世界,他知道极乐世界就是这么地美好。因为他亲见的关系,他就告诉我们,我们听了以后得到的理解就是正教量。而且他还知道众生要怎么往生到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这个也是正教量。极乐世界不是任何人想去就可以去的,不是说干了一辈子坏事,临死的时候随便说一句“我要去极乐世界”就可以往生的。去极乐世界是有规则的,你得念佛,完全不念佛的人去不了。如果是坏事干太多了,福德因缘不够,也去不了。或者虽然有念佛、你有福德,但是你不想去,也去不了。你觉得还是留在人间比较好,那去不了。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是有规则的。  极乐世界是一个事实,怎么样去极乐世界是一个规则,这个事实和规则被佛陀亲自验证了,对佛陀来讲叫现量;然后他告诉你,他所讲的话称为正教,你得到的理解就是正教量。  像刚才这个一块钱的事情,我在问你们之前,我已经有现量啦,我已经知道我手中握有一块钱的人民币;因为我刚才去拿的,我自己摸到了,这个是现量。我讲出来,对听到的人来讲是正教量。你觉得“这个人看起来不会骗人”,然后你愿意相信他,这个是正教量。如果不相信,就是你不承认这个是正教量。等到你看到的时候,刚才那个相信、不相信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今天来了一个学者,你问他:“如果别人做了一个实验,你看到他的实验报告,跟你自己亲自做的实验结果不符合,这时候你会相信哪一个?”别人做的实验,你看到他的报告,这个算正教量。我亲自做的实验,自己观察到的事实,则是现量。你猜他会相信哪个?他会相信自己做出来的实验:“我已经亲眼看到,我当然是相信自己啊!我怎么知道他是在哪种状况做的实验。虽然他说是他亲眼看到,他亲眼看到的东西对我来讲是不算数的,所以我宁可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所以,学者也会接受依智不依识这个原则。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四依跟四不依的探讨。你会发现,如果我们今天是按照四依四不依的原则,来做一切的论证的话,佛教徒可以接受,学者也可以接受。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二、 三量的详细讲述  如果你不想这样迷信,请你一定要用理性的态度来解决人生的困惑。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你应该更加注重科学,要用科学的方法原则。佛教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四依跟三量,这完全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三量是现量、比量跟正教量。现在因为时间不多,只讲三量。  现量、比量、正教量  所谓的现量,现是现在的现,量是度量衡的量。量这个字相当于知识的来源,现量是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或者某些知识虽然不是现前观察所得,却是依逻辑归纳法或演绎法得到的结论,这也属于现量,因为你对于这个知识的肯定跟现前观察所得没有两样。  什么叫比量呢?比量就是你有相当的证据,可以做八九不离十的推测跟研判,却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这就是比量。比,是相邻的意思,也就是跟现量相差不远,所以叫比量。  另外一种叫正教量。古代的经论定义,佛所说的经典,或者圣弟子所说的论,都可以当成是正教量。但是我们会给它一个比较符合现代观念的定义:从有现量经验的人那里听闻而来的知识,叫做正教量。我们的知识大概可以分成上面这三种。  自命科学的人,你跟他讲话会觉得很累,因为他喜欢把自己不曾验证过的知识当成科学。听闻而来的知识,如果以三量来区分,顶多是正教量。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会要求到现量,而不会满足于正教量。自命科学的人却把书本或者网络查来的资料当作科学,然后很武断地陈述他所谓的科学看法。我们学过物理、学过化学,可是我请问你:「你亲自验证过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到底有多少?」除非你是专门学科学的人,不然大部分的科学知识一定是看来的,你并没有亲自去做实验,对不对?比方说化学式,你怎么知道水是由两个氢原子跟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你怎么去验证它?也许当初你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曾经叫你去烧氢气,氢气燃烧会跟氧气化合成水蒸汽,你从这上面得到一些知识。可是,就算你曾经做过这个实验,也只是比量而已。为什么?因为你只知道氢和氧混合在一起烧会变成水,但是里面哪一个成份占多少,你还是不晓得。你受过科学的教育,应该更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你应该有科学理性的态度,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随便下断言。  知识有三种层面,前面说过现量和正教量,比量我以后再讲,因为现在时间不够,只是做个概略的介绍。  以你开车这件事情来说。如果你不会开车的话,你会骑脚踏车也一样,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假设你骑脚踏车,或者骑电动车,经过一个地方,有一个最高速限十公里的号志,你看旁边都没有人,也没有车子,视野、路况都很好,你会乖乖遵守时速十公里的限制吗?我看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因为路况很好,骑那么慢干什么,没必要嘛!  