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讲究养阴,为什么又有说最后怎样修炼道家真气成为纯阳之人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易小卉:从修行的角度看西游记(历来练家都有微言大义之说,普通人能修炼到初禅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从修行的角度看西游记》&
天涯热帖 易小卉 2015-07
(卢:非常新颖的角度,作者估计是有一定修行功底的人)
作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小卉从小学时就看过了。跟大多数人一样,以前都是当做神话小说来看,里面许多精彩故事虽然说不上倒背如流,但印象都挺深刻。
  直到这几年跟师傅修炼,平时陆陆续续听师傅讲解《西游记》,才慢慢明白了,这本书并非这么简单,也明白了书里许多以前想不通的问题。
  师傅说,不管后世的人如何论证这本书是谁著的,有一点是无疑的,就是著书的这位前辈大德绝对是位唯识学大家,而且文学、道家的修为也都是顶尖的人物。
  对《西游记》这本名著,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最近网上甚至有人说倒过来看更精彩。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你不是修炼的人,其实怎么看怎么解读都没关系,喜欢就好。但如果是修炼之人,若仅是当做神话故事来读,那就是理不明了。理不明即见地不到。见地不到,修证从何谈起。
  历来练家都有微言大义之说。这位前辈大德把道佛修炼的密码隐在这些神话故事里而不明示,其实跟道门“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的戒律有关。
  师傅说,时代不同了,当今科学昌明,连造原子丨弹丨的原理都不是什么秘密,所以像修炼这种有益于人类的生命科学研究,也不应该当道门“天机”死守。
  征得师傅同意,下面我摘录一些讲解内容与同道们分享。
  日期:
  首先我们讲讲《西游记》里面取经团队的各个主角的来历。
  如果对唯识学有基础的话,其实很容易就明白著者对这些角色的安排。
  大乘佛法身心修练的理论,以楞严经所说的五蕴皆空的原则为主,所以唐僧首徒叫悟空。楞伽经主要讲唯识学理论,说的是空之后的悟能、悟净。
  楞严经主要讲是五阴区宇,楞伽经主要讲八识心王。
  悟空悟的是般若性空,悟能是转唯识相能,悟净是得如来藏净。
  悟空才能心定,悟能才得无相,悟净才见本性。
  悟空是指去除身的感受,清理心的杂乱。
  在五蕴理论里,色、受、想三个区宇属于悟空阶段。行是业力,属悟能;识是自性,是悟净。
  在唯识学里前六识是悟空,定心猿拴意马,第七识是悟能,第八识悟净。
  所以,唐僧这三个徒弟可不是瞎编出来的。
  日期:
  悟空悟的是般若性空,悟能是转唯识相能,悟净是得如来藏净。
  那么,唐僧这个师傅呢?
  佛法的核心实际就两个字:身心。
  上面几个徒弟都属于“心”,八识心王里面的骨干。
  而“身”,指的就是唐僧这具凡夫肉身。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楞严经里说修炼时会有五十种阴魔危害我们,妖魔鬼怪都想干掉我们这具肉身。
  没有这具肉身,我们什么都没有了,还修什么。
  五阴区宇的“色阴”,指的就是我们这个肉身。所以佛法修炼必须从色身开始,身体就是我们的师傅,我们必须时刻用“心”来关照“身”这个师傅,才能达到身心圆融。
  日期:
  师傅和师兄弟都到了,还缺一个角色,白龙马。
  西游记里,白龙马是一个最不被看好的角色。这马本是一个海陆空三栖的狠角色,出身龙宫,贵为太子,加入取经团队后却沦落为脚力,且毫无战斗力。其实著者这样的安排,却是大有讲究的。
  心猿意马,一武一文,左丞右相,两者都是心王的干将。心猿是所向披靡的勇士,意马是上传下达的能臣。驱魔护法靠的是心猿之力,驮着唐僧这肉身跳出三界(以海、陆、空暗喻)还得靠意马这龙王太子。所以色受想行阶段意没有出场,而到了识的阶段,它就成为主角了。
  我们以前看西游记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孙悟空能腾云驾雾,观音的法力就更不用说了。带着唐僧翻几个跟斗不就到西天了吗,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骑着马慢慢走?
  原来这可是大有讲究的。
  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佛法修炼的过程,比喻为取经。我们的心可以海阔天空,心思飞到哪里都可以;但我们的身体,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变化必须一步一步的来。所以孙悟空再能飞,唐僧也不能像现代人坐飞机一样,只能在马背上颠簸。
  日期:
  前面说了,著作《西游记》的这位前辈大德绝对是位唯识学大家。不信你看看这四个角色的出场次序:
  两界山悟空,眼耳鼻舌身,属前五识;
  鹰愁涧白龙马,意识,属第六识;
  云栈洞悟能,末那识,即俱生我执,属第七识;
  流沙河悟净,阿赖耶识,即如来藏净,属第八识。
  便是这地名都有讲究。
  孙悟空被如来压住的山也叫两界山,东边大唐界,西边鞑靼界。以此山为界,前行者千辛万苦。虽千辛万苦,也比被压在贪嗔痴慢疑之下不得解脱强。
  从两界山开始,唐僧才摘下个体户帽子,正式组建团队取经旅程。
  白龙马隐在鹰愁涧。鹰愁涧,深陡宽阔,水光彻底澄清,鸦鹊不敢飞过;因水清照见自己的形影便认做同群之鸟,往往身掷于水内。唯识学里第六识意识有个独影境的说法,这鹰愁涧里照见自己的形影说的不就是“独影境”吗?
  猪八戒藏身云栈洞。第七识为染净依,污染和清净都必须经过的渠道。如云中天梯,故称云栈洞。
  沙和尚在流沙河。那沙喻恒河沙,渡过流沙河才能到达彼岸。
  日期:
  取经团队的角色都出场了。
  下面开始,我们来看看,这些角色跟修炼有什么关系,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
  《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是中国传统修炼的基本原则。
  《西游记》全书也不例外,都是遵循这个原则铺开的。
  孙悟空离开花果山,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去求道,这是穷理阶段。
  学成之后狂性难歇,当大王,号大圣,最终被压五指山下,这是尽性阶段。
  两界山起,跟唐僧去西天取经,终成正果,这是了命阶段。
  日期:
  孙悟空这名字,是他求道时的师傅须菩提祖师给起的。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本领,也都是须菩提祖师所授。
  所以说孙悟空,自然得先说须菩提。
  须菩提教了孙悟空长生不老术,很多人就认为他是个道家人物。而且根据孙悟空前面的求道经历,把《西游记》的主题说成是一部由道入佛,贬道扬佛的著作。
  其实整部《西游记》里,讲的只是“穷理、尽性、了命”的修炼过程,并没有贬谁扬谁的问题。著作者本是佛道双修的大家,对修行人来说,道也好,佛也好,都是方便法门,只要对修道有益,不存在门派之见。只有教派人物才会困于门派之争。
  须菩提是佛的弟子,《楞严经》里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者之一,排在十一位,讲述意念空寂的修法,因观空悟道。
孙悟空初见须菩提时,有诗为证: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这个“西方妙相”“大法师”自然不会是道家人物。
  日期:
  因观空悟道须菩提祖师,虽然不是道家人物,却是精通道家的。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即是太阴,阴极转阳;婴儿者,初也。这些讲法是道家的说法。以阳气初升之“孙”为姓,以“悟空”为名,所以这猢狲是道佛的合体。
  同样道理,石卵化生暗合道家的“九宫真神”,天地为父母暗合佛法“十二因缘”的“无明”。
  但这只是讲明孙悟空的来历而已,他的真实身份,在了命阶段才揭示出来,其实是唯识学“八识心王”的“心猿”。
  看第七回,有诗为证: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日期:
  心是猿,喻心神灵动如猿,易动不易静;意是马,喻人之真意,动而不居。
  修炼内功,虚心实少腹,即“心气下降”是为虚胸,是名“收心猿”;心气降至少腹丹田,是为实少腹,心猿所收之处所,再以意守之,勿助勿忘,名为“拴意马”。
  吕祖“百字铭”里说:“动静知宗祖,无事却寻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宗气在胸,祖气在腹。记住啊,是宗祖,不是祖宗。
  而在楞严经里有一句话,“精真妙明,本觉圆净”。精真指的便是这猴精,本觉就是那匹匹白马。
  佛法修证,修身从“受”开始,修心从“想”开始。受阴和想阴尽之后,便会见到我们所说的“精真”。
  找到了它,才算“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到此才算开始修行。
  唐僧在五行山下找出这个被压住的猴精收之为徒,才能走千山过万水,开始他的取经路。受、想之后为行阴,所以孙悟空也叫孙行者,真正修练到此的人才叫修行人。
  日期:
  如果你不是修炼的人,其实怎么看怎么解读都没关系,喜欢就好。
  《西游记》不同别的书。如果你想真正读懂它,若没有真正实修过,再渊博的知识也没用。
  日期:
  标题本来想写成《从修炼角度看〈西游记〉》,结果少了个“看”字。
  师傅说,空了就是玄机。可以是“看”,可以是“读”,也可以是“悟”。
  无心者,进来看看,来者都是客,当感谢人家来捧场。
  有心者,能认真读读,给点看法,那是给小卉面子,在此谢过。
  有缘者,能从中有所感悟,对修炼有所帮助,才是小卉码这帖子的目的。
  日期:
  孙悟空跟须菩提祖师学成得道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海里找到了定海神针,成为他随心所欲的武器。道家讲阴极生阳,从海底轮发动的阳气充沛了,才有能力做到说长就能长,想变粗就能粗。实修者对此应深有体会。
  这根金箍棒日后一直伴着他闹天宫,驱妖魔,实际上喑喻修身成佛都离不开这股阳气的作用。
  这股纯阳之气,前面说过,《楞严经》里叫精真。精真不受调控会胡走乱窜,首先窜到脑后,梦入阎王殿,勾掉生死薄,再上天宫受封弼马温。为何变成管马的呢?拴意马。
  在佛法来讲,身心都必须修。身心的“心”包含“心王”的八个“识”,在《西游记》里主要指心猿。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定心猿拴意马,关于这个心猿在修炼中的作用,我们后面再细说。禅宗参话头叫你“离心意识参”,可见“心”、“意”、“识”这三个方面在修炼中的重要性。
  西游记里猪八戒是个消极的角色。好色、贪嘴、懒惰。而且经常挑唆唐僧悟空关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这样一个角色偏偏叫悟能,是不是让人很郁闷?
