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效应理论负效应产生时政府应该怎样做

(3)政府在信息上的不充分导致决策判定失误。政府政策法规的效率和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标准、对照的依据是否正确,而这又取决于政府对信息把握的充分程度。由于政府实际上难以在信息上具备充分条件,例如难以确定矿业活动对环境损害的规模,难以量化矿业企业给社会造成的外部本钱,难以预期矿产资源浪费对后代人的影响,因而在征税、罚款、补贴、制定排放标准时,都难以保证标准的正确与公道。即使标准尽可能地反映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政府也需要支付相当大的本钱。 (4)利益团体的影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关的利益团体会运用种种手段影响决策部分,使之做出有利的决策。例如制定对某种矿产资源具有保护性的价格、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寻租现象的发生,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政府监视和执法的有效性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有的省级和省级以下地矿行政主管部分,超越规定批准权限,违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审批发证或是未经授权擅自批准在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等重要区域开采矿产资源。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或地矿行政主管部分,超越权限擅自处置矿业权,擅自承包转让矿业权,从中牟取暴利有的部分还非法将取得的矿业权转让给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个体采矿者。这些无不跟某些个人和部分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三、结语实在,政府失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对产权制度的熟悉不够深刻,因而不能在法律和政策上体现和保证不同产权权能所有者的利益。因此,要克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外部性题目,本质上还是要从环境及资源的产权界定上寻求出路,通过外部性的内在化或建立相关产权交易来解决市场失灵题目,如排污权交易、土地塌陷权交易、土地占用权交易、水污染权交易等。对市场机制乏力的领域和难以“内部化于市场”的外部性辅之以政府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措施来完善市场。参考文献: [1] 汪安佑.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外部性题目及消除对策研究[J].题目研究,-102. [2] 邹友峰, 邓喀中, 马伟民. 矿山开采沉陷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3] 张国良.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29. [4]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地质出版社,. [5] 刘知.我国矿业环保中负外部性的克服与产权制度改造[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8.最近更新: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论文:
48小时热门【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
该复习要点从全面的角度进行总结,所以很多题的答案比较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删减,也可以凭自己喜好加以完善。该复习要点目的在于减少大家自我总结的时间,希望大家在短时间内也能全面复习,考出好成绩!水平有限,有些题目总结得没有大体思路,只是把课件堆一起,仅供参考!6简答(共48分)1分析(12分)1简述(20分)1案例分析(20分)&第一讲
政府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及为什么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竞争,矫正外部效应,通过政府参与改善市场不完全状况,提供经济信息,针对优值品、劣值品进行引导或规制,稳定经济,调节分配收入。同时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经济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稳定经济、市场管制。参与原因: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无效率、不公平及宏观经济失衡要求政府介入社会经济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由市场失灵导致。
1. 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服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而言的,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典型如国防、司法、治安、公共照明等。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国防)。非排他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非常困难的(环保)。公共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私人不愿意生产、无法生产或无法全部生产,而必须由政府(社会团体)提供的产品。&2. 垄断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垄断的产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会通过不断改进原有机器设备和技术、提高员工素质、扩大企业规模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生产规模大的厂商往往具有比生产规模小的厂商更多的成本优势,从而击败对手,垄断市场,这是形成垄断的一种原因;形成垄断的另一种原因是规模报酬递增。
3.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社会或其他市场主体带来影响,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费用或没有获得应得的报酬,而受影响者也没有因为受到损失而得到补偿,或者因为得到利益而付款。具有外部效应特征的产品,其私人边际成本(收益)与社会边际成本(收益)是不一致的,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收益)。
