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一名高端的会计高端人才比例人才,最好通过什么途径提升自我

报名人数240396
小智说故事
机器人培训
4896人已报名
8568人已报名
53647人已报名
高级电工培训
2365人已报名
制冷维修培训
12385人已报名
南方电网培训
455人已报名
53647人已报名
高级电工培训
2365人已报名
南方电网培训
455人已报名
8568人已报名
机器人培训
4896人已报名
制冷维修培训
12385人已报名
莞城总校:
长安校区:
塘厦校区:
石碣校区:
睿信会计: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财务人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财务人员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独立学院是在教育资源紧张,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它是按照新的模式和机制开启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 独立学院不同于公立大学和私立民办大学,它弥补了教育质量和招生方式的不足,为需求者多了一条选择。 独立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学生的素质差异较大,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相对也薄弱些,针对于目前的市场现状,独立学院财会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引导学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  一、高级财会专业人才的内涵  第一,高级财会人才有别于一般财会从业人员,他们是企业单位中的高级财会事务和管理型人才。 这种观点从财会人才的层次角度入手,提出高级财会人才的定义要注意区分&高级&与&普通&的区别,指出高级财会人才是企业中的高级财会事务和管理型人才。 第二, 素质要求论,认为高级财会人才不但要精通财会业务的处理,还要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具有战略发展思维及组织管理能力。 这种观点从高级财会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角度对高级财会人才进行定义, 将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 管理知识和技能以及战略发展思维能力列为衡量高级财会人才的标准。第三,价值论。认为年薪 20 万以上的财务人员为高级财会人才。 这种观点从人力资本角度对高级财会人才进行界定,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作为劳动力资本,将年薪作为衡量高级财会人才的标准是可行的。  二、培养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一)环境的变化要求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转型  企事业单位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 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所转变,而独立院校财会专业设置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就业,跟随企业要求的变化,各独立院校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由过去的教学型转变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 目前,很多企业使用的财会人员知识结构较薄弱,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使得市场对高级财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但目前独立院校财会专业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为了就业有的学生就转岗,另一方面企业就找不到合适的财会专业人才,就这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浪费。  从近几年财会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高层次及应用型的财会人才在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很大, 很多用人单位已经不单纯的凭学历来招聘财会专业人才, 更让他们注重的其实还是财会专业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独立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新型财会专业人才。  (二)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是企业的重要管理者  在经济越发展的今天,财会人员就越重要,因为财会管理是一种经济类的管理活动, 财会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资本化市场占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在各大企业中,从事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反应企业经济效益工作的财会人才占 29%, 从事财务管理,资本运作及预算制定等方面工作的财会人才占 71%,并且有 70%的公司领导者是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大多是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财会方面的人才都向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决策者发展。 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运作者,同时也算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操作者,财会专业人员运用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对公司目前的财务进行分析、预测,进而提出决策、财务控制及评价体系,将个人财会方面的应用型才能转化为企业价值。 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对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 同时也对社会经济资本的积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途径分析  (一)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是每一所高校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 是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中的具体化, 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同质化,要充分考虑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不能偏离现实,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作为独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尤其要注意和市场需求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为此,独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精通会计业务,熟悉国际会计惯例,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修养,富有创新意识,有较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 能在企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多方面的考核制度  目前大多独立院校跟其他本科专科院校一样, 还是延续义务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每个学期都通过笔试来测定学生的知识水平,但是面向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来看, 单凭看试卷成绩才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 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基本是理论学习,我国的大学在校学生相对于国外大学学生而言,动手能力较弱,很多学生在考前就临时抱佛脚,这样不利于知识的累积和消化。 所以在独立院校应该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实行不同的考核形式,比如在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列入学年积分, 财会专业的学生要定期的根据老师的课堂案例讲解写专题论文报告,这样就能鞭策学生的学习氛围,基础知识学得闹菇,同时也培养了个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进入社会时就符合企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 中国的高校教育一直以后就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这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也更客观、全面。  (二)建立弹性学制  独立院校要建立以财会专业课程管理为中心的弹性学习制度,在专业学习上要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特点及学习进度来制定学习计划,同时允许学生自主的选择个人喜好的专业课程,安排个人的学习时间。  大学期间学生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很多高校学生不满足于只修一门专业,所以独立院校就要建立双学位学习制度,辅助学生有计划的修第二专业。 对于每个企业来说,财会部门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实际工作中是需要运用到其他相关的专业理论的,所以独立院校就要鼓励学生进修第二专业,例如营销管理、外语等,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方向,结合主修和进修的课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能得心应手的运用,忽须岗前培训就能上手工作。  (三)动态多元化教育  1、实行动态式教育,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是不同的,如果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部分人才的泛滥和一些特色企业所需人才的匾乏。 高校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内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同地方独立本科院校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并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 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2、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实行融合教育  教学和指导会计实践的教师队伍是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高校教师应注重&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 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融合教育的措施,来弥补这一方而的缺陷。 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校内、校外两边跑,同时又完善教师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独立本科院校可以分派教师到企业实习, 这样在课堂上以理论为基础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实践知识为主深化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并掌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复合型。 同时,独立本科院校也可聘请校外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校兼职,为学生讲解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做到进一步的结合。  四、结束语  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经济目标与市场目标。 而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为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都随养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更养;作为会计行业的坚实力量,经济信息的获取者和分析者,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下要不断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以核算趋向管理,扩展企业理财思路,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参考文献:  [1]阳秋林,唐洋。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N].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2]丁晔,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财会通讯,2011[3]陈艺东,何华。关于高级财会人才的培养和评估 [J]. 财务与财会 ,2010[4]马玉珍。高级财会人才职业能力框架构建的结构分析[J].财 会研究,2011载体都会随着企业发展而发生变化。 因此无形资产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无形资产的会计难以只用传统的历史法来计量。 科学的无形资产计量方式应当根据无形资产价值变化的影响程度和因素来进行设置。 对于计量单位,也可以将货币单位与非货币单位共同使用。 在历史成本计量法无法起作用时,可以使用其他计量方法,如公允价值法,重置成本法等。 在重置成本法中, 技术型无形资产是以知识为价值的主体, 由初始投入价值、 重置过程投入积累和重置过程中的价值损失构成;而整体型无形资产则以企业整体为载体,如商标、商誉、经营关系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等。 