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一个城市的某行业分析 知乎 知乎

知乎产品分析|知识社区何去何从 - 博客频道 - CSDN.NET
Welcome to PM
Don't stop learning. Don't stop thinking. Don't stop progress. Don't blundering madness
分类:产品分析
<span style="color:#17年<span style="color:#月,知乎月独立用户设备数再次回升,相比<span style="color:#月上涨了<span style="color:#.2%,达到了<span style="color:#09万台。
<span style="color:#.1目的
通过对知乎这款产品的分析,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深化自己对产品的理解,向优秀的产品学习,同时提出一些自己对该产品的看法。
<span style="color:#.2体验环境
移动设备:Letv 1s
Android版本:<span style="color:#.0
<span style="color:#.3版本信息
知乎:<span style="color:#.17.0
二、产品定位
<span style="color:#.1 Slogan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span style="color:#.2
知乎定位于高质量社交问答平台.
从用户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相对于PC时代,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因此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在改变仅靠书籍以及电视的科普节目已经无法再满足用户杜宇知识更深层次的需求了,用户所需的知识以及所问的问题也越来越驳杂,越来越贴近生活或者越来越高端.
从各方面来讲,从书籍上获取答案,对于用户来说获取的速度太慢,甚至说获取的知识太多,物极必反,用户需要的仅仅是一个问题的快速解答,从书籍上获取的太慢且太多,用户会因为接受的太多但却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无法继续阅读下去,从而无法知晓自己问题的解答。
从上述角度分析,知乎的定位满足了人们希望快速获取知识以及对高品质的知识的需求。
一方面帮助了人们快速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精英人才”为主要领路人,在这个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知识。
三、用户分析
<span style="color:#.1产品定位人群
知乎定位的人群不单是普通大众,更多的是对于知识有渴求的人们。
这部分人对自己所需的知识有着明确的定位以及分享自己知识的想法,他们愿意将自己的问题提出,即使在某些人&#30524;里,问题十分简单,也愿意向他们分享自己的知识。
但是在知乎出现之前,网络上的问答恐怕就是百度知道,但是百度知道的问题太过于局限,而知乎包含的范围更广并且有明确的标签定义,这样导致知乎中的用户对知识有需求的人成为了主题。
从<span style="color:#17年的数据来看,<span style="color:#岁以下的人都已成为主流用户。
<span style="color:#.2核心用户
核心用户是产品最忠诚的用户、黏性最高的用户。
一个产品的功能可能会非常多,但大部分用户只用到其中百分之二三十的功能,但是一个核心用户、一个非常忠诚的用户可能会用到这个产品绝大多数的功能。
这部分人称之为产品的核心用户。
知乎中的核心用户就是所谓的“精英人才”,在知乎中使用量最多的年龄阶段是在<span style="color:#~35岁,占总比例额<span style="color:#.71%,而这个年龄段正是需要各种知识而且在某行业中知识储备极为丰富的时候。而精英人才就是基本就是这一阶段的佼佼者.
在多个行业中的精英人才能够在知乎之中发布各种精品文章,或者在各种专栏之中写自己的原创文章,并且将自己的知识融汇在其中,甚至因此成为专栏作家。
成为专栏作家的话能够拥有自己的专栏并且因此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精英人才会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产生更高的黏性,是知乎&#20540;得核心用户,如果这部分的用户离开之后,很有可能带走大量的用户。
<span style="color:#.3主流用户
在使用人群年龄比中:<span style="color:#~35岁&& 30.71%
&&&&&&&&&&&&&&&&&&&25~30岁&& 26.65%
&&&&&&&&&&&&&&&&&&&24岁以下& 27.4%
三个年龄段占了整个比例的<span style="color:#.76%
而根据百度指数的数据我们可以将主流用户的年龄划为<span style="color:#岁~35岁之间.
