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在部队宣传队的回忆录怎么写

一份自己的军旅生涯回忆录【青岛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61,119贴子:
一份自己的军旅生涯回忆录收藏
青岛旅游攻略?青岛方特,《奔跑吧》指定主题乐园,高科技打造浪漫奇遇国度,双11全年最低价!10月20日起预售限定季卡,年卡特惠!双11当天门票4.5折
本人07年12月入伍,1跟大家说说我所经历的部队是什么样子的,文笔不好,就直接从进部队到如今报流水账。解放军共有4个军种,加上武装警察的话算是5个,每个军(警)种下面又分N个兵种,我所经历的仅仅代表我个人,并不是说所有部队都是这样
我父亲祖籍是香港人,母亲是大陆吉林通化人,从2000年起跟爸妈生活在吉林通化,从小就想当兵,这完全是受电视剧和家里的宣传的影响,但是我长得比较瘦,之前体重一直不够,所以一直在等长胖一些...所以,我入伍的时候已经22岁了,我去的时候我的新兵班长是第4年,比我还小一岁~
接到武装部电话让去领军装的时候特高兴,回来就把衣服试了个遍,但几乎没有合身的,不知道当过兵的人有没有那种体会,全都是特别肥的那种,但心里依然很高兴。走的时候,我父母双方的几乎所有亲戚都来送我了,告诉我去了注意身体,好好干,于是我有了一种上前线打仗而且将不复返的感觉。
最后我父亲送我到了集合点,那时候天灰蒙蒙的,天下起了雪,雪很脏,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当时我父亲穿的皮衣,雪落上去化开了就会留下一个灰色的印子。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我记得很清楚。后来武装部的人来了,我父亲给了我三千块钱,和两条中华烟什么话都没有说就回去了,这是父亲第一次给我烟,而且还是软中华!
因为出发的火车是凌晨2点多,我们集合的时候是前一天下午,所以武装部给我们找了个宾馆让我们住下了,我们一个县8个人住了4个房间,无聊都聚到了一个房间,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吹牛,一起憧憬部队的生活,后来虽然睡不着了,于是...我们去网吧打CS了。
发车的时间终于到了,我们兴奋的上了车坐了下来,依旧没有困意,说了一夜,目的地也到了。
12月份的延吉已经很冷了,开车门的一瞬间明显就感觉到了,于是就有了一种悲剧的感觉,下了火车换上大吧,没几分钟,到营区了。
在营区大院里,老兵们已经拿着锣鼓在路两边站好了,看我们进院了就欢天喜地的敲了起来,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看起来异常的高兴,就是特别特别的高兴,难道是真的很欢迎我们?直到我们当了老兵的时候才知道...
然后我们所有的新兵松松夸夸的下了车,我刚下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士官,他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我,我冲他笑了笑,他还是看着我没有一点表情,这让我有点尴尬,最后我居然被他盯的有点害怕了。
青岛美容院加盟?第一名 兰黛之谜 目前全国已有7000家覆盖.20年美业经验.美容院整店输出 O经验就可以开店 青岛美容院加盟?兰黛之谜团队免费下店!
所有的新兵进去做好之后,首长们的讲话开始了,此处略去XXXX字。讲完以后分连队,就是上面报名字,叫到自己的出去,报完一批,领走一批。
我听到自己的名字之后就走了出去,老老实实的排到了人家后面,当时没别的感觉,就是很害怕,不知道为什么。就在我排队等着被带走的时候,前面盯着我看的那个士官又出现了,然后向拎小鸡一样一把把我拎了出来,指着一个墙角对我说:上那边站着,谁叫都不跟走,知不知道?当时我都吓尿了,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能点头。
最后,像我这样被拎出来的一批被带到了一个连队门口,然后直接排队进去,把我们带到了一楼的荣誉室。荣誉室里面已经有好几个士官了,他们让我们这群新兵一排面对着墙壁站着,然后有个人从头开始一个一个的点我们,问有没有人要,当时的情形就像,几个嫖客在高级酒店挑小姐...
