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可以读楞严咒读诵拼音版吗

为何学佛人一定要读楞严咒,或者将楞严咒佩戴身上或安于家宅?
为何学佛人一定要读楞严咒,或者将楞严咒佩戴身上或安于家宅?
答:《楞严经》云:“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此段经文说的清清楚楚:未尽轮回的学佛人,如果不持楞严咒,想要不着魔根本不可能。修学净土宗的同修,如果不读诵楞严咒,也一定要佩戴楞严咒或将楞严咒安于住处,唯有如此方能远诸魔事。
净空法师开示:“佩带楞严咒,是佛在经上说的,可以。你虽然不会念,楞严咒佩带身上,鬼神也会尊敬。”(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46)
佩戴楞严咒的功德利益: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共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如是恶处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或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佩戴“楞严咒”须知:1、佛经中讲的很清楚,唯有善男子(即善人)佩戴才会有殊胜的功效;2、佩戴的位置不能低于心脏部位;3、洗澡、夫妻房事时应取下,不要将楞严咒放在有夫妻房事的屋里;4、可将楞严咒挂、粘于墙上或汽车里,平安吉祥;5、如厕时如果方便也应取下;6、切勿跨、踩、坐。
请转发给不知道佩戴楞严咒功德的人,功德无量
74-星语()&&15:20:10
正常的睡眠时间是晚上十点至早上六点,睡眠不足人会变笨.秋季温差大、要记得加衣,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子,对自己健康负责,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不是你自己的、唯有身体才是你自己的。其实有很多人都等你去关心,所以,想起谁就发过去吧!&今明两天是世界朋友日,发给你最好的九个朋友,超过九个你会幸福的,想起谁,发给谁,也包括我,别小气&&&不许在你这断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什么都不懂就每天念楞严咒有作用吗
每天诵多便塄严咒,吃全素。守戒本人什么也不懂就是看见楞严咒上人介绍说是政法。所以我就坚持念,接触到现在2个月,已经背下来,我想知道我这样念会对众生起作用吗
09-09-09 &匿名提问
楞严咒心 没听说过  我 认为 楞严咒五大心咒  个代表五方佛 正压五方魔  颂1句都了不得 只要心诚颂什么都会有感应的  我认为就颂那五大心咒就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祝福你!本人觉得你的这一修法非常好,你若能为自己定一目标遍数,十万遍、二十万遍、三十万遍......勇猛精进,日日修行不间断,那真好啊!............祝你成功!阿弥陀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有信念就作用.楼主的信念还不够强,好像继续修行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鸠摩罗什。(此翻童寿)中天竺人。父名鸠摩罗炎。家世相国。弃荣出游。龟兹王以妹妻之。生罗什。什生而神灵。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试取加项。俄念。此钵甚重。我何能举。即不胜重。遂悟万法惟心。博学强记。人莫能及。年二十。什母辞王。往天竺。谓什曰方等深教。不可思议。传之东土。惟尔之力。但于汝无利。其可柰何。什曰。必使大化流转。虽苦无恨。母至天竺。道成获阿那含果。符坚据秦攻襄阳。得道安。安因劝坚。迎西域罗什。适太史奏。德星现于西域分野。当有大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者。得非此耶。遣将吕光。谓曰。朕非贪地用兵。闻罗什深解法相。为后学宗。若克龟兹。即宜驰驿送什。及破龟兹。送什以归。中道闻坚已为姚苌所害。遂止不返。什因不至秦。后苌亦闻什名。要请。而光不允。苌亡。子兴复请。亦不允。因遣兵伐光。光败降。秦方得迎什。十二月。什至长安。秦主命什。于西内逍遥园译经。什寻览旧经。多所纰缪。不与梵本相应。乃集沙门僧肇僧睿等重译  ○鸠摩罗什。雅好大乘。志在敷演。常叹曰。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子比也。今深识者既寡。将何所论。惟为姚兴。著实相论二卷。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示有疾。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病觉危殆。遂集众曰。因法相逢。殊未尽心。方复后世恻怆可言。自以闇短。谬充传译。愿传之后。世咸共流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义契佛心。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言讫而寂。阇维薪灭形尽。舌根不坏。若红莲色。寿七十。初什尝与母。谒大月氏国北山尊者。北山谓其母曰。善护此沙弥。年三十五。毗尼无缺。度人如优波鞠多。杯度在彭城。闻什入关。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余年。相见杳然。未期迟于来世耳。什自入关后。弟子凡千余人。生肇融睿。谓之什门四圣。所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
姚秦是在中国东晋期间的长安,最初是苻坚所统治。自从汉高祖灭秦以后,到了晋朝,有些人还怀念著秦朝。所以苻坚(秦始皇之后人)组织一个帮派叫‘秦帮’,并在长安之处建一国叫‘苻秦’。在这时,当时的钦天监(天文学家)看见在印度上空有颗智星,于是向苻坚说西域此时有个大智慧者,将来会到中国,且拥护中国。苻坚说:‘我知道这个人定是鸠摩罗什,我们发兵去把他抢回来!’于是派吕光大将军领七万人马攻打西域龟玆国(即今中国新疆边缘之一个小区域),要把鸠摩罗什法师抢过来。在吕光还未到达龟兹国时,鸠摩罗什法师就对龟玆国王脱:‘中国现在出兵攻打我们,目的不是在争土地。你应该和中国讲和,无论什么条件都答应他们。’但是龟玆国王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当吕光的军队一来到,他就和吕光开火战争起来。而中国军队声势浩大,人壮马肥,一下子就把薄弱的小龟兹国完全击溃,且杀死了龟玆国王。本来龟玆国王是很幸福的,但为什么他会被中国军队所杀呢?就因为他前生的杀业太重了,故定业不可转,无法避免所应受的业报。 灭了龟玆国以后,吕光把鸠摩罗什法师掳到中国西凉(甘肃姑臧)时,就听说国内发生政变,苻坚已被姚苌所杀。姚苌取而代之做了姚秦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似把苻秦朝代改为姚秦)。吕光乃在凉地一个山洼子里扎营。但是鸠摩罗什法师对他说:‘千万不要在这里扎营,这里主凶险,大水一来,是会淹没全军的。’吕光说:‘你出家人懂什么排兵布阵?在这里扎营怎么会被淹死呢?你不用管!’因为他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果然就在半夜里山洪暴发,水势汹猛,把他的军队淹死五六千人。到了第二天,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神通有来历的,于是他从这时起就另眼相看,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吕光听说姚苌已杀死了苻坚,于是就在西凉按兵不动,过了二年姚苌死,儿子姚兴继位。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掳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件事,所以乃向吕光要鸠摩罗什法师。但吕光不给,于是姚兴又发兵征讨吕光,恰巧吕光这时去世,儿子吕隆继位。双方军队一战,吕隆军队战败,这时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巨的。为什么苻坚要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么姚兴又发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人人都钦佩敬仰他,且他又是翻译经典的最佳人才,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翻译经典。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的因缘。 他翻译了《法华经》!
