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众生皆可度。佛说,难度佛渡众生难渡无缘之人人。 所以到底是能度不能度!?

佛说:有人伤害你,是来度你的
&&&&&&&&&&&&&&&&&&&&&&&&&&&&&&&&&&&&&&&&&&&&&&&&&&&&&&&&&&&&&&
夏一文心灵禅语
  言语伤人,比杀人还要严重。忍辱就像大海、能够纳百川。
  1)人家侮辱你,你要当作是培福;人家伤害你,你要当作是他来成就你。你受尽委屈,记得你是有福报的人,不要抗拒,一个人伤害别人两种情形:伤害别人就是花自己的功德法财,一个伤害别人的,心肠不好,常常伤害人家,就是拿钱去给人家赚;一个忍辱的人,就是一直收钱。这个大忍辱就像开银行、能够纳百川。
  2)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是永远亏本,那就是发脾气。
  3)心好嘴不好,荣华富贵折去了。
  4)什么都不能忍耐,你的成就有限。忍辱也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恒心、毅力、长远心。称心如意的要忍,为什么?怕生贪爱,要保持距离。冤家对头也要忍,为什么?保护你自己的清净心。修忍辱的果报是相好。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chenhui)心一起,智慧就没有了,理性被蒙蔽了,于是全凭感情用事,不仅伤害自己,而且有意无意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冤仇若不能化解,因缘成熟时,报应就现前,冤冤相报,而且果报必定一次比一次残酷。
  6)人的身体、心情与大自然融成一片,是真正的养生之道。七情五欲扰乱自然,扰乱人体。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力最大的是嗔恨、发怒。李炳南老师曾说,中国医学的根本典籍《黄帝内经》讲到,人的正常寿命应当是两百岁,活不到两百岁,是自己的烦恼把身体糟蹋了。永远生活在大慈悲境界的人,不老、不衰、不迷、不邪、不染,这是究竟圆满殊胜的功德,是真实的快乐。
  7)纵然别人侮辱我、毁谤我、陷害我,也仍然要以善心待之,并由衷地感恩。正是由于对方的侮辱、毁谤和陷害,消除了自己过去今生所造的罪业,因而决不能有丝毫怨恨之心。若有丝毫怨恨之心,不但不能消业,反而增长业障。
  8)不安静是自己不让自己好,不修行就不能过一天安静生活。
  9)您问佛哪天能好,佛说看您哪天老实,哪天安静,哪天听话,哪天修行。
  10)“发脾气是修行人的大忌,‘火烧功德林’不是妄说。如果不改掉这个坏脾气,无论一天念多少部经,讲多少次法,度多少人学佛,你自己都出不了三界。发脾气本身就是无明的表现,无明就是不明白。你自己都不明白佛法,怎么可能很圆满的度人?
  11)我们以不善的心对人,恶意对人,受害者只有十分之三,自己受害十分之七,那是糟蹋自己。你自己要健康、要长寿、要充满智慧,你就用爱心对一切众生,我们全身细胞都是爱心、都是善心。
  12)言语伤人,比杀人还要严重,这个事实真相,很少人知道 !