  好女人、爱美食,还喜欢睡懒觉,这些都是臭男人的表现,是本能。这些本能都跟我们这条懒腰有关系。这条腰,主要指脊柱内里,道家叫曹溪、黄河,《内经图》里把它形象地画成三关,下为尾闾上为玉京。
  “敕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猪八戒原为天廷管天河的天蓬水神。所以,这老猪心意下堕,冲动尾闾,挑唆精真,悟空就罢工不干了。心意上冲,冲动玉京,就会嘴馋。但这条脊柱可是我们人身的能量源泉啊!所以老猪这悟能虽说讨厌,却是修道不可缺少的角色。
  日期:
  说完悟能再说悟净。
  沙和尚这个角色在书里能量不大,挑担子的挑夫。
  但切莫小看他。“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他就是那个第八识,种识。肩挑脚走,每一步都离不开他。学过唯识学的都懂的。
  过流沙河界时,悟净把挂在脖子上的九个骷髅头,按九宫排列成筏,“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唐僧这个肉身便能渡过流沙河到达彼岸了。
  日期:
  取经团队虽然是以唐僧的名义组成,但老板却是在后台的。
  我们看看第二十二回收悟净时,悟空所发牢骚。
  行者道:“这取经的勾当,原是观音菩萨;及脱解我等,也是观音菩萨。今日路阻流沙河,不能前进,不得他,怎生处治?等我去请他,还强如和这妖精相斗。”
  取经任务,是观音菩萨从如来那里领下来的;团队组建,也是观音菩萨一手操办的。而且在取经过程中悟空搞不定的事大多得往南海跑。
  西游里为什么观音菩萨的能量这么大呢?
  这个来自南海普陀落伽山潮音洞,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民间都是当神来拜的。其实他也是佛的弟子,楞严经里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者之一。
  佛在二十五位证果的阿罗汉、大菩萨自述各自最初成道修持的方法后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
  “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文殊菩萨奉佛慈旨答:“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楞严经》里专门有一段讲修炼耳根圆通的法门。大家都在观音菩萨的加持中而不知道而已,这是佛法的第一妙法。中医讲耳根通肾。肾主情志。所以我们的身心调顺时都离不开肾气的作用。
所以,对修行人来说,如果只是把观音菩萨当神来膜拜而不知观音法门,那就不仅仅是理不明,而且有点迷信了。
  日期:
  跟取经团队有直接关联的角色基本介绍完了。
  说基本,是因为还有一个真正的主,如来。
  取经,是如来左手交右手的“买卖”。在取经过程中,也有需要如来亲自出马的时候,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他那个亲戚抓孙悟空像抓只小鸡,也只有他才能降服。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题,看看《西游记》是如何讲实修的。
  日期:
  “由道入佛”并不是《西游记》取经的主题。两界山后许多章回的题目都是道家修炼的专有术语,如“金公”、“木母”、“婴儿”、“姹女”之类。
  由“小乘”到“大乘”也不是取经的主题。虽然观音菩萨在大唐国有过叫唐僧去西天取“大乘”经书的说法,但孙悟空取经前的师傅须菩提祖师教的本身就是大乘的功夫,我们看第二回: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除了“妙演三乘教”,还“说一会道,讲一会禅”。如果说“禅”是小乘的,恐怕禅宗教派的口水都能人淹死。
  那么,著作《西游记》的这位前辈大德,到底想通过这部书向世人演绎什么呢?
  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中国传统文化。在以前,有“文化”可不是随便说的。
  易经贲卦曰: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从前的文人著书,自然脱不了“化成天下”之心。
  这位前辈大德,现在考证叫“吴承恩”。
  吾,承佛之恩。
  一看就是个托。不过那年代也没版权,真不真名无所谓。
  我承佛的恩德,自然有义务传播佛的智慧。
  日期:
  英国作家凭着一本《哈利?波特》就能赚得盘满砵满,如果承恩前辈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那是怎么样的一种风光啊。
  没有物质上的回报,但有满满的精神粮食:化成天下。
  所以,肩负重任的承恩前辈,自然没心思只是编些妖魔鬼怪的故事逗我们开心。
  那么,佛法智慧的核心是什么呢?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才是《西游记》所要演绎的主题。
  学佛之人,若能悟到这句话的真义,对佛法也就有真正的领会了。
  悟空、悟能、悟净属于“唯识”,是修行进程的阶段划分,属于横向的。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说法出自《楞严经》,是修行境界的层次划分,是竖向的。
  所以,两界山之前孙悟空功夫再高,天上天下再怎么折腾,仍然还是在欲界里,跳不出如来的掌心。
  日期:
  我们不妨来看看《楞严经》原文对欲界是怎么定义的。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忉利天,亦云三十三,居人间顶,乃帝释所居。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深处有神仙。”
  所以《西游记》里,孙悟空虽然也有资格到天上进到玉帝、神仙们的圈子,但在三界理论的划分里,仍然还是属于欲界。
  欲界的十种神仙,《楞严经》也有说法: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神仙归神仙,孙悟空跟须菩提祖师学成长生不老法,可以做“齐天大圣”,“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最终还是“斯亦轮回妄想流转”,“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日期:
  换句话说,做人做到神仙这境界,那是极大的成功了。若在天庭能遵规守距,自然逍遥自在,名利双收。
  但这也不等于是稳坐钓鱼台,一点风险也没有啊。
  像悟空、悟能、悟净之流,以及取经路上的许多妖怪,都曾经有过很潇洒的神仙日子。
  君不见,时下那些呼风唤雨,万人景仰的国师级人物,不也瞬间变成国妖了?
