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体制这一年周冲我为什么离开体制要离开体制

30岁 我为什么决定离开体制单位
来源:金融八卦女
  作为一个生性贪图安逸的狮子座,我曾认为进一个事业单位不要太忙碌,每天可以看看书喝茶刷刷剧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最好的选择了。
  还有比这更闲情逸致,闲云野鹤的生活吗?想要诗和远方,就不可以太世俗。
  然而在毕业八年后,我被现实狠狠打了脸,比起现在的稳定工作与同事们无比满足的神情,我内心深深知道:我想要做更多更多!体制单位绝不会是我的永恒选择。
  那么从胸无大志的“干物女”到想法动力一天比一天多的干劲女,这些年我在职场上究竟经历了些什么呢?那些刚毕业就觉得社会艰难的同学,看了我的经历后或许你们会觉得自己所遇到的那些“都不是事”。
  在当今社会,绝不要再简单追求所谓的“稳定”。
  一、表面热闹的娱记时代
  我所在的城市是一个全国各地毕业生竞相挤破头都想留下来的超一线城市,作为一个特长只会写文字的女生,我读的是师范学校。以前的理想是作老师,然而因为读的是艺术类专业,不少人放假会去报社电视台实习,之后我也就走上了媒体之路,就是记者采编行业。
  其实文科生可以选择的行业很狭隘有限,说到职业规划,我真的算是筹谋得挺早的那种人。
  在大二,大三时,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让家里人介绍去报社实习,然后幸运地被分到了文化娱乐部。顾名思义,就是个每天跟各种影视发布会打交道,看明星的地方还能看话剧、音乐剧、舞台剧等,大大地符合了我这个文艺爱好者的胃口。
  那时候纸媒还没有这般衰落,报社还是比较稳定的,最重要的是,比起别人每天雷打不动地在办公室电脑前上班,我这个工作在一般人看来是非常特别、新鲜有趣的……
  今天去横店哪个影视剧组探班,明天跟哪路明星面对面专访喝咖啡。范冰冰,章子怡,汤唯,林心如,孙红雷,邓超……原本只有在荧幕上可见,离普通人很遥远的人,都能近距离接触到。
  那时候大约是年,校内网、开心网还很流行,生性浮夸的我为了博得关注度,还经常放上跟明星的合影,那时合影里最大牌的是苏菲?玛索。记得那时有大学同学跟我说:“每天就想看看你今天又去采访了谁……!”
  以上就是人前风光的娱记生涯开端,作为个喜欢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即使背后有什么再不开心的事,我也从不轻易诉说,因为没有必要。
  不过这行有一个问题是,热闹是人家的,只是主办方拉你来报道一下彰显出他们最好的一面,下了台谁又知道你是谁呢?
  有种工作叫人家看起来很爽,其实未必,采编行业就是其中的一种。每天参加各种高大上的发布会,看常人接触不到的名人,吃喝体验都不用花钱。但事实上,这个事情做一年跟做十年所得到的体验是一样的,或者说你其实只要参加这样的活动五次左右,你就基本上可以知道自己以后很多年的职业生活是怎样一个情况了。
  这是一个安乐窝,但随时可能被人踹走。
  实习结束后,我留在那个报社做了编辑,报纸编辑是晚上上班的。但我并没有一毕业就留在那里,因为那一年出了点变化没有招人,中间不知如何度过的一年多甘苦自知,这已是后话了。
  做了编辑后,生活相对安逸,因为刚毕业后那段时间的颠沛流离,我心里有很多创伤需要治愈。
  编辑白天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我都用在看话剧跟喝下午茶上。
  那几年,我是个活在微博跟朋友圈的人,我每天都在搜索哪家五星级酒店的英式下午茶好看,拍起照片来逼格高。或者说我的20多岁确实是悠闲度日的,而且丝毫没有想过改变。
  中间也有些灿烂的时候,比如说我在评论版上曾经写过的一篇《致青春》影评被一个很出名的明星主创微博转发了,一时访问量爆增,让我小小地体验了一把与众不同的感觉。
  就这样过了3年多,虽然当时跟一位上司有极大的不和,但靠着大多数友善的同事,我以为安定的日子就会这样一直维持下去。直到3年多前,体制内纸媒单位迎来了寒冬,开始了第一轮的关闭行动。
  在一家与我们相邻的市级日报类报纸关闭没几个月,我们的报纸也突然毫无征兆地被宣布将要解散……在消息传出来的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谣言,然而该来的还是要来的。最“有趣”的是,在事件发生的前一两个月,那个处处喜欢刁难别人的上司还辞职了,我跟另外一位女记者还开心了好一阵子,觉得曙光终于要来了。所以呢,人生的危机与欢乐确实是不可预见的.
