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三年三月谁发动了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战争

下次自动登陆
其他方式登陆:
军衔:(下士)经验:博客访问:
张海祥的博文>>
字体大小:
标签:朝鲜 美国 中国&分类:
(本文是笔者在2007年8月为香港信报撰写的一篇文章, 适合在当前东北亚局势予以重温, 从而为亚太战略局势寻找新的启示)&
正当总理温家宝刚刚于二零零七年四月上旬完成他在日本的「融冰之旅」,美国、日本、印度却在四月的中旬开始了三国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在此之前的二零零七年三月十三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与到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签订了「日澳安保条约」,「条约」的中心内容声明:日澳两国决定设置由外交、防务官员组成的「日澳安全保障磋商委员会(2+2)」,并就救灾、反恐、情报共享以及共同军演等方面合作。一个以美、日、澳、印为首,目的在亚太区内围堵中国的军事同盟自此隐约成形。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苏联及东欧社会阵营解体以来,全球政治格局正朝单极方向发展。美国不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及军事强国,而且在进入廿一世纪之初主导了全球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发展方向。&朝核危机引发六方会谈
在中东,尽管美国及其盟友英国未能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美英联军仍然在二零零三年三月廿日,以伊拉克拥有大杀伤力武器为借口,启动了对巴格达的大规模军事侵略。四年多过去了,以美英为首的十六万联军仍然陷入与伊拉克武装力量的游击战中。在亚洲,朝鲜半岛局势由于朝鲜发展核子军事装置而转趋紧张。正当美英联军在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刚刚于二零零三年四月中旬结束,美国已急不及待就朝鲜核武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外交工作。零三年四月下旬,美、中、朝在北京就后者的核设施问题召开了「三国会议」。虽然平壤多次坚持必须首先与美国就核设施及美方曾经承诺的经援问题展开「双边会谈」 (Bilateral talk),才愿意进入「多边会谈」(Multi-lateral talk)的阶段。然而,紧接着韩国总统卢武铉于二零零三年七月上旬访问北京,并且和国家主席胡锦涛见面;以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以特使的身分,于七月中旬在北京、平壤、和华盛顿三地之间「仆仆风尘」,为朝鲜半岛危机的解决进行积极的斡旋工作后,朝、中、俄、美、韩及日本以「双边谈判的框架」就相关问题于在二零零三年八月至零五年十一月期间在北京先后展开了五轮的「六方会谈」。可惜的是,五轮的「六方会谈」也未能谈出一个各方都满意的具体解决方案。
二零零六年十月九日,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由于平壤试爆了一个核子装置而达到了临界点。对于北京而言,平壤这个行动具有正反两面的意义。首先,中国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来发展经济建设。朝鲜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美国及其在亚洲的盟友-日本-对亚洲地区事务的干预,特别是「台湾问题」。 而另一方面,如果平壤在朝鲜半岛拥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朝鲜半岛的局势可能失控,这种情况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周边邻国态度影响朝鲜局势
朝鲜半岛局势是否能够维持稳定,本质上决定于南北双方人民的意愿,但朝鲜半岛周边邻国的态度对半岛局势的好坏却起着催化的作用。