  欲界欲界,都是一个“欲”字,害人,害仙。
  除了这些做仙失败的神仙,取经路上其他的妖魔鬼怪,在《楞严经》里也都有说法,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日期:
  说到三界,自然不能不说六道。佛教认为六道是众生轮回之道途。
  两界山之前孙悟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摆脱六道轮回,跳出欲界。只因嗔恨心重,好勇斗狠,最终堕落阿修罗道,功亏一篑。
  欲界包括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色界和无色界都在天道。前面说的欲界中的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是天道中的一部分。
  “忉利天”,亦云三十三,居人间顶,乃帝释所居。在《西游记》里,天宫和玉帝就是根据这个虚拟的。
  “兜率天”则喻指孙悟空醉酒后误入的“兜率宫”,也在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
“四大天王权总制,五方揭谛调多兵”。这四大天王,自然指的是“四天王天”的主。
  色界天若梵行有亏损或欲界天情欲稍增都是降德。
  若于天道中,德性降落,这些天人神仙则会坠落于阿修罗道中。像悟空、悟能、悟净之流,以及取经路上的许多妖怪,都属于这类堕落者。
  阿修罗是六道众生之一,译为“非天”,此道众生有天福报但无天之德性。
  在天人鬼畜四道之中皆有阿修罗存在。
  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着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
  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
  所以孙悟空大闹天宫,喊“皇帝轮流当”,跟阿修罗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
  孙悟空从一个猢狲修成齐天大圣,完成了从畜生到神仙的六道解脱。这段精彩的
“屌丝的逆袭”,让我们慢慢回放。
  日期:
  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知道是谁的小猴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沟里。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为了赢得小伙伴们的拥载,他曾舍命冲进一股瀑布飞泉,成为部落的首领——美猴王。
  但是小山沟实现不了美猴王的远大志向。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于是,美猴王飘过东洋大海,径至南赡部洲,学成人像。
  云游了八九年余,不曾有道。又渡西洋大海,到西牛贺洲地界,访问多时,遇一老祖,成为有名有姓的孙悟空,并传给他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
  至此,猴子完成了从畜生到凡人,从凡人到仙的进化,只待荣迁仙箓名。
  其后,老孙径入东洋海底,寻得天河镇底神珍“如意金箍棒”。再在铁板桥边松阴之下,梦入地府,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九幽十类尽除名”,永远脱出地狱饿鬼道。
  随着花果山孙悟空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在天上的贵仙太白长庚星力荐之下,玉帝分别授与他“弼马温”和“齐天大圣”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成为天界的在册神仙。
  虽然后来发生了与天宫的冲突事变,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从天道贬到阿修罗道,但“齐天大圣”的威名,早已响彻江湖。
  这样的一个励志故事,起码告诉了我们几点:
  第一,猴子不但可以进化到人,而且可以进化到神仙。从而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屌丝是完全可以逆袭的真理。
  第二,吴承恩前辈投胎时投错了地方。《西游记》是年之间创作的。而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才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中国历来只有玄学的土壤,如果承恩前辈投胎在欧洲,怎么说也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不仅仅是个隐名埋姓的文人。
  第三,缺陷是完美的动力。正因为是猴子,所以才会努力去做人。历代修炼仙佛有成就者,大多少年时期身体病弱;能一辈子坚持悟道入道,皆因他们深知身心无常之苦。
  第四,如果想知道如何练就孙悟空跳出轮回的的功夫,对不起,我不能告诉你。
  因为,我也不知道。
  日期:
  我不是孙悟空,自然不知道他是怎么练功夫的。但有一点,他修的是佛道两家的功夫,这一点是无疑的。
  在《西游记》里,承恩前辈对孙悟空所练的功夫,花了不少篇幅来做介绍,我们还是回到书里去看看。
  “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上面这些,都是门派中入门弟子通用的基础功课。
  直到第七年之后,祖师才开始问他要学什么功夫。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第一、术字门
  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第二、流字门
  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第三、静字门
  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第四、动字门
  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这四样,在问过都不得长生后,悟空都说:“不学,不学!”
  结果,祖师生气了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
  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入,秘处传他道也。
  我们看六祖坛经时,也有这么个情节。
  我们来看看,祖师秘处传他什么道: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日期:
  这口首诀讲的是道佛两家的修炼要旨。
  显也好密也好,都讲性命双修,身心圆融。道家讲精气神,佛法讲无漏修炼。
  “月藏玉兔日藏乌”,不要想成是月宫里有玉兔,太阳里有黑点啊。
  丹道理论很多是暗喻,月指坎宫,日指离宫。坎宫为水主肾,离宫为火主心。
  丹书云:“肾中主气,气中真一之水,名曰真虎,所谓铅中银者此也;所谓汞者,心液之中,正阳之气,名曰真龙。心气太极而生液,液中有正阳之气,所谓朱砂者心液也。”
  “自有龟蛇相盘结”,肾主水,其神兽者“龟”也,玄武也。蛇者是心中嘉气。历来内功修炼法中的“心肾阴阳水火相济”之象,名为“龟蛇相盘结”。
  “五行颠倒”之法,讲的是龙升虎降,相遇中宫,须臾作吟啸之声,顷刻有交媾之象,龙吞虎髓,虎啖龙精,故能于恍惚窈冥之中,产生元珠之宝。
  这些解释,在内功、丹道的有关书籍里都不难找到。
  诚然,有道佛理论基础者,如果仅仅要从文字上来理解并不难。但要悟到其真义,并能在实修中行之,却是不易。
  那么,这首口诀中所提的修炼功法,与须菩提祖师前面所讲的静字门“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有什么区别呢?
  日期:
  师傅说,我写出来这个问题惹大了,弄不好会有许多口舌是非,涉及实修的问题还是少公开谈。
既然提出了,还是简单说说。
  静字门的功夫,以静心无为为主,修炼的内容更多注重于心理、精神层面。
  须菩提所教孙悟空练的功夫,则是以练气修身为主,修炼时多从身体入手。
  由精神入手的静修与由练气入手的修身还是有区别。
  我们不妨通过欲界的六欲天中的“乐变化天”的变化来分析一下。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假如把一个梅子放在你的面前,即使你不想吃它,牙齿也会自然的有发酸、流口水的感觉,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把一块蜡放在你的面前,你肯定没有吃它的欲望。
  所以,虽然你可以通过静心修炼,用精神力抑制自己不去想这梅子,但梅子现前,生理上的本能反应还是会在,你还是会忍不住流口水。
  若是先通过对身体的修炼,达到“精满不思欲”的境界,去除了你的生理本能,那么,即便梅子现前,美女如花,你也可以“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因为此时“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练气修身,是道家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所以须菩提传给孙悟空的功夫,还是以道家的功夫为根基。
  但并非只是道家才强调练身。佛法修炼也是以“四大皆空”为基础的,同样强调修炼必须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开始。
  通过调顺四大,孙悟空“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但祖师还是叫他防备着三灾利害,并传了他“见性明心”的化解功夫。
  日期:
  “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孙悟空学成回到花果山后,从铁板桥下,直下东海龙宫,找到了定海神针,成为他随心所欲的武器。
  这铁板桥也是有讲究的,修道人不可不知。人身上的这个桥,解剖学上叫“耻骨联合”。桥下的龙宫,就是俗称的“海底轮”。
  而这根定海神针,书中也有说法: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它特指什么东西,不言自明。
  道家讲阴极生阳,从海底轮发动的阳气充沛了,才有能力做到说长就能长,想变粗就能粗。
  在《楞严经》里,海底轮冲动的这股阳气叫“精真”,若能“谨固牢藏休漏泄”,再向全身扩而行之,便是修炼到了四加行的“暖法”。
  佛法的四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他弄到欢喜处,跳上桥,走出洞外,将宝贝擅在手中,使一个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
  法天象地,这是“顶法”。
  “玉帝即命工干官张、鲁二班,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设个二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司俱有仙吏,左右扶持。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
  安静宁神,这是“忍法”。
  “齐天大圣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
  金刚不坏,这是“世第一法”。
  日期:
  孙悟空通过修炼“四大皆空”,“见性明心”和“四加行”,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从石猴到齐天大圣的飞跃。
  欲界的特征是“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孙悟空这个散仙,在花果山自在惯了,仙道虽成,却未能收心养性,对安静宁神的“忍法”修炼不足,于天道中,德性降落,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打入阿修罗道,未能完成欲界的六道解脱,功亏一篑。
  五百年的漫长等待之后,直到观音菩萨接引,才能脱出五行山困压,跳出欲界。
  两界山,旧名五行山。欲界与色界的分水岭。
  两界山后的西游取经故事里,承恩前辈又将为我们讲述什么样的修练秘密呢?