而这三个年龄段都是对于获取知识有强烈需求的时候,有自己对知识的要求,但是没有更多的途径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这部分人的知识体系还未完全定型,或者刚刚定型还未完善,需要的知识比较广泛,这些人就是知乎的主流群体。
<span style="color:#.4用户构成比例
产品的用户构成数据是该产品的用户黏性大小的关键,也就是该产品的用户是否容易被竞品撬走的关键。
了解产品的核心用户和主流用户的时候是需要非常细致的,但是对产品整个的用户群的划分构成还缺乏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用户构成比例能够做到这一点。
除了有比较细致的了解,我们也需要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对产品的划分更加精确和具体。
产品的用户构成比例并不需要做的十分精准,它只是我们快速建立用户模型中同步的一个过程。
了解用户构成比例会使我们对产品的整体概念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上图是我对知乎用户构成比例的分析,将知乎的用户分为三类:核心用户、主流用户和其他用户。
核心用户就是精英人才,他们在知乎有着一定的用户关注量,获得社区内大量的认同,在知乎极具存在感与满足感,不会轻易离开知乎这个社区。
这部分用户的占比小于<span style="color:#%,但是忠诚度最高,对社区的贡献率也最大。
主流用户是对于获取知识有大量的需求的人,他们长时间泡在知乎,看文章刷评论,乐此不疲,有很高的用户黏性。
这部分用户占比大于<span style="color:#%,但是对知乎的价&#20540;观有很强的认同感,也不会轻易离开。
其他用户也就是一些散户,这部分用户或者是偶尔来知乎来查看相关的知识或者提问相关的问题,或者只是听朋友说这个APP不错自己用过之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能够让自己一直待在知乎这个社区里的想法,也就是说这部分用户或者不是知乎的目标用户,或者是知乎没有很好的满足他的需求。
<span style="color:#.5用户画像
四、产品功能分析
产品功能分析需要我们对产品的功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产品的核心功能、主要功能有一个了解。
<span style="color:#.1产品功能
话题的发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推荐话题,一种是搜索话题,而且还能够自己分享话题,还有回答别人的提问,以及分享自己的问题。
发现之中有热门内容、热门话题、抓烂、live、书店、收藏夹、圆桌。圆桌是知乎里面的活动分享,会不定期的分享活动。
通知里面会提示系统的通知,还有分享文章之后别人点的赞,还有别人对自己的挂住。
私信中还能够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关注的人发送私信。
更多里面是自己账户的信息、设置、以及自己的收藏关注之类的。
<span style="color:#.2核心功能
产品的核心功能也就是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赖以生存的功能。
如果这个产品缺少了某个功能,这个产品的特点就没有了,那么这个功能就是该产品的核心功能。
分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是需要站在该产品PM的角度穷举出产品的所有功能,然后对功能的优先级进行排序,最后才能确定产品的核心功能。
对于知乎来说他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问答,提问和回答。
虽然知乎后来推出了读读日报/知乎日报/知乎live/知乎专栏等内容,但最核心的流程仍然是提问和回答。
知乎采用的是自己的新算法。
新的算法优化了很多方面的东西
1.旧算法下,排名反应的是加权赞同数和加权反对数的差。而新算法下,排名反应的是经过修正的赞同比。
2.普通用户也许更愿意答题了。
新算法按照赞同比排序。
即使已经有了几千个回答,几个赞同仍然能让新的优质答案被放置在顶端。
小透明也不怕被无视了。
3.专业领域下大v的作用更明显了(新算法本就加强了用户投票对排名的影响,拥有专业领域下投票加权的大v的投票可能更为关键。
很可能大v点一次反对,顶端的答案立马下沉,底端的答案瞬间置顶)
<span style="color:#.3主要功能
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指除了产品核心竞争力之外的产品的一些基本功能,也就是用户用的非常多的一些功能。了解这些之后,能够对产品的功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知乎的主要功能:话题和评论
话题是讲感兴趣的文章的组合形式,是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理解的概念。
话题的概念不是知乎首创的。
知乎将选择兴趣的类型的权利交给用户去选择,更加符合UGC的概念,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对知乎的关注。
评论功能把握住了用户的心理,用户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吸引用户的阅读,并且文字能引起用户的共鸣以及思考,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反思以及想法评论出来,其他的用户也可以回复评论,用户们可以根据一个问题继续讨论,还可以互相关注并且私信交流。
而且大V的评论和思想更能引起用户们的讨论。
而点赞量最高的评论更是指引了大部分用户的思考方向。
五、路径/框架设计
<span style="color:#.1路径
回答以及文章作为知乎软件的基础可以通过各种路径达到,知乎可以通过底部的固定栏跳转不同的界面,例如:话题、发现、通知、私信、个人主页。
<span style="color:#.2框架设计
知乎的框架层,采用的是tab导航和滑动列表为主。
知乎APP的首页,下方常驻界面采用Tab式导航,用图像表示,采用点击的切换方式,十分简洁,用户明确所在位置。
右上角使用抽按钮,点击后会跳转到我的live界面,快捷方便,话题采用的是列表展示,每次置顶的话题都展示一张文章内容中的配图,简洁又让人容易理解。
最上方是搜索栏,置于最上方,十分的醒目,用户可以在里面快捷的搜索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盈利模式
知乎的盈利模式有,知乎live、&#20540;乎、电子书、出版书籍、线下活动、广告。
<span style="color:#.1知乎live
Live 是知乎推出的实时语音问答产品。
主讲人对某个主题分享知识、经验或见解,听众可以实时提问并获得解答。让你便捷且高效地收获与交流。
而内容是采用用户付费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用户可以从首页的右上角按钮来进入live的列表。&
用户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获取很多精英人才分享的知识。
<span style="color:#.2&#20540;乎
&#20540;乎是知乎上线的产品新功能,用户关注知乎公众号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打码信息,而其他人必须付费才能看到,付费后觉得满意钱就归作者,不满意钱就归知乎官方。
<span style="color:#.3知乎书店
用户可以在知乎书店里面购买电子书,用户可以看到知乎推荐的书籍,并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
在付费之前如果想确认书中的内容,可以通过试读的方式来获取一部分内容。
如果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自己,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全本,购买完成的书籍会在我的书架中显示。
<span style="color:#.4知乎出版
在知乎中拥有专栏的作家,有可能会受到知乎的邀请,和知乎合作,写书并且出版,作者与知乎双方互利互惠。
<span style="color:#.5线下活动
知乎还会不定时的举办线下活动,有兴趣的用户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去参加知乎的线下活动。
<span style="color:#.6广告
知乎为了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以及界面的简洁化,极大的缩减了广告区域。
广告位置仅有一处,并且采用的是滑动窗口,广告在滑动窗口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保证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七、产品优点
<span style="color:#.1界面简洁
知乎的界面充分展现了简洁的界面给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界面简洁,首页只有搜索,我的live,分享文章、问答、提问,下方的tab导航栏,占空间最大的地方就是知乎里面的文章。
更好的一点是,知乎的界面在向下滑动浏览文章的时候,出了文章的列表其他的所有空间会自动隐藏,用户在浏览文章的时候出现的只要文章,没有其他的干扰视线或者能让用户产生误触的地方,极大的考虑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八、竞品分析
直接竞争对手:片刻、十五言(果壳)、简书
间接竞争对手:天涯贴吧、豆瓣、微信公众账号、各种博客
通过对知乎APP的产品定位、用户群、路径/框架、盈利模式等的分析,对知乎APP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学习到了知乎APP上很多&#20540;得借鉴的地方。
-1岁产品经理,欢迎各为与我交流,欢迎各路大神前来指教、提供建议。
个人微信号:lguohezu
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从零到一
排名:千里之外
(2)(11)(1)(2)(1)(1)(1)(1)(0)(0)(0)一周之内真的能摸清一个行业吗?如果能,该如何做?