但是在某一种情况下你一定会乖乖地减速。什么时候?有一个人忽然冲过来的时候,你一定会减速,不然就撞上去了。另外一种情况是急转弯,你一定会减速。为什么?你如果不减速,车子会翻掉啊!你骑车骑久了一定知道,急转弯的时候如果不减速车子会翻掉。开车也一样,很急很急的转弯,你还用一百多公里的时速在飙,再好的车都会翻掉。  那你减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是现量。你要注意,这个时候就是现量。你可以肯定某个道理绝对不会错,这个就叫现量。因为你知道,如果不减速的话,会有很大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你再怎么不守规矩,你还是会乖乖地减速。  同样的原理,人所以会做坏事,是因为他对因果报应的事实没有现量经验。佛陀跟你讲:做善事可以上天堂,做恶事下地狱。但是天堂、地狱你都没看过,所以有时候佛教徒还是会做坏事。为什么呢?他没有因果报应的现量啊!如果说今天你有现量的话,你是什么样子?假设你今天只要干了一件坏事,空中就会有个很大的锤子马上打下来。假设真的有这种事的话,你只要被多打几次,以后任何坏事你都不会干。为什么?你会知道下次也一定会打下来,这是现量经验,它会对心态和行为产生决定的影响。  因果报应的证明,在佛教修证体系里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在声闻见道的时候,你就得去验证这个事实。你可能会想:“因果报应能证明吗?”其实是能证明的,只是证明的程度你不一定会满意。如果你可以用现量去证明它,你会怎样?你会圣戒成就。圣戒就是圣人所遵守的戒律,你会完全地接受,乐意遵守它。  有人会觉得守戒很痛苦,但是他不知道,生活当中的戒律,多到算不清楚,我们必须遵守这些戒律才能够好好地活下去。比方说开车,假设你开车开到高速公路上面,旁边都是车子,你说:“不行,这样开车我不高兴。我高兴,我马上要右转。我不高兴,我马上要左转。我干嘛要接受这么多交通规则的束缚,我不喜欢交通规则,我喜欢开快一点,管它前面有车没车。现在我高兴,我要用力踩刹车,我管你那么多。”有没有人这样开车?基本是没有啦。你再怎么玩命也不会这么搞,对不对?就算你这个人很莽撞,你也不会这么开车。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没有这么做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干什么?你是在守戒律啊!你不会想左转就左转,想右转就右转,想刹车就刹车,你不会这么干嘛。你走路也一样啊,有水沟你就主动避开了。假设人家劝你:“有水沟,你不要再过去。”你明明看到水沟了,还说:“不行!这是我的自由,我就是要往下走。”往下走,你就跌进水沟,搞了一身脏,还受了伤。有没有人会这样?基本上也没有,除非他没看到水沟。  如果说你已经验证到因果报应是事实:“因果报应既然是事实,我为什么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别人。”假设你已经能够证明因果报应是事实,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今天我去伤害一个人,获得短期的利益,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会的!)你会不会觉得“我守这个戒律是很勉强的事”?你不会了!因为你知道,只有遵守戒律才能免于烦恼与痛苦。当你发现真相的时候,你的心态和行为取向一定会转变。  实际上我们一切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随意胡乱地造作,招惹了一大堆痛苦。像我刚才讲开车守规距、避开水沟的例子,那种因果关系非常明显。但是很多因果报应不是那么立即,不是那么明显。比方说,有的人看到一只蚂蚁爬过来了:“踩死它有什么关系,也不会坐牢,不就是一只蚂蚁嘛,踩死有什么关系?”他看不到果报,就认为没有关系,所以就把它踩死了,而且是故意把它踩死。  因为果报的现前不是立即的,我们观察不到,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没关系嘛!干一点小坏事有什么关系,高兴就好了。”我们心态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会觉得说:“唉呀!你跟我讲天堂、地狱那些道理,我不要相信啦。我每天喝酒吃肉的,快快乐乐去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很高兴就好了。我不高兴就骂人,因为我憋在心里很难受的。我没钱的话就用不正当的手法去骗一点。我卖的东西品质差一点没有关系。反正就是这样子,人都是这样活的。”对因果报应无法现前观察,人就会干坏事。  如果说,你发现因果报应都是真的,你会怎样?你会非常地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每一件事情都有果报,那个时候你的整个心态,都会改变。你会相信佛陀,还有那些已经证果的圣人,相信他们不会骗我们;因为他们说的法则,跟你所验证的道理相符合,如果不遵守这些法则的话,你会自讨苦吃。所以说呢,你会整个趋向于清净,趋向于解脱,到最后你会证阿罗汉、辟支佛,或者是佛果。证什么果位不一定,这要看你的发心是哪一种。  弥勒菩萨也说:「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不要因为是长老或者特别有名望的人如佛陀、大菩萨、阿罗汉所说,你就全然信受。)因为你没有验证就接受,充其量只是正教量,不是现量,刚才我有讲过,这中间会造成差别。虽然很多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佛陀讲的话我一定接受。”实际上不是,很多佛教徒还是会干坏事。因为他会觉得说:“应该没有关系,反正谁都没看见。”佛教徒当然不会一天到晚在干坏事啦,但是如果有机会可以狠狠地赚一大笔钱,然后又没有人知道,那你做不做?