自从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推行了「阳光行动」,以及随后亲自访问朝鲜的「破冰之旅」,为南北双方接触取得了一个突破性的成果后,南北双方在「血浓于水」的「民族意识认同」下加强了两地人民的交往.两地人民亲属并且在相隔五十多年后多次获得安排见面。对于韩国人民而言,两地亲人团聚的感人场面仍然历历在目。南北双方;特别是韩国,并不希望这些成果一朝「化为乌有」。其次,韩国是第一个从亚洲金融危机恢复过来的国家,经济起飞的势头直追日本。综观亚洲金融危机后地区内国家的经济复苏和发展情况,除了中国位列第一外,韩国的经济发展显然是「前途无限」。因此,不论是一般的老百姓、商人企业家们、以至韩国的朝野,都不希望南北双方在这个时候再起干戈。从卢武铉总统就任以来,先后访问美国和日本,然后还是于二零零三年的七月上旬访问北京的行动,并在朝鲜试验了一个核子装置后仍然采取了克制的态度看来,韩国处理朝鲜半岛危机的策略显然是走了「对头路」。
日本对朝鲜核武问题的心情,看来比韩国来得更加沉重。日本对朝鲜半岛局势的担忧,最少是基于下列四个原因。首先,日本和朝鲜人民在历史上有过一段「很不愉快的时期」。日本曾经统治朝鲜半岛这个殖民地长达三十多年之久,为朝鲜人民带来了不能忘怀的痛楚。对于日本而言,假若朝鲜半岛上南北双方的关系转趋友善并最终统一,鉴于日本和朝鲜人民「历史上的伤痕」,日本对这个统一后的邻国有一种「潜在威胁的预感」是可以理解得到。其次,如果朝鲜半岛上南北双方关系转趋恶劣从而引发军事冲突,东京恐怕平壤会将日本视为与韩国和美国同一阵线而可能会遭「池鱼之殃」。况且,朝鲜半岛上南北双方一旦开战,美国和日本很难得以避免卷入漩涡。再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韩战以来,朝鲜半岛一分为二,韩国的存在被日本视为一道阻隔朝鲜的屏障,如果韩国被朝鲜武力统一,这道军事缓冲地带将会从此消失。最后,朝鲜的导弹技术在最近的几年间发展惊人,不但直接威胁韩国的安全,而且试射的范围已能涵盖日本本土。
起码基于上述的四点考虑,着力维持朝鲜半岛处于一个长期分裂并且不和亦不战的状态,便成为日本处理东北亚问题政策的「最优选择」。
对于美国而言,朝鲜的常规军事实力在现阶段对美国并不具备任何威胁。况且,朝鲜现时的经济条件亦未有能力在一定时间内对大规范的常规军事行动作出足够的后勤支持。但是,发展及使用小型的大杀伤力武器,例如可移动性核子军事装置来做成大量的人命伤亡,是朝鲜以现时的国力,能够与如美国的这些超级大国讨价还价而又具有「杀伤性规模经济」效益的手段。
由于「九一一」的梦魇影响了美国对所谓「不友好国家」的政策由「事后追究」转变为「主动出击」,期望最终能够对类似的恐怖袭击得以「防患于未然」。所以,美国对所谓「邪恶轴心国」成员之一而又可能拥有三两件核子武器的朝鲜更是「耿耿于怀」,何况朝鲜最终证明了本身具有核武的军事能力。鉴于朝鲜的地理位置以及国际关系网络并不能与伊拉克的「个案」相提并论,而后者已经使美国在军事上泥足深陷,因此,华盛顿要是希望能够有效地处理朝鲜问题,就必须要有「投鼠忌器」的态度,往后在北京举行的「三国会议」以及其后的五轮「六方会谈」,就是在这种背景的情况下得以召开。&
国际权力均衡有利和平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角度来看,归根究底,国际间能够维持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国与国之间政治及军事力量的均衡及相互制衡从来就是必然的要素。在前苏联和美国五十多年的冷战时期,尽管有一件「古巴飞弹危机」的事件,总的来说国际间还是维持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然而,时移势易,当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以后,部分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更脱离变天后的苏联而投向美国及北约的怀抱,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经济及军事强国,国际间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平衡从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军事冲突由是「此起彼伏」。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冲突主要是由冷战结束后剩下来的超级强国及其盟友所主导。