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自主择业军转论坛网是分配还是招聘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三十年回放
  中国宁波网  
12月12日 16:10
  编者按:就业是民生之本。改革开放三十年从“计划轨”向“市场轨”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就业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年来多项就业促进政策的出台,确保了每年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后落实了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业政策: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
  王乐,1991年大学毕业,“我们那时候的就业可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就业还是国家分配,由于我家里离山东省兖州市近,就近分配到了兖矿公司了。”当时的情况是首先单位有招聘的指标,然后上报给地市,地市统一汇总信息发至高校。
  王乐告诉记者:“我毕业那个年代,就业似乎很简单,只要专业相对对口,然后等着被分配到家附近的单位。在校表现也是学校分配就业的标准之一,但是没有现在对在校表现那么高的重视度。学生也有相对的选择权,可以在分配的时候填报自己的意愿。但是在大多情况下学校会依据就近分配原则,因此也影响了学生分配的结果。”
  纵观改革开放至今30年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政策沿袭和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在不同阶段,毕业生就业(分配)的制度有所不同,是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与其时代特征相适应,并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制度,即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费全部由国家承担,学生毕业后,全部由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国家干部的制度。这种就业制度,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和劳动人事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统包统分”为特征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并已取得了积极而稳妥的进展。
  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由于我国目前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国家可提供的毕业生数量在近期内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社会上还不具备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这项改革只能随同其他方面的改革逐步实施。
  学生心态:从高起薪到零起薪
  学生的心态也在这30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下,很多人的就业思路也在逐步调整。
  年提出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理念,学生就业从包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学生和家长在心态上的接受都是有个过程的。在这方面,学生由于学校的指导接受的相对快些,而家长在这方面相对滞后。
  中国传媒大学的林林老师介绍:“从近几年的一些参数上也可以看到大学生对于就业心态的变化。四五年前的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对自己的起薪要求是三千元以上。现在学生对起薪的要求一直在降低,甚至最近迫于全球金融危机,大学生有了对于零起薪也能接受的情况。这些都显现了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理念的变化。”
  现在很多大学生慨叹自己生不逢时,但其实现在的就业形势只是结构性的矛盾,社会急需创新型人才、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
  北京交通大学蔡红建老师表示:“就业是自己的事,无论时代怎么发展,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来。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勇敢地到基层去做合格公民、国民表率。”
  就业形势:从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
  改革开放之初,恢复高考,毕业生不存在就业的压力,大学毕业生是香饽饽。无论你是否有毕业证,无论你是专科还是结业、肄业,在普通老百姓眼中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北京交通大学的蔡红建老师介绍:“1982年,我校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分到了一个火车站,当时的单位根本没有考虑这个学生的专业是不是符合,只是觉得大学毕业生不要白不要,反正比中学毕业的强。那时的毕业生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是奇缺‘商品’。各个单位如抢购一般,都以拥有大学生雇员为骄傲。”
  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数量多了,社会上对大学生的重视度也就慢慢下降了。就业结构性的不平衡,导致了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有些毕业生有业不就。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公务员4000:1的招收比例,并不能说明就业难,只能说明大学生就业的盲从心态及其就业观相对不合理。
  就业指导:从简单分配到“三到位、四化”
  现在的高校就业率已成为高校办学的生命线,甚至就业率对本科教学可以“一票否决”。展开时代发展的卷轴,高校就业指导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呢?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高校不存在就业指导,老师只是办手续,就业指导就是分配的过程,主管毕业生分配的人员大权在握。那时候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儿”,高校的角色定位更多地是定位在宏观调控上,没有市场化的运作,也谈不上职业生涯规划。蔡老师说:“当时分管学生就业分配的老师可是掌握着学生的命运,那可是生杀大权啊。”
  而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十年前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在高校学生大四的时候进行形势、政策、手续和流程上的介绍。但高校逐渐意识到对于就业,这样的“临门一脚”并不好,没有什么效果,也就诞生了初步的就业指导。
  近几年间,高校的就业指导以“一把手工程、三到位、四化”为准则,就业指导迈向了一个新的纪元。一把手工程强调了高校领导对于就业的责任;三到位主要是指人员、经费和机构的到位;四化主要是指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就业指导课进入教学大纲,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是就业指导课用三到五年从选修变为必修课。也是对就业指导由阶段化向全程化的迈进。专业化主要强调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林林老师举了个生动的例子,‘从1998年以前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到1999年开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这一名称上的变化也是就业指导发展的生动体现。”
