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似,我想问一下怎么修禅宗文化,修禅宗文化一定要打坐吗

《禅修讲座》(一)不讲顿悟,就不是禅宗了吗?
本讲座为深圳东山寺监院法广法师2014年7月在北京中国佛学院任教时,应法海探源第五期初级班学员祈请,举办的禅修讲座。法师分繁入简,寻祖归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觉悟禅宗大道。讲座选用教材为日本学者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 》。本公号刊登内容根据该讲课录音整理。
法广法师,1970年生,广东汕头人。1991年礼上传下正大和尚为师,1993年福建北峰林阳寺求受具足戒, 曾就读闽南佛学院。1997年考取北京中国佛学院,2004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教授禅宗史等课程。2011年任中国佛学院培训部副主任,开展面对社会大众弘法工作,以“法海探源”为主题创办各类培训班,广受好评。2013年兼任广东南华寺后堂及曹溪佛学院副院长。2014年底任深圳东山寺监院,并当选广东省佛协理事。2015年当选深圳市佛协副会长,同年应广西浦北邀请,至五皇山筹建五皇禅寺。2016年兼五皇禅寺住持,并当选为钦州浦北县佛协会长及县市政协委员。同年当选深圳龙岗区政协委员。 发表论文有《关于赵州和尚》等多篇。
《二入四行论》(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禅修对我来说,接触比较多,但每次讲课又觉得不好讲。一方面禅修太过深妙宽广;一方面它需要切实体证,要有很好实证的功夫。但不管怎样,和大家有这个因缘,就尽可能地和大家交流。这两天考虑来考虑去,觉得禅宗达摩祖师的开示,可与大家分享。
禅修从古到今,说法众多,仅佛教禅宗的禅修,就说法各异,眼花缭乱。今天我们就立足禅宗的角度,特别选出达摩祖师的开示,来看看成就的祖师大德,怎么说禅修。即使今天哪个人再厉害,就算有一些修证,但和达摩祖师相比,我们还是应该惭愧些。
禅宗说起来好像很简单,简单到就是一颗心,怎样把握。达摩西来无一法,全凭心地用功夫。围绕这颗心,来发挥,来把握,最终整个生命都可以达到非常高超无碍的境界。不仅是修证者个人生命绚丽多彩,而且还可以涉及到很多领域,禅宗的光辉都会普照到。一般说禅宗和茶文化、诗歌、艺术、绘画、医学等,好像有更密切关系,实际上不仅如此。如果更好地走入禅宗,体会禅心,就会发现从禅宗的情怀、精神、立足点看世界的话,禅心产生的光辉是普照着大地,普照着法界。
禅宗也在不断地变化。大家从不同角度、领域、层次来理解,发挥,也造成很多不同说法。提到禅宗,似乎就是不立文字,就是讲顿悟。好像不讲顿悟就不是禅宗,讲理论就和禅宗不搭边。好像禅宗就是顿超直入,如果教你怎么用功,就不是禅宗。禅宗就必须参话头。实际上,这是偏差的认识。
禅宗初祖达摩像
达摩祖师的禅法,从今天去看,会觉得和后世禅宗有些距离。然而,如果我们真正走进禅宗,就会发现,禅宗后来不管它的禅法有什么变化,实际上它的根本内核,达摩祖师的禅法里面都已经具备了,都是围绕着它来发挥的。
达摩乘舟东来,成为东土第一代祖师。当年他完全怀着一颗菩萨心怀,因为自己在禅修上有一定成就,所以希望能够把这些收获,传递给一些有缘人。他观照自己的缘分在中国这边,所以航海过来。刚开始,达摩祖师的禅法没有得到很好的传布,知音寥寥。很少人理解他,亲近他,真正从他那里得到心法的成就。达摩留下来的著作开示也非常少。今天很多说这个是达摩的著作,那个是达摩的开示,实际上多不可靠。真正可靠的就是今天发给大家的《二入四行论》。这个非常简略,是达摩弟子昙林记录整理出来的。
禅修就是打坐?