廿十世纪末巴尔干半岛的军事冲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前南斯拉夫由于种族及宗教冲突而发生内战,美国及其北约盟友乘机对巴尔干半岛这个曾经燃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烽火的「兵家必争之地」,通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以平息「种族灭绝」为借口出兵,前南斯拉夫从此「天下六分」。基于政治及军事力量的均衡,是维持国际间和平稳定要素的逻辑,重新建立一个国际间政治及军事的相互制衡力量,从而起码能够使局部地区在短至中期维持一个「不和亦不战」的状态,是自后冷战时期以来,国际间能够维持和平稳定的重要战略部署。
站在中国和朝鲜半岛南北二方的利益立场来分析,朝鲜半岛问题既是「危机」,亦是「契机」。为了要实现国家复兴的目标,中国一方面不时对国际小区声明和平发展是中国的长期国策,从而尽量减低国际社会由于「中国威胁论」宣传战所引起对中国崛起的猜忌,而另一方面却通过「经贸外交」的战略致力发展周边睦邻关系,从而维持中国周边地区政治及军事形势的稳定。然而,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出发,中国着力于维持中国周边地区政治及军事形势的「绝对稳定」,比维持中国周边地区政治及军事形势的「相对稳定」的难度较高并且成本高昂。就以朝鲜半岛核危机为例。以朝鲜这样一个经济条件如此困难的国家,最终能够实实在在地成功试爆了一个核装置,这个「试爆」在在显示了「两个事实」。第一,朝鲜已经掌握了相关核技术的知识水平以及拥有一支核技术人员的队伍,而这样的技术知识水平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队伍并不会由于朝鲜宣布关掉了这个核设施而消失。第二,如果朝鲜是依靠自供自给的基础来制造这个核爆装置,这个「核试爆」则显示朝鲜已经具备了制造核武从部件、装配、到试爆的物质后勤支援能力。这「二个事实」却引起美朝二方在往后的博奕部署。首先,不论美国、日本、抑或是韩国没有可能不明白这「二个事实」的客观存在。现在,由于朝鲜已经向国际社会证明关掉了宁边核反应堆,因此,美国及其盟友必须要理行承诺而对朝鲜提供相应的经济援助,从而改善朝鲜的经济困难。然而,由于朝鲜现时所拥有的「核武潜力」不会由于宁边核反应堆的关闭而从此「烟消云散」,谁也明白到朝鲜的经济条件一旦得到改善,军事上的物质后勤能力亦会相对地加强,美国及其盟友的物质经援无疑是间接协助朝鲜获得总体国力的提升,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美国及其盟友的本意。具备了这个博奕的「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美国及其盟友是否会实现对朝鲜长期提供实质经援的承诺便成为一个疑问。其次,在朝鲜于二零零六年十月核试爆之前,五轮的「六方会谈」都几乎陷于僵局,美国并冻结了朝鲜在澳门汇业银行的2500万美元资金。然而,自从朝鲜的核试爆后,相关的问题却「迎刃而解」。现在,朝鲜已亮出了拥有「核武潜力」的底牌,面对美国是否实现经济援助的承诺的不确性,如果朝鲜真的完全关闭了所有的核设施,朝鲜将从此失去一个可以和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假设朝鲜拥有「核武潜力」是可以争取得美国经济援助的主要因素,为了要保证美国以源源不绝的经济援助,来作为交换朝鲜不发展核武器的条件,朝鲜的核技术人员队伍和相关的物质后勤支持设施,就算不是秘密地进行运作,也将会长期处于一个「准启动」的状态。至此,现阶段的朝鲜半岛局势是否会朝「无核化」的方向发展,已经超出了中国可以协调的范围之外。韩国对朝鲜核试爆的反应并不如预期的强烈,其中原因起码有二。首先,韩国在过去多年间已经与朝鲜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固定的沟通模式,南北两地亲人并且多次获得安排团聚。与此同时,韩国近年来对朝鲜的物质支持亦使朝韩关系自韩战以来处于最好的时刻,因此首尔并不认同平壤会核袭韩国。其次,众所周知,韩国与日本就独岛主权发生争议。在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朝韩的态度显然是坚持一致。碍于韩国和日本名义和实质上都是美国在亚洲的盟友,韩国因此未能与日本在独岛主权争议上作出过份的反应。朝鲜的核问题却间接帮助韩国对日本在独岛主权争议上产生某个程度的制约作用。&
