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传奇讲学说法的四种方式

按多位祖师大德讲经说法的资料摘录整理
学习阿弥陀经札记
佛是觉义,自觉、觉他、觉满,方称为佛。何谓自觉?自觉者,对不觉而说。一切众生,具有本觉真如佛性,由无始无明所蔽,迷而不觉。一但闻经领解,或承知识开导,豁然觉悟:自己及与众生,本来是佛,与佛无二无别。诸佛如已磨之镜,众生如未磨之镜,虽是未磨,光明本具,从此磨之,垢尽明生,自可与佛之镜,同其照用,此即是自觉;自觉异于凡夫。何谓觉他?自觉之后,怜悯一切众生沉迷不觉,即以自觉之道,广演流布,觉悟一切众生,欲令各各反迷还悟,舍妄归真,此即是觉他;觉他异于二乘。何谓觉满?此有二种:一、自觉智慧圆满;最初发菩提心,起始觉智,依智断惑,先断我执,次断法执,终破无明;惑尽智圆,而得慧足。二、觉他功德圆满;自从觉悟之后,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利他道心),利生为事业,宏法是家务。经三祇劫,修六度行。功圆果满,而得福足。福慧两足,二利圆满,此即是觉满;觉满异于菩萨。三觉圆,万德具,乃称为佛。六度者:一、布施度悭贪,二、持戒度诸恶,三、忍辱度嗔恨,四、精进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乱,六、般若,智慧度愚痴;
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虽然人人都有佛性,虽然你也是佛,但你是没成的佛。佛是已经成佛了。佛因为从凡夫修到佛的果位上,所以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你要修行。你要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称得为佛,不是单单有了五眼或者有点神通,这就算佛了。不是的。你若说你成佛了,那你要具足这个本领,才可以说成佛了。若没有这个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那你还好好做一个凡夫,不要尽欺骗人。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1、法身佛,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2、报身佛,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3、应身佛,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名。
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有这四种的智慧;
五眼:是天眼、佛眼、慧眼、法眼、肉眼。那么讲起这五眼,就有首偈颂说: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天眼通非碍”,这个天眼是通,通就是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天眼是能看到有障碍的东西。他能看见八万大劫的事情,但是八万大劫以外就看不见了。“肉眼碍非通”,这个肉眼是看不见有障碍的东西,
“法眼唯观俗”,这个法眼,是观俗谛理的,是观察世间一切的俗谛,观察世俗的道理。“慧眼了真空”,这个慧眼,又叫智慧眼,它能了达真空的境界。
“佛眼如千日”,佛眼,不是说在佛面上长的眼睛。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佛眼,可是有的开,有的没开。你开佛眼了,就好像一千个太阳那种光度,非常强烈。“照异体还同”,照虽然是不同,但是它那个本体是相同的。
一、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见天人一切的动作。
二、天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一切的声音。
三、他心通:是你心里没讲出的话,他就知道了。
四、宿命通:他心通是知道现在的,而宿命通不单现在的知道,过去的也知道。宿命通就知道过去的,通于过去。
五、神足通:又叫神境通,这个通就是不可思议一种妙的境界。
六、漏尽通:漏尽了,不是说好像一个瓶子里边装了水,瓶子底下有个窟窿,把水都漏出去了,叫漏尽。漏尽通,是没有漏了──本来是有漏的,现在把漏补上,没有漏了。什么叫没有漏?你没有淫欲心就是没有漏了,你没有贪心也是没有漏了,没有瞋心也是没有漏了,没有痴心也是没有漏了。总而言之,你有八万四千种的毛病,现在所有的毛病都没有了,这就叫无漏了,漏尽通。
佛,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就是娑婆世界,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怎么叫娑婆呢?“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叫“堪忍”。是说娑婆世界这么样的苦,这里的众生真难为,怎么样能够忍受这样大的苦呢?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根据这个世界众生的毛病,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执著太重,所以佛对症下药,取名“释迦牟尼”。这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这个“释迦”,是他的姓。“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
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他的佛就都不叫这个名字。
所以 “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佛有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十个名号。佛无固定名号,亦无永久名号,乃是应机说法,亦无定法可说。佛教化众生,随类现身,无一定相貌,随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现。如楞严经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已经成佛了,这叫“先觉”。先觉者,也就是在梦里边他先醒了。我们在这个梦里边,还没有醒,这就是“不觉”,还没有觉悟。佛呢,是觉悟者,不单是个觉悟,而且还是个大觉悟。大觉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所以无所不知;以佛见,所以无所不见。佛觉悟了,是个过来人,是个先觉者。他想用他所修的这个方法,使令一切众生都能用这种修行的方法,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佛果。
现在讲这个“说”字。怎么叫“说”呢?为什么又要说呢?中文的“说”字,是“言”字加上一个“兑”字。这个“兑”呢,上边那两点,本来也是个“人”字。底下那个一撇,又一挑,也可以把它写成一个“人”字。这个“兑”,是“人”的“口”对着“人”来“言”,这就是个“说”。那么说什么呢?说你愿意说的话,所谓“说者悦所怀也。”这个“说者,悦也”,就是一个喜悦的悦,也就是一个快乐的意思。快乐什么呢?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了,你就快乐了;说不出来呢,就不快乐了。“畅所欲言”,畅是“畅快”,把你所想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所以叫“悦所怀也”。《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为什么不问自说呢?因为没有人懂这个法门,所以就没有人问。大智舍利弗虽然当机,但是他也不知道怎么样问。那么佛观众生的机缘成熟了,就把这个念佛最方便、最直接、最了当、最省事、又省钱这个法门说给大家。只要你每一个人,能专心念佛,念得“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来接引。所以这个法门,是一般人所不能相信的。可是,这还是最直接、最了当的法门。“阿弥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量寿”,又叫“无量光”。什么叫无量寿?无量寿,这个“寿”就是他的福德。因为有寿就有福,所以这是福德无量。在一切无量中寿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寿命有限,则一切智慧才艺德能财富均落空。无量光,什么叫光呢?光者智也,就是智慧光,智慧光明无量。无量寿、无量光,不仅仅就是福德智慧无量,乃至于神通也无量,辩才也无量,相好也无量,道力也无量,一切一切都是无量。所谓无量无量,就是没有数量,你没有法子知道这种边际,这是所谓的“无量”。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行人但能专持念,定入如来不动堂。
“一句弥陀万法王”,这一句弥陀就是万法之王。“五时八教尽含藏”,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五时八教合起来,都在这一句弥陀里头就包含了。“行人但能专持念”,我们无论哪一个人,能专心念佛,“定入如来不动堂”,一定到常寂光净土,到极乐世界去。那么我们末法众生,也就是以念佛得度。我们谁要想得度嘛,谁就念佛,你“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大家不要忽略这个念佛法门。
这一部经里头所说的。都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好处。和生到那里去的方法。所以这一部经。叫做阿弥陀经。我们本来不晓得有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有说不尽讲不完的好处。更加不晓得用什麽方法,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释迦牟尼佛的心。非常慈悲。哀怜我们这些人的苦恼。所以特地说这一部阿弥陀经。把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好处和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最容易,最简便的方法。都在这部阿弥陀经里头。说给我们听。教我们依了这种方法去修。就决定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阿弥陀经四个字上边。加佛说两个字。是要我们晓得这一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金口亲说的。不是旁人假造出来的。佛决不说假话的。我们念这部阿弥陀经的人。都不可以有一些些疑惑心的。一定要切切实实的相信的。这一句,是这一部经的名目。
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此一字是通题,通于经藏故。上五字是别题,别在本部故。经有很多种名字,有通名,又有别名。别名就是一个特别的,是它独有的;通名就是一个普通的,是共有的。什么是别名呢?如《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就是个别名,也就是只有这一部经叫这个名,其他的经都不叫这个名。“经”就是个通名,是共有的,通于诸经,所有的经都叫这个名;
佛说阿弥陀经。有些经题冠上‘佛说’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等,皆未加佛说,而这些经也确是佛说。在一般惯例上,如果全部是佛所说,没有人请法,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就加“佛说”,如不全是佛说的,有其他菩萨,天人等请法,回答问题,则免加‘佛说’二字。
这部经是所有丛林里都要持诵的一部经典。这部经是佛说的。有五种人可以说经,哪五种人呢?第一、佛。第二、佛的弟子。第三、天上的人。第四、仙人。第五、化人,化就是变化出来的人。不过佛的弟子、天人、仙人和化人所说的经典,都必须经过佛来给印证,这才叫经典。如果没有经过佛给印证过,就不能称之为“经”。这一部经是佛亲自说的,也不是天人说的,也不是化人说的,也不是仙人说的,也不是佛弟子说的。凡是前面有“佛说”两个字的,都是佛亲口说的,没有“佛说”这两个字的,是不是佛说的呢?也是佛说的。而且经里面都有诸佛菩萨的请法,都有诸佛菩萨的提问,表态及说法。这部经是佛金口所宣,是佛不问自说的妙经,全部是佛所说。其他的经典都有人请问,唯独这部《弥陀经》是不问自说。为什么不问自说呢?因为这个道理太玄妙了,因净土法门,至方便,至直捷,至圆顿,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智鉴机,鉴定众生,观众生机熟,于此圆顿法门,自能信愿受持,能信是法,故无问自说。所以佛就说了这一部经。
