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中国能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案例吗

中美能避过“修昔底德陷阱”吗?
中美能避过“修昔底德陷阱”吗?
四月上旬,就在“习特会”举行前的一两日,美国著名学者葛拉罕·艾里逊(G.Allison)的新书预告广见美国主要媒体,艾里逊是当前政策界广为人知的“修昔底德陷阱”一词的创造者,他的新书书名为《注定一战:中美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forWar:CanAmericanandChinaEscapeThucydides’sTrap?》)。“修昔底德陷阱”一词,本栏目读者当不致陌生,因为我经常提到,并籍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距今二千四百年前,修昔底德陷阱这位希腊哲学家及历史学家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战争之所以最终无法避免,正是因为一个快速崛起的雅典,及一个因而感到恐惧的斯巴达。”这句有点拗口的话用中国大白话翻译一下,谁都一听就懂:“一山难容二虎”也。再进一步演绎一下,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如雅典)对一个原本存在的老大帝国(如斯巴达)构成的挑战与压力。从而使双方产生了紧张的矛盾并进一步引发了战争的意思。纯就GDP指标而言,中国在上世纪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是位居全球第15位,1990年上升至第10位,2000年升为第6位,又10年,2010年即超越日本成为全球老二。虽然中国这个老二,GDP的绝对值当时也不过是老大美国的一半上下,但毕竟已是老二,以修昔底德的“定义”来讲,打从2010年开始,中美两强已双双掉入了“陷阱”。不过,以我的理解,这只是开始,可称之为是1.0阶段。这1.0阶段不会维持太久,因为就中国的年增长率6%至7%,及美国的年增长率2%至3%估计,无需太久,快则10年慢则15年,中国或迟或早将超过美国成全球老大,中与美还是全球的老大老二关系,但已经是中国老大美国老二了,这是2.0阶段。1.0阶段与2.0阶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得从中美两国的历史背景了解。美国1776年建国,由于条件卓越,大约在建国后100年左右,即在1870年前后,其GDP即超越了当时的大英帝国,进入20世纪尤其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更是遥遥领先。换言之,从1870年到现在,大约有150年即相当于美国的五代人,打从一生下来就知道我美国是全球老大,不但从来就是,而且永远都是,毫无任何悬念。另一方面,恰恰是这150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正处于它历史发展中的最低潮,从来不曾被美国人看在眼里。所以,在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了全球老二之后,美国就开始浑身不自在了,奥巴马总统就说出“美国将继续领导世界100年”的话,同时也开始采取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了。中国还只是老二就已如此,再过10到15年,当中国真的取代了美国,进入到2.0阶段,就一个已做了150年老大的美国而言,将情何以堪。更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在21世纪的这一对最新的老大老二关系还会是一对史无前例、甚至是空前绝后的“修昔底德关系”,因为这一对老大老二,不论在1.0或2.0阶段,均互为最大的债权国及债务国关系。艾里逊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他在新著中强调21世纪的最大危险是中国对美国及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挑战。他指出,在过去500年,有16个新国崛起挑战老大帝国的例子,其中有12起引发战争。四起未引发战争的主因,他认为是新旧大国的领袖有过人的忍让力或政治智慧。最近的两个例子便是19到20世纪的英与美,及20世纪的美与苏。艾里逊的分析是相当有说服力的,那么,21世纪的中与美之间的“修昔底德矛盾”又该如何观察与分析呢?鉴于中、美之间存在着1.0、2.0甚至是3.0(即互为老大债务债权国)的“修昔底德矛盾”,理论上我认为不能完全排除战争的可能性,而上世纪英与美、及美与苏这两对所以未爆发战争的逻辑也未必存在于21世纪的中与美之间,所以艾里逊提出是否会“终极一战”的悬念是可以理解的。所幸,中美之间虽有矛盾,但矛盾不必然100%地会导致冲突,如果期间也同时存在着:(1)合作;(2)交换;的可能的话。更所幸,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是个生意人,生意人务实不务虚,不受教条、价值及意识形态拘束,唯一信奉的哲学是:(1)以利益为终极诉求(目标);(2)以交易为必要手段。所以,“中美能避过‘修昔底德陷阱’吗?”,至少现在看来,可以审慎乐观。所有图片来源自网站,特此鸣谢各原创者!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周四晚上7:20-7:50【回放】周五早上6:25-6:55【回放】周五早上11:30-12:0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每天为大家分享一份原创精彩的财经论文
作者最新文章港媒:习主席“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意义重大
来源:环球网
  香港《文汇报》1月24日文章 原题:习近平“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意义重大 习近平指出中国不会陷入中等发达国家停滞不前的沼泽,强调“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既昭示了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也指出了西方大国应抛弃二元对立观,避免在世界制造冲突、隔阂与对抗,导致两败俱伤,而要走和平共荣的道路。西方大国更应反思历史、接纳中国,适当做出调整和让步,若针锋相对则难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创刊号于1月22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发布,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对西方大国有如醍醐灌顶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习近平强调“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对西方大国有如醍醐灌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在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方面的崛起,便不断从美国等西方国家传来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表示出外国对于中国的崛起会影响和威胁到其本国的利益,即试图通过这种舆论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或在国际舞台中孤立中国。这种自陷“修昔底德陷阱”的心态,是绝对荒谬的。
  “中国威胁论”提出的两个原因
  外部国家提出“中国威胁论”,笔者多年前指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中国经济、军事崛起的速度之飞快、规模之宏大,令美欧和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目不暇接,深感意外,既无法阻止,也不可抗拒,又难以适应,因而产生国家危机感,民族心理受挫感;从经济、政治、安全到心理、自尊都感觉受到强大崛起的“中国威胁”。尤其美国举国上下都强烈意识到崛起的中国正在赶上,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超越美国,严重威胁美国的全球利益,激烈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于是乎大造“中国威胁”、“中国恐惧”的国际舆论,借以孤立中国、遏制中国。
  二、 虽然新时期崛起的中国其自身的历史文明、现实文明,发展文明,在本质和理念上都与历史上崛起的帝国例如英德美日帝国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中国对自身先进的文明理念、发展理念、崛起理念,在文宣上严重滞后,在传播上严重落后,而且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话语权缺位,运用更是乏力。因而面对“中国威胁论”、“中国恐惧症”,从理论到实际只是被动应对,破解无方,化解无力。
  针对上述两个原因,笔者认为,从中国政府到民间都应做审时度势的调整,采取积极、主动,冷静、理性,且富于创意性的战略和战术行动来逐渐化解对中国崛起的恐惧。