【牛继业的回答(1280票)】: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在装逼的二逼,那就是把做个小本买卖叫创业,开个网店卖日用杂货叫电子商务,天天马云史玉柱李开复牛根生董明珠,动不动投资收益,动不动互联网思维,动不动营销战略财务报表,从网络微信朋友圈看来的专业词汇高深理论一套一套。生活中每次碰到这种装内行充专家的二逼,面试中每次碰到这种西装革履白袜子头屑飘飘的半成品,我都想说滚你妈的去你大爷。
一门一门生意,永远不是头头是道的大道理,滔滔不绝的营销战略,中英夹杂的专业词汇。成天说那些大的空的貌似很牛逼的,都是海天盛筵外围女绿茶婊,喝瓶康师傅被富二代艹得七荤八素,恍惚中就以为自己是刘雯范冰冰了。
任何行业真正的内行,谈的抓的在意的改变的开会讨论的,永远都是细节。细节才是真正的生意,细节才是生意能否赚钱的关键,细节才是区分公司好坏的指标,细节才是甄别大尾巴狼装逼犯傻外行和真正内行真正专家的试金石。
而真正了解一个行业的细节,需要多长时间你知道吗?很多人在一个行业混三年都还只是初级水平对关键细节一无所知!很多人家族生意耳濡目染几十年到最后还是败在自己手上,很多人一套套理论的青年,连做生意的基础原则性错误都不知道。
想一周真正了解一个行业,开玩笑!一周时间很可能都弄不清楚为什么十字路口两家卖鸡蛋煎饼的一家月入三万一家月入一万。如果有点小聪明,一周时间顶多能让你成为微信朋友圈QQ空间的各种改变中国预测未来引领世界包治百病文章的写手,顶天了。细节你永远都不知道。而生意的精髓就在于细节。--------------------------------------------------------------------------------------------------------------------------------------------
补充:题主为什么要把问题改了呢?为什么要从“摸清”改成“初步熟悉”??这样一改显得我答非所问了。
【FangTony的回答(361票)】:
这里“引用”一下电影《寒战》里梁家辉作为警务处副处长被ICAC请喝茶说的台词,虽然用影视作品来说明问题是及其不严谨的,不过这段话还是很有意思的,姑且算是回答问题。
7天想摸清一个行业,一个人类为主形成的行业?
小朋友,你少跟我来这一套
我敢用性命来跟你打赌
隔壁就只有你的上司
基于一个片面的分析
没做过严密的逻辑推算
就请香港警队两位副处长回来问话
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
是不是很兴奋啊
一手揪出幕后黑手,捣破警队大阴谋
是不是觉得很有本事
等你坐上我的位子
你自然就会心里有数
我的网络和人脉
多得连处长都佩服我
你们可以从我身上问出些什么来
你们假设两位副处长其中一个是鬼
要嘛就是刘sir侵吞赃款
要嘛就是我陷害他想升职
我在警队服务了三十年
认识了不少朋友,也得罪过不少人
不过这三十年,我学会了一件事
就是每一个机构
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
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无论明也好暗也好
第一步,是把它学会
不过很多人还没走到这一步
就已经死了
知道为什么吗
就是要在这个游戏里面
找出个线头来
学会如何不去犯规
懂得如何在线球里面玩
这样才能勉强保住性命
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廉政公署
还是可以没有警察呢
还有,你们两个还嫩,经验不足
要学会保护自己,别被人下了套
【刀小白的回答(243票)】:
这个问题一大堆回复说一周了解一个行业是扯淡的人,恐怕没有一个是做、市场调查及律师、会计师这种专业行业的,所以提问中所特指的一家咨询公司在一周内初步摸清一个行业的可能性问题,显然并不具备发言权。
当然,一周时间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是不可能的,这点应该没人会否认,但问题里问的是这个吗?显然不是。
那么咨询公司所称的一周之内初步摸清一个行业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调研”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它只是为了回答特定问题而做的工作。通常所谓“摸清”一个行业,是针对你摸清这个行业的目的而有针对性地回答几个问题即可的,没有人要求你一周调研之后能回答他漫无目的地提出的所有问题。
通常情况下针对行业的商业调查惯常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这个行业的老大是谁?
这个行业的上游供应链,下游消费者是谁?
这个行业的产能如何?其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这个行业的法律监管如何?