我记得鸠摩罗什的爸爸好象叫鸠摩罗琰.嘿嘿.和我名字一样.在法华经开头有说.我记得是.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是翻译这部法华经的法师。姚秦是中国后秦期间的国号。时姚兴当朝;因帝姓姚,故号姚秦,又因立国于前秦之后,是以史称后秦。 翻译这部法华经的法师,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姚秦是在中国东晋期间的长安,最初是苻坚所统治。自从汉高祖灭秦以后,到了晋朝,有些人还怀念著秦朝。所以苻坚(秦始皇之后人)组织一个帮派叫‘秦帮’,并在长安之处建一国叫‘苻秦’。在这时,当时的钦天监(天文学家)看见在印度上空有颗智星,于是向苻坚说西域此时有个大智慧者,将来会到中国,且拥护中国。苻坚说:‘我知道这个人定是鸠摩罗什,我们发兵去把他抢回来!’于是派吕光大将军领七万人马攻打西域龟玆国(即今中国新疆边缘之一个小区域),要把鸠摩罗什法师抢过来。在吕光还未到达龟兹国时,鸠摩罗什法师就对龟玆国王脱:‘中国现在出兵攻打我们,目的不是在争土地。你应该和中国讲和,无论什么条件都答应他们。’但是龟玆国王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当吕光的军队一来到,他就和吕光开火战争起来。而中国军队声势浩大,人壮马肥,一下子就把薄弱的小龟兹国完全击溃,且杀死了龟玆国王。本来龟玆国王是很幸福的,但为什么他会被中国军队所杀呢?就因为他前生的杀业太重了,故定业不可转,无法避免所应受的业报。 灭了龟玆国以后,吕光把鸠摩罗什法师掳到中国西凉(甘肃姑臧)时,就听说国内发生政变,苻坚已被姚苌所杀。姚苌取而代之做了姚秦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似把苻秦朝代改为姚秦)。吕光乃在凉地一个山洼子里扎营。但是鸠摩罗什法师对他说:‘千万不要在这里扎营,这里主凶险,大水一来,是会淹没全军的。’吕光说:‘你出家人懂什么排兵布阵?在这里扎营怎么会被淹死呢?你不用管!’因为他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果然就在半夜里山洪暴发,水势汹猛,把他的军队淹死五六千人。到了第二天,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神通有来历的,于是他从这时起就另眼相看,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吕光听说姚苌已杀死了苻坚,于是就在西凉按兵不动,过了二年姚苌死,儿子姚兴继位。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掳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件事,所以乃向吕光要鸠摩罗什法师。但吕光不给,于是姚兴又发兵征讨吕光,恰巧吕光这时去世,儿子吕隆继位。双方军队一战,吕隆军队战败,这时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巨的。为什么苻坚要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么姚兴又发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人人都钦佩敬仰他,且他又是翻译经典的最佳人才,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翻译经典。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的因缘。 鸠摩罗什法师他自己本身的因缘也是很奇妙。他父亲叫做鸠摩罗炎,是当时中印度一个国家丞相的儿子,本来鸠摩罗炎可以继承丞相位,可是他不愿做官,而想要出家修道。于是就各处游学,各处去参访明师。因为他父亲是丞相,所以他到那里就受人欢迎,当他走到龟玆国时,龟玆国王不但到郊外欢迎他,还请他到宫内设宴招待。国王有个妹妹叫者婆,看到鸠摩罗炎就一见钟情。耆婆生来非常聪明,看不起自己本国的男人,认为都配不上她,可是这次一见到鸠摩罗炎就动心了。她虽然没有向她哥哥说出其心意,可是龟玆国王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其妹对鸠摩罗炎那么有好感,一定是以身相许了,于是就把耆婆嫁给鸠摩罗炎。没有多久耆婆怀孕,奇异的事情也发生了。本来耆婆根本不懂印度语言,可是怀著鸠摩罗什法师时,不但会听,而且又会说梵语,还有辩才无碍的能力,而且智慧大增。当时有个罗汉就对人说:‘这女人肚里的小孩,一定不平凡,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以前佛的弟子舍利弗在他母亲胎里时,他母亲的智慧也是大增,大概这小孩和舍利弗也是一样。’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在他母胎里,就能帮他母亲增加智慧的情形。 鸠摩罗什的母亲生他之后,过了三年,又生了一个儿子。从这时起,他母亲常常到巧黎大寺听经,因为她的根基深厚,听了法师所说的法以后l——人在世间上,一切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就发心想要出家。可是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以前也是想要出家,但与耆婆结婚后,就不想出家,而贪恋自己漂亮的妻子、财富,和地位。四十二章经上说:‘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因为鸠摩罗炎被富贵所迷,不但自己不出家了,连妻子要出家都不准许。可是耆婆已下定决心要出家,她发了个愿说:‘如果不出家,我宁愿死了也不在家!’并且她又不吃饭也不饮水。最初她不吃饭,鸠摩罗炎并不以为然,可是到第六天,他发觉到这样终究不行,若再不允许她出家,她非饿死不可。于是就对她说:‘好吧!我答应你出家,可是你要先吃东西。’但耆婆说:‘你已允许我出家,但是先要落我的发,然后我才吃东西。如果不落发,等一下我吃完了东西,你又不会允许我出家的,那我怎么办?’