  而招聘会不再收费、用户就是上帝的理念的提出,都显示处我国高校就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高就业形势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链 接: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1月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就业人数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36838万人,年均增加1270万人,年均增长2.3%。29年间增加的就业人数是改革开放前净增就业人数的1.85倍,比2005年原西方七国集团就业人数总和还超出了3470万人。
  其中,2007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29350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19836万人,年均增加684万人,年均增长约4%。城镇增加的就业人数是改革开放前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2.76倍,相当于2005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的就业总数。
  报告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1979年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与此同时,就业体制打破了“统包统配”的僵化模式,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了积极就业政策。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就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总量成倍增加。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人民网-教育频道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一个博士的求职编年史
您现在的位置:
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一个博士的求职编年史
日16时51分&&
&&& 在不少求职者眼中,春节其实是蓄势待发的机会,每年寒假留守校园的也少不了应届毕业生的身影。求职之路充满艰辛,更充满希望;求职的队伍中不仅有大学生、“海龟”,还有外国留学生。本期我们将镜头投向不同的求职者,记录下他们在求职路上跋涉的故事,愿他们在新的一年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我很理解现在毕业生找工作的那种心情,扩招了,经济增长所提供的职位增长速率又低于毕业生的增加比率。但我觉得现在找工作比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公平多了。”胡金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生,经历过1995年、2001年两次毕业求职的他,为我们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1995,末代统一分配的恩怨
  胡金于1995年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毕业,那时是“大锅饭”统一分配的最后年代――国家已经提出“统一分配、双向选择”的毕业分配方针。
  “我们那时春节前没有几家企业来要人,不像现在11月大批公司就开始招聘了。全班50个人,年前只有2个人定了。”一提起本科毕业时找工作的经历,胡金感慨特多,“尽管有统一分配的政策,但大家都积极地自己找。春节回来后,就开始制作简历――我们的简历也简单,就一页纸――然后主动出击,发动各种社会关系找工。不自己主动是不行的,那时候没有校园招聘会这种东西。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外面。”在他的记忆中,最终所有的人都找到了工作,基本没用国家的统一分配政策。
  说到统一分配,胡金讲了一件趣事。他的一个同学当时已经找到一家公司,但就是不签,到发派遣证的时候,学校没办法就把他“分配”给了山东小鸭集团,档案等一切关系都转给了“小鸭”,结果这个学生最后还是没去报到,自己在上海打工。“大家不愿意买统一分配的帐,就是担心分配的工作自己不喜欢啊。”
  不过最让胡金耿耿于怀的是,那个年代就业信息掌握在学校少数人手中,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不公平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毕业分配办公室负责,毕分办的老师以及班主任掌握着生杀大权――他们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这种老师主观性的推荐就可能使得用人信息在学生之间不对称。”
  2001,自主择业下的公平竞争
  本科毕业工作了三年,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胡金重回复旦校园,读了三年经济方面的硕士。2000――2001学年,又是毕业找工作的季节。在完全自主择业条件下,学生的个人素质成了择业的关键。
  “2000年的时候,毕业分配办公室就改成了就业指导中心,成了一个服务性机构,招聘信息向全校公布,学生自己投简历,平等地接受用人单位的考核,整个过程更加公正。专业被淡化,个人素质决定着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胡金硕士毕业那年,我国经济形势大好,企业单位渴求人才,毕业生数量亦不多,“我们都没有就业的压力,担心的只是找不到好工作。”
  一般地说,硕士生一般会利用空余时间到公司实习,公司也很欢迎这种方式,双方都满意就能留下来,胡金就留在了实习单位。还有很多人是通过企业校园招聘的形式找到归宿。
  “不管怎样,在自主择业的状态下,个人素质首先决定了一个人的归属。”胡金的一个同学,在被多个国内知名公司“拒”掉之后,在2001年6月被德意志银行录取,成为该行在中国招聘的两人之一。“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好马自有伯乐会相。”他感慨地说。
  谈及找工作的建议,胡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定位:定行业,看自己想从事什么行业;定岗位,看自己适合哪一个职位;定收入,不该过分看中收入。纯粹的以收入定职业是大忌,还应看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发展空间,只有喜欢的而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实对毕业生的忠告集中到一点就是: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能否抓得住机会就看个人的综合素质了。”胡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诚恳地说到。
(稿源:文汇报 )
(作者:蔡慧)
(编辑:王娟)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
【字体:&&】【】 【】
签名:&&&匿名发出
::::::::::::::::::::::::::::::::::::星 辰 推
荐:::::::::::::::::::::::::::::::::::
&- 我投诉、我建议
湖南旅游大全
&- 网友品楼
&- 装修采购
&- 置业咨询
<input type='hidden' name='channelid' value=''>检索词:
星辰民声站
星辰服务&&&&&&
星城特产 长沙风物
长沙概况 搬家公司
全省电话 长沙黄页
娱乐场所 购物参考
股市行情 外汇牌价
好站推荐 火爆论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自主择业军转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