  日期:
  心猿归正,孙悟空出两界山,鹰愁涧意马收缰,唐僧取经三人团,开始踏上了西天的旅程。
  西天路上的第一仗,发生在黑风山。
  这是一场惨烈的袈裟保卫战。
  说惨烈,是因为“观音禅院”师祖,二百七十岁的老院主,老寿星,因袈裟起贪念,火烧禅堂,撞墙自尽,落得个“脑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气断染红沙!”的下场。
  修道的人不会不记得,禅宗历史上也有过一出袈裟争夺的故事。
  “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这是《六祖坛经》里祖师对惠能说的话。
  禅宗衣钵,止于六祖惠能,从此不再相传。
  承恩前辈在取经路上的第一仗里选择袈裟为主题,是有深意的。
  《楞严经》里说,欲界是“报尽还来,散入诸趣”;色界是“不假禅那,无有智慧”;无色界是“定性现前,无业果色”。
  简单地说,欲界是“散”,欲界之后是“禅定”。
  所以,两界山之后的取经故事,实际上讲的都是修炼“禅定“的秘密。
  日期:
  虽然由袈裟争夺而引出禅定,但承恩前辈在书中似乎对禅宗的好感不多。
  在第二回里,把“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直接归入三百六十旁门的“静字门”中。
  在第九十八回里,编了个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的故事,并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禅宗的主要特色。不取无字之经,意思是不是说,中土禅宗未得真传?
  禅是什么?
  禅是活泼,是快乐。从禅定的概念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
  初禅叫离生喜乐,二禅叫定生喜乐,三禅叫离喜妙乐,三个都是乐,四禅才叫舍念清净。
  在欲界我们的身心处于“散”的状态,无组织无纪律。
  经过严格训练后上升到色界,进入“禅”,也即“乐”的状态。
  继续修再上升到无色界,便进入了“定”的状态。
  定也有四种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禅与四种定合称四禅八定,简称禅定。
  所以说真正的禅,说白点,就是如何让你的身心进入快乐状态。当然,这种快乐跟凡间所认为的快乐是有区别的,是修练才有的特殊愉悦。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能承担多少责任和经受多少痛苦,而在于拥有多少真正的快乐。
佛祖拈花微笑,迦叶创立禅宗,正是基于此意,“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跳出传统教宗里整日介念死的森严气氛,回复生命的活泼灵动。
  六祖之后禅宗的影响日益扩大,正式进入佛教主流。在教规律法森严死板的环境中,便再难有禅的生存土壤,所以后世有“禅宗之后再无禅”的说法。
  欲界的乐与色界的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色界禅的基础是轻安,一个修行者如果连轻安的体验都还没有过却成天说禅,骗骗别人是可以的,骗自己就免修了,白辛苦。
  但喜欢投机取巧是聪明人的天性。两界山前孙悟空求道的千辛万苦,都被聪明人故意忽略了。
  修禅的,大多也就变成了玩话头,讲空话的聪明禅了。
  日期:
  虽然是观音院僧谋宝贝,但真正窃袈裟的,却是黑风山怪,一只成精的黑熊。
  锦蝠袈裟和九环锡杖是唐僧的装备。
  观音菩萨在领取取经任务时,如来一共给了五件宝贝。袈裟、锡杖,与取经人亲用。另有三个箍儿,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是用各不同,分为金、紧、禁的咒语三篇。
  观音菩萨用紧箍咒来制悟空,而禁箍咒,则是拿来收这个黑熊怪。另有金箍咒,用来收红孩儿,这是后话。
  收服黑熊怪,菩萨道:“我那落伽山后,无人看管,我要带他去做个守山大神。”
  我们常说“虎背熊腰”,观音后山,自然是指后腰。
  所以,禅定修炼时,承恩前辈提醒我们,应收紧腰肾。
  日期:
  如来给菩萨的五件宝贝,如非修道者,当是神仙的道具,好奇一下也就是了。
  但修行人却别走眼了啊,佛祖给的东西,怎么会没点说法呢?
  如来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
  前面提过五组传六祖袈裟,传的是衣钵。佛祖传取经人袈裟,传的是智慧。
  诗曰:三宝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尽评论。明心解养人天法,见性能传智慧灯。
  锡杖是佛门法器,行脚时所携带的道具,意指修行次第。
  九连环喻禅定的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加灭尽定。
  三个紧箍儿和三篇咒语则更有讲究。“禁”者,戒也;“紧”者,定也;“金”者,金刚般若也。三者合起,喻“戒、定、慧”是也。
  三个箍儿依人、依部位各有不同的功用,修行者自悟。
  日期:
  如来给观音的三个箍儿,还有另外一个强大的功用:
  “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这种强制性的收徒行为,观音菩萨学会了,后世的许多大师们自然也跟着学会了。
  不但学会了,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威胁、利诱,各式各样的收徒法子比如来要强大得多了。
  不过与如来不同的是,他们强迫别人入门,并非都是劝人学好。
  日期:
  云栈洞收八戒,取经团队自此多了个大活宝。
  八戒的旧识浮屠山乌巢禅师,传了圣僧《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
  承恩前辈言,“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盖自唐僧西游取回真经,此经皆以《心经》之名,至今传世。承恩前辈以《多心经》名之,自是对后世各家解说此经时众说纷纭的幽默一笑。
  其实,这二百七十字的《心经》,各家解说大同小异;差别较大的在于对“色”与“空”的解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受想行识”是五阴区宇的概念,我们“以经解经”,看看《楞严经》里对“色”与“空”的解释。
  先上图,图示比较直观。
  日期:
  《楞严经》卷十: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五阴区宇就像五个重叠的小房子,“因界浅深”说的是这小房子的范围,如色阴区宇的边界:“色”是地板,“空”是天花板。受想行识与之类似。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是说,“色”边界不同于“空”边界,“空”边界也不同于“色”边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色阴”就是要到达“空”边界,到达“空”了,“色阴”也就尽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的边界是“触”及“离”,套心经的路子,就是:
  “触不异离,离不异触;受即是离,离即是受”。
  想行识,以此类推。
  由于“色阴区宇”的简称“色”与其边界名“色”重叠,导致这几句话比读绕口令还绕口,唐三藏的这首《心经》,困杀历代多少聪明人。
  日期: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楞严经》认为修道解脱的关键,还是要从“色除”,也就是从色阴区宇着手,转化色阴。
  欲界的身心与色界的身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欲界的身体我们称为
“身”,而到了色界则称为“色身”;欲界的心是“心”,到了色界称为“心王”。
  这些概念如果不明确,在后面涉及“五阴区宇”、“八识心王”这些理论时就会含混不清。
  事实上,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局限于当时的文字表达和传承等因素,佛法的许多概念,无论是佛祖还是之后的许多大德,都未能够作出系统和易懂的准确解释。佛法的没落,跟教义里许多概念上的模糊有着很大的关系。
  前面讲了,欲界的“身心”我们主要通过道家的练气修身和佛法的“四大皆空”、“见性明心”等方法来调节。那么,色界之后的“身心”又是如何调节的呢?
  我们继续往下看,后面的取经故事里,有没有隐藏色界的实修方法。
  日期:
  我们先看第二十回开头的偈子。
  偈曰: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
  从这篇偈子看,虽然承恩前辈对那些聪明禅不感冒,但对禅宗的《十牛图》还是肯定的。
  日期:
十牛图的思想基础,源自《六祖坛经》的见性法门。
  禅宗的传承和教育方法,有其特殊的味道。
  《六祖坛经》里,表面上来看,神秀各个方面都要比惠能优秀得多,但五祖为什么认为惠能才是禅宗的衣钵继承人呢?