4. 市场的不完全市场除了无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具有外部效应特征的产品外,对另外一些产品也难以适度供应,此时则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的问题。比如,在保险市场上,私人企业提供的保险范围太窄,并不能为一个人可能面临的许多重大风险提供保险,如失业等,这为政府介入保险业提供了理由。迄今为止,各国政府都已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至少部分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另外,资本市场在提供贷款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5. 信息不完全完全竞争市场关于信息的假定是非常理想化的,如信息完全要求买者清楚地知道市场上各个角落各种商品的价格和质量,雇主清楚地知道被雇者的行为特征等。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很难做到这些。另外,获取完全信息也要付出成本。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会破坏市场机制运行的&优胜劣汰&作用,甚至会出现&优汰劣胜&的资源配置(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之下),也会出现欺诈等现象,使得竞争不充分,影响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信息。
6. 优值品、劣值品在现实的市场中,个人的偏好并不总是合理的,有些产品可能会给个人带来较大好处,但消费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只愿以较低价格购买。反之,有些产品可能只能带来较小的利益(甚至是危害),但消费者却给予较高评价,而愿以较高价格购买。把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如教育;把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值品,例如香烟等。优值品和劣值品不能完全靠市场来调节,需要政府进行引导或规制。
7.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常现象。另外,由于信息不完全,高度分散的决策主体可能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导致经济剧烈波动、物价持续上升、国民经济增长停滞、国际收支失衡。市场经济对经济失衡的自发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社会付出的代价过于高昂。于是,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便成为政府的职责。
8. 分配问题在分配领域们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有用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反而易于形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2.政府失败含义: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具体表现:
1.公共政策失效1)&&&&&&& 信息的不完全(老百姓早就过河了,政府还在摸石头)。2)&&&&&&& 公共决策往往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领导人强烈偏好的影响,以及政治家或官员由于选举周期或任期限制带来的短期行为的影响。3)&&&&&&& 政府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后果往往不能准确预测4)&&&&&&& 政策执行上的偏差。
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也可以说成是官僚机构的低效率。公共机构的本性和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特点使得其供给极易于处于低效状态,尤其表现在结构失衡和成本增加方面。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 对公共产品评价的困难。2)&&&&&&& 公共部门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3)&&&&&&& 监督信息不完备。
3.政府部门的扩张冲动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提高。通常认为,财政幻觉、官员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缺乏竞争压力等是导致政府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这种内在的扩张冲动,一方面导致政府开支增加,另一方面导致官僚机构庞大、效率降低。
4.寻租行为
含义: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会产生租金,即使的少数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特许权 、关税与进出口的配额 、政府采购 )。利用游说、行贿、拉关系、走后门等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取租金的活动,即是寻租行为。
弊端: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寻租行为会增加社会成本,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另外,寻租行为也会造成政府部门及官员之间争权夺利,进而影响政府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它也会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权稳定。&&第三讲3.典型的产品类型: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混合产品1.私人产品:
定义:私人产品是指通常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向社会提供,满足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产品则是通过市场机制向社会提供的,一般是以企业作为基本生产单位来组织生产。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成果如何分配都受市场机制的制约。由于是商品生产,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常是不统一的。