鸠摩罗炎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不得已就去请巧黎大寺住持和尚,给他妻子落发。落发以后,她才吃点东西,就开始过真正出家人的生活,学习佛法。学习佛法一定要有真诚心,没有诚心,就是学多久也不会有成就。因为她诚心至极,宁死也要出家,生死都置之于度外,把一切都放下了,所以‘静极光通达’,她的灵光现通,跃而证到初果。 耆婆证到初果之后,就带鸠摩罗什到庙里去玩。鸠摩罗什当时是个七岁小孩子,一到庙上,看见人家拜佛他也拜佛,人家烧香他也烧香。又看见佛前有个大鼎,最轻也有一百多磅重,但他一点也不费力气就把这座大鼎顶在头上。顶在头上时,就这么想:‘我只是七岁小孩子,我怎么可以顶得住这么重的鼎呢?’他心里刚生出思量分别心,就觉得那鼎重若千斤,再也顶不住了,随著鼎跌到地上。由此,鸠摩罗什就了悟到世间一切都是唯心造。在他未生出思量分别心前,鼎重而不觉重,但生出分别心以后,不重的也重起来了。他了悟‘一切唯心造’后,就跟著其母出家。后拜盘陀菩达多为师,学习小乘教法,每次读诵一千首偈,每一首偈有三十六字,所以每天就学三万六千字(这数目是楞严咒的三十几倍)。以他才七岁的幼龄而每天学三万六千字,这种的聪明智慧不是普通人可比得上的。因为他学得如此快速,一下子就把佛所说的小乘经典全都学完,不但这样,他又学习世间所有的艺术知识,医(医药)、卜(算卦)、星(以八字推算命运)、相(看容貌定吉凶)。学完了小乘法和世间学问以后,鸠摩罗什法师就到印度学习大乘法。因为他母亲是国王的妹妹,出家后的供养很多又太好,可是他不愿意如此享受,于是发愿要学习佛法,而到佛出生地(印度)游历。鸠摩罗什法师学小乘法时,觉得小乘经典很微妙。以后学习大乘法门时,才知道大乘法是妙中之妙,不可思议。鸠摩罗什法师既聪慧又勤修,因此所学的经典和学问,又多又迅速。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学习佛法的经过。 当他把大乘经教学圆满之后,就回到龟玆国弘法,教化众生。因为他聪颖非凡,所以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颖异的法师。当时,在某国有位论师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辩论胜过他的。有一天,他就去敲击国家的王鼓,对著蜂拥而来的大众说:‘若有任何国家的居民或论师,能在言语上击败我,我就把我的头割下来谢谢他。’这时鸠摩罗什法师正好经过这国家,听到论师这么讲,就问他两个道理,可是这论师却张口结舌,答不出话来。他本来说要斩首示谢,可是在这时又舍不得斩头,于是就拜鸠摩罗什法师为师父,学习佛法。 不久鸠摩罗什法师回到他舅父的国家(龟玆国)去,他的舅父非常恭敬他,以金子造个师子座请鸠摩罗什法师登坛说法讲经。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在这时有另外目的,即是他预备去度他的小乘师父(盘陀菩达多)。因为有很多人信仰他的小乘师父,如果把他的师父度明白了,也就可以度很多人来学习大乘佛教。所以当他的舅父为他造一个黄金师子座时,他就有这样的计划要出国度他的师父。可是他又顾虑到,他的舅父定会对他起不好的印象,定会这样想:‘你这个外甥真一点情感都没有,我这么善待恭敬你,还为你造个黄金座,而竟然留不住你?’不过,适逢其时,盘陀菩达多来到了龟玆国,所以鸠摩罗什法师和国王都到郊外去迎接他。国王问盘陀菩达多说:‘您为什么从这么远,来我的国家呢?’盘陀菩达多说:‘第一,我听说国王很相信佛法,恭敬三宝,所以我来见见你。第二,我又听说鸠摩罗什法师现在的法缘盛大,所以我来看看他。’由此,国王就请盘陀菩达多到国内,和鸠摩罗什法师同住。鸠摩罗什法师看他的师父已经来了,就为他师父讲‘德女所问经’(德女所问的大乘佛教道理)。讲完了,他师父就说:‘你对于大乘佛法觉得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呢?你舍小乘而学大乘,大乘的教义就是讲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你学它有什么用处呢?空,本来就是空的,你何必又去学呢?’鸠摩罗什法师说:‘“空”里边还有“有”,真空里边才有妙有,妙有里边也就是真空。大乘佛法才是究竟彻底的佛法,不像小乘有太多的名相,那么拘谨约束,死板呆滞而得不到解脱。’ 他师父答道:‘我现在有个譬喻来反驳你所说的道理。譬如有个狂人请了一位织匠工为他织丝绸,织完一匹细到极点的丝绸给狂人看,但狂人还是说粗,说匠工的手工不够巧妙。这时匠工就骗狂人说:“你说这匹粗,不过我现在又有另一匹细绵是在虚空里。”匠工以手指著虚空叫狂人看,狂人看来看去说:“没有啊!虚空里没有丝绵嘛!”这匠工就答道:“虚空里的丝绵是最细致的,以我织丝绸的人尚且不能看见,你不会织丝绸的人当然是更看不见啦!这是最细的了。”狂人一听,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赏给织工一笔大酬金。以后其他很多织匠工,也是如此这般的来骗狂人说:“我的丝绸在空中是最精致细腻的,无人可比得上。”狂人一听,又给了他们很多钱。你所讲的大乘法,就是空,空里头才有妙用,而看不见,和这个譬喻是一样的。’ 鸠摩罗什法师说不是的,于是又为他师父讲了很多大乘妙语,且又来往辩论了一个多月,才把他的小乘师父说服。盘陀菩达多这时明白了大乘真空妙有的道理之后,就对鸠摩罗什法师说:‘我现在要拜你做师父了。’鸠摩罗什法师说:‘这不可以的,以前我是拜你为师,你现在怎么可以拜我做师父呢?’盘陀菩达多就说:‘我是你的小乘师父,你是我的大乘师父。各有其师,各有其乘,这没有关系的。’他这样一讲,鸠摩罗什法师就收他的师父做徒弟。由盘陀菩达多反拜徒弟为师的这段故事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古来的人没有我相,而是以道为师,只要你的道德比我高,我就拜你为师,而没有人我相的观念。 鸠摩罗什法师在龟玆国的时候,有一次,天气非常干旱,很久没有下雨,当时他就大显神通求雨,他设好法坛后,就预言在三天之内定会有雨。果然不到三天就下雨了,所以一般人民对鸠摩罗什法师更加恭敬信仰。甚至于有些国家的国王请鸠摩罗什法师去讲经说法,以身为床座。