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含义是什么时候念

你知道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您获得了什么?--学佛网
&你知道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您获得了什么?
发布:纯净的心&[ &]&& 日期: 8:43:00&&
大家天天念佛,可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当您知道您一声佛号会有如此大的福慧时,您能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为众生、为自己、亲人们诵念这一声圣号吗!!!您知道吗,您的心量大到能容太虚十方诸国众生时,您已经没有必要再担心您自己跟亲人了,您的福德已经恩泽到他们了,听到您佛号的众生都成了您的护法呀!所以您心量要大,因为心包的范围越大,保护您的众生就越多;要精进不辍,因为您付出的越多收获就越大!所以咱们吧念头放出去“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吧,带着大愿力心、大慈悲心为他们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吧,他们都在期待您的这一“无量光、无量寿、无量觉”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1 、念佛的人,功夫从哪里看?从相貌上看,从体质上看。念佛功夫得力,相貌就改变了,身体就强壮了!用什么方法改变的?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改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2 、确实,我们的相貌会随着我们修行的功夫转变。你一天念几万声佛号,每天读几部经,你的心地清净慈悲,没有恶念,你的相貌自然就会变成慈祥,你功夫愈深,相貌也愈好。你这修行功夫骗不了人,一看就晓得。
3 、心地险恶的人,心里都是恶念,相上都有杀气,你一看到,就感到很恐怖,不寒而栗,恨不得赶快远离他!俗话常讲,“相随心转”,这个相是好是坏,是由你自己变的,你是恶心就变恶相,你是好心就变好相。
4 、真正念佛人,他心中没有恶念,他的心地清净慈悲,你坐在他身旁,你会感觉到身心非常舒畅。外国人讲磁场,念佛人的磁场好,确确实实跟一般人不一样! 念佛的十大益处 “阿弥陀佛”,这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长夜里的明灯。念佛人现世获得十种妙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亲口开示的,佛无妄语!1.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看到念佛人都欢喜赞叹,冥冥中加以保护。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这对念佛的人说,不过是现世获得的小利益。对天神说,也是积累功德,双方均有利益。2.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菩萨的任务,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时常分身无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缘。念佛众生和诸佛菩萨有缘,众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称名,是向佛菩萨发出的呼救声。所以古德说:“生死海中,念佛第一”。称名求救是因,菩萨寻声救苦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自然逄凶化吉,离苦得乐,这就是果。古今以来,许多有缘众生,由于遭受厄运苦恼而称名号,由于称念名号而转危为安,也由于获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发愿,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3.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常得诸佛护念:护,保护;念,惦念。《阿弥陀经》说:“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由于诸佛保护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他们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转,直到得着佛的智慧――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照这样说,就算这一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既已种下善根,就不会退转,一定有一天会往生净土,见佛闻法。 阿弥陀佛放光摄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横遍十方,超越空间。佛的光明比太阳的光大千亿倍,太阳的光,一道墙便隔断了。佛的光明无所不照,任何东西也阻隔不了。“阿弥陀”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是佛。也就是“妄去真显”的道理。 4.念佛之人,光明烛(照)身,四十里之遥(远)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圆镜,能照天照地,具有无量光明。但被多生尘垢蒙蔽,晦暗无光。一句佛号,是消除妄念的净化剂,妄念消除,心光显露,身放光明可达四十里之远。这是真实不虚的。《藕益大师文选》记载,安徽桐城县,有甲乙二人,外出经商,后甲病死异乡。乙将他安埋并带回遗物,交给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轻体健,何以突然死去?怀疑乙谋财害命。乙深感委屈,又无法证明。便去甲坟前痛哭,倾诉冤屈。忽然甲的声音附耳说:“你对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的身上,回家去对妻解释清楚。”于是乙便折回。一路上,甲和他对话,和生前一样。不过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一次,乙偶然失脚,几乎跌倒。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这一下,甲用惊恐的声音在远处说:“你怎么放光吓我?”乙听到念佛会放光,又连念几声佛。这一来,甲的声音距他更远,说:“你念佛时,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没法靠拢你身边。请你回去告诉我妻,叫她到坟前来,我会向她解释清楚。”乙便照办。通过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议,便弃商出家,潜心修行。后来成为一位高僧。 1948年,成都杨昌平居士,一天路经成都东门大桥时,脚下踩着石头几乎跌倒,不觉口中念一声“阿弥陀佛”!当夜做一梦,梦中有五个花枝招展的美貌女子,约他同行,他心动了,便伙同一道行至某街某号,她们进去并向他招手。这时有白胡子老人阻挡他说:“你是念佛人不要去。”他仍然拼命往里面钻时,便突然醒了。杨觉得这梦离奇,次日亲往某街某号,向主人询及昨夜梦中情景。主人说:“并无五个美女前来,只是我家昨夜母狗产下了六只狗仔,有五只雌性的花狗,一只雄性的狗出生便死了。杨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心想如果不是念了一声佛,就变狗去了。以此,他更虔心奉佛并常举此事劝人。以上是范隆奕居士(现年89岁,住乐至报国寺念佛安养院)于1996年亲自听杨所说。 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普门品》说:假设在三千大千国土中,到处均有夜叉罗刹,想来害人。听见他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那些恶鬼,连看都不敢看他,更不可能加害了。一切恶龙毒蛇猛兽,也不会加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急走无边方(迅速逃往远方。)”“沅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燃)。念彼观音力,寻声(闻身)自回去(回避)。” 至于毒药,也有明确的开示:“咒沮诸毒药,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别人),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害人终害己)。”以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讲,虽说的是称念观音菩萨名号,其实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5.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五浊恶世的众生,种种厄难苦恼,层出不穷。这里列举水灾、火灾、冤对、强盗、枪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枪炮,都是杀人的凶器。刀箭之灾,包括战祸在内)牢狱以及遭受横祸冤屈而死或枉堕恶道等。其实,灾难远不止此,不过举这些作为代表罢了。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弥陀,自会救护弥陀心中的众生,而使逢凶化吉。如果平时不念佛,到灾难临头时,内心恐慌张惶,六神无主,很难想起念佛。还有,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必须牢记!6.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罪业有形状、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了。所以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妙空师《持名四十八法》说:“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万劫之苦,念佛为要。”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对于过去所杀害的冤命,我们应当至诚恳切地称念佛名,解冤消结,使他们能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善道。自然化仇为恩,转祸为福,无形中消除寻仇报复的恶报。7.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梦境是唯心所现。欲念重的人多淫秽梦,嗔心重的人多恐怖梦。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夜眠安稳,不会做恶梦、邪梦。还有上床后,默持佛名或静听念佛磁带,可以养心安神,既能对治失眠,又可消除恶梦。如在梦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现梦靥时,一称佛名,顿时化为乌有。 