属性:1)&&&&&&& 可分割性。可分割性是指私人产品通常都有一定的计量单位,并不是笼统地作为一个整体向社会提供。2)&&&&&&& 竞争性。指某一个消费者消费了某一私人产品就排除了其他消费者消费该产品的可能,或至少是影响该消费者消费该产品的质量。3)&&&&&&& 排他性。排他性是指对私人产品来讲,可以将拒绝付款的人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2.公共产品
定义:1)公共产品是指需要通过财政机制向社会提供,满足作为群体的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产品。2)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显然,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所要满足的需要的性质不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别,是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反的属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属性的差异,公共产品需要通过财政机制才能向社会提供。
属性:1)&&&&&&& 不可分割性。指公共产品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向社会提供的,它通常没有一定的计量单位,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一般不能自主选择消费的数量。2)&&&&&&&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并不影响其他的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和质量。3)&&&&&&&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指任何消费者都可以不付任何代价消费该产品。3.混合产品
定义:混合产品是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的产品。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具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属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或多或少地具有这两种产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通常称之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性质:混合产品主要包括俱乐部产品和共同资源两种类型。俱乐部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典型如收费公路、公共图书馆等。共同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典型如公共牧场、公共渔场等。&&4、私人部门从事公共产品生产的分析必要性: 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政府失败&。可能性:1)&&&&&&& 私人部门生产的一般是准公共产品。2)&&&&&&& 准公共产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比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 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 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形式:1)&&&&&&& 私人的完全供给,指公共产品的投资、生产以及修缮由私人来单独完成,私人通过收费的方式向消费者收取费用。2)&&&&&&& 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指在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过程中私人和政府形成了某种联合。3)&&&&&&& 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指私人与社区通过有条件的联合来提供公共产品。政府的作用:1)&&&&&&& 政府要为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者提供制度激励。2)&&&&&&& 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可能会出现某些负外部性问题,对此政府要进行必要的规制。3)&&&&&&& 在私人生产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给予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某种支持。&&第五讲5、福利刚性含义:&福利刚性&原则是指大多数人对既得的福利待遇具有只允许其上升、难以接受其下降的基本心理预期。结果:正是由于社会福利的这种刚性特征,导致具有福利性质的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弹性,一般情况下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对公共政策的绑架:公共服务水平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但在&福利刚性&作用下,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总是普遍地等于、甚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这就使得任何一项旨在降低时下社会福利水平的公共政策,往往都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是政治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福利制度本身就会显得非常缺乏弹性,往往是一旦将福利水平提升到某个层次以后,就很难再根据经济形势和政府财力的变化做出向下方的调整。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福利刚性&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运行趋势,公共服务的范围、内容和规模都要适度,要留有余地,以便为日后的经济发展以及财力增长预留出必要的弹性空间。否则,一旦出现经济萧条,在&福利刚性&作用下,公众的要求又很难会因为经济状况的恶化而降低,从而导致公共政策骑虎难下。这种情况下,引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变得非常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顺序:2)&&&&&&& 核心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支持性公共服务3)&&&&&&& 基本策略:低水平、广覆盖4)&&&&&&& 保持冷静的心态,稳步、扎实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注意避免政治性承诺或要求不适当地扩大化和零碎化,以至于对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的持续增长构成不必要的压力。&&第六讲6、外部效应的分类和纠正措施分类:
1.&&&&&& 简单分类
1)&&&&&&& 按照外部效应的承受对象:对消费的外部效应和对生产的外部效应。2)&&&&&&& 按照外部效应的发起者: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和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3)&&&&&&& 按照外部效应的结果: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2.&&&&&& 复合分类法
1)&&&&&&& 消费活动产生的正消费外部效应2)&&&&&&& 消费活动产生的正生产外部效应3)&&&&&&& 消费活动产生的负消费外部效应4)&&&&&&& 消费活动产生的负生产外部效应5)&&&&&&& 生产活动产生的正消费外部效应6)&&&&&&& 生产活动产生的正生产外部效应7)&&&&&&& 生产活动产生的负消费外部效应8)&&&&&&& 生产活动产生的负生产外部效应纠正措施:
1、基本原理:当某种物品或劳务的私人边际收益或成本经过调整,使用者的各种活动或决策考虑实际的社会边际收益或成本时,就实现了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外部效应的内在化过程,也就是外部效应得到矫正,资源配置从不具有效率到具有效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的过程。外部效应的内在化过程是通过私人部门自身与政府部门共同完成的。
2、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
(1)组织的一体化(扩大组织规模)部分学者认为,市场机制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英国学者米德:使外部效应内在化的组织可以是家庭、社会俱乐部、商业公司协会、政府等。组织安排纠正外部效应问题的基本要素包括:1)&&&&&&& 需要克服的外部效应问题的规模;2)&&&&&&& 为克服外部效应问题而加入组织中的成员是否是自愿的;3)&&&&&&& 组织集体决定的决策规则如何。 &&
(2) 界定产权与科斯定理产权通常是指对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自由转让权等。部分学者认为,外部效应实际上是产权界定不够明确或界定不当所引起的。所以,只有界定并保护产权,市场交易才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完整、系统地论述产权问题的最著名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科斯定理: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科斯定理具有下列三个条件:1)&&&&&&& 产权是明晰的。2)&&&&&&& 产权是可以自由交易的。3)&&&&&&& 交易成本应接近于零。
(3)社会制裁本质上说,社会制裁反映的是道德约束的力量。吸烟对不吸烟的人来讲,是有损害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它也是消费成本外在化的典型例子。在某一场所,如办公室、会议室、教室等,当少数人吸烟时,社会道德规范的作用是自发进行的。因为人数少,吸烟者感觉吸烟不合适,从而自然地停止这种带来负的外部效应的行为。
3、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1)征税或罚款这是政府干预外部效应的一种主要措施。该方法是由庇古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的,也被称为&庇古税&。其基本思路是:对产生外部负效应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外部负效应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必须考虑该成本,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征税或罚款的最大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2)补贴在存在正外部效应的情况下,为了实际消费量的扩大和增加,政府既可以直接提供公共物品,也可以用补贴的方法来进行调节。政府对产生外部效益的主体进行补贴,降低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其在一定价格下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补贴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必须指出,政府发放的补贴并非都是为了矫正外部效应。实际上,政府发放的许多财政补贴是建立在其他政策目标基础之上的。
(3)管制为了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政府可以选择政府管制的方法。政府管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管制外部效应水平,即规定一个法定的排污标准;管制生产过程。对社会来说,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污染的程度,而污染是怎样产生的并不重要。许多情况下,管理的投入要比污染水平的测量更容易,所以政府更愿意采用管理的办法。事实上,政府的许多条例有着类似法律的效力,因此政府管制也就成了政府克服外部效应的重要方法。
4、政府和市场对外部效应的联合纠正方法
(1)污染费要减少城市固体垃圾量并不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只需对公民的具体数量的垃圾收费即可,这一方法称为&按单位收费&。按单位收费方法,是一种促使住户通过改变采购方式、将庭院里的垃圾做成堆肥等形式减少垃圾生产数量的有效办法。
(2)押金&退款制这一方法是处理各种有毒垃圾的有效办法。遵照该方法,在制造商向零售商出售油漆时,要收取押金作为一种税。零售商将他们用过的油漆桶送到回收站后,就可把押金收回。同样,回收站就可从管理机构那里把押金收回。这一方法的具体程序可总结为:押金交上之后,再对有毒垃圾进行处理,一旦合格便将押金退还。它不仅鼓励个人与企业适当地处理各种有毒垃圾,而且能使个人与企业积极地寻找有利于环境与健康的替代品。
(3)可交易许可证即在可接受的排污总量限度内,将排污许可证分发给污染制造者,并允许排污量较低的企业将剩余的配额进行出售,也允许超标排放的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排放量。这一方法能够促进个人与企业改进控污技术,从而降低控污费用,最终降低污染程度。&&第七讲7、寻租行为定义:寻租是试图利用政治过程让利益集团获得超过他们机会成本的经济报酬的行为。形式:寻租行为有如下三种形式:1)&&&&&&& 通过游说或贿赂等手段直接获取租金。2)&&&&&&& 通过各种手段改变政策环境来间接获取租金。3)&&&&&&& 进行表面上为生产性的投资活动,但其真正目的在于达到政府所确定的某种标准并据此获得政府的补贴性租金。租金来源1)&&&&&&& 政府的&无意&设租。通过创造出一种人为的稀缺性而产生的租金。2)&&&&&&& 政府的&被动&设租。3)&&&&&&& 政府的&主动&设租。在市场经济的不成熟阶段,政府官员通过提高某些行业、单位的利润水平,人为制造租金,在诱使寻租人寻租的过程中要求抽租。租金实际上是政府权力对社会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同时还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剥夺。寻租的社会成本