这一部经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 怎么个重要法呢?这佛法将来也会灭亡的。最先灭的经典就是《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先灭。为什么《楞严经》先灭呢?因为一切的魔王最怕的就是〈楞严咒〉,那么《楞严经》没有了、灭了,〈楞严咒〉当然也就没有人会念了。所有的佛经都灭了,最后就剩这一部《阿弥陀经》,所以《阿弥陀经》是最后才灭的。它在世界上多存一百年,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后《阿弥陀经》也灭了,就剩下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在世界上又多存一百年,以六字洪名又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以后六个字又灭了两个字,把“南无”两个字又灭了,就剩“阿弥陀佛”四个字,再多住世一百年,然后这佛法就都断灭了,没有了。所以这一部经是最后才灭,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中国以秦作国号的有四个朝代,历史学家即冠以帝王之姓以区别之。第三个朝代是符秦,帝王是符坚。他的大臣姚苌发动政变,推翻符坚而自立为王,称为姚秦。三藏法师是学位之称,对佛所说经、律、论三藏无不通达,方可称为三藏法师。这位法师,名字叫鸠摩罗什。是姚秦时候的人。这部阿弥陀经是他翻译成中国文字的。
:&什么叫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佛说的各种经,就是所有一切的经典。经藏里头,戒、定、慧、都讲。不过讲定的最多;律藏,就是戒律,是专门讲戒的。律,是应该守的各种戒。(戒,是自已禁戒自己,不但是不做种种的恶事,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要动),譬如我们在家人的法律。律藏就属于戒学;论藏,就是议论。论,是专门讲许多佛法的道理的。论藏是专门讲慧的。经、律、论也就是戒、定、慧。
法师,是精通佛法的出家人。能够把佛法来教导世人的。这位法师,是精通这三种学问的。所以称他做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鸠摩罗什,译成中文是童寿,言其在童年的时候,就有老年人的道学。他的原籍是中印度,出生在龟兹国,(龟兹,音鸠慈。)龟兹,在我国新疆省的西边。他的父亲是鸠摩罗琰,鸠摩罗琰因游历到龟兹,龟兹国王慕他的品性德学,就留他助理国政,并且把长公主嫁给他为妻,后来就生下这位圣子,为佛教的一等大师。鸠摩罗什在孩童的时候,曾跟随他的母亲到佛庙里烧香,佛的香案前,有一口铁钵,鸠摩罗什无意中把它举起。继而一想,这样一口大铁钵我怎能够举起?铁钵亦随即坠落到地上,于是他悟到一切惟心之旨。不久他的母亲感觉到富贵荣华,只是一场春梦,如果不趁这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修学,求得一个永久的归宿,岂不孤负了这大好的人生。恰好这时候他的父亲也已去世,于是他和他的母亲便都出了家。这时罗什法师差不多才七岁的光景。他母亲带他各处参方访道,母亲不久证得三果阿那含的圣位,他也通达了大小乘三藏,他的聪明智慧,震动了五印度的学者。某一天母子二人,在路上行走,偶尔遇到一位大德高僧。这位高僧,相貌奇伟。他看到罗什法师,也很惊奇。拿手抚摩著罗什法师的头,口里称叹著说:这小沙弥如三十岁不破戒,当为人天师范,弘提大乘,将有不可思议的功绩。罗什法师,本来就有超人的志趣,经过这高僧的印证和鼓励,因此就更加奋勉。不久他的母亲去世,在未去世以前,曾抚罗什法师之背,叹息著说:我不久于人世了,儿的因缘当在东方,但佛法虽然因儿而流通,但与儿自身不利。罗什法师很悲泣的向母亲说:母亲放心,但得佛法流通,儿虽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他自从母亲去世以后,他孤身独游,因母亲曾说他的因缘在东方,他就渐渐向东走来,仍然走到龟兹国来。龟兹国王老早闻他的大名,而且是国家的姻亲,就把他留下看作国宝,极其优待,并且请他讲学。在苻秦时,这时候的中国,乱得不成样子,英雄豪杰,各霸一方,称王称帝,各不相下。这许多国家中,有一位姓苻名坚的,割据陕西,建都长安,国号叫秦。兵强马壮,人材也很多,曾因宰相王猛的治理,国境之内,倒还也算做太平。在这时大秦国里,往往于夜里,远看西南方毫光烛天,大家都以为希奇。经太史官的占卜,上奏秦皇苻坚说:西南方有大智慧的圣者在那里,现在应该有大智慧的人来帮助我们治国。在方向上推起来,应当是龟兹国。秦王苻坚说:我早知道有鸠摩罗什法师,其人智慧过人,学问出众,他正在龟兹。我当派兵向龟兹国王商请,如其不允,就把他的国家消灭了。于是就差大将吕光,带了八万兵马,一路浩浩荡荡,向著龟兹进发。
秦王苻坚,遣派了吕光以后,心不知足,倚仗著自己兵马众多,认为东晋国的百姓,不能沾到王化,很以为遗憾。其实想并吞东晋,遂起兵攻打晋国,想不到遇到了东晋的谢安,不动声色的把他七十万人马打得一败涂地,苻坚的大将姚苌,本来奉命镇守秦国,因苻坚吃了败仗,顿然生了坏心眼儿,认为可取而代也。遂起兵截住了他的归路,并且把他杀死,篡夺了他的皇帝尊位,国号仍旧叫秦。
吕光带兵到了龟兹,向龟兹国王,索取罗什,龟兹国王当然不肯。还是罗什法师知己知彼,知道龟兹国小敌不过吕光,不如牺牲小我保存国家。国王因罗什法师的建议,只得忍痛割爱,洒泪而别。吕光奉罗什法师回国,在回来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就在那儿扎营。那是在一个山的下边,就是山谷里边,地势非常洼下。罗什法师因为有神通,知道这天晚间就会有大水来,他就对吕光说:“不要在这地方安营下寨,不要在这个地方来住,因为这地方有危险!”吕光呢,根本就对罗什法师不生信仰,他不相信,“噢!你一个出家人,你懂什么!你懂排兵布阵吗?你是一个外行!”也就不接受他的建议。谁知,这天晚间,真的下起大雨,山洪暴发,把这八万人马淹死了很多,跑了很多。由此之后,吕光才知道罗什法师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到了凉州地方,探报姚苌已杀死秦王苻坚,占据皇帝位,他就屯兵凉州。自立为凉王,国号就叫做凉。罗什法师也留在凉国,在留住凉国的期间,他学会了汉文汉语以及中国的文史哲学。
等到姚苌死了,他的儿子姚兴即皇帝位,才想起吕光迎请罗什法师的事。于是又派兵攻打凉国,消灭了吕光的儿子吕隆。把罗什法师迎回秦国,奉为国师,供养于逍遥园,招集国内有道学的僧众,帮助他翻译佛经,译场的人数多至三千。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称为什门四杰。先后翻译经论,共三百八十余卷。流传最广而为人所爱读的要算法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以及现在讲的阿弥陀经。
在翻译经论的期中,皇帝姚兴,常常到译场参观,或帮助校正字句,或和罗什法师闲谈。姚兴对于罗什法师的智慧,可算崇拜到极点。他有个最有趣味的想法,他认为法师这样大的智慧,如果死了,则智慧种子就断绝了。于是选了十个宫女,强迫法师接受,要他传下智慧种子。法师为维持佛法,不得而已的受了。因此就另外建筑了华丽的住宅,供给他居住。过去高僧说他会破戒的话,到此也应验了。这一段事实,是佛教历史上有的。
但还有一段罗什吞针的说法,就是因为罗什法师与宫女同居,引起一班青年僧的误会,以为戒律可以不守。罗什法师急了,因为戒律是佛教的基础,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教,这个规定不能不维持。所以罗什法师有一天,陪著大众吃饭的时候,他装了一碗缝衣服的针,一口一口的把他当饭菜吞下去。大众见到这个奇异的举动,都惊得目瞪口呆。罗什法师开示大众说:你们能这样,就可跟我学,而不需要戒律。如其不能的话,应当谨守戒律。这是千古流传的一段嘉话。
罗什法师将要入灭以前,曾经对佛发愿说:如果我所译的经论,不违背佛意,则我死以后,我的舌头不会因焚身而烧坏。后来他入灭以后,为他火葬,果然舌头完整,所以可见得他所翻译的这部阿弥陀经。是决定一点没有错的。又有一个证明。在唐朝,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为什么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人人都欢喜读诵呢?”天人陆玄畅就对道宣律师说:“这个鸠摩罗什法师,他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都是由他来翻译
。所以,他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由这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是特别正确。但是念这部阿弥陀经的时候。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这一句,是不要念在里头的。是说明这一部阿弥陀经。是谁翻译的。
&&&“如是我闻”:什么叫“如是”?“如是”就是信成就──如是之法,就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就是不可信的。所以这个如是,就是指法之辞。指,就是指示你这个佛法。如,这是静;是,就是动。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么叫是?没有不是的,就是个是,确定无非就是。什么叫如?如,就是寂然不动。如,就是一个真空;是,就是个妙有。也就是妙有里边也没离开这个真空,真空也没离开这个妙有,所以这叫空有不二,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种的法是可信的。那么“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的佛经一开始都有这四个字。“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所以,如是之法是可信的。
这个“我闻”,是阿难亲耳闻的。那么阿难已经证果,他应该无我了,什么还说“我闻”呢?这个“我”,是无我之我,所以阿难说“我闻”。因为依照世俗,人都有个我,所以阿难虽然没有我,也就随顺世俗,随顺世人这个道理,说出个“我”字了。如是我闻的“我闻”就是闻成就。你要相信,有什么信的呢?就因为有闻才能有信,你若不闻,怎么会信呢?“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才指示的。
在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槃时,告诉大家,说:“我于今天半夜的时候就要入涅槃了。”阿难一听见佛要入涅槃了,他就着急了。急得就哭起来了,这个阿难一边哭一边就叫佛,说:“佛呀!您不要入涅槃啊!您不要把我们都舍弃啊!”一边哭一边就那么讲。阿难的头脑在这个时候,大约也昏了,不清醒,就以哭为他应该做的事情。
这时候,就有一个瞎子出来了。这个瞎子可和一般瞎子不同,他是没有这个肉眼,但是有天眼。因为没有肉眼,他就不东张西望的,看看南,望望北,没有这么多的妄想,于是乎,他心水就很清的。心很清的,他就说:“你哭能当什么事情呢?现在还有事情应该办的。佛就要入涅槃了,我们以后有很多事情怎么样处理,你应该请问佛啊!”阿难说:“请问什么?佛都要入涅槃了,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办的?!有什么比佛入涅槃这个事情更重要?”
这位没有眼睛的尊者,是谁呢?就是阿那律尊者,他有天眼,是天眼第一。他说:“这有四种事情,非常要紧的!你要是不把这四件事情说明白了,这怎么可以呢?”阿难说:“什么四件事情啊?你说来我听一听。”
这阿那律尊者说:“第一,结集经藏,这是重要的事情!在这个经典的一开始应该用什么字?”阿难说:“哦!是呀,这件事情很重要!你若不告诉我,我真想不起来了。现在我把什么也都忘了,就知道佛要入涅槃了。这个经典,在结集经藏时,经的开始应该用什么文字,这个是重要的!应该问。这是头一样。那么第二件呢?”
阿那律尊者说:“第二件,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了,我们的师父是谁呢?还要找一个师父啊?”阿难说:“对!佛入涅槃了,我们应该不应该再找一个好师父。?这你讲得太对了!那么第三样呢?”
阿那律尊者说:“第三样,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随着佛住到一起。佛入涅槃了,我们都住到什么地方去呢?”阿难说:“这是最要紧的!这个住的地方若没有,那是怎么办呢?怎么用功修道呢?我们应该找一个住的地方啊!这第三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第四件呢?”