口造业是最容易的,而且造得最多,来生的果报非常惨烈。
  13)佛教我们不跟一切众生结怨,宁愿受别人的侮辱、陷害,绝不能有一念报复之心,才能超越三界。如果怨天尤人,生起怀恨之心,依旧要六道轮回,生生世世冤亲债主互相报偿,一次比一次残酷。过去无始劫累积的这些罪业,你要是留在六道里面,冤亲债主无量无边,哪里有好日子过?世间人无论享多大的富贵,依然免不了冤亲债主包围。今天我们遇到佛法,真信切愿,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永脱生死轮回。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再回娑婆还债。“佛不度无缘之人”,冤亲债主与我们都有缘,乘愿再来度他们。由此可知,冤亲债主多也未尝不好,将来度的众生多,帮助他们脱离苦海。
  14)不论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都要学会不去烦恼,因为烦恼比岁月更容易催老我们的容颜。它会影响我们的心境,增添我们身心的负重,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
  15)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谁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远是个奴隶。克制自己,才能驾驭自己,成就自己。放纵自己,就会被激情和欲望的魔力牵制,不得自由。莫说成就事业,甚至会走向可悲的境地。一个人只有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做正确的事,才算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这是一个人获得无悔人生必备的素质。
  16)口最容易造罪业,多少很好的修行人,修行一生,积功累德,到后来功德都漏掉了。从哪里漏掉?从口里漏掉。你为什么会看到别人过失?自己心里有过失,才看到别人有过失。每天所修的这些功德,都从口里流出去了。我们讲菩提心,真诚你没有,你心是虚伪的;清净你没有,你是染污的;平等你没有,你是高下;
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不对的, 正觉没有了,你愚痴;慈悲你没有,你自私自利。
  17)我们在造口业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有时候我们随随便便的讲一句话,大家要注意一个“因小果大”的道理啊!我相信佛陀所说的都是真的。地狱里面一切抽肠挫斩、拔舌耕梨,这些痛苦都是真的,果报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要很小心很小心,在身语意业上多做检讨,不要等到有一天我们这么痛苦的时候,才发现到我们实在是无法承担啊!
  18)世出世法成就的大小,全在于忍耐功夫之高低。忍耐功夫愈高,成就愈大;忍耐功夫愈低,成就愈小。不能忍耐,不能成就。
我的更多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11:02:00 | By: hzezsx
以下为hzezsx的回复:
谢谢您关注,也谢谢您提醒。说话要考虑受众肯定是对的——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又言“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还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呢!这里是个人学习、反思的地方,也许还算是“私密空间”吧。作为我个人,要求自己“主动向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换个角度讲,人一生的成长,除了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还有一个自我教育。我们作为教师,也有引导学生(不论是优秀生还是所谓差生)学会自我教育的责任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讲记 | 生死书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此段经文特别介绍观音、势至两位菩萨,利生的功德超过一般菩萨。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读此经文,必须先说「寿众无量第十三」,「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寿命之长无法计算。接著又说「又有无数声闻之众」,弥陀弟子有天人众、声闻众和菩萨众,这三类中举一类人数比较少的。天人众跟菩萨众最多,比较少的声闻众的数量,也没有人能知道。「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这是说弥陀弟子们的神通、能力。声闻众人数到底有多少?经云,「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星宿」就是星球。三千大千世界星球之多,也不是一般人能计算得出的。这些星球上的众生,目犍连有能力「於一昼夜,悉知其数」。只要二十四小时,他就能把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众生数目计算出来。目犍连有这种能力。
又以比喻说,「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缘觉的地位比阿罗汉高。「一一缘觉,寿万亿岁」,有这麼长的寿命。「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这是极其形容西方世界声闻众之多,没有人能算得出来。如果再加上菩萨众,再加上天人众,我们就能体會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确实是无法计算的!
极乐大众不可思议的能力,在「大士神光」一段经文中看出,与弥陀本愿完全相应。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彼佛国中,诸菩萨众』。声闻也是菩萨,人天也是菩萨,彼土是菩萨法界。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皆是菩萨。他们的天眼皆能『洞视』,尽虚空遍法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想瞒过他们,是不可能的。
『彻听』是天耳通。我们说悄悄话,不让第三者听到,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没有一个听不见的,能骗谁?由此可知,欲欺人者实是自欺。西方世界这麼多的菩萨众,没有一个能瞒过,没有一个能欺骗的。『八方、上下』就是十方。「去」是过去;「来」是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是讲时间;十方是讲空间。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得见;细声小语,也听得到;连起心动念他们都知道。
