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说的异地恋修成正果果和涅槃是凡俗的死亡吗?

查看: 1613|回复: 81
涅槃与般涅槃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1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1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1 积分
本帖最后由 cittaloka 于
12:33 编辑
涅槃nibbāna, 般涅槃parinibbāna。
nibbana由兩部份組成: ni+(b)bāna, ni 是前綴, 是二十个前綴之一, 意思有離开、結束、除掉、脫離。而bāna中的b=v, vāna 渴望, 加在一起就是離开渴望, 結束渴望, 除掉渴望, 脫離渴離或灭掉渴望。而此词的动词則是nibbuti 熄灭。
parinibbāna再多一份的前綴pari, 意是是完全。完全灭掉渴望。
兩者有什么不同呢? 主要是有名色与沒有名色之別。
涅槃只是熄灭渴望, 因此在生前即可证得, 在生前即可体驗, 而此亦被称为有余依涅槃, saupādisesā nibbāna。其定义是比丘是阿罗汉、漏尽、清淨生活、所作皆作、放下重胆、自证最高的善、所有結尽、正智解脫。 Idha bhikkhu araha? hoti khī?āsavo vusitavā katakara?īyo ohitabhāro anuppattasadattho parikkhī?abhavasa?yojano sammada??ā vimutto. Tassa ti??hanteva pa?cindriyāni yesa? avighātattā manāpāmanāpa? paccanubhoti, sukhadukkha? pa?isa?vedeti .Tassa yo rā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依然立有五根、沒有五蓋、体驗喜欢与不喜欢, 经驗苦与乐, 貪瞋痴熄灭, 这称为有余依涅槃, 等於涅槃。生前即可证得。
从这句依然立有五根, 即表示还有眼耳鼻舌身根, 即是有色啦, 但沒有五蓋, 沒有五蓋即斷昏沈蓋, 斷五蓋是在证得阿罗汉后, 而非在证入初襌或初二三果时。依然体驗喜欢与不喜欢, 依然会经驗苦与乐, 但巴利语在此处用的是manāpāmanāpa?, sukhadukkha? pa?isa?vedeti. manāpāmanāpa?不与貪瞋相連, 故这裡的喜欢与不喜欢純粹是适意与不适意, 当中沒有貪瞋痴, 与rāga, dosa不同的。而经驗苦乐用的动词是pa?isa?vedeti, 此词几乎只与佛陀及圣者相配, 普通人经驗苦乐是以vedayati 來表达的, 此词的意思是感受, 是vedanā 受的动词, 受即五蘊之一啦。而pa?isa?vedeti, 此词又非普通的动词, 而是使役动词, 就非主动去经驗, 而是苦乐使经驗。巴利用词的不同就分別说明阿罗汉在经驗苦乐、喜欢与不喜欢时, 沒帶貪瞋痴, 而貪瞋痴亦已经熄灭, 連根拔起而不再生起的。不用受來经驗, 用什么呢? 拆开此词会有点眉目的, pa?i+sa?+vid+e, 前兩者都是前綴, vid才是动词根, 此动词若在使役动词时的字根意思是: 知道。知道是名法啦, 依然有名色法。在经驗苦乐时, 並非以感受來感知, 而是全面聚焦的知道, 也是沒有貪瞋痴的。佛陀在经驗解脫的快乐时, 也是用pa?isa?vedeti, vimuttisukhapa?isa?vedī (自说菩提品), 另外知道前世事的, 也是用此动词, 如在如是语三明经。因此pa?isa?vedeti与覌智相关, 非普通的五蘊感受。
而完全灭掉渴望, 即是无余涅槃anupādisesā nibbāna. Anupādisesā:yamhi nirujjhanti bhavāni sabbaso. 無余依: 灭尽所有存有。(如是语涅槃界经)
灭存有, 有緣生, 灭有即沒有再生。
涅槃与般涅槃是佛教专门朮语, 連佛教徒都未必搞得清楚, 其他人说死了或往生什么的, 也很正常。巴利经有多篇经題是关於涅槃的, 但般涅槃則只有長部大般涅槃经, 因为那篇经讲及佛陀入灭。而由佛陀证悟到般涅槃的故事則是自说八十篇经的結構, 所以那裡也提及涅槃与般涅槃, 分开有余与无余, 即是有剩与无剩之別啦, 亦有谈及涅槃不是什么, 以否定作涅槃的定义。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9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5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9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51 积分
萨度萨度。贤友的这个帖子很好很及时,应当说是对我的帖子“说佛陀死亡对吗????”是非常重要的说明与回答。希望一念等贤友能看到并对圣者的五蕴崩解有正确的理解,与凡夫俗子区别开来。不要再把二者混为一谈。
主题帖子积分
晋级会员, 积分 3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4 积分
晋级会员, 积分 3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4 积分
本帖最后由 宁静致远 于
22:29 编辑
首先声明,本人不反对这种解释。但是,这种般涅槃的的解释,还是字面解释,或者说,是佛陀弟子的解释,但即使是阿罗汉弟子的解释,也难以表明是佛陀的观点,否则,就不可能有如来死后有无的无记一说。相比长部经典,还是要更加尊重相应部经典或阿含部经典。个人还是觉得,佛弟子称佛陀的般涅槃主要还是表达一种敬仰。只是个人意见。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自净其意,是诸佛法。礼敬佛陀。
阿拉汉弟子的解释,就等同于佛陀的观点。因为阿拉汉正见已立,于解脱境界上和佛陀并无二致,是为无学。&
主题帖子积分
特级会员, 积分 39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08 积分
特级会员, 积分 39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08 积分
萨度萨度。贤友的这个帖子很好很及时,应当说是对我的帖子“说佛陀死亡对吗????”是非常重要的说明与回 ...