上面这些问题,大多是事实问题,你不需要浸淫行业多年,就能找到答案,还有专业统计机构记录这些数据,甚至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都能回答问题中的一二。
没有人要你摸清这个行业未来能有几年发展,没人要你摸清行业里一个个体每年可以获得多少收入,更不会有人要你摸清这个行业里有什么八卦内幕。
所以所谓一周内摸清行业的难点不见得是如何获取数据和如何进行调研,而是得搞清楚调研的目的和布置工作的人可能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不过说到最后,话锋转一下,咨询公司、投行确实是善于做门面功夫的行业,不要相信他们真的懂一个行业,就像我前面说的,他们只能回答特定问题而已,而并不需要真正深入了解行业,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一个行业,懂得行业的今生来世,那没有其他捷径,只有进入这个行业,成为这个行业中的翘楚。当你对这个行业说了算的时候,你才好说自己懂这个行业,对吧。
【devil缠的回答(88票)】:
我摸了3年,还没摸清楚这个行业!!!!!
【阿哲舍兹的回答(76票)】:
第一个答案曾经在微信朋友圈里面转疯了,但是我对这个一直有疑虑。
如果是一般的咨询顾问或者,这个是可行的,因为不用和客户谈到太深太专业的内容。但是如果是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人员,一周之内能摸到一个大概的框架,但是更深更专业的东西还是要靠时间的沉淀。否则就如俗话说的“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反而让人觉得不专业。
下面回答了一位朋友说的:“麦肯锡的那些20出头的咨询顾问们是如何向那些手握重兵经验丰富在一个行业里历经沉浮的董事长CEO们出谋划策并得到认可的?”
个人想法如下:
1. CEO们其实对于公司的问题看得比谁都清楚,只是要借外部的力量来给一帮顽固派洗脑,然后下刀。该砍的砍,该清算的清算,拉着外部咨询公司的大旗干自己早就想干没干的事情。
2.术、道、势。
术,是我们这些打拼在一线的人在干的活。高手决胜于细节之间,绝不是一两个星期就摸清了的。
道,是老大们每天在琢磨的东西,很多咨询顾问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和老大们忽悠的。咨询顾问往往看的都是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的共通点,所以他们的学习能力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咨询顾问不用看细节,从宏观上把握,抓住老板们的痛点很重要。
势,看到这个,能顺应这个,那就是下一个马云或者李彦宏了。
欢迎指正。
【陈柏龄的回答(49票)】:
这文章基本仅限于商界。还仅限于遵循市场规律的行业。可惜不是每个行业都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来运行。
学习能力强和了解一个行业关系真的不大,至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你想要真正了解一个行业,就必须有足够的权限进入这个行业的大部分领域。因为理论和实际永远是差十万八千里的。行业权限的获得往往依托于从业年龄和个人能力,所以外行基本是没有这个权限的。外行能够获得的往往都是二手的信息。
每个行业都有它不足为外人道的一面,理论是这样,实际可能完全是另一幅样子。你能看得到的书籍、网络资源,能听得到的行内人的言语都是经过某种程度的修饰和隐藏的。
外行所能够在一周内弄清楚的,大概就是这个行业「理论上是这样运作的」,这个行业大概是这么个流程。他们可以在一周内显得自己好像真的了解这个行业,了解这个行业理论上的运作。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他们依然一无所知。
我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个朋友,警校四年,进入公安系统,工作半年,发现和大学四年所学的完全不同。书本上给你的,全部都是非常理想化的情况,书籍上给你显示的是,他们可以用一周时间去处理一个案件,但是现实很可能是你要在一天内处理好几个案件,这种情况下再按照书籍上的流程走就会出现非常大的问题。还有包括如何找线索、预审如何突破,也和书上差异很大。
上面那些做咨询行业的,说「摸清」,大概也就和这个曾经警校生一样吧。
最后说一下「摸清」这个词吧。题主那篇文章还有咨询业的人说的「摸清」基本是说「摸清流程和大局」,而我说的是「实操」。他们的「摸清」其实并不是为了真正的了解这个行业,只是为了判断这个行业的商业环境。至于这个题目,说的是「一周之内真的能够摸清一个行业吗?」而不是问「咨询业如何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或者「如何评价这篇文章?」所以其实很多人被这个文章或者「咨询业」带离题了。
简言之,包含主观因素多的行业,想要短时间内摸清,不可能,特别是政府各个部门。因为理论和实际差异太大。这也是我开头说的,不是每个行业都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或者理论总结来运行。
【Nemo船长的回答(24票)】:
The one who knows never talk, the one talks never know.
反正,我看得那些投行写我们行业的报告,很多不靠谱。
【知乎用户的回答(30票)】:
这是个非常非常好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是否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一周)内摸清一个陌生行业?这个问题真心不建议对咨询工作不了解的人来回答。真不明白顶楼那个对咨询工作缺乏常识的认识还充满偏激字眼的答案是怎么攒到一千多票的。
先摆答案:一周内足够一个门外汉摸清一个陌生领域,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的。
一,定义:何为“摸清一个陌生行业”?