『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此句指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心意善恶』。起心动念,是善是恶。『口所欲言』。口里说些什麼,他们全都知道,乃至我们什麼时候度脱,什麼时候超越六道轮回,什麼时候『得道往生』。「道」指「一心不乱」,指「功夫成片」。取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格,他们都知道,没有一样不晓得。所以,把这两段经文合起来看,真的是令人寒毛直竖。
我们住此世间能欺骗谁?只可以欺骗愚痴之人。诸神、菩萨、天地鬼神,无法欺骗!所以念佛人要想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经文要多念几遍,要真实体會,知道事实真相,决不敢起一恶念。尽虚空遍法界,诸佛菩萨天地鬼神都已见闻,岂止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心净则土净」。告诉诸位,决不是经念得多,佛号念得多就能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念佛人为什麼有的往生,有的不往生?不欺骗佛菩萨的个个往生,万修万人去;欺骗佛菩萨的不能往生,道理就在此。不欺骗佛菩萨的,心地清净、正大光明,这种人「万修万人去」。心地不清净、见不得人的人,西方世界今生没分。什麼时候真正发心,回心转意,以清净心、恭敬心执持名号,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立刻就现前。这是我们决定不能疏忽的。所以,这段经文给我们当头一棒,给我们很大的警策,应当牢牢记住。
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为什麼西方极乐世界有天人、有声闻、有菩萨?经上告诉我们,这都是随顺十方世界众生而说的。在西方极乐世界实际没有这些称呼,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如果有菩萨、声闻、天人,就不平等,就不是清净平等觉。所以,这是随顺他方世界而说的。虽然随顺,也是事实。如果离开事实,佛就打妄语,那就错了。是什麼事实?此有二义:第一是你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们由人道去往生的,就称为「人天」。阿罗汉、辟支佛回向念佛往生的就称为「声闻」。这是指未往生以前的身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身分、名称都没有了。
第二是虽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智慧、神通、道力,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大家好像差不多,而实际上烦恼并没有断。是「带业往生」去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还没断,生到西方世界之后,才慢慢的断。经上说,每天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听佛说法,回来之后,又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天天消业障,天天长智慧,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把业障全都消除,才能圆成佛道。
我常提醒诸位同修,我们的业障习气有多麼重是无法想像的。修学其他法门,决定不能成就。不是法门不好,是我们的业障习气太重;其他的法门虽然好,治不了我们的病。唯独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门之外,没有第二个门路。这一门你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懂得它的理论,晓得它的方法,认识它的境界,我们念佛功夫才能得力。如果完全不知道,也是盲修瞎练,念佛念一辈子也不能往生。
所谓『声闻』,相当於在他方世界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未破的一类。比照他方世界断证果位来说,相当於他方世界的声闻。但是在极乐世界是菩萨,只是从断烦恼上讲,等於他方世界的声闻。
他们的『身光一寻』。「一寻」是八尺,相等於自己身高的光明。『菩萨光明,照百由旬』。菩萨破了无明烦恼。「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法身大士」。他们的光明殊胜。「照百由旬」是指一般菩萨的「常光」,不是放光。如果放光,大家都差不多,都有同样的能力。平常身体就有光明,菩萨、声闻有光,天人也有光明。我们凡夫有没有光?也有。但是我们的心太乱、太脏,不乾净。假如我们的心清净又不乱,则所有一切人的身光,也能看得到。人的光没有一寻,大概只有一、两寸,身边有一点点光。修行功夫愈好的,光就愈大,光的颜色也不一样。
练气功的人,心要清净。气功是属於定的一种,是未到定。他的心要清净,心不清净就练不成功。练成功之后,他能看到一个人的光,从光的颜色能知道这个人身体健康的状况,所以能为人治病。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每个人都有光,只是很小,没有这麼大。下面特别为我们介绍二位菩萨。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这两位菩萨的常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的常光则可想而知。阿弥陀佛不用放光,常光就遍照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都在弥陀常光普照之中。这一品经特别介绍这两位菩萨,他们是阿弥陀佛的助手,是阿弥陀佛的继承人,西方世界的「补处菩萨」。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
这两位菩萨,就是家喻户晓的「西方三圣」,除阿弥陀佛以外的二位。佛经中有三部经专门介绍观音菩萨,三经皆附属在大经里,不是独立的。第一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观世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位」的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在这一部经里,介绍观世音菩萨「自行化他」无量无边的功德。第二是《楞严经》第六卷的前半《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一部经主要介绍观世音菩萨怎样修行成就,著重在他「自行」。他修行所依據的理论、方法,值得我们作借镜,值得我们效法。第三是《法华经》的《普门品》,专讲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帮助苦难的众生,偏重菩萨「度化众生」的功德。
