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的毕业生女主是学霸的小说?

麻省理工的学霸们是如何学习的?-樱知叶留学
樱知叶教育----低龄留学专家
热门标签:
         
关注微信,反馈更及时
关注樱知叶留学官方微信,随时在线咨询美国高中、本科留学申请、规划。
关注美国高中申请指南,第一时间掌握高中留学申请动态。
分享美国大学申请技巧,选校、文案留学规划全接触。
和你一样的用户还关注
您现在的位置: >
麻省理工的学霸们是如何学习的?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13:08
樱知叶留学是教育部首批留学中介,专注低龄留学二十年,如果您有留学申请方面的问题需要咨询,请致电:400-690-6688,您可在线咨询我们的留学顾问,或者提交在线报名表,我们的顾问将在24小时内给您专业回复!
导读:学霸那让人望尘莫及的GPA和学识的往往来源于高效适合的方法以及日复一日的积累,每一份收获都需要辛勤的付出。
  当有一个大牛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对世界的理解就会又一次被颠覆&&任何你觉得不可能的事情都是可能的。学霸那让人望尘莫及的GPA和学识的往往来源于高效适合的方法以及日复一日的积累,每一份收获都需要辛勤的付出。
  ........................................
  David Koh, MIT '11, Course 6-3,麻省理工2011届毕业生
  最重要的是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大多数进阶知识只不过是基础知识的延伸。 对于大部分理科课程,有两部分需要掌握。一个是直觉,就是指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在脑中构建一个模式。另一个是推理,即通过例子一步一步来运用逻辑或算法,这在数学和逻辑学的证明中尤其重要。大部分优秀的学生知道如何根据规律推理,但没有很好的直觉很难解决那些正确答案不明显的复杂问题。 另一个很重要的是时间管理。优秀的学生是聪明地学习,而不是勤奋地学习(而学霸两者兼有)。 以下分部分来讨论:
  1.上课
  听课时,我往往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上课的进度很快,完全跟不上。(2)跟得上进度。(3)感觉进度有点慢。 第(1)种情况,你需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第(2)种情况,我一般不会课前预习,但是会课后复习笔记,因为笔记记的正是我没掌握的。第(3)种情况,我可能课后也不复习。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我之前学过。 最后一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建议是,试图去了解教授是怎么想的。比如我的数学教授关注概念,经常以比喻和图形的方式来讲解概念。因此我知道课程的组织框架,在教授讲课时我能有很好的直觉。相反地,我另一个概率学的教授通过方程式来讲课,也就意味着我需要从书本获得直觉。
  2.习题
  习题可以很好地检验你知识的掌握程度。务必自己先做,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有人告诉你关键信息,那只会让你错失发现自己漏洞的机会。 我通常是这样做习题的。首先,通篇阅读,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答。做完或者被卡住时,再做下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持续如此,直到你所有的习题都做过一遍。做题可以立刻检验你掌握知识的程度。 当你的习题完成第一遍的时候,休息一下,然后再次投入。如果有习题仍不会做,再次跳过,我一般超过半小时还做不出才会跳过。用这个方法你可能会尝试很多遍,并多次进入死胡同,但这是好事,因为你在学习什么方法是不可行的,这是你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但在考试中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旦你把所有习题做过一遍,还不会的就找人求助。朋友、同学、助教和教授都是很好的选择。
  3.准备考试
  我通常这么准备考试:在开始复习前,先找一套模拟卷裸考。这可以检查你掌握知识的程度。碰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标记下来然后继续。 看看这套卷子里有什么不会的。这些是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部分。另一个关键是看卷子中哪些内容没有涉及到,记得也要复习那些。 另一个技巧是列出所有的主题,看看课堂上涉及了多少部分。这可以让你知道每个主题的题目的难易程度。关于某个主题如果有很多题目或讲过很多堂课,考试中可能有更深奥的题目,但也有可能更简单。相反地,如果某个主题只提到少数几次,考试中可能题目更简单,但是可能题目更多。这只是一个规则,有时候可能跟事实完全不一样,但是大部分情况还是有助于复习的。 重要的问题--我把那些需要额外精力,在课堂上不一定讲的知识划为单独的一类。没什么合适的方法去复习这些,因为你无法预知会考什么,但是巩固基础知识对此很有帮助。 帮助其他人学习!讲解你懂的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发现你的漏洞。如果你不知道班上谁需要帮助,去教一个已经懂的人。他们会告诉你你没有讲到的、讲错的地方,他们也可能问你你不会回答的问题(然后告诉你答案)。
  4.参加考试
  你可以找到很多应试技巧,我就讲一些基本技巧。首先通读试卷,从最简单的开始,然后做分值最多的。 如果你被某个问题困住,确认你写清楚你做到哪一步。能得到部分的分值也是好的。 如果你被某个不重要的难题卡住,试试你不确定的方法也无妨,通常如果你的答案接近正确答案也会得到部分分值的。如果你有某种直觉而无法论证,或许你已经接近答案了。 最后一个建议:如果你被一门课压得闯不过气,不要放弃!回到基础知识,重新学习,花时间一点一点去理解。通常来说,进阶的知识只是基础知识上的简单的往前一步。
  ........................................