  英国《金融时报》去年8月28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已经崛起为超级大国,并将在未来十年内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面对中国崛起给美国造成的压力,美国更应反思历史、接纳中国,适当做出调整和让步,若针锋相对则难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也是世界梦
  习近平在专访中谈到,自170年前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未如此接近中国复兴之梦。“今年即使不采取经济扶持政策也完全可以达到&保7&增长目标。只要保持这样的增长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2021年,中国人均GDP就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为4,434美元,就是说到2021年要提高到8,800美元。”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高度掌握了国际话语权。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重身份的国家:东方文明古国、发展中大国、新兴国家。中国的多重身份,折射出中国梦的多重内涵:东方文明复兴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梦,新兴大国梦。中国的多重属性,决定了中国梦不只是单纯的中国的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也是世界梦、文明梦。
  美国著名汉学家白鲁恂称,中国是一种文明。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就是对中华文明的期待。西方基督教文明在创造人类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以其二元对立观在世界制造了冲突、隔阂与对抗,陷入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言“创造性毁灭”怪圈。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将是开创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探索人类新文明的过程,这既是世界的期待,也是人类文明的期待。
  三中全会使中国不会陷入“拉美陷阱”
  习近平在专访中还满怀信心地说,中国不会陷入中等发达国家停滞不前的沼泽。他援引邓小平“改革开放要坚持一百年不变”的话表示,中国正在准备进行社会、经济全面改革。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出现“发展风险期”。 当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处于人均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时,增长与问题、发展与矛盾交织在一起,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矛盾最易激化的时期。 拉丁美洲的不少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到21世纪初,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这时期,失业率持续攀升,贫富悬殊, 两极分化 ,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和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群众的抗争此起彼伏。“拉美陷阱”给人们的经验和教训是深刻的,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进行社会、经济全面改革,从根本上转变、完善和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观念、道路、模式、战略,才能跳出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拉美陷阱”。
  去年11月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国改革历史新起点上,翻开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新篇章,树立又一个历史里程碑。三中全会使中国不会陷入“拉美陷阱”。三中全会开启历史新篇章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利在中国惠及世界,功在当今名扬千古的伟大事业。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也是人类社会走向兴旺繁荣的伟大事业。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责任编辑:UN626)
原标题:习近平“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意义重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字号:大 中 小
中国寻求恢复传统上在亚洲享有的地位――即支配性的地区大国,其他国家都必须服从它或向它朝贡。“在过去两千年大部分时间内,从中国自己的角度来看,常态就是它天生统治着天下万物。”傅好文写道。实际上,这里的天下意味着“包括邻近的中亚、东南亚以及东亚在内的庞大而熟悉的地理版图”。
19949702012中国武力炫耀和野心的主要目标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傅好文写道:“随着中国自尊心的膨胀,再加上其新具备的实力,日本回到了中国瞄准的靶心。”中国人对日本的憎恨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的侵略和占领。但正如傅好文明确指出的那样,憎恨的源头其实可追溯至19世纪。在这本文笔流畅且颇有趣味的著作的最吸引人的章节之一中,傅好文阐述了日本在1879年吞并琉球群岛的重要性。这些岛屿如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冲绳――美国在东亚的最大军事基地所在地。当前中日领土争端的焦点是一片面积更小的岛屿,日本称之为尖阁诸岛,中国称之为钓鱼岛。
中国想要恢复到“亚洲最大强国这一他认为自然、合理的历史地位”。米勒是一名分析师兼记者,对于由中国资助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这种野心方面将会发挥的作用,他的论述格外有力,因为“所有的路都通往北京,这创造了现代朝贡体系”。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大国如何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中美|美国_凤凰资讯
大国如何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单纯按照修昔底德的逻辑,中美之间确实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关口——世界上排名前两位的经济体,一个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都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按照保守主义者的思维,中美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对抗、摩擦、猜忌,也为“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担忧的可能。
原标题:大国如何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本报记者 申孟哲《
