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活跃在南通地区的红军革命武装市红14军吗

2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上传于||文档简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大小:15.5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常德市鼎城区(原常德县) - 鼎城史志网
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常德市鼎城区(原常德县)
作者:admin 时间: 阅读:<font color="#FF次
双击自动滚屏
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常德市鼎城区(原常德县)
属于湘鄂西苏区县的历史研究考证
常德市鼎城区原名常德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界汉寿,南邻桃江、安化,西抵桃源,西北接临澧,北连澧县、津市,东北隔澧水望安乡,常德市武陵区位于区境中心。境内据武陵、雪峰两山,汇沅、澧两水,东濒洞庭湖。素有“川黔咽喉”、“湘西门户”之称。历来为郡、州、路、府、行署或市之所在地。现有总人口83万,辖32个乡镇、3个农林场。
经考证,我们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常德县先后属于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县。下面,主要就常德县属于湘鄂西苏区县的理由汇报如下:
一、湘鄂西各级党组织是领导常德县人民创建工农政权、实行土地革命的坚强核心
早在大革命时期,常德县的党团组织在湘西北建立最早,发展最快,是湘西北地区革命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这为常德县成为苏区县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1922年春,位于县城的省立二师、省立二中的进步学生发起成立了湘西北第一批“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同年6月22日在二师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区执行委员会,团员由数名发展到87名,这是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也是全省最早的三个地方团组织之一。1923年春,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员来常德县,将二师的于兆龙、姜见善、严正谊等几名优秀团员发展为共产党员。1925年6月,常德爆发了声援“五卅惨案”的爱国学生运动,团组织和学生联合会有力地领导了这场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共湘区委员会鉴于常德县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11月又派谭影竹来常德发展组织,他把二师的优秀团员张盛荣、蒋希清、许和钧等10人转为共产党员,并建立了中共常德特别支部(代号“黄叔夷),由谭影竹任书记,蒋兆骧、许和钧任委员。1926年2月,谭影竹调回长沙,廖如愿来常德接任特支书记,他又把二师、二中学生和部分工人中的优秀团员陈昌厚、刘泽远、腾代胜(腾代远之兄)等转为共产党员,并于4月成立了中共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地委”、代号“杨芝华”),由七人组成,廖如愿任书记,张盛荣、蒋兆骧、许和、陈昌厚、颜南山、金潜任委员。地委联络处设常德县城北孙祖庙。领导常德县的革命运动,同时领导桃源县、石门县、澧县、汉寿县、沅江县、安乡、临澧、南县、华容、慈利、大庸、芷江等党团组织的发展与革命斗争【附件108、129、140、173】。7~8月间,北伐军周斓部、贺龙部进驻常德城后,常德县的革命群众运动迅速发展,中共常德地委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党员扩大组织。到1927年3月,全县建有省立二师、省立二中、县联合中学、常德教育、县农民协会、县总工会、县妇女协会、县商业协会、国民党常德县党部、国民党常德市党部、常德广德医院、周士区、四贤区、黄洲区、近郊区、渐安区、斗姆区、兴隆区、文甲区、鼎安区、崇孝区、同德区、成德区和常德箩业、袜业、缝纫业、泥水业、店员工会及邮务公会29个党支部,有党员380多人【附件120、173、176】。与此同时,中共常德地委及时领导成立了县总工会、县农民协会、县妇女联合会及工人纠察总队、农民自卫总队等革命群众团体,发动各界群众开展了反帝反封反军阀的革命运动。到1927年4月,全县12个区都建立了农民协会,乡农民协会近300个,农民协会会员达10万多人,县、区、乡农民自卫队队员有8000多人【附件34、165、178】;全县建有行业工会31个,会员达11000多人,县总工会、行业工会建立了工人纠察队,全县工人纠察队队员有600多人【附件165、177】。县农民自卫队和工人纠察队先后搜缴豪绅、团防和军阀袁祖铭溃军枪支120余件。区乡农民自卫队和行业工会纠察队的武器以梭镖、大刀为主。他们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工农民主政权【附件165、177、188】。
1927年春,正当全县工农大革命轰轰烈烈向前发展的时候, 5月24日,驻常德省防独立旅熊震部,与国民党右派分子相勾结,发动了反革命的“敬日事变”,反动军警包围了常德县所有的革命机关、团体和学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当天城内打死打伤革命群众600多人,在农村也有200多名农会骨干惨遭杀害。“敬日事变”后,常德县的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团体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常德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没有被吓倒,他们随即转入地下,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恢复党的组织和革命群众组织,发展工农武装,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附件64、97、115、140】。