  我们先看五祖的传法情节:
  祖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这情节,我们在须菩提传孙悟空功夫时也见过。
  这种打哑语式的问答教育,考验的是考生的机灵,也即“悟性”。
  如果是练武功,只要老师教会了,或者有一本训练手册,学生下苦功练习就能出成绩。
  禅定修炼不是形体训练,很多时候只能点到为止,更多的是要求修炼者自己觉悟。
  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身心的变化每时每刻的感受都会因人而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承恩前辈能把许多禅理寓于《西游记》的故事中,其禅修的成就可想而知。
  这样的人物,除了世间的高超学问,还需要极高的出世功夫。
  这样的修为,只能是宗师级的人物才会有。
  所以,江湖上也才会有《西游记》是全真教丘祖所撰的传说。
  日期:
  唐僧得授《多心经》后,取经团队行至黄凤岭,孙悟空大战黄风洞黄风大王。
  “那怪害怕,也使一般本事:急回头,望着巽地上把口张了三张,呼的一口气,吹将出去,忽然间,一阵黄风,从空刮起。”
  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他是躲在八卦炉中的巽位。
  巽生风,有风则无火,所以孙悟空才得以不死,也从此炼成了能够辨妖识魔的“火眼金睛”。但这回的风太厉害,真的害了眼病。
  黄风大王是个黄毛貂鼠,“本是灵山脚下的得道老鼠,因为偷了琉璃盏内的清油,灯火昏暗,恐怕金刚拿他,故此走了,却在此处成精作怪”。
  能克制这个黄风大王的,只有灵吉菩萨。
  佛经中查无灵吉菩萨这个名号。
  但在灵吉菩萨讲经处,众门人齐诵《法华经》。
  《法华经》里提到药师佛,药师佛的名号是“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我们通常说的《药师经》,是指玄奘的译本而言的。
  在佛法里,药师佛的修法,是包括了一切佛最高深的秘密的修行法门,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
  在《楞严经》里,我们也可以找到这位“灵吉菩萨”的踪迹。二十五位实地修证者中,有一位“琉璃光菩萨”,排在二十一位,讲述依风大种性悟明自性无碍的修法。
  “水”“火”“风”三劫,修行者不可不明。
  《黄帝内经》里说,“巽宫”位置上的风为“弱风”: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弱风是东南巽木宫之风,气暖而风柔,故称弱风,东南湿盛,湿气侮土,故其在人内伤于胃腑,外主肌肉身重。
  日期:
  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修炼身心是防病延年的主要手段。但现代社会医学发达,有病有痛自然先找医院解决。
  所以,不说药师佛的修法,便是一般的道佛修炼,肯下工夫的人都不多了。除了读经念咒,历史上真修药师法的人本来就不多,更别说能有成就了。
  因为其他法门可以忽悠人,反正你说见到什么佛,谁也没法证明你没有见。药师法得拿出真功夫治病救人,忽悠不了的。
  所以许多教派,都愿意去教人行善,劝人吃斋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辈子不用轮回到三界六道。
  因为谁也没法证明有没有下辈子,而谁都怕受到下辈子的轮回诅咒。
  药师佛是东方佛,阿弥陀佛是西方佛。修东方佛的是了生,更偏重于身体健康;而修西方佛的是了死,往往更偏重于解脱精神上的苦难。
  中国人的信仰大多出于功利需求。精神受创伤者,更容易接受信奉西方佛的教派诱导,万念俱灰者最需要一个精神家园。
  而身体有问题者最迫切的愿望是用最快的速度消除病痛,东方佛的修炼显然无法迅速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历代偏重修身的门派几乎都是门可罗雀。
  正法凋零,其实佛祖早有先见。
  所以,佛经中经常有这样的叮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日期:
  “战不数合,那怪吊回头,望巽地上才待要张口呼风,只见那半空里,灵吉菩萨将飞龙宝杖丢将下来,不知念了些什么咒语,却是一条八爪金龙,拨喇的轮开两爪,一把抓住妖精,提着头,两三螟,螟在山石崖边,现了本相”。
  灵吉菩萨的宝贝是“飞龙宝杖”和“定风珠”。
  “飞龙宝杖”降妖时化为“八爪金龙”。
  我们找了一下度娘,这“八爪金龙”也叫百两金,原来是《本草图经》里的一味中药,属紫金牛科,根、叶有清热利咽、舒筋活血等功效,可治风唌。
  从琉璃盏、法华经、八爪金龙,我们可以断定,承恩前辈所创造的“灵吉菩萨”这个角色,无疑应该是“药师佛”,也即“琉璃光菩萨”。
  问题是,承恩前辈为什么要隐掉“药师佛”的真名而用“灵吉菩萨”代替呢?
  日期:
  首先,是尊重。
  药师佛的名号是“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佛,是如来,是东方净土的教主。
  而灵吉菩萨只是他的弟子。
  其次,承恩前辈用这种方式来引出药师佛,其实是带有密传的意思。
  就像前面所说的,药师佛是东方佛,修身“了生”的;而当时的社会潮流却是讲“了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法的根本是“了生死”。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
  佛祖讲经四十九年,按判教的讲法,是从权教到实教,最后到圆教。《法华经》就是最后讲的三部经之一,讲的是“了生”,讲的是明心见性后的境界、修行。
  佛祖开讲《法华经》时,“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东方是药师佛的净土,结果
  “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
  “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因为阿弥陀佛在西方,而《法华经》则专放东方光明,讲药师佛的东方净土,所以这五千修“了死”的比丘,先退席了。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或许,这就是承恩前辈不愿意公开讲明自己的修行偏好的原因。
  日期:
  师徒几人行过了黄风岭,光阴迅速,历夏经秋,又到了八百流沙界。
猪八戒虽说外战不行,但面对即将加入团队的最后一名成员、小师弟沙和尚,却是勇猛无比。
  这老猪怎么说也是个天蓬元帅,论变化也有个三十六变,在取经团队里算是二号战将;而沙僧只是个卷帘大将,所以其后的取经路上多是扮演牵马挑担的角色。
  他们有个共同的地方,成仙前修炼的都是道家功夫,然后又都因为降德被贬到下界。
  先看老猪的功夫来路:
  “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
  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
  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
  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
  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
  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
  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
  再看沙僧的功夫来路:
  “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
  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
  丹道的功法,大多用专门的名词来表述;如非内行人,基本会是云里雾里。
  “金公”是心,“黄婆”是脾,但皆非指脏器而言,实指脏象之说,即“心之神,脾之意”。
  而“木母”的说法,虽说五行中水生木,水乃木之母,丹道书中极少这样提的,应该算是承恩前辈所创。
  “婴儿”者,乃肝绝肾阴的纯阳之气;“姹女”者,乃肺绝心阳的纯阴之液。
  这些道家的功夫,之所以成为《西游记》里修炼佛法时练身的主要手段,其中固然有入乡随俗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传入中土的佛法皆以理论为主,实修的秘密法门,如药师佛法之类,并未得到真传。
  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悟空、悟能、悟净这三个徒弟都是通过道家的法门练成一身本领,但他们都不算是佛法身心修炼理论中严格意义上的“修身”。
  因为,唐僧才是我们要修炼、要转变的“肉身”。
  两界山之前的孙悟空不过是个“孙坚强”而已,因为他在《西游记》里的真实身份是“心猿”。
  我们不妨看看这一回里悟空与八戒关于唐僧这具“骨肉凡胎”的对话。
  八戒道:“哥啊,既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厮战?”
  行者道:“你不会驾云?你把师父驮过去不是?”