最后我被一个高个子班长带走,他看起来像个大学生。上楼梯的时候他让我把行李给他,我说谢谢不用了,然后他一把就拿了过去,把我带到了2楼一个班级内,然后...居然去给我打了一盆热水,说:累了吧,先洗洗脚然后睡一觉吧。这我一下放松了下来,于是。。。过了一会真睡着了。
后来到了开饭的时间,班长把我叫了起来,在我之前还有一个新兵,他比我早来一天,然后带着我俩到了饭堂,饭堂不在连队楼里面,在营区另外一个地方。
给我俩带到之后班长跟我们说,你俩在这吃饭,吃完之后自己不准走,会有人带你们一起回去。然后他没有吃就走了,那一顿,我吃的面条。吃完之后还发了一个梨,我吃梨刚吃到一半的时候集合带回了,我拿着吃了一半的梨问一个老兵这怎么办,老兵说放口袋里吧,我看着手里一半的梨说:带着?他说,那算了,你放这吧,然后我就走了。谁知道,因为这半个梨,我挨了部队第一顿骂。
回去以后班长已经在班级里了,看我俩回来了问我困不困了,我说不困了,他说那好,然后拿出一张表格,让我填,这个表格主要是调查当兵是不是自愿的,报名走没有后门花没花钱之类了。填完表格之后开始让我上交从地方带来的东西,一切不该出现的全都收走了,包括手机和钱,我问班长烟交吗,班长说放柜子最里面,竟然不用交烟。
接下来几天并没有进行训练,因为新兵们从各个地方出发,并不是一起到部队的,也就是人还没有到齐,那这几天我们干什么呢?呵呵,叠被子。
刚刚漏了一段,不好意思。就是刚去那天我们从食堂吃完饭回来填表格的时候,下面有人吹哨,然后喊了一声所有新兵集合,然后班长就把我们带了下去,下去之后,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士(比我班长级别高)手里拿了三个被咬了一半的梨,这个时候我想,我一定完了!
我们站好队之后他缓缓地走到前面把手中的梨举了起来对着我们说:这是谁剩的 因为楼主之前对部队做过一些了解,知道在部队应该干脆利落敢作敢当,于是我没有犹豫,直接举手说是我。然后他走了过来把梨放在我手里,这时另外一个也承认了,然后中士也把梨给了他。然后还有一个没人承认了。中士就站在前面,手里举着最后一个,表情非常平静的在等着最后一个人承认,但是站在他侧后方的我的班长明显表情不对,在我看来...他甚至是有点害怕,这个时候我知道了,这个中士应该挺厉害。
过了大概有1分钟,中士说了句这个还没有人承认吗?这个时候全场非常的安静,气氛也很紧张。然后再第二排的一个新兵说,报告...这个好像是我的。但是声音很小。前面的中士还是很平静的看着他说:什么?大点声。“报告,这个...”这时,还没等他说完,中士瞬间抬手一下子把梨非常用力的扔在了他脸上,不夸张的说,当时都有梨的汁水溅到了我的脖子上,然后中士怒吼着:你TM嘴里含着JB了,说话不知道大点声,把梨捡起来,解散,各班长回去自行处理!
然后队伍解散了,不过还好,我班长没有对我做什么,只是告诉我不要浪费,他说在中国,有很多人吃不上饭的。然后这件事就过去了,后来,那半个梨被我班长扔了。
顶楼主,我也是扛过枪的
就像上面说的,开始是叠被子,先是压,把被子平铺在地面上,对,就是地面上!一直压,目的是把新被罩上面的褶皱压平,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不停的压!压压压压压压压压压压压压的人心里都要崩溃了,然后就经常问班长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训练,班长也不理我们,就是压,用句现在的话来说,心里想的就是:我去年买了个表!
过了大概一周左右,人终于到期了,训练也开始了。刚开始就是队列训练,全团所有的新兵被带到了打靶场,然后开始教我们怎么站,怎么走路,怎么转弯,做错了怎么大声喊报告,手怎么扣紧裤缝线...白天训练,晚上上课看新闻,看新闻的时候每人手里拿一个马扎凳,统一右手拿,统一下口令。值班员(班长轮流)说“准备凳子”,所有人整齐的转过身弯下腰把马扎凳张开然后慢慢的不发出声音的放下,然后说“好”所有人再迅速转回来,然后说“坐”所有人左脚向左跨一步,然后笔直做下去,但是不能动,哪怕做歪了也不行。然后说“调整一下”这个时候没做好的可以扶正一下小凳子。然后说“停”就彻底不能动了。连贯起来就是:准备凳子、好、坐、调整一下、停。当时不知道练了多少遍,直到60多人变成了一个人!