1、寻租活动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这种活动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1)&&&&&&& 一方面人们为争夺租金耗费了大量社会经济资源,但却产生不出任何财富,2)&&&&&&& 另一方面成功的寻租者缺乏有效的动因去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了经济效率。3)&&&&&&& 最后,寻租会严重冲击收入分配结构,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
2、塔洛克在《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讨论了寻租行为。他将寻租造成的资源浪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 收益的获得者无效使用资源造成的损失。2)&&&&&&& 游说议员以及争取政府庇护所花费的其他成本。3)&&&&&&& 政府在决定、管理或抑制非生产性庇护时所支出的任何费用。
3、布坎南在《寻租与寻利》一文中将寻租造成的社会成本分为三类:1)&&&&&&& 垄断权潜在获得者的努力和支出;2)&&&&&&& 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作出反应的努力;3)&&&&&&& 作为寻租活动的一种结果,垄断本身或政府政策所引发的第三方资源配置的扭曲。&&8、财政幻觉假说官僚体制增加政府规模的假说认定官僚体制可以就供应不同产出水平的真实成本欺骗立法机构,财政幻觉假说则认为立法机构可以就政府的真实规模欺骗选民。这种理论假设公民通过他们的纳税规模来度量政府规模。为增加公民们不愿意支付的政府规模,立法与行政机构必须以这样一种方法增加公民的纳税负担:公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缴纳更多的税款(更多的间接税),如果税负能够用这样的方法加以伪装,公民们会有政府比它的实际规模要小的幻觉,政府增长就能超出纳税人偏好的水平。&&9、政治性经济周期政治性经济周期是唐斯选票最大化模型的一个应用或体现,在这一模型中,政治家、政党和官僚的行为与投票人的偏好一起发生作用,寻求选票最大化的政府并非经济事务中消极的、外在的因素,而是一个内生变量。它们能引起价格、产出和就业周期变化。内容:1)&&&&&&& 凯恩斯时代以来,政策制定者掌握了刺激经济的工具;2)&&&&&&& 选民喜欢低失业、高增长和低通胀;3)&&&&&&& 政治家希望连选连任。政党的优势来自于创造出新的可供分配的收入和福利。收入和福利函数的长期变量(技术与人口)虽然难以通过政府政策加以改变,但该函数的短期变量(现存资本和劳动量)却是可以利用的。追求选票数量最大化的政党可以采用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以改变失业率或收入增长率。这使得以公共选择方式和传统的宏观经济方式解释的经济周期出现了差异。分析:追求选票最大化的政客将在选举之前保证失业率位于较低水平,并实施能保证达到这一结果的政策。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放宽了对通货膨胀的控制,通货膨胀率将在选举之后上升,政府这时就要采取紧缩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又重新回升。这样就形成了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循环,这些循环将以选举日期为中心来发生。尼克松1972年和里根1980年的竞选活动都是政治性经济周期的具体实例和体现。&&10、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规模扩张的解释政府规模的快速增长一般被归因于福利国家的出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抬头。公共选择理论给出了与上述主流观点不同的三种解释:利益集团、财政幻觉假说和官僚政治的必然性。利益集团促进政府规模增长:诺思与沃利斯将政府增长与利益集团活动直接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政府增长与私人部门中白领和管理阶层就业的增长是平行的。两者的增长是市场经济组织过程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较高交易成本的反映。这些集团对政府的需求不是简单地要求某种再分配,而是减轻他们在一个日益增长的专业化社会中所承受的交易成本。官僚体制、选举政治和政府增长:&除去尼思坎南的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外,布坎南、瓦格纳等人的研究得出选举政治不仅导致预算的膨胀而且必然会造成持久性财政赤字的结论。连选连任是政治家的主要动机,为争取更多选票,他们总是向选民许诺增加就业、扩大福利,当选后就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来兑现自己的承诺。他们乐于将公众的钱花在能给他们的选民带来明显利益的项目上,但却不愿意向这些选民征税。政治家的这种行为必然带来伴随财政赤字的庞大政府开支。财政幻觉假说 :官僚体制增加政府规模的假说认定官僚体制可以就供应不同产出水平的真实成本欺骗立法机构,财政幻觉假说则认为立法机构可以就政府的真实规模欺骗选民。这种理论假设公民通过他们的纳税规模来度量政府规模。为增加公民们不愿意支付的政府规模,立法与行政机构必须以这样一种方法增加公民的纳税负担:公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缴纳更多的税款(更多的间接税),如果税负能够用这样的方法加以伪装,公民们会有政府比它的实际规模要小的幻觉,政府增长就能超出纳税人偏好的水平。&&11、公共选择学派对对政府失灵的解释定义:萨缪尔森这样定义政府失灵:&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但是,对政府失灵展开深入研究的还是公共选择学派,该学派认为:政府干预未必能纠正市场失灵,政府甚至可能把事情做得更糟糕。表现:1)&&&&&&& 没有代表性的政府2)&&&&&&& 政府活动的低效率3)&&&&&&& 政府目光短浅和行为短期化原因:1)&&&&&&& &政治人&误区。传统观念中认为政府官员都是有道德的人,但其实都是经济人。2)&&&&&&& 公共利益的不确定。哪些是公共利益哪些是个人利益很难定义。3)&&&&&&& 中间投票人的决定作用。政府的决策会向中间靠,脱离原本的政策方向。4)&&&&&&& 不完整的信息。政府获得的信息比公众晚5)&&&&&&& 不成功的政企博弈。在政府与企业关系中,企业占了主导。6)&&&&&&& 政策执行中的障碍。文官、政务官的冲突。&&第八讲12、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灵定义: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导致市场失灵的表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逆向选择