1927年7月初,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对工农运动的镇压和屠杀,在湖南发动更大规模的工农运动。重建后的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将全省划分为11个特委、省委直属7县委和安源、水口山、锡矿山3特区。在常德组建中共常德特委{兼常德县委},由五人组成,潘心源任书记,管辖常德、汉寿、桃源、临澧、慈利、石门6县党的工作。特委所管辖的县委书记5人。之后,常德等6县恢复了与省委的组织关系,建立了联络交通,开展了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的恢复工作【附件98、117】。
8月上旬,常德特委书记潘心源离开常德后,常德特委委员张盛荣密约李芙、蒋泽民、陈敏、康序焕、王千祥等党员,组成党员收编行动小组,分头下乡。登记全县幸存的党员80余名。8月中旬,在常德县城北门外正阳宫举行会议,成立了中共常德县委,张盛荣任书记,蒋泽民(蒋林贞)、李芙(兼任团委书记)为委员。县委联络机关设在青阳阁东壁斋书纸店,由该店职员刘铭夫妇和肖传义担任联络员。会后,陈昌厚、刘泽远、康序焕等党员骨干再次深入农村串联发动,恢复和组建了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县委根据城乡地下党员分布情况,重新组建党支部,改选党支部负责人【附件98、110、117、180】。到8月下旬,在农村恢复和建立了8个党支部,即岩桥寺党支部,书记牟廷焕;楚材党支部,书记戴修文;丹洲党支部,书记刘会友;周士党支部,书记夏永嘉;渐安党支部,书记廖顺之;崇河党支部,书记丁瑚;鹰湖党支部,书记胡子敬;同德党支部,书记牟运阶.【附件180】。在县城恢复建立了袜业党团支部,凤碧山任党支部书记,冯天作任团支部书记【附件184】。此时,全县有党员600人【附件117】。在县委领导下,发动和组织了秋收暴动,到10月,在全县建立了4块较大的武装割据区【附件116、123】。
11月上旬,原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来到常德,在常德县城近郊的河山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根据省委决定,改组常德县委,建立湘西特委,湘西特委由七人组成。特委书记彭公达,组委蔡以忱(张仲平)、宣委刘泽远、军委舒玉林、农委陈昌厚、工委张盛荣、青委李芙。特委机关设常、桃交界的红坡寺和岩桥寺之间的瞿光祥家,代号“毕得成”。常德城内设有6个联络处,城外设有2个联络处。为便于领导,特委将湘西地区各县划分为常汉、常桃、常澧3个中心区,由特委成员分工指导。常德县未设县委,由湘西特委直接领导。湘西特委领导常德等20余县的党的活动和革命活动【附件100、109】。在特委领导下,常德县的党组织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发动和组织了年关暴动【附件4、118、165】。在常(德)桃(源)边界建立了徐溶熙苏维埃政权,即常桃特区【附件4、47、48、49】;在常(德)澧(县)边界建立了常澧特区【附件4、50、51】;在常(德)汉(寿)边界建立了常汉特区【附件4】。
1928年3月,湘西特委书记彭公达因遭敌追捕离开常德,省委决定,湘西特委改组,舒玉林代理书记,孙家信、蔡以忱、刘云龙、刘红光、李嘉宗、罗钧、陈协平、陈昌厚为委员,特委机关仍设常德县城近郊,指定罗代周为常德县前河(沅水以南)巡视员,王千祥为后河(沅水以北)巡视员,积极开展恢复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发展工农武装,反击国民党反动派“清党”、“清乡”的斗争【附件4、101】。
1928年5月,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决定湘西北特委合并于湘西特委,另在贺龙工农革命军中建立湘西前敌委员会,湘西特委派特委委员陈协平去桑植会同贺龙执行决定。中共湘西前委由贺龙、贺锦斋、陈协平、张一鸣、李良耀等5人组成,贺龙为书记。6月7日,省委作出《关于湘西最近工作的决议案》,对党的组织工作、职工运动、农村斗争以及敌军士兵和会党中开展工作等问题作了具体部署,指出湘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常德为中心,“发动广大的群众的斗争,一直发展到没收土地与建立苏维埃”【附件7、101】。此后,湘西特委和湘西前委紧密配合,为开辟湘鄂边苏区而斗争。
1928年6月12日,为了加强对湘西工作的领导,省委派巡视员李运钧来常德,在河山召开特委扩大会议,改组特委,改组后的特委,书记舒玉林,常委蔡以忱、罗钧,委员张铨、刘泽远、苏振(苏春成)、陈昌厚。在特委内部,还组建了军委、职委。同时成立了中共常德县委,在常德县城区另外成立了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县委书记由罗代周担任,委员有唐伯厚、魏永泉。县委机关设在红坡寺,由地下党员周道新担任交通员。常德市委书记由罗钧担任,委员有舒玉林,蔡以忱。在特委领导下,常德县的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据《中共湘西特委工作报告》1928年6月记载:常德县内的党员“县委6人、近郊330人、西乡渐安60人、后乡同德15人、四贤12人、周士镇36人、渡口32人、文甲80人、斗姆80人、黄州50人、兴隆9人、城内130人,共840人”【附件4、70、101、127、180】并与桃、临、石、慈四县党组织建立了以太浮山为中心的武装割据政权,开展了反“围剿”斗争【附件100、144、188】。
1928年7月,湘西特委、常德县委被破坏。特委书记舒玉林、常委蔡以忱等主要领导人先后被捕牺牲。8月,刘泽远、王千祥等潜到汉寿、南县找省委,将原益阳特委、南华安特委、湘西特委合并,改组中共湘西特委,刘泽远任书记,詹乐贫、崔汉章为常委,徐少保、陈刚、周菊九(黄克佐)为委员。特委重建后,着力发展党的组织,聚集革命力量,力图再举。在特委领导下,常德、澧县、南县、华容、安乡、益阳、沅江、汉寿等县的党组织部分得到恢复,并在常德县同庆垸(今十美堂一带)建立活动据点,开展武装斗争【附件101、109、182、190】。