“摸清一个陌生领域”,并不等于了解一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即使有三五十年的时间,能了解一个行业方方面面的人是不存在的。我说我对编程和通信很在行,美帝国防部的防火墙都被我攻破过,你不能因为我不懂服务器里的CPU内存的半导体是用什么工艺造出来的就说我对IT领域一窍不通。一个行业里的所有人,都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所了解的都是一个行业的某些方面:有知道象鼻子形状的,有知道象腿重量的,等等等等。问题中的“摸清一个陌生行业”如果指的是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方面面,这个问题显然没有任何意义。
同理,咨询业所谓的“摸清一个行业”,更多的是指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环境,而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全部。做咨询的人可能不知道象牙什么形状,不知道大象有没有尾巴,但咨询业并不关注这些。咨询业关注这头大象每天吃多少粮食,喝多少水,能走多远的路,以及前面的路是高山还是河流,明天的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优衣酷近几年在中国大陆的成功离不开埃森哲的功劳,但埃森哲的那帮咨询师并不一定懂面料懂生产懂时尚。这一点 的答案里讲的很清楚了。
以顶楼的千票答案为代表的很多回答者,都是在不了解这点的前提下进行了回答。
二,短时间内(一周)能否“摸清一个行业”?
第一部分已经讲过,咨询业中“摸清一个行业”更多地在指搞懂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环境。设定了调研范围和调研精度目标后,调研所需要的信息量并不是无限的。想了解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要搞懂这个行业的顾客是谁?为顾客创造了什么价值?通过什么渠道提供这个价值的?需要进行哪些投资?利润率有多少?而商业环境方面,市场规模如何变化?法律政策税收如何?成本和收益如何变化?以上的这些内容,信息量有限且通过常规方法都可以查的到,这就为我们短时间内了解一个陌生行业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还有一些方法对所需要调查的信息量进行进一步的缩小。最经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对标杆企业(benchmark)进行分析。标杆企业的各类数据水平都是该行业中最接近理想水平的,最能代表该行业的情况。比如研究中国互联网行业主要分析BAT三家就足够了,没必要分析所有的互联网公司。
在信息量和调研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决定“能否摸清一个行业”的要素就只有一个,我称为“有效信息消化率”。
行业信息量把握度=有效信息消化率*时间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提高有效信息消化率的方法。我称之为“框架填空法”。具体做法是:先确定一个调查目标,然后将此目标分解为几个框架,然后将得到的框架继续分解,直到最终的框架内容变得很具体。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为了调查大象每天能走多远的路,入手了一本讲大象的书。这本书里讲了关于大象的各种信息,但对你不一定都有用。你可以把你的目标问题分解成大象的速度和行走的时间两个问题。然后继续分解,速度可以跟大象腿的长度建立函数关系,行走时间可以跟大象每天摄入的食物量建立函数关系,这样你只用在书中查找大象腿的长度和每天的饮食量就行了。然后把这两个变量带入你之前分解的框架。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关注你的目标,并只注重与你的目标相关的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信息检索和利用的高效,难点是如何建立好的分析框架,即思维方式。这一点从业经验会起很大的作用,我相信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初学者可以多看比较优秀的行业报告或研究优秀咨询师的分析框架,最终形成自己的分析思维方式。
以上的方法讲的是对信息的检索和利用。出了信息外,了解一个陌生行业还有一个难点是行业思维的建立。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大量阅读法:一次性看20本以上介绍该行业的书,并把注意力放在各种书中重复的部分。这样做的理由是,虽然对于一个行业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但是核心的部分不会有太大差异,也就是说,核心思想在各种书中是重复的。专注与各本书中重复的部分进行理解,有助于迅速把握该行业的核心思想。
三,一周内写成的行业报告,优秀与否关键在于逻辑思维能力。
前面已经讲过了,咨询师在熟悉一个陌生领域时收集的信息,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很多数据普通人都唾手可得。但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提炼则时最考验一个咨询师能力的地方。这里需要的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分为两点,一“拆”一“合”:用MECE思维建立分析框架,将数据情报进行分类和有序化(拆);用因果逻辑找出逻辑关键点,将框架进行体系化(合)。这里给大家推荐这个答案里 的答案,我就不献丑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19票)】:
归纳总结下知友们的观点。
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的情况,这个要看不同的使用者的目的了。投行的人当然是对这个行业的投资价值去的,看的是大的趋势(通常不同的投行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行业内的业内人士关注的是他们各自的不同的角度,高层、中层、底层的人看的角度都不同,格局不同,关注的点不同,以利于工作。具体的目标的不同导致“摸清”的程度不同。投资的角度一部分是投行的人,他们是要做出公司→行业→公司,从而作出投资决策,侧重于公司的研究,很多时候是给他们早已决定好的投资买份安慰剂,因为投资就是很冒险的事情,而且大部分是失败的,所以更像是冒险,但是他们就是吃这碗饭的,没办法。那些个经济学家(公知们),了解得应该比投行的那边人很浅薄。他们就靠这些制造舆论,不像那些投行的要付出真金白银,说错了也不需要担什么责任,是最不靠谱的。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摸清楚一方面是要真正的进入游戏,在里面摸爬滚打,但是确少一个站在外围看行业的视角,这些报告可以给他们一些新的视角,即便报告里面有很多不靠谱的也不要紧,看靠谱的得了。特殊性具体分析固然重要,但商业上有些东西是一般性的,问题解决法的那些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就能够帮助解决问题。摸清一个行业的来龙去脉,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样一份你 研究的行业报告去抓住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抓住胜负关键点并弄清楚从业者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任何一个这种行业报告的使用者都是最重要的。
【慕容的回答(27票)】:
&转&我是搬运工
在和咨询、投行、投资、猎头这些行业的人聊天的时候,我反复听到“一周”这个时间,于是我也开始好奇: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在一个星期之内了解一个行业?你们都是如何做到在一个星期之内摸清一个行业的?