朝核危机对中国的启示以现时的国际形势而言,中国与美俄两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鼎足而三,近年来中国表现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总体国力的提升,已经引起美国的严重关注并在地区范围内拉拢盟友来进行围堵中国的部署,中国不应该也不可能在短至中期内全面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只要能够将问题控制在「尽管不和但亦不战」的状态下,不论对中国或对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以至亚太地区在短至中期都有好处。自从中俄在本世纪初完全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后,中国受到来自北方强邻威胁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现时,中国的西邻有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宗教、政治、以至军事上的矛盾。在中国的南疆,于廿世纪七十年代末和中国有过军事冲突,并最后被击败的越南正在积极进行经济改革。然而,随着中国自上世纪经济改革的成功所带来的总体国力的提升,远则引致作为全球一霸独大地位的美国的猜忌,近则刺激了在上世纪与中国有过两次战争伤痕的日本。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加上中日历史伤痕的心理作用,日本义无反顾地为美国在亚洲充当遏制中国的「马前卒」,近期更为美国在印度、澳洲、和蒙古之间为构筑围堵中国的同盟而「仆仆风尘」。紧接着港澳回归后,台湾的「统独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对北京新一届领导层而言,未来五至十年间能够顺利解决台湾问题,或者起码可以有效地阻止台湾走向独立,可能成为发展经济任务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历史责任。然而,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阻力并不是来自台湾本身,而是来自美国的「策略性干预」和日本对台独势力暗地里的支持。因此,如果北京希望顺利处理台湾问题,能否有效化解美日对台湾问题的干预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朝鲜半岛政治及军事形势的「骤张骤弛」,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日对亚洲其他地区事务干预的力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朝鲜半岛危机一日悬而未决,美日对台湾问题干预的部份「资源」将会锁定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朝鲜半岛局势的「骤弛骤张」,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同时亦有利于亚太地区能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维持相对的和平及稳定。由于美国已经在亚太地区筑起了围堵中国的「隐约同盟」,朝鲜半岛危机不但有着消耗美国及其附庸在亚太区内遏制中国资源的作用,同时亦可以对亚太区内其他有意向美日靠拢,参与围堵中国的国家产生了「独善其身为宜」的示范效应,间接减低了亚太区内发生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并且为亚太地区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从而使区内的国家得以持续发展。
阅读(1584)评论(0)()()顶()
本文最近访客
博文评论(共0条)
其他方式登录: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您现在的位置是: &
& 文章欣赏:奥斯卡与战争共舞(马宏锦)
奥斯卡与战争共舞
作者:马宏锦&&作于: 22:17:41&&访问:1544&&评论:0()&&&&&&