《观音三经》,是夏莲居居士将这三经合印在一起,他把重复的地方省略。这个本子此地有流通,但是最好把这三本完全印出来。我们在没有看到夏莲老的本子之前,图书馆曾经印过两次,两次都采取古大德的注疏。《观音三经合刊》特别介绍观世音菩萨,我们印过好几次。观世音菩萨与中国人的缘分特别深,「家家观世音」。拜观音菩萨的人很多;可是认识观音菩萨的人不多。把观音菩萨看错的人很多;能认清楚观音菩萨本来面目的人真的不多。要认识清楚,必须深入《三经》,依照经典讲的理论、方法修学才正确。
大势至菩萨的知名度比观音菩萨差很多。台湾是个小地方,大陆讲经说法的法师,在沿海一带的大都来到台湾。台湾地方小,人口不多,法师很多,到处宣扬。所以,台湾同胞有福,对於大势至菩萨也知道得很多,比起大陆佛教徒胜过太多。你在大陆若问大势至菩萨,有许多人不知道,没有台湾这麼普遍;说观音菩萨,他们皆知道。大势至菩萨的经典,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里的一段,经文只有二百四十四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有二百六十字。《楞严经》我们讲过不少遍。单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讲了很多遍。虽然讲,都依照古人的注解讲,对这一位菩萨也未能认识清楚。
一直到我读到《净土五经》,知道五经的来源,对於大势至菩萨才真正有少许的认识。净土三经是佛说的,释迦牟尼佛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称为「净土三经」。前清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四十华严》最后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四经是这麼来的。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读《无量寿经》就知道,经文开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而且经上一再讲,就是四十八愿里也说普贤行、普贤道,在《无量寿经》出现过不少次,可见《华严经》末后这一品与《无量寿经》的关系非常密切。换言之,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要想成就圆教佛果,一定要修普贤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位菩萨都修普贤行。
我们才看清楚西方世界,原来即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是普贤菩萨,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从十信位的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等觉、妙觉,都是普贤菩萨。我们对於西方极乐世界认识更清楚,更明白,彼佛国中无一不是修普贤行。这一品附在三经后面成为「净土四经」,非常有道理,若非真实智慧焉有此见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从《楞严经》里取出来,附在「净土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五经是这麼来的。印光大师是何等人物?我们在《咏思录》里看到,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实在不简单!他把这一章经提出来,附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提醒了我的注意。
《楞严经》我讲过很多遍,讲得也相当熟,但始终没有注意到这件事。经他这一提示,就注意到了。再仔细观察,这一章经实在不可思议,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四十四个字,确是净宗的心经。这是印祖何以把它列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宗五经。它是楞严會上的心经,超过《般若心经》太多。《般若心经》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经》,不能代表全体。《念佛圆通章》是三藏十二部的心经,换言之,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中心。不仅是世尊一代弘法利生的中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中心。印祖这样一提示,我才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一点儿都没有错。我们感激祖师大德,若不是他这样提醒我们,我们永远不會发现其中的奥秘。
夏公也非等闲之辈,给我的启示也很大。他在《净修捷要》里称大势至菩萨为净宗初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以前没听人说过;我讲《楞严经》多年也没发现。他这样一提,我想很有道理,一点都不错,确实是净宗初祖。
从前我讲《华严》,知道《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菩提树下,定中第一次讲的大经。华严會上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知道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则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初祖,范围更大。虚空法界里,第一位提倡「念佛成佛」的是大势至菩萨。在娑婆世界,第一位提倡的是普贤菩萨。在中国,第一位提倡的是庐山慧远大师。所以,慧远是中国的初祖。因此,我们讲到净宗初祖,要问是法界初祖,是娑婆世界初祖,还是中国的初祖。於是我就特别重视《念佛圆通章》。不要看此经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确实含摄了无尽的佛法。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出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真正不可思议!