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依然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也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高管。但是,你能了解一个行业的全局,现今状况、过去、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熟悉那个行业的行话,拿捏这个行业的基本信息。
这有什么用?
你能和那个行业内的人自如对话,你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结合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看到新的机遇,你能在你的客户面前让他刮目相看,你还能拿到一份好工作,了解你的上司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考虑什么…
所以我们邀请了三个嘉宾来和我们说,他们是如何做到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的。
第一期 咨询公司的人如何在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
有一个咨询公司的创始人招聘员工时,布置了这样一份任务——一周之内给我一份某一个行业的报告。来投简历并写报告书的不乏国内外名校的学生,可是他失望的发现没有一个应聘者达标了,他收到的那些报告书都没有一个亮点。
一个星期之内如何摸清一个行业的情况呢?让他来和我们说说吧。
一默是恒嘉智略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销售无处不在》的作者。
“了解一个行业”这件事本身不太可能快速完成。不过,如果我们只是想摸清楚最基本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问对几个关键问题着手。这些关键问题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这个行业的链条是如何运转起来的?
1 这个行业的存在是因为它提供了什么价值?
2 这个行业从源头到终点都有哪些环节?
3 这个行业的终端产品售价都由谁分享?
4 每个环节凭借什么关键因素,创造了什么价值获得他所应得的利益?
5 谁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
6 这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
而信息获取的渠道,则包括:
1 金融投资机构的行业报告;
2 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
3 行业交流网站或论坛的热门帖子;
4 业内企业的培训课件;
5 参加行业展会或者论坛;
6 从业者的私下交流。
其中1-4,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
第二期 IT咨询公司的人如何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
有一个IT界的小牛,在IT咨询公司工作。
我问他:“做咨询是不是经常要在短时间内摸清一个行业啊?”
他说:“是啊。”
“要多久?”
“一个星期吧。”
“哈哈,一个星期就可以?能打败那个行业的多少人? ”
“90%吧。”
他就是我们今天的嘉宾,熊节。他在IT咨询公司ThoughtWorks已经工作8年了,也是《重构》的译者,看看他的经验之谈吧:
五天之内,三步读懂一个行业
作为咨询师,在很短时间内熟悉一个行业,是我经常要面对的工作内容,我也很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得。根据我的经验,对于掌握了基本商业知识的咨询师而言,一个星期之内熟悉一个之前陌生的行业并非难事。当然一个星期不会让一个新鲜人成为行业专家,但是足以让一名咨询师在这个行业里顺利开展工作。
这有限的五个工作日,必须高效地利用。我的建议是分三步走:首先,确保自己不会乱开黄腔;其次,让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对话;第三,争取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 第一步:首先不要开黄腔
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首先应该了解这个行业里的领导企业——很可能正是你马上需要去服务的企业。了解一个领导企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它的财务报表。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都是公开的,并且通常会附上很有用的董事长致投资者函。阅读一份财报,就可以了解很多基本的信息:这家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主要业务、主要客户、收入结构、成本结构、员工规模、人才结构、战略方向、主要风险……即便你真正想了解的企业是非上市企业(比如),它也必定与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比如中兴)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阅读财报可以让你对这个行业里的主要玩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至于提一些太离谱的问题或者建议。
如何阅读财务报表,一个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杜邦分析法。我有一篇文章介绍过如何用杜邦分析法来解读一家知名上市企业(中兴通讯)的财务报表和企业经营状况,(文章见此)在我做了这个练习一年后,中兴通讯2012年中期财报报出巨亏,利润率持续走低正是导致该企业及其几家主要竞争对手从2012年起开始大幅裁员的直接原因之一。
花一天时间读完一两家企业的财报之后,接着就得下点死工夫,读一本这个行业的综述性书籍,例如对于保险行业我推荐《风险管理与保险》。读这样一本书的目的,第一是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惯例,比如你得知道财产险和寿险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所以它们的经营也会很不同;第二是掌握一些行业里的“黑话”,比如当你听到“承保”、“核保”时你得知道这都是指什么。我个人而言,读这本书是用业余时间,加起来用了8小时左右。
* 第二步:进入行业对话
做到了不开黄腔也还不足以跟行业里的CxO们展开对话,因为大家平时不会谈论那些最基本的东西。要进入一个行业的对话,你得了解这个行业当下的趋势。有些人会推荐跟行业里的朋友去聊天。但作为一个时间紧迫的内向型人,我个人更愿意以研究材料为主,与朋友聊天为辅。
行业趋势的最佳来源是麦肯锡之类管理咨询公司做的行业分析。我个人尤其推荐麦肯锡季刊(McKinsey Quarterly,)发布的研究报告,以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行业分析。从这两个网站搜出最近五年所有与你关注的行业相关的文章,花一到两天时间全部通读一遍,你应该就能把握住这个行业的脉搏。