  Jessica Su, Caltech '13,加州理工2013届毕业生
  我在加州理工属于中上的学生,我不认为我非常努力学习,但实际上我是。(主页君补脑:Caltech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但某种程度上,算是宇宙第一神校了 )
  1.晚上睡够8-9小时。
  这让我能很高效地听课和做题。
  2.不逃课。
  即使是不实用的一门课,也是一天的一部分。一天有太多自由时间,会导致回报效益递减--3小时和4小时区别不大。但是有一整块3小时加一整块1小时会明显好很多。
  3.独立完成习题。
  做习题能让我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也让我更容易专注。
  4.尽早开始做题。
  或许因此你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这会让你更有斗志。而且你还有时间去找教授,考试前也没有熬夜的压力。
  5.对于有些课,上课前先看书。
  列好阅读计划,以免你偷懒。当然你不需要所有的课都课前看书,明智地选择。
  6.用电脑的&自我控制&应用程序
  来屏蔽知乎、Facebook及其他让你分心的事情。
  ........................................
  Hooman Katirai, Co-Founder and CEO PharmAchiev
  在MIT的3年我学了2个学位,截止到我因为参加面试而缺课的上学期,我一个学位的绩点保持5.0/5.0,另一个是4.9/5.0。同时我在做两个科研项目,为MIT的一位教授和哈佛医学院的两位教授工作。 我把自己当作专业的学生/学习者,我相信肯定有一些技巧能应用在其他人身上。 建议如下:
责任编辑:daxue编辑
你可能还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上海分公司: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580号仲益大厦601室
邮编:200001
电话:021-
青岛分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南区香港中路40号旗舰大厦907
邮编:266071赌王儿子麻省理工硕士毕业&3年完成4年课程&网友:学霸!
&&&&来源:&&&&
&&&&&&字号
原标题:赌王儿子麻省理工硕士毕业 3年完成4年课程 网友:学霸!
赌王儿麻省理工硕士毕业 3年完成4年课程 网友:学霸!
据台湾媒体报道,澳门赌王何鸿鏊姆恐雍伍嗑有【褪鞘觳牛涨八男既肴∶拦槭±砉(MIT)的金融硕士课程,21岁的年纪成为该系最年轻的学生,让他不禁自豪是“被认证的天才(Certified Genius)”。昨(3日)他从MIT毕业,赌王四房一家难得总动员,飞到美国陪他参加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在3日晚9点左右举行,赌王一家平常各忙各的,此次为何猷君的毕业典礼难得全员齐聚,包含四太梁安琪、四太的母亲、哥哥嫂嫂、子女何超盈[微博]、何猷亨、何超欣等3代同堂,显见十分重视何猷君毕业的大日子。何猷君舅妈特别订做一个MIT造型的蛋糕,上头还特别写上“天才”字样。
据报导,何猷君以3年时间完成4年的课程,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时,不改顽皮本性,以NBA近年兴起的“Dab”方式与校长打招呼,连校长也跟他一起玩,大赞他很有创意。
(责编:邱烨、帅筠)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电视|本网关注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估计很多家长会想,作者脑子进水了吧?学霸岂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放着学霸不当,难道踏踏实实让自己孩子当学渣么?