这一类型的价值计量过程中,可以用历史成本来计量企业开办费和产品试制费,而在产品宣传、技术培训、管理咨询等费用则需要用到重置成本法,这一计量过程工作量较大,且无形资产的经济性损耗的准确性不易计量。  (三)改善企业研发费用以及后续支出的账务处理方式  对于企业自行研究开发费用,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直线法,这一方法存在很多缺陷,因此,企业应该改进对研发费用的账务处理方式。 笔者建议可以将研发费用分阶段计算:在产品研究阶段,可以将其费用直接计入管理部分, 而在进入产品开发阶段之后, 产品开发成功的几率增高,不稳定风险相对降低,所以这时可以将产品开发产生的费用归入项目开发成本之中,项目开发结束后,如果成功则可以按照法律程序注册计入无形资产,如果产品项目后续开发没有成功,则可以将产品研发所用的所有成本计入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而对于无形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则可视具体情况费用化或资本化。  (四)提高无形资产摊销处理的灵活性  第一,给予企业在摊销的方式和时间上的自主权,让企业可以根据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来自行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方式, 以此来增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同时提高企业的长期发展利润空间。 第二,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按照费用的用途进行分类,将与生产相关费用归集到生产成本,最后进入货存成本,而与销售有关的则可归到销售费用中。 第三,对于想商誉、商标权等会随时间流逝而增值的无形资产可以不进行摊销, 而是将这一类无形资产的调整额纳入资本公积项目,而在此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并做好计提准备。 最后,为了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已摊销额和剩余账面价值, 企业可以用一个无形资产累计摊销账户对其进行管理。  (五)增强无形资产会计报告的客观性及准确性  无形资产价值是通过会计报告数据的形式给使用者呈现出来的。  其内容包括无形资产的存量和实际价值两部分。 会计人员应合理确认财务报表内的无形资产价值,全面反映无形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摊销额和摊销余额净值。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已经随着科技发展走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因此以科技知识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而且在为了的企业竞争中,无形资产将会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促进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 同时也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我国应加强对无形资产会计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1]黄宏辉,黎玉琴。我 国无形资产会计现状分析及其改进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5[2]李旭。关 于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思考[N].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3]张元馨。无形资产会计的若干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08
&&遥远的驹神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河南省许多行业与外界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交流层次不断提升,对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外语专业已进入近年就业率持续下滑专业的名单之列[1]。这一矛盾反映出我省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亟须改革。  本课题组于 2013 年 10&12 月间在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中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外语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等,以期全面了解河南省普通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同时,我们还对外语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有关高校规划外语专业学科建设和创新外语人才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  课题组对 13 所河南省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外语专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高校涉及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经贸类、医药类、农林类等所有类别。调查对象主要是从事一线教学的外语专业教师、外语院系领导、负责教学管理的人员和外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以及部分对外语人才有需求的用人单位。  作为一线教学的主力军,外语专业教师对外语专业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相对了解,而且代表了外语专业的师资力量。外语院系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对本院校外语专业的布局、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等整体教学情况非常熟悉。外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分别来自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和德语等专业,他们既是教学对象,又是为社会培养的外语人才,是本调查人数最多的群体。在对河南外语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中,我们调查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  三、调查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课题组设计了 3 套问卷: 外语专业学生调查问卷、外语专业教师调查问卷和外语人才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内部效度,课题组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听取了专家意见,并邀请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座谈。在反复修改后进行了小规模试测,并在此基础上多次修订。问卷直接发放给调查对象,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统一指导语。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 840 份,收回有效问卷789 份,回收率 93. 9% ; 发放教师问卷 130 份,收回有效问卷 112 份,回收率 86. 1% ; 发放用人单位问卷 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2 份,回收率 84. 0%。  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外语专业布局  据教育部有关资料,截至 2013 年年底,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50 所( 含独立学院) 。课题组通过这 50 所高校的官方网站和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调查,发现我省的外语专业布局不够合理。呈现语种少,英语及相关专业规模过大、重复过多、层次不高和缺乏特色等特点。表现在 50 所本科院校中开设外语专业的有 47 所,占比 94%,但仅涉及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和朝鲜语( 韩语) 6 个语种。这 47 所院校全部开设了英语专业,开设日语专业的 26 所,俄语专业 6 所,法语专业 2 所,德语专业2 所,朝鲜语( 韩语) 专业 1 所。拿英语专业来说,在开设英语专业的 47 所院校中,写明具有师范( 教育) 方向的 23 所,占了英语专业的近乎一半,其中定位不清,笼统称作&英语专业&的 14 所( 这是传统的英语专业方向,所修课程和师范类专业相似,就业时有相当部分学生也选择教师职业) ,商务( 经贸)英语方向的 26 个,翻译方向的 11 个( 含口译) ,旅游英语方向的 8 个,其余还有法律英语、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等,但都凤毛麟角。从培养的层次上看,在47 所开设外语专业本科院校中具有外语硕士点的有 5 所,硕士点语种分布仅为英语、日语、俄语; 博士点 1 个且仅为英语语种。据调查,近几年英语专业成为就业的&重灾区&之一,这一现象在全国其他大学的外语专业中也普遍存在[2],从侧面说明我省的外语专业,至少是英语专业设置也存在上述问题,需要调整与优化。  ( 二)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和外语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备条件。高校课程设置除了要具有国家统一性,还要考虑社会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英语为例,2000 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中规定英语专业课程由三个模块构成: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3]。这是遵循英语学习规律,并考虑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制定的,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省外语专业的课程基本是按照《大纲》中的课程模块设置的,但有 65. 4%的学生对外语专业总体课程设置不够满意,满意度较低的集中在商务( 经贸) 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新兴专业上。我们访谈了这些专业的学生,受访学生普遍反映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不充分,实践太少,外语专业教师缺乏商务、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66. 7% 教师反映人文知识类课程较少,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近一半的教师认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的比例不够合理。  ( 三) 教学方法与内容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调查结果显示,48. 3% 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满意,但有53. 5% 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不满意; 有 42. 2% 的教师认为自己熟知并掌握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 只有 32. 6%的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过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适当拓展,与时俱进; 有 39. 7% 的学生认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老师上课时应补充富有时代性的内容。总之,外语专业教师仍需改变教育理念,树立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的意识,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  ( 四)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学具有反拨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外语专业仍然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考试是普遍和常用的评价手段,虽然加入平时成绩,但分数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调查还发现近半数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形成性教学评价&等较为先进的评价方式不够了解,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应用,主要还是依赖期末测试反馈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调查还发现有 73. 3% 的学生希望教师采用更好的,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教学评价方法。这些都说明我省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和落后了。  ( 五) 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在悄然变化。河南省高校外语教师的水平也发生了不小的改观,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学历层次有较大提升,职称结构趋向合理,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但也存在外语专业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高,教学任务过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我省 47 所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 60% 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接近80% 。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的外语专业教师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水平的教师更是超过 90%。