  我们报社大概是在四五月份的时候解散的,其实这个时间并不是很好找工作。而那个时候,微信已经开始悄悄流行了,只是我并没有这个意识,那时正好我最喜欢的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逝世了,当时内心非常沮丧,觉得没有平台可以供我发挥了。
  唯一可安慰的,是单位向每个人发放了一笔遣散补偿金……对月光族的我来说,当时算是很大的一笔款项了。
  二、过山车般的生死起伏
  于是,就在全单位人人愁眉苦脸,因为被下岗跟上级领导争吵的时候,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去欧洲旅游!
  其实之前就有这个计划,没办法又赶上了被下岗,时间就更加充足了。
  想来我这个中二性格的狮子座,脑回路确实跟别人有点不一样。因为我觉得这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了,加上我本身是个欧洲控,实在太想去那些国家了,因此在巴黎,罗马,威尼斯,卢塞恩等城市绝世风景的沐浴下,我暂时逃避自己的那些烦恼,也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总之那些感觉一言难尽。
  短暂的行程结束,回国后就是找工作。在折腾了几个月后,我又找到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在一家别人都以为不错的网媒,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在大家纷纷换行转业后,我去的还是文娱部,这下可把我兴奋坏了。
  这个时候,我还是沉浸在一派糖衣炮弹的景象中,立志要把媒体这条路走到底,因为我也只会做这个。去了一两个星期我就基本适应了,当时的负责人比较信任我,把很多资源都给了我,这样,我又可以参加很多发布会了。
  为什么会突然感到放飞自我呢,因为虽然我以前也啥活动都去过,然而那是实习的时候,就是所有记者的条线都会派你去,没有利益冲突。如果真变成了正式工,那每个记者的条线都是分得很清楚的,跑电视剧的就是电视剧,跑话剧的就是话剧,不然等于抢人家饭碗。加上我后来做的又是编辑,所以等于已经很久没有出去过了……而在网媒并没有分得这么细,一下子觉得相对宽松了很多。
  那几个月正碰上艺术节,感觉像做梦一样,觉得自己终于拿到了想要的东西,一会儿这个剧院的哪部舞台剧要上演了,一会儿那个芭蕾舞团要排练了,每天都好像不是活在现实里。
  其实比起鱼龙混杂的娱乐线,个人是很喜欢文化线的,非常清净且高雅。朋友圈我也是发得有声有色,人家觉得你日子实在看上去太好过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不能说的行业规则,就是媒体每次去发布会都会有一定的车马费,那时觉得一次就几百几百的,每天去几个额外收益还是比较诱人的,钱还是挺好赚的!这也是大家乐此不疲赶场子的原因。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下午参加完某个电视剧的发布会,我打车穿梭在高速公路上,觉得这次的上班地方好像真是找对了!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实证明我在职场上的劫数还远远没有过去。没多久,我们部门那个负责人就辞职了,换了一个时尚部的下属上位……而这位上位的负责人,原本最看不惯文娱部的松散与到处采访,没几天她就开了一个会,意思就是“我们跟传统媒体不一样,原创不重要,稿子转载一下就可以了,我们是要不断做活动谈合作挣钱哦……”
  有些事其实一旦有针对有所指,下面的意思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我知道此地已不宜久留。原本以为的好生活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型,那段时间很失落,觉得自己已经28岁了(差不多30了),还要这样求职投简历,所有去留都取决于别人,别人一个转变你的处境就身不由己了。
  这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为什么你所拥有的一切都非常脆弱,飘忽不定。媒体这个行业,只要你是靠公司或单位,看似拥有很多机会,而这一切都是别人给你的,或者说你是依托这个平台别人才会来找你,一旦你发不了稿,你的任何一切都没有了意义,所以重要的是你这个平台而不是你是谁。