训练是枯燥的,相当无趣,早晨5:50起来,然后出早操,就是跑步,各种跑,然后吃早饭,吃完早饭所有新兵统一从饭堂回连队,然后训练...中午午休,下午再训练,4点左右体能训练,还是跑步,三公里,跑的人想死。晚饭,看新闻,教育,睡觉。对了,刚去部队的时候还打各种各样的疫苗,大概一共打了4、5次,还有体检,在部队体检,去外面的医院体检,这就是怕有传染病混进部队,也就是说在地方报名的时候体检就算过了就算个别人花钱找关系过了,在部队一样会被踢出来。
周六周日休息,可以干点自己想干的事,但也是非常有限制,基本都是打电话,我们每个班都有一部电话,一个电脑。当然,电脑是班长的,我们不能摸,电话倒是随便打,是用IP卡拨号的那种,15块钱能打多少多少分钟的,一般抢号抢几十次上百次能播出去一次,因为全团的兵都是只有休息的时候能打电话。如果班长心情好的话,还可以去部队里的超市给我们买点小食品(我们拿钱,但班长不会贪污),然后用电脑放个电影看看,部队的电脑都不能上互联网,所以基本都是老片子。但我们依旧很开心。
对了,有一次在连队上教育的时候,我们的新兵排长在吃泡椒凤爪,那个时候刚刚流行,看到我们很馋的样子,然后给我们每个班订了一箱(还是我们自己拿钱),那时候我们班7个新兵,结果好几个都不能吃辣,然后那一箱都被我和辽宁的一个兵吃了,每天晚上熄灯之后,班长去站哨了,然后我俩就偷偷吃,哈哈,现在想想还好爽。
你要是问我在部队干什么最累,毫无疑问,就是体能训练。我们的体能训练就是跑步,营区750米一圈,先来个一两圈活动身体,然后在跑三公里。当然,这是新兵时期的量,那时候天很冷,我们跑步的时候就穿部队发的绒衣绒裤,等跑完之后衣服上都届满了霜,然后整个队伍笼罩在哈气当中。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青春的时光&&记忆的花絮——文革文艺宣传队散记
四十多年前,华夏大地那场特殊的“文化革命风暴”,将我们一拨十几岁的学生们卷聚集在一起,组成“红卫兵”宣传队,满怀激情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辞辛苦、东奔西颠。“青春那青春,美丽的时光;青春那青春,壮丽的时光。”
悠悠几十载,弹指一挥间。从同学少年到两鬓如霜,青春不再,夕阳西下。但曾朝夕相处的文革文艺宣传队生活会不经意冒出脑海,涌出心间。现在生活圈子里的一些好友,也是从那时结下的深厚友谊。
现在网络上有关文革的文章“堆积如山”,“拥毛反毛”众说纷纭。对此,世界早有评论,国家已有定论,民间也有议论。总归历史自然有评说,领袖是人不是神。
如今“文革”对我一个已过花甲奔七、闲赋在家的普通百姓来说,除了回忆,已经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只是一种经历而已。也许经历过,所以难忘记。还是那句老话:回忆是必要的,与年龄无关;记录是必要的,与回忆有关。
&&&&&&&&&&&&&
&&&&&&&&&&&&&&&
*****&&&&&&&&&
*****&&&&&&&&&&
我们这个文艺宣传队起初只有十几个人,都是老三届初、高中生,俗称“大兵宣传队”。后又成立“小兵宣传队”,是由六六年小学毕业未读初中的学生们组成的。六九年,两队合并。前前后后、进进出出,有大大几十号人。年龄最大的是四六年出生,小的就是五三、五四年。宣传队跨度四个年头(1966——1969),各人在宣传队时间长短不一,我待在宣传队时间也不长,仅仅凭着个人零星记忆,感觉在那个非常时期,大家是“经风雨见世面”,“炮火纷飞、枪林弹雨”是言过其词,但我们确确实实是经历血的洗礼、生命的考验!