近年来,外语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高级职称占比迅速提高。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虽然外语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较快,但调查显示 67% 的教师认为自己不熟悉外语教学理论; 只有 48. 2% 的教师参加过国内外语教学研讨会,44% 的教师参加过外语专业教学方面的培训。调查结果还显示,每周授课 8 个课时以上的教师达到 65%,部分教师高达 15 节以上。外语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偏大,不利于他们进行科研和提高教学水平。  ( 六) 市场需求  此次调查的外语专业用人单位有合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的单位。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人才市场需要外语人才的用人单位依次是合资企业( 29%) ,国有企业( 26. 7%) ,事业单位( 26. 5%) ,民营企业( 18. 8%) 。最需要的外语人才是除了外语特长还要有商务( 经贸) 、翻译、管理、法律、教育等专业特长的人才。对外语专业人才层次需求最多的是大学本科,其次是研究生。在具体到对外语人才的外语能力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其次是口译和笔译能力,再次是写作和阅读能力。而且用人单位认为外语和商贸、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结合更有利于就业和发展。用人单位对目前我省培养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是: 外语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外语的特长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的特长不够突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如国际贸易规则) 和技能( 计算机使用) 等; 另外,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思维不够活跃,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了我省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和实际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主要表现在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缺乏上,同时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和研究能力也有待提高。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发现的这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 一) 结合我省经济发展,调整我省外语专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我省高校外语专业布局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各高校应根据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的需要,制定和实施符合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的不同规格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划。从语种方面看,鉴于我省目前英语专业培养规模过大的问题,在本科招生数量和新增专业点的设置上应适当加以控制。同时,适当扩大其他语种,如德语、韩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的招生人数。从办学层次上,我省应当注意提高包括英语在内的各个语种、各个专业方向的办学层次,重点要根据办学条件培养高级口译、笔译人才和精通商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但是,外语专业布局不能完全以短期市场为导向,应当放眼未来,做长期规划。  《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和规格。我省的外语专业正面临从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型。调查显示,目前我省目前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外语+ 专业知识&的模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师范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方向。近年来,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的( 外语) 英语特长已经不再是优势,高校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时应当让学生学有所长。  除了精通一门外语之外,外语专业学生再精通一门专业,非常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除了&外语 + 专业知识&这一条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途径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外语 + 专业&的模式,学校可以鼓励外语专业的学生修双学位或双专业。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师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还要精通相关专业知识,甚至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目前我省的状况,只靠外语院系来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条件还不成熟,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外语专业和其他专业,如经贸、法律、管理、旅游等专业联合培养。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去相关院系学习; 另一方面是让这些院系的教师到外语院系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授课。  ( 二)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外语 + 专业&双重特长的外语人才  针对我省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结合外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强化外语基本功训练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基本功训练上不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技能训练,还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训练。在此期间,尤其注重学生口语表达和口头翻译能力的培养,并采取措施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口、笔译能力测试或商务英语等级测试。这样既可以使其夯实外语基本功,在语言实践应用上技高一筹,同时也可满足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另外,在技能课程课时充足的前提下,开设一定比例的人文类( 文学经典、语言学、中西方文明史、中西方文化、地方特色的人文) 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二是要强化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比例,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长。针对入校时不同的方向,给学生开设有关经贸、国际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课程,而且从入校起就明确方向,开设有关方面的基础课,到高年级时增加相关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  ( 三) 加强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师资培养,引进相关专业外籍教师  近 5 年来,我省高校外语院系的师资力量从学历层次上看,已有了很大提高。虽然绝大部分教师取得了硕士学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合格的外语教师。从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看,在我们调查的13 所外语院系中,严格地说 80% 以上的不具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师资。因为目前我省的外语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着懂外语,却无法用外语讲授经贸、管理、法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知识的问题。要改善这一局面,必须建立一支既懂外语又懂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高校在鼓励教师攻读外语专业的博士学位的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批有口、笔译实战经验和娴熟技巧的老师,或熟知商务、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外语教师。具体做法是外语院系可以选拔有此意向的中青年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培训学习,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并取得学位。再者,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我省有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外语院系应该积极引进国外非语言专业的外籍教师为相关方向的学生授课。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相关专业知识,又强化了外语学习,不失为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为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 四)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可以简要概括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以及课程的不断完善。但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评价多采用以考试为主的传统的终结性教学评价。这种评价体系注重结果,过分看重分数,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淘汰作用,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4],这和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在教学评价方面虽未做统一的要求,但在大纲中提出各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近几十年来,随着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交往哲学理论的发展,教学评价理论也在不断完善。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针对以分数等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的,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同时又是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深化和发展[5]。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6]。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应在我省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  我省各高校外语院系可以选取有此研究兴趣或担任教学理论课的教师进行学习和相关研究,建立一个适合自己院校的具体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或模式,再通过短期、持续培训的方式让全体外语专业教师了解并熟悉这一评价体系或模式以及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鼓励教师进行实践,直到在教学中全面推行,以促进我省外语专业教学评估测试的科学化进程。  六、结语  外语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外语专业布局的调整和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高校及我省教育主管、人力资源等部门的通力合作;课程设置的优化需要结合外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特别是社会长远的需求; 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高校内部的支持以及高校与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则需要高校外语院系自身的努力和创新。总之,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以质量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为我国和我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董爱华. 跨国公司本土化需求下中原经济区开放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2,( 03) : 96-98.  [2] 刘 燕,华维芬,束定芳. 外语专业改革与发展战略&&&上海市高校外语专业布局与外语人才培养情况调查研究[J]. 外语研究,2011,( 4) : 8-14.  [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北京: 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郭 茜,杨志强. 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 5) :103-108.  [5] 周智慧.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4,( 8) : 35-37.