简单说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比另一方知道的信息少,因而承担了较高成本的现象。逆向选择的结果:劣币驱逐良币
2.&&&&& 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一般是指交易双方达成一项合同或契约后,一方以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道德风险问题发生在契约签订之后,而逆向选择发生在契约签订之时。当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时,私人市场分配给某一特定商品或服务的资源可能不足。缓解途径:
1.利用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基本思路是在交易者之间加强信息沟通,如拥有信息优势的交易方能主动地将有关信息传递给缺乏信息的交易对方,或者处于信息劣势的交易方发现或诱使对方暴露有关信息。在一般产品市场上,许多拥有高质量产品的卖主往往通过广告、提供产品&三包&、建立信誉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2. 政府管制在利用市场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市场失灵,这使得政府对信息不对称实施管制成为必要。1)&&&&&& 政府可以运用其公共权力,整治虚假广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强制生产经营者落实产品担保承诺等;2)&&&&&& 政府还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强制生产经营者向市场提供真实的、比较全面的信息;3)&&&&&& 政府也能直接提供信息,如通过产品质量检查、市场调查等方式收集有关信息并公之于众,这些都有利于缓解市场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13、政府管制俘虏理论产生背景:传统的政府管制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在许多情况下是被管制行业中的企业支持管制,有时甚至主动寻求这种管制。这样,某种形式的政府管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竖起防止竞争的进入壁垒。管制有利于生产者,因为政府所采取的管制政策往往倾向于提高行业利润。斯蒂格勒的理论:对政府管制俘虏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乔治&施蒂格勒,他在1971年发表了《经济管制论》一文,使管制理论有了重大突破。他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前提假设条件:1)&&&&&&& 政府的基本资源是权力,各个利益集团通过说服政府使用其权力为本利益集团服务,以提高自己的福利;2)&&&&&&& 规制者也是经济人,能理性地选择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动;3)&&&&&&& 政府管制是适应利益集团实现收入最大化的产物。政府管制是特定利益集团的一种收益来源,一个利益集团可以通过说服政府实施有利于自己的管制政策而把社会上其他成员的福利转移到自己的利益集团中来。启示:政府管制俘虏理论告诉我们,政府管制已经成为企业追求垄断利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像公共利益理论分析的那样为公共利益服务。尽管俘虏理论可以解释一些管制政策有利于被管制产业的现象,但是,这一理论对于旨在保护消费者的产品安全管制或者旨在改善环境的某些管制,则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这说明,俘虏理论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第九讲14、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具体、也是最重要的收入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具有调整初次分配结果,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19世纪后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发展起来。三种不同模式: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各国的社会保障模式也有所不同,就整个西方国家来讲,其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大体分为三种模式:福利型、保险型和强制储蓄型。目前,这三种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融合趋势。
1. 福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
代表:以英国、瑞典为代表,多见于北欧和西欧国家。
主要特征:1)&&&&&&& 社会保障政策是福利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依法实施,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2)&&&&&&& 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人权观念,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3)&&&&&&& 个人不缴纳或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4)&&&&&&& 保障项目齐全,&从摇篮到坟墓&,标准也比较高;5)&&&&&&& 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预防贫困和消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
2.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代表:德国、美国和日本等许多西方国家
主要特征:1)&&&&&&&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2)&&&&&&& 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分担,以个人和企业缴费为主;3)&&&&&&& 以保证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4)&&&&&&& 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及缴费额相联系;5)&&&&&&& 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