这就是个问题啦!如果说你对因果报应有现量经验,你一定不会去做。这个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其实凡夫(一般的人)跟圣贤(已经证果的人),他们中间的差别,就是在于正教量跟现量的差别。  本文引自佛学期刊:《实证佛教通讯》第一期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三、逻辑演绎法和归纳法所得的结论也可视为现量,有没有经教依据?  答:《杂阿含经》有一段经文可以证明,佛教的世俗谛与世间智者的看法是共通的:  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1]  因为证明五蕴非我所需要的观察方法,与世间智者相同,所以世间智者可以在佛陀或圣弟子的教导之下,立刻证得声闻初果。这说明证出世间智所用的认识方法,与世间智的认识方法,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主张要用出世间智才能证出世间智,凡夫就会永远无法成为出世间智者。既然如此,世间智者所承认的逻辑演绎法和归纳法,必然也是佛陀所承认的。  《实证佛教导论》第三章第二节曾经引用《缘起圣道经》做为依据:  在佛教的认识论当中,也承认演绎法和归纳法所得的结论,与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其可靠性是同等级的。《缘起圣道经》记载,佛陀曾经说:“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为缘。”[2]在佛陀的思惟当中,“由有生故,便有老死”,是一个自然规律的归纳,它是观察大量同类的事件,发现都有同样的因果关系,而导出的一个结论,这是归纳法。当确定“必须有生,才会有老死”这个前提可以成立之后,便可得到“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的结论,这是演绎法。因为知识可靠与否,对于心态和行为取向,有决定性的差别,因此依据《缘起圣道经》,将意识的归纳、演绎和现前观察,归类为现量境界。  《瑜伽师地论》有一段经文也可以证明佛教承认逻辑归纳法:  内法异生,安住上品无我胜解,当知已断如是众苦。所以者何?彼于当来,由意乐故,于如是等诸恶见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见圆满,能超初苦。又即依此初见圆满,亲近、修习、极多修习,于内诸行发生法智,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总摄为一聚,以不缘他智而入现观,谓以无常行或随余一行。彼于尔时,能随证得第二见圆满,及能超第二苦。[3]  “内法异生,安住上品无我胜解”是指初果向人对于五蕴非我的彻底理解。“初见圆满”是指初果向人的知见圆满。“于内诸行发生法智”意思是说,已得初果向的修行人,对于自己的五蕴可以随时现见无常、苦、空、非我,由此而得到法智。“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是最关键的一句,也就是说,对于他自己没有办法现前观察的法(例如未来的五蕴),用类推的方法发现规律,得到结论,称之为类智──这里运用的正是逻辑归纳法,而且它的效力等同现量。类,是类推。智,表示它的可靠性同于现量。“总摄为一聚,以不缘他智而入现观”,“现观”意思就是现量,与“缘他”的正教量不同。法智和类智,合在一起,依自己的智慧,得到现量而肯定之,不必依靠正教量。“谓以无常行或随余一行”,能够确认五蕴无常、苦、空、非我。“证得第二见圆满”,就是证得初果。  请注意一下,对于五蕴非我的实证,《杂阿含经》要求必须“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其中的“若未来”是指未来的五蕴,“若远”可以远到数百亿光年之外,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一一现见的五蕴,然而你却必须完成现观,才能证初果。如果只承认现见才是现量,而不承认逻辑归纳法,就没有人可以证初果了。  《杂阿含经》确认五蕴非我,则是透过二者体性的对比,五蕴无常,而“我”常住,所以五蕴非我。这个推理过程,运用的是逻辑演绎法。反对逻辑演绎法属于现量的人比较少,因为经教运用演绎法的例子非常多。  《实证佛教导论》引用量子力学证明微细的物质的无常。如果只有一个实验报告,可以视为正教量;但是如果分布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研究机构,做出来的大量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论,我们已经可以排除造假或者错误的可能性,这样的证据就达到现量的水平。  上面的道理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过科学研究方法,自然会懂得,只不过有的人很执着经教的语言文字,又没有读到以上所引的佛经,所以不相信逻辑推论的效力,他会一直要求自己必须现见一切法都是无常、苦、空、非我,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也就无法证得初果──这是很可惜的事。  对于五蕴的观行已是如此,对第八识的观行更是如此,因为第八识不可见,只能透过作用推论出它的存在。第八识了别根身、器界、种子,以及积集种子生起现行的作用,一向与蕴、处、界诸法同时存在,如果只会现前观察而不会运用逻辑方法,观察到的永远都是蕴、处、界诸法,而不是第八识。这两年有一位现代禅师主张第八识是“立体的、有很多面向”,这种话是覆护密意的偏语,而不是正教。从古以来,一直都有禅师杂说偏语,如果学人盲目崇拜权威,以为禅师讲的话就一定正确,就会被这种偏语困死,无法明心开悟。  因明学很深奥,在三乘见道以前不必学到那么高深。