即是国王以自己的身体为座,让鸠摩罗什法师坐在上面来讲经说法。这是表示对佛法最恭敬、最崇拜的一种表现。鸠摩罗什法师在印度各处都讲经说法,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在他小的时候跟著母亲各处参方时,遇到一位开悟的罗汉,这罗汉当时就对他母亲说:‘你要好好保护这个小沙弥,这小沙弥不是平凡人。他若到三十六岁不破戒,而能精持戒律,他所教化的人就有印度第四祖麴多法师所教化的人那么多。’(麴多尊者当时住在石洞行道时,每度一个人就投一枝竹签到洞里,到了最后,石洞里都塞满了竹签。可见得度人之多。)鸠摩罗什法师很相信罗汉对他母亲讲的话。他母亲证到三果阿罗汉后,就观察而知道自己儿子将来的因缘,故对他说:‘你将来要度的众生是在东震旦(中国),可是对你自身非常不利。’鸠摩罗什法师说:‘只要我能把佛法流传弘扬到东震旦去,无论多么艰辛困难,即使是粉身碎骨,我都要去实行。因为菩萨发心不为己,但只为众生。’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当时已发的大菩提心,要把佛法弘扬到中国来。 且说鸠摩罗什法师被吕光掳到西凉的情形。当时吕光有位宠臣名叫张知,生了重病。来了个婆罗门教骗子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可是鸠摩罗什法师知道此人是个骗子,于是对吕光说:‘你就是花多少钱也不能治好张知的病,我可以证明给你看。我现在把一串五色线烧成灰,然后放人水里。若灰变回五色线,张知的病则不能治愈,若灰在水中仍是灰,张知就会好转过来。’一试之下,灰末在水中不可思议的变回成五色线。不久,张知果然病重而亡,而且吕光也花了一大笔金钱而毫无用处。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神通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测知的。 吕光死后不久,他的儿子吕纂继位。在吕纂当朝的第二年,有一只三头猪产下,且有人看见一条龙从东方升出,蟠踞于宫殿前,傍晚方隐没,吕纂以为这是吉祥之兆,故把皇宫更名为‘蟠龙’。又有人看见一条黑龙在御房城门外,吕纂又将其名‘九官闸’改为‘升龙闸’。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对吕纂说:‘这些龙的示现是极凶之兆。这些阴龙屡次示现时,则表示国内将有灾难。我的忠告,是立刻修功立德以化解将临之灾害。’可是吕纂兴致当头,一点也不把这些警言放在心上。一天,吕纂与法师下棋,他吃了一颗法师的棋子说:‘我斩胡奴的头。’鸠摩罗什法师吃了一惊道:‘你不能斩胡奴的头,胡奴将要斩人头。’法师说这话正是提醒吕纂,但他始终不悟。吕光的弟弟——吕保,有个儿子名叫吕超,小名胡奴,吕超在当时正计谋想暗杀吕纂。不久,吕超果然杀了吕纂,立其兄吕隆为皇帝。这时才有人悟知法师的预言。吕隆在凉州即位后,姚兴发兵讨伐,而把法师接回中国。 鸠摩罗什法师抵达中国晨安后,即被尊为国师。他是翻译经典中心之首,有八百多僧人和学者参与其事,法师到长安,直至逝世,翻译的经典有三百多卷。我们能证明法师的翻译是非常正确的。当鸠摩罗什法师将圆寂时,他要求火化,且说:‘我一生之中翻译了许多经典,可是我自己不知道其中文义是否正确?若是正确的话,当我焚身之后,舌不焦烂;若有错误,舌乃焚烬。’鸠摩罗什法师于弘始十一年卒于长安,火焚之后,薪灭形灰,唯独舌头安然,如生不毁。在唐朝时代,终南山道宣律师(持戒精进,感召天人送供),有一次他问天人:‘世人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这是什么道理?’天人答道:‘鸠摩罗什法师生生都发愿:每当佛出现于世时,他都要担任翻译经典的法师。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来翻译经典,所以他译的经文是精确无比的。’ 鸠摩罗什法师精通佛教教理的三藏l——经、律、论,故称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梵文,此云‘童寿’。他虽是童子,可是具有长者的风度、德行,与智慧、品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咒大多源自婆罗门教,原本是古印度民间的原始巫术。佛陀当时反对一切咒语术数,最初佛教严格禁止神秘咒语和各种巫术密法,并惩罚违禁者。大乘佛教时代,咒术已混迹其中。根据大乘佛经,咒句始见于 3 世纪的经书,后来就逐渐充斥陀罗尼或咒语。约莫禅宗有个故事,有人在禅堂念一句阿弥陀佛,则须叫人挑水洗净禅堂的门窗地板。假如佛陀重生于今日,见到这地面这许多“佛教徒”念佛念咒语,不知作何感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只要有心,就会有作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赞叹!很好,很好!咒灵不灵关键看持咒人的心诚不诚,您这么念下去就好!随喜!赞叹!对于咒的利益,不到佛地是不能全部明了的,所以不需要知道什么意思,只需要诚心,与坚持!再次随喜赞叹师兄功德!南无阿弥陀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为了正法住世、为我们的子孙能过上太平日子。每天背诵10遍以上楞严咒,眼看人民面临着天灾我心痛,我要尽我的能力去度众生用行动来感化众生,学佛人首先学怎么去做人,修行是改变自己所有错误和缺点。把自己所以的爱布施给众生,亲爱的众生啊发发慈悲心多诵楞严咒维护正法改变心态拯救自己拯救地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有用的,信心是关键,佛菩萨的咒语是他们果地功德的显现,就像发电厂,而我们的信心就像电线,当我们满怀信心念的时候,就像足够优质,足够长的线能够连接上发电站,那么他们的力量就会透过我们显现出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欢迎洒家找我探讨QQ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请问读诵楞严咒的步骤是怎样的?