&&&&&&&&&&&&&&&&&&&&&&&&
&&&&&&&&&&&&&&&&&&&&&&&&
本人1966年文革留影
&&&&&&&我是江苏新海中学六六届初中毕业生,因为那时家在外地,又为住校生。文革开始后,当学校与社会“搅和”一起时,家里曾几次来人带我回去,而我是革命意志坚定,革命热情豪迈,怎么也不回去。市里两派对立武斗升级以后,学校是不能住了。和同宿舍高中大姐们几经搬迁的周折后,我一人住进了同班同学可荣家,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可荣当时不在家,早已参加宣传队离开市区。在离开“组织”、百般无奈的等待中,同宿舍的恒红大姐终于有一天来找我,将我带出当时对立派的所谓“统治区”。
&&&&呵呵,现在想起来很可笑,我还清楚记得我们是如何绕道通过“封锁线”。遗憾的是,在疾步行走中,将父亲给我的大金星钢笔不知怎么弄丢了。
&&&&&&&&&&&&&
*****&&&&&&&&&&&
*****&&&&&&&&&&&&
到了我们那派“根据地”连云港口,第一晚就碰上“行动”,我和一些同学协同工人造反派去高公岛某驻军仓库“抢枪抢炮”。天啦!我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不知如何是好,手无足错,踌躇之中根本就插不上手,都是那些“气势汹汹”的工人们在与解放军战士“抗争搏斗”,具体的情节印在脑海不想描述。
没想到的是,回来路经齐盘山下,突然枪声大作,照明弹将黑黑的夜空划得雪亮。我们和一伙工人造反派同乘坐在一辆卡车上。到了目的地,下车时却发现一位同学一动不动,仔细一看,发现他胸前都是血......“哇!”的一声,我们几个同学齐声哭了起来,车子飞快向十几里外的墟沟149部队医院奔去!......人没救了!是五四手枪子弹穿过左耳根、从右前额蹦出。这位名叫张进军同学(六八届高中生)年轻的生命就瞬间这样消失了!!
事后我们得知,部队并没有向车开枪。按理推算,是坐在卡车后的“坏鬼”为某种“争权夺利”勾当误打的。当时查不出是谁,后来也无法查清是谁。张进军宝贵的青春生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付出了!这时候,同学们才知道平时身着补丁衣服的张进军父亲是北京戏曲学院的书记,可是无法到场;母亲是徐州地委的干部。当他的母亲从淮阴绕道而赶来时,一看见儿子遗体,眼泪未滴、一声不响就晕过去了......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情那景我是挥之不去,还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前两年,听校友恒红姐说,她每年抽空都去徐州看望张进军父母,两位老人已是九十高龄了,身体还很好;张进军的兄弟姊妹现在都在国外工作生活。)
怀着一种说不出的悲痛心情,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同学坐着小舢板去连岛参加那里的文艺宣传队排练。当小舢板离开港口码头,就像一片漂浮不定的树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颠簸起伏。现在想起很是后怕噢!
&&&&&&&&&&&&&
&&&&&&&&&&&&&&&
*****&&&&&&&&&&&
*****&&&&&&&&&&&
我没什么文艺天赋,唱也不行,跳也不行,加之个子又高(1.68M),在队里充其量是个跑龙套的。
我第一个上台节目就是和杨洁表演对口词《向江青同志学习》。那时小平、可荣、秀霞、玉芝姐、孝芳姐是队里主要骨干;杨洁嗓音甜美,是独唱的好手;老大哥王竹华、顾海峰、胡春德等都是搞乐器的;王凯、贾更新、李宏涛、许占超等是男生表演的中坚力量。
项盛坤老师是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师,那时三十岁多点,他拉手风琴。也许是“臭老九”,他从不多言多语,默默无声,一直跟着宣传队到文革结束。
下图是文革中女队员在连云港海边的“飒爽英姿”造型,前排左起是秀霞、玉芝姐、孝芳姐;后排左起为杨洁、可荣、小平。
&&&&&&&&&&下图是宣传队全体同学们在文革中的“革命”形象留影
那时候,我们是“游击队”,连岛、墟沟水产学校、连云港港校、宿城、海州原党校、西大岭曾是我们的“宿营地”;
我们演出的内容都是歌颂共产党、歌颂领袖毛主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毛泽东思想。
我们演出的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的。舞蹈《北京的金山上》、情景剧《江河水》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当时条件差,根本没有什么音响设备,有时连麦克风都没有,全靠大家嗓子的“给力”。