&&吃货顶起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努力,深入研究新的高等教育环境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对形式化的活动不感兴趣,具有主动参加活动的意识,但缺乏组织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迫切需要探索一套符合他们特点的培养和管理模式。  大学生科创活动与项目特性相契合,与项目管理体系体现出的目标性相一致,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组织的经验,建立柔性组织对活动进行管理。 同时,大学生科创项目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在各个阶段也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这与项目管理的基本职能相契合。 鉴于此,探讨项目管理对于大学生科创项目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能源动力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可以通过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为科创工作做好理论准备,科创实践活动反过来推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校企合作方式为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部设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市设立有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高校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使本科生有充分条件进行科创,接触最新的科研信息,并且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交流,进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科创项目为抓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1 科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科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可以培养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欲望,提高其竞争力。 在大学期间,经历一次科创研究,对自身的帮助和提高颇多:可以培养创新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例如在选题立项时,学生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在项目申请答辩过程中,要有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科创项目实施阶段,要具备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面对失败努力找出问题克服困难的锲而不舍精神。  在科创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更加深刻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 这些都会为大学生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科创项目的组织、宣传、申报等工作,需要学校进行有效领导和组织,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创,激发其科创的热情和创新点子和创新思维,让大学生在科创整个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谨慎、认真的去调研、实验、实践,高质量完成科创项目。 同时较为完善的激励、绩效评估等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学生科创活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保证。  1.2 科创管理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创项目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科创项目管理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科创项目管理是贯穿项目始终的,从项目的酝酿、沉淀、立项、执行、阶段性成果、结题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跟踪,每个环节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可以形成一套程序清晰、操作性强、运作迅速的流程,可以减少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提高效率。  完善的科创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如通过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好的科创成果,鼓励其参赛,通过参赛知道自身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参赛获奖提高自信程度,有利于项目的推进和团队精神的树立。项目管理易于量化考评,对项目人员、组织等进行绩效管理,对项目的成果进行评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大学生科创项目在学校以及各二级学院的带领下,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创机构和组织,如科创工作管理委员会、科创基金管理委员会、并有专门的科创指导教师队伍、评审专家队伍和学生科创志愿者服务组织,对大学生的科创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以便大学生科创更规范、更高效。  1.3 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需要教师、管理部门等全方位进行引导、指导和管理。兴趣是创新的源泉,科研创新实际上是一个静心尽力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兴趣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可以从大学入学之初就进行创新意识的引导。 科创项目立项是开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采用课堂引入科创理念和科技前沿,引发学生兴趣,在网上挂出科创项目招聘启事,学生提交项目申请书,组织答辩评审,确定立项给予资助。 项目严格的评审与答辩让学生懂得获得研究经费进行科技创新不容易,从而更加珍惜科创的机会。在项目酝酿、形成及答辩过程中,科创小组渐渐形成凝聚力,学生团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也更加有效,为后期项目执行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正是科创项目立项与管理的本意,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营造科创氛围,这些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但在时间点上而言,主要是在大一、大二阶段。  科创项目的培育和执行,很多项目不是一下子列入国家级,而是经过校级、上海市级的培育,执行一年才进入国家级项目立项,这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对项目执行推动和激励的重要手段。 这个阶段可以在大二大三,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四曾经做过科创的学生将经验通过团队、沙龙等多种形式传给低年级学生,以便科创团队不断延续,科创精神不断传承,需要教师和管理部分付出极大的努力,进行指导和管理。  总之,创新人才培养是需要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的。  2利用校企两种资源进行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同样需要放在学校和社会两个环境中进行。 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行业优势,部分课题或实验放在企业进行,更加针对社会发展需求。从科研本质而言,是来源于工程实践,应用于工程实践。在企业工程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问题,是科研科创的源头和动力,通过高校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最终需要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实现产学研结合,产生经济社会环保效益了,才算真正完成了科研科创的过程。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包括烟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到电厂进行实地调研,测试烟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针对具体电厂生产实际,提出减少排放的措施,组织学生团队进行科创申请答辩立项,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同时将实验结果用于电厂烟气减排实际工作中,解决电厂环保达标问题,就是非常成功的科创案例,也是利用校企两种资源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范例。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成效  通过科创项目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运用矩阵式管理方式进行科创项目管理 ,推进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参加科创项目的人数和水平获得长足进步。 我院从设立科创项目开始,10 多年来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科创工作和创新人才培养。 2008年上海市开始设立科创基金项目, 年我校每年获得 40 项左右,2011 年我校获得上海市科创基金超过 160 项,我院占到很大比例; 年我校获得国家级创新训练、 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计划项目 120 余项,我院同样占了很大比例。  通过这些项目,学校、学院、教师对学生创新活动全程服务与管理,组织项目、组织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在国家&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海市&科创杯&、&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等学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并且,不少学生因此而获得国外知名高校的认可,录取为研究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这对学生科创积极性的提高和学术氛围的创建均大有裨益。 通过这些项目,使我校&学习工厂&、&创新实践基地&、&创新课堂&、&科创训练营&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基地得到强化。 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获得&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育部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我校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单位,这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长期进行科创项目管理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结晶。  4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建立创新型国家极其重要的方面,以大学生科创为抓手,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科创活动的引导、指导和管理,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进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多年努力,承担的大学生科创项目越来越多,在科创项目的管理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形成单个项目全程推进和全部项目通盘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式科创项目管理模式, 并不断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获得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的支持, 逐步形成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所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江,刘莉,等.基于兴趣导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30.  [2]吴江,吴强,任建兴,何平,贺文龙,胡程镇.大学生科创项目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30.  [3]费敏.项目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科创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
&&玖伍至噂8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1]。  在此培养模式下,植物保护专业就是培养能够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据此,课程建设体系也作如下改进。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信息因方便、快捷深受人们的青睐。网络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及依托实习、教师科研成果、植物医院、田间调查、科研训练等途径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案例库,制作网络课件,将有价值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学习。青岛农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年十年中,组织教师共制作各类网络课程课件 250 多个。此外,还有国家、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农业大学等各级精品课程多门;还有多种视频资源库,这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提供方便。  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随时查阅资料学习。开通网络平台有助于师生联系,任课教师的教学材料、讲义、参考资料、授课计划、教学大纲都放到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开通了答疑讨论区,学习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放到平台上求解和讨论,形成教、学互动。使教者有的放矢,学者更方便学习,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植保专业就是培养能够在掌握与作物生产及植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相关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实际问题。多途径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主要目的。  (一)开放实验室,减少认知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以往的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植保专业主干课的实验课多属于验证性实验,试验方法是室内观察病虫害标本,学生在显微镜下或解剖镜下观察病害症状、病原物形态、害虫形态特征等。实验目的强调对作物病虫害鉴定、识别的认知能力训练,掌握昆虫形态特征、病害危害症状、病原物特征等。