1929年1月,湘西特委再次被破坏,特委书记刘泽远、常委詹乐贫被捕牺牲。3月16日,杜修经在安乡协安垸召集会议,改组湘西特委,建立湘西临时特委,刘少保任书记。会议决定将湘西划为四区。即以南县为中心的南华安区,以常德为中心的常桃辰区,以津市为中心的澧水区,以沅江为中心的益沅汉区。并在每区派一个巡视员,指导该区的县委工作。特委机关先拟设在津市,后改在沅江乡村。重建特委后,省委作出了《关于湘西工作的决议》,就加紧城市工作和产业中心工作,划出重要区域,整顿各地党部,加紧党内教育训练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附件11、101、109】。此时,湖南省委派李之胜到常德县做联络同志恢复党组织的工作,很快在常德轮船上建立了党小组,在常、长轮船上发展了党员。同时,省委还派陈亦士等3人来常德县做恢复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的工作。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常德县的党组织和职工运动有所恢复【附件124】。
1929年9月25日,中共湖南省委遵照中央指示,将湘西临时特委并入鄂西特委,特委书记徐少保等人参加鄂西特委工作【附件101、124】。但湖南省委仍然十分关注以常德为中心的湘西地区的党组织建设,“经常派两特派员(杜修经、刘革非)指导各县工作”。1930年10月3日,省委《关于最近工作给长江局的报告》记载:“以常德为中心的湘西各县,省委派长卿加紧工作,准备成立湘西特委”,特委虽然没有组织起来,但常德地下组织仍然顽强地坚持斗争【附件19、101】。
1930年4月,鄂西特委派田长汉田子维到常德县组建中共常德特别支部,田长汉任书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清乡”、“围剿”,常德县的党的工作只能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开展。贺龙十分关注常德县的情况,多次派人与常德特支书记田长汉联系,听取情况指导工作,为夺取常德城作准备【附件125】。
1930年9月,鄂西特委扩大为湘鄂西特委,常德县属湘鄂西特委领导。在湘鄂西特委领导下,常德县的党组织和武装斗争有了新的发展【附件85】。
1930年12月,湖南省委机关从益阳移至常德县城,在常德党组织的配合下,他们以生意人的身份租住下来,领导常德及全省党的工作。不久,省委书记宁迪卿在武汉被捕叛变投敌。1931年2月下旬,宁迪卿带着大批特务,在常德、益阳分别诱捕了省委代理书记蒋长卿夫妇和省委常委张学琅夫妇、团省委书记郭立三等,破坏了省委在常德的机关和省委与各地的交通处、联络点。只有刘革非、张子意、王首道因离开常德而幸免遇难外,蒋长卿、易国华、李桃仙等先后被惨遭杀害【附件103、183】。
1931年3月,中共湘鄂西特委根据敌人对洪湖苏区的江南部分发起“围剿”的斗争实际,决定抽调石首、华容、南县等地干部开辟洞庭湖的工作,发展常德、华容、岳阳、南县、沅江、汉寿、益阳、湘阳等9县党的组织,作为江南斗争的依托。4月,在周逸群主持下,在华容磨盘州正式成立了以孟庆友为书记的中共洞庭特区委和以郭锡涛(部光明)为主席的特区政府。在洞庭湖特区委的领导下,常德县的党组织不断扩大,积极配合洞庭特区开展建设苏区和反“清湖”的斗争【附件87、104、112、113、148】。
1934年11月26日,在湘西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任弼时任书记,并成立了湘鄂川黔苏维埃省政府,贺龙任主席,又成立了湘鄂川黔军区,贺龙任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关向应、肖克、王震、张子意等均为省委委员。在湘鄂川黔省委领导下,常德县的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积极配合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开展湘西攻势、常德作战、建立苏区等工作【附件105、136、152】。
二、常德县人民的武装斗争是湘鄂西苏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要力量
常德县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从1927年5月开始至1937年7月,持续时间达10年多之久,中间经过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秋收暴动,旧历年关暴动,徐溶熙苏区和太浮山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洞庭湖特区反“清湖”斗争,红二、六军团开展湘西攻势、围攻常德等六个高潮。
1、反抗大屠杀(1927、5~7)。常德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从1927年5月24日“敬日事变”那天起就开始了。当天,反动军警围攻县农民协会时,县农民自卫部长吴承厚率领50多名农民自卫队员,奋勇抵抗,终因弹尽,全部壮烈牺牲;反动军警围攻县总工会时,40多名工人纠察队员,英勇还击,全部倒在血泊中【附件97、115】。在乡村,反抗国民党反动军警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恢复农协会的暴动事件连绵不断。影响较大的有周士区农民武装暴动。7月,县农协会副委员长康序焕秘密回到家乡周士区串联当地农会骨干,成立周士区农民武装暴动总队,康南山、曾宪章分别任正、副总队长。区上的工会、商会和附近各乡农协成立武装暴动分队,每队45人。一天上午,暴动队抓住了杀害周国栋(原周士区农协副委员长)的刽子手黄绿生,下午召集千人大会,处决了黄绿生,宣布恢复农会,并捣毁了区公所,组建了一支农民武装自卫队【附件46、116】。