我们经常上人烟稀少的海岛、爬高高的云台山,为那里的部队战士演出;
我们常常下乡到田间,为农村生产队社员们表演。
我们吃的是“大锅饭”;睡的是稻草“大通舖”;穿的是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有一次应港口海关邀请,为外籍海员演出,他们特地为我们借了新军装。
曾记得在锦屏化工厂播音室,外面子弹打在屋顶上“啪啪”响,我们是对着话筒说“快板”;
曾记得“平顶山抢枪”事件中,解放军战士指责我们是“说一套做一套”,实际上我们一颗子弹也没抢;
忘不了“西墅事件”中,我们亲眼看见部队的子弹打在那些抢枪人的腿上;
&&&&忘不了我们乘坐的那辆大卡车,经常开在歪歪斜斜、坑坑洼洼的小路上,站在车帮边,手都够着地;还要随时提高警惕防止冷弹的袭击。
在那混乱的年代,单纯的学生成了可怕的“牺牲品”。在一次火车站“两派枪战”中,我校初三4班一位姓高的同学不幸中弹身亡,子弹恰好打在他的眉心,我们亲眼目睹他的遗体。而打他的人却是我校一位姓孙的同学,恰好他曾是市射击队业余选手,枪法极准。文革结束后“清理阶级队伍”时,孙同学被判处了二十年徒刑。
&&&&&&&&&&&&&&&
*****&&&&&&&&&&
*****&&&&&&&&&&&
&&&&一九六八年秋末,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我市“武斗闹剧”也暂时熄火。我们宣传队临时解散,我和同学们分别到新海电厂等地实习劳动。临近六九年春节时,我回家了。待“风暴”再起,宣传队又聚集时,父母亲说什么也不让我走了,再怎么闹、绝食也无济于事。所以“大、小兵”合并后宣传队“国庆合影”中没有我。
&&&&&&&&&&&&&&&&&&
&&&&&&&&&&&&&&&&&&&&&&&
下图就是六九年宣传队合影
文革文艺宣传队生活也就是短短三年多点时间,(而我是不到一年时间。)但那却是我们生命中一段美好的青春时光!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集体生活,给所有同学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们吃了不少苦,受过不少累,却始终乐此不彼!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精神被那个时代烙下了深深的痕印!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纯真的我们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向往!
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唯一的最珍贵物品,就是一九六八年冬季自己选编的《毛主席文选》,下图就是由李建新老弟参与编辑并精心保存的样本。
&&&&&&&&&&&&&
*****&&&&&&&&&&&&
*****&&&&&&&&&&&&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提起往事,现在的年轻人是一脸的不屑一顾,怎么那么的“傻冒”,简直不可思议!好像是听古老的故事。是啊,时代不同了,那时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现在的年轻人是根本不理解,也无法理解。
有人说我们是愚昧无知,可当“红色风暴”刮起时,谁有先知先觉?谁能逃脱回避?谁能改变潮流?何况我们还是中学生。
&&&&九二年春节期间,由老大哥王竹华牵头,将还在各条战线上忙碌的“队员”们召集在一起,举办了大家分别后的第一次“联谊会”。
&&&&&&&&&&&
下图就是全体人员合影。(本人站在后排中间)
下图是2001年,李建新老弟召集部分同学聚会留影。(后排左三为本人)
下图是2004年,郭海庆老弟召集大家聚会合影。
日,借项盛坤老师七十寿辰时,我们大家又团聚了。
&&&&日,都退休“颐养天年”的我们再相聚。该通知的都通知了,除了出国的林子夫妇、在外地带孙儿、无法脱身的同志,能来的都来了。(前排右起第四是本人。)
“文化大革命”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有人说,我们是“悲剧”的一代,虽然长在红旗下,但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荒废了学业,赶上了“上山下乡”,享受了“独生子女”政策;在祖国“改革大潮”中,相当一部分人又承受了“下岗”的阵痛。
&&&&我想说,我们又是幸运的一代,历史进程中再怎么折腾,我们国家的社会秩序基本安定,老百姓的生活基本有保障。尽管党内腐败现象严重、社会问题积重难返。但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峥嵘岁月永难忘,场场聚会情难尽,期待能有再见时!