阿那律尊者说:“第四件,佛在世的时候,有这个恶性比丘,……”
怎么叫恶性比丘呢?他就不守规矩,专门来捣乱大家修行。你这儿打坐呢,他就要经行,啊!你坐嘛?我就走。他走路的时候,就嘁嘁蹅蹅、嘁嘁蹅蹅……,叫你们大家听着这个声音不能入定。譬如人家经行,哦!他又到那个地方去打坐去,“你看!我打坐比你们都坐的样子都好!”很快就好像入定的样子,但不是真正入定。又譬如人家拜佛,他就要来念经;人家念经,他又来拜佛。总而言之,作出一个特别的样子,与众不同;这种的样子,这就叫恶性比丘,就是不守规矩。大家这样子,他就要那么样子,一定独断独行,作出来叫大家注意,“你看!喔!他真是了不起!他是一个又有修行,又有……”。总而言之,他作出一种特别的样子,就想叫人来赞叹,说他是第一,这就叫恶性比丘。他那个性里边,总有一个争强好胜的,好像阿修罗的样子,嗐!往那个地方一站呢,也把腰叉起来那么样子,“你看!我多英雄!”这是这样子。总而言之,就是要与众不同嘛!还要把旁人都打倒了,有这种的性情,这叫恶性比丘。
阿那律尊者说:“……佛住世的时候,恶性比丘,佛可以调伏的,佛可以说:‘你不应该这么样子!’他可以听佛的教化。那么佛入涅槃,这一些个恶性的比丘,与恶性的居士又怎么办呢?”恶性的居士,也就是专门作一个──“你看!我这个居士比你们这些个居士都第一的,你们都不如我。”“你看!我多发心!人人都没有我那么发心。”其实怎么样呢?就因为你,所以就没有人发心了;你要不是这么一个特别的样子,那发心的人多得很。他就想作一个特别的样子。佛入涅槃,这个恶性的比丘和恶性的居士,都怎么办呢?”阿难一想,说:“哦!这一件事情真是更重要啊!这四件事情都应该问的。我现在就开始问。”
于是乎,阿难把眼泪擦乾,就去问佛:“佛!您就要入涅槃,我现在有四件的事情想请问世尊,请世尊慈悲答覆我。”释迦牟尼佛说:“好啊!你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问了。无论什么问题,我都可以给你解答。”
阿难就说:“佛呀!您这一生所说的经典很多很多的,那么将来要结集经藏的时候,在经的前边应该用什么字呢?”释迦牟尼佛说:“哦,所有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所说的经典,前边应该用‘如是我闻’,这如是可信之法是我亲自听见的,应该用这四个字。”
阿难说:“第二个问题,佛住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作我们的师父。佛入涅槃,我们又以谁作我们的师父呢?佛应该指示我们,我们是不是应该以大迦叶作师父呢?”佛说:“不是!我入涅槃之后,你们应该以‘波罗提木叉’作你们的师父。以戒律作你们的师父。”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律。所以出家人都应该受戒,也就因为佛当初指示过,佛不在世的时候,就以戒为师,以戒律作师父。
阿难说:“第三个问题,佛住世的时候,所有我们这些个比丘都和佛在一起住;现在佛入涅槃了,我们这一些个比丘应该怎么样住法呢?”释迦牟尼佛说:“我入涅槃之后,你们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
什么叫四念处呢?四念,就是念身、念心、念受、念法。身、受、心、法,这叫四念处。第一要“观身不净”,看自己这个身体是个不净的东西;你知道它是不净的东西了,就不会对它生一种爱心;不会生一种爱心,就没有执着了,就没有着住;没有着住就是自由了。第二要“观受是苦”,你所接受的,都是一种苦,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就乐受也是一种苦的因。第三要“观心无常”,观这个心,它是念念迁变,无常的。第四要“观法无我”。
那么对于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应该怎么样呢?阿难问佛:“这恶性比丘、恶性的居士、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佛说:“你就用一个‘默摈’”。默,就是不和他说话;摈,也就是不理他。也就是,你遇着这个恶人──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恶人,你就要用定力来对治他,不要被他转。他恶,你也恶,那好像狗咬人似的;狗咬人,它那么狂吠,你也对它狂吠一声,那你也变成狗了。因为恶性的人,他生来就具足这么一个恶性,你只可以用定力,不理他。这样子,他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这叫“默摈”,要用这个方法来对治他。
佛为什么就教阿难用“如是我闻”四字作为经首?因为这个“如是我闻”有几个意思:
第一,异外道。异,就和外道不一样,和它不同。怎么不同法呢?外道所有的经论一开始,就用“有无”两个字;印度用梵语,就是“阿嚘”两个字。阿,就是无;嚘,就是有。它说,一切的法,一切万事万物、天地间所有什么都算上,就不出两个字。所以它用这两个字来代表,什么呢?一个就是“无”,一个就是“有”。它说:“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总而言之,不能出“有”、“无”这两个字,所以它经典的一开始就“阿嚘”。“无有”,本来无,它说现在有了;但它可没讲真空妙有。不过这个道理有一点相似,但是没有把它详细讲出来。所以佛所说的经,是“如是”,“如是”就是这样,这个法你说什么不是这样子?世界上什么不是这样子?什么都是这样子!你若说,什么都是这样子,什么也都不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如是”,非常之妙的!那么,这个“如是我闻”第一个意思是异外道,就是和外道不一样,和外道的经典是不同的。
第二,断众疑。佛知道大家有这种怀疑,怀疑什么呢?等佛入涅槃了之后,阿难和老迦叶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也升座说法,坐到佛的坐位上。阿难往那个座位上一坐,所有的人顿起三疑,就生了三种的疑惑心。三种疑惑心是什么呢?第一个疑。以为是释迦牟尼佛又活过来了;第二种怀疑,这是其他佛到这儿来了!”;第三个疑惑:是不是阿难现在成佛了!大家又怀疑阿难转身成佛。&当时法会大众有这三种的怀疑,等阿难尊者一说“如是我闻”,──三疑顿息,大家都:“哦!这阿难不是释迦牟尼佛活过来了,也不是他方佛来,也不是阿难成佛。原来这个法,这如是之法,是阿难他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以这三疑顿息。这叫断众疑。
第三,息争论。怎么叫息争论呢?因为阿难在这诸大比丘里头,他是最年轻的一个。佛成佛时,他出世;佛入涅槃,他这时候才四十九岁,其他的比丘都比他大。所以要论资格,老迦叶是最老的。还有目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这些尊者都比阿难尊者年龄高。论道德,有很多的老比丘比阿难道德高;论学问,有很多的比丘比阿难的学问也高;论智慧,其他的比丘比阿难尊者的智慧也高。那怎么就能选到阿难来结集经藏呢?来说这个经典呢?所以这里边有老的,有中年的,阿难是个最年轻的。如果他说这个经典,那么其他人就都不相信了,都要和他争了。等阿难说:“如是我闻”,把这一个意思一说出来,原来这不是阿难的意思,也不是大众的意思,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所以大家都没有得讲了。这叫息争论,
这个“如是我闻”是阿难以四事问佛。现在讲第三种。这第三是依四念处而住。什么是四念处?就是身处、受处、心处、法处。
第一、要观身不净。我们所有的人,对于自己身体看得非常的宝贵,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所以,自私也因为这个身体而有,自利也因为这个身体而有;若没有这个身体,就没有自私,也没有自利了。为什么自私自利?就因为没有认识这个身体,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造罪也因为这个身体,作恶也是因为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看不破、放不下,啊!为这个身体来找一点好东西吃,为这个身体来找一点好衣服穿,为这个身体找一个好房子住,为这个身体找一点娱乐,这都是一种执着。这个执着不能把它放下,所以一天到晚都是为这个身体来作打算。有一天这个身体直到要死了,那时候还不明白,“唉!我这个身体怎么死了呢?”那时候才知道,这个身体不是真实的,可是已经晚了,已经后悔迟了!究竟这个身体是不是个真的?在这个愚痴的人、没有智慧的人,看它就是个真实的,不是个虚妄的;在有智慧的人看这个身体,知道它是一个四大假合的──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一个身体。这一个身体不是究竟的,那么究竟的是什么呢?究竟的,就是我们自性,我们自己那个自性是光明遍照的,我们自己那个自性是圆满无碍的,我们自己那个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在无不在的。我们这个身体是暂时,这个自性寄居到这个身体上,就好像住店似的,住旅馆呢!这个身体,就是一个旅馆。可是住旅馆这个人不是旅馆哪!你若拿那个游客就当了旅馆,那个游客以为这个旅馆就是自己了,那岂不是大错而特错呢?那么你能看这个身体是旅馆,那么这个主人呢?你要找着他。你找着这个主人,那你就认识自己了。
现在先说这个身体。这个身体生来就不净,为什么不净呢?它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等长大了,他就生出种种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贪、瞋、痴、慢、疑都生出来了,就造出来一些个杀、盗、淫、妄、酒。造的杀业,造的盗业,造的淫业,造的妄语业,造的这个饮酒,喝醉了酒这种的业。造种种的业,都是因为这个身体。那么这个身体究竟是不是一个宝贝?不是的!宝贝,为什么叫宝呢?宝,是清净无垢的,没有染污,没有一点不清净的,这才叫宝呢!可是我们这个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两个眼睛就有眼眵生出来,两个耳朵就有耳屎生出来,两个鼻孔就有鼻涕生出来。
这是有六孔了,两个耳朵、两个眼睛、两个鼻孔,这六孔。还有一个嘴巴,这嘴巴常常有这个黏痰吐沫,你说!这个东西清净不清净?这是七个孔了。还有大便、小便,加上这两个,就是九孔。大便、小便,人人都知道它不干净。你不信?你作再好的菜,你如果用一点大便搁里头调一调,那个味,人若没有看见,会吃的;人若看见,哪一个人也不会吃这个东西了。为什么呢?没有吃,就想作呕了。为什么?因为它不干净。这个九孔常流不净。你说这个是宝贝不是宝贝呢?要是宝贝,为什么有这么不干净的东西常常流出来?