这种实验常常是害虫与被害作物分离,较孤立地识别害虫本身,不能反映害虫的发生与作物的关系;况且,害虫和植物病害标本颜色等与实物原状有很大差别,实验效果有一定偏差。随着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病虫害彩色图片、视频的大量应用,学生对植物病虫害的认知途径更直接、具体、广泛。因此应减少认知性试验,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增加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等综合设计型试验。通过田间调查、实验室鉴定,使学生对作物上发生病虫害种类、发生与作物的关系等情况有一个全面认识,以便制定有效防治方案。同时,掌握病虫害鉴定、调查、统计方法,为其他植物病虫害学习奠定基础。  (二)建立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基地    美国的州立大学针对学生的需要与所在州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教学与科研[2]。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大学为依托的合作农业推广体系,它拥有州推广中心、区域试验站(研究中心)、县推广站三个层次的推广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研与推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我国没有赋予农业院校推广职能。借鉴美国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农业推广体系的经验,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办学。  胶东有许多着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青岛农业大学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建立果蔬生产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家大院和植物医院。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并聘用他们的专家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把实习基地和专家大院作为了解作物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的窗口。把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与就业无缝对接。  (三)推行科研助理制度  以实习基地、专家大院、植物医院为窗口,以当地主要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为研究对象,开展科研活动。学生从大二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师和研究题目,以科研助理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同教师一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三、开展多种竞赛,丰富校园文化  当代 71.4%的大学生以学习知识为己任,68.6%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5]。多年基础教育使学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学习品格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目前就业压力大,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和多掌握实用技能,以适应社会。每年新生入学后结合专业教育,举办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并参与的学生社团形式的昆虫标本采集与制作大赛、昆虫摄影展、植物病害鉴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展示植保专业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学科的创新、创业成果,营造积极向上的知识与科研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明确专业方向。  四、增加选修课,拓宽知识面  大学生除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知识或技能首先是实用性的,其次是扩充性。专业教育是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而做准备的。然而,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职业的不稳定性以及把工作干得更好的巨大压力,使大学生除学好专业外还要多学习实用知识、技能和扩充自己知识面[5]。为此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开设了专业拓展型和实用技术型、提高素养的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  选修课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大致分以下两个层次:一种是限选课,面向有一定植保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以强化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拓宽知识面,增加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做准备,是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和专业拓展型课程。考核侧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另一种是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课,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目的是以了解课程的基本知识为主。  五、编写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强化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涉及果树、蔬菜、烟草、茶叶、种子、花卉、林木等等多种作物病虫害鉴定与防治,教学内容极其广泛。而且,随着近年来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外来品种或物种大量引入,其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为害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因此,应用型植保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应该建设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实习实训时间和内容指导根据当地农业生产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安排。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掌握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防治方法,了解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发生动态,掌握当地优势作物主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胶东有许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果出口基地,对农产品品质要求高、对农药残留要求严格。教材中,在制订病虫害防治计划时,强调农药安全使用规则,保护生产的同时减少农药的残留。注重培养学生生态观、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培养具有植保专业知识、能够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植保专业人才。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平台的建设,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展多种植保技能竞赛,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意识;增加选修课,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充实完善自己,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材的完善,能够更好地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体现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  [2]雷新华,李冬梅,连丽霞.美国赠地学院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9).  [3]张正新,韩明玉,吴万兴等.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农业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4]陆海波,李国杰,肖珂.高等农业院校提高辽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  [5]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儒雅的小杜杜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注重操作技能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截至 2012 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 共计 2236 所,其中高等院校 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 1139 所。对于为数众多的依托地州市一级城市办学的地方院校而言,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旅游人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赵建军,2005) 。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模式&。根据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促进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是首要建设任务。  五邑大学位于珠三角的江门市,是一所由省、市两级政府共管共建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特色培养途径,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化,培养模式系统化,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以&协同培养&为核心思想的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为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人才的质的规定,反映了所要培养人才的性质和特点。明晰培养目标,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工作。而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是: 立足江门、服务珠三角、辐射广东,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现代旅游管理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社会需要和区域旅游发展,能在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外事接待部门等从事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  二、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 秉承开放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协同育人&的基本指导思想全面贯穿于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教学团队等重要环节,构建以&校企协同培养&为基本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 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体系  根据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体系,体现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专业特色,特别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邀请了省内外本专业建设有特色的兄弟院校和江门地区来自不同类型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景区企业) 的专家,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知识、素质、能力的具体标准及实现途径,构建了知识、素质、能力体系,具体如表 1 所示。   (二) 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而优化课程设置则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力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我们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特色&为原则,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培养,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并通过对省内外本专业建设有特色的兄弟院校和江门地区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景区企业) 进行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分析,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体系设置如图 1 所示。&  强调&厚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涵盖了企业运营所涉及的人、财、物、信息等环节,包含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强调&宽口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基本涉及到了不同类型旅游企业(景区企业、旅行社、酒店等) 的经营管理以及旅游活动的各构成要素,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景区管理》,为学生能在不同类型旅游企业中就业或胜任多方面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为了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树立学生的服务观念,提高学生的服务素养,特开设《服务管理》和《旅游服务礼仪》。  强调&重实践&。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特别开设《创业学》、《旅游电子商务》、《导游实务与技巧》、《旅游政策与法规》。同时,《旅游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行社经营管理》均开设了相应的课堂实训。  强调&强特色&。江门是全国着名侨乡,爱国爱乡、扶贫助学是典型的华侨文化精神。五邑大学是几百万海内外华侨助建起来的大学,肩负着五邑几百万海内外乡亲重托,也承担着珠三角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任。作为海外华侨的主要祖籍之地,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而传承侨乡文化是五邑大学人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五邑大学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根植侨乡&,突出侨乡文化特色,同时由于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因此特开设包括《侨乡文化》、《遗产旅游》、《五邑旅游概况》等课程。