  话还真不是这么说。这两天看到了两篇关于教育的深度文章,就是关于当学霸的事儿,观点不同,引人深思。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楼主发言:54次 发图: | 更多
  第一篇文章,是爸爸讲述自己的两个孩子在海淀区进行课外辅导的故事。  “这次给孩子续报课外班,真的是让我感到无比的压力了,因为这班太多了,现在我的儿子是每周有三个教育机构的五次奥数课,还有时不时的短期数学班,有三个教育机构的三次语文课,我们要少报一次他还不愿意,还有三个教育机构的五次英语课,除了这些,还有两次足球课、一次钢琴课、一次围棋课、一次国际象棋课,总共18次课,每次课2-3小时,每周的二、五下午不上学,都是课外班,而一、三、四的下午放学后踢球后,也要上一次课,周六从早八点上到晚八点,周日上午也是课,而且每次课下来还有作业要写。”
  孩子为啥这么累还要坚持呢?绝对不是在父母的威逼之下,而是自己在竞争下要求上进,哭着喊着要上辅导班。为啥呢?文章继续写到:  “如果你家长不花费精力,孩子就是在班里不成,是混不下去的。而我们的孩子愿意学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好了,在班里可以表现,班里的同学也都学习,互相竞争,他能够多上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课,比他们班只上一年级提高班的学生就显得突出,就有自信,就有强烈的竞争心。”
  那么,上这么多课外班,要付出什么代价呢?  “在大家的激烈竞争之下,这花费也是非常可观,这也是拼爹吧。我孩子的课程,大班是100-200元每课时,一次课2-3课时,小班和一对一、一对二则达到了200-300元每课时,多的时候可以到500元,我的儿子这些课外班一年下来就要20多万,两个孩子就是40多万,再算上他的其他花销,养一个孩子5万美金是有了,这与出国留学的费用是相当的。”  “除了花钱外,上课外班,你需要带着孩子一个一个班的赶场,非常辛苦且大人要付出很多,上课的时候你还要旁听记录笔记回家给没听懂的孩子辅导,两个孩子就让老婆不上班全部精力花进去还不够,周末我也要陪着,这时间的付出也是很奢侈的,为此我们家周末的郊游基本没有了。”
  那么,家长觉得金钱和精力投入值不值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对这样的课外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公开媒体舆论所说的应试教育,孩子早学无益等等,这可能对外地的情况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了解他们的课程,确实是不一样的。老师非常生动,确实是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比如语文,孩子在读《大学》和《春秋》,语文班里很多内容是讲历史的,讲课的是北大的老师,古今中外的历史横向比较的讲,把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与外国历史对比的讲,这在我们中学课堂也是做不到的;英语老师都是新东方的名师,孩子从自然拼读开始学,不是我们小时候的死记;数学则是国内985名校的毕业生授课,小学低年级的奥数就足以让文科生缴枪,但孩子学会了就是有乐趣。”
  所以这位家长认为:  “这课外班实际上是非常好的素质教育,学生这样的苦学十多年的素质,真的是外面的只有高中三年超强度的军事化管理、题海加填鸭进行高考冲刺出来的学生不是一个档次,素质学出来的分数也要高。全国统考,前十几名的都是北京这一区域的孩子,所以中关村的中学生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也就不奇怪了。”  ‘很多人会以为我的孩子有多么的学霸,一般孩子本年级的奥数提高班都跟不上,他能够跟上尖子班,还能够跳级一两个年级跟班,属于太牛了,但他还差得远。其实你的孩子进入了这个圈子,才知道什么叫做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尖子班上面有超常班,超常班还分一班二班,超常班上面有目标班,目标班上面有集训队。”
  所以,大家看到了,这个圈子的孩子,目标都是清华北大,以及美国常春藤名校,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就必须全力以赴,报班冲刺。只是这位家长担心的是这样的教育成本太高,据他计算,他家2个孩子报课外班12年的费用加起来一共超过500万,他觉得这个价钱有点“伤不起”,不是平民百姓可以承受的。  总结一下,这位家长的观点是:要当学霸,现在的行情不是孩子自己拼就行,关键是要拼爹,学霸是拿钱堆出来的。但是,除了对高昂的费用有点担忧外,他认为海淀区课外班的师资水平、教学能力即使和美国私立学校比也占绝对优势,不仅对高考和出国极为有利,而且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里拼出来的孩子,毫无疑问是强者。
  看到此处,我想很多家长开始后背冒冷汗了吧!我也一样啊!家里的熊孩子在西城区上二年级,平时不仅没上学科辅导班,连作业也没怎么见写啊,这样下去,和海淀区的兄弟姐妹放在一起,拿啥比?怎么比?这起跑线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啊!  