你这个身体要是有一个礼拜不去沐浴,身上又痒又不舒服了,你用手这么一搓,这身上就有很厚的泥。你说这个泥是在什么地方来的?时间一久,不沐浴,全身就都放出一股臭味来。这个臭味,不要说自己,连那个狗都不愿意闻这股臭味。你说!这是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这叫“观身不净”,观察这个身体是这么一个肮脏的东西。那么你还能爱它?你还能对这个身体有所执着?你爱这么一个不干净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那么说:“可以把它用刀割开它,不要它,就自杀了。”这也不需要!你还要藉假修真,因为你那个自性要在你这个身体里边住,你一走到这个五阴身了,就变成阴阳混合了,也就是在这个清净和污浊之间。你要是往上修行,就是得到清净;你要是不修行、造罪业,就往下坠,和污浊就合而为一了,就变成鬼;你往上修,就变成佛。所以,你修行和不修行,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旁人不能帮助你。好像阿难尊者说,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给他三昧,可是始终佛也没有法子给他三昧。到佛入涅槃之后,他结集经藏的时候,才证四果阿罗汉。那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所以,我们这个身体,你不要那么爱惜它,不要拿它当宝贝了。不要说,谁说我一句,我也放不下来,“哎!你怎么说我呢?”谁打我一拳,“哼!你打我!你真是可恶至极!”自己觉得痛一点,这就受委屈了。其实你要放下、看破,就没有一个痛不痛。谁痛?痛又怎么样子?有人打你,你就当撞了门框上;有人骂你,你当他唱歌给你听呢!你当他讲日本话呢!因为你不会骂人,他骂你,你就装作不懂──或者他说英文呢,或者他说的不知道是什么国家的一种语言?总而言之,你若能把执着我这个身体看破、放下了,这时候你就会得到自在,这叫“观身不净”。不要看这个身体看得那么重要!这是身念处。这个“观身不净”,受、心、法也都不净,也要观成不净。
这“观受是苦”。受,就是你所接受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苦受就是苦苦,乐受里边就有个坏苦,不苦不乐受就是行苦,这叫三苦。你所接受的,或是你所享受的,你都应该觉悟,这都是苦。你若知道这是苦了,也就不会执着这个享受了。我常常对你们讲:“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受了这苦,这苦就没有了;你要尽享福,把你的福报享没有了,你也就消福,福也就消了。所以要“观受是苦”。你观受是苦,身、心、法也都是苦。这四念处,虽然是四种,但你把这四种都观成一种,一种又分开四种。
“观心无常”,你这个心是无常的,不会常常是这样子。因为过去心不可得,是无常;现在心不可得,是无常;未来心也不可得,它是无常,所以“观心无常”。这个心,就是这个心念,念念迁流,念念不停。因为它念念迁流,所以是不常;它念念不停,所以这也是不常。
“观法无我”,这个法根本就没有法。那么法既然没有了,又什么地方有个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蕴的色法而成的;那么既然没有这五蕴的色法,那我自己也没有了,所以“观法无我”,这叫人空、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这要修“四念处观”,常常观想这四念处。所以佛灭度之后,教一切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都要依四念处而住。
第一要观身不净,你不要对这个身体有执着。第二要观受是苦,你不要对享受有所执着。第三要观心无常,就身、受、法也都是无常。第四、观法无我,这个心和受、身也都无我。这个四念处是很妙的!你明白这“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就没有执着;没有所执着,你就得到真正的自由了。你有所执着,就没有自由。你没有自由,为什么?就因为你有所执着!所以要修这“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就是无住而住,无所住了,也就是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现在讲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的第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恶性比丘怎样来对付?佛答覆说:“恶性比丘,默而摈之。”由这一件事情,我们就知道,当初就是佛住世的时候,也一样有这种的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恶性的人。遇着这恶性的居士、恶性比丘、恶性的普通老百姓,遇着这种人,就应该不要和他讲话。摈,就是软迁单。迁单,就是叫他搬家。你不理他了,他自己觉得没有意思,就会走了,这叫摈。那么在佛入涅槃之后,遇着这种的恶性比丘、恶性居士,就以这种的方法来对待他。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因缘是这样子的。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一时”:就是有一个时候,这叫时成就。为什么不指定是某一年或某一日呢?因为佛说法的地方,有在天上,有在龙宫,有在人间。人间又有几十个国家,每一个国家的历法,又不尽相同,如果记实了,反而显得乱七八糟。所以直截痛快的定个一时,就是说者可以说,听者亦要听的时候。所以这叫“时成就”。
‘佛在’的佛,就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佛在什么地方说的呢?佛在舍卫国。舍卫国是中印度的一个国家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就叫“丰德”。丰,就是丰满;德,就是道德。因为这个国家的人都很聪明的,所以说:“国有五欲七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就有七宝、五欲之丰,人就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有五欲、财宝。五欲是什么呢?有的说,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有的又说,色、声、香、味、触,这都是五欲。这五欲的境界,总而言之,就令你的智慧颠倒,令你眼睛就跟着色尘跑,耳朵就跟着声尘跑,鼻就跟着香尘跑,舌就跟着味尘跑,身就跟着触尘跑。这五欲把人迷得颠颠倒倒的,都来追逐这个五欲。这国家的人有多闻。多闻,就是读书读得很多的;解脱,就是无拘无束的、很自由的,得到这个解脱,也就是执着心很轻的,这就是这个国家“舍卫国”。所以“佛”这是主成就。
“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国有一大花园,祇陀是舍卫国王的太子。给孤独,他是一个慈善家,他的财产丰富,人很慈悲,经常喜欢救孤恤贫,所以全国人都称他为须达长者。须达,译成国语,就是给孤独的意思。怎么叫“给孤独”呢?给,就是赒济,也就是布施。布施给什么人呢?布施给孤儿和老年的人。中国周文王治理国家的时候,他先救济四种人。四种什么穷人呢?就是鳏、寡、孤、独,这四种人。“老而无妻曰鳏”,年老的人没有太太,这叫鳏夫;“老而无夫曰寡”,女人老了,没有丈夫,这叫寡妇;“幼而无父曰孤”,幼年的小孩子没有父母亲了,这叫孤儿;“老而无子曰独”,老年的人没有儿女,这叫独人。那么文王是先赒济这四种人。这给孤独长者呢,就是须达多长者,他经常赒济这四种人。给孤独长者,因为到王舍城的宰相家,为他儿子定亲事,奇巧遇到他亲家翁请佛供养说法,给孤独长者,亲眼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威仪相好,大众弟子,彬彬有礼,雍容自在。又听到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入情入理,从心底上生起了无限的恭敬与仰慕。于是请他的亲翁介绍,礼请释迦牟尼佛到他那里说法,释迦牟尼佛是有求必应的,马上嘱付他说:你回去将精舍建筑好,我随后就来。给孤独长者欢天喜地的回到本国,马上选择地点,准备材料来大兴土木。但适合条件的地点,实在找不出。最后找到祇陀太子私人所有的花园。那花园既为太子所有,当然是既宽且大,不离城市,又不在城市,可以说是城市山林。花园里是树木蓊郁、百花具备,池沼水鸟,亭台楼阁,式式俱全。给孤独长者,欢喜赞叹不已。但是,这园子是太子的私产,他又是半个主子,怎好向他开口呢?然而因为请佛说法,逼不得已,走访祇陀太子,先把释迦牟尼佛称赞一番,然后,把这问题提出来,很婉转的向他商议。祇陀太子起初坚执不允,经不起他一再的要求,于是想在金钱上把他难住。因而和他说道:你既坚决要买我的花园,你能把地面上铺满了金子,我就给你。给孤独长者,一听到太子开出价钱来,满心欢喜,很干脆的答应他说:照办,照办,长者回到家里,把金库打开来,饬令工人,不到几天,真的拿金子把地面上铺满了,然后请太子亲自去验收,太子起初不相信有这回事,但走去一看,真的满园金光闪灿,不禁大吃一惊。然而言既出口,收不回来,只好做个人情。同时也钦佩他仰慕释迦牟尼佛的诚恳,想必释迦牟尼佛是个了不起的人,不如也行个布施。于是向给孤独长者说:好罢!你既出金子买了我的地,我把地上的树木花草,一切的设备奉送,就算是我的功德吧!给孤独长者,大喜过望。因为是给孤独长者的园子,祇陀太子的树,所以就叫做祇树给孤独园。后来,释迦牟尼佛在这园子里,住了不少的时候,说了很多的经,度人无量。所以这个园子就叫祇树给孤独园。这个“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就是“处成就”。因为有人说法,一定要有个处所,若没有一个处所,这个法也不容易说。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是“众成就”。“与”当一个“共”字讲。共,就是共同,都聚在一起。
&&&“大比丘僧”:这是把声闻众说在前边,因为这表示出世相。声闻,是比丘;比丘都是出世相。菩萨放到中间,因为菩萨的相不定,有的时候现是出家相,有的时候又现在家相。菩萨是修中道的,所以放到中间。后边是天、人、天龙八部;这是世间相。世间相,就表示凡夫。那么出世相呢?就是代表圣人。菩萨有的时候在法会中,有的时候离开法会到其他的世界去,所以是不定相。比丘是佛的常随众,跟着佛听经闻法,所以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比丘众写到前边。
比丘是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有大、多、胜,三个意思。比丘是国王大人所崇拜的,所以叫“大”;比丘是断一切的烦恼、破一切的恶,破诸恶,所以是“多”;比丘和其他的旁门外道不同,胜过其他的旁门外道,所以叫“胜”。
这“比丘”有三个意思:乞士、怖魔、破恶。
第一、乞士。佛的制度,出家的男女,不许保有财产,不许做官,做生意,甚至种田,应该乞化为生。因为这样才可以专心用功办道,所以叫乞士。就是托钵乞食。
第二、怖魔。就是因为登比丘坛受比丘戒的时候,这三番羯磨完了之后,这时候飞行夜叉、地行夜叉就报告给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就报告给天魔,这时候天魔就恐惧了。恐惧什么呢?他说:“啊!佛的眷属又多了一个人!我的眷属又少了一个!”所以天魔就恐惧了,魔王的宫殿就震动,所以这叫怖魔。
第三、破恶。比丘必须遵守佛所制定的二百五十条戒,不做一切恶事,所以叫破恶。破什么恶呢?破烦恼恶,破这个八万四千种的烦恼,而发菩提心,所以就叫破恶。
同时具备这乞士、怖魔、破恶的三个条件,才能叫做比丘。