此外,为满足海外华侨和外国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特开设以外教或具有留学背景的教师作为课程教学主体、包含英语口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的《旅游英语口语》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建设具有带动性和示范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郭力宇,杨尚英,杜忠潮,2009) 。因此,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材、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资源等各类课程资源建设,构筑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的建设力度,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英语口语》、《服务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力争成功建设为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三) 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将与旅游企业合作编写&协同育人应用型教材&,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教材建设,主要包括《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景区管理》、《服务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饭店管理》、《遗产旅游》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充分满足旅游企业的现实需要。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邀请旅游企业人士全面参与到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江门本土化教学案例、学习参考资源、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辅助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  1. 所有专业课的主讲教师与旅游企业人士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教学大纲,尤其是课程知识模块、学时分配、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进行沟通,确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本专业所有教师、旅游企业人士、学生公开,强化对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督。  2. 以教学大纲为根据,旅游企业人士配合课程主讲教师完成包括教学课件、学习参考资料、考试题库与参考答案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人士应审核主讲教师的所有教学资料是否体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思想,并给出修改建议。  3. 逐步与江门优秀的旅游企业合作,编写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本地企业教学案例库。利用旅游企业讲座(论坛) 的平台以及旅游企业人士进课堂的机会,寻找典型的案例素材,由专业课程主讲教师牵头,组织编写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同样对本专业所有教师、旅游企业人士、学生公开。  4. 通过自制与外部购买方式,逐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电子教学辅助视频资源库。自制主要是在本专业内部建立激励与监督机制,促进课程主讲教师与旅游企业人士通过课堂教学、旅游企业家论坛(讲座) 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沟通,拍摄自制教学视频来完成。外部购买是指由课程主讲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提出购买计划和方案,并与旅游企业人士进行沟通,专业负责人根据旅游企业人士反馈意见,审核与批准购买方案。  (四) 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课堂实训、综合实训、企业见习/培训、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和毕业论文&所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强化课堂实训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邀请旅游企业人士参与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课堂实训,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消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实训包括三个方式: 第一,邀请旅游企业人士参与课堂实训学时和实训内容的设计。第二,邀请旅游企业人士结合课程教学,实施课堂模拟实训,包括导游模拟实训、酒店模拟实训、旅行社模拟实训等。第三,专业课教师将优秀旅游企业的相关案例编写成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开展项目式教学。  2. 开展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主要指本专业教师与旅游企业人士共同合作指导学生参与旅游方面的比赛或科技竞赛(如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广东省酒店英语职业大赛、江门市导游大赛、旅游电子商务竞赛等) ,帮助学生完成学生知识整合,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开展企业见习 / 培训  企业见习/培训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对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安排与组织本专业学生在&认识实习&期间(1 周) 到与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考察,以及旅游企业人士交流,或邀请旅行社、酒店、景区企业等旅游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或培训,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4. 开展&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  2014 年开始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正式启动&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学期制&共包括秋季学期(第 1、4、7、10 学期) 、春季学期(第 2、5、8、11 学期) 和夏季学期(第 3、6、9 学期) 。在秋季学期中,第 1 学期共计 20 周,第 4、7、10 学期较其他专业晚 4 周开学,共计 16 周; 在春季学期中,第 2、5、8 学期共计 18 周,第 11 学期共计 16 周; 每个夏季学期共计 6 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兼顾部分实践教学(实训、认识实习、毕业论文等) ,而夏季学期全部用于&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一学年内总教学周数为 40 周。&三学期制&对强化实践教学,具有全面教育培养的教学改革意义,为实现培养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在五邑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进行,集中在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实习过程中,三个夏季学期每个学生轮流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区进行实习; 在每个夏季学期的实习中,采用轮岗的形式,即2 周轮岗 1 次,保证每学期每个学生能在旅游企业中三个主要不同岗位的实习与锻炼。通过不同学期的&纵向&轮流和同一学期的&横向&轮岗,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及同一旅游企业不同岗位对工作职位能力的要求,还能锻炼学生的职业品德,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情况内容具体见表 2 所示。   5. 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毕业论文的形式实行多样化和灵活化,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论文除传统形式外,也可以是反映学生创新能力且与本专业相关的旅游产品设计、旅游项目策划、商业策划、调研报告、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等; 或是以学生进行&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的旅游企业为研究案例,对其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也可以是进行旅游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为旅游企业解决相关问题。  6. 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因此,应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吸引企业资源实现共赢,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江门、珠三角乃至广东省知名旅行社、星级酒店、A 级景区等的联系,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努力建设10 -12 个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以充分满足学生各类实习和就业选择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运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每年 50 人左右的招生规模,考虑&三学期制&的实施,三个夏季学期全部用于&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平均每个实习企业将至多为10 个学生提供实习工作。这种安排是旅游企业可承受的,也有利于教师对实习环节的指导。  7. 建立双导师制  为保证学生实践学习的质量与效果,为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所谓的&双导师&是指为每个学生配备校内与校外两名导师,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各个实践环节。其中,每位本专业授课教师都必须担任校内学习导师,而校外导师则指聘任旅游企业部门(或岗位) 负责人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  (五) 实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合适性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耦合(马勇,魏卫,邓念梅,2005) 。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得当与否则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率与效果,因而改进教学方法也成为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思路就是打破当前单一呆板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革新教学理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场景模拟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实行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如针对《旅游学概论》、《服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以便学生理解和消化,学以致用;如针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导游实务与技巧》、《旅游英语口语》,可采用场景模拟教学,以利于学生能真正掌握应有的技能。  (六)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资队伍质量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决定因素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  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思路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现有师资规模、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等,同时组建旅游企业人士兼职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协同培养的高度复合型教学团队。第一,在现有师资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具有博士学历的优秀青年教师以及内部培养,实现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调整。第二,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分批次选派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骨干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使其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第三,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参加全国性的专业知识培训、专业建设等相关会议,革新教学思想,学习新型教学方法。第四,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邀请旅游企业中具有丰富的从业经历的业内精英、优秀人士开展讲座或培训,实现课堂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第五,制定兼职教师任职标准,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聘请旅游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者或资深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召开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以实现校内教学和行业实际的深入结合。  四、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办学的立足点,体现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因此,应特别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工作,尤其是要根据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企业协同培养&为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将&协同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贯穿于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教学团队等环节,创新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建军. 地方高校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新思维[J]. 旅游学刊,2005,(S1) : 67 -70.  [2] 马勇,魏卫,邓念梅.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估[J]. 旅游学刊,2005,(1) : 64 -66.