&&&&&历史将会铭记住这个日子――二零零三年三月二十日,美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爆发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了伊拉克上空,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这个命运多桀的国度,注视着这片最早见证人类文明的热土。就在这隆隆的炮火声中第75届奥斯卡奖于23日大幕开启。没有了鲜艳的红地毯,少了一些开心的笑容,多了一些淡淡的落寞,多了一些忐忑与不安,这个全球电影界的盛事,正像一朵羞答答的玫瑰在静悄悄的开放。它的如期举行,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负责筹备奥斯卡的一位发言人曾说:“当祖国的士兵在战场上作战时,明星们却在啜饮香槟,大啖鱼子酱,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正如过去一部中国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台词说的那样:“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在一场惨烈的战争的天幕下,进行着一场奢华的娱乐盛筵,让人心中不觉一阵酸楚和颤栗。&尽管从我们的感情上来说几乎是在同时要接受战争与奥斯卡不免有些怅然,然而世界却以它本来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美国的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院长弗兰克•皮尔森曾说:“不论身处危机与否,美国人民同样需要娱乐。”现实正是如此,奥斯卡与战争共舞。人类残酷与娱乐的本性同时昭然若竭展露无遗。&随着战争的推进,在战火硝烟中的巴格达,在接连遭到美军战斧式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狂轰滥炸之时,巴格达的体育馆内却在举行着一场盛大的足球联赛,人们在享受足球所带来的愉悦和欢乐中暂时忘却了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据说在英国直播战争实况成了最大的娱乐节目,英国的电视里全都是铺天盖地的战争实况报道,有人指责传媒把职业道德统统丢到了脑后,活生生把战争变成了24小时的实况娱乐节目,或者轻松得仿佛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大家一边在家吃着炸薯条、爆米花,一边看电视里的飞机扔炸弹。&当战局突然戏剧性的变化,在巴格达市中心广场,部分市民在联军坦克的协助下把萨达姆铜像推倒后,伊拉克驻联合国代表阿•杜里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游戏已经结束。”&一场残酷的战争,在这位伊拉克前官员的口中被轻描淡写为一场游戏,此话让我们这些美伊战争的局外人都难以接受。&战争历来是电影所热衷表现的题材,残酷的战争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尤其是好莱坞的战争片。我以为看多了这种影片对人的感官容易造成麻痹,人的心灵容易麻木,以至于当真的战争爆发,当人们面对伊拉克战场上的轰炸、杀戮、毁灭,生灵涂炭,烽火连天的电视画面时,仍会误以为又是美国电影中的某个镜头。&在伊拉克战争的舆论大战中,电影被当作了一个个舆论“手雷”仍来掷去。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在新闻发布会就美军称已控制了萨达姆国际机场等问题时说,美国的行经不正象一部好莱坞电影《摇尾狗》吗?&凤凰卫视窦文涛主持的一个“话说伊拉克战争”节目中形容美军海豹突击队成功营救落入伊方的美军战俘――十九岁的女兵杰西卡•林奇时说“这就象一部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现实版。”据说还有一部美国片《烈火规条》也与此营救林奇行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伊拉克在美国对伊开战不久,向科威特发射了一枚导弹击中科威特一家电影院,幸无人员伤亡。人们都知道电影院乃大众云集之场所,一旦发生不测其后果不堪设想,伊拉克也许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欲以此在科民众中造成心理恐慌。电影院在这场战争中倒成了一个被袭击的非军事目标。&有人说电影在预演着战争,电影和现实又是那样的相近、相似。据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此次美伊战争爆发前曾对两部电影反复观看,仔细琢磨,一部是巷战影片《黑鹰行动》,另一部是城市狙击战影片《兵临城下》。