  然后,我就接着看了第二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女学霸的自省,题目就叫做“不求孩子当学霸”。这位姐妹北大的本科,MIT的博士,标准的成功学霸配置。现生活在美国,有三个孩子。本来生活在优越感中很久了,但有了孩子之后,她开始自省:  “几乎在所有人的眼里,当时的我都是教育成功的典范: 来自很小的城市,普通的工薪阶层父母;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年级第一名,保送进重点高中仍旧很拽的参加了中考,轻松拿了个状元;千军万马中考进北大,接着申请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读博士;同时跑得了运动会,拿得起画画笔,还掺和在各种学生会里,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然而在这个近乎完美的学霸故事里,只有我自己知道一定有哪里不对。  因为随着学历的增加,我的自信心和学习效率都在急剧地消减。我频繁地做着重回高考考场却什么题也不会做了的噩梦。看看周围的同学,总觉得自己是最差的那个。每天起床去实验室干活都不情愿,甚至产生过许多次不想再读下去的念头。年少时大家都喊着当科学家的梦想近在咫尺,可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只想着能找到个工作就行。孩子降生后我急于教育他的偏执狂状态,突然让我意识到我对这样的人生是不甘心的;同时也让我静下来思考,曾经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为何变成了只在乎眼前苟且的泯泯众人。”
  于是,这位学霸开始回忆自己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在上北大之前,我的人生目标简单而清晰:考上名牌大学。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家长认同,只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可以live happily ever after。这一目标实现的途径也很明确,考高分。于是我不用思考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也从未想过自己喜欢什么,只要修炼考试技能就好,其他活动通通是浪费时间。偏偏我又在考试上有些天赋,加上学校里分儿高最牛的气氛,我一路成就感爆棚,这又激励我继续埋头苦练,终于拿到了亮闪闪的北大通关证书。  可是通关之后,没人告诉我该干什么了,从来未曾独立思考过的我一下子迷茫起来。再说到选专业,更是一头雾水,除了考过的科目,其他的可以说完全没有概念,最后就选了一个容易出国的专业。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对专业又缺乏兴趣,我和周围很多同学一样,大量的时间都在打游戏、看电影。坦白点说,大学生涯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留给了我拖延症和隐隐的挫败感。  到了毕业时节,不知道该如何做选择的我随大流来到了美国读博士。当时的我对读博士就意味着选择科研道路完全不知情。开始读博生活后才发现,考试成绩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了,投身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我又都没有训练过,加上在麻省理工这样的顶尖学校,周围同学全是精英,使得我不得不接受更严重的信心打击。日复一日枯燥的实验室劳动加上学校之外相对安逸的生活条件,终于让我忘记了曾经的踌躇满志,觉得坚持熬到毕业,找个体面的工作,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也很好吧。”
  这样的心路历程,相信并不是个例,很多大学同学和从国内其他名校来美读博的学生,状态都是差不多。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学生毕业后在美国大公司里享受体面的工作,但在全球顶尖人才中却难觅中国学生的身影。于是这位学霸妈妈继续反思:  “然而我想说,学霸们也是受害者。我们无疑是聪明的,但却被应试教育引入歧途。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炼在社会中基本没有用处的考试技能。一整套的规定动作又早早地扼杀了我们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做自己的选择。  所有有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这种热爱,才是长久地支持他们克服各种艰难不断坚持下去的源动力,同时也带给他们最真实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我最痛苦的时刻,是告诉爸妈,我不喜欢我的专业读不下去了,他们反问我,那你喜欢什么?我竟然什么也答不出来——那种茫然令我近乎绝望,年过三十仍然不知道喜欢做什么的我,离成功也实在太远!”