  那几年其实运气真的不太好,基本在抑郁边缘,不过表面上还是云淡风轻。在耗尽了仅有的积蓄去英国旅游了一次之后(这种方式可能只是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又开始了找工作之旅……期间在一家私人杂志社干过一阵,然后又来到了一家跟原来报社差不多的市媒。
  一开始我很开心,以为这次终于熬得差不多了,因为做的事跟以前很像还是文娱版编辑,同事也很好相处,但这几年正是媒体行业急速变化的几年,出现了前十年内从未出现过的问题,而站在风口之上,我又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人……于是,人生可以说最大的一个灾难之一就在之后发生了。
  实际发生了什么事呢,就是那个单位的领导因为报纸广告收入的不理想,要把采编跟广告公司的人凑到一起做一个刊物,说起来是一起商量,本质就是都得听广告公司的人。
  是不是很可笑,这种操作从新闻行业来说理应是被禁止的,专业的人向不专业的低头,等于一个大学教授要去听小学三年级的人的意见,还不能反驳。
  这种局势越发造成了广告公司的盛气凌人,终于在一次矛盾冲突爆发中,我顶撞了那个脾气极为暴躁的广告公司的女负责人,然后出现了这个单位十年来最惊悚的一幕:那女的不断叫骂,当我去卫生间的时候,她召集了一个男下属堵着我厕所的门,想对我做出威胁人身安全的事,期间还夹杂了最恶毒的辱骂……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当时我想报警,想想还是错过了这个机会。
  事后,一个老年人事来找我谈话,目的很简单,意思即我们现在都靠广告公司赚钱,得罪不起,这个总编跟她们站在一起,你辞职走人吧。呵呵,社会就是这么讽刺,你做为一个善良的人被骂被恐吓了,你还得为此丢了工作!这可能比有些女孩在职场上遭遇了性骚扰,却还得自己辞职更委屈吧。
  一个资深编辑也开玩笑般地对我说:“哎,这种事很少的,我行业内做了三十年都没碰上过,你也算路道粗哦!……”大部分采编同事都劝我写信申诉,跟上一级的集团反映情况,然而我考虑了下没有这么做,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时间成本。我没有这个时间成本,因为我有房贷在身,公积金,工资最好不要断;而且我当时几乎已经没啥积蓄了……打官司需要很长时间,这也让我尝到了把钱都吃光用光的苦果。
  2)机会成本。因为我从事的所有媒体都在一个集团下,情况比较复杂,不是每个人都认识你,可以了解矛盾事件中的前因后果,我认为在此情况下闹大虽然一时情绪会很爽快,但可能会影响之后的职场道路。
  3)跟恶人打交道本身就是一种损失,跟脏水搅在一起,自身难免也有所波及。而且恶人的认知超乎底线,他们不会对做的事有任何耻辱感,反倒让我的情绪受到很大牵连。
  因此鉴于以上种种考虑,虽然心中有一万个委屈,我还是没有冲动地做一些鱼死网破的决定,因为我对自己的设定是人生绝不能到底为此,要谋求更大的发展。
  我让这个单位补偿了我一些钱款(当时真的很需要钱……)然后就去找其他工作了。接着在其他事情又安顿下来的时候,我还是向更高的一个阶层写了封举报信,这也算事后反馈吧……而这过山车一般的人生还在继续,在一两年后我迎来了新的转机。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匆忙找的工作待遇很一般,为此我也一度很愁苦。在去年年底又忍耐了一年多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了一家本市级别最高待遇最好的政府拨款的媒体单位做编辑,居然录取了。
  要知道在第一家报社倒闭的几年内,我无数次想进入这个行业体制内最庞大的集团单位,也投过好几家待遇没这家好的,不过都没有录取。所以说在本来就很危急的情况下,我年后的境遇突然转好了……而且这个地方确实还挺稳定的,基本不会出啥幺蛾子。
  这个单位十年前只录取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之类毕业的人,我这种二本学校出来的,那时恐怕是没指望的。这个层面上来说,这七八年的时间也不是毫无意义,稍微累积了点人脉吧,对于找工作来说可能有点用。
  看在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你是不是傻呀老要呆在体制单位,你不会换个行业换个地方吗?当然不是没有想过。不过人是懂得权衡利弊的,做为一个在报社与公司都待过,报纸,网络,杂志都做过的人,我之所以在现阶段还选择待在体制,当然是因为――性价比最高啊!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复古洋房有年代感的楼道,绿树成荫花园静好,每天上班时间最多五六个小时,虽然编辑是做晚班,中间还包括去食堂吃夜宵去花园喂猫的时间。