展如将军0On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诵咒语之前)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释]咒前先诵偈文者.此咒发起.因阿难示遭摩登伽.摄以幻术.如来说咒,敕文殊护归,求说妙定.佛征其当日舍爱随佛初心.即语阿难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乃至七处破妄八还显真.四科七大等.身心荡然.得无罣碍.是以述偈赞佛.发愿报恩也.然此赞佛.发愿报恩,正为吾人持咒之本源.此诵通别两种三宝.乃冥求加被.次诵咒前经文.为开咒之发端,今先释偈.[释]南无是梵语,译为皈命、敬投.就是把我们身心性命都皈给佛了.对佛恭恭敬敬地五体投地,只有佛是我们相信的.楞严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就不是一种事,而是无论什么事都包括在内,究竟到达不可破坏的程度.这句是皈命楞严会上一切佛、一切菩萨.念楞严咒先要皈命楞严会上佛菩萨,念三次.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释]疏云.此二句述赞,首句赞佛,是通赞三身.一.报身.净智圆显云妙湛.二.化身.随缘普应云总持.三.法身.本体常寂云不动.然三身皆妙湛.三即一故.三神皆总持.一即三故.三身皆不动.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故特以妙字概之也.于一切世间九法界内为独尊.称为尊也.首楞严王四字赞法梵语首楞严.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是大定之总名.能统摄一切三昧.是王义也.通经所显.唯此定义.世希有三字.双赞佛法.希有者.阿难是时.既领七征八远,四科七大等示.无非显此三昧体性.以是法唯佛能证知.非九界众生所能逮.是法唯佛能开示.于一代时教为独圆.昔所未显.而今乃显.向所未闻.于今始闻.佛之与法,皆希有也.[释]妙湛,妙即不可思议,不能想象.若能想象,能知道都谈不上妙.妙是出乎意料之外,思想达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议”.湛是湛深.不止是妙,而且妙得湛深,非常的不可思议.总持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一切法即包括所有的法,持无量义即受持无量的义,都在这里面包括着.所以“妙湛”是显密圆融.“总持”是随缘普应.所有尽虚空遍法界,有求无不应的境界.本体常住即不动,本体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妙湛、总持和不动都是妙湛,三而一.三者都是总持,一而三.三者都是不动,非三非一,亦三亦一.详细分析,每一个意思里都有三种意思,世希有是世出世上最好的.不动尊即佛另外的名字.“首楞严王世稀有”这句是赞叹楞严大定.修行此楞严王大定能生一切的定.一切的定没有不从这个定生出的.世希有是说世界上不易有的、最难遭难遇的.这偈颂是由于阿难被先梵天咒所迷,佛说了楞严咒,派文殊菩萨用咒把阿难救回来.阿难感谢佛的深恩,所以说偈颂形容他的感受.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释]疏云.此二句述悟.梵语劫波.此云时分.颠倒想者.凡计有计无,执断执常,皆名颠倒.今阿难所言颠倒者,是述其从前认物迷己.缘妄昧真.指心见则认内认外.观世界则有大有小.执因缘,计自然.乃至和^***非和^***等.此皆亿劫,由攀缘识心,成颠倒妄想.今始知如来藏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则前之种种戏论虚妄相想.如日消水.如炬破暗.当下消除矣.梵语阿僧祇.此云无数.按小乘经律论从来成佛者皆历三祇百劫.修行种因.方获五分法身乃至获究竟清净法身.今阿难闻佛开示,顿悟真心.是本具法性身.即如来藏性.不待僧祇之历.而已获法身矣.[释]人从无量劫来就有一些妄知妄见、邪知邪见、颠倒梦想.颠倒想即非常计常,非断计断,非有计有,非无计无.跟着妄的境界跑,不能把妄的境界转过来,亦即人为境转而不能转境,也即常为业风所牵.所差的只是一点点,并不是多,可是只这一点点就和真正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大相径庭,其谬何止千里.颠倒即不应想而想,不应贪而贪,不应瞋而瞋,不应迷糊而迷糊.再往清楚来说就是自性里的颠倒想.不能大公无私就是颠倒.这种颠倒想就令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受生死的因缘.修就是要把颠倒想销了.像阿难那么聪明的人还是一样有颠倒想.他的记忆力非常强,佛所说的经典一历耳根便永劫不忘.但当他见到摩登伽女时就被她摇动了,就跟着她走到黄发外道家里.这是他的颠倒想.男贪女爱就是颠倒想,这是无量劫以来就有的.所以说首楞严王这种大定大法是世间所希有的,能销除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的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佛成佛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修福一百个大劫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阿僧祇劫即无量数,三个阿僧祇劫即三个无量数.这个数目有多少?连计算机也数不过来.现在阿难说:“不历僧祇获法身”.我得到这个楞严咒啦,有这种坚固的大定,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的时间就可得到法身,也就是成佛,证得法身自在、神通变化.诚心诵楞严咒不需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便可得到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剎, 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释]疏云,此八句发愿请证.