  可能也只有学霸本身的反思,才能够让我们相信,常人眼中的所谓孩子的成功,不仅过程痛苦,而且有可能从出发点就错了!无数人工培育出来的“学霸”,很可能对科学研究根本没有任何兴趣,只是沿着考试——名校——留学这样的路径,随大流式的成长,等到了自己能够选择未来的年纪,竟然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真正热爱什么,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自己该往何处去。
  这位学霸妈妈于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她做了全职妈妈:  “我的孩子绝不要再以考高分、当学霸为目标,这根本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目的。相反的,我要努力让孩子们成为一直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靠别人设置好的目标才能前进;我要让孩子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在过剩信息的迷雾里看清这个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被大众的观点绑架。而我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们找到他们所喜爱和擅长的事业,为之倾尽热情和汗水,享受过程中的磨难和收获。”
  深度好文,顶起喔~
  这两个故事讲完了,一个是辛辛苦苦陪伴自己孩子,时时刻刻准备当学霸上位的爸爸;一个是经历二十年学霸生涯之后,坚决认定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以当学霸为目标,而是要寻找真正擅长和喜爱的事业的妈妈。读完这两个故事,你更赞同哪位家长的观点呢?恐怕大家已经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了吧!
  我先说说我的观点:我支持学霸妈妈的观点——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是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取生存的资格,而是使孩子真正活出自我。为什么我如此确定这一点呢?理由如下:
  1、世界变了,我们活着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自我实现。
  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体现在:传统社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人的核心诉求是安全;而现代社会完全相反,现代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发展,人的核心诉求是自由。这很好理解,吃不饱饭的时候,能活下去是关键,然后传宗接代,能完成这些事儿,就是成功人士。所以在农业社会,所谓幸福,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到了工业社会,一切都变了。工业化的进步给人们带来充裕的物质生活,这使得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任何东西都明码标价,金钱至上风气泛滥。这时候,大多数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你拥有的财富越多,你越安全,越有资源配置能力。所以我们社会上充满拜金男女也就不难理解啦!
  但是画风马上就要变了啊!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世界的科技发展也太快了,我们马上就进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来了。你会发现原本牛逼闪闪的企业家突然间陷入集体性焦虑,一个本来活得挺好的企业有可能分分种就死掉,而且灭掉你的根本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和你毫不相干的公司。自媒体纷嚣尘上,你很难再利用财富去操纵社会舆论;草根创富者比比皆是,干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混到富贵阶层,忽然发现自己的市值不及刚刚上市的隔壁小二儿家的零头。  所以,看清楚了吧?家长希望孩子当学霸,主要是为了安全的考虑——只有对未来社会充满悲观情绪的人,才会经常思考安全这件事。但这个时代,你以为读了名校进了大公司就安全?完全错误。这个时代,你不会饿死,但如果你想活的好,就必须问问你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困难要自己克服,办法要自己去想,情感要发自内醒。
  一个依靠别人设置的路径不断通关的孩子,即使完美升级也毫无意义,因为她缺乏自我成长的过程,她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是什么,她如此优秀,却又如此羸弱,因为她从未活出过自我!她可以在顺境中自我安慰,但却难以在苦难中奋斗和坚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坚持,她只能成长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却再也无缘品尝到自我实现后的巨大喜悦!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还是美国人强啊!早在1956年,美国教育法案里就写明:教育的目的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而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帮助他成为他自己。
  今天分享到此为止,明天继续喔~大家顶起吧~
  深度好文,顶起喔!
  晕,和我儿子一样,小学学霸好多年。但现在一个问题来了,不能输,不管做什么总想着要比别人强,这样的缺点就是会掩盖自己的弱项,虽然弱项很少很少,但已经显现出来了,在不能赢的情况下没有良好的心态。有时我真希望他中等就好,不要每次都光环等身,毕竟如果换到一个和他一样都是学霸聚集的中学,怕他心理防线脆弱,不能正视自己!