  体制当然有体制的好啊,比如相对安逸。而且做为女性,不会像有的公司那样一怀孕就找借口开除你。关键是相比这里的收入,以前待过的地方简直都弱爆了,这里的收入比第一家我觉得还不错的报社还高了一倍以上,算是同城行业内最高的吧,同事关系也比较和谐,没以前那些破事。如果换做几年前的我,肯定已经开心得要跳起来了,但时至今日,我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个单位可谓救了我一命,但我知道,我终究是会离开的。
  这样说吧,在体制单位待久的人,很容易变成井底之蛙。这种首先是思维上的局限,跟我的坎坷历程不同,这里的员工一般都是做了十年以上,毕业后再也没有换过地方的,老员工里还有一种叫编制的东西。
  在这种环境下上班的人,每天不是很累,拿着相比外面不算十分多但还可以的薪水,上班时间还可以随意聊天刷剧,当然是没有必要换地方的。大多数普通人都有好逸恶劳的本性,有勇气挑战自己的都是精英。大多数人欠缺的就是这种突破阶层的思维。
  我有几位同学毕业后做了公务员,刚开始他们都觉得很光荣很开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同龄人的收入渐渐拉开差距,于是那些原本当公务员的同学,又心理不平衡羡慕外面的人发展得好了。但他们已经彻底被养懒了,不会换了。
  体制单位这个东西,随着时间就会看出距离。这种距离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想法的改变。在这些地方,做一年跟做十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大多数时间是在重复。而且在工作这件事上,有时候你在体力脑力上没有吃过的苦,在人际关系上都会还回来。我周围做公务员以及在国企,事业单位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抱怨过人际方面的烦恼,抱怨遇到讨厌的上司或同事。
  我们当初选择体制,是因为觉得很轻松我们可以生活很自由,而事实上,哪里都得听别人的安排,随上面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最大的不自由。
  很多心酸是不能对外诉说的,就像外人以为我换工作来去自如还越换越好了,有谁知道我的邮箱里起码发送过300封以上的邮件投简历呢。这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自主权。
  所以有那么多精英选择创业,你以为他们傻吗,好好的生活不过,非要担惊受怕承担风险?而我知道,他们这样做恰恰是为了更大的自由。当然创业很不容易,能生存下来的是极少数,很多人都失败了,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生存之道。
  我不鼓励那种过劳式的加班加点,因为可能你在公司忙了半天,也只是为了一份工资,钱也没有体制单位多。我的选择是,在稳定的工作之外,培养自己的斜杠身份。所谓斜杠身份,就是努力开拓自己的副业,让自己在工资之外,也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别人都动不了的收入,那么生存环境就会好很多了。因为文字方面的特长,我有自己副业的目标,还在读其他以后想转型的专业的相关课程,慢慢地也有了一些进展。
  在兼职收入还没有能力完全养活自己时,当然我的本职还不会放弃。现在的工作勉强可算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吧,这也不是轻松获得的。
  每个人在选择工作时,都要看看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从我自己来说,我吃不了去公司坐班时间长钱还不多的苦,但我可以接受上晚班,大多数人听到晚上上班都是闻风而逃的。但我知道这个班头时间短,性价比高,不用打卡,这就是我愿意接受的条件。此外白天不用起来,因为入睡时间晚,如果安逸度日确实白天的时间很容易无所事事虚度掉,但如果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高自律的人,那你就可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做其他的事!