前四句是四宏誓愿.阿难前获法身,但得性具之理.未断圆修之功.故今发得果之愿.首运度生之心也.果,即佛果.佛为众圣中尊,如众宝中王也.此句摄二愿.即佛道誓成,兼法门誓学.还度句,是愿度生无尽,此句亦摄二愿.即众生誓度,兼烦恼誓断.此四宏誓,依无作四谛.而发悲智双运.故名深心.奉尘刹者,将此心承奉尘刹诸佛.同诸佛行事.报我佛深恩.若不如是.不足云报.故言是则名为报佛恩.后四句是增上誓愿.五浊众生,刚强难化.今达藏性平等无二.方能无畏.愿先入化度也.又先入有二义.一、对刹.虽尘刹具入.而先五浊者.五浊之苦最急也.二、对人.恶世人所怯入.而能入者,能行难事之甚难也.末后二句是广大增上.由达藏性竖穷横遍.故不遗一众生.亦不惮尽未来际也.不取泥洹者.一、不取二乘独得泥洹.二、不取诸佛究竟涅盘.直欲众生界尽,我方入灭,因所愿重远.故请加证明也.[解]阿难前面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现在又说:“愿今得果成宝王”,我今发愿,愿先成佛.得果即得佛果,宝王即佛.“还度如是恒沙众.”我成佛不是为自己,还要倒驾慈航,回入娑婆,来教化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所有的众生我都要教化.“将此深心奉尘刹”,深心即般若的智慧.“奉尘刹”,变化到十方的世界去教化众生.我以愿力普遍到十方微尘刹土那么多的世界去教化众生.“是则名为报佛恩”,用这至诚恳切的心才是报答佛对我的恩德.“伏请世尊为证明”,又很虔诚地请求世尊为我阿难证明这种愿力.“五浊恶世誓先入.”五浊恶世的众生是最难度的,我要先度.在这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五浊中,刚强众生难调难伏.我要先到这罪恶的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我始终不会取阿罗汉的果证.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亦不会取佛的涅盘果位.只要有众生未成佛,我就在这儿等着来教化他,令他们都成佛之后,然后我才取泥洹.泥洹在二乘即阿罗汉的果位,在佛就是涅盘的果位,亦即无上正等正觉.这是阿难发的愿,来助佛扬化,帮助释迦牟尼佛来教化众生.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释]疏云:前二句更希后示.尊无上故云大雄.破诸有故云大力.拔苦予乐故云大慈悲.又证妙湛总持不动理体.破其颠倒妄想曰大雄.具妙湛总持不动智照援其爱欲污泥曰大力,起妙湛总持不动妙用.应机除九界苦曰大慈悲也.微细惑者,即前三果,已灭三界见惑.所谓“销我亿劫颠倒想”,乃蛊惑也.然犹未断意根中积生无始虚习思惑.及界外之生住异灭别惑.故希更除也.后二句专祈极果.无上觉.即究竟觉.十方.即寂光.实报.方便.同居.一切国土皆现也.[解]大雄即大英雄.这其中也就包括大智、大慧、大行、大愿.“大力”,再也没有比这种力量更大了.既有大雄力,又有大慈悲.以大雄大力来支持大慈悲心.慈即给众生一切乐,悲能拔众生一切苦,爱护众生无微不至,满众生的一切愿.众生对佛有什么要求,佛都满他的愿.“希更审除微细惑”,希即希望,更即再次.前面已请佛“销我亿劫颠倒想”,是指销除见惑、思惑.现在更销除尘沙惑.尘沙惑是一种微细惑,在你觉察不到的地方,沉在你心底下,微细微细的妄念、无明.希望大雄大力佛世尊更把我微细的迷惑也给除去.“令我早登无上觉”,令我早成佛道.“于十方界坐道场”在十方界都能建立大道场,宏扬佛法.有人说阿难发的这个愿很矛盾.前面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现在又希望早成佛道,于十方界坐道场.这个愿岂不是矛盾吗?不是的.他前边说的“终不于此取泥洹”,是把众生度尽了才取泥洹,若没度尽就不取正觉.现在请佛加被他,令他粗惑断了,细惑也断了,众生也度尽了,令他的愿力,早得成就.“令”就是使令我早登无上觉,早成佛道,也即请佛帮他度尽他要度的众生.说“如一众生未成佛”是指和他有缘的众生,他都要度尽.如果和他没有关系的众生,当然要等待另外的人去度.譬如在他的法会上听过他讲经的,和他有法缘的,他要度尽.如果和他没有法缘的众生,就等另外的人去度.不是我给阿难尊者作辩护律师,的确是这样的.若这世界上所有的众生都等着阿难尊者去度,那么,其它的菩萨做什么?就等着受香烟吗?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也是要分工^***作,各尽其能随缘度生.好像我们这里来了这么多客人,大家分工^***作,这个安安床,那个扫扫地,那个捡捡树叶,剪剪草.这都是各司其事,为的是成就道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不要以为阿难发这个愿矛盾了.你这么一批评,把阿难也弄得一身罪过.阿难想度你,你却给他下一个大的批评.说阿难矛盾.阿难矛盾就算他矛盾,你自己不矛盾不就得了?各位想一想,不要以凡夫测圣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乱加批评是不可以的.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释]疏云:此二句约况不退.舜若多,此云空.烁迦罗,此云坚固.亦云金刚.谓空性无可销.犹云可销今所发坚固誓愿心.同于藏性.终无动转.不似空之可销也.此十八句.出本经第三卷末.[释]什么是“舜若多”?“烁迦罗”又是什么?“舜若多性可销亡”,是说虚空的性也可以没有了.你们说虚空会不会没有?不会的.因为它就是空.还销个什么?它根本就没有什么,有什么可销?但是阿难又说它可销亡.这只是假设之词.不能销亡的虚空也可以销亡,但是我这金刚不坏的心,坚固的心却不能动转.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释]疏云: 前三句通归三宝.梵语南无.此翻归命.佛陀翻觉者.具自觉觉他.觉满三义也.法者以可轨可持为义.即三藏十二部类.僧翻和^***众.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二、事和.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后四句别归本经三宝.释迦牟尼.