老实念佛,绵密用功,妄想逐渐消除,心光逐渐显露。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净空法师语)。水清月自见,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庄严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欢喜心、执著心。这不但无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师说:&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界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著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8.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娑婆众生,身为苦本。一生多在惊恐、怨愤、忧愁、痛苦中度过。只有念佛的人,内心清净,一心念佛,随缘消业,不被境转。内心充满法喜,容貌充实光辉,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长寿,不求自得,这只算是念佛的付产品。念佛的人,诸佛欢喜,龙天拥护,善缘增长,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净空法师说,台湾有位男居士,九十多岁,每天走三万步路,念三万声佛,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腰背挺直。他将来临命终时,必能毫无病苦,安祥往生。 9.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念佛的人,内心清净,和气迎人,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孔子说:“敬人者人恒(常)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敬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尊敬他是结善果。爱护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爱护他是结善果。)种这样的因,结这样的果。受到人们的恭敬、欢喜、礼拜,这是必然的事。 以上九条,都是念佛现生就获得的大利益。那种认为念佛是消极等死的,是临终才得用的说法,不攻自破。10.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临命终时,拥有无上权势的帝王,拥有亿万资财的豪富,和一无所有的叫化子,会完全一样。那时手中的权势和财富,丝毫都帮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这时才能无留恋、无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同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从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顷(顷刻之间),即生我刹(国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不能实现此愿,我誓不成佛。)”这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众生作的保证。还用怀疑么? 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也。但当精进,勿用怀疑! 本文列举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经所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讲的。既然对现生和来世都有利益,那么,无论从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说,一切法门中,没有比念佛法门更重要的了。 但是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不少学佛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许还有怀疑。正如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念佛不专一”一文所说:“我以前在某寺参学,一天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将做盂兰盆会,我以为一定要设斋供众,结果并未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要诵经持咒;结果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两件事,皆出于常情意料之外。可见大德们的思想作法,不同凡响,很值得学习。但是今天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求延寿,便诵《药师经》;为了消罪业,便拜《梁皇忏》;为了救厄难,便念消灾咒;为了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平时念的佛号放在一边,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什么不想一想: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往生的人也寿命无量,何况求人间百年的寿命呢?《观无量寿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眼前的厄难还不能消除吗?《无量寿经》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无边)界”,念佛的人,弥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没有智慧呢?“一句佛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么用呢?”这段重要的开示,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导意义。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小时候看大众电影讲评一部武侠电影时提到里面的和尚念成“阿(拼音a o e 的 a)弥陀佛”是错误的,应该念“那莫阿(aoe的e)弥陀佛”,后来影视剧什么的基本上都读成“婀弥陀佛”,但现在又有很多人说绝对应该读成“阿(aoe的a)弥陀佛”,不过微软拼音是“婀弥陀佛”。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不该会是“啊!弥陀佛”吧:)          小时候看大众电影讲评一部武侠电影时提到里面的和尚念成“阿(拼音a o e 的 a)弥陀佛”是错误的,应该念“那莫阿(aoe的e)弥陀佛”,后来影视剧什么的基本上都读成“婀弥陀佛”,但现在又有很多人说绝对应该读成“阿(aoe的a)弥陀佛”,不过微软拼音是“婀弥陀佛”。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不该会是“啊!弥陀佛”吧:)            小时候看大众电影讲评一部武侠电影时提到里面的和尚念成“阿(拼音a o e 的 a)弥陀佛”是错误的,应该念“那莫阿(aoe的e)弥陀佛”,后来影视剧什么的基本上都读成“婀弥陀佛”,但现在又有很多人说绝对应该读成“阿(aoe的a)弥陀佛”,不过微软拼音是“婀弥陀佛”。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不该会是“啊!弥陀佛”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额  这个  普通话吧  ```````
  没人知道吗?那就苦涩的消灭零回复吧~~~~~~~~~~~~
  na mo e mi tuo fo
  na mo a mi tuo fo  和尚们都是这么念的
    记得一个故事  一个和尚看到一对老夫妇念阿弥陀佛,觉得他们很诚心  但发音不对  就矫正了他们  然后虔诚的感觉就没有了~
      作者:JYrabble 回复日期: 10:42:01 
        记得一个故事    一个和尚看到一对老夫妇念阿弥陀佛,觉得他们很诚心    但发音不对    就矫正了他们    然后虔诚的感觉就没有了~  -------------------  是这样的。佛教是印度传过来的。正确的读法,好像汉字无法表达清楚。又经过演变,各地读法也不同。怎么读都没关系,只要心诚就行
  作者:长翅膀的云朵 回复日期: 19:09:04   
    na mo e mi tuo fo     正解
  那摩 a mi da vo
  见搜狗拼音~  na mo e mi tuo fo    打nan wu a mi tuo fo的话会有矫正的~~
  na mo e mi tuo fo    是这个
  有心就行
  啊是梵音 ! 读啊米托佛 也不错的
  是不是说读a 或者 e 都可以了?现在貌似百姓都读e,学者叫兽都读a。
  作者:amidavo 回复日期: 11:02:00 
    那摩 a mi da vo  =======================================================  刚注意到你的id,是不是原音就是这样?
  大家看看音译
      一、本论的结构      本论是根据《菩提道炬论》所说的&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      说明下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人身无常,二、思惟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      说明&中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惟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说明&上士道&有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行又分四段:总说六度四摄和别说修止观法。      在三士道之前,作为三士道基础的,又有二大段:一、亲近善知识,二、思惟人身难得。      在上士道之后,又说明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亦可进修密乘。      ……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      南无观世音菩萨    推荐西藏伟大上师顶果钦哲法王的书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group/topic/2465128/