  八戒道:“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筋斗方可。”
  行者道:“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象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象那样法儿,老孙也会使会弄。还有那隐身法、缩地法,老孙件件皆知。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孙悟空的筋斗云再厉害,也只是“心”到,而不能把师父这个“身”驮过去。
  日期:
  在冷兵器时代,人类通过内功修炼提升生命能,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不论是江湖门派,还是国家军事机构,都会把修炼的密码当成最大机密来严守。就像现在的国防高科技一样。
  承恩前辈在这一回里所说的九个骷髅,明白人当然知道其中的实修密码,不明白的就只能当是故事里的道具了。
  会七十二变化的孙悟空和会三十六变化的猪悟能,尽管自己可以腾云驾雾,但还是无法将唐僧驮过流沙河。
  最后,还是沙悟净按照观音菩萨教的法门,将那九个骷髅穿在一处,按九宫布列,并把观音给的葫芦安在当中,变成法船一只,渡唐僧过流沙河界。
  且看书中描述:
  “那悟净不敢怠慢,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那长老遂登法船,坐于上面,果然稳似轻舟。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净捧托,孙行者在后面牵了龙马半云半雾相跟,头直上又有木叉拥护,那师父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浪静风平过弱河。真个也如飞似箭,不多时,身登彼岸,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师徒们脚踏实地。那木叉按祥云,收了葫芦,又只见那骷髅一时解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见。”
  我们来看“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这句话。
  《楞严经》里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学佛的自然应该知道,“清净本然”是什么意思。
  沙悟净之所以叫沙和尚,那是因为“清净本然”,顶上功夫到家了,所以可以剃度,头光了。
  在道家里,头上泥丸宫,也有个“九宫真神”的说法。
  道经云:“真有九品,向外列位,则当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东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仙真东北向,天真东南向,灵真西南向,至真西北向。”
  如下图所示。
  日期:
  诗曰:
  奉法西来道路赊,秋风淅淅落霜花。
  乖猿牢锁绳休解,劣马勤兜鞭莫加。
  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
  咬开铁弹真消息,般若波罗到彼家。
  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乎一身务本之道也。却说他师徒四众,了悟真如,顿开尘锁,自跳出性海流沙,浑无挂碍,径投大路西来。
  这回书的题目是《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开首就点出“咬开铁弹真消息”。
  所谓的“铁弹”,也就是我们的脑壳,通过“不离乎一身务本之道”的修炼,开窍了,“了悟真如,顿开尘锁,自跳出性海流沙”。
  从佛法实修来说,是清净本然;从道家实修来说,是阴尽神升。所谓殊途同归,头顶都会有实修反应。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承恩前辈确实是个实修者,不然是无法体会到这个实修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的。
  日期:
  全书至此,取经团队成员全部到位。
  计有:师傅唐僧,大徒弟孙悟空,白龙马三太子,二徒弟猪悟能,三徒弟沙悟净。
  前面说过,孙悟空是代表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前五识”,指的是定心猿,悟“般若性空”;
  白龙马代表第六识“意识”,指的是拴意马,讲作意;
  猪悟能代表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转“唯识相能”;
  沙悟净代表第八识“如来藏识”,指的是得”如来藏净”。
  我们不妨看看承恩前辈这首偈子:
  “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
  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
  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
  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
四片黄藤蔑:悟般若性空、作意、转唯识相能、得如来藏净。
  长短八条绳:第一到第八识。
  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五阴区宇的色、受、想、行。
  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禅定区间从色界起到无色界止。
  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九次第定至圆满。
  从中可见承恩前辈之机心。这可不算我瞎编吧?
  日期: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
  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
  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
  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唐僧师徒四人,经过黎山老母所变化的富孀莫贾氏,以及观音、普贤、文殊所变化的三个美女真真,爱爱,怜怜的考验,除了猪八戒这个代表人类本能的呆子外,都通过了考试,过了初禅。
  所谓初禅,《楞严经》中有定义: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日期:
  “试禅心”这一出戏里,承恩前辈安排出场的考官都是大有来头的。
  “黎山老母”这个女仙婆,教出的弟子总是凡心未绝,其中以白素贞白娘子最负盛名,所以观音请这老仙婆以“莫贾氏”的面目来考验唐僧的凡心。
  普贤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
  文殊代表大智,象征“智慧”,普贤代表大行,象征“德行”,观音代表大悲,象征“慈悲”。
  所以普贤所化之“爱爱”自然是考老猪的德行,文殊所化之“真真”考的是悟能的智慧,观音所化之“怜怜”考的是猴子这土匪山大王的慈悲。
  考查结论:
  “从正修持须谨慎,扫除爱欲自归真”。
  日期:
  道也好,佛也好,都是方便法门,只要对修道有益,不应存在门派之见。
  我们看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承恩前辈通过唐僧和四老的对话,表达了对佛道两家的看法。
  四老俱称道:“圣僧自出娘胎,即从佛教,果然是从小修行,真中正有道之上僧也。我等幸接台颜,敢求大教,望以禅法指教一二,足慰生平。”
  长老闻言,慨然不惧,即对众言曰:&
  “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识,遂可扫除。菩提者,不死不生,无余无欠,空色包罗,圣凡俱遣。访真了元始钳锤,悟实了牟尼手段。发挥象罔,踏碎涅般。必须觉中觉了悟中悟,一点灵光全保护。放开烈焰照婆娑,法界纵横独显露。至幽微,更守固,玄关口说谁人度?我本元修大觉禅,有缘有志方记悟。”
  四老侧耳受了,无边喜悦,一个个稽首皈依,躬身拜谢道:“圣僧乃禅机之悟本也!”
  拂云叟道:“禅虽静,法虽度,须要性定心诚,纵为大觉真仙,终坐无生之道。我等之玄,又大不同也。”
  三藏云:“道乃非常,体用合一,如何不同?”
  拂云叟笑云:
  “我等生来坚实,体用比尔不同。感天地以生身,蒙雨露而滋色。笑傲风霜,消磨日月。一叶不凋,千枝节操。似这话不叩冲虚,你执持梵语。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空费了草鞋,不知寻个什么?石狮子剜了心肝,野狐涎灌彻骨髓。忘本参禅,妄求佛果,都似我荆棘岭葛藤谜语,萝壮浑言。此般君子,怎生接引?这等规模,如何印授?必须要检点见前面目,静中自有生涯。没底竹篮汲水,无根铁树生花。灵宝峰头牢着脚,归来雅会上龙华。”
  日期:
  《西游记》的主旨是既扬佛,也弘道,讲的是三教至尊。承恩前辈在取经前的故事里对此早有鲜明的立场。
  书中第十一回,唐太宗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
  太史丞傅奕,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表曰: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闻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太宗闻言,遂将此表掷付群臣议之。
  时有宰相萧星,出班俯囟奏曰:“佛法兴自屡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非圣者无法,请置严刑。”
  傅奕与萧星论辨,言礼本于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萧星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
  萧星但合掌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
  太宗召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问佛事营福,其应何如。
  二臣对曰:
  “佛在清净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禅师有赞幽远,历众供养而无不显;五祖投胎,达摩现象。自古以来,皆云三教至尊而不可毁,不可废。伏乞陛下圣鉴明裁。”
  太宗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陈者,罪之。”
  遂着魏征与萧星、张道源,邀请诸佛,选举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坛主,设建道场,众皆顿首谢恩而退。自此时出了法律: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
  日期:
  但若据此而认为承恩前辈是个虔诚的三教信徒,那就大错特错了。
  书中表面看来讲三教都尊,其实那是客气话,谁也不得罪。但如果全面点,仔细点看,实际上是三家不靠,取各家之长而已。
  这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我们来看看第八回那一篇著名的《苏武慢》前几句: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磨砖不能作镜,积雪又岂能为粮。单靠念啊拜啊,是难以成就的,折腾几十年,往往到头虚老。
  所以,承恩前辈想要告诉世人的,是“实修才是正道。”
  让我们回顾一下书中讲的实修路线。
  按照“穷理、尽性、了命”的总原则,先是采用“显密圆通”的法门调顺“地水火风”,达到“四大皆空”;之后,用“见性明心”来消除“水火风”三灾;然后再通过“四加行”的“暖、顶、忍、世第一”来修炼到“世间法”的顶峰。
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欲界定之前的修炼过程,也即“穷理、尽性”两个阶段。在禅宗三关里叫“看破关”和“放下关”。
  两界山后的取经是“出世法”,说的是色界、无色界的修炼过程。实际上是“了命”阶段。在禅宗三关里叫“自在关”,也叫“末后牢关”。
  洛浦禅师有句名言:“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讲的就是禅宗三关:初关、重关、末后牢关。我们身体就是铁围山,你破不掉,飞不出去。所以“穷理、尽性”之后,必须破“末后牢关”才能“了命”。
  日期:
  “世间法”和“出世法”,在教派里是非常玄乎的概念。但在实修理论中,只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境界概念而已。
  “世间法”指的是“形而下”的境界,“出世法”则是指“形而上”的境界。
  《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我们用气脉之类的有形、可感觉的方法来修练,达到身心健康,这种情况属于“形而下学”;而在气脉有成的基础上,用作意来提升意识能量等级,使得身心状况升华到更高、更圆融的境界,是“形而上学”。
  无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的实修方法,在冷兵器时代都是极为机密的“杀器”,公开的典籍中都不会有详细记载的。
  这也算是前人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吧。
  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里,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
  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所以承恩前辈虽然有心“化成天下”,也不能明说,秘密都在书里,留待有缘者自己去悟。
  日期:
  有《西江月》为证:
  色乃伤身之剑,贪之必定遭殃。
  佳人二八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
  只有一个原本,再无微利添囊。
  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
  四圣试禅心的结果,猪八戒虽然羞耻难当,但也保证,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
  而唐僧不忘本,也通过了考试,过了“初禅”。
  行者遂领师父上了大路。
  行至万寿山,山中有一座观,名唤五庄观,观里有一尊仙,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
  那观里出一般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
  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
  所谓地仙,《楞严经》十种仙里排在第一位:“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孙悟空等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所以在这个地仙之祖面前不堪一击。
  孙悟空在之前也曾“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
  这人参果是天开地辟之灵根,也叫做万寿草还丹。闻一闻,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活四万七千年。
  这个人参果的故事挺长,从“万寿山大仙留故友”讲到“观世音甘泉活树”,共三回才讲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这是讲丹道修炼的故事。
  真的是这样吗?