愿我们健康平安地活着,快快乐乐走向那霞光无限的夕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回忆录:160、宣传队的风采
160、宣传队的风采
著名作曲家李劫夫当时也在邢台震区参加救灾工作,他在田间地头谱写了许多革命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军民抗震救灾的战斗意志。
当时,在灾区广为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首歌就是李劫夫根据当地的民谣改编后谱写的。歌中唱道:“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它谁就是我们的敌人!”它唱出了灾区人民心向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的真情实感,唱出了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无私支援的感激之情。
他在创作《你震你的,我干我的》这首歌时,结尾处总是觉得力量不足,这时他一抬头,无意间看到了插在身旁地上的一块毛主席语录牌,上面写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灵机一动,就把这段语录写进了歌曲的结尾,不但效果很好,而且从此开创了为毛主席语录谱写歌曲的先河。
周总理在灾区亲切接见了李劫夫和他的夫人张洛,对他的行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号召参加抗震救灾的全体解放军指战员,要利用一切形式宣传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灾区人民,不靠天,不靠地,不依赖外援,就用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于是,在灾区的一万多名解放军官兵闻风而动,诞生了一支闻名全国的“毛泽东思想万人宣传队”。
我们连队的战士演唱组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并且正式更名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编排出一批以“军民团结抗震救灾、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为主题的文艺节目。从那时起,我们这支文艺轻骑兵就经常出现在灾区的田间地头、村口道边,每天奔走在灾区的各个角落,进行文艺演出和宣讲活动。
毛主席说过:“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我们要战胜的“敌人”就是地震。
事实证明,遭遇了重大灾难,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的人们,更需要战斗的文艺,更需要听到那鼓舞人心的战斗号角。人,无论处在怎样的一种境地,都不能让悲伤将自己淹没,总要化悲痛为力量,挣扎着站立起来,以大无畏的精神重新投入战斗,否则是没有希望的。
过了一段时间,北京军区军乐队一行十人在他们赵队长的带领下,也来到了地震灾区参加宣传工作。由于他们是初来咋到,对灾区的情况不太熟悉,而我们已经在文艺宣传上打开了局面,于是,他们就主动要求跟我们合兵一处,成立一个土洋结合的宣传队。这个由二十几个人组成的队伍,还是由我来担任队长(当仁不让了),赵队长为副队长兼乐队指挥。呵呵,想不到我这个小当兵的竟然领导了一个当官的。
军乐队的到来,使我们的宣传工作如虎添翼,更加别开生面了。第一个亮点就是他们手里的那些西洋乐器,一件件铮光瓦亮,耀人眼目。演奏起来更是声音洪亮,极有气势,许多人就是从很远的地方闻声赶过来看我们演出的。有时候我们出发去演出,就是一边走,一边由军乐队吹奏着进行曲,吸引了许多群众跟在我们的后面。看看人数差不多了,我们立刻就打开一个场子,进行宣讲和演出,效果非常好。
更为吸引人的是军乐队还带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兵,她是一名专业的歌唱演员,不但人长得特别漂亮,而且嗓音也非常圆润、甜美。那个年代,一位穿军装的美女,在农村可是难得一见的,所以不管她走到哪里,都会吸引着全体观众的眼球。在她的身边总是围着一大群男女老少,其实那不是在听她的歌,而是在看她这个人。尽管她抢走了我们的风头,但我们还是因为身边有这样一位漂亮的兵妹妹而感到兴奋和自豪。
我们的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了,先是为她排练了一个对唱《过时的皇历怎么能看》。曲子是我记忆中的五十年代的一首同名老歌,歌词是根据李劫夫那首《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改编的。歌曲共分五段,演唱的时候由女兵为一方,全体乐队人员为另一方,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起来活泼、诙谐,很受欢迎。有时候演员和乐队,甚至是演员和观众相互呼应,场面相当热烈,很有感染力。
其中的一段内容是——
女:哎,你们说,什么东西它最亮?
众:自古俗话说得好,火红的太阳它最亮。
女:哎呦呦,你们说的不对了。
众:为什么?
女:过时的皇历怎么能看,火红的太阳怎能比得上毛泽东思想光芒亮。
众:对、对、对呀,火红的太阳怎能比得上毛泽东思想光芒亮!