达摩祖师怎样说禅修的?怎样引导大家走向这条禅修的大道?可能大家一提到禅修,就想到坐禅,好像禅修就是打坐。实际上打坐只是禅修中一个很殊胜的组成部分。
那么从达摩祖师的教导中,整个禅修的大纲,是怎样的?禅修的整体概念该怎样把握?它有哪些主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我们能够比较好地把这些要点,给它抓住,随缘随份地落实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生活中,那么你做到一点,就是在禅修道路上做到一点;你前进一步,就是在禅修路上前进一步。不是说只是在打坐。
理入,行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不管你怎么修道,怎么千奇百怪,归纳起来,路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有人把“理入”理解为就是理论上的学习,“行入”就是实际的用功。但如果读《 二入四行论》,我们就会知道,这里所讲的“理入”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也包括借助理论契入你的真性,对大道的理悟或证悟。
【谓藉教悟宗】“教”确实是理论,形之语言文字的佛法就是“教”。“宗”就是内在的体证。一般层面借助理论的学习,你明白大概是怎么回事,明白禅修的各个方法,明白禅修过程中身心会出现种种反应等。在这个过程中,你怎么去选择,避开陷阱,把握更正确的方向,从低的层面,转入更上的层面。自己需要理论上的引导,你才能够明辨是非正邪、对错偏圆,那么需要“教”。
禅宗的根本处
但是佛法,特别是禅宗,又会告诉我们根本处还在自己的内证。为什么呢?“教”,不管你怎么表达,多有才华,口才多好,多有智慧善巧,别说是普通人,就连佛菩萨依然觉得语言文字非常苍白,表达的也是一些相似性,也是非常勉强的东西,对大道的本身,对生命的真实,对实际的修证,与那真切的体验来讲,都是没有办法完全划等号的 。
“教”,教导,佛典,都是方便的表达,跟真实存在着落差,而且是相当大的落差,除非你有过高的悟性。否则你以为把这些书读得透透的,哲理思辨非常可以,推敲得一字不漏,弄得非常通达,恐怕就行了。绝对不行的!你要体证。实际的体证可以借助理论引导,但只靠理论引导并不够。
像禅宗的第一公案“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一笑”,就是强调内在体证。必须你的心确确实实去领会到大道的真实,透视到生命的本质,你才知道大道是怎么回事,真正的禅修达到的状态是怎么回事。
后来有的禅宗高僧,像德山宣鉴大师,本来自以为理论上过硬了, 可以著述《金刚经》。在当时他挺权威,但后来他真地开悟的时候,却把自己有关《金刚经》的著作堆到法堂前面,点一把火烧了,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语言文字,世间的聪明才智,种种的知识,种种的思辨,在真实面前,在实际的体证面前,是太苍白。
因此禅宗弟子是要实际修证跟理论支持的,但他不会直接跟着理论去走,从理论到理论,知识概念到知识概念。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要好好做功夫,最终契入清静无为这样一个真实,这才叫“理入”。“众生都有佛性”,这句话,已经老生常谈了,但实际上这恰好是整个禅宗根本所在。当年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他非常感慨:我经过努力苦苦地修证,最后发现了这个真相。可是众生不能够明了,告诉大家也不会接受,不会得到很好的受用。
宋代郁山禅师开悟的时候,做了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他去世后,他有一个徒弟,到另外一个善知识那边去亲近,苦苦用功很多年。有一天,师父问他,你当年在你师父那边,听说他开悟的时候,有个偈子十分了得,你还记不记得?他就倒背如流 “我有明珠一颗……”一字不差。念完之后,他的新的师父就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这下弟子就慌了,手足无措:我应该没有记错啊?他为什么笑完我就去了?一个晚上睡不着觉,非常苦恼。第二天他就去哀求师父,你为什么笑我,我是不是念错了……
师父就问他:“你有没有看过人家做戏的表演?都是让下面随着他们的表演而哭,随着他们的表演而笑,随着他们的表演而喝彩。他是不是因为下面的人哭、下面的人笑、下面的人拍掌就慌了手脚呢?你倒好,我哈哈大笑,就把你笑得完全乱了分寸。”这个公案是什么意思? 你会背偈子,但是你不知道它真正的趣味所在,你根本是在鹦鹉学舌而已。
禅宗接引上根基者?