翻能仁寂默.是此会佛宝也.首楞严见前释.咒从佛顶光中化佛所说.即以佛顶立名.是此会法宝也.观世音.是当经圆通首选.与此界缘最深.即诵咒人.亦应返闻闻自音故.金刚藏.乃密部之主.能护持咒之人.成就功德故.故当归敬.以祈冥加被也.[解]“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这是皈依三宝.我们皈依十方诸佛.又皈依诸佛所说的法.又皈依十方三世的贤圣僧.贤圣僧就是大菩萨、大阿罗汉都包括在内.“南无释迦牟尼佛.”皈依十方三宝之后,又皈依本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能仁、寂默.能仁就是普度众生.寂默就是寂然不动.能仁也就是感而遂通.能以仁慈施予众生.这就是动静不二.能仁是动,寂默是静.动静一如.动里就是静,静里就是动.动不碍静,静不碍动.你修道修得动静一如的时候就找到本体,更没有什么妄念了.“南无佛顶首楞严”.再皈依佛顶首楞严这个大定.“南无观世音菩萨”,再皈依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再皈依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念楞严咒有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常保护你,随侍左右.所以能念楞严咒不是一生一世所种的善根,而是在无量百千万亿劫以前种诸善根,才能学习楞严咒和诵持、受持楞严咒.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才能遇着楞严咒,才能听讲楞严咒.有人想到:师父你昨天说,不明白就是个妙,那为什么又要讲给我们听.那你可以把耳朵堵上,不要听嘛!我讲我的,你不听是你的事.你可以在那儿睡觉,那就更妙了.入了睡觉三摩地,一睡就去见周公.周公说:“欢迎你来!和你下一盘棋.”就在那儿摆上棋盘,和你下起棋来.等楞严咒讲完了,你棋也下完了,说:“哦,什么?”我也不知道.有一位居士要求我给你们各位灌顶.我也愿意满你们的愿.现在我就用观音大法来给你们集体灌顶.大家就坐在座位上,^***起掌来,一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最好把眼睛闭上,拿出真诚的心.不要怀疑,也不要有试验的心.要一心一意来接受灌顶.你们修四十二手眼要诚心一点,好好地修这种法.修这种法将来都能在天上天下得千手千眼,像观音菩萨来教化众生.这是我对你们的期望.修法必须要有正当的行为,好的心地.不可以有贪心,不可以有染污心去欺骗人.不可用这种法去向人攀缘.要老老实实的,不可以有不正当的行为.这是很要紧的.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释]疏云:肉髻.准无上依经言.佛有顶骨涌起.自然成髻.即斯之大佛顶.表不动体也.百宝光.表百界.盖四圣六凡十界.以界界各具十,故云百也.千叶宝莲.表千如者.以百界各具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故云千也.有化如来.坐宝华中者.宝华是因,如来是果.表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也.顶放十道.乃至十恒沙.表若界若十如等法.法有差别.光无差别.皆一如来藏心故.又法界虽若河沙.不出乎十.言皆遍示现.正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金刚密迹等者.梵语散那.即散脂.此云密主.具名行智理四密.为护法主.示迹为金刚神.故曰密迹.表此宝光.如金刚不可沮坏能破十界恒沙烦恼.遍显十界恒沙妙用.故遍虚空也.畏爱者.具威折故.大众咸畏.具慈摄故.大众咸爱.顶佛说咒.表无为心佛.不假修证之密体也.说无上咒.表不可思议之密用也.放光化说.化说皆光.表无碍清净之密相也.又从佛顶者.表即显即密.法无异故.而无见者.表非显非密.法本寂故.此即如来圆证之理.而众生同具之体也.然理因事彰.法随机感.但阿难前之蒙咒摄归.唯得密义.未曾显闻.蒙如来层层开示.信解已臻.欲践行证.摄心入定.离魔成道.再请佛说.而如来说持^***沙盗妄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若有宿习.不能除灭.当诵我佛顶神咒.是以更请重说.而如来放光.说此神咒也.以上三段.乃诵咒之前茅.已久流通.遍行宇内.理^***补入.于是再阅大疏.节录要释.而补疏之.[解]“尔时”即当时说楞严咒时.又是现在讲楞严咒时.说楞严咒是几千年以前.讲楞严咒是几千年以后.听楞严咒是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因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到.至于现在,现在也不停的.当你说这是现在时已经过去了.连现在也不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只有楞严咒是可得的.“世尊”为世出世之尊.没有再比这更尊贵、高超的了:就是在此时佛从顶上肉髻涌出百宝光明,光明中涌出千叶宝莲.这里百宝表百界,千叶宝莲表千如.说是这样说.并不仅仅表百界千如,而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的.可以说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不是从百宝光明所化成的、所造成的.在宝莲上有佛的化身.化身是由无化有.说它有它又没有,说它没有它又有.忽显忽隐,忽有忽无.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化如来即佛的变化身,在千叶宝莲华上坐着.在如来头上又放十道百宝光明.十道表十法界.一一光明都普遍地示现恒河沙那么多的金刚密迹,就是金刚护法,亦即护法金刚.密迹即默默地保护你.念咒最底限度有八万四千金刚保护着你.你自己看不见,但他可真是有的.看这金刚藏菩萨一手拿着大山,一手拿着大宝杵.看有多大!遍满虚空.大众仰观,畏爱兼抱.畏就是很怕,心里像有一只小兔子在那儿蹦跳.说不敢看又舍不得.想看吗又很怕.毛骨悚然,头发都竖起来.身上的毛孔都起了鸡皮疙瘩.畏爱兼抱,又有怕又有爱.两种心情,两种思想.