  2、孩子成长是长跑,牛校学霸只意味着短期成功,而决定终期成绩则在于孩子是否有持续的内在驱动力。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著名的话,这句话真的很白痴。如果你的孩子面临的是50米短跑,那么你在起跑线上做弊也许还有用(比如很多一年级的课外班,提前让孩子掌握二年级、三年级的课程),但评价教育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他小学成绩如何,而是看他的一生是否生活幸福,是否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典型的马拉松啊!如果一个跑马选手,每天算计着起跑线领先一点儿——我相信不存在这样的选手——可见起跑线理论绝对是商业运作的产物,其目的就是危言耸听,请君入瓮。
  让我们看看美国杰出教育家LilianKatz教授关于学习的理论吧!他认为,孩子在进行任何一项学习活动时(读书、做算术、背单词、学琴、跳舞、野外探险……),学习会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同时进行: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气质(disposition)。以读书为例:  在知识层面上,孩子可能在读书后认识了新的词汇,了解了一个历史事件,或者理解一个物理定理;  在能力层面上,孩子可能在阅读中掌握了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查阅参考资料的能力;  在气质层面上,孩子着可能从阅读中获得了灵感和启发并由此而产生精神愉悦感。
  Katz在综合大量实证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学习活动的三个层次中,气质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所谓的气质,按照Katz的说法,就是“相对稳定的思想意识的习惯”。按照这种说法,乐观、悲观、好奇、冷漠、自信、怯弱都是“气质”。Katz发现,那些最成功的人,不管是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律师,他们身上都一些共同的气质:乐观、好奇、自信。
  所以,古人说的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书中的底蕴会发扬在人的气场之中。想想看,别人夸奖你的最高境界,不是你成绩真棒,不是帅哥美女,而是:你气质真好!——这可是有科学依据的,只有别人真得欣赏你的气场时才会这样说的哦!好可惜,从现在的学生身上却很难看出这样的气质,很多知识与能力看上去都很强的孩子,反而显得暮气沉沉。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读书是在家长的强迫、竞争的压力进行,那么我们可以想象结果:在知识层面上,这个学生还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在能力层面上,在老师的精心讲解和点拨下,学生可能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而在气质层面上,孩子可能因为被迫读书而进一步强化了原本对阅读的厌倦。因此,这个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长期潜力而言是一种伤害。
  当然,如果这个老师很优秀,懂得在教授阅读之余启发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思考并从中寻找愉悦感和成就感,那还是有可能在气质层面收获正向成果。  但对于绝大部分学习活动而言,知识层面的结果最为明显,因而也最受家长关注。所以在现实中绝大部分的教师关注的也只是第一个层面(知识),较少关注第二个层面(能力),几乎从不关注第三个层面(气质)。所以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培训,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种反教育。
  如此密度的课外辅导、反复操练可能一时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却伤害了学生的好奇心、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纯粹的热爱,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应试教育虽然培养了数量众多的学霸,但其中很少有转化成真正的大家。缺乏了内在驱动力的人,就如同无源之水,行而不远。
  3、放眼30年之后的世界,“个性”将决定你的孩子是否最有发展前景,而非“学科成绩”。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今天的小学生,何时是在未来真正展现他们能力的时候?不是在他们参加高考的时候,而是他们35岁的时候,这一辈子他在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到一些从小到大学习的技能。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也就是2040年的社会,而不是适应现在的社会。  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预计2040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将和美国相当,人均GDP将超过日本,那个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个和现在相当不同的社会,一个尊重个性的社会,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彼时需要什么样的人呢?