2、开展秋收起义(1927、8~11)。“八一”南昌起义的枪声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以及中共湖南省委制定的全省《秋收暴动计划》,给常德县的党组织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极大地鼓舞了正在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附件116、142】。中共常德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关于湘西北各县以常德为中心,夺取常德,声援长沙的要求,成立了常德县武装暴动委员会,制定了以常桃、常汉、常澧为中心举行暴动的计划,组织党员骨干加紧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加紧恢复农协会,组建工农武装【附件50】。不久,全县相继组建了10多支工农武装,有3750多人,其中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有六支,主要分布在常桃、常汉、常澧边境地区:⑴原县特别法庭审判长刘泽远组建了常德河工农革命自卫军,有100多人,30多条枪,活动在常桃边境的河山一带【附件111、123】;⑵原县农协会委员长陈昌厚组建了常德黄叶岗农民自卫军,有数十人,20多条枪,活动在常桃边境的黄叶岗山一带【附件111、123】;⑶戴修文、徐炳初、潘振武组建了常德文甲区“农民起义军”,有近300人,活动在文甲区一带【附件38、116、123】;⑷原县农协会副委员长康序焕和丁瑚等组建了常德农民武装自卫队,有200多人,枪近100支,活动在常临交界的双桥坪山区【附件123、192】;⑸岩桥寺党支部书记牟廷焕等组建了农民武装自卫队有200多人,活动在县城西郊区岩桥寺、全美堤一带【附件116】;⑥原共青团常德地方执委会书记李芙、原常德总工会副委员长文恒益等在县城串联各业工人,组建了几支暴动队,筹集了一些武器,他们活动在县城,伺机处决国民党反动分子【附件116】等等。从8月开始至11月,中共常德县委发动和组织了县城暴动【附件116】、文甲区暴动【附件116、142】、渐安区暴动【附件71、116】、常桃边界暴动【附件116、142】、斗姆湖暴动【附件116、142】、兴隆区暴动【附件116、142】、四贤区暴动【附件71、116、142】、同德区暴动【附件71、116、142】、崇孝区暴动【附件116、142】等等。县城暴动,由康序焕、李芙、文恒益、牟廷焕等领导组织。由于敌强我弱,准备不周,仓促攻城,牟廷焕等人壮烈牺牲。夺取县城的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的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常德的反动统治。文甲区暴动,由党支部书记戴修文、区农协委员长徐炳初和第22乡农协委员长潘振武等带领,围攻落伽寺区公所,击溃团防队毙其队长,召开了群众大会,处决了反动官吏,恢复了农民协会。渐安区暴动,由原常德地委委员、县农协委员长陈昌厚和廖顺之、谭青之等带领,召开了数千人大会,处决了豪劣李白儿,烧毁了伪区公所,组建了一支农民武装自卫队。常桃边境暴动,由陈昌厚、刘泽远等带领,联合桃源游击队攻打了常桃边境的陈克明、伍清泉等团防大队,击毙团防敌兵多人,缴获枪支10多条。中共常德县委领导组织的秋收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团防和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使得敌人惶恐不安,不敢轻易到农村捕杀共产党员和农会骨干,在农村形成了数块红色区域和武装割据区,即:刘泽远、刘秀山领导的以河山为中心的西郊区【附件123】;陈昌厚、廖顺之、谭青之领导的以黄叶岗山为中心的渐安区【附件123】;康序焕、丁瑚、黄子春、童冠群、孙昆涛、杨熙坤等领导的以常德周家店、澧县渡口为中心的武装割据区【附件123】;戴修文等领导的以长茅岭为中心的武装割据区【附件38、123】等等。
3、组织年关暴动(1927、12~1928、5)。1927年10月24日,湖南省委改组,王一飞为省委书记,会议通过了《湖南紧急会议决议案》,决定再次组织全省大暴动,并设立长沙(包括湘中各县)、湘西、湘南、湘西南4个党的特别委员会。《决议案》还指出:“湘西、湘南两特别委员会尤其重要,省委应当多派得力同志前往参加主持,在最近一、二月内即应创造出农民暴动割据的局面。”湘西特委设在常德,指定原省委书记彭公达任书记【附件100、117、142】。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原省委秘书长蔡以忱和彭公达先后到常德,在常德河山太和观召开湘西党的负责人会,改组常德县委,建立湘西特委。会议选出7人组成湘西特委,彭公达为特委书记。湘西特委领导常德、桃源、汉寿、石门等20余县党的组织和革命活动。要求常德、桃源、汉寿、澧县、临澧、石门等县在两个月内至少组织农民武装1~3万人,做到每个乡农协有10支快枪、100门土炮、300把以上梭镖;要求常德农民协会发展5万人、党员1.5万人;要求在县城工人中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并对兵运、匪运、妇运等作了要求【附件1、117】。为了便于领导,湘西特委设立常桃、常汉、常澧3个特区,由特委成员分工负责【附件100、117】。湘西特委委员刘泽远兼任常桃特区书记,常德地区整编工作小组副组长康序焕兼任常澧特区书记,特委工委委员王千祥兼任常汉特区书记【附件50】。为了保证这3个特区武装暴动的顺利进行,湘西特委委员刘泽远随后在常德县丹洲坪草鞋洲主持召开了有常德、石门、澧县、桃源、临澧5县党的书记参加的会议,对5县的武装暴动作了具体安排【附件100、118、142】。会后,常德县委组织党员骨干深入城乡抓紧组党组军的工作。从12月开始至1928年4月,在中共湘西特委(兼常德县委)的领导下,发动和领导了年关暴动。影响较大的有:兴隆区暴动【附件4、71】、崇孝区暴动【附件118、181】、近郊区暴动【附件118、181】、同德区暴动【附件100、181、182】、渐安区暴动【附件102、181】、白蚌口暴动【附件39、175】、常(德)桃(源)边界暴动【附件55、165、118、181】……等。兴隆区暴动,由于准备仓促,只有30多人参加,结果有20多人牺牲。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反动派在当地的反动气焰。随后,周家官、刘玉阶等在兴隆区组建了农民武装自卫队,有近100人,枪数十支,活动在常汉边界【附件66】。崇孝区暴动,由康序焕、王千祥等领导,一举摧毁了敌人崇河清党办事处,缴获了清党名册等全部文件,枪毙了朱、黄二特派员,夺取了他们的枪支。从此,敌人再也不敢在后河设立“清党办事处”了,在前河黄土店设立“清党办事处”的计划也取消。近郊区暴动,由刘泽远等带领,在常德西郊、丹洲、河等地捕杀了刘彩青、谢兴帮、龙吉福等不法豪绅,震憾了常德城内的敌人,反动军警再也不敢轻易出城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了。同德区暴动,由区农协委员长牟运阶和蒋积善等带领,击毙了大土豪堵正昌。