  从窝在家不喜动到想拼想闯,我想法上有了如此大的转变,主要跟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亦有着很大关系。有太多优秀女性鼓励着你,感染着你,告诉你生活可以如何拥有更大的精彩与可能性。
  如今的时代,更注重自我品牌的打造。比如我高中毕业时想当电视主持人,可现实里有几个人可以真正当上呢?于是就颓丧,暗淡,觉得才华没有地方施展……可现在一切都有了可能性,写作,拍视频,演讲……只要你能走出自己的路,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反观那些体制内的主持人,也没以前那么吃香了,不少都出来创业或做其他事了。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可以跟父母那一辈那样,有一个铁饭碗,在一个地方待到老。可现实就是,不管工作还是婚姻,现在都没有“铁饭碗”。
  四、人生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
  有一个好朋友跟我说,知道你的这些经历后,挺心疼的。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些经历是很坎坷,可能一般人都熬不过去,可我并不痛恨。因为正是这些苦难,让我知道所有依赖其他层面的安全感只是表面的泡沫,我必须改变,激发出骨子里的另外一层东西。
  哪个成功者不是把那些不能说的困难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呢,如果没有曾经的经历,你也不会是现在的你。
  如果说这些年教会了我什么,就是知道了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只有坚持走下去,人生才可以有新的局面。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常福强
已有&0&条评论
最近访问股
以下为您的最近访问股
24小时新闻榜
理财产品推荐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知道二维码
(视觉中国/图)
&你要拥有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已成为一种流行的说法。&体制&不单单是指体制内的工作,而是任何我们供职的机构。人们谈论&随时离开的能力&,谈的其实是如何提升个人的竞争力,以防万一被裁员或者遭遇不测,自己不会一下子丧失在社会中立足的能力。
这种说法这么流行,以至于成了一种舆论正确,但鲜有人注意到,它为何流行?它是否只是一种单纯的危机感?它真的能激起职人们对工作的上进心吗?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怎样才能有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
提升&反脆弱&能力
首先应该看到,提升&随时离开的能力&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职场策略。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分工,再复杂再精细的创造,都会分工切割为无数的小细块。如果将社会生产看做一条庞大的流水线,那么绝大多数人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小螺丝,他的工作非常细微、具体而明确,但这也意味着,他的可替代性非常强,因为他只是扮演一个螺丝的功能,换上另一个螺丝,流水线照样可运转流畅。保罗&福塞尔在其嘲讽中产阶层的作品《格调》中就这样写道,&他们仅仅将自己当作一个无限庞大的结构中的一个部件,进而磨灭了自己的人性,他们是可以随意替换的部件。IBM的一位行政人员曾对人吹嘘说:&公司的培训计划使我们的雇员成为可替换的零件。&&
在分工精细的职场生活中,我们的可替代性太强了,都市白领也不能免俗,甚至更为严重。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著名的《反脆弱》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两兄弟约翰和乔治,约翰多年来在一家银行任职,有一份看起来很稳定的的收入,还有其他福利。乔治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收入时多时少。两者相对比起来,出租司机确实由于天气等不确定性,看起来确实没有银行的白领工作稳定,事实是这样吗?
塔勒布给出的答案是否!在他看来,都市白领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中,他的能力就止于他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他对组织有极强的依赖性,一旦风险来临,他对抗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就好比你是银行柜员,工作30年了,你所熟悉的也只是柜台的一些操作,一旦失业,你柜台操作的能力就很难派上其他用场。并且,因为长期以来的安逸和身份优越感,你很难放下身段从事另一项工资相对微薄或者不那么体面的工作。但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他们本来就生活在一种不稳定当中,他们抵御变化、对抗风险、承担压力的能力,比在温室里的都市白领里强得多,没有任何事情能一下子切断他们的收入来源。
从这个角度看,提升&随时离开的能力&非常必要。我们不能在安逸中丧失了进取心和不断学习的能力,不能与外界的社会需求脱节。
职场不安全感
但有意思的是,人们为什么强调的是&随时离开的能力&,而不是反过来,强调不断进步的能力、不断在职场中晋升的能力?这两种说法的微妙差别,折射的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危机感,而是一种强烈的职场不安全感。
之所以强调离开,而不是留下来并晋升,是因为职场不稳定,不仅晋升无望,很可能留下来都是个问题。这几年来,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包括欧美等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下岗潮,失业率屡创新高,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遭遇着坍塌危机。像美国,有资料显示,90%的美国家庭的收入从1973年开始几乎就没有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不断攀升的失业率以及沉重的债务负担使美国中产阶级正在面临坍塌的危机,橄榄型社会有向&M型社会&演变的趋势。