  1、相比理性能力来说,感性能力更重要。  因为逻辑严密的工作,计算机和机器人都帮你干了。而感性能力,其实就是你这人是不是有个性,是不是酷,有自己的范儿。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而那些所谓“安全”的工作,比如在大型组织和单位里作公务员、银行职员、土木工程师等等,就显得非常保守没有吸引力了。
  2、相比规划能力来说,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和创造力更重要。  未来的社会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据美国《财富》杂志讲,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 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40年,这意味着你几乎不可能在一家公司从一而终,更有甚者,你干着干着,就发现这职业今后也许就不存在了。如果你不信,向左转看看现在的出租车业吧!再向右转看看今天的百货零售业。  所以,孩子们有一个大的方向,配一个短期计划就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能力,保持好奇心,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就像现在的互联网公司,谁还在做3年规划呢?也许明年你就不存在了。不存在也不丢人,这不叫失败,而是宝贵的经历。
  3、面对未来,孩子你一定要幸福。  2040年,大家不会只追求成功,而更加追求幸福。改变世界的牛逼人类可以幸福,默默工作有自己灵魂所爱的人也可以很幸福。记得有次公司年会,一位同事弹着吉他唱《春天里》,一下子把我给唱哭了。这位同事北大本科,青年才俊一枚,也曾经长发飘飘乐队主唱,毕业10年了,工作后忙着赚钱养家,已经很久没有碰过吉他了。从他的歌声里我听到了一代人的无奈,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才华——统统都败给了现实。  但2040年,这种情况将大有改善——成功的标尺不只一把,而是更加多元化。我们的孩子,他们也会遭遇挫折、也会遇到艰辛,但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脑中有方向,心中有爱好,不仅更强,而且更美。所以,自己成功的时候幸福,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这就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要结束了,明天精彩继续喔~
  深度好文,顶起顶起喔~
  文章到此处,总结一下:孩子当不当学霸其实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让孩子真正发现自己所爱,努力活出真正的自我才是头等大事。
  最后让我们用美国著名文理学院SarahLawrence College的一段话与各位分享,作为结束:  Our goal is to instill a life long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nd nimbleness, as well as the confid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to embrace a broad range of personal, professional and creative pursuits.  我们的目标是逐渐灌输一种终身的求知理念,培养敏捷思维、自信心和企业家精神,从而迎接全方位的个体发展、专业发展和创造性追求。  ——和所有的父母,共勉之。  文章来源于:长颈鹿亲子,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深度好文,顶起,顶起~~
  讲个本人的故事作为参考  我15岁时,进入了一支以善于控球,个人能力超群的中学队-该队曾在我入队后的两年创下惊人纪录-连续两年击败全市成人足球联赛冠亚军球队(真正的克星,全胜的节奏)。第一年我是没资格上场的,第二年我是绝对主力,包揽了进球和助攻。  我基本功一般但速度奇快,属于和成人比赛也在启动和连续冲刺时有优势的;再有越靠近球门反应越快越冷静。  速度加旺盛的求胜欲事实上胜过基本功扎实大局观更好的球员。不过可惜,这种投机注定难以持久。昙花一现后上升空间出现了问题,而且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学业成就应该也是类似的。来自老师过多的帮助,学生过人的记忆模仿力在可预期的时段确实可以大放异彩;但由于缺乏自己眼睛的冷静全面判断,由于不是自己主动建构知识骨架做到的,由于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受到检验和提高,故而解决老师讲过的内容游刃有余,独立完成老师的帮助未曾涉及的领域无能为力-甚至还立刻闪出灾难性的念头‘老师你快讲吧’ ,这样的成绩实际价值又有多大呢?  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一直是我们教育的软肋。学过了规则图形的计算,有几个人推广到了统一的公式下?又有几人设想过如何比较两块形状极不规则区域的面积大小?看过了三国演义,却津津乐道于刘备诸葛亮那样以坑蒙拐骗友人,达到个人目的的智慧-岂不是在扭曲的价值观下,做着扭曲的判断? 如此学业优秀者成人后有的是什么价值观能让人放心么?