&&葵花子的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生的培养已有 30 余年,但是由于其将&理论&置于&实践&之前,又没有对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做出具体要求,故而&这一模式既没有培养出响当当的理论大师,也没有培养出翻译巨匠&[1],因而教育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更具有实践意义的专业硕士培养。自 2007 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ater of Translation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 23 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到今日国家批准的 MTI 专业学位授予高校已达到 159 所,全国 MTI 在校生已超过 2 万人。MTI 专业学位的设置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翻译人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设有 MTI 专业院校数量迅速增加这一现象并不值得乐观。这其中不乏一些为了完善自身学科体系而匆忙申请的学校,也有一些学校为了赶 MTI 招生的热潮,在培养体系并未完善的情况下就开始招生培养,正是这些原因,导致 MTI现阶段的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MTI 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现阶段翻译硕士专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不清&&人才培养方案不妥&&教学方式方法不新&&实践基地不用&&教学管理方法不变&&职业资格证书不接&等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2],导致 MTI 人才就业也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翻译职业知识欠缺[3]、缺乏高端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等问题[4]。  为了解决翻译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众多学者从学校、社会、市场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仲伟合( 2014) 认为培养过程应着重&厘清理念,探索模式,突出实践,顺应市场,打造队伍&。朱波( 2011) 提出翻译硕士教育中导师应该充当多重角色,即&设计者&角色、&诱导者&角色、&研究者&角色以及&管理者&角色。  [5]从行业本身出发,苗菊认为,MTI 教育应紧密联系翻译产业,突出培养职业能力,注重实用性课程的设置。  [6]但上述 MTI 培养模式中的问题都是宏观的,针对的都是人才培养方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鲜有人从翻译专业硕士的视角来研究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相应问题的措施。  二、学生在 MTI 培养模式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 MTI 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笔者对 14 所高校的 MTI 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了 160 份网络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 142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 88. 75%,十四所高校分布于 9 省 12 市,且问卷涉及英语、德语和日语方向的 MTI,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 MTI 的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学习目标不明确。正如上文所述,人才培养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理念不清,其直接影响就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受调查的同学中有一半的同学对 MTI 未来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学校所学知识在未来就业中的作用不清楚,即一方面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另一方面不知道自己学了之后能做什么。虽然 63. 5% 的同学选择翻译硕士专业是出于对专业的喜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同学还是找不到方向和目标。缺乏明确的目标引导,学习就没有规划,学习没有规划势必会降低学习质量,从而影响就业。  其次,缺乏实践。在调查问卷中,认为 MTI 学制太短,学不到东西的同学所占比例为 32. 7%。而在针对 MTI 培养模式的建议中,超过 80%的同学提出需要增加实践。MTI 的学分要求并不少于学术型研究生,所以在前两个学期,甚至是第三个学期,大部分的同学都忙于课程的学习,若是课程上安排的实践量相对较少,就不会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而没有足够的实践,一方面将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背离了专业硕士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初衷。  最后,缺乏职业规划。调查发现,84. 7% 的学校对翻译资格证书没有要求,两年内取得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仅为13. 5% ,而在苗菊( 2010) 所做的统计中,94 条注明相关证书要求的职位信息中有 28 条需要翻译资格证书,其比例高达近 30%。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51. 9%的同学认为其对于找工作有帮助,34. 6% 的同学认为可以反映自己的实力,13. 5% 的同学认为与实践关系不大。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将职业资格证视为自己找工作时的敲门砖,而大多数学校对此又没有明确的要求,这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忽视其重要性,没有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列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之一,直到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在职业规划方面,虽然大部分的同学的工作意向是与专业相关,但是说到具体职位,却很少有同学可以清楚地说出自己究竟是想从事哪种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且由于 MTI 学制一般比较短,学生可能在还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时候就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这也是 MTI 学生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学生、导师以及社会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 一) 学生层面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成为 MTI 学生之初,学生就应该及时做出学习和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努力。一方面,应好好学习理论知识,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或兼职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这样就可以缓解学生所面对的时间、实践不足与市场对人才实践能力要求的矛盾。  2. 专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MTI 学生首先应学会分析翻译市场,对市场上翻译人才的需求进行分类。现在的翻译市场一方面缺乏高端翻译人才,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性翻译人才。鉴于现在很多学校的培养模式不完善,翻译人才的质量很难统一保证。另外,多数翻译人才都是英语专业出身,英语能力较强,但是缺乏专业背景和知识。MTI 学生应了解自身及社会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在整个培养大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关注对人才需求较大的专业,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的资源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在英语之外某一领域的能力,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矿业翻译,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翻译,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翻译等。同时,也可以通过与翻译公司等的合作来很好的把握市场的脉搏,真正实现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成为市场真正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3. 专业内与专业外结合。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广泛涉猎专业内与专业外知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 63. 5%的同学选择翻译硕士专业是出于对专业的喜欢。既然喜欢,学生就应主动去涉猎专业内与专业外的知识。一般的院校在第一年主要是理论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译学理论以及西方的翻译理论都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且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必要的理论储备可以使我们在本地化的过程中保证自己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理论知识不仅限于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尽可能多的涉猎各个专业的知识,以兴趣为导向,慢慢向外扩展。因为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待翻译文本是多种多样的,良好的知识储备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  ( 二) 导师层面  1.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结合。调查结果显示,64. 2% 的学生认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工作是相互配合的,笔者认为,在 MTI 培养过程中,这一点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术与实践进度,并且两位导师可以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这样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2. 教、辅、导相结合。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但是,对于 MTI 学生来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导师们的辅助和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上文中有提到 MTI 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习目标不准确,所以,导师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以及学术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给予辅助,在科研以及求职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学习和就业目标,做好规划。  ( 三) 社会层面  用人单位一方面应完善用人机制,在招聘的时候应该明确自己的人才需求,用人单位的诉求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所以,相对详细和准确的招聘诉求可以帮助在校学生找准方向,让择业学生更好的定位自己。另一方面,应该对 MTI 给予相应的认可。笔者认为,虽然 MTI 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质疑,但是其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市场上的相当一部分翻译人才来自 MTI,社会应该给以 MTI 一定的认可,这样才能激励更多有潜力的人才报考该专业,生源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对于 MTI 的认可能够鞭策人才培养单位完善其培养机制,从而更好地致力于培养翻译人才。  