这两部影片中所反映和描述的战斗策略、战术方式方法已经在这场战争中得以体现,由此看电影已不仅在预演战争,而是成了战争的教科书或临习的范本。&我在想,其实电影在战争的前中后期里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战争前,电影成为战争的参考和摹本,战争中电影担当了战争的记录者,战争后电影又成为战争的解读者和阐释者。据说在美伊大战正酣之际,一部描写伊拉克政权掌门人萨达姆的记录片《萨达姆大叔》在全美热映,在世界各国的电影节上频频亮相并由此而家喻户晓。该片中有萨达姆展示自己帽子收藏以及独特的捕鱼方法――把手榴弹扔进水塘等内容。另有消息称第75届奥斯卡最佳记录片获得者、导演麦克尔、摩尔正在计划把布什及拉登一同搬上银幕。&也许电影注定与战争有着太多的瓜葛,所以战争中才有太多关于电影的种种说法。虽然电影在很大程度揭示和描述了战争,但电影离真正的战争其实还很远,艺术毕竟不等于现实。&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此作品仅供“八斗文学”网站发表(不包括由“八斗文学”网站直接参与主编的丛书、期刊,报纸的专版或专栏,电台电视的专题节目,在网络传播的电子刊物),未经作者本人同意,“八斗文学”不得向其他媒体推荐,其他媒体也一律不得转载。
书友最新五条评论:[
评&&论&&者:
要说的内容:
注:严禁使用任何html、javascript脚本或其他非法性字符,书评请少于240字
其它作品欣赏:
|||||
八斗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号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25
Copyright & www.8d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您好, []|
战争与和平的困惑:你不知道的伊拉克的故事
我从九月下旬进入伊拉克,在那里将近一个月,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只觉得自己和伊拉克有了生死之交。我本来打算从土耳其由公路进入伊拉克,可是伊土边境正炸著,只好改了飞机。按平常做法,在售机票网站输入自己出发地和目的地城市,却根本没有结果。我只好去找一些论坛,见一欧洲女子千里寻夫,要去伊拉克探望在联军中的丈夫,不得其门而入在那里求助,局内人纷纷出招,我就按图索骥找到了飞往库尔德斯坦首府阿尔比尔(Arbil)的奥地利航空公司。另一选择是从安曼飞巴格达,但有人说这家航空公司一度拒绝西方护照,我就不敢考虑。另外可以从中国走,可实在太绕了。旅馆资料也一样扑朔迷离。离家前那个晚上,我独自在查阅资料,天亮了,发现自己什麽也没准备好,什麽都不清楚,对巴格达的阅读令我震惊。也许是一夜未眠体质下降,我在临行前觉得自己突然只剩下本能恐惧。在维也纳机场的登记口,我幸运地遇到从英国探亲返回的库尔德斯坦教育部办公室主任拉希达(Rasheda Zaher-Draey),她出生英国,随夫到库尔德工作。后来在教育部办公室,我发现她的能干是不显山不露水的那种。伊拉克在萨达姆倒台后,从国外回来一批这样的官员。她为我找到了在伊拉克的第一个旅馆。伊拉克将近一半是沙漠(西部),居住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狭长地带。库尔德斯坦在北部,面积佔这个地带的三分之一,人口佔五分之一。进入库尔德我深感困扰,不知道所谓信息时代是什麽意思,新闻报道究竟喂给了大家什麽「真相」。我自诩生活在信息最通畅地区,没有人告诉过我,二零零三年美军入侵之后,该地区进入伊拉克建国近百年来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黄金时代」,这是库尔德朋友阿布杜拉的说法。此后我还听到不同的人对这五年如此形容。在这里走一圈,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夸张。阿尔比尔五年前还是个破旧小城,现在正以一个现代城市的规划在建设。城市道路宽敞,私家车非常普遍,道路标识清楚规范,兼有库尔德语和英语。大型建筑遍地开花,可大多当地人不屑于当劳工。项目投资者多为各国阿拉伯商人,劳工不少是东南亚引入的外劳。阿尔比尔近郊有个基督徒聚集的小城安卡瓦(Ain Kawa),非常西化。阿尔比尔是新首府,原首府苏利马尼亚更是被称为「小欧洲」。进入伊拉克之前,我关注过妇女著装,看资料感觉是从头到脚蒙一个黑。