为什么真正悟性好的人,从简单的话语中就可以悟出很多,让整个生命产生翻天覆地的大转变,换了一个新人。而且他还可以具有无比强大的磁场,无比强大的功德力,更好地去帮助,感化,普照有缘众生。悟性不好的人,别说仅仅靠几句话,靠简单的点拨,找不到一点点感觉,甚至三藏十二部,给你讲了那么多,就算你整天学,倒背如流,你照样没有真正会意到。对你来讲,它只是知识,概念。你只是一个仓库,没有转化成你生命的血液,灵魂里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这一点上,个人的根基确确实实有很大差异。
有人说 “禅宗接引上上根基的人”。它确确实实有这方面的理想,而且它确确实实侧重在这一块。但是话又说回来,禅宗不仅仅如此。如果禅宗仅仅是接引上上根基的人的话,那么禅宗再殊胜,说实在的,到今天我们也不需要坐在这里,我们也不需要特别去看禅宗说的是什么,教的是什么。因为太多人都达不到那个根基,那个悟性。
南宗,北宗
实际上,禅宗,你是上乘根基的,能够当下把握,当下证入,当然欢喜。但你也许目前没有那样的悟性,也没关系。禅宗,你不要忘了,它凭的是一个佛心,所以只要是能够引导你、帮助你的种种善巧,都可以为它所用。根基比较欠缺的,可以从简单平常处渐渐来学习。
当年禅宗就有两大分枝,一个是南宗,六组慧能大师,他是顿超直入的,当下转换,对他来说,很简单,本来就是这样子。但是神秀大师,他就是渐修的方向,慢慢来让你祛除烦恼,打坐,静心,种种打磨,种种训练,这种是慢慢地合道,渐次地走向开悟,得到成就。但是实际上,无论是顿悟也好,渐修也罢,实际上都是整个禅宗所兼容的。不要以为禅宗只是六祖的禅法,不是的。六祖的南宗禅最终是兼容了北宗渐修的禅法。
所以,如果你能“理入”,有好的悟性,契入生命的真性,“理入”就告诉我们直下证悟的方向;如果你不能当下契入,你就慢慢地修学,使你的心越来越回归到比较本真的状态,最终契入真实。
录音整理:Linda 编辑:永久 丽尼
剪辑:可一法师
美术:宸瀚 图片来源:网络
空中讲堂︱法音宣流︱普度众生︱转迷成悟
微信号:dongshangsi1918
本文由「东山寺」微信公众平台原创
如需转载及赐稿,请联系我们
xiyougzsh_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易中天:禅宗的境界
易中天:禅宗的境界
来自: (心动即是缘起)
禅宗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说明什么呢?成佛在瞬间,人人可成佛,关键在觉悟,方式无所谓。这是一个智慧的境界,一个自由、自觉和自然的境界
禅宗是一种中国的学问,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流派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最早是周易,然后是先秦诸子,再然后后是禅宗,禅宗代表了中国智慧的一个新的阶段。
什么是禅宗
什么是禅宗?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禅。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
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但禅宗不是坐禅,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禅宗是怎么产生的呢?据禅宗自己的说法,是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祖在灵鹫山开大法会说法时产生的。因为佛祖自己是没有著作的,他的弘法传法就是靠开大法会,办讲坛。弟子们把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这个就叫做佛经。所以佛法上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意思是说我当年就是这样听佛祖说的。
这一次佛祖开大法会讲得非常精彩,可以说是金莲点地,顽石点头,天花乱坠。这个时候佛祖就拿下一朵花,问你们明白吗?所有人都不明白。只有一个叫摩诃迦叶的弟子笑了,他笑了以后,佛祖就说了这样一段话:“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从此,禅宗就产生了。而且佛祖还给摩诃迦叶指定了接班人,那就是阿罗陀。一路传下去之后,到了第第28代就是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到了广州之后,一路北上到了当时的南京,当时的皇帝是梁武帝,非常信奉佛教,他说我皇上不做了,我去做和尚。后来文武百官又把梁武帝从寺庙当中赎回来。梁武帝问菩提达摩:我有没有功德呢?菩提达摩说你没有功德,因为你赞助是为了求回报,所以你没有回报。
后来就谈不拢了,菩提达摩就继续北上,来到长江边上。菩提达摩从江边摘了一片芦叶扔到江里,然后就过江了,这是“一苇渡江”的典故。菩提达摩到了嵩山,面壁九年。据说当时鸟在他头上筑巢都不知道。当时所有和尚都要念经、打坐,因为他不动的,唯其独特,所以引人注目。菩提达摩是禅宗一祖,然后有二祖,三祖,把禅宗发扬光大的是六祖惠能。