这两位菩萨,其馀的我不需要讲。如果根性利一点的人都能体會到,晓得为什麼这两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为什麼这两位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后补佛。我今天在此地不说明。你们明白,体會了,很好;体會不了,存疑也行。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等到将来有机會,我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會把它讲清楚。
此二菩萨。於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
此段经文含有无尽的情意。娑婆世界众生很重感情,原来这两位菩萨是我们的乡亲。他们就在这个世界修行成就去往生的,所以娑婆世界是这两位菩萨的故乡。因此,娑婆世界的众生,对这两位菩萨的感情特别深重。所以,他来度化,众生就很容易接受。过去生中如果没有缘分,菩萨智慧、神通、能力再殊胜,奈何众生不愿意亲近,不愿意接受,也就没有法子。正是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众生没有缘就不能度。正因为如此,学佛的同修要时时刻刻,念念之中与一切众生结法缘。法缘结得愈深、愈广、愈多,将来成佛度众生就度得多。要是不肯与众生结法缘,将来成佛,没有众生相信你,也度不了几个人。即使成佛,你的三千大千世界很小,没几个人。因为你在因地中不肯跟人结法缘。
想到将来成佛广度众生,要想眼前讲经说法有许多听众,就要广结法缘,没有法缘,你就没有听众。可是现在台湾有一个特殊的情形,就是制造群众。像作秀一样表演,制造群众,这不是真实的听众。这是一时来看戏,看表演一样,人虽然多,绝对不是常随众。「常随众」是一部经讲几十天、几个月、讲多少年,天天都来。这是听众,是「法缘」。所以,一定要知道结法缘。
过去台中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们跟他学,他就常教导我们,要跟听众结法缘。他说,「要不结法缘,将来你讲经没人听」。听众多少,不是讲经的人说得好不好,而是缘分。有些人真正讲得好,没有听众,没有法缘;有些人讲得实在不好,听的人却多。当时在台中同学们,法缘最殊胜的是林看治居士。林看治居士讲得不见得比我们好,这是真的。我们懂得比她多,学得也比她好,讲得也比她好,但是听众却比不上她。她的法缘深,我们的法缘不如她。可见与大众结法缘,比什麼都重要。
我到外地其他寺院、佛堂参访,一定先到大殿拜佛,拜三拜。你们拜三拜,我也拜三拜,我跟你们拜的不一样。我第一拜是发愿与这个道场结法缘,将来使我有机會到这里来讲经。第二拜是与这个道场的常住(里面住众)结法缘。第三拜与这个道场的信徒结法缘。我都拜了,将来他们请我讲经,我在这里的听众就多。所以,我的三拜跟你们不一样,我是这个意思拜的。念念之中要与一切大众结法缘,这很重要。
这两位菩萨虽然是在娑婆世界修行往生的,但是菩萨的心量广大无边,不仅仅与娑婆世界有缘,而且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都结法缘,将来法缘才广大。
升座讲经,在升座之前礼佛三拜。我这三拜和你们拜的又不一样。我从前拜三拜,第一拜一定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二拜是拜毘卢遮那如来。毘卢遮那佛对我的恩德很大,因为我是从华严入净土的,我感激毘卢遮那佛的恩典。第三拜是拜阿弥陀佛。但是,自从讲《无量寿经》以后,我的拜法就改变了。第一拜还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能忘本。第二拜就改了,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我这个缘就结得广大,不只是毘卢遮那一尊佛。我也像观音、势至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都拜到,都结法缘,这与《无量寿经》就相应。第三拜就是拜本师阿弥陀佛。要把心量层层拓开,与法才能相应。我们才知道,阿弥陀佛把他们两位选拔出来作为助手,主要就是心量广大,普度法界众生。如果观音、势至只度娑婆世界众生,将无量无边的世界偏在一边,阿弥陀佛决定不能选他们出来当助手。正因为这两位菩萨的心量跟阿弥陀佛一样,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才被选出来当助手。
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
不仅在娑婆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无论什麼时间,无论什麼众生,心里有感,菩萨就有应,就像《楞严经》上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是指十法界的众生,不是专指娑婆世界。观音、势至就是我们净宗修学的榜样。这句佛号要能念好,功夫要得力,真正能往生,我们要与法界众生真正结善缘,就要学这两位菩萨的行持。两位菩萨所代表的,从总体上说,观世音表慈悲;大势至表智慧。这是从大前提、大原则来说,不能没有慈悲,不能没有智慧。