此后,牟、蒋等组织起常德同德农民武装自卫队,以太阳山为据点,活跃在常德、临澧、澧县边界,反击敌人的“清乡”。渐安区暴动,由陈昌厚带领,火烧了杀害县农运特派员廖顺之的刽子手刘雪堂的大院,杀了清乡队员刘海堂及刘和儿、吴驼子、唐家轩等劣绅,致使地主豪绅非常恐惧,逃避一空,造成了从未有过的赤色恐怖;白蚌口暴动,由刘泽远等带领,攻打了常安边境河马口团防局,缴获了40多支枪和一些子弹。常桃边界暴动,由刘泽远、陈昌厚等带领,联合桃源游击队攻打了桃源畲田坪、陬市团防局和常德草坪地主武装刘予绿等,缴获了一些枪支、子弹和物资,等等。中共湘西特委领导的年关暴动,取得了较大成果,即:在常桃边境建立了常桃特区即徐溶熙苏维埃政权【附件4、7、47、48、49】;在常澧边境建立了常澧特区即以常德周家店、澧县渡口为中心的武装割据政权【附件37、50、51】;在常汉边境建立了常汉特区即以常德兴隆区聂伯桥、熊家铺为据点的武装游击区【附件66】;周金阶等建立了以四贤区高梁洲为据点的武装游击区【附件66】等等。
4、徐溶熙苏区和太浮山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1928.5~1928.8)。1928年5月,常、桃反动政府派重兵围剿徐溶熙苏区,刘泽远、徐才益领导的常桃游击队以及根据地人民群众,展开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因寡不敌众,数十名队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刘泽远、徐才益率余部转移到临澧、石门边界的太浮山坚持斗争【附件48、174】。同年5月,陈昌厚、袁任远等领导石门南乡起义获得胜利,成立了湘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佘汉初为司令,袁任远为党代表(后为陈昌厚),下辖三路游击大队,辖9个中队,900多人,600多条枪。常德县老冯{化名}领导的游击队被湘西特委编入第二路游击大队,并任第二路党代表。石门南乡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邻县革命群众,起义浪潮很快席卷常、桃、石、慈、临几县边界。在第四支队第一路军游击于石门南乡、第三路军游击于慈利广福桥的同时,第二路军与刘泽远、徐才益带领的湘西特委直属队紧密配合,在太浮山附近常德的盘塘桥、石板滩、雷家铺、长岭岗、蔡家岗,桃源的陬市,临澧的佘市桥等地开展战斗,一次,他们一直冲到了常德警备司令部,搞到了不少枪支和弹药。他们的声势大,攻势凌厉,使反动派惶恐不安,四散逃命。不仅恢复了徐溶熙苏区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建立了更大的革命根据地。至6月,形成了以太浮山为中心,地跨常、桃、临、慈、石5县,纵横100多公里的武装割据。以太浮山为中心的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省垣为之震惊”。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在地图上把太浮山划上红圈,标为“清剿”重点。7月,湖南清乡督办署调教导师李云杰部、成光耀师等2团、第45师李韫珩一部约5000余人,会同常、桃、临、石、慈等县的团防武装数千人,大举“清剿”太浮山根据地。佘汉初、陈昌厚领导的第四支队,刘泽远、徐才益领导的特委直属队和地方游击队及根据地人民,英勇抵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再加上侯宗汉乘机叛变。8月,太浮山根据地陷入敌手【附件100、144、188】。
为了策应太浮山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28年6月,湘西特委在常德城内工人队伍中和敌军内部策动武装起义,但起义计划不幸泄密,一天夜里,反动军警突然包围了普兴织布厂,计划参加暴动的该厂20多名工人拿起武器仓促应战,奋起反击,终因孤军奋战,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该厂地下党支部书记顾懋玉、支部成员杨春初等6人壮烈牺牲。7月,潜入敌14军的党支部也遭破坏,第84师一营营长颜尚新及排长王龙章被捕遇害,县城武装起义再次失败【附件182、187】。
太浮山根据地反“围剿”失败后,第四支队党代表陈昌厚率余部突围脱险,投奔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徐才益等领导的常桃工农革命军仍坚持常桃边界的武装斗争【附件182】。特委委员刘泽远率领王千祥、代先凡、欧阳钧等人潜往常、汉交界的常德县兴隆区河伯桥,与当地地下党员刘玉阶、周家官等,组织力量袭击反动团防,惩处土豪劣绅,但很快被反动军警打散,周家官等人英勇牺牲【附件182】。8月下旬,刘泽远率余部潜入汉寿、南县找省委,将原益阳特委、南华安特委扩大为中共湘西特委,刘泽远任书记。组建工农革命军洞庭湖区游击司令部,陈刚任司令。特委组建后,积极恢复发展常德等县的党组织,并在常德同庆垸建立活动据点【附件101】。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刘泽远召集陈刚、许立中、黄克佐等在汉寿大连障开会,商定派陈刚、徐少保、黄克佐等带领游击队北上洪湖。9月30日,陈刚、黄克佐等游击队领导成员在常德同庆垸召开北上洪湖骨干会,遭敌包围,陈刚等被捕牺牲。此后,刘泽远在常德、汉寿、南县等地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2月,由于欧阳钧叛变,1929年1月,刘泽远等3人在汉寿大连障被捕,3月4日在常德诛池坪英勇就义【附件182】。
5、洞庭湖特区反“围剿”斗争(1931.4~1933.10)。1931年3月,国民党军队集中兵力向江南苏区发动围剿,湘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率部南下洞庭湖开辟革命根据地,作为江南斗争的依托。4月,在华容磨盘洲成立了以孟庆友为书记的中共洞庭特区委和以郭锡涛为主席的特区政府,领导常德等9县人民的武装斗争,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北有洪湖、中有东山、南有洞庭湖互相策应、互为犄角的发展态势【附件87、104、131】。在洞庭特区委和特区政府的领导下,常德临湖地区建立了农民协会、渔民协会、樵民协会等政权组织,常德人民踊跃参加特区游击队或组建游击武装,打土豪、除恶霸,开展反“清湖”的斗争。胡彩清领导的游击队,活跃在常、澧、临、安、汉、沅等县边界的丛林、湖港、河汊,坚持到1931年10月【附件102、175】;邱育之、邱墨池、陈逸民等领导的游击队,活跃在安、常、汉、沅、南等洞庭湖西滨,他们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了殊死的斗争,坚持到1935年【附件169】。这些游击队的武装斗争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有力地支援了洞庭特区的反“清湖”斗争。