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从2014年起,在多个场合提到“修昔底德陷阱”。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多次会面中,两国元首也共同谈到这一话题。这一话题为何如此受到习近平的重视?它的内涵是什么?中美两国如何避免这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2014年1月,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创刊号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发布。在这份创刊号上,有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当时,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论调:“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传统强国发生冲突。”针对这种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概念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看来,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者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矛盾冲突,多以战争告终。在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为例:在当时的“崛起大国”雅典领头的提洛同盟与“守成大国”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最终爆发的战争持续了27年,以斯巴达获胜告终,也使得整个希腊由盛转衰。“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达对于雅典崛起的担心,使得战争无法避免。”修昔底德总结说。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根据哈佛大学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格拉汉姆·阿里森(Graham Allison)的研究,从16世纪上半叶到现在的近500年间,在16组有关“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案例中,其中有12组陷入了战争之中,只有4组成功逃脱了“修昔底德陷阱”。而落入陷阱的例子不可胜数:19世纪末的德国和英国,20世纪发展起来的日本,最终都引发了大规模的战争甚至是世界大战。因此,在格拉汉姆·阿里森眼中,如果从历史上看,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崛起大国与作为守成大国的美国之间的战争似乎“难以避免”。但是习近平显然不这么看。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习近平发表演讲说:“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说,大国之间的战略误判,以及由此引发的猜疑、威胁和反威胁,才是大国之间一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根本原因。而要跳出这个陷阱,显然就要从这方面做文章。这是习近平第二次在公开场合谈到修昔底德陷阱。之后,在访美的行程中,他有两次谈到这一陷阱,一次是在与奥巴马总统会面时,一次是在会见美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领导人时。太平洋足够宽阔如果单纯按照修昔底德的逻辑,中美之间确实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关口——世界上排名前两位的经济体,一个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都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按照保守主义者的思维,中美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对抗、摩擦、猜忌,也为“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担忧的可能。但事实上,中国不是雅典,美国也不是斯巴达。如习近平所言,宽阔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中美都面临时代赋予的机遇,中国的崛起不意味着美国的终结。一方面,当今亚太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也是中美利益交织最密集、互动最频繁的地区;另一方面,亚太也面临各种挑战,一些经济体复苏脆弱,各类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促进亚太和平稳定繁荣,是中美两国的重要使命,也是地区国家的共同愿望。亚太应该成为中美加强协调和配合的合作社,而不应该成为中美互相角力的角斗场。比如,在经济上,现在,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达5551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美直接投资遍布美国45个州;两国之间,每17分钟就有一个航班起降,平均每天1.2万人来往于中美之间。两国在对方国家的留学生总数已逾50万。根据专业预测,202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国,中美两国也有望成为彼此最大贸易伙伴。到那时,美国对华的出口将超过5300亿美元,产生超过334万个工作岗位。而在国际事务和世界治理方面,中国和美国也在联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伊朗核问题、朝核六方会谈、南苏丹、阿富汗、中东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都需要中美共同斡旋解决,气候变化、反恐、维和、减贫与发展等几乎所有全球性挑战也需要中美共同应对。中美两国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分歧,但从中美关系的全局把握,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方合作始终是主流。如习近平所言,“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可以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国强必霸”不是中国发展的逻辑,这一点,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反复说过。就中国的记忆而言,近现代以来的惨痛战争史,让中国人更加珍视和平,也明白发展才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追求的“中国梦”,和闻名世界的“美国梦”之间,也存在着共通的空间。前文已经说到,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大国,大多数是因为战略误判。在这种误判中,信息的不对称、双方的不信任,可能会促使局势一步步升级,从遏制、制约逐步到军备竞争、摩擦对抗甚至是战争。而看待中美关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着两国之间的分歧,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1/3、人口占世界1/4、贸易总量占世界1/5。这两个“大块头”不合作,世界会怎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要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给出的答案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什么是新型大国关系?答案就是,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日,习近平说,在这方面,中美应该做好这样几件事:“第一,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同美方一道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政策优先方向。我们愿同美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战略误解误判。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两天后,在与奥巴马会面时,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下一阶段,双方应该继续加强高层交往,积极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加强舆论引导,保持中美关系发展良好势头,并为今后更长时期两国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奥巴马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我不认同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将发生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大国尤其是美中之间更要尽量避免冲突。我相信美中两国有能力管控好分歧。美中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建设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40011
播放数:1810723
播放数:1386829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昔底德陷阱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