覺醒的勇氣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    顶果钦哲法王简介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07.htm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唵嘛呢呗美吽!      
      13、       心无旁骛地专注於修持殊胜的佛法,       听瑞的人们啊,       它将在死亡之后引导你。              正盛之青春年华赐予我们健康和力量,热切地想要享受人生。我们怀著不灭的热忱,竭尽所能地来增加财富与权势。对一些人来说,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时意味著要损害他人的利益。然而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将了悟,所有占据我们心神的事物,是多么虚荣无益。唉,但是到了那个时候,要回头已经太迟了。       至美的事物从未能够诱惑死亡,至钜的财富无法贿赂它,至大的力量或权势无法迫使死亡等待片刻。一国之君也必须遵循它的召唤。它将卸除将军的武装,即使他拥有一个威力强大的军械库。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在一生中所获得的灵修觉受,是唯一的助力。       赶快!让我们在老迈夺走体能与智力之前修行。让我们背弃凡俗生活的迷惑与幼稚散乱,全心修持佛法。那么在死亡时,就会如无与伦比的冈波巴大师所说的:“最好的情况是,我们将了悟究竟本质,即法身。中等的情况是,我们肯定将投生净土,充满喜乐,如同孩子回归家园。最差的情况是,我们将了无悔恨,因为我们已遇见上师,并如实地修持他们给予的法教。”让我们从此时此该开始准备,在死亡的时刻,我们所领受的法教将能够派上用场。         —— 第13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14、       因果业报的真理必然使行为结出果实,       听瑞的人们啊,       避免所有负面与邪恶的行为。              假若死亡只是意味著,我们将如水被干涸的地面吸收,或如熄灭之火焰般消失,那么我们可以不去在意死亡。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死亡之时,我们舍弃了肉身,却保留了心识:这个心识在死亡与投生之间的过渡状态中--称为中阴--游走。           在中阴状态下,我们没有有形的身体,无法如常地使用五种感官。我们被迫脱离父母和朋友的陪伴,如同一根从一团奶油中抽出的毛发。尽管如此,有一件事物却如影随形: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如果恶行较多,我们将无法逃脱轮回下三道的痛苦。相反地,如果善行较多,我们将投生上三道,继续朝解脱迈进。当我们的心在中阴多变的体验里游走的时候,我们既无法选择去做有利於自己的事,也无法从从容容地决定要走哪一个方向。我们没有出路。如同风中的羽毛,我们受到自身业力的迫使,被死亡的士兵拖著走。我们没有暂时喘息的片刻,好让自己振作起来。我们无法随意停留或离去。我们的心神被抛过来丢过去, 不听我们使唤。       要了解并相信因果法则主宰宇宙和一切众生,这一点是重要的。密勒日巴尊者说,如果他能够全心奉献於佛法,并在一个生世中获得证悟,乃是他确信业之法则的缘故。每一个行为无可避免地都会有一个结果。我们行善或行恶的痕迹,留存於心识的下层。要消除恶行的痕迹只有两个方法:一是经受恶业所带来的自然后果--痛苦,二是在可怕的业果出现之前,有适当的对治解药来清净恶业。       当上师告诉我们,所有的善行和恶行具有不可避免的后果的时候,我们听得清楚明白,但不是真正相信他的话。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我们就不敢犯下最微小的恶行,反而会大大地著重於从事所有的善行,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善行。难道一个人会去管金块有多小而不珍视它吗。         —— 第14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五毒——瞋、慢、贪、嫉、疑          证悟圆满之见,即完全从五毒中解脱出来。是五毒的烦恼让我们深陷于轮回,当五毒消失时,五种相应的智慧当即显现。          瞋         50、      毋随瞋恚境影观瞋心,      瞋心现起自解即明空;      明空不外大圆镜智乎,      瞋恚自解脱中诵嘛呢。          轮回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我们用五官来认知周遭一切,种种喜爱或厌恶的感受在心中生起,由这些感受产生了轮回。单是对事物的认知,并非造成我们在轮回中徘徊的原因,而是我们对这些认知的反应及加诸其上的解释,使轮回不停流转。密咒乘的不共特征是:与其让轮回以这处方式继续下去,不如让我们养成一切现象是智慧清净化现的认知。      当我对某人起瞋心时,你的瞋恨或怒气并非与生俱来地存在于这个身上,而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心中。当你一瞥见他,你的念头便全落在他过去曾伤害你、未来可能会伤害你或现在正在伤害你的种种想法上;连一听到他的名字都让你生气。如果你紧抓住这些念头不放,怒气就会爆发出来。那时你会有一股无法抵御的冲动,要捡起一块石头丢他,或抓住某样东西打他,心理想著:“我真想杀了他!”        愤怒似乎非常强导悍,但它是从哪得到力量,可以如此轻易地压倒你呢?是甘种外在力量,有手有脚、有武器和盔甲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是在你体内的某个地方吗?如果这样,那它在啊里?你可以在大脑、心脏、骨头或身上其他部位找到它吗?虽在不可能找出它的所在位置,愤怒却彷佛非常坚实在存在著,一种强烈的黏附令你的心冻结成固态,带给你和他人极大的痛苦。犹如支朵般毫无实体,不能支撑你的重理或当做衣服穿,却能使整个天空变暗,庶住太阳。所以同样的,念头会障蔽觉性的本然光辉。藉著了悟空——心的清澄本性,便能回复自由的本切状态。如果你了知愤怒的本性是空,愤怒就失去其一切伤害力而转成“大圆镜智”。但如果你不能了知愤怒的本性,任它脱缰恣行,这就无异于地狱寒热折磨的根源。      人们老是认为击溃毁灭敌人是一种积极的成就,但毫无疑问地,这并不是佛法的观点。当怒气爆发时,不要追著它,转而注视愤怒的本性。它只是心的空界中一个虚有的捏造。无数世以来,你被自己的瞋恨所奴役,困积了数不尽的恶业。从现在开始,请更加谨慎。记住,愤怒是一切地狱痛苦滋生的种子。根除愤怒,就不再有地狱道。因此,你瞋恨的真正目标应是瞋恨本身,而非所谓的怨敌。      如果你不追寻愤怒的感受,如果你不用愤怒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如果你的愤怒能解脱回到其真正本性,那便是“大圆镜智”。在此镜中,他人皆是自身的映照。纵有愤怒的念头曾在观世音菩萨心中生起,也只会使他的智慧更加灿亮。再者,当你清楚了解愤怒不可能天生存在于外在事物之上,且内在愤怒之心也非任何有形存在,你将油生一股遍及所有众生的悲心,特别是对那些饱受愤怒之火折磨的众生。      很久以前,在佛陀前生中有一世,他是一位示现蛇身的菩萨。一些残忍的小孩抓到他,把他折磨至死。如果他愿意的话,只消看一眼就可以摧毁他们,但因他心中了无半点愤怒而不可能那样做。相反地,他祈请藉由杀他的因缘,使他们能在未来成为他的弟子,让他带领他们直至证悟成佛,这个勇气与忍辱的示范,是他完全了悟空性与慈悲的结果。      愤怒是解脱的致命大敌,因为刹那的愤怒能毁掉累劫以来积聚的善业。所以,消除愤怒是菩萨的主要目标之一。努力持守忍辱戒。持诵六字大明咒。正如所谓:“没有比愤怒更大的错误,也没有比忍辱列大的戒律。”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慢 (骄慢)             51、      毋执骄慢境影观执心,      执心现起自解即本空;      本空不外平等性智乎,      骄慢自解脱中诵嘛呢。          一旦我们得到某种令人称赞的特质,如某些特质知识或技术,立刻生起的骄慢心会损坏任何可能出现的积极意义。我们被贡高我慢所压制,被自己的美丽、知识、博学及权力所迷惑,完全无视于伟大上师们所拥有的真诚完美功德。事实上,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迷失在轮回的染污中,虽然偶尔在些美德,但肯定远逊于多数的过失。相较于那些圣者的无量善行,我们的功德只不过是一小点面粉屑而已。实际上,我们会将善引以为傲,常是为了文过饰非。      所以,不管你具有某种有限、不稳定的才华,绝无现由为之骄傲。谚语说得好:“就像山峰上永远地法聚水,在骄傲垢峭壁上也永远无法凝聚真正的价值。”骄慢会阻止你开展虔诚心、智慧和悲心;它阻断了来自上师的加持,妨碍道上的一切进步。所以,避免骄慢的危险,诚实地自我反省是很得要的。      如果你仔细分析骄慢,会发现任何你感到骄慢的东西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拜你的执取之心所赐。如果你一直坚持谦虚的态度,让你的心保持谦逊,骄慢会像晨雾一样消逝。离于骄慢紧攫之心,能一直住于观世音菩萨的“平等性智”中。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贪          52、      毋耽贪欲境影观贪心,      贪心现起自解即乐空;      乐空不外妙观察智乎,      贪欲自解脱中诵嘛呢。          无论你期望从父母、孩子、朋友、财富或财产中得到什么样的快乐,它们永远都无法持久;如果生前不曾失去,最后死亡也会夺走一切。对他们执著是无用的。      当你死时,无论你曾经如何受人称赞、多么有钱有势,都派不上用场。你将徘徊在死亡与投生之间的中阴阶段,伴随你的只有善、恶业。积聚金钱和财产,然后保护、增加它们,是件永无止境、令人沮丧的事。      看到黄金和钻石会让我们著迷,马上就被想拥有它们的强烈欲望所征服。即使我们打算购买如此昂贵漂亮的东西,但我们的执著心却不会结束,只会增长。我们可能会担心失去我们所得到的珍贵珠宝,而把它们全放在保险箱进而,甚至不敢拿出来穿戴。在一生的需索之后,我们在中阴阶段的经历只会是极端的恐惧和惊慌。      从事商业、农作或任何行业,其利润来自他人的损失者,必招致更多恶业。我们对于所拥有的永不满足,总是试图得到更多想要的,无数世以来,我们把所有精力都耗在这上面。完全舍弃贪欲,学习如何满足于路够维生的衣食,不是更好吗?      如果你决心修行,心无罣碍地持诵六字大明咒,你会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追求愈来愈少执学,不再浪费生命。欲望和执著将消融于其本性之中,此即观世音菩萨的“妙观察智”。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嫉          53、      毋逐嫉妨境影观伺心,      寻伺现起自解即意空;      意空不外成所作智乎,      嫉妒自解脱中诵嘛呢。          一般人对任何与他成就相当,或比他高的人都会心生嫉妒。嫉妒不是原本就存在于你所嫉妒的对象上,只是心的捏造。每当嫉妒的念头生起时,只要了知它为何,并全心地随喜别人较优异的成就即可。      一旦你任由妒心增长,它们便会过度膨胀。提婆达多(Devadatta)嫉妒其侄乔达摩(Gautama)(注释:即释迦牟尼。)的故事即是一例。乔达摩成佛后,提婆达多仍一再以各种恶行来与他竞逐。他的嫉妒行为多到最后大地在他脚下裂开,使他堕入地狱之火。在那儿经历了可怕的折磨后,他后悔哭泣道:“自我心深处,我皈依你,乔达摩!”