五蕴崩解在生命角度就是死亡,这是肉身状态,俗语这么说也可以的
你怎么能只说肉身状态??般涅槃的境界是无为法,与肉身状态并无太大的关系。&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般涅槃是不会往生的,是死后不再生。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萨度萨度。贤友的这个帖子很好很及时,应当说是对我的帖子“说佛陀死亡对吗????”是非常重要的说明与回 ...
是时。王波斯匿与世尊办种种饮食。观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诸佛出于人  父名曰真净
 母名极清妙  豪族刹利种
 死径为极困  都不观尊卑
 诸佛尚不免  况复余凡俗 
如果只说色身等有为法,世俗之人未有正见、不知无为法者当然认为阿拉汉是死亡的,甚至与会等同于俗人之死亡的状态。但如果佛弟子也这样认为&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三] 第三 王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于有生者中,有能免老死者
三 大王!任何生物亦不能免老死。
四 大王!虽有大财富。有大富、有大受用、甚多金银、甚多资财、甚多财谷之家
主,因有生故,亦不能免老死。
五 大王!虽有大财之婆罗门,有大财富,有大富、有大受用、甚多金银,甚多资
财、甚多财谷之家主,因有生故,亦不能免老死。
六 大王!漏尽之应供者,行尽梵行,所作已办,已舍重担,达自利,尽有缚,依
正智而解脱之比丘之身体,亦是破坏之法,应舍之法。’
七 [世尊宣说此已……乃至……’
王车美亦坏 身体迈向老
正法永不老 善人所语善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首先声明,本人不反对这种解释。但是,这种般涅槃的的解释,还是字面解释,或者说,是佛陀弟子的解释,但即 ...
佛陀自己说过任何生物包括佛在内的阿罗汉也不能免除老死这个结果的。
这个比其他任何的解释都要权威。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五蕴崩解在生命角度就是死亡,这是肉身状态,俗语这么说也可以的
佛陀对死的解释就是五蕴身的破坏,这是佛也免不了的。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2 积分
  (7)怎樣以等正覺者比較呢?彼世尊飾以八十種好及三十二相莊嚴的色身,一切種類清淨的戒蘊等德寶成就的法身,大名,大福,大力,大神變,大慧都達到頂點,無等,無等等,無比無雙的阿羅漢等正覺者,如大火聚給雨水降下而消滅,他也給死雨降下而即座寂滅。
  這樣有大威力的大僊,
  那死力也無恥無畏的逼來。
  無恥無畏,
  粉碎一切,
  象我這樣的有情,
  怎不為死所戰勝?
  如是比較等正覺者而念死。
——《清净道论》
Powered by Discuz X3.3佛教中的“涅槃” 是什么意思?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涅槃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圆寂”、“灭度”等。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转为印度古代的一些宗教的专用术语。佛教建立后将其吸收进佛教教义里面而加以阐述。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和欲望的诸苦折磨,也受生死的力量束缚,涅槃则是对烦恼、欲望。诸苦及生死的最后的断灭,众生通过修行宗教实践,也就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佛教对涅槃的解释很多,佛经记载有60多种,并且每个派别对此理解都不太一样,各有自己的说法。原始佛教认为佛陀强调灭的作用,把涅槃放在灭谛里面加以论述。涅槃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超越苦乐、不可思议、不可言。譬为在捶打熟铁时,瞬间即逝的火花,不知所在,不可捉摸。小乘佛教把涅槃看作“虚无绝灭”的意思,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特征,意谓身心俱无、一无所有的彻底死亡。所以释迦牟尼逝世就被称为涅槃。小乘佛教把浬槃分为两种情况。有余涅槃是指众生烦恼己断,欲望已无,但生命仍然存在^没有离开生死;无余浬槃则指包括生死已尽的彻底死亡。大乘佛教反对小乘的这种说法,认为涅槃#在世间而不是在出世间得到,因摆脱了世俗的认识,显示了佛法的“常住不变”的真实相就是浬槃,故“诸法实相即是浬槃”。大乘宣称涅槃应具有“常、乐、我、净”四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德性。大乘有些派别还有更多的分类,如法相宗综合了大小乘学说,将涅槃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浬槃,有余依浬槃、无余依涅槃,无住涅槃。不同的分类法反映了佛教内部不同派别的主张。但是涅槃作为一种宗教修习所要达到理想境界是各派所公认的。
捏槃,佛教用语,又译为般捏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佛教教义认为捏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从...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同凡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