在中国市场上工作,我们会担心来自麦肯锡和经济学人的分析不够“中国特色”。我的经验是,一方面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本土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3~5年的差距,也就是说欧美发达国家在三五年前发生过的应该就是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欧美发达国家一两年前发生过的应该会在一两年后在中国发生。比起“中国特色”,很多时候简单的市场规律和时间差更有效。
与此同时,在这整个一周时间里,你要让自己浸泡到这个行业的上下文中。办法很简单:订阅一堆与这个行业、与你想要针对的目标企业直接相关的新闻RSS,把其他的RSS频道都暂时屏蔽,在地铁上、咖啡馆里、床头上、马桶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这个行业、这家企业最近发生了什么。比如我在关注澳洲保险行业的阶段,就订阅了Google News的“australia insurance”关键字和我客户公司的名字,客户公司出什么重大理赔案或是高层人事变动,我能比客户的大多数员工还先知道消息,于是就有了很多可以谈论的话题。
* 第三步:以我为主,提出观点
开始这个连载的时候彭萦讲了一个故事,说某咨询公司的创始人要应聘者一周内给出一份行业报告,但回头他发现这些名校毕业生做的报告都没有一个亮点。且不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在我看来,“没有亮点”的症结恐怕就在于应聘者是“毕业生”:虽然是研究另一个行业,其实“亮点”的关键不在对那个行业研究得多好,而在研究者自身的专业技能。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看麦肯锡去年所做的中国寿险行业分析,首先你会发现它遵循了前面说的两步:数据详实,术语准确,而且把握住了行业脉搏。但它的亮点在于它指出了中国寿险行业的几大痛点,并且从战略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归根到底这才是行业里的CxO们期望你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拿出来的东西,也是你之所以要去快速了解这个行业的根本目的:快速了解一个行业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习能力,而是为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行业中得到运用。
所以关键在于把你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经验和这个行业的情况相结合,提出一点别人没有提过的东西。
所以,在做了前两步功课之后,你至少应该给自己留出一整天的时间来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1. 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痛点有哪些?
2. 哪些痛点对于业内人士是最紧迫的?
3. 如何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这些痛点结合起来?
其中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相对客观的。也就是说,你大可以把麦肯锡的寿险行业分析打印出来,扔掉最后的“解决方案”部分,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来尝试给它所列举的几大痛点寻找解决方案。如何用IT手段改善寿险销售?寿险行业需要何种人力资源战略?甚至何种MBTI人格更适合从事高水平的寿险服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提出观点这部分,就是专业人士站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命题作文,能不能讲出亮点,第一靠快速理解目标行业的小聪明,最重要的还是看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造诣。
第三期 一个猎头来和我们说如何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
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个猎头来和我们说说这个话题。 Chris给自己的介绍是——混迹于职场,狩猎于城市。城市猎头人。
听听他为什么要在一个星期之内摸清一个行业吧:
在动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未如此定量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猎头工作中的很多Case,其实都做到了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
在阐述如何做到这一点之前,我先要作个说明:每个行业都包含了多个维度的内容,如行业历史、现状及未来、市场容量、消费规模、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方式和程度、行业内企业的生存状况、行业人才的分布及动态等等,当我们需要短期内摸清某一行业时,都是基于当前工作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的。因此,下文主要是从一个猎头的角度来说明如何做到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
猎头的工作流程一般如下:
客户提出招聘需求 —— 猎头进行职位分析 —— 确定匹配人才来源(行业/企业) —— 设定人才搜寻计划(即如何接触到目标人选) —— 评估潜在人选 —— 推荐匹配人选面试 —— … —— 合格人选入职
通常,从猎头接到一个新的职位委托到推荐第一批匹配人选给客户所需时间为7-10天,这就要求做单的猎头顾问,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或两三个行业,挖掘客户需要的人才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今天这个话题,我们只要讨论到猎头工作的“与目标人选沟通”这一环节就可以了,其实现的整体思路和操作可简述如下:
1、圈定对应行业,或拓展至相关行业。
a. 客户提供行业基本信息,如竞争对手;
b. 咨询相关行业内朋友;
c. 通过互联网、行业杂志、产业报告等,了解行业上下游企业的产品/服务/业务模式等。
2、确定行业内TOP5或TOP10企业名单,并关注名单排序的标准,及近几年排名变化。
a. 咨询行业内朋友;
b. 参考每年的 Fortune Top 500;可适当拓展了解近3-5年排名变化情况;
c. 通过互联网、行业协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渠道查询企业排名(如销售额、增长率、零售终端数等),同时关注企业的战略调整、市场布局、新产品发布、收并购信息等;
d. 查阅PE/VC、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行业/企业分析、案例分析、产品分析、行业预测等报告。