3.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代表: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
主要特征:1)&&&&&&& 建立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2)&&&&&&& 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3)&&&&&&& 雇员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的积累额。
两种类型(依据基金管理运营方式的不同):1)&&&&&&& 以新加坡为代表,其核心是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政府集中管理和运营资金;2)&&&&&&& 以智利为代表,其核心是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竞争运营。&&&第十讲15、财政支出的典型理论1. 瓦格纳法则
含义:瓦格纳他认为公共支出规模之所以不断增长,主要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原因:1)&&&&&&& 工业化所引起的市场扩张,使市场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复杂,由此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因为维护社会和经济的正常秩序,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支出。2)&&&&&&& 为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需要凸显,这必将引起公共支出增加。3)&&&&&&& 随着经济的增长,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公共支出项目的增长率会超过GDP的增长率。2. 皮考克和韦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1961年,英国经济学家皮考克和韦斯曼对公共支出的增长作了经典性的分析。在《英国公共支出的增长》一书中,皮考克和韦斯曼研究了年英国的公共支出的统计资料后得出如下结论:英国公共支出的增长是&阶梯式的&、&非连续性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表现出随税收收入增长而逐渐上升的趋势。当社会经历战争、危机或自然灾害等动荡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但动荡时期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皮考克和韦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由于公共收入增长而造成的,他们将导致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两种:1)&&&&&&& 内在因素。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所征得的税收收入必然呈不断增长趋势。而追求政治权力最大化的政府是喜欢多支出的。2)&&&&&&& 外在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遇上动荡时期,此时政府的支出不能不剧增。于是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或增加新税种,不愿意多交税的公众也会被迫接受提高的税率和新增的税种,其结果是政府支出的预算约束也随之提高,使整个公共支出在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据此,皮考克和韦斯曼的结论是: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3.&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增长理论1)&&&&&&&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往往要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为在这一时期,公共部门须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桥梁、环境卫生、法律和秩序、电力、教育等,这些公共投资对于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 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之后,政府的投资便开始转向对私人投资起补充作用的方面,公共投资的规模虽有可能减少,但由于这一时期市场失灵的问题日趋突出,成为阻碍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关键因素,从而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显然要以财政支出的增加为前提。3)&&&&&&& 随着经济发展由中期进入成熟阶段,财政支出结构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从以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支出结构,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这些旨在进行福利再分配的政策性支出增长会大大超过其他项目财政支出的增长,这又进一步使得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加快,甚至快于GNP的增长速度。 4. 鲍莫尔公共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从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视角出发解释公共支出的增长原因。在他的模型中,按技术进步的程度,经济部门被分为生产率不断提高与生产率提高缓慢两大类别。前者被称为进步部门,后者被称为非进步部门。两个部门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技术和劳动发挥的作用不同:在进步部门,技术起着决定作用;而在非进步部门,劳动则起着决定作用。鲍莫尔假定两部门工资水平相同,且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上升。由于劳动密集的公共部门是非进步部门,而该部门工资率与进步部门工资率呈同向等速度变动,因此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偏低的公共部门的规模会随着进步部门工资率的增长而扩大。&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的正外部效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