慧能本身是俗家人,姓卢,出身败落的仕宦家庭,以砍柴为生。慧能听说湖北蕲州黄梅双峰山弘忍大法师的《金刚经》讲得最好,就去找弘忍法师。弘忍法师问他是哪里人啊?他说我是闽南人,弘忍法师说闽南人不是野蛮人吗,怎么还可以学佛呢?慧能说不对,人有南北,佛没有南北,闽南人怎么就不能学佛呢?弘忍法师一看这个人了不得,很有慧根。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说那好,你就到厨房去吧。当时学佛首先要到厨房去干活。
相传弘忍为传衣钵,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法师认为神秀“未见本性”,所以没有托付衣钵给他。因为佛家讲是四大皆空,你还有一面镜子,就是没有得道。结果慧能就从厨房跑出来说,我也写一个。大家都在笑他头发都没有剃度,又不认识字,怎么写呢?慧能请一位香客帮他记录下自己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法师看了以后大吃一惊,心想这才是正宗的禅宗,衣钵要传给他。弘忍法师就给慧能讲《金刚经》,讲到一半慧能就明白了。然后,弘忍法师把衣钵传给慧能。为避免和神秀的争执,弘忍法师就带慧能去南方。
走到江边,有一条小船,弘忍法师说:“河当你渡,我渡你过河。”慧能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弘忍法师很是欣赏。后来,慧能又回到广州岭南,隐姓埋名十几年。后来弘忍法师死了,也没有传下衣钵,因为神秀学问高,大家都推他为住持。
慧能在岭南隐居15年。有一次在广州法性寺拜访印宗法师,值印宗法师讲《涅经》,有两个僧人辩论风和幡。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说:“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闻之竦然若惊。印宗问慧能:听说五祖弘忍大法师的衣钵传人六祖南下了,莫非就是你?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
随后,集合僧众,在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请著名的智光大师等为他授具足戒。两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后来就创建起了禅宗南宗。我们现在说的禅宗,就是慧能创立的禅宗。
佛教的中国化
为什么慧能创立的南宗这么兴旺?因为他真正做到了佛教的中国化。
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中国要想站住脚,都必须中国化。历史上很多外来宗教,比如伊朗的摩尼教、以色列的犹太教、基督教(大秦景教)也传入了中国,但在中国的势力都没有佛教大,就是因为佛教中国化了。
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的文化。中国人热爱的生活是四世同堂、男耕女织这样一种家族式的生活。而佛教的出家人,不姓自己的姓氏,取得一个法号姓释,这在儒家看来是“无父”;出家人见到皇帝不磕头,双手合十叫阿弥陀佛,儒家叫“无君”;无父无君则是禽兽。和尚还不能结婚生孩子,按照儒家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印度传来的佛教和中国的世俗文化有很大的冲突。此外,世俗里还有很多东西,例如做官发财,男欢女爱,信了佛教什么都没了。因为这些冲突,佛教必须中国化,禅宗做到了。
首先,禅宗认为净土是不存在的。佛教有一个基本的教义,只有一个字,就是“苦”。释迦牟尼原本是迦毗罗卫国的皇太子,他出家了,因为有一天出王城的时候,看到的都是生老病死,他看到的都是苦。什么地方不苦呢?西方净土。而禅宗认为西方净土是不存在的。慧能说,东方人苦叫西方,那西方人苦叫何方呢?这个逻辑不对。慧能说的西方净土实乃心中净土,所以慧能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他的拯救道路是自己内心的清净,而不是呼唤佛的拯救。
第二,禅宗提出读经无用的思想。禅宗之前,佛教修行要读经书,但禅宗认为读经是没有用的。有一个人听禅宗说不读经,开始他是反对的,要去找禅宗辩论。走了半天肚子饿了,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卖点心。他想向老太太要一些点心,老太太说,你的担子上挑着什么呢?他说是经书。老太太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上来了我就白送给你,如果答不上来你就走吧。
老太太问:《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请问大和尚,你要点哪个心?这个和尚一听就愣了,我挑了一担经书去找禅宗辩论,走到这里连一个老太婆都辩论不过,我还读什么经。
第三,禅宗也提倡打坐无用。慧能的徒弟七祖怀让在传法的时候,他的徒弟道一(俗姓马,世人称马祖道一)每天严格地修持坐禅。怀让故意拿了一块砖头在道一面前磨,道一很奇怪,问他干吗?怀让说我要把它磨成一面镜子。马祖道一就说这怎么可能?怀让说,既然磨不成镜子,坐禅就能坐成佛吗?马祖于是大彻大悟,从此专心修持“心地法门”,注重自心觉悟,成为禅宗八祖。
禅宗发展到后来,甚至发展成为骂佛。唐代有个禅僧叫丹霞天然,在应试途中偶遇禅僧,于是转入佛门。丹霞天然曾经骑在圣像上,禅宗的八祖马祖道一笑着对丹霞说:“我子天然。”丹霞一听马祖的话头好,就一溜烟从圣僧像上滑落到地,鞠躬礼拜地说:“谢谢师父赐与法号。”从此,他就名为天然了。