四、结 语  翻译专业在我国经历了近 30 年的发展历程,而翻译硕士从无到有也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学生自身、导师以及社会应充分认识 MTI 教育现状以及其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 MTI 学生自身的努力、导师的指导帮助,社会充分的认可,使 MTI 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学,学有所长,学有所用,MTI 人才培养模式定会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参 考 文 献 】  [1]孔令翠,王慧.&MTI 热&中的冷思考[J]. 外语界,2011( 3) .  [2]仲伟合. 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翻译,2014( 4) .  [3]王建国,彭云. MTI 教育问题与解决建议[J]. 外语界,2012( 4) .  [4]程林华,刘芹,禹一奇. 翻译市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研究&&&以理工科 MTI 为例[J]. 语文学刊,2012( 11) .  [5]朱波. 浅析翻译专业硕士导师的多重角色[J]. 中国翻译,2011( 5) .  [6]苗菊,王少爽. 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 MTI) 教育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 3) .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众多的大型工程项目,如载人航天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及全国实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只要有建设投资,就有工程管理,就需要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我国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工程管理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它涉及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方面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国教育部将工程管理设立五个专业方向:建设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和物业管理专业。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越来越需要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掌握工程实践的全面性复合型人才。各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如何能与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专业设置目标定位不明确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开始设立的,它从最初的只有几所学校到现在已经有400所左右的学校开设这门专业。从各学校专业设置目标定位来看各有特色,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比如,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属于房屋建设业,培养目标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地产方向发展非常好,并且其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技术教学也十分强大。这些高校都有多年办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技术,但是还有一些高校对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的定位比较模糊,对自己学校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多面手,学生样样通,却也样样不精,没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使得一些学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难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由于工程管理是复合型学科,其专业方向跨度大,这就要求设置该专业的学校必须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来满足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最基本要求。可是一些学校没有严格认真的审核自己的办学能力,导致所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格,教学质量差,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具备了办学的基本条件,但是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庞杂,学生们学的多、学的杂,教学的核心课程不明显。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实践课时安排少,所学的知识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力,缺乏真正的专业本领。  (三)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教学很少能与时俱进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缺乏足够的工程管理实践训练、无法及时掌握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突出的缺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目前工程管理教材落后,在书本或者有关的参考书上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案例一般都是编写的案例,是虚设的,或者是许多年前的工程项目案例,学生的实践认识无法与时俱进。  2.由于教育经费与高校的忽视,一些学校的实验室和关于工程的计算机技术设施落后,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与社会需求脱轨。  3.设置的教学实践课程内容选择单一,实践时间短,学生们在实践时一般都是走马观花,无法深刻地认识实践内容,更别说将知识与实践结合了。  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一)明确定位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办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各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工程管理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目标。在共性的管理与技术能力基础上,结合所培养行业的特点,体现自己所擅长的专业方向上。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数据分析得出,那些在各种专业排名较高的院校,一般都是在这一行业的领域内具有成熟的定位目标和权威的知名度,被社会所承认。例如。对于矿产类院校而言,其管理和经济能力培养能力较差,但可以从发挥其矿业方面的优势;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同样其工程技术和建设施工能力培养较差,但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与管理的优势。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为了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各院校要结合社会就业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根据自己的定位目标和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在制定合理的教学体系时,要以课程整体优化作为修订目标,删除重复性多及与定位目标和培养目标不相符的专业课,同时,选择具有突出性和必要性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计划综合性,各个专业课搭配合理性;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培养,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注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律观念、经济管理意识等的培养;优化教学体系的培养模块,在把握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将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同时要建立一整套与之配套的评估、总结、反馈体系。各院校要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专业方向性强和容易为社会认可的人才,就必须重视教学体系与时俱进,注重其动态调整。  (三)合理选择教学用教材  作为复合型学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教材的选择很重要,其中有很多学习教材具有很大重复性,有些教材是前几年出版的,即使有的经过几次改版,其中主要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化,内容有的已经过时。这就需要老师在教材选择上花一番功夫。为了不浪费教学时间,任课老师应将所选的教材集中在一起,删除其中重复部分,尽量选择内容新颖、时效性强、具有前瞻性的教材。同时,教学老师应不断地去学习和发现关于建设工程的新动向、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尝试去编写新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更多的建设施工技术和管理理念方法也不断地出现,这些都是作为21世纪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装配式施工技术和BIM软件的应用。  (四)重视工程管理实验室的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普遍地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样对建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作为一名工程管理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是必须的。各院校应建立工程管理实验室并重视计算机教学。工程管理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作用是利用专业软件和专门的模拟教学系统来模拟工程管理活动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通过仿真实验,熟悉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的计算机教学学会使用基础的软件,如AutoCAD、广联达、鲁班、PKPM和BIM等软件。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应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应用的计算机案例最好是近期工程中的实例。例如,在广联达的教学中,学校可以以一个实际工程为例,在同学们普遍具有识图能力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可以使用软件中的基础命令,再完成整个工程的预算编制、清单编制、投标报价编制等。通过这些仿真实践练习、实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五)重视多种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架起学生学和用的一座桥梁,各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采用隐形课程教学模式。如通过实物演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些都是可以在学校完成的,可以在每学期穿插进行隐性课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线、指导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加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团结集体和自主协作,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的课程的知识和要求的理解和掌握都会有所提高。  3.采用&订单式&教学模式。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订&合同订单&,建立合作关系,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培养要求,制定培养计划,而企业要接受在校学生给予他们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企业实习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毕业时,达到企业需求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会计高端人才试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