僧,是僧伽,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和合众”。所谓和合众,就是遵守佛戒,和合同住的意思。就是大家相处在一起,没有是是非非的,不会互相斗争。这有“事合”,有“理合”。什么叫理合呢?大家同证无为解脱,这就是理合;那么事合呢?有六种:
一、身和同住。大家彼此不斗争,不闹矛盾,所以住在一起。不能你看我也不好,我看你也不对,就斗争起来了,这不可以的。时时刻刻都要自己管好自己,自己不要犯过,不要妨碍人。譬如大家都这样做,你自己非要做一个特别的样子,这就是身不和了。身不和就不能同住了,要身和同住,守这个规矩,不犯过错。
二、口和无争。大家口里不要互相辩论是非,要没有这种诤言。诤言,就是你说我不是,我说你非,又什么“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只眼”,讲这一些没有用的事情。不能你说这个道理,我就说:“啊!你那个不对,我这个才对的!”这就是口不和,就引发争论了。
三、意和同悦。这个意念要相和,大家都欢喜这个。你欢喜学佛法,我也欢喜学佛法;你越精进,我比你更精进;你越修行,我比你更修行。我们大家也是要互相比赛,在修道的路上,要精进!一天比一天要精进,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要少说话,多用功。这是意和同悦。
四、见和同解。这个见,大家见解都是一样的。
五、戒和同修。这个戒律,大家一起来修行持戒。
六、利和同均。如果有利益,大家一同来得到这种利益。
这六种的和,就叫“事和”,前边那个叫“理和”,要修六和敬。
“千二百五十人俱”:这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随众,常常跟着佛,听佛说法。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本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佛最初到鹿野苑,先度五比丘,这是有五个人了。然后耶舍长者子和他的徒弟总共五十人,也皈依佛了。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各有一百个徒弟也皈依佛,那么两个人就两百。这总共有两百五十五人了。还有三迦叶兄弟三人,总共有一千个徒弟,也都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俱,就是大家统统聚会在一起,聚会在一起都有什么样的人呢?“皆是大阿罗汉”:皆是,统统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也是梵语,翻译有三种意思,和“比丘”的意思是相同。比丘是罗汉之因,罗汉是比丘之果。“阿罗汉”有三种意思:
一、应供。因中叫乞士,果上就叫应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
二、无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无生。
三、杀贼。因中叫破恶,果上就叫杀贼。杀什么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
这些大阿罗汉,都是有名望的,都是道德高超,国人所恭敬,人人都知道这一些大阿罗汉的名字,所以是“众所知识”,大众都认识,都知道。这个“闻名曰知,见面曰识”,闻着他这个名字,没有见面,这是“知”;等见着面了,这叫“识”。这一些大阿罗汉,一般人又听见过他的名字,又认识他,所以这叫“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
“长老”:这是一个尊称,尊敬的称呼。长老有三种:
第一,年耆的长老。这个“耆”,“老”字底下加一个“日”字,就是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年人,这叫年耆长老。&&第二,法性长老。法性,“法”就是明白佛法,“性”就是自性的性。因为他明白佛法,通达自性,大彻大悟,那就不论他年纪是老呀,是少呀,都没关系了。虽然年纪轻,可是他会讲经说法,智慧无量,辩才无碍。他的智慧犹如大海一样;他的辩才,没有人可以辩胜他。像舍利弗在八岁的时候,就把印度所有的论师都给战胜了;他在七天之内,就能把佛法都通达了。所以法性长老,舍利弗。
第三,福德长老。就是他非常有福,有福报,人人都欢喜供养他,这是有福。因他自己有德行,有道德,所以叫福德长老。
这个“长老”是谁呢?舍利弗、目犍连,这都是长老。
“舍利弗”是梵语,这是以父母作他的名字。他的父亲叫优婆提舍,所以得“舍”字。“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弗”就是“子”,所以有的经上翻成“舍利子”。以他父母的名字合起来,作为他的名字,所以叫舍利弗。
舍利弗在声闻里边,智慧第一,他是最有智慧的。舍利弗在七天之中,就通达一切佛法,通达诸法实相;在八岁的时候,就论胜印度一切的论师。这是大智舍利弗。释迦牟尼佛说《弥陀经》,不问自说,那么当机众呢,就是舍利弗为首。因为有舍利弗这样的智慧,才可以接受净土法门深妙的道理。舍利弗不仅仅智慧第一,他的神通也不落第二,也是第一。为什么?有一次,有个居士来供佛请斋,请佛去应供。请佛应供啊,舍利弗入了定了,人家叫他,他也不出定──不是说装模作样的,说是我坐着,我明明知道,我也不起身,我装模作样,这是好像入定了似的。不是那样,他真入定了,他们给开静,他也不出定。于是,这个目犍连就用起神通来;他神通第一,就想用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来,可是把他所有的神通都使用出来了,想把舍利弗叫出定。但是,他这个神通,连舍利弗衣服的衣角,丝毫都不能动。
摩诃目犍连。
“摩诃”是梵语,有三种的意思,就是大、多、胜。因为这个长老是国王大臣所恭敬,所以就是大。他学习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经典,所以谓之多。他和其他的旁门外道不同,超胜过他们,所以叫胜。“目犍连”是梵语,翻译成“采菽氏”。采,就是去采取;菽,就是一种豆类。采菽氏是他的姓氏。又译为“萝菔根”,就是一种的菜的名字,萝卜。因为他的先人修道的时候,吃这种的东西,所以也就以这个萝菔作为姓氏。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一种树的名字;因为他父亲、母亲,在这种树神这儿祈祷,而生了目犍连,所以他名字就叫拘律陀。
这位目犍连、就是目连。神通最大。所以称他神通第一。他修道最初证得阿罗汉的时候,得到六种神通。六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
摩诃迦叶。
“摩诃”也是有“大、多、胜”三种意思。“迦叶”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大龟氏”。因为他先人,看见一个大龟,背着一个图,就依照这个来修道,所以就以大龟作他的姓氏。据说他这个身上常会放出大光明,可以吞蚀其他的光。所以又叫饮光。他父亲母亲,也是在树神的前边求得这个儿子,所以他的名字又叫“庇钵罗”。庇钵罗,也是树名。那么这是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在佛教里边,是占最重要的地位。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有大梵天王来这儿给献一个金莲华。那么释迦牟尼佛,手拿着这个金莲华示众,在当时有百万人天都在这个法会里边,谁也没有什么表示,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于是,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心印法门,已传给迦叶了。”所以迦叶尊者就成为佛教的初祖,西天第一代的祖师。释迦牟尼佛,把法传给迦叶。迦叶尊者到现在还仍然在世界上。他皈依释迦牟尼佛,出家作比丘的时候,已经就一百六十岁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已经就有两百岁了。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承释迦牟尼佛之命,摩诃迦叶尊者仍然尚在云南省鸡足山入定。他在那儿入定,由佛入涅槃之后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了,有三千多年了,可是他还是在那个地方入定。他入定做什么呢?在那儿,他等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的时候,才出来辅助教化,把四天王所献的钵,锦斓袈裟交给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所以在鸡足山,很多修道的人都到那儿朝拜迦叶祖师去,给迦叶祖师叩头顶礼。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种的光──有佛光,有金光,又有银光。人到鸡足山去拜的时候,如果有诚心,就会听到山里边有大钟响的,自己会响。但是可以听见钟的声音,是看不见这个钟的。这钟的声音,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地以内都可以听见,所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个迦叶尊者,他在佛的弟子里边,有两个第一:
第一,是头陀第一,这个“头陀”也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抖擞”,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勇猛精进。在佛的弟子里边,最吃得苦,最受得苦,最能修苦行,是头陀第一。
第二,就是年龄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谁的年龄都没有他大,所以他年龄第一。
摩诃迦旃延。
“摩诃”是大的意思、多的意思、胜的意思。“迦旃延”也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文饰”,文就是文章的文,饰就是装饰的饰。文饰,言其这位尊者善于文饰,就是善于论议。他是论议第一。论就是辩论;议就是不可思议的议。这位尊者,他无论和任何人来辩论一定会得到胜利的。
有一些断常外道和他来辩论,就说:“佛教里的人说是有六道轮回,人死了还可以托生做人,互相轮回。我认为这个理由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你说人死了会有轮回,再来做人,那么我没有见着一个人死了之后,再回来到家里给送个信,所以你又怎么能知道这个人死了还能做人呢?这是没有根据的。我认为人死了就像灯灭了似的,不会再有来生了。”
这个尊者听断常的外道这样一讲,于是就对这外道说:“人死了,他有没有回来,这我先不要答覆你。我问问你,譬如这人犯了罪了,被官府把他拿去关监狱里头。这个人是不是愿意回到家里来就能回到家里来呢?还是不能随他自己的便呢?”
那外道说:“哦!那人犯罪了,圈到监狱里了,他就没有自由了,所以不能愿意回家就回家的。”
这个迦旃延说:“哦!你明白这个道理啦?人死了,到地狱里不能回来,也就是像这个人犯了罪,到监狱里不能回来一个样的。在这个生的时候,到监狱里头不能自由回来;那么人死了,到地狱里,更不能随便你愿意回来就回来啦!”
这外道一听,“啊!是呀,是有这么个道理。你说这个对!可是到地狱里的人不能自由回来,那要生到天上去,这个人是很自由的,怎么也没有看见在天上的人,回来给他家里送个信,说:‘我已经生了天了,你们不要挂虑我了!’也没有人给家里送信?那么由这个证明,生天这个事情也是靠不住的,也是没有的;要是有的话,为什么他不回来给他亲戚朋友送一个信呢?”
迦旃延说:“你讲得很有道理。可是!我再给你举一个譬喻。“……譬如,这个人不小心,掉到这个粪坑里了,好不容易从这个粪坑里挣扎着爬出来,出了这个粪坑之后,会不会认为粪坑这个滋味不错,再跳回来到那个粪坑里。有没有这个道理呢?”