“求佛哀佑”这时就求释迦牟尼佛怜愍我们.“一心听佛”,在这时候真是没有妄想了.女孩子不想男朋友,男孩子也不想女朋友.这叫一心,没有第二心.不像你们听楞严咒,法师在这里讲,心里总打别的妄想,不能一心.当然我没佛那么大威德,所以我给你们讲,你们都打妄想.“无见顶相”,佛的无见顶相,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无见顶相看似有如无,说没有又好像有.无见顶相是你看不见的,也是无所不见,没有看不见的.“放光如来宣说神咒”,就是在大宝莲华上变化的如来在他无见顶相上生出百宝光明,百宝光明又有千叶宝莲,千叶宝莲上有化如来,又放大光明宣说神咒.这是佛的化佛宣说的神咒.不是一般人可以听得见的.当时都是那些法身大士菩萨才可以听到神咒.你愿意听,就先要学楞严咒.学完了才可以听.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略释名义[释]佛顶放光.光中化佛说咒.名佛顶光.摩诃.翻大.体遍十方曰大.萨怛多.翻曰.相绝诸染曰白.般怛啰.翻伞盖.用荫万物曰伞盖.三皆圆融具德.归三藏心也.此是诸佛种智.亦即众生自性.彻果该因.穷理备教.持之现证觉道.诵之宿障尽蠲.高明无极曰无.尊上莫等曰上.威灵叵测曰神.感应难思曰咒.经言.若我说是般怛啰咒.经恒沙劫.众不能尽.是也.咒凡五会.一会.萨怛多.般怛啰.二会.萨怛他.般剌舍悉多.三会.苏波啰拏.摩诃般轮般怛夜.四会.萨怛多.般怛啰.五会.悉怛多.钵怛啰.今释咒与全经标题不同.曰.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金口所宣.密因了义.罔不圆具.[解]楞严咒的名字叫“摩诃萨怛多般怛啰陀罗尼”.又叫“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摩诃是梵语.译为大,体相用皆大.体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是其大用.说到相,它是没有相的.咒有什么相呢?但无相无不相.也可以说它没什么用,但无所不用.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用.这用是大用,相是大相,体是大体,这便是摩诃之意.“萨怛多”亦是梵语,译为白色,亦即清净,没有染污之义.所以说:“相觉诸染曰白.”楞严咒是白净法,清净无染污之法.“般怛啰”亦是梵语,译为伞盖.这是个譬喻,譬喻一个伞盖用荫万物,荫护一切有德的人.谁有德行,谁便能遇到这个法.没有德行是遇不到这种法的.所以说:“三光普照透三才”,一般人一定认为“三光”是日月星.日月星是外边的三光.诵持楞严咒身上有身光,口里有口光,心里有心光.身口意三业都放光.听说过这个吗?这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身上所放的是黄光.修成功了便成金光.金光万道.开始修楞严咒是黄光,淡黄色的.久而久之就变成金光.所以说紫磨金色万道光明充满法界.这都是修楞严咒修成的.口里所放的光是红光.心里所放的光是白光.但是有时口里也放黄光,有时又放青光.有时又放黑光.有时青、黄、赤、白、黑的光都会放.不过这是要修成了才会.般怛啰即用荫万德,大白天伞盖保护所有有德的,受持楞严咒的众生.所以说“三光普照透三才”.三才即天地人.“阎浮世界你不来”,在阎浮界你各处找不着,一定要受持楞严咒才能看到这种光.“大德大善能于得”要有大德行大善才能得到此法门.“无德无善不明白”,若无德行,没有善功德,就是遇着了也会当面错过,失之交臂.看到金以为是铜,见到钻石以为是玻璃.见到楞严咒却认为是很普通的,没有什么.不知道宝,不知道妙.不知道楞严咒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心光即意念,即第六识.不过你若不修行,什么用也没有.若修行便会放光.刚刚说的光还不止这身口意三业清净放出清净的光明.还有红光缭绕.你诵楞严咒自然就有红光缭绕.所以说“千朵红莲护住身”,红莲华放出的红光.“坐驹骑着墨麒麟”,在这科学的时代说这个,学科学的人会笑掉牙齿.不过这样也好,否则不笑掉牙,天天还在那里科学科学的.“万妖一见往里躲”,什么妖魔鬼怪一见这法身千朵红莲护的威德相,都往远躲.“济公法师有妙音”.诵楞严咒时又有紫光紽紽,白光旋转.为何一诵楞严咒,妖魔鬼怪不敢出来?因为力量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祥光瑞气到处弥漫.所以有人诵楞严咒就是补天地正气之不足.一人念楞严咒就有一人的力量,百人念楞严咒就有百人的力量,世上的妖魔鬼怪都会老老实实的.楞严咒为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长的.这个咒关系到整个佛教的兴衰.世界上若一个人也不会念楞严咒,这个世界就快毁灭了.因世上没有正法了.只有楞严经和楞严咒是正法中最要紧的一部经和一个咒.楞严经是为楞严咒而说,是解释楞严咒,赞叹楞严咒的.楞严经中结坛法一段经文说得很详细.要想详细知道可看这一段经文.楞严咒叫佛顶光明,是佛的顶上化佛所说.所以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用途,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奥妙,都具足不可思议.“佛顶光明”就是表示咒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黑暗,能成就一切功德.你若能受持楞严咒将来一定成佛,一定得无上正等正觉.离开咒文能念叫诵,对着咒文念叫读.若能常诵楞严咒,可以消除宿世业障.这是楞严咒的妙用.何谓“无”?高明无极.光明到极点了,没有再超过这光明的.“上”是尊上莫等的上.没有再比这更尊贵更高尚了.“神”就是不可思议,也就是威灵叵测的意思.“咒”就是感应道交.它有一种力量.你念咒就有感应.“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佛顶的光明犹如大白伞盖来一切诵持咒的人.以上为其名称的大概意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楞严咒读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