虽然在后来的某一世,他会转生为缘觉行者,但在那一世里,连佛也救不了他。因此,嫉妒是非常严重的过失,绝不要任它摆布。      对于他人的成就,你心理只有极大的欣喜。例如,随喜某人对三宝的广大供养,你将积聚与那个人的同等的功德。与其沈醉于自己的成就,成为嫉妒的囊中物,不如随喜他人难以估算的善行,特别是圣者的行为。这便是“成所作智。”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痴          54、      毋附愚痴对境观痴心,      妄念现起自解即觉空;      觉空不外法界体性智。      愚痴自解脱中诵嘛呢。      在这里,痴是指我们对自己本俱佛性的无明。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就像手中握有一颗珍贵宝石的乞丐,却不知其价值而将它丢弃一样无知。由于无明,我们被念头奴役而不能分辨对错。由于无明,我们昧于因果法则,并拒绝相信每个行为皆有其后果。由于无明,我们不能接受有前世与来生。由于无明,我们对祈请三宝的善果没有信心。由于无明,我们不能了知佛法的真谛。无明是八万四千烦恼的根本,只要我们不能明白一切事物的真正本性是空,便坚信事物真实存在,即是一切妄念和恶念的根源。      无论如何,无明不会像地论著洞窟般永久黑暗,如其他任何现象,它只会由空性中产生,而没有真实的存在。一旦你了知无明之宽人性的本性,无明就转为“法界体性智”,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心——佛性——如来的本质,存在于一切众生身上。如同佛陀所开示的,缘于无明,使我们相信妄念而不识自身本性。      藉著确立无明之空性,了知无明的蠢与迷惑自身即为法界本身。然后,安住在此觉受中,修持见、修、行,此即观世音菩萨的心髓。      无论何时,当五毒相关的念头和烦恼生起时,与其让自己被它们带著走,不如去注视它们的本性;最后,你将了悟五毒即五智,即不受染污之心的自然状态。那时,念头一生起便立即解脱,你将永远不会失去明觉——胜义的观世音菩萨。      胜义的观世音菩萨无非空性,但在世俗层面上,观世音有无数的形相以符应众生的需求。这一切的化现,各种名号、形相及颜色,皆是他智慧的示现,是慈悲与空性创造力的展现。尤其观世音菩萨化现出五种主要形相,来对应五蕴和轮回中的五道(注释:五道:在此文中,通常将轮回分成的六道改为五道,把天与阿修罗合为同一道。)。下面的五个原偈,便解释轮化五蕴为观世音菩萨的五相(注释:观世音菩萨的五相:尊圣天王、不空羂索、浚断轮回、大悲调伏众生及调御丈夫海,分别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清净相。)。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南无观世音菩萨    推荐西藏伟大上师顶果钦哲法王的书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group/topic/2465128/
覺醒的勇氣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    顶果钦哲法王简介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07.htm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唵嘛呢呗美吽!      
    顶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本论的结构      本论是根据《菩提道炬论》所说的&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      说明下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人身无常,二、思惟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      说明&中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惟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说明&上士道&有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行又分四段:总说六度四摄和别说修止观法。      在三士道之前,作为三士道基础的,又有二大段:一、亲近善知识,二、思惟人身难得。      在上士道之后,又说明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亦可进修密乘。      ……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唵嘛呢呗美吽!  
  发菩提心      一、本论的结构    ……     说明&上士道&有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行又分四段:总说六度四摄和别说修  止观法。    ……    二、本论的主要内容    ……    二、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作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修菩提心的次第,本论说有两种:一、是金洲大师傅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是静天论师的自他相与的教授。这两派教授,都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惟一切有情,都被我执烦恼所缚,善恶有漏业所漂,长期沉溺生死大海,为众苦所逼恼,深发大慈悲心。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能牺牲自己的一切安乐,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就是发起了大菩提心,由此进修六度四摄,经三阿僧祗劫,圆满福智资粮,才能证得三身四智无量功德庄严的大菩提果。    ……    三、本论的特点    ……    一、修菩提心法 修菩提心法有多种,如瑜伽师地论说的&四因&、&四缘&、&四立&等,都是指已种大乘善根的人说,才能由&见佛&、&闻法&,&见众生受苦&或&因自身受苦&,便能引发大菩提心。若一般有情,未种善根,必须依教渐修,才能发起。发菩提心的教授,过去诸大论师,有时因机对境,略说数语,多不全面。本论将阿底峡尊者所传各种教授,分为二类。其一、从金洲大师传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知母(思惟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二)念思(思惟一切有情于我有恩),(三)报恩  (思惟当报一切有情恩),(四)悦意慈(见一切有情犹如爱子生欢喜心),(五)大悲(思惟一切有情于生死中受无量苦,我当如何令其得离此苦),(六)增上益乐(恒常思惟自己应该担负令诸有情离  苦得乐的重大责任),(七)菩提心(须具两种欲乐: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欲成无上菩提。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  提心,一定要具备&为利众生&和&愿成佛&的两重意义)。从知母到增上意乐,都是修利他心的方法;已发起增上意乐,知道惟有成佛才能究竟利他,为利他而进求无上菩提,才是菩提心。在修知母以前,还  须先修&平等舍心&为基础,才能于一切怨、亲、中庸(非怨非亲)的有情,都容易修起&知母&等心。其二,静天菩萨入行论中所说的&自他相换法&,就是把贪着自利、不顾利他的心,对换过来,自他易地而  居,爱他如自,能牺牲自利,成就利他。此法:先思惟修自他换的功德,和不修的过失(如由利他故成佛,由唯自利故只是凡夫等)。思惟自他相换的心,定能修起(譬如父母精血,本非自身,由往昔习气,  也能起我执)。应对治二种障:觉自他二身各不相关,应思惟自他是相对安立的,如在此山时觉彼山是彼山,到彼山时觉彼山是此山,不比青就是青,黄就是黄,绝对不同。觉他人痛苦,无损于我,不须顾  虑,当观自他相依而存,犹如手足,足痛虽无损于手,但并不因此手就不治足的病。正修:思惟凡夫无始以来由爱执我所生过患,令我爱执未生不生,已生者断,制不再起。再进思惟诸佛菩萨由爱他所生一  切功德利益,令爱他心未生者生,生已增长,安住不退。最后乃至出息入息,都修与有情乐,拔有情苦。这是利根众生修菩提心的简捷方法(修自他相换之前,也须先修平等舍心)。    像这样完备具体的修菩提心的方法,是以前诸西藏语录的教授所没有的。    ……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发菩提心      了知信心与皈依的重要性之后,现在我们进入大乘的精髓所在:证悟的思惟。         25、    大乘道之根基菩提心;    唯此圣念诸佛所行道。    菩提心之善道永不离,    大悲为利众生诵嘛呢。      “证悟的思惟”,在梵文中心菩提心(bodhichitta)这个字来表示,意指为一切众生而证悟成佛的愿心。菩提心可分为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认知众生皆本俱佛性,但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现象之本性空的人才能领会。因为这不易完全了解,我们通常从比较不难的世俗菩提心开始修起。    世俗菩提心也分成两部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前者是发愿为一切众生而证悟,后者是透过六度的修行来实践此愿望。换言之,愿菩提心是目标的确认,而行菩提心则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大乘佛法的关键是无论轮回有多长久,愿、行两种菩提心都是了一切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    一个人要如何生起愿菩提心?如何生起这种悲悯众生的感受,以激发为了众生而证悟的愿望?首无,把观世音菩萨当做你决心为了利他而证悟的见证人。其次,试著克服只想帮助你所亲近者,拒绝你不喜欢者需求的态度。当你认知在过去多生累世中,每个众生无一例外地至少有一世曾是你的母亲和父亲,这件事就有可能做到。任何众生,即使是最小的昆虫,也都只想快乐,不想受苦,但他们不知道痛苦源自于恶行,而快乐是由善心所生。当你想到所有众生无望地沈沦在痛苦中,犹如盲人迷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不由得会对他们生出极大的悲心。    为了进一步发展这种悲心,想像你处在地狱道中,突然间你看到父母被死神净罗的使者拖著走;残忍地鞭打他们;用尖锐的武器砍杀他们;用熔铜灼烫他们;并把他们放在炽热通红的铁皮下压碎。看著他们那恐怖的剧苦,难道你不会发现强大的悲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冲去拯救他们吗?当这种强大的悲感清楚生起时,沈思一下,你亲爱的父母只是广大无量众生中的两上人,为何其他无量众生不值得你也生出悲心?了知没有理由不这么做,就试著逐渐扩展悲心,先是对你最亲密的朋友和亲人,再对你认识的每个人,然后是整个国家、全地球,到最后对轮回三界中的无量众生。只有当悲心真正达到如此广大的程度时,才能称做真正的悲心。    所有众生都希望离若得乐。自己与其他众生最大的不同在于数量——我只有一个,其他众生却是无数。