外道说:“不会的!这人要是从这个粪坑里出去之后,再永远也不会回到这粪坑里面来了,因为知道它这个气味是不好的。”
摩诃迦旃延说:“人,在这个世界上,也就好像在一个粪坑里一样,这个气味不好。等到生到天上去呢,就好像出了这个粪坑的人一样,所以不会再回来的。假设他要回来,从这个天上再回来,也要经过一个时间。……”因为什么呢?天上一昼夜──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了──这个一昼夜就是人间一百年了。四王天一昼夜是人间五十年;忉利天,就是人间一百年了。
摩诃迦旃延又继续说:“譬如这个人生到天上去了。他最初生到天上,在什么地方住,他要安排安排他家里的事情,就过了一两天时间。等到第三天就三百年了。这三百年的时间,他再回来,你早已经死了,你怎么能知道他回来呢?所以,这你没有法子知道。”
这个摩诃迦旃延,他的辩才是这样子。所以一般的外道──断常外道,执断的、执常的这个外道,和他一辩论就输了,不会胜利的。
他又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叫“好肩”。因为他那两个肩膀,生得非常美丽、非常好看,所以叫“好肩”。又有一个意思,叫什么呢?叫“好思”,就说他思想最好。为什么他思想最好?因为他有辩才,辩才无碍。这辩才,有四种辩才:
(一)法无碍辩:说法很有道理。
(二)义无碍辩:讲这个意思没有穷尽。
(三)辞无碍辩:辞就是言辞的辞,他说话说得言辞没有障碍。
(四)乐说无碍辩:这个说法,乐说无碍辩。
摩诃迦旃延,有种种的无碍辩才,同旁人讲起道理来,大家相信他、佩服他的说法。所以称他论议第一。
摩诃俱絺罗。
这一位尊者就是舍利弗的舅父。“俱絺罗”也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大膝氏”;言其这个家里的人,膝盖都很大,所以就叫“大膝氏”。他也是善于辩论;因为想要胜过他的外甥,所以到南印度去学外道的论议,学这种外道法。他吃饭,也是很快把饭就吃完;喝水,很快就把水也喝完了;一天到晚都是学习外道的典籍,就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了。没有时间来剪手指甲、来修饰他的容貌,所以手指甲长得很长很长的,一般人就叫他叫“长爪梵志”。摩诃拘絺罗、口才最好。随便问他什么。都能够回答的。所以称他答问第一。
“离婆多”是梵文,翻译过来叫“室宿”,或“房宿”因为他父亲母亲向二十八宿这个室宿的星星来祈祷,求儿子;生了这个儿子,所以就叫室宿。这位尊者,又有一个译意,叫“假和合”。什么叫假和合呢?因为这一位尊者,有一天就到外面去游玩;不知不觉天色就黑了,回家是来不及了,并且玩了一天也很辛苦很疲倦了,他看到就在路边上有个亭子,想就在这儿睡一宿。在睡觉的时候,来了两个鬼:一个大鬼,一个小鬼。这大鬼身量大得不得了!这个小鬼呢,身体小得很小。大鬼,青脸红发,巨口獠牙,那口非常大,牙呢,像那个象牙支到嘴外边,非常难看。这小鬼,长得样子更丑陋,啊!面目七八家子都搬到一起去了,他眼、耳、鼻、舌、口,都长到一起了,很难看的!这两个鬼抬着一个死尸,就问这个离婆多:“我们两个人吃这个死尸好不好呢?”如果离婆多说:“好”,这两个鬼就说:“我们单不吃死尸,我们要吃你。如果说不吃死尸好,那么两个鬼,没有东西吃。还是要吃他。所以无论他怎么样说,自己也要被这两个鬼给吃了。接着这个大鬼就把死尸的两条腿就给吃了。这个小鬼,就把这离婆多的两条腿,用力一抻,就给抻下来了,把死尸的两条腿给补上。那个大鬼又吃死尸两个胳臂;这个小鬼也把离婆多这两个胳臂给撕下来,又补到这个死尸身上。啊!这个大鬼把死尸给吃完了,小鬼也把这个离婆多的身体全部都给撕下来,补到这个死尸的身上。他自己现在就这么一想:“我现在没有身体了,我的全身都被小鬼扯了,补到这个死尸上了。我现在没有身体了!”
第二天,他发狂似的跑到街上,见着一个人就问:“喂!你看看!我有没有身体啊?”这个人看看他,什么没有身体呀?也不知道他是说的什么,你明明有个身体,怎么要看看你有没有身体了?啊!碰着一个人,他就这么问;碰着一个人就这么问,说:“哎!你看看!我到底有没有身体啦?我这个身体……?”自己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身体,就问人。见着一个人问一个人,见着一个人问一个人,弄得人人也都不敢接近他──看!这个发癫狂的人!但是他还是继续问,问来问去,见着两个和尚,就问:“喂!你们看看我有没有身体啊?”这两个沙门,是证果的阿罗汉。一看,这个人现在的因缘成熟了,将来要证到无我的法身了。于是就对他讲:“这个身体,本来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别离而灭的;也没有一个是你,也没有一个不是你。”这么一说,哦!他开悟了,于是就出家了;不久就证果了。所以又名叫“假和合”。离婆多、他的心很正的。没有一些颠倒的念头。又是很定的。没有一些散乱的念头。所以称他无倒乱第一。
周利槃陀伽。
他的根机是很钝的。(钝、就是没有智慧、)佛让阿罗汉教他两句偈。偈字、是梵语、就是称颂、颂扬的意思。佛经里头,凡是句子有长短的,叫做长文;句子的字数多少一样的,叫做偈,也叫做颂。有每一句三个字的,有每一句四个字的,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的,等等各样的偈,同我们的诗差不多的。他就一心一意的读这两句。想这两句的道理。後来竟然就明白一切的佛法了。所以称他义持第一。(义字、就是道理、持字、是守牢的意思)&,这个周利槃陀伽,最愚痴了!愚痴到什么程度呢?愚痴到连半句偈都记不住。佛叫五百罗汉教他念一个偈颂。轮着教他,今天这个罗汉教,明天就那个罗汉教。教什么呢?就教他:
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
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
“守口摄意身莫犯”,守口,守着这个口。摄意,就管自己这个意念,就是总好像止持这个意,不叫它跑,摄意。身莫犯,这个身,也不要犯戒律,就是身、口、意,这三业都清净。“莫恼一切诸有情”,你不要对任何人,不要令人生烦恼。所有的一切的有情众生,你不要令他因为你而有烦恼。
“无益苦行当远离”,不合法的苦行,好像持牛戒,学那个牛的样子;持狗戒,就学狗的样子;那个事火外道,以火作他们的祖师;事灰外道,就躺到那个灰里边,把身上滚得一身灰,他说这是修道;认为这是修行了,这个是苦,修这苦行,这都叫做修无益苦行。无益苦行当远离,不应该修这种没有益处的苦行。“如是行者可度世”,像这种的修行的人才可以度世。这五百罗汉都有神通,每天都来教他读这个偈颂。他读了很久的时间,也记不住。人家教他一遍,他也读一遍;教两遍,读两遍;教三遍之后,问他什么来着?他说:不知道!”说:“再教你一遍!”又教他几遍,再对他说:“你自己念一念!”“我忘了!”就这么样。所以把他哥哥气得说:“你这个东西!你有什么用?你赶快回去算了,不要出家了!”就赶他回家,不让他出家。他虽然是记忆力不好,可是脾气很大。他说:“你不叫我出家,我死给你看看!”于是就跑到后花园的树上吊去了。自己拿着绳子就要上吊。释迦牟尼佛就变一个树神,到那儿给他说法。说:“你呀!你哥哥是你哥哥,你是你,他不叫你出家,你可以不听他的。你只在这儿好好修行,你就当你死了不可以吗?你何必又一定要死呢?”这么给他说法。他说:“对呀!你说这个有道理!他是他,我是我;他不叫我出家,怎么可以呢?我哥哥他没有权力不叫我出家!”于是就又回来了。回来,释迦牟尼佛说:“好!现在我来教你念,现在你只记这个‘笤扫’两个字。这笤扫是扫地的。你拿这个笤扫来扫你的心,把你心里的尘土都扫乾干净净的,就可以了。他一听,说:“这个还不错!我拿个笤扫来扫心。这个法子是很好的。好!”于是乎就记“笤”,哎!什么?啊!记得“笤”字,把“扫”字忘了;记得“扫”字把“笤”字忘了。啊!两个字也记不住,记不住就是用这个“笤扫”来扫心,把这心里的尘土扫干净了。一天到晚就念“笤扫、笤扫……”这两个字。
你说!我们念佛,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心里妄想还是很多。他一念这个“笤扫”两个字,他记得佛叫他扫心。哦!“笤扫”,要把心里扫干净了它。每天努力去尘除垢,精进不懈,念来念去,终于证得阿罗汉果。豁然间开悟了!这回什么他都懂了!什么都明白了!通达诸法实相,比他哥哥更聪明了。所以愚痴的人哪,你只要要肯用功,肯修行,一样可以开悟的。你不要说:“我很愚痴的,我看经也不懂。”你不懂,你就不要看!你就自己看你的心。把你的心看清楚了,也就会开悟了。怎么看心呢?就是把你心上面的那个妄想,都扫干净了它,也就会开悟了。这个周利槃陀伽,他最愚痴。你看!最愚痴的人都开悟了,何况我们现在谁都比周利槃陀伽聪明得很多,都比他聪明。你们最低限度,教你这个“笤扫”这两个字,不要说教多了,念一遍你就会记得。这不是比他聪明呢?所以我们自己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自己把自己看小了,不往前用功。应该勇猛向前用功,来努力学佛法。所以我们修行,就要时时刻刻向前去精进,不要向后退,不要生一种懒惰心,这是最要紧的。你能时时刻刻向前去精进,一定会有一天,你会认识到你本来面目的。周利槃陀伽是义持第一。
难陀尊者是佛的弟弟,是佛的亲兄弟(同父异母)。佛是四月初八出生,他是第二年的四月初九出生。佛有三十二相,难陀有三十相。比佛矮四个手指头那么高。“难陀”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一个欢喜的“喜”,叫“喜尊者”,这是他自己的名字。有的经上,把他和他妻子的名字也连到一起,叫“孙陀罗难陀”。“孙陀罗”也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叫“好爱”。好就是好不好的好,爱就是情爱的爱。孙陀罗难陀,言其这个难陀是孙陀罗的。这个难陀最爱他这个妻子,最爱孙陀罗。两个人可以说是如胶似漆,天天都在一起,行住坐卧时刻不相舍离,时刻也不相离开。
有一天,佛到王宫里来化缘,回到王宫来乞食。在这个时候,孙陀罗难陀夫妇正在一起吃饭,一看见佛来乞食,难陀就给佛去添钵,把钵里添上菜饭要供养佛。他把佛这个钵拿过来,给佛装满了饭,当他要送饭给佛的时候,他太太孙陀罗就说:“你去给佛送饭,我现在吐一口唾沫到地下,不要等唾沫乾了,你就要回来。如果唾沫乾了,你再回来,我就要罚你了。”这难陀说:“好!”就拿着这个钵给佛送饭去。你说佛怎么样呢?呵!就用了神通。佛就往后退,难陀就给送这钵饭,就这么拿着这钵饭给佛。佛往后退,他就往前走,他觉得走了没有几步呢,已经就到祇树给孤独园了。本来王宫离祇树给孤独园有五哩路远,那么佛用神通就把他带到祇树给孤独园了;带到祇树给孤独园,即刻就给他落发,就硬迫着叫他出家。因为佛是他的哥哥,叫他出家,他也不敢不出家。本来他不愿意出家,因为放不下这孙陀罗,放不下他太太。虽然放不下,但是佛叫他出家,他也只好出家。他这么想:“你今天给我落发,我找一个机会我就跑回去了。”于是,在就等机会;今天等到明天也没有机会,明天等到后天也没有机会,啊!等得着急得不得了,显得非常着急。很多天也没有机会逃走,因为佛和这一些阿罗汉都在祇树给孤独园,他没有法子跑。