6、红二、六军团开展湘西攻势、围攻常德(1934.10~12)。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为策应和配合中央红军长,随即发起湘西攻势。11月中旬取得十万坪战役的胜利。12初,红二、六军团主力由大庸南下,袭击沅陵,后顺沅江东下进击桃源、常德地区之敌,16日取得浯溪河战斗的胜利,17日占领桃源县城,围攻常德并一度打到县城小西门【附件105、136、152】。红二、六军团围攻常德,振奋了常德人民的斗志。在地下党领导下,常德人民积极参军参战,纷纷组建游击队,围攻反动军警、镇压贪官污吏、惩处土豪劣绅,有力地配合了红军常德作战,同时积极为红军筹集粮食、衣、被等军需物资和现款,并给红军送情报、带路、送茶水、送饭菜、抬伤员下火线、掩埋烈士遗体、治疗伤员等等【附件168】。
三、常德县苏区政权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常德县与周边地区联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形成了武装割据的局面,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着手苏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常德人民通过武装暴动恢复和建立的苏维埃农协会,是湘鄂边苏区的一部分。早在大革命时期,常德县就在中共常德地委领导下建立了总工会、农民协会、商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这些群众组织发动各自联系的群众,积极开展了反帝、反封、反军阀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县区乡建立农民协会后,基层旧制9镇3乡即由12个区农民协会所取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切权力归农会”,农民协会完全取代了封建军阀的基层政权,成为农村唯一的权力机关。就是县里的政权,也要由农协会、总工会等革命团体的代表与县长共同行使。为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工农民主政权,县区乡普遍建立了工农武装自卫队【附件37、165、167、177、178】。常德反革命“敬日事变”后,农协会、工会等群众组织被取缔,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杀。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激起了常德县人民的无比愤恨,尤其是那些坚定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开展了恢复和建立农民协会的斗争。从1927年7月至1928年8月,周士区、渐安区、文甲区、斗姆区、兴隆区、四贤区、同德区、崇孝区、护城区等地为恢复农民协会举行了暴动,恢复和新建了农民协会,据初步统计,占当时全县区乡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由于当时还未成立苏维埃政府,农民协会实际行使临时政府的职权。这些农民协会,不仅组织农民打土豪,分浮财,兴办农民学校,而且以屋场、村庄为单位组织自卫队,保卫村庄的社会秩序,配合游击队袭击敌人,还做敌团防队员家属的工作,使其亲属倒戈。农民协会的复兴,又使失去的权力回归到了人民群众的手中。这些农民协会均坚持了半年以上。这对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支援武装斗争起了很大的作用【附件4、55、71、96、100、116、118、165、182】。
2、徐溶熙苏维埃政权(1927.11~1928.5)所辖和太浮山革命根据地(1928.5~1928.8)所辖常德西北部地区,是湘鄂边苏区的一部分。徐溶熙苏维埃政权是在中共湘西特委(兼常德县委)和桃源县委领导下建立的常桃特区【附件7、47、48、49】。1927年11月上旬,湘西特委决定组建常桃特区,由特委委员刘泽远(常德县人)兼任书记。“徐溶熙”是“常桃特区”的代号。特区建立以后,刘泽远等领导常桃工农武装在常桃边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附件4、55、118、165、181、192】徐溶熙苏维埃政权于1927年11月18日在常桃边境的青龙寺建立,张祺任主席。这是湘西北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它地跨常、桃、临三县,方圆几十公里,靠近太浮山【附件7、47、48、49】。下设三个区,即常德城郊区、伦别区和桃源的徐溶熙区。常德县城郊区由刘泽远兼任区会长,管辖常德县的丹洲、河、南坪、南站(今武陵镇)、斗姆湖、德山等乡镇。伦别区由陈昌厚兼任区会长,管辖常德县的雷公庙、灌溪、蔡家岗、石板滩、长岭岗、双桥坪、大龙站、肖伍铺、白合山等乡镇;桃源徐溶熙区由周保堂任区会长;管辖桃源县的中河、长岭、栖枫、翰林、隆兴、回龙、赤竹、吉祥和常德县的盘龙桥(现属桃源县)等乡镇【附件47、165、192】;徐溶熙苏维埃政府还颁布了建设苏维埃的纲领,主要有:实行均田制,做到耕者有其田;实行减租减息;禁止放高利贷;不许吃鸦片、不许赌博、不许退佃、不许行贿贪污,等等。上述纲领的颁布,深得群众的拥护,并部分得到实施。1928年6月,徐溶熙苏区与湘西特委领导的太浮山武装割据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范围更大的红色政权。以太浮山为中心的武装割据政权,东抵临澧的佘市桥,西至桃源县的界溪河、慈利县的老棚、五雷山,北接石门城南10公里的会垭山,南到常德县的盘龙桥,纵横200余里【附件100、144、188】。当时常德县后河的雷公庙、灌溪、蔡家岗、石板滩、长岭岗、双桥坪、大龙站、肖伍铺、白鹤山、丹洲、南坪、河、盘塘桥、石公桥、镇德桥、周家店、韩公渡、黑山嘴、十美堂、中河口、蒿子巷、黄珠洲等乡镇均属于其范围,占当时全县乡镇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7月,湖南清乡督办处调李云杰、李韫珩两个正规师在各县团防配合下,重点围剿太浮山和常德县。8月,反围剿失败。太浮山根据地丧失【附件96、100、144、188、192】。