接着,我们又专门为这位兵妹妹谱写了一首独唱歌曲,由我作词,赵队长谱曲,歌名就叫《总理到咱灾区来》——
阳春三月桃花开,
总理到咱灾区来,
千家万户齐踊跃,
就像葵花向阳开。
总理一到灾区来,
把咱生活巧安排,
家里地里全问遍,
知心话儿暖胸怀。
总理二到灾区来,
主席教导记心怀,
大灾之年夺丰产,
胜利路上大步迈。
总理三到灾区来,
毛泽东思想放光彩,
重建家园有明路,
自力更生斗天灾。
阳春三月桃花开,
总理到咱灾区来,
永远跟着共产党,
革命精神传万代。&
已投稿到:芦苇荡里回忆北大荒宣传队的一段趣事
我站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的湿地芦苇荡里,望着这美丽的芦花,思绪被沙沙作响的芦苇声,带到了几十年前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北大荒。想起了北大荒的芦苇,以及我与芦苇的故事。
&&&&&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的湿地芦苇荡,在北京所有的公园中是独一无二的。它面积广,长势好,是这个公园最吸引人去欣赏的景点。&&&
&&&&& 前些日子,我去湿地拍芦苇。秋风吹拂下,芦苇摇动的芦花,如大海中波澜起伏的波浪,来回摆动。被风吹动的苇叶,也在发出着哗哗的动人响声。&
&&&&& 我站在芦苇荡里,望着这美丽的芦花,思绪被沙沙作响的芦苇声,带到了几十年前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北大荒。想起了北大荒的芦苇,以及我与芦苇的故事。&&&
&&&&& 什么故事呢?就是我割芦苇作布景,演《沙家浜》的往事。&&
&&&&& 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 大约是1971年左右,852农场(20团),成立了样板戏团。从各分场、各连抽调了许多有文艺细胞的知青,排练演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我们都叫他们为&板戏&,&板戏&们的演出水平很高,在兵团、佳木斯、虎林、宝清地区颇有名气。这个板戏团以后还排练演出过《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总场样板戏团到各分场去演出,深受职工干部的欢迎。&&&
&&&&& 当时,学唱样板戏已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分场、连队也都抽人排练样板戏,受条件限制,大多是排几场或一、二段折子戏,在本连队或去附近连队演出。不管水平高低,许多知青都演过李玉和、李铁梅、郭建光、杨子荣等等。&
&&&&& 回想起那个年代,是多么的热闹和火红啊!&&&
&&&&& 我所在的三分场场部(三营营部),也排起了样板戏。别看这小小的尖山脚下,竟有两个单位排演了二台样板戏!一台是修配所的《红灯记》、一台是营直机关的《沙家浜》。修配所的红灯记几位主角,都是哈尔滨知青。姜莉扮演李铁梅,李玉和由一位姓王的知青扮演,鸠山由谷建平扮演。他们单位人虽少,但演得非常好。&&&
&&&&& 我组织和参加了营直的沙家浜排演。张佩文扮演郭建光,姜桂英扮演阿庆嫂,朱桂清、崔敬芬演沙奶奶,徐向东演刁德一,我演胡传奎。大家虽会哼哼样板戏,可从来没演过京戏,谁都不会。于是就和总场样板戏团联系,派了几个人去他们那儿学习。&&&
&&&&& 这样板戏在那文革年代,可是神圣的,不可乱整的。你要学演的话,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要照规定来,不能有所改动,特严格。所以去学习的几个人,学得特认真,生怕出错。&&&
&&&&& 营直的知青来自各城市,各连队,能人还算较多。记得那时候,我们都住在一个大宿舍,有空就练唱戏,拉京胡、弹月琴。其中北京知青张佩文演郭建光演得最好,唱得非常好,动作也好,真像那么回事。他回京后在国家体操队当队医,以后又任领队,带领体操队南征北战,夺取过许多世界冠军。前些日子,我还在中央电视台直播的体操世界锦标赛的比赛场地上,看到他了。&&&