所以,自己的苦乐与其他无数众生苦乐与否,此即菩提心的基础。我们应希望别人的快乐甚于自己,尤应希望我们认为是敌人及对我们不好的人也能快乐。否则悲心又有何用?    对一切众生有悲心是个起点。然后,你必须能把你的希望和愿力付诸行动。但如同阿底峡尊者所说的:“以发心为准。”如果你的心时常充满利他的动机,那么不论你外在行为看似如何,行菩提心自会照管好自己。如果你能保持愿菩提心,不仅永远不会偏离正道,在修行道上也绝对会不断进步。当你的身、语、意完全浸润在帮助一切众生的祈愿时,当你以圆满佛果为自利利他的目标时,那么即便是持诵一次嘛呢咒或做一个大礼拜等思细微的行为,都将迅速确切地实现你的目标。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精髓,是菩萨六度的咒语形式。当你持诵此咒时,六波罗密多地自然生起,行菩提心也是同时达成。    据说那些在轮回的牢狱中受苦的众生发起菩提心时,他们立刻被诸佛视为儿女,受到人、天的赞叹。他们整个生命有了新的意义,全归功于如珍宝般菩提心的无限力量。菩提心是佛陀八万四千法门教授的精华,非常简单,易懂易学,对初学者来说亦是如此。    胜义菩提心是空性与不造作慈悲心的合一。它是质相诉法尔本性,超越一切概念与智力的所及,由此生起任运、无缘的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    当你的修行有所进展时,这两种菩提心将相互增上。即使只是对究竟心性的一瞥,也将给予你修行世俗菩提心的正确见解;反过来,对世俗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扩展你对胜义菩提心的了悟。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发菩提心      39、       六道众生都曾如父母般爱护你,     听瑞的人们啊,     对他们生起爱与慈悲。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然而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只和少数众生有所关系。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总是喜爱一些人,厌恶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这种对其他众生存有的偏颇和有限的见解,持续使我们生起执著和嗔恨,因而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如果我们能一瞥过去无尽的生生世世,我们将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而且不只是一次,他们曾是我们许多生世的父母。为了回报他们的爱与大慈。我们应该像证悟者一般,对所有众生生起爱与慈悲。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生起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不遗弃任何一个众生。发起这个誓愿所累积的功德,和这个誓愿所涵盖的众生数量成正比。因此希望救度无数众生的愿望,将能产生无量功德。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达成这个愿望的基础。如同佛陀对波斯匿王(King Prasanjit)所说的:“喔,伟大的国王,你的事业是如此的广大无量。无论你是在行、住、坐、卧,愿你所有的行为、法规和判断都受到善心的启发。如此一来,你将为你的臣民带来无限的利益,并为自己累积无量功德。”     “心地善良”是什么?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证明。然而,父母只不过是无量众生里面的两个众生。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众生--不只是我们的朋友,也包括敌人和陌生人--当做我们的父母,并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个你最敌视的人,并视他为你心中最亲爱的人。如果你对某一个亲近的人生起贪爱之心,那么把他视为一个梦中遇到的人,一个缺乏任何真实存在的幻象。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地利益他人来展现。然而,什么是利益他人?毫无疑问的,布施食物、衣服、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现,但这种仁慈仍然有限。我们应该努力用一种无限的方法来利益众生,而佛法则是唯一的途径。     我们应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众生,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举例来说, 我们可以在蚁冢、养鱼塘或鸟禽养殖场念诵诸佛菩萨的名号,心中生起慈悲,并祈愿:“愿这些动物不再投生轮回恶趣之中。”诸如此类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行为有很多很多。当你持续受到利益众生的动机的激励,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证悟的愿望--将在你心中渐渐开展。     我们不能用表象来评判行为。行为的价值取决於内在的态度。惊人的利他行为可能出自於自我本位的动机--例如期望被人感谢,在来世享受业果--完全和心地善良无关。如此的动机贬损了行为的功德。记住,誓愿带领一切众生解脱的爱与慈悲,乃大乘之正道。     菩提心有两个层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将随著时间慢慢地在心中成熟。相对菩提心则是根植於爱与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为。深刻地修持相对菩提心一段长时间之后,这种修持将自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显现。     彻底了悟空性的菩萨成佛之后,他展现的悲心不会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头。他不会想:“这个众生向我祈求,我必须帮助他。”或“这个众生没有祈愿。”他的慈悲和空性是无所不在且含摄一切的。如此这般的慈悲是离於偏爱分别、执著或嗔恨的。它如同太阳,平等地映照在每一个水面之上,无论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浊。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辉,离於概念,超越形述。     这是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能够如此无边无际的原因。如果你了解这一点,你将明白,即便是吹拂一个发烧病人脸庞的凉爽微风,也都是诸佛的加持和慈悲。     —— 第39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南无观世音菩萨    推荐西藏伟大上师顶果钦哲法王的书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group/topic/2465128/
覺醒的勇氣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广告已删。请勿发淘宝链接或引用广告内容以免被误杀~-- 满室桂花香-- 操作时间: 15:55:19 --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净 业          在培养出菩提心的正确心态度后,我们需要清除任何在成佛道上前进的可能障碍:             26、      无始至今徘徊轮回中,      凡诸所作罪业致轮回。      自心发露忏悔诸罪愆,      圆满四力持诵嘛呢咒。          从过去累生一直到现在,我们以撒谎、行骗、偷盗、破坏、侮辱、杀害及其他各种恶行,已经无数次地害了其他众生。这些累积的恶业使我们深陷轮回,并成为现前在修行道上的主要障碍。它形成二障,横阻在我们与佛性的体悟之间:即所谓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然而,我们的处境并非全然无望。如噶当派大师常说的:“恶业唯一的好处就是它能被清净。”恶行是有为法,必属无常。因此正如佛陀所说,没有任何过失严重到无法被四力清净。      四力即是用来有效清净所有恶力的方法。第一力是“依止力”(the power of support)。这里所说的依止,是指我们向其承认及忏悔过失的人或本尊,因此他们成为我们净业的助缘。在此依止的是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智慧的显现。在其他的修法里,依止的可能是金刚萨埵(Vajrasattva)、三十五佛(Thirty-Five Buddhas of Confession)或大日如来(Buddha Variochana)。单是这些佛名号的音声,就足以使一切众生自恶趣中解脱;但能履行这种能力的许多本尊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是净业的助缘精髓。               第二力“悔力”(the power of regret)。        ……  
   ……             第二力“悔力”(the power of regret)。当我们了解在轮回的多次投生,直到现在所经历的一切痛苦皆缘于自身的恶行时——包括现世报的五无间罪(注释:五无间罪: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分裂僧团、出佛身血。“无间”指这些罪的果报,是在死后不经中阴历程而立刻堕入地狱中。)、十恶业(注释:十恶业:三身恶(杀、盗、淫);四语恶(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三意恶(贪、瞋、痴)。和十善业相反。)及违犯三乘戒律(注释:三乘戒律:小乘是别解脱戒或皈依戒;大乘为菩萨戒;金刚乘则为三昧戒。)等,懊悔之心自会生起。我们都曾在过无数世的生命,如果你把曾有过的肉身堆聚在一处,仅计算过去曾是昆虫的躯壳数,所堆成的山头将高过须弥山。如果你收集过去世里因悲伤痛苦所流下的泪水,所形成的海将比专世上任何海洋来得大。诸如此类的比喻都可以在《正法念处经》(Sublime Dharma of Clear Rec-ollection)(注释:《正当念处经》或《妙法圣念经》:详细解释业果之佛经。在此经中,解释此经名是“抉择种种(行为、言语及念头)适切与否,并使人保持正念专注于此抉择上。”。)里找得到。无尽轮世里的一切痛苦,纯粹是自身有害行为——例如妄语或杀生的结果。只要你仍不明白自己所行招致的后果,举止就会像个疯子般继续下去。一旦你清楚了解过去的恶行是如何你在轮回的无尽痛苦中流转不止,你一定会对曾经犯下的恶行深感悔恨,再也不想重蹈覆辙。怀著深切真诚的懊悔,你应毫无隐瞒地忏悔一切过失。      但仅有懊是不够的;过去的恶行仍然必须净除。这能藉第三力“对治力”(the power of antidote)完成。身、语、意所犯的一切恶行,必须以其对治来抵消:即身、语、意的善行。付论实行时,在身方面要做大礼拜、以绕行来礼敬圣地、服务他人及献身佛法;在语方面要持诵嘛呢咒;在意方面要思惟,若非观世音菩萨悲心的普照,你将在轮回中愈发沈沦,故一心虔敬地向观世音菩萨祈请,以遣除所有障碍与恶业。