3、以周(常德县周家店)、渡(澧县渡口)为中心的武装割据政权(1927.7~1928.8)所辖常德北部地区是湘鄂边苏区的一部分。周士区在1927年7月暴动时就恢复了党组织、农协会、农民自卫队。11月上旬,湘西特委决定组建常澧特区,由康序焕(常德县人)兼任书记。1928年1月,湘西特委首先组织常德后河的工农武装拔掉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崇河设立的“清党”办事处,扫清了在常德后河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常澧特区的障碍。随即大力恢复发展党组织和农协会,组建工农武装,在常德、澧县、临澧交界的周家店、渡口、孙家坪、毛里湖等地建立了武装割据政权。6月,与以太浮山为中心的武装割据区联成一片。当时常德县境内的周家店、石公桥、镇德桥、韩公度、中河口、蒿子港、十美堂、黑山嘴、黄珠洲等乡镇属于其范围。在割据期间,提出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口号,实行了减租减息、打土豪、杀劣绅、掳富济穷、兴建农民学校、解放妇女等政策。8月,敌人重兵围剿,根据地丧失。【附件37、50、51、96】。
4、常德县属洞庭特区苏维埃政府(1931.4~1932.12)管辖范围。1931年3月,湘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率部南下洞庭湖开辟革命根据地。4月,在华容磨盘洲成立洞庭特区苏维埃政府,由郭锡涛任主席。洞庭特区苏维埃政府以洞庭湖为中心,管辖常德、华容、岳阳、南县、沅江、益阳、湘阴、安乡、汉寿等县临湖地区的政权组织。成立时属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管辖,6月后,属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管辖。在洞庭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常德特支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抗租、抗税和游击战争,在临湖地区建立了党的组织,建立了渔民、樵民、农民等协会,组建了游击武装,配合洞庭特区开展了反“清湖”的斗争,并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附件96、104、113、131、141、149】。
5、常德县属于湘鄂川黔省苏维埃政府(1933.12~1935.12)管辖范围。1934年11月,湘鄂川黔苏维埃政府在湘西大庸成立,贺龙任主席。为策应中央红军,贺龙、肖克率领红二、六军团发起湘西攻势,共击溃、歼灭国民党军近20个团,恢复与开辟了约2.5万平方公里地区,控制了永顺、大庸、桑植3县的大部,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各县的一部,并占有永顺、大庸、桑植等县城,奠定了湘鄂川黔边苏区的基础。至1935年9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其中心区域和游击区,加上黔东和鄂川边两个游击队,人口约200万。湖南的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保靖、慈利、沅陵、桃源、常德、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县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均属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范围。红军围攻常德期间,攻占了当时常德的河、丹洲、石板滩、灌溪、蔡家岗、雷公庙、长岭岗、大龙站、双桥坪、肖伍铺、白鹤山、南坪、长茅岭、丁家港、许家桥、斗姆湖、南站{今武陵镇}等乡镇的全部或一部分,占当时全县乡镇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红军帮助常德党组织和革命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常德县成为湘鄂川黔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附件96、105、136、152、166】。
四、常德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对湘鄂西苏区的历史贡献与地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常德人民在湘鄂西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创建湘鄂西苏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1、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常德县是中共湘西特委机关所在地,湘西特委兼常德县委,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湘鄂西苏区的创立和建设。第一、常德县是湘西北地区革命的战斗堡垒和指挥中心。湘西特委在常德县建立后,便将常德县纳入直接领导,由特委书记兼管一切工作,派巡视员“专门巡视前后河党务组织情况”,后来特委又遵照省委《决议案》,将常德县城区划分出来单独建立了常德市委,确定特委主要成员任市委领导。在彭公达、舒玉林任特委书记期间,常德县在工作任务要求、领导力量配备、工作开展等都摆在了“中心”位置。此期间,常德县在湘西北地区中党组织恢复发展最快、党员人数最多、工农武装队伍最多、组织发动的武装暴动最多等等,最早形成了农村武装割据局面,这些武装斗争,极大地鼓舞了湘鄂西各县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土地革命的勇气和信心【附件4、110、116、118、123、191、192】。第二、湘西特委(兼常德县委)直接参与了对湘鄂西苏区地开辟。