  镇元子,地仙之祖。
  元者,初也。
  人参果,天开地辟之灵根。
  合起来,是“初果”。
  佛法里,初禅的果位,叫“初果罗汉”,也叫须陀洹。
  中文的意思是预流果。
  预流就是入流,入什么流呢?入到圣人之流了,已经站到圣人队伍里去了。
  “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似脱胎换骨,神爽体健”。
  唐僧这凡胎肉骨,吃了这人参果,得了“初果罗汉”果位,自此进入圣人之流。
  承恩前辈这个谜语,藏得真深。
  这样的智慧,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日期:
  长老自服了草还丹,进入圣人之流,算是脱了凡胎,但还未算真正到了脱胎换骨的程度。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才是讲脱胎换骨的实修方法的。
  承恩前辈创造了“白骨夫人”这个妖精角色,让“三藏法师”这位唐朝著名的一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唯识学大家,75部,总计1335卷经论的翻译者,蒙冤了几百年,变成了大众眼里“迂腐”、“伪善”的凡夫。
  如果实修者也只是当成“妖精”故事来看,那和唐僧把“妖精”当成善人一样,没什么区别。“迂腐”也就罢了,还得加个“笨”字,枉费了承恩前辈的一番苦心。
  白骨观是佛陀教导的止禅40种业处之一,是用来修习定力的。
  学佛修道,应由白骨观达到“身空”,走禅定的路子,必须在色身上修忘身的功夫。
  《楞严经》里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方法的第二位,观察色相修法的优波尼沙陀就是修炼白骨观成就的。
  孙悟空这“三打”大有玄机,实修者自己去悟。
  但白骨观的实修还是有明师指导为好,不可乱玩啊!
  日期:
  孙悟空这猴子虽然也入了仙道,但毕竟是山野村夫出身,不懂人情世故。
  那师傅原本只是认定这妖精扮的女子是好人,而孙悟空却辩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
  你看看,一点面子也不留给别人。
  这长老原本无此心,便是有此心也不能说破。读书人最看重的就是面子。善心固然重要,但既然是去取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妖精降妖,打打杀杀那都是自然的事情。
  杀妖怪没问题,可你得给点面子我这师傅啊!
  前面观音都拿美女试过我了,我也是经过考试才拿到初禅学位的,你这猴子却说要在这荒山野岭帮我圆房成事,太不拿我这师傅当事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滚!
  这叫色心虽去,嗔念未除。
  再经老猪那呆子撺唆,三藏晦气到了,也不管手下无人,负气将猴子逐离,才有后面黄袍老怪的故事。
  老猪心意下堕,冲动尾闾,挑唆精真,悟空罢工不干了。意马忆心猿,现出原形逼老猪请回悟空,降服妖怪。
  在后面的四回故事里,承恩前辈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实修秘密呢?
  日期:
  第二十九回,题目是“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
  这个“承恩”,是八戒承公主相救之恩。
  我们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估计十有八九也是个化名,是暗喻“吾承佛之恩”的意思。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
  清除五毒心是修行的重要内容,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
唐僧虽然不贪色,但这“嗔”还是去不掉,所以气愤之下,立下文书把孙悟空赶走。
  初禅叫“离生喜乐”,唐僧虽然到初禅了,但这个“禅”的乐还不稳定,到了二禅才是“定生喜乐”,才讲定的境界,这是真正的“定”。
  真正得定的时候,才到“乐”的境界,心境的更喜,才够得上“定生喜乐”。
  定心猿,拴意马。在二禅前这心猿是靠紧箍咒来定,到了二禅之后这猴子才算是真心自觉,而此后的取经路上,唐僧也就极少用紧箍咒来威胁孙悟空了。
  书上特意讲了孙悟空从花果山返回的路上,跑到海里洗澡。
  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
  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
  至此,实修进入二禅“定生喜乐”。
  化身“黄袍老怪”的奎木狼,本是上界的星宿。那宝象国王公主,亦非凡人。她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欲与奎木狼私通,奎木狼恐点污了天宫胜境,玉女思凡先下界去,托生于皇宫内院,是奎木狼不负前期,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她到洞府,与她配了一十三年夫妻。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奎木狼”和“侍香的玉女”这对天上的鸳鸯,来人间一次,把所有的债务清了。
  而佛法里的“二果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
  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
  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继续修行,贪瞋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
  所以,这四回故事讲的是“二禅”和“二果”。
  这天才的构思,真够绝。
  不管你服不服,反正我服了。
  日期:
  没有“易”、“医”的深刻认知,难知“道”的神奇;没有“道”的身体力行,也不容易进入到“佛”的奥秘境界。
  心经里说的“真实不虚”,可不是谁都有资格说的。那是只有当修行到达一定境界时,才会有的真实感叹。
  真正的佛法是“形而上学”,但佛法这个“形而上”的学问并非高不可及。对未入流者,会觉得它是玄学;而只有进境者,才会明白《法华经》里世尊所说的“止止不可说,我法妙难思”。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计划五年内商用。
  五年后说不定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上面没坐人的车子在街上跑。
  假如有人与世隔绝三十年后重新出来,看到这种情景估计会被吓个半死,以为不是撞着鬼,就是遇见了神。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软件系统,需要同时“紧盯”熙熙攘攘的街上的数百个目标,包括行人、车辆,做到万无一失。
  而需要处理的信息是如此巨大,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转换,更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中心。
  将这一切变成了可能,在三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而这一切的实现,得益于人类这三十年知识爆炸,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
  在这个智能时代,会有越来越多让前人“妙难思”的创新出现。
  诞生于2500年前的佛法,同样以“智慧”为核心。
  王子出身的佛陀,绝对不会有耐心只是去教我们如何做个好人善人。
  苦修十二年悟出的佛法,不会仅仅是一碗古董级的心灵鸡汤。
  这个“智慧”,以调节“身心无常”为目标,更强壮的身体配以更崇高的心灵,让我们进入身心的圆融,也即“智能调节”状态。
  佛祖没有高高的站在神坛上。
  这个伟大的时代,更能让我们感到,他离我们是如此之近。
  日期:
  “四圣试禅心”说的是去“贪”,唐僧负气赶走悟空是修“嗔”,奎木狼和玉女断情缘是绝“痴”;“贪”“瞋”“痴”减薄,便证得二果“斯陀含果”。
  初果罗汉因为余习未断,所以要七还人间。二果罗汉,只有一次回转人间,所以奎木狼和玉女下凡的故事,说的是唐僧证二果。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还果,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了可以不迷。
  所以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得元神之助不迷了,也就是说到三果了。
  要到四果阿罗汉的果位,才算在这个世间成就。
  阿罗汉是译音,阿是无的意思,阿罗汉就是无生,永远没有烦恼,没有魔障,心中之贼拔去了,此心永远清净光明,这是阿罗汉果。
  看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
  “那长老闻得,亦开茅塞。正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
  四禅四果的故事,也到这为止了。
  日期:
  再往下的这个取经故事,便不这么容易解了。
  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说的是乌鸡国王托梦给唐僧,说他被沉尸井下,求唐僧降妖救难。
  孙悟空上离恨天宫兜率院内,见太上老君,把他九转还魂丹求得一粒来,让国王起死回生。
  而这妖怪,原是文殊菩萨坐下的一个青毛狮子,居然是佛旨差来报私仇的。
  佛也兴报私仇?