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实证佛教导论》第三章〈论证方法和解脱的原理〉一文,再加上以上的解说,应该已经足够。如果这样还没有办法说服你,只好请你等待《实证因明学》的详细说明了。  (本文引自《实证佛教通讯》第三期 )  [1]  《杂阿含经》卷2 (CBETA, T02, no. 99, p. 8, b16-28) 这段经文其实是“五蕴非我”的另一种说法,只是把“我”改成“常、恒、不变易、正住者”,这可以证明“我”即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  [2]  《缘起圣道经》卷1 (CBETA, T16, no. 714, p. 827, c6-9)  [3]  《瑜伽师地论》卷88 (CBETA, T30, no. 1579, p. 799, c12-20)  五、“现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得到“现量”   1、“现量”的重要性
  以下引自《实证佛教导论》:  即使是一个笃信宗教的人,碰到厉害交关的时刻,也不能保证必然会服从宗教的戒律。因为人类都具有强烈的动物本能,尤其是关于性爱和生存的执着与冲动,更是特别的强烈。  拿“正教量”和“比量”来对治这方面的冲动,效果很有限,但是,如果是“现量”就可以。  如果一个人已经能够确认不疑“毁破戒律的后果,一定会导致重大烦恼的生起”,则他绝对不会明知故犯。  例如,即使是很不守交通规则的司机,碰到急转弯时,也都会减速,因为他明确的知道:如果不减速,车子会翻覆。---因为这是“现量”。现量观察所得的知识,是确认不疑的知识。所以它会让我们打从心底服膺于它的权威性。  2、
如何得到“现量”?  修行人往往得不到现量。因为凡夫的现观往往得到的是“非量”。为此我也向吕真观居士提出了我的疑问:  我的问题:如何“观照”?  既然“五蕴皆空”,都是幻法,我怎么能依赖“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觉器官去观照去发现世间的真相呢?岂不是在盲人摸象吗?如何去观照?用眼睛吗?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呀。用全部的感知系统再加上意识的思维分辨吗?但其前提条件---感觉系统就不可靠不可信呀。。。  吕真观居士的回复:观行,或者观照,离不开相、名、分别,所以都是世俗諦。世俗諦的观行,必须依照世间智者共同认可的方法原则去思惟和观察,这一定要运用您的感觉系统。但是感觉系统会欺骗人,所以必须严格依循四依、三量,抉择您观察到的法相。等到您发现世界的核心真相,您就可以同时住在胜义諦的不分别与世俗諦的分别,不受感觉系统的欺骗,这是於相而离相的境界。  ..........................................................................................  原来,在观行的时候,必须依照世间智者共同认可的方法原则去思惟和观察,这个“共同認可的方法原則”就是--严格依循四依、三量,抉择所观察到的法相  注: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量:现量、比量、正教量  ..........................................................................................  吕真观居士讲到:  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是对一般人不可思议,并不是连佛陀也不能现观。所以《楞伽经》说:「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还有,第八识如何圆成世间万法,对於一般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大乘见道者,却可以现观一小部分,并非全然不可思议。在知识的来源当中,现量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现前观察所得,他还能够依靠什麼?  疑有两种,一种是对于未经实证的知识存在怀疑。这种怀疑,是实证的过程当中,必然存在的,不算是烦恼。  另一种,是不应怀疑,却仍然怀疑。例如三量、四依,都是世间、出世间智者所共同承认的,怀疑三量、四依的效力,就是根本烦恼的「疑」。因為有疑见障碍的缘故,会使得他无法进入加行位修习,必须一直停留在资粮位。直到资粮修集足够,才会接受三量、四依,接受三量、四依,才有办法修习加行,乃至见道。
  观,也叫做毗钵舍那,有时候经典中也叫做观行。初果人之所以能够证果,那就是因为基于正确的观行内容做了足够说服意根的现观,因为现量和比量的获得,从而改变过去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也就是身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瑜伽师地论》总结了声闻人在做观行的时候所应该观察的对象,大致有如下几类,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观察这几种对象的自相、共相,基于如理作意下的现量观察、比量推度,而亲证六见处,断三缚结,获得“唯法智,非断智,非常智,缘生行如幻事智”。能现观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能因此悟入四谛,这便是须陀洹所应有的观的能力。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受教了,我本身也不是佛教徒而是无神论者,对宗教不太感冒只是知道点皮毛而已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修行日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