&&&&& 我除了演胡传奎外,还要负责组织排练,及管所有杂事。由于我们一无所有,要演全部沙家浜,谈何容易,所以这杂事多得不得了!从找服装、制布景、弄乐队到化妆&&,都是我在张罗。就说这国民党、新四军的军装,就找了许多解放军的转业军人去借。借来的军装每件衣服都要做上记号,以免还时弄差了。
&&&&& 话再回到芦苇上来。沙家浜的戏离不开芦苇荡,布景主要也是要体现出芦苇荡的气氛来。怎么弄呢?我和徐向东、张佩文等想了半天,说干脆用真芦苇来做布景吧。于是,我找木工量了营部礼堂舞台的距离,让他做两个长短不一的、高一米左右的木架子,这木架子是用来绑芦苇的。&&&
&&&&& 上哪儿去找芦苇?尖山附近已没什么荒地,也没有成片的芦苇。我就骑着自行车,先从营部到付业连的路边,再到去四队路边找。有,但是稀稀拉拉的太少,也太矮,不能用。我又骑车到五队的万红水库那儿去找。&&&
&&&&& 万红水库离营部有五里多路,是个荒草丛生的低洼湿地。到那一看,还真有不少长得有一人多高的芦苇!把我高兴坏了,立刻拿镰刀割了一大捆,绑在车后驮回了营部。&&&
&&&&& 我找来绳子,把芦苇一把一把地固定在木架子上。全部固定好后,两个芦苇的布景还真成了!摆在舞台上,远远一看,还真像。有了这真芦苇的布景,排练时大家更来劲了,新四军在芦苇中穿行,跟真的似的。&&
&&&&& 那时,营部排练沙家浜把大家都动员起来了,尤其是知青,许多人都来当群众演员或邦着干杂活。电影组的老王,看着我们做的芦苇架子,总觉得还缺点什么。他说,光有芦苇不行,我给你们做几个彩色灯光片灯箱,用灯光在芦苇后的幕布上一打,准好看。他们电影组的人都会做幻灯片,很快就做得了。往芦苇后一打光,还真提气。而且根据剧情,变换灯光颜色,顿使舞台上的气氛不一样了。&&&
&&&&& 虽说这真芦苇布景好,可这芦苇弄弄就断了,弯了,不像真的了。所以我要三天两头骑车来回十里路,去五队水库割芦苇,驮回来做布景。大家开玩笑说我:胡传葵又给新四军割芦苇去了!&&&
&&&&& 我们排练了近一个多月,终于把沙家浜前五场排好了。营直领导说:你们先把这五场赶紧给演了,大伙都等不及了,都想看看演得怎么样。于是我们就定了日子,先把这五场给公演了。没想到,大伙特卖形,演得非常好。营长、教导员也来看,叶教导员高兴的说,咱尖山子也有样板戏了。&&&
&&&&& 这一演不要紧,连队也让我们去演,周围号里老乡也让去演。营直张管理员,就带着我们到处去演。那一阵营部特热闹,营直演沙家浜,修配所演红灯记。两家用一个舞台,排练、演出曾有小小矛盾发生。好在大家都认识,特熟,协调后都没事了。&&&
&&&&& 这弄芦苇的任务,一直由我承担。要到一个地方演出时,就提前先打电话说好了,让他们准备一些。如当地没有,我就去五队割,捆成一捆,带到演出地去。大家都知道这芦苇的重要性,所以在装车时都特别小心,保护好它,别给弄断了。&&&
&&&&& 我们先后一共演了十多场。也许大家觉得累了,另外每人都有专职工作,不能老干这个,沙家浜后几场就没再排下去。&&&
&&&&& 那么多年过去了,一看见芦苇,我就会想起当年热闹而愉快的兵团生活。
&&&&& 时过境迁,营部礼堂拆掉有二十多年了,万红水库也变成了养牛场和鱼塘,芦苇也不知还有没有了。真怀念那个时代啊!
&(责任编辑:东岳)
------分隔线----------------------------
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当年的知青们是怎样看电影的!...
我相信,无论下乡时间的长短,地方是否相同,但只要你曾经是知青,就一定有着自己不同...
忘不了,忘不了的人太多了,忘不了的事儿也太多了!有机会我还要写,至少要写百人百事...
到大队之后,我们来自北大、哈工大、西交大、太原工学院、山西财经学院等的七八名大学...
在兵团的第三和第四年我在畜牧排工作。我们连在旧农场时叫“种畜点”,就是说,畜牧是...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朔回忆录部队大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