在城市街头,这样蒙黑的很少,妇女装束各异,有根本不带头巾的,也有女牛仔模样,即使严格守伊斯兰妇道的装束,讲究上衣长,却以收腰弥补,色彩花色搭配,感觉现代而有品味,加上阿拉伯女子本身的美娒,真是漂亮。服装百货剐窗和中国没什麽大区别,西式婚纱专卖店和婚纱照相馆更令我意外。库尔德各城市的老街都熙熙攘攘,有些叫卖手机电话卡的小摊兼换外币,一摞摞各国货币就当街摆在小桌上。外界关注的土耳其边境轰炸和可能扩大之衝突,对这个地区丝毫没有构成威胁。它真正在防范的是来自区域外部的恐怖分子。乍到阿尔比尔,感觉怪诞,论城市建设欣欣向荣,却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士兵——全是库尔德人。第一天,我在旅馆登记后下楼,下到一半就犹豫,只见穿著迷彩服的士兵背抢在门外,走出去更发现到处是武装岗哨。后来才知道,正是这些库尔德兵保障了这里五年来的和平发展。库尔德斯坦只象徵性地驻扎了约二百名美军,且驻在根本看不见的军营里。一些军人迷彩服上印有「US ARMY」(美军)标志,我一问都是库尔德兵,他们只是以著美军军服为荣,就连服装店的模特都有全套美式装备的。在伊拉克的最大体验,就是知道了什麽是恐怖战争。阿尔比尔要防的不是正规军而是恐怖分子。但完全杜绝恐怖袭击是不可能的任务,这里也有过多次爆炸,只能说把袭击降到最低点。所有入境公路都层层设卡(check point),对车辆人员严加盘查。巴格达在库尔德之南,而恐怖分子现在的最后据点穆苏(Mosul),距阿尔比尔仅一个多小时车程。我的库尔德朋友哈米德(Hameed Fawzi),妻子是穆苏人,她母亲兄弟还在穆苏,她兄弟来探亲,按库尔德政府要求,必须有人送他到中途检查站,由库尔德亲属带担保书亲自到检查站接,验明正身,最后再以同样方式送出去。我在库尔德地区採访,持有当地政府通行证,一路仍然被再三盘问检查。哈米德的妻子回去探亲,他从不敢送她进去,都是送到中途检查站,由兄弟接她进去。阿拉伯伊拉克人移民库尔德也必须有亲属担保。我一直想去穆苏採访,但没有一辆车敢送我过去。我朋友在阿尔比尔给他在穆苏的朋友打电话商量半天,商量中途接送交接、找採访对象,可是最后还是卡在检查站怎麽过。对方说众多穆苏检查站中,个别可能有恐怖组织内线,而我的美国护照、通行证上的记者身份,都是绑架的首选目标。商量半天,最后,他还是放下电话对我说:「你算了吧。」两天后,就有四名伊拉克记者在穆苏被杀。我在巴格达时,消息传来,穆苏有十名基督徒被杀,造成穆苏近千基督徒家庭外逃。基督教在现代伊拉克始终被接受,在萨达姆时代基督教也受到保护,无宗教衝突问题。恐怖组织选择性谋杀,只是要製造耸动新闻。我后来想,穆苏人口一百八十万,但要造成巨大恐慌,只要一个三人小组即可做到。内在紧张和偶发的炸弹袭击,一点没有影响库尔德民众想过好日子的愿望,建设脚步一点不迟疑,只是处处都见穿迷彩服挂著枪的兵。由于伊拉克长期和外界隔绝,突然开放还处处显得和国际不接轨,一切都是现金交易,豪宅名车都不例外。库尔德如此防范,就是因为其他地区紧张。大多媒体不仅没有指出两个地区的天壤之别,也似乎无力传达这里究竟发生了什麽。读新闻能读到的就是伊拉克以前爆炸现在也爆炸。实际情况是,二零零三年来,伊拉克进行了两场战争。一场是美军和萨达姆政权的常规战争。这场战争从二零零三年三月二十日开始,二十一天基本结束。第二场战争是联军和新伊拉克共同面对的恐怖战争。第一场常规战争如此顺利,照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萨德博士说法,不是美军打垮了萨达姆政权,它是自己垮掉的。只要看一下伊拉克人口分布图和萨达姆统治史,就知道这个说法有道理。库尔德斯坦的几乎全部几千村庄都曾被萨达姆下令推平,家变成一片零散石块。我去了其中一个村庄,原来六十多户,这几年有八户陆续回来,有一家回来才一年。这几年大旱还没有电,从零开始非常艰难。萨达姆类似的迫害镇压也发生在南部的什叶派地区。库尔德和什叶派一北一南两大地区佔了伊拉克人口分布的绝大多数。因此萨达姆执政时期始终是紧张的。即使在巴格达和周围逊尼派地区,萨达姆的严酷专制也使得民众敢怒不敢言,伊拉克只有极少官方报纸、与外部世界隔绝,一点抱怨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足球队踢输了,队员都会被残酷体罚甚至有性命之虞。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评论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新闻博客评论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拉克第二大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