丹霞天然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1年),到洛阳龙门的香山寺,与伏牛自在禅师结为莫逆之交。有一次他在洛阳慧林寺,遇到天气大寒,难耐寒冷,就取下木佛,烧火取暖。寺里的住持说:“你怎么可以烧我们庙里的佛像呢?”丹霞天然说:“我是为了取舍利子啊。”主持很恼火:“木佛怎么可以烧出舍利子呢?”丹霞说:“既然没有舍利子,我就再拿两尊木佛来烧吧。”
佛陀的本意是觉悟者,觉悟的人就是佛,不觉悟的人就是人。
众生和佛有什么区别?就是看你觉悟还是没觉悟。但并不是所有觉悟的人都是佛,成为佛有三个条件: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是觉行圆满。怎样觉行圆满呢?就是能渡众生。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第一条就是苦。佛祖立下的弘愿就是普渡众生,让他们脱离苦海。这里有一个问题,佛祖如果说立下弘愿要普渡众生,但所有人都是可以渡的吗?所以,禅宗说众人皆有佛性,所有人都具备成佛的可能性。为什么众生没有成佛呢?禅宗说因为“迷”,迷就是众生,醒悟就是佛。众生为什么迷?禅宗解释说是因为执,认死理,一根筋,不开窍。执则迷,迷则不悟,叫执迷不悟。
唐代禅宗有一个百丈怀海大法师,有一则著名的“野狐禅”的公案。一次,怀海禅师说法结束,大众皆退,唯独一老者逗留,怀海禅师问道:“你是何人?”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是一只野狐,过去佛曾在此山修禅传法,因一位弟子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回答:‘不落因果!’因此一语,五百世堕落野狐之身,今请大师慈悲开示,令我脱野狐之身!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怀海禅师答道:“不昧因果!”(不被因果蒙蔽)老者大悟,随即告辞。不落因果,指大修行人不受因果报应,并不符合因果的道理;有因就有果,怀海大法师大声说不昧因果,不是不落因果,也不是落因果,是无所谓因果。于是,野狐狸脱胎换骨重新成人。
禅宗说破什么呢?第一是破我执,不要说我听见,我看见,我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就像野狐禅一样,不能执迷于因果。
第二是破法执,禅宗说法也得破。一天到晚说法也是执著。禅宗说世界如是空,世界是空,世界也不是空。明白了吗?是很难明白。
我在讲课的时候,有一个人上来问说:我明白了,禅宗的境界就是“不立文字”,那我考试的时候我就交一张白纸,我说可以,那你要成绩的时候,我就对你笑一笑。
禅宗就是讥讽,禅宗的书当中充满了这样的东西。比如说有一个人问惟宽禅师,你们说众生皆有佛性,那么狗有佛性吗?和尚说有啊。那么你有佛性吗?惟宽说没有。那个人说,既然众生皆有佛性,你怎么没有?惟宽说因为我不是众生。那么你是佛吗?也不是。你不是众生也不是佛,那你是什么东西?惟宽说我也不是东西。
在禅宗看来,一切皆可否定。最后的结果是一切都不必否定。因为我把我、把佛、把道、把经书全部都否定了,就没有什么可否定了,没有什么可否定,那么一切都不必否定,一切都不必否定之后,干什么都可以了。
你要当企业家赚钱不耽误,你要当公务员也没有问题,你要娶妻生子也不耽误,都可以,什么都可以做。区别只在于什么呢?只在于悟与不悟。你该干吗就干吗,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最后成佛与否,看你有没有悟。
所以你觉悟只在一瞬间。有一个和尚叫道卓和尚,他的学生问他,怎么才可以成佛。老师问他说,你吃粥了吗?吃了。洗碗了吗?没有。洗碗去。这个学生就悟了。
还有一次,他收新学员。问第一个学员,我们这个寺庙你以前来过吗?学员说来过。他说:好好好,吃茶去;又问第二个学员说,我们的寺庙你有没有来过?学员说没有,他说好好好,吃茶去。院长就问他怎么都叫他们吃茶去。他就说:院长,吃茶去。这个院长也悟了。
禅宗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说明什么呢?成佛在瞬间,人人可成佛,关键在觉悟,方式无所谓。这样的一个智慧的境界是自由、自觉、自然。
曾国藩隐退之后,写了一个对联,上联是:粗衣淡饭渡一场,这等福我等享得;下联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辈承担。这就是,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这就是禅宗的境界。
禅宗说,一开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学了一阵子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学到最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这中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禅宗也说“青春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莫非般若”。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我们就唱电影《少林寺》的插曲:太阳从嵩山山坳里冉冉升起,早课的钟声,惊动了树林里的飞鸟,山坡上长满了绿绿的青草……这是什么?这就是禅。
诸位,悟了吗?