如果从修持落实来讲,观世音菩萨教我们「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用这个方法念佛,得「一心」就快,功夫就得力。什麼是「返闻」?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返闻」的「闻」是一个代表字,代表六根起作用。我们眼往外看,现在要我们回头,不要往外看,要往里看。耳朵往外听,现在不要听外面,要听里面的。里面是「自性」。回头闻自性,回头见自性,六根都回头,这是「明心见性」。禅宗用的功夫,原理、原则完全取自观世音菩萨,就是「都摄六根」的意思。可是怎麼回头?张开眼睛明明看到外境,怎麼回头看里面?竖起耳朵一定听到外面,怎麼听里面?这桩事详细的说明在《楞严经》第六卷。我总要找个时间重新讲一遍《楞严经》。从前讲的不透彻,真正的意义都没讲出来,不是我吝法,而是程度不够。将来有时间我會重新再讲一遍。
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样做到「都摄六根」?与观音菩萨法门相辅相成,能返闻闻自性就是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返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特别强调的就是「净念相继」。如果没有净念相继,只有都摄六根,跟禅没有两样。上根人得利益,中下根人得不到利益。净念相继,连下下根人都得利益。所以,净宗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只能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没分。教他返闻,他不晓得怎麼返,於是就胡思乱想。
由此可知,我们要效法这两位菩萨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慈悲。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不仅度自己,度家亲眷属,一定要度法界众生,要有这麼大的心量。然后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跟菩萨一样,『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这两位菩萨是修学净宗的模范、榜样。我们每天供养西方三圣,用什麼供养?香花水果,佛菩萨不要这些。香花水果是表一点敬意,真正的供养是依教奉行。
见到观音像,提醒自己要以慈悲对一切众生,这一念慈悲就是供养观音菩萨。处世、待人、接物,要理智,不再用感情。理智就是供养大势至菩萨,这是真实的供养。菩萨像挂在这里,看见三圣像,对一切人要慈悲;对人、对事、对物要理智。供养佛菩萨形像,目的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教导自己,这是真实的供养。家里供养西方三圣,如果连这一点心也生不起来,佛菩萨就不在你家里。你家里没有佛、没有菩萨。虽然供的是佛菩萨像,佛菩萨却不在家里。如果真正依教修行,常常能提醒自己的慈悲,提醒自己的理性,佛就在家里,菩萨时时刻刻没离开。
现居此界。作大利乐。
「此界」是娑婆世界,指的是地球。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界,在这个星球上,为我们说出这麼多的经典、法门。观音菩萨在那里?观音菩萨也在我们这个世界,广度众生。也许有人问,观音菩萨在我们世界,那其他的世界有没有?「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学佛、亲近佛、供养佛,要以清净心、虔诚心、恭敬心、平等心,就能见到佛,见到菩萨。如果想菩萨在我们世界,就有我、有他,就有分别、执著、妄想。一有分别、执著、妄想,则诸佛菩萨去我们远之又远了。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净念相继」,这一句话很重要。起一念分别,心就不清净。有一念执著,心也不清净。有一念自他,不清净。不清净就是夹杂,夹杂妄想执著,夹杂邪见烦恼,这就不是「净念」。「净」字就是我常常提示同修们的「不怀疑」,根本就没有疑惑。不夹杂,以清净心持佛菩萨名号,这是「净念」。二心就不清净,就夹杂,要一心称念。「相继」就是一句接一句,念佛不中断。像黄念祖居士,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即是表演「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教我们佛不离口,珠不离手。念珠有两种作用:一是计数;一是提醒自己。不必计数没有关系,提醒自己拿著念珠就想到念佛。所以,菩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世尊特别强调,主要的用意是以这二位菩萨作为我们修学的榜样。只要修学与菩萨的法门相应,必定得到菩萨威神加持。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菩萨威神加持、保佑。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