为了回应你真切的祈请,要观想从观世音菩萨身上流下智慧甘露,自头顶灌入,充满你及一切众生的身体,涤除所有障碍、恶行及恶业,丝毫不存;你的身体变得十分纯净,如水晶般剔透。观世音菩萨灿烂微笑地说道:“高贵的孩子啊,你的一切过失都清净了。”他化光融入于你。感受观世音菩萨的心与你的心合而为一,在这种超越任何意念的明空境界中安住半晌。      第四力是“决断力”(the power of resolve),下定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绝不再重蹈那些有害的行为。截至目前为止,你可能一直昧于恶行将导致痛苦的事实真相,但从今以后,你再也没有藉口不改变你的行为方式了,也不能认为既然恶行可以轻易净除,犯再多也无所谓。你必须从内心深处痛下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绝不做出任何违背佛法的行为。这需要恒常的正念与精进。第四力也包括决心清净你的身、语、意,和观世音菩萨一样。持诵六字大明咒时,你的恶业和障碍会消失,证悟境界里一切本个的功德也将如拨云日般开始显耀。                    ——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六道轮回是一场梦(却不是胡编的,尤其有中阴阶段),上三道姑且算做好梦,下三道是噩梦,我们都在梦中。宗教的书教咱们怎么觉醒吧,需要勇气!    --------------------    南无观世音菩萨    推荐西藏伟大上师顶果钦哲法王的书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index/article/show.asp?id=7281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group/topic/2465128/
覺醒的勇氣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成佛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但事实上,心的本质--空性,即是“法身”。心的自然显现--明晰,即是“报身”。从心所散发出来的遍在慈悲,即是“化身”。这三身的合一,即是“自性身”这佛之四身或四个面向一直存在於你的心中。 ——  《修行百颂》        ---------------        54、      不可分割的四身,皆圆满成就於你的心中,      听瑞的人们啊,      这样的成果是超越所有的希望和疑虑的。          成佛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但事实上,心的本质--空性,即是“法身”。心的自然显现--明晰,即是“报身”。从心所散发出来的遍在慈悲,即是“化身”。这三身的合一,即是“自性身”这佛之四身或四个面向一直存在於你的心中。只因为你不知道它们就在那里,所以你认为它们是遥不可及的外在事物。      “我的禅修做得正确吗?”你不安地纳闷,“我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些进步?我绝对无法证得等同於我的上师的果位。”你被希望和恐惧折磨,你的心从来无法获得平静。      随著你的情绪起伏,你在某一天密集地修行,隔天则什么也不做。当你获得心灵的平静而产生愉悦的觉受时,你执著於这样的觉受。但是当你无法减缓如洪水般的念头时,你则想要放弃禅修。这不是从事禅修的方法。      无论你发现自己处於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你都要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修行,观察念头的活动,并追随念头回到它们的来处。你不能期望从一开始,就能够日日夜夜保持专注。      当你开始观修心的本质的时候,每座的修持时间最好短暂且次数频繁。如果你坚持不懈地修行,你将日益认清并了悟心的本质,而这样的了悟也将变得愈来愈稳固坚定。到了那个时候,念头将失去扰乱你和奴役你的力量。        —— 第54            /index/article/show.asp?id=7281        《修行百颂》——在俗世修行的101个忠告 顶果钦哲法王/释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唵嘛呢呗美吽!
   87、     万一你从身处之地失足,     听瑞的人们啊,     将很难再获人身。          如果一个沿著断崖绝壁边缘易滑岩石攀爬的登山者一时失足,可能会要了他的性命。然而,在你的整个人生当中,你一直沿著恶趣的深渊铤而走险,你所面临的风险远比任何登山者来得巨大。一旦你落入恶趣的深渊,你几乎无法爬上通往人道的幸运斜坡。修持佛法是唯一可以让你安全横越恶趣的事物。         88、     佛陀的法教如同穿透云层的耀眼阳光,     听瑞的人们啊,     此时是佛法之阳光显现的唯一时刻。          佛陀的法教不是永恒可得的。某个时代所有众生的功德减损时,佛陀的法教也会堕落衰退。事实上,我们此刻正生活在如此黑暗时期的边缘;在这个时期--也就是五浊恶世之中,佛法之阳即将落入西山。然而,佛法之阳仍然不时闪耀,如同黄昏的太阳光芒穿透云层之间的缝隙一般--而这些云层露出缝隙、稍纵即逝的时刻,是我们能够看到阳光的唯一机会。一旦夜幕降临,即开启了黑暗时代。在这个时代之中,我们甚至连三宝的名号都无法听闻。     因此,遵循和修持佛法,不是一件能够等到你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就绪才去做的事情。如果你仍然在轮回的迷惑中游荡,乃是因为你在过去世没有遇见佛陀的法教,或因为你忽视佛陀的法教。但是,如果你现在能够开始走上修行的道路,得遇佛法的幸运将支持你在修道之路上精益求精。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index/article/show.asp?id=7281
    101、       我自己曾经专一地修行,       听瑞的人们啊,       你们也应该以我为榜样。              帕当巴·桑杰舍弃了所有世俗的活动,证得了金刚乘共与不共的成就。他了悟心的究竟本质,利益无数众生。他超越了一切的散漫和迷妄。《修行百颂》是他内在证悟的展现。如果你正在追寻心灵的转化,那么以过去证悟者的生平做为你的模范。如果你以帕当巴·桑杰为榜样,那么毫无疑问的,你也能够证得他的证量。它完全取决於你的努力。愿你的心充满那样的热望。       帕当巴·桑杰对听瑞乡人宣说的心灵证言--《修行百颂》,於此圆满。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index/article/show.asp?id=7281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唵嘛呢呗美吽!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目录〗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唵嘛呢呗美吽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1 [推荐序]    一剂起死回生的灵药     2 [中文版序]/雪谦冉江仁波切    藏传佛教宁玛巴传承     3 [中文版序]/赖声川    体验顶果钦哲法王的慈悲智慧     4 英文版致谢     5 [英文版序]    导读:走进钦哲仁波切的智慧传承     6 [原颂作者简介]巴楚仁波切简传     7 [本书作者简介]顶果钦哲法王简传     8 导言 开启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9 第一篇 末法时期的过患     10 第二篇 大乘的见、修、行     11 第三篇 决心出离轮回     12 [跋]将教法缝进你的生命织布里     13 [中文偈颂]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09.htm        9、第一篇 末法时期的过患        结 语        第一篇是从世尊初转法轮、传下四圣谛的法教开始,相当于三乘教法的第一步:小乘。概括来说,它指出轮回的过患,特别要激励我们厌离此末法时期的恶行。这种出离轮回的决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而第二篇将解释对治轮回的方法:大乘佛法的见、修、行。            --------------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10、第二篇 大乘的见、修、行         三乘道          第一篇概述了入门之道——小乘,其目的是要使我们发现身处轮回、尤其是在末法时期的处境,油生一种疲备和厌恶感。第二篇则继续界定对此情境的对治方法,即佛陀大乘法教的见、修、行。这可分两个部分来诠释:先是介于小乘与密乘之间的经乘,其次是善巧方便的不共道——密咒乘。         -------------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1.htm        11、第三篇 决心出离轮回         放下俗务      出离心的主要重点是舍离轮回中的一切活动而专心修行佛法。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目录〗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唵嘛呢呗美吽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1
[推荐序]  一剂起死回生的灵药   2
[中文版序]/雪谦冉江仁波切  藏传佛教宁玛巴传承   3
[中文版序]/赖声川  体验顶果钦哲法王的慈悲智慧   4
英文版致谢   5
[英文版序]  导读:走进钦哲仁波切的智慧传承   6
[原颂作者简介]巴楚仁波切简传   7
[本书作者简介]顶果钦哲法王简传   8
导言 开启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9
第一篇 末法时期的过患   10
第二篇 大乘的见、修、行   11
第三篇 决心出离轮回   12
[跋]将教法缝进你的生命织布里   13
[中文偈颂]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09.htm    9、第一篇 末法时期的过患    结 语    第一篇是从世尊初转法轮、传下四圣谛的法教开始,相当于三乘教法的第一步:小乘。概括来说,它指出轮回的过患,特别要激励我们厌离此末法时期的恶行。这种出离轮回的决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而第二篇将解释对治轮回的方法:大乘佛法的见、修、行。      --------------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10、第二篇 大乘的见、修、行    三乘道      第一篇概述了入门之道——小乘,其目的是要使我们发现身处轮回、尤其是在末法时期的处境,油生一种疲备和厌恶感。第二篇则继续界定对此情境的对治方法,即佛陀大乘法教的见、修、行。这可分两个部分来诠释:先是介于小乘与密乘之间的经乘,其次是善巧方便的不共道——密咒乘。    〈经乘道〉    皈 依    发菩提心    净 业    供 养    上师瑜伽    〈密乘道〉    灌 顶    净 观    生起次第    圆满次第    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无修    〈转化六根、五毒、五蕴〉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五毒——瞋、慢、贪、嫉、疑    五蕴——色、受、想、行、识    〈第二篇归敬偈〉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1.htm    11、第三篇 决心出离轮回    放下俗务    出离心的主要重点是舍离轮回中的一切活动而专心修行佛法。    修行的迫切    调伏心    〈结颂〉    功德回向    