有一天,这回机会来了。什么机会呢?佛出去应供,一切的阿罗汉也到外面去应供,就剩难陀在这儿看门口,看这个精舍。他说:“这回呀!今天我一定可以跑了!”但是佛走的时候,叫他把这个地扫干净。他就扫地,把这个灰尘扫在一起,来一股风又给吹散了;吹散,他又往前一扫,扫到一起,又吹散了。于是乎,他就把这个窗户都关上。关上这扇窗户,那扇窗户又开了;关上那扇窗户,这个窗户又开了。啊!奇怪!窗户一开,这个地的灰尘就都给吹散了,这又要扫。
那么扫来扫去,开开关关这个窗,就用了大约两三个钟头。他一看时间不早了,佛就要回来了,就想:“我一定要跑了,也不管这地扫干净没有扫干净,你窗子开着关着,我也不管了!”把这个笤扫放下,就跑了;他心里又想:“佛,走路都是走大路,他不走小路。我从小路上跑,可能是遇不着佛。要是从大路上回去,一定会遇着佛的。遇着佛,又跑不了了!”他就从小路上跑。跑跑,跑出大约有一、二哩路,一看,佛正从对面那个小路上走过来了。啊!他看见佛了,以为佛还没有看见他,他就藏到一棵大树的后边,等佛过去,他再跑。谁不知,他往这边藏,佛就往这边走;他往那边藏,佛就往那边走。啊!一定要和他碰头!那么藏也藏不住了,就被佛看见了。佛就问他说:“你来做什么来了?你不看门?”这个难陀一想,说要跑吧,这是太不好意思了!就对佛说:“啊!我等你也不回来,等你也不回来,我到这个路上来迎接迎接你。恐怕你化缘,这钵里装满了,很重的,我来帮你拿着钵。”佛说:“那这最好啦!”于是佛就把他又带着回到祇树给孤独园,跑不了了。跑不了了,佛知道他是不安心,不想出家。于是,有一天,佛就对他说:“难陀!你跟着我到一个山上去看一看。”难陀说:“好啊!”心里想,这回上山,我有机会,我还是一样跑。到山上,这个山上有很多猴子,大约有五六百猴子这么多。佛就问难陀说:“难陀!你说这猴子和你太太来比较,是猴子长得美丽呀?还是你的太太长得美丽呢?”难陀一听佛这样问,就说:“这又何必问!当然是孙陀罗生得美丽嘛!猴子怎么可以比孙陀罗呢?孙陀罗是最美丽的!最美丽的女人。您怎么可以拿猴子来比孙陀罗呢?”佛说:“哦!你真是很聪明,你能分别出来孙陀罗比猴子生得美丽。好!我们今天就这样了”。
又一天,佛对难陀说:“你没有到天上去过吧!难陀!我今天带你上天去看一看。”难陀一想:“哦!那天上果然没去过,去看看天上是什么样子。”佛就和他在一起打坐。佛用这个神通就把难陀给摄到天上去了。带到天上各处走,一看,天上比人间真是美丽得不知几千万倍!啊!不知几千万倍。天人真是太美丽了!走到一个天宫里边,那儿有五百个天女,又有很多的宫人在那儿收拾地方。
难陀一看,这些个天女,那简直的从来也没见过这么美丽了!于是乎,他就生出一种爱心来,爱这些个天女。生出爱心,啊!他就问在这儿的宫人:“谁是你们这个天宫的主人呢?”这宫人说:“哦!我们的主人还没有来呢!我们的主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现在他跟着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他修行将来他就生到这个天上来,这五百个天女都给他做太太,都陪着他。”啊!这个难陀一听,真是高兴了!“我可一定要好好修行了,不要回去了。我在这儿好好修行,将来好生天。”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问他:“难陀!你看这个天女生得美丽?还是孙陀罗生得美丽呢?你看!是哪一个生得最好啊?”难陀说:“唉!孙陀罗怎么可以比天女呢?天女这简直是美丽到极点了,再没有比这个天女再美丽的了!孙陀罗和天女来比较呀,孙陀罗就等于猴子那样丑陋了。这个天女,孙陀罗不可以比的;也就好像猴子不能比孙陀罗一样。现在拿孙陀罗来比较这个天女,孙陀罗变成猴子那么样的丑陋了。”
释迦牟尼佛说:“那么你是愿意要天女呀,还是愿意要孙陀罗?”难陀说:“我当然要欢喜天女了嘛!没有天女,那孙陀罗是比较美丽呀;可是有天女了,那这天女,这是太美妙了!”于是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地方是将来你生到这个地方来,你回去要好好用功修行啦!”难陀说:“是的,是的!回去一定要好好修行。”于是乎回去之后,昼夜都打坐用功来修行,预备将来生到这个天上去。
佛知道他这种的思想是错误,天福是有漏的,将来还会堕落,是不究竟的。所以现在就要指点他,叫他自己觉悟。于是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又对难陀说:“难陀!今天没有什么事情,我带你到地狱里看看去。”难陀说:“地狱?地狱,听说很不好看的。您欢喜带我去,那我都去看一看啦!”于是乎,佛又用神通,把难陀带到地狱里去。
到地狱里,一看有这个刀山地狱、剑树地狱、火汤地狱,啊!还有寒冰地狱,种种的地狱,见着很多。最后见着一个地狱,那儿有两个鬼在烧一锅油。这锅油也没有烧滚呢,没有烧开,但是这两个鬼非常的懒惰,就在那儿一边做工,一边睡觉。烧油锅那个火呀,又好像要灭,又有一点火。这个难陀也就生了一种好奇的心,想:“噢!这两个鬼怎么这么懒惰,烧火也不好好烧。这个油要什么时候才能热呢,才能滚呢?”于是他就问这两个鬼说:“哎!你们这两个小鬼在这个地方怎么躲懒偷安呢?烧火也不好好烧,火都要灭了。究竟你们是想干什么?”
这两个小鬼,把眼睛揉一揉,完了,就看看他,说:“你问它干什么?”难陀说:“我要想知道你们在这个地方做什么?”这两个小鬼就说:“我们呀,我们等着用油锅煎的这个人还要很久才能来,所以我们都有很多时间慢慢烧这锅油。”难陀说:“那么等着谁啊?”两个小鬼儿说:“你想知道吗?我现在告诉你,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弟叫难陀,他现在跟着佛出家修道呢。修道,他修道是修天福的,他欢喜那五百个天女。将来等他到这个天上,享福五百年之后或者一千年之后,他还是会堕落;他堕落后,就到这个地狱里来,就把他放到这油锅里面来,用油锅把他炸上。因为他到天上,就迷了,不知道修道了,造了很多罪业,所以他恶业成熟,将来堕地狱的。”
难陀一听,吓得全身都冒汗了,全身都打颤颤了!“这还得了!将来我到这个油锅里,啊!这痛苦要怎么受啊?”。他由此发心不求升天了,认真修道来了生死,不久他也证果了。这是这个难陀出家的因缘。
难陀相貌非常圆满。佛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所以不认识佛的人,就以为这个难陀就是佛了,所以称他仪容第一。这是难陀──孙陀罗难陀。以后他出家,就把孙陀罗不要了。因为他有天女,欢喜天女,所以把孙陀罗也不要了;以后觉得也不能究竟,恐怕堕地狱,把天女呀,也舍弃了。以后一心修道了。这是难陀出家之后的这种情形。
“阿难陀”是梵语,翻译意思就叫“庆喜”。为什么叫庆喜?因为阿难陀出世这一天,正是佛成佛的那一天。佛成佛是值得庆幸,值得庆祝的一件事,他父亲也认为值得庆贺,所以叫庆喜。他有八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一、不受别请。《楞严经》里有一段叙述阿难受别请,而遇上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把他摄到淫室里之后,佛说这个〈楞严咒〉,叫文殊师利菩萨用这个咒,把阿难陀又救回来。从此之后,他就再也不受别请了。因为以前他受别请,而发生这种危险。怎么叫别请呢?受某一个护法、居士请去供养,单独去供养,这就叫受别请。譬如,这儿有十个比丘,其中有一个人,有人欢喜他,对他很有缘,单单请他一个人去吃饭,应供,这不可以去的!如果十个比丘一起都去,这才可以去。单单一个人不可以去的。以后在佛的制度里边规定,比丘是不能受别请的。那么阿难尊者因为有以前受别请之后,以后再永远也不受别请。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二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他不受佛的旧衣。一般的比丘都争着想穿佛的旧衣。以为穿了佛的旧衣,可以生智慧,灭罪业。其实这都是一种贪心。那么阿难尊者他不求受佛的旧衣,这是第二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三、阿难尊者他不见非时。怎么叫不见非时呢?就是不应该看的时候,他就不看;应该看的,他才看。也就是不合乎规矩的,他就不看;合乎规矩的,他才看。
第四、不生染心。染,就是染污的染。怎么叫不生染心呢?阿难尊者随着佛到天上去,或者到龙宫去,或者到阿修罗宫殿里去,见着那个天女,或者阿修罗女,或者龙女,生得非常美貌,但是他不生这种淫欲心,所以这叫不生染心。
第五、阿难尊者知道佛入定的时候入的是什么定,其余的比丘就不知道。所以这是第五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六种,阿难尊者知道佛在定中来教化所有的众生。一切众生得到哪一种的利益,阿难尊者都知道。
第七种,佛所说的法,阿难尊者完全都了解,都明白。这是第七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八种,阿难尊者是法不再问。他所听过的法就永远记得,不需要再向佛来请问。
所以,阿难尊者有这八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么其余的尊者呢,就没有他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方才所说“不受别请”,这个出家人,在沙弥的时候,不能说自己想吃就去吃,自己想喝就去喝,必须要和大众一起。譬如,吃饭的时候,不能自己单吃。就是沙弥、比丘都是一样的。不能合住而独食,不可以的!甚至于喝茶,也不能自己单独地享用,要和大家一起。共同生活在一起,大家都一样的,不能自己做一个特别的样子。甚至于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甚至于一块糖,都不可以。关于坐禅呢,也是这样。大家坐禅打坐,我也要打坐。打坐,也不能扰乱别人。人家那儿坐着,正如如不动了,你这个地方动弹动弹,摇摇晃晃的,弄出来声音,令其他人也不能入定的,或者正在坐坐,又起身跑了。这都是犯规矩的。
本来坐禅,先要止静,敲三下木鱼之后,不要说人不可以走动,就是韦陀菩萨也是站那儿,一步也不准动的;就是其他菩萨在这儿也是不可以动的。为什么?你一动,令其他人功夫不相应,或者不能入定,那么你这罪过是无量的。所谓