3、锁定所列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对应岗位的目标人选,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目标人选。
a. 联系/咨询行业/企业内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人脉资源)
b. 搜索猎头公司自身数据库人才资源;
c. 第三方人才库资源(如 linkedin、微博等);
d. Cold Call (陌生电话)
a. 联系到的每一个人,都详细沟通,最大限度地通过这些人挖掘其所属企业、竞争对手的具体岗位/员工/业务/产品/服务等的数据和信息;
b. 及时转化吸收所得信息,并用于此后所联系到的人,同时相互印证这些信息的准确度、可靠性。
当做到第2点的时候,其实已经可以了解到一个行业的70-80% (笔者凭经验估计)甚至更多,而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第3 点的实现有些困难,其实情况并没有你想象得糟,因为你有很多的朋友,而你的朋友又有很多朋友,更别说“六度分割理论”带给你的无限人脉资源,只要你想挖掘,你现有的人脉资源带给你的信息就能使你在已有的70-80%的基础上增加10-20%,保守地说,这个时候你已经是这个行业的半个专家了。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我曾经做过一个Case,为一家国际Top 3的糖业集团寻找South China GM的人选。刚接触这个职位时,我对糖业完全是个门外汉,只知道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蔗糖、白砂糖、红糖这些概念,及各种果汁、咖啡、饼干中添加的糖之类的,对其他一概不知,更别说去挖人并评估其是否胜任了。
启动项目后,按照上述的方法。我们按照客户的要求,根据职位的任职资格,进行如下操作:
1、圈定行业
首先在网上搜索“制糖 企业”、“糖业 排名”之类的关键词,从搜索结果中了解到国内制糖企业几乎为本土民企和国企,并分为以蔗糖为主的南方和以甜菊糖为主的北方制糖企业。
其次,从“制糖 行业 分析”、“糖业 研究报告”的搜索结果中,了解到糖业在中国的产业布局、优势省份、产品特色、产业上下游产品等,了解到糖业上游的种植(甘蔗、甜叶菊的种植)、中游的制造(榨糖厂、渣料处理等)、下游的分销(食品加工企业、饮料生产商、食品添加剂公司等、现货/期货市场等)。
最后,拓展到产业上下游相关联的国际集团在华开展相应业务的公司,如国际食品集团、国际四大粮商、雀巢、百事、正大饲料等企业所属的行业。
2、确定行业内企业名单
a. 国内糖业公司:洋浦南华、广西农垦、贵糖、东亚糖业、南宁糖业、凤糖、英茂糖业等;
b. 国际四大粮商ABCD、国内的中粮;
c. 根据Fortune Top 500,根据企业产品分类,确定其中的食品制造或零售企业名单:Nestlé、Pepsi、Kraft、Coca-Cola、AB InBev、Tyson等;
3、根据企业名单摸排对应岗位的目标人选,并最大限度获取企业/行业信息,丰富前两步的内容。
因本文主要以摸清行业为目标,故第3步不再赘述。通过前1、2步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加上第3步的信息细化及相互印证(亦可称之为人脉资源利用),我已经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摸清了一个行业,甚至相关行业的情况,并基于此,完成客户的委托。
以上,是一个猎头从业者分享给大家的方法
【知乎用户的回答(8票)】:
看摸清的目的,如果是如你所说做投资,那么摸清你写的那些就行了吧,标准化流程化分析,估计还有点模型套一套。
如果要深挖一个行业,要进去干一番事业,一个星期怎么可能呢。
这帮做投资的,玩的是钱,其实他们并不是也不需要,真正摸清具体行业的具体业务,他们只需要摸清"钱"在里面是怎么流动的就可以了。
还是如上,如果他们说能一星期摸清一个行业的具体业务,那绝对是吹牛逼。不过吹牛逼,务虚,讲趋势,当导师,不就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吗。
完全瞎猜的
【筑室的回答(6票)】:
这就是我们这一行的终极命题啊。
个人认为不可能。如果你够聪明、够努力、有经验而且找到正确的路子,一周之内能大致看懂这个行业做的是什么,产业链是怎样的,有哪些player,发生过哪些大事,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但你跳进来就会发现自己跟白痴没什么两样。所以大部分商业报道都是给外行看热闹的,不犯基本错误就不容易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6票)】:
在售楼处,我站了一会,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挣钱的了,。
【俞乐和的回答(5票)】:
对于摸清一个行业我不知道题主对于这样的定义是怎样的,所以只能浅薄的回答我的看法。
首先您提问中提到的:
1 这个行业的存在是因为它提供了什么价值?
2 这个行业从源头到终点都有哪些环节?
3 这个行业的终端产品售价都由谁分享?
4 每个环节凭借什么关键因素,创造了什么价值获得他所应得的利益?
5 谁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
6 这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
是宝洁公司在对员工培训时会提到的,具体真实程度每个地方不一样吧,但是我确定宝洁一定在培训中使用过(本人有幸得到一些交流经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也确实存在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因为借用这个问题我曾经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尝试用这六个问题的引导制作参加的多次500强企业的商业挑战赛和营销比赛并且名次不俗。并且在进入社会后,用这六个问题的引导在短时间内充实自己,与仓储物流业,教育业,和广告业的各种大牛共进晚餐交流,并且在交流上没有显示出自己是个门外汉一窍不通。
所以我的总结是,只要你下工夫,方法得当,调研到位,在短时间内是可以摸清一个行业的,这个时限我想把它稍微拉伸点变成一年。按照这六个问题踏实去做,一年你一定能“入行”。
【蛮萧的回答(2票)】:
任何一个行业你都不可能一个星期之内了解清楚,你至多能看到他们表演给你看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和少部分人掌握的神渠道,如果想了解透彻某个行业除了加入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知乎用户的回答(4票)】:
你一周给我摸清传媒行业试试。西方和中国一起来。我真心希望你可以,然后我也趁机学习下。
【浪客的回答(2票)】:
这句话里面的时间周期是给需要同时照顾N个行业客户的金融投资和咨询行业说的,不适用于创业。另外理论上对炒股和大学生找工作也适用。
不过一般创业团队甚至企业的CEO对自己的行业还真不一定进行过如此系统的分析。局部可能混的烂熟,整体照样有盲点。
【关心的回答(2票)】:
不要相信那些快速摸索出的经验理论,在人生的漫长道路上,投机取巧会输得很惨。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慧城市行业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