      一、本论的结构      本论是根据《菩提道炬论》所说的&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      说明下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人身无常,二、思惟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      说明&中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惟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说明&上士道&有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行又分四段:总说六度四摄和别说修止观法。      在三士道之前,作为三士道基础的,又有二大段:一、亲近善知识,二、思惟人身难得。      在上士道之后,又说明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亦可进修密乘。      ……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目录、结构整理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目录〗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唵嘛呢呗美吽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1
[推荐序]  一剂起死回生的灵药   2
[中文版序]/雪谦冉江仁波切  藏传佛教宁玛巴传承   3
[中文版序]/赖声川  体验顶果钦哲法王的慈悲智慧   4
英文版致谢   5
[英文版序]  导读:走进钦哲仁波切的智慧传承   6
[原颂作者简介]巴楚仁波切简传   7
[本书作者简介]顶果钦哲法王简传   8
导言 开启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9
第一篇 末法时期的过患   10
第二篇 大乘的见、修、行   11
第三篇 决心出离轮回     12
[跋]将教法缝进你的生命织布里   13
[中文偈颂]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09.htm    9、第一篇 末法时期的过患    结 语    第一篇是从世尊初转法轮、传下四圣谛的法教开始,相当于三乘教法的第一步:小乘。概括来说,它指出轮回的过患,特别要激励我们厌离此末法时期的恶行。这种出离轮回的决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而第二篇将解释对治轮回的方法:大乘佛法的见、修、行。      --------------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10、第二篇 大乘的见、修、行    三乘道      第一篇概述了入门之道——小乘,其目的是要使我们发现身处轮回、尤其是在末法时期的处境,油生一种疲备和厌恶感。第二篇则继续界定对此情境的对治方法,即佛陀大乘法教的见、修、行。这可分两个部分来诠释:先是介于小乘与密乘之间的经乘,其次是善巧方便的不共道——密咒乘。      〈经乘道〉    皈 依    发菩提心    净 业    供 养    上师瑜伽        〈密乘道〉    在讲述过经乘道的要点后,巴楚仁波切接著谈及密乘道。它也常被称为“密咒乘”或“金刚乘”。请记得金刚乘的修行是奠基在大乘的基础上,绝不会互相冲突,这是很重要的。    灌 顶    净 观    密咒乘分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生起次第包括了身、语、意智慧面的瑜伽——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其目的是为了了悟一切现象的本然清净。圆满次第则导引对心之本性的离戏证悟。    生起次第    圆满次第    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无修    〈转化六根、五毒、五蕴〉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五毒——瞋、慢、贪、嫉、疑    五蕴——色、受、想、行、识    〈第二篇归敬偈〉    --------------------------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1.htm    11、第三篇 决心出离轮回    放下俗务    出离心的主要重点是舍离轮回中的一切活动而专心修行佛法。    修行的迫切    调伏心    〈结颂〉    功德回向    
    结构中补    ……    四瑜伽 —— 专一、离戏、一味、无修    佛教的修行之道可广泛地分为因乘和因果乘两大系统来加以阐述。因乘包括了小乘及一般大乘,讲述五道:果乘即密咒乘,则谈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和无修。四瑜伽的教授著重在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融合。    〈转化六根、五毒、五蕴〉    ……    
  小广告,代表月亮消灭你!——慕容朱颜-- sdfe34535-- 操作时间: 13:57:34 -- 8496739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唵嘛呢呗美吽!        
    南无观世音菩萨    推荐西藏伟大上师顶果钦哲法王的书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index/article/show.asp?id=7281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group/topic/2465128/
覺醒的勇氣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那摩 a mi da vo  ====================  π
  某次听法的时候上师说“陀佛”这个词是纯汉语的,印度或者藏文里没有这个发音还是怎么的,实在是记不住了~    但是好像是,正规的发音应该是na mo e mi bu da~    就是“陀佛”这个词其实应该发“budda”这个音~    印象很模糊了,仅供参考~
  两种读法都可以,但是现在读a的多,南无阿弥陀佛
  不在音,在心!
  广告已删。请勿发淘宝链接或引用广告内容以免被误杀~-- 画皮11-- 操作时间: 15:55:35 --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讲述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 自序    · 再序    ·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 佛陀是创世主吗    · 佛陀是什么    ·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 菩萨怎么讲    ·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 佛教的基本教理    · 佛教的根本教条    ·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 佛教相信忏悔吗    · 佛教相信天堂和地狱吗    · 佛教相信阎王吗    ·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效吗    · 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 佛教崇拜神鬼吗    ·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 佛教重视神迹吗    ·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 从信佛到成佛须要多少时间呢    ·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    · 劫是什么意思    · 大千世界怎么讲    ·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 六根清净怎么讲    · 四大皆空怎么讲    · 佛教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 佛教徒必须实行佛化婚礼吗    ·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    ·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    ·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工作吗    ·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 唯识就是唯心吗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甚么叫做顿与渐    · 最好修学那一宗    · 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    ·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 佛教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    · 和尚、尼姑、居士释义    · 禅师、律师、法师释义    · 罗汉、菩萨、佛陀释义    · 附注  
    南无观世音菩萨    /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index/article/show.asp?id=7281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group/topic/2465128/
覺醒的勇氣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阿弥陀佛
  心诚则正。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唵嘛呢呗美吽!  