  1,作者脑子进水了吧?个人认为,作者不是脑子进水,而是见识太少。多出去走走吧,中国有14亿人,  2,总结一下:孩子当不当学霸其实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要当了学霸,又活出真正的自我,才重要。  3,预计2040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将和美国相当,人均GDP将超过日本!亲,您说的这些太远了,中国有14亿人,有13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上。
  最理想的情况是:孩子天赋异禀,能从学习中享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迥异于听讲,做相应练习模式);有极度敏锐的问题意识,能看到常人与老师未曾注意的精彩,并且自主地完善答案;对书本教条能恰当地在实践中变通有效地运用;由于学得扎实而且灵动,因而学术能力,创造力,实践力均衡而且彼此支撑,造就强大的内在品质。
  好文顶起~
  @大约在三四五月间  你又忍不住话唠了吧,让我抓住了。说好的去看肥皂剧呢。我现在刚在追青春剧《最佳前男友》,很鸡汤的。  见到小牛妈妈说,"前天遇到一朋友孩子江警女生开学大四,家长已经开始为工作筹划了,那简历发出来什么党员、部长、英语六级、上海高级口译、论文多少篇、大学生艺术节书法、摄影奖等等,这还是包分配的,问朋友回大一就开始规化"  -------------------  我怎么看着这是老六的玩法啊,@六味地皇丸
老六如此洞悉人生,却总是给我们最俗最俗的人生指导,是他在调侃我们,还是他到了一定的境界,就如酒肉和尚?  看到大学了,还需要这样的规划,我又是很沮丧。我可不可以把这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  写在这个贴里,是想支持这个贴的观念:找到自己灵魂,找到人生真爱,带着一份真诚去生活,而不是被名利缰锁捆得团团转。  说了这些,其实我还是不自信,自己是不是愤青了、是不是天真了;但是今日,我似乎比从前、比孩子大学之前,笃定。  生活是百态的,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的价值观,而不是去批评。我说这些,只是犹疑自己,给自己打气。更可况,这种选择,还是一种“弱者、逃避着、退缩者”的选择。  心情不能好,又吃跌停了。捣乱说,要趴得自信、心安理得。我不自信,但我好似心安理得,我自己选择的后果。
  @不曹不拐就有点才  刚刚看到您贴的那篇文章,很巧,我也前不久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我百度了一下,还真有,只是不知道是否是真实的。  我这篇的观点,是批评东方教育的。我们都看看,都借鉴。  ------------  日本一位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在浪费时间  一、东亚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2012年,经合组织进行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在数学和阅读项目上,韩国学生在所有成员国中排名第一。 但是,这项成就是以相当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评价说:“这些孩子是靠双倍的努力加双倍的花费……才得到这样的成绩。”   二、东亚教育具有循规蹈矩的“普鲁士基因”  这个模式,是在18世纪是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是他们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   当然,普鲁士教育体系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 这样的教育体系让上万人成了中产阶级,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在普鲁士王国实现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标,最经济的方法或许就是采用普鲁士教育体制。   然而,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不过,在19世纪,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不如思想上服从指挥、行动上掌握基本技能那么重要。  但是,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三、普鲁士基因以外,东亚教育还深受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影响  1、对大学入学考试和科举制度的混淆  2、东亚国家对复习的过度重视  3、平均主义和匮乏心态的影响  举个其他国家的例子。欧洲学术界有个比较,像英国和德国都算是古典学术的学霸类国家,但是英国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 究其原因,反而是因为英国的教育制度不够公平。  去年大热的《稀缺: 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指出,当人陷入稀缺的状态(物质或是时间)时,稀缺会俘获大脑时,人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而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所以对于教育资源,如果是狭义地理解为配备良好的教室、高级教师之类的,那确实是有限的,对于长期处于稀缺的心理状态的东亚人来说,是一定要参与争夺的。   但是,实际上, 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种“你上了这个学校我就上不了”那样的零和博弈无关了。而且,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先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也许从长远来看,就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  4、工业化追赶带来的心态  所以,悲剧的是,由于东亚教育体制的工业时代基因,他们是用训练体力劳动者的做法,来培养他们心目中未来的学者和企业家,这不免就南辕北辙了。   四、东亚教育急需改革,却越发走向僵硬  东亚的教育体制呢,一方面,养活了庞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陈旧的各类公私教育机构(这一点类似苏联工业集团),另一方面,通过对学历的看重,占据社会中高阶层的,多半都是最适应这个体制者,而这个阶层又通过在应试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证自己的下一代在这个考试体系中也能脱颖而出,从而把自己在社会地位上的优势又传给了下一代(这一点又有点像种姓制度)。 这个急需改革的体制,就这样在各个社会集团的共谋下愈发僵硬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it毕业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