[本文是易中天教授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演讲整理稿,经作者授权发表。]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43a9e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我想修习禅宗法门,但初识佛法,不得其门而入,望各位大德指点!阿弥陀佛
全部答案(共4个回答)
如果您要修禅宗的话,要有师父指引才行。而且要看您是否适合修禅宗,末学的一位师兄也修禅宗,他还没有信佛的时候,每天都喝酒吃肉,但是他去一个新地方的时候总喜欢去寺庙和道观里,用他的话说就是能拜就拜。有一次他去江西的一个寺庙里,师父问他,您敢不敢去禅堂里坐一会?他当时天不怕地不怕就去了,没想到一下就坐了一柱香的时间。与他同去的而且一直信佛的另一位先生却不行,根本坐不住。经历过这件事后,...
南无观世音相关信息
如果您要修禅宗的话,要有师父指引才行。而且要看您是否适合修禅宗,末学的一位师兄也修禅宗,他还没有信佛的时候,每天都喝酒吃肉,但是他去一个新地方的时候总喜欢去寺庙和道观里,用他的话说就是能拜就拜。有一次他去江西的一个寺庙里,师父问他,您敢不敢去禅堂里坐一会?他当时天不怕地不怕就去了,没想到一下就坐了一柱香的时间。与他同去的而且一直信佛的另一位先生却不行,根本坐不住。经历过这件事后,不仅寺庙里的师父对他刮目相看,就是他自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禅堂里出来他再也不想喝酒吃肉了!然后他皈依了,并受了五戒,开始食全素,现在他每天都作禅,禅定当中会看到很多东西,所以末学建议您要找个师父,有什么问题师父可以随时帮您解决。一定要找个善知识,而且师父也修禅宗,这样才能指导您。而且师父要判断您是否适合修禅宗,修禅宗是不可吃肉的,而且葱、蒜、韭菜等带味道的也不可以吃。末学真诚的祝愿您能尽早找到自己的师父!
南无观世音菩萨
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哪里来得经典?写在经典上就是“死禅”,是禅学,不是禅宗了。
禅宗想入门,最好有师承。《六祖坛经》有一段文字: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既然初识佛法,还是先学一下教理的基础。这样禅师给你指点,才有点基础。另外看《童蒙止观》学习一下坐禅的基本功(这个当体育课了)。
  密宗是一类佛法的法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便法门,非常有利于各种具有特殊根器(未必是好的根器)的人来修行。但是由于对于大部分一般根器的人来说,如果他们知道了,...
佛教最著名的经典:
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
华严:《华严经》
天台:《法华经》——在日韩尤其神圣
净土:《无量寿经》
佛教经典:
佛说尸迦罗...
佛法有句话:万变不离其宗.净土宗、密宗、禅宗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很有名的宗派.所谓"宗,在佛法里可认为"成佛的方法或道路".就是你通过什么样方法的修行,可以成佛...
广义的说,佛法即是禅,佛法中的任何一个法门,都包含六度万行。
狭义说,禅是指六度之一的“禅波罗密”,也指禅宗。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按照佛教的经典教义,佛是出家人,而菩萨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
菩萨和佛在佛教中是有严格区别的,菩萨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没有出家...
想带上一岁的小孩出家,庙里会收吗?现在的庙宇是不是都有学历要求啦?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
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宗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