  我们这里这么念,谐音:喃摸哦咪多(乎混)
  发菩提心      一、本论的结构    ……     说明&上士道&有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行又分四段:总说六度四摄和别说修  止观法。    ……    二、本论的主要内容    ……    二、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作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修菩提心的次第,本论说有两种:一、是金洲大师傅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是静天论师的自他相与的教授。这两派教授,都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惟一切有情,都被我执烦恼所缚,善恶有漏业所漂,长期沉溺生死大海,为众苦所逼恼,深发大慈悲心。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能牺牲自己的一切安乐,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就是发起了大菩提心,由此进修六度四摄,经三阿僧祗劫,圆满福智资粮,才能证得三身四智无量功德庄严的大菩提果。    ……    三、本论的特点    ……    一、修菩提心法 修菩提心法有多种,如瑜伽师地论说的&四因&、&四缘&、&四立&等,都是指已种大乘善根的人说,才能由&见佛&、&闻法&,&见众生受苦&或&因自身受苦&,便能引发大菩提心。若一般有情,未种善根,必须依教渐修,才能发起。发菩提心的教授,过去诸大论师,有时因机对境,略说数语,多不全面。本论将阿底峡尊者所传各种教授,分为二类。其一、从金洲大师传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知母(思惟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二)念思(思惟一切有情于我有恩),(三)报恩  (思惟当报一切有情恩),(四)悦意慈(见一切有情犹如爱子生欢喜心),(五)大悲(思惟一切有情于生死中受无量苦,我当如何令其得离此苦),(六)增上益乐(恒常思惟自己应该担负令诸有情离苦得乐的重大责任),(七)菩提心(须具两种欲乐: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欲成无上菩提。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要具备&为利众生&和&愿成佛&的两重意义)。从知母到增上意乐,都是修利他心的方法;已发起增上意乐,知道惟有成佛才能究竟利他,为利他而进求无上菩提,才是菩提心。在修知母以前,还须先修&平等舍心&为基础,才能于一切怨、亲、中庸(非怨非亲)的有情,都容易修起&知母&等心。其二,静天菩萨入行论中所说的&自他相换法&,就是把贪着自利、不顾利他的心,对换过来,自他易地而居,爱他如自,能牺牲自利,成就利他。此法:先思惟修自他换的功德,和不修的过失(如由利他故成佛,由唯自利故只是凡夫等)。思惟自他相换的心,定能修起(譬如父母精血,本非自身,由往昔习气,也能起我执)。应对治二种障:觉自他二身各不相关,应思惟自他是相对安立的,如在此山时觉彼山是彼山,到彼山时觉彼山是此山,不比青就是青,黄就是黄,绝对不同。觉他人痛苦,无损于我,不须顾虑,当观自他相依而存,犹如手足,足痛虽无损于手,但并不因此手就不治足的病。正修:思惟凡夫无始以来由爱执我所生过患,令我爱执未生不生,已生者断,制不再起。再进思惟诸佛菩萨由爱他所生一切功德利益,令爱他心未生者生,生已增长,安住不退。最后乃至出息入息,都修与有情乐,拔有情苦。这是利根众生修菩提心的简捷方法(修自他相换之前,也须先修平等舍心)。    像这样完备具体的修菩提心的方法,是以前诸西藏语录的教授所没有的。    ……    /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发菩提心      了知信心与皈依的重要性之后,现在我们进入大乘的精髓所在:证悟的思惟。         25、    大乘道之根基菩提心;    唯此圣念诸佛所行道。    菩提心之善道永不离,    大悲为利众生诵嘛呢。      “证悟的思惟”,在梵文中心菩提心(bodhichitta)这个字来表示,意指为一切众生而证悟成佛的愿心。菩提心可分为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认知众生皆本俱佛性,但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现象之本性空的人才能领会。因为这不易完全了解,我们通常从比较不难的世俗菩提心开始修起。    世俗菩提心也分成两部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前者是发愿为一切众生而证悟,后者是透过六度的修行来实践此愿望。换言之,愿菩提心是目标的确认,而行菩提心则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大乘佛法的关键是无论轮回有多长久,愿、行两种菩提心都是了一切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    一个人要如何生起愿菩提心?如何生起这种悲悯众生的感受,以激发为了众生而证悟的愿望?首无,把观世音菩萨当做你决心为了利他而证悟的见证人。其次,试著克服只想帮助你所亲近者,拒绝你不喜欢者需求的态度。当你认知在过去多生累世中,每个众生无一例外地至少有一世曾是你的母亲和父亲,这件事就有可能做到。任何众生,即使是最小的昆虫,也都只想快乐,不想受苦,但他们不知道痛苦源自于恶行,而快乐是由善心所生。当你想到所有众生无望地沈沦在痛苦中,犹如盲人迷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不由得会对他们生出极大的悲心。    为了进一步发展这种悲心,想像你处在地狱道中,突然间你看到父母被死神净罗的使者拖著走;残忍地鞭打他们;用尖锐的武器砍杀他们;用熔铜灼烫他们;并把他们放在炽热通红的铁皮下压碎。看著他们那恐怖的剧苦,难道你不会发现强大的悲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冲去拯救他们吗?当这种强大的悲感清楚生起时,沈思一下,你亲爱的父母只是广大无量众生中的两上人,为何其他无量众生不值得你也生出悲心?了知没有理由不这么做,就试著逐渐扩展悲心,先是对你最亲密的朋友和亲人,再对你认识的每个人,然后是整个国家、全地球,到最后对轮回三界中的无量众生。只有当悲心真正达到如此广大的程度时,才能称做真正的悲心。    所有众生都希望离若得乐。自己与其他众生最大的不同在于数量——我只有一个,其他众生却是无数。所以,自己的苦乐与其他无数众生苦乐与否,此即菩提心的基础。我们应希望别人的快乐甚于自己,尤应希望我们认为是敌人及对我们不好的人也能快乐。否则悲心又有何用?    对一切众生有悲心是个起点。然后,你必须能把你的希望和愿力付诸行动。但如同阿底峡尊者所说的:“以发心为准。”如果你的心时常充满利他的动机,那么不论你外在行为看似如何,行菩提心自会照管好自己。如果你能保持愿菩提心,不仅永远不会偏离正道,在修行道上也绝对会不断进步。当你的身、语、意完全浸润在帮助一切众生的祈愿时,当你以圆满佛果为自利利他的目标时,那么即便是持诵一次嘛呢咒或做一个大礼拜等思细微的行为,都将迅速确切地实现你的目标。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精髓,是菩萨六度的咒语形式。当你持诵此咒时,六波罗密多地自然生起,行菩提心也是同时达成。    据说那些在轮回的牢狱中受苦的众生发起菩提心时,他们立刻被诸佛视为儿女,受到人、天的赞叹。他们整个生命有了新的意义,全归功于如珍宝般菩提心的无限力量。菩提心是佛陀八万四千法门教授的精华,非常简单,易懂易学,对初学者来说亦是如此。    胜义菩提心是空性与不造作慈悲心的合一。它是质相诉法尔本性,超越一切概念与智力的所及,由此生起任运、无缘的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    当你的修行有所进展时,这两种菩提心将相互增上。即使只是对究竟心性的一瞥,也将给予你修行世俗菩提心的正确见解;反过来,对世俗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扩展你对胜义菩提心的了悟。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10.htm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发菩提心      39、       六道众生都曾如父母般爱护你,     听瑞的人们啊,     对他们生起爱与慈悲。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然而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只和少数众生有所关系。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总是喜爱一些人,厌恶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这种对其他众生存有的偏颇和有限的见解,持续使我们生起执著和嗔恨,因而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如果我们能一瞥过去无尽的生生世世,我们将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而且不只是一次,他们曾是我们许多生世的父母。为了回报他们的爱与大慈。我们应该像证悟者一般,对所有众生生起爱与慈悲。最重要的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弥陀佛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