至于中国,这两三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太大,无论国企、民营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均遭遇寒冬,裁员潮频现,这时不是你想不想留的问题,而是人家要不要你。
&随时离开的能力&一方面是客观局势所迫&&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裁掉;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想要离开。想要离开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钱给得太少,但工作又太累太憋屈。根据北京大学的一个课题组数据,从2005年到2015年,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增长232%,城镇职工平均月薪增长338%,也就是说,过去10年,相对社会总体水平,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失落的阶层。年轻人起步工资越来越低,年轻人变穷了。
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工作压力却不断增大。就像一部电影台词说的,&在那公司里面楼梯旁边有一群加班帝,他们热情又痴迷,他们敏捷又仔细。他们十几小时加班加点考验着身体,他们每月工资菲薄不给力。&都市里太多年轻人白领,只是表面光鲜的&穷忙族&,越忙越穷,越穷越忙,他们&被排除在一切&正常的生活&之外,意味着达不到标准,意味着羞耻感和负罪感。当消费社会苦心孤诣地训导其成员体验新消费生活模式的时候,对于&新穷人&来说,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与物质的贫乏,还有最痛苦的剥夺与失落。&
因此,人们都在谈论随时离开,而不是怎样更好地留下来,因为后者看起来遥不可及。
提防&临时工心态&
&随时离开的能力&的确可以提醒职人们始终保持进取心和竞争力,但这种心态是否总是正面的?
并非如此,因为这种心态归根结底是一种不安全感。从心理学角度看,不安全感因个体面对诸多不确定性而产生,它动员的是一种防御性的生活态度,容易滋生出焦虑、愤怒、对立和冲突,加重人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心理,并引发相应的短期化越轨行为。
比如,&随时离开&换个说法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它会让人产生一种&临时工心态&:反正我在这个公司很可能被裁员、反正我可能呆不久了,那我对当前的工作就会抱着一种无所谓或不尽力的心态,我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把当前的业务研究深研究透。于是,单位里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上班都只是混日子,想着上一天班赚一天的钱;工作应付了事,都在做自己私事,准备考公务员或GRE;上班时间都在浏览招聘网站,到处投简历,骑驴找马&&
人们的短期行为大量出现。但无论对于一家公司,还是对于个人来说,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目标、长期的努力和付出、长期的精心维护。如果每个人都只是一种&临时工心态&、一种&灾民心态&和&末世心态&,每个人都想着赶紧捞一把就走,每个人都不考虑长远发展,每个人都不愿意投入和付出&&那个人不可能有专业精湛的技能,一家公司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当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这一切很可能是失效的,因为在不安全感的支配下,几乎所有人都是自利的,他们必然选择对自己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联想到前段两个让无数职人心寒的新闻事件,一个是兰州交通大学文博学院患癌女教师被开除,一个是北大校友魏延政的去世,其原来的老东家在得知其患病后终止了与其劳动合同。大学教师、世界500强高管,这些原本我们想象中的精英人士,在遭遇人生灾难时得到的不是单位的帮助,而是被抛弃,那其他更普通的职业呢?如果单位如此无情,人们的安全感将从何而来?又怎能指望员工尽心尽力效劳于单位?
显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单位、我们的保障制度,还是应该在各方面多多努力,尽量减少职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减少他们一旦失业朝不保夕的恐慌。毕竟,安全感比什么都可贵,不给人安全感谈什么创造力忠诚感,都是不切实际的。
号外号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诞生,这是南方周末面对数字化转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体产品。
深度!绝对原创,后台解密
有料!严肃知识,八卦内幕
定制!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报题吗?扫二维码,马上下载&南周知道&客户端。
知道安卓版二维码-豌豆荚
知道ios版本
上一页1下一页
大概是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开始,网络上便开始流传种种“奇葩”的辞职信,网友也常常将...
体制内的的公务员,抱怨收入低、被误解压力大;体制外的民众则吐槽公务员队伍中的贪腐、隐形收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城新闻 我的这一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