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一千条江里的水呀,我可以把它摇动了,可是修道人的心,你不可以令他摇动。所以在打坐的期间,三声止静之后,在没开静之前,是不可以随便出动静的。如果有必要的事情,也要走路轻轻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不令旁人听得见。你就移动自己打坐的坐凳,都要轻轻把它拿起来,不能发出大的声音。如果你在这些个地方不自己检点自己,就造罪无量。
所以呢,这个做比丘、做沙弥都不能受别请,不能别众食。譬如大家没有吃,你就吃,这叫“别众食”,和大家不同。这都是不合乎规矩的。以前不知道有犯过呢,尚可原谅。现在知道这是错误,就不可以再犯!做比丘、做沙弥的,晚间大家都休息了,这个时候也不可以随便到街上去,不可以各处去转的。做比丘的,要常随众,随着佛而住,不能自己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阿难陀、是佛的堂弟。他做佛的侍者。(近身服侍的人、叫做侍者、)做了二十五年。佛每次说法。他总是听到的。并且佛从前所说的法。他没有听著的。佛也重新同他说过一遍。他所听的佛法。就比了大众。格外多了。所以称他多闻第一。他的记忆力是非常好,佛所说的法,阿难尊者都记得清清楚楚的,永远也不会忘了。所有佛的经典,都是由阿难尊者结集而成的。
罗睺罗是释迦世尊的儿子。释迦牟尼佛,在十七岁的时候,因游观四门,见生老病死,为著自己脱离苦海,也为著救度他人脱离苦海,早已存著出家修行,追求真理的志愿。他的父亲净饭王就怕他出家,所以很早就叫他结婚了。太太就是耶输陀罗。他与耶输陀罗的结婚,以及生子,皆是被他的父王所迫,没有办法的举动。因为净饭大王想尽了方法,要使太子放弃出家的志愿,譬如为他建筑三时殿,以备他冷、热、不冷不热的时候起居。增加美女,供他娱乐。但是这些,太子都不能动摇太子出家的念头。净饭王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对他说:你要出家,我不留你,但你不能眼看著我绝后,至少你要为我生下一个孙子来,以备将来,继乘王位,我对祖宗的责任也好有个交代。这在净饭王心眼儿里,以为儿子不是可以一说就生的,不过借此以为留他的方法罢了。可是身为太子的释迦牟尼佛,对于父王的这一点愿心,一方面加以原谅,一方面他以为生儿子也不是一件多大的难事。因此默默应允了父王的请求。回到宫里,指著耶输陀罗夫人的肚子说:却后六年,当生贵子。同时耶输陀罗夫人感觉到似乎有了身孕,释迦牟尼佛不久也就出家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有娶妻生子的名目,但始终是清净,而无一毫染污的,却后六年,果然罗侯罗降生。佛出家,在雪山打坐六年,这个罗睺罗就在他母亲肚里住了六年。所以他这个名字叫“覆障”。怎么叫覆障呢?覆,就是遮覆的覆,盖覆的覆;障,就是业障的障。因为罗侯罗未入胎以前,障碍了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同时罗侯罗在过去世,曾经因顽皮而闭塞了一个老鼠洞,使老鼠六天不见光亮,不得饮食。因这两个原因,所以叫覆障。这个罗睺罗一生出来,给他母亲就找来麻烦了。
找来什么麻烦了呢?因为这个净饭王发了脾气了,所有净饭王这个家族里边都不高兴了,说这是个坏女人。说:“岂有此理!也没有丈夫在家里,就生出个小孩子来!你说,这要不是这个女人不守规矩,怎么会有小孩子呢?!一定是耶输陀罗不守规矩,引诱有情人,才会有小孩子呢!如果没有这个情形,佛已经出家六年,她怎么会生的小孩子呢?”有一个宫人就对人解释说:“不是,她真守规矩,连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一天到晚都在家里,没有和男人接近过,这个孩子的确是太子的儿子。”但是大家也不相信。
大家不相信,就要杀这个耶输陀罗,又要把她打死,又要把她用火烧了……。最后决定用火把她连这个小孩子,两母子一起都给他烧死。当时这种专制就这样子,王家的权利很大。于是在这地里挖了一个坑,里边就弄上火,点着火在这坑里边,预备把耶输陀罗和罗睺罗推到这火坑里头去,用火把他们烧死。耶输陀罗在这时候就发愿了,说:“一切的天神地祇,你们现在都应该显一显灵。这个孩子如果是悉达太子的,那么我们母子俩在这火里头,就不应该被火烧死。如果不是他的,真是我不守规矩的话,那么可以把我们母子俩都一起烧死!”发了这个愿之后,就抱孩子跳到这个火坑里头去。一到火坑里,你说怎么样?哈!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出现了。本来是火坑,忽然变成水池了!在这个火里头,又长出一朵金莲华来,母子两个人都站到这个莲华上,一点也没有损伤。所以大家才知道,这小孩子,真是佛的儿子。才不再杀她们了。
等佛成佛了,回到王宫的时候,耶输陀罗就叫罗睺罗送欢喜丸给释迦牟尼佛。由这个大家一看,因为耶输陀罗如果是偷汉子有的小孩子,她一定会怕佛的;现在她抱着小孩子给佛,佛也就把这小孩子抱过来。那么这样子,大家才知道,这个儿子真正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
罗睺罗是非常有道心的,非常用功的。所以他在诸大弟子里边,他是密行第一。怎么密行第一呢?他随时随地都用功,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用功。他用功,不是说各处想挂一个招牌,叫大家知道他用功修道。不是的!他是秘密用功,甚至于到厕所里边去,他都可以入定。随时随地他都可以入定;他的密行,一般人不知道,只有佛知道他。所以这叫密行第一。
虽然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但是释迦牟尼佛不只有一个儿子。佛有三种儿子:
一、真子。第一种的儿子叫“真子”,真是佛的儿子,不是假的,是真的。谁是佛的真儿子呢?你看经,常常看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这“法王子”就是佛的真子。这是说的一切菩萨。
二、内子。一切的阿罗汉,虽然他们悟明白偏空的理,而没有得到中道的理,这叫佛的内子。
三、外子。佛有很多的外子。外子,什么叫外子呢?就是一切的凡夫,也不懂修行,在这儿颠颠倒倒,这都是佛的外子。
所以,佛是我们众生的大慈悲父。我们应该赶快回家找这个大慈悲父。在《法华经》上说,若找不着这个大慈悲父,我们就是可怜的穷子;若找着这个大慈悲父呢,佛的家业我们都有份的。
憍梵波提。
这个尊者的名字很奇怪的,“憍梵波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叫“牛呞”。这“牛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好像牛那么吃草。牛吃饱了草,在躺到地下,它这嘴里总嚼,一边嚼,一边那么呼嗤呼嗤地喘气,嚼这个草,那么喘气,这就叫牛呞。憍梵波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就因为在往昔中很久很久以前,他见着一个老的出家人。因为牙也不好,大约也没有力量,这个老的出家人吃饭,吃东西就这么嚼来嚼去;他这么嚼,这个桥梵波提就说了:“你这个老比丘呀,吃东西像老牛一样的!”只这一句话,你说怎么样?他毁谤这个比丘像老牛似的,果然他死了之后,自己就去做牛去了。做牛做了五百世牛,这回他就知道这个牛的滋味,牛的这种辛苦了。后来就遇着释迦牟尼佛教他修行,他就修成证果了。
虽然证果,成了罗汉果,但是他还是这种习气,牛的习气不改,一天到晚总像牛吃东西那么喘气似的,所以名字就叫牛呞。释迦牟尼佛看他这样子,有这么一个怪样子,一天到晚都像吃草那么样子。佛恐怕旁人看见了,要嘲笑他,就造成轻慢圣人的罪了。所以教他长在天上。受天上人的供养。所以称他受天供养第一。由这个尊者看来,我们切记不要随便讲话,随便骂人。你一骂人,自己就要受果报的。
宾宾头卢颇罗堕”是梵语,翻译过来也叫“不动”、“利根”。这个尊者,到现在还仍然没有入灭,仍然在世上,所以他是福田第一,为众生作福田。为什么他没有入灭呢?因为他犯了一种过错。在佛住世的时候,所有的阿罗汉虽然有神通,可是不准随便就显神通。有一个竖旗长者,他用栴檀香造了一个钵,放到一个最高的刹竿的顶上,他说:“哪一位如果能用神通,把我这个钵在这个刹竿顶上拿下来,我这个钵就送给他。”这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就用神通把这个钵拿下来了。佛就呵责他:“你呀!因为这么一个栴檀的钵,你就生出一种贪心来,用神通把这个钵取下来。你这样的贪心,不可以入涅槃了,你应该留在世间上,为众生的福田。”所以,这一位尊者到现在还是在世界上。那么究竟在世界什么地方呢?没有人知道。不过,任何人在供养的时候,他都来应供,这叫“作末世的福田”,给众生来种福。所以称他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也是梵语,翻译过来意思“黑光”。这个迦留陀夷,他的相貌生来是黑色,可是他身上有一种光。他虽然黑,可是有光,眼睛也放光,所以在晚间走路,身上也有一股黑光,眼睛也有两道光。有一次,他晚间到外边去散步,大约不是太晚。偏偏在这一天晚间,就有一个怀孕的妇人,在晚间突然间看见他眼睛这两道光,和他身上这黑光,就恐惧起来,就吓得小产,生下来,然后就死了。佛知道这个情形,所以就制成一条戒律:比丘、沙弥晚间不可以到街上去随便随便散步,晚间不可以去街上。这黑光尊者,他作佛的侍者。什么叫佛的侍者呢?也就佛的护法,给佛作护法。他教化第一,教化人教化得最多。他教化出来的,证果圣人有一千多,所以他是教化第一。
摩诃劫宾那。
“摩诃”是大;“摩诃劫宾那”是梵语,翻译为“大房宿”,也是因为他父亲母亲祈祷二十八宿中的第四个星宿,叫“房日兔”,向这个房宿的星星来求儿子;生了这个儿子,所以就叫房宿。
这一位尊者,他是善知星宿第一,所有的天文学,他都清楚。摩诃劫宾那、懂得天文的。所以称他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是梵语,翻译过来叫“善容”,因为他相貌生得非常好。这位尊者,他寿命活了一百六十岁,所以他是寿命第一。为什么他是寿命第一?因为他在过去毗婆尸佛的时候,他供养过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缘觉圣人。以供养辟支佛,所以他这寿命得到很长的,九十一劫寿命都非常长。他又专门持这个不杀戒,所有的生物都不杀,甚至亦不伤害草木。因为持不杀戒,所以他得到五种不死的报。
这五种不死的报,我以前已经讲过,在讲《法华经》的时候。但是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这五种不死是什么不死?(一)火烧不死,(二)水煮不死,(三)水淹不死,(四)鱼咬不死,(五)刀割不死。
这个尊者可有一种特别奇怪的境界。怎么样奇怪的境界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