此处「善」的标准并不高。因为它上面加了「世间」。要是不加世间,单说善男子、善女人,标准就高。因为这是大乘经,就是大乘标准的善。加上「世间」,则三福里只要具足第一福的四句就行。读经文真的不能疏忽。我们要得观音菩萨保佑,如果三福都修,不容易。现在只要修第一福就行,观音菩萨就保佑你,有求必应。第一福的第一句「孝养父母」。不孝之人,佛菩萨决定不會保佑。不孝的人,邪鬼邪神来保佑,他不孝顺父母,你也不孝顺父母,他和你志同道合。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只要你做到这四句,佛就是对这些人讲的。这四句都做不到,那就没有办法。在急难恐怖时,念观音菩萨也不灵,也没有办法。
急难中念观音菩萨,得到感应的人很多。譬如《观音菩萨灵感录》,过去许多名山的传记,记载这些感应事情很多。还有历代许多名人的笔记小说里,记载也很多,像《阅微草堂笔记》里就有很多;《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笔记;《夷坚志》宋洪迈著,记载也很多。最近我们图书馆翻印的《曲园笔记》,是清朝俞樾所写的,也有很多。这都不是假设,不是虚妄的。在我们一生中,自己亲眼所见到的,亲耳所听到的,周边的朋友、眷属,急难时念观音菩萨得感应的也很多。然而,毕竟不是每一个念观音菩萨的人都得感应。为什麼菩萨偏心,对这个人有感应,对那个没有感应?实在讲,菩萨不偏心。
菩萨没有心,有心就會偏,没心就不偏。有心就不能感应,无心才能感应,这是一定的道理。像我们敲磬,里面是空的,无心!所以你敲它,它就响。敲就是感,响就是应。若把里面塞得满满的,敲它就不响,有心就不响。菩萨没有心,菩萨没有念,有感而已。可是感应一定要具备「世间善」的条件。
佛法从那里修起?佛法是教育,现代的教育怎麼不谈?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儒家孔孟的教育,跟佛菩萨的教育,在理论、方法上都非常接近,都是从「孝道」教起。现在人许多不当的行为,我们能不能责怪他?不能责怪,因为他没受过教育,怎麼可以责怪他们。
儒家正式的教育是从小学开始。诸位念《礼记》,《礼记》是古代的杂记,就像现代的杂志一样,我们能从这里看出古代教育的教学宗旨、方法。宗旨就是教孝、教敬,是教怎样作人;教人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知道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於是自然知道处世、待人、接物。这是教育,知道孝敬是作人的根本,所以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父母总是不好意思要求子女,你要孝顺我。子女若问他,我为什麼要孝顺你,往往是说不出来的,这需要第三者来教导。
老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家庭才能和睦。父母的责任是教子女尊师重道。老师也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尊敬老师,也说不出口。所以,必须父母教子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教育的根基是从这里奠定的,无论再高深的教育,再广大的学问,都是孝敬的拓展。所以,教育一展开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离开孝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孝敬」二字包括尽了。这就是教育。
佛法从初学到成佛,就是「孝敬」的圆满。所以我常说,要能把孝敬做得圆圆满满,没有丝毫欠缺。等觉菩萨还不圆满,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不孝,就是不敬。父母希望我们能成为圆满的人,还有一点欠缺,就是对不起父母。老师也希望我们成为完人,没有做到是对不起老师。
什麼是教育?孝敬而已!这是为什麼大乘佛法的修学,从地藏法门学起。《地藏经》是根本法,《无量寿经》是圆满。一是开头,一是终点。《无量寿经》是佛法的顶点,究竟圆满。《地藏经》是基石、是根基、是开始。此处要求不高,但是并不是没有条件。世间善,三福里第一福的四句做到,这样的人在急难恐怖的时候,只要诚心诚意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會来帮助你。
无不得解脱者。
这个时候一心一意念观世音菩萨,求菩萨救苦救难,必定能消灾免难。如果诸位仔细观察,看看传记,看看左右的人,急难的时候念观音菩萨得到感应的,看看他是不是符合这四句的条件,三福的第一福是不是具备?必定有这个条件,然后再证明经典说的没错。要在急难中得到菩萨的救助,先要老老实实记住,三福的第一福非修不可。如果第一福没有做到,一切诸佛菩萨、护法善神,想保佑我们也没办法。是我们本身有障碍,「不孝、不敬」就是大业障。所以,学佛须从这里学起。
玄义讲记:
大经讲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众生平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