  文殊菩萨对悟空解释道:
  “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
  这个故事讲的一是国王起死回生,拜唐僧为师;二是佛替文殊菩萨报私仇,让青毛狮子扮妖怪报复国王。
  这跟修炼有什么关系呢?
  《楞严经》里,在讲完色界十八天后有一句话: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回心大阿罗汉”就是四禅四果之后,转入菩萨乘了。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所以证“四果罗汉”后必须转过来,这叫“转识成智”。
  否则便会走入另一条歧路,成为“不回心钝阿罗汉”,“穷空不归”,便入轮回。
  从三界的讲法,色界结束,后面将进入无色界。
  从实修的角度来讲,自此进入菩萨乘修炼。
  如果说两界山是欲界与色界的分水岭,那么,乌鸡国就是外道与佛法的转折点。
  佛说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佛道以及外道共有的,包括盘腿打坐作功夫等等修定之学,都是共法,但并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共法,“转识成智”,以智慧为核心才是佛法。
  我们如果只是按照修气脉修身体的路子走,其成就充其量都是在初禅、二禅,最高不过三禅的境界。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还果,三果后可以直接从天上证四果入涅槃。
  阿含经说: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梵行已立,我生已尽。修行者到了这个境界,便会生出极大的厌离心。向人世间作个揖,大家再见,不再来了。
  佛祖慈悲,并不乐见教出这许多的“自了汉”。对治的法门,便是加给修行者一个“渡人”的责任和义务。
  欲得圆满,必须重回凡间俗世积累功德,这就是菩萨道。
  日期:
  “炎炎烈烈盈空燎,赫赫威威遍地红。
  却似火轮飞上下,犹如炭屑舞西东。
  这火不是燧人钻木,又不是老子炮丹。
  非天火,非野火,乃是妖魔修炼成真三昧火。
  五辆车儿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
  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
  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彻通灵。
  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
  妖邪久悟呼三昧,永镇西方第一名。”
  好一把三味真火!
  转向菩萨乘后的这一回,讲的是红孩儿的三昧火,烧得孙悟空三魂出舍,气塞胸堂喉舌冷,差点魂飞魄散丧残生!
  我们前面讲过,如来一共给了观音菩萨五个宝贝。最后一个宝贝“金箍咒”就用在了红孩儿身上。
  这一回里,承恩前辈又留下什么哑谜给我们猜呢?
  日期:
  进入菩萨乘修行,“转识成智”是获得智慧的根本途径。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
  “识”是指“心王”八识,“眼耳鼻色身”前五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如来藏识。
  “识”是“心识”,“智”是“智慧”。
  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
  问题是,如何“转识成智”呢?
  我们先来看看《八识规矩颂》。
  以第三颂说明前五识的转智: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以第六颂说明第六识的转智: &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以第九颂说明第七识的转智: &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以第十二颂说明第八识的转智: &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诚然,玄奘和许多前辈大德不辞劳苦,引进和翻译了一大堆佛法理论,对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功不可没。
  但说实在的,如果单靠学习这些理论,天天念经修心就能成佛,那么满世界都是佛了。
  这些经典里,更多的属于佛法的系统说明书,缺乏详实的实修方法,在实际修行中的可操作性很低。
  无奈之下,后世的修行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摸来摸去,也算是摸出了一条具有中土特色的大乘佛法之路。
  六祖惠能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摸行者。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转识成智的修证次第,《六祖坛经》里有个说法,叫做“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
  意思是说,第六识、第七识在因位上就可以转识;前五识、第八识则在果位上圆满。
  为什么要先从第六识意识开始转呢?
  按照楞伽经的说法,只要先消除能接受习气熏染的虚妄分别事识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识自然消除,这样就是灭了识相,就是恢复了如来藏识的真相。
  有了六祖引路,承恩前辈讲实修自然也是从第六、第七识入手。
  前面提过,在《西游记》的角色里,第六识是用白龙马来代表,第七识是用猪八戒代表。
  前五识定心猿,第六识拴意马;如来给的戒、定、慧三个箍儿,紧箍咒定心猿,最后这个金箍咒就是拴意马的。
  拴意马是通过红孩儿的故事来表达。
  红孩儿的三味真火,按丹道的说法,一是膀胱的“民火”,二是肾的“相火”,三是心的“君火”。
  但在佛法里,三昧,亦译“三摩地”,意即“正”、“受”、“定”,通指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想要达到不散乱,办法就是把意拴住。
  “好菩萨,将箍儿迎风一幌,叫声:变!即变作五个箍儿,望童子身上抛了去,喝声:“着!”一个套在他头顶上,两个套在他左右手上,两个套在他左右脚上。”
  “颈项里与手足上都是金箍,勒得疼痛,便就除那箍儿时,莫想褪得动分毫,这宝贝已此是见肉生根,越抹越痛。”
  “只见他丢了枪,一双手合掌当胸,再也不能开放,至今留了一个观音扭,即此意也。”
  金箍锁紧的身体就像一个“壶”,吕祖说“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洛浦禅师也说“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所以,这个“观音扭”,就是第六识“转识成智”的实修功夫。
  第七识的“转识成智”,跟猪八戒这个天蓬元帅所管的天河有关。
  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讲的是“抽铅添汞”。
  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讲的是采药过夹脊双关,“运转河车”。
  名不正则言不顺,能做名门正派谁愿意走旁门。
  摸着石头过河的承恩前辈,把这些实修法门蔵着掖着,实在也是出于无奈。
  佛法也罢,丹道也罢,“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修行有利就是好法,做实事总比高喊大道理有益。
  对于绝大多数修行者来说,都是业余性质,时间和精力有限,能修炼到初禅已经是非常之了不起的成就了。
  所以,再往后的取经故事,也就没有继续再解说的必要了。
  但追求神奇之心人人都有,就当是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吧,我们再讲一个“出阳神”的故事。
  出阳神是道家的讲法,在佛法里,指的是“意生身”。
  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里的“六耳猕猴”,就是个“意生身”。
  “意生身”是第七识意根所生之身。
  意生身者,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是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
  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是现量,第六识是妄想,第七识是执着。若破了妄想执着,第七识就会出来,出来一次,就会形成一个意生身。&
  《楞伽经》列举了三种意生身:
  一是“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为初地至七地菩萨所证得,到三、四地才显现;
  二是“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为八地至十地菩萨所证得;
  三是“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乃等觉和佛所证得。
  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都是等觉位的大菩萨,妙觉菩萨就是佛。
  “六耳猕猴”属于“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以连“等觉位”级别的观音菩萨都无法辨别,只有找到我佛如来。
  我们来看书里的描写。
  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
  菩萨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宫、地府,亦俱难认。特来拜告如来,千万与他辨明辨明。”
  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
  菩萨又请示周天种类,如来才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
  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
  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所谓“六耳”,是指没有舍离“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得到的是邪魔“意生身”,没有真能达到“得自觉圣智善乐”的境界。
  “意生身”还不是佛身。菩萨未成佛之前只有二身,一是肉身,二是意生身,也叫变易身。
  变易身,就是变易生死之身。修行人有两种生死:一是分段生死,二是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三界内的生死,还没有跳出三界。
  真身还未修得圆满前,孙悟空与这“六耳猕猴”缠得难解难分。
  转八识成四智后,证得佛果,才能圆满法报化三身:
  由“大圆镜智”现佛之法身;
  由“平等性智”现佛之报身;
  由“妙观察智”及“成所作智”现佛之百千亿万化身。
  日期:
  按照三界的概念,所谓的“色”界,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中的“色”,“无色界”就是去了“色”之后的“受想行识”。
  “意生身”是在受阴尽之后出现,楞严经说: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受阴尽之后初步得的是“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为初地至七地菩萨所证得。
  “六耳猕猴”属于“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是最高级别的“意生身”。承恩前辈在这里以“周天种类”来引出这个和等觉菩萨平级的“意生身”,只是出于写书的需要而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修炼道家真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