起初,贺龙、周逸群在湘鄂西根据地是按中央的指示建立的中共湘西北特委。1928年3月,湖南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湘西北特委合并于湘西特委,“以统一工作的指挥”,另在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中建立湘西前敌委员会,管辖红军所在地的县委或特委,湘西特委根据省委决定,立即派出特委委员陈协平(盘塘桥人,当时属常德县)去桑植会同贺龙贯彻执行。陈协平既是湘西特委委员,又是前委委员,他根据省委和湘西特委的决定和意见,为红军建立,为湘鄂西苏区党、政建设做了大, 量工作,并取得了较大成效【附件8、196】。第三、常德县为湘鄂西苏区和红军输送了大批领导骨干。常德籍的有鲁易【附件175】、陈昌厚【附件175】、陈协平【附件169】、杨英【附件175】等,非常德籍的有郭天明等,他们大多是常德革命暴动的领导人。到湘鄂西苏区后,都分别担任了红军及地方党政组织的负责人,为湘鄂西苏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湘西特委在常德成立后,为了大力恢复和发展湘西北所属各县的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先后从常德派出党员骨干张盛荣(常德县人)、舒玉林、刘泽远(常德县人)、陈昌厚(常德县人)、蔡以忱、孙家信、朱明、王千祥(常德县人)、刘继光、戴武孝、贺敬之(常德县人)、刘则、黄子春(常德县人)、张子平等,协助各县工作,或就地任职,促进了湘西北各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湘鄂西苏区的创立和建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为了革命先后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附件130】。
2、常德人民的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支援了各地人民和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教育鼓舞了群众。第一、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常德的反动统治。在县城组织的工农武装起义,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础;80%以上的乡镇组织的农民武装暴动,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基层政权,建立了工农自己的政权;尤其与周边各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形成了武装割据的局面,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清乡”、“剿共”的嚣张气焰【附件4、70、71、100、102、116、118、142、143、144、181、187、192、196】。第二、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清乡”、“剿共”的部署和安排,牵制了大量敌人,支援了湘鄂西各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使工农红军减轻了压力和免受了一些挫折。如1927年9月,按照中共湖南省委“全省暴动,策应湘东”的指示,中共常德县委领导人民举行了一系列秋收暴动,有力地策应了湘东、长沙等地人民的革命斗争【附件116】;又如太浮山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周边各县的反动军警,使他们不敢对红军轻举妄动,而且还牵制了国民党反动派大量的正规军,如敌第十四军附独立第19师、教导师李云杰部、成光耀师、45师等,这就给红军减少了压力,造成了扩大和整编队伍的有利时机和良好条件【附件196】;再如1934年12月贺龙、肖克率红二、六军团围攻常德期间,常德地下党领导人民积极响应,配合红军攻城,迫使何健急令其在湘南截击中央红军的十六、十九、六十二等三个师兼程救援常德,敌二十六师亦由江西驰援常德,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和其他各地人民的革命斗争【附件61、152、166】;等等。第三、显示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英勇斗争精神,鼓舞了革命群众的斗志。在斗争中,宣传了土地革命的意义,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教育了人民,为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附件70、71】。
3、常德县为湘鄂西苏区输送了大量的兵员,提供了后勤保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常德县的革命群众先后参加红军的有数千。如1928年8月,以太浮山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反围剿失败后,陈昌厚等率领一批鼎城籍优秀儿女加入到了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附件192】;如1931年4月,洞庭特区在华容磨盘洲成立后,建立了洞庭特区游击队,有一批鼎城籍优秀儿女相继参加洞庭特区游击队,参与反“清湖”,保卫苏区的斗争【附件104】;又如1934年12月,贺龙、肖克等率红二、六军团围攻常德期间,在常、桃地区活动十天,扩红数千【附件138】。常德县有成百上千的优秀儿女加入红军。如郭家铺乡的朱汉清,参加红军后跟随贺龙南征北战,解放后镇守新疆,后转到自治区商业厅任纪检组长【附件197】;如河牌业工人谭发生,参加红军后,到贺龙师部的警卫连任通讯员,随贺龙进军贵州;如雷公庙乡的郭春初【附件198】;等等。常德人民在踊跃参加红军的同时,还积极为红军筹集粮食、衣、被、鞋等军需物资和现款。从1928年到1935年,红军几千人在常德地区活动8年的粮食、衣物,大多来自群众。除此之外,群众还给红军送情报、带路、张贴宣传标语等。红军围攻常德期间,群众还送水、饭菜到红军打仗的阵地、抬伤员下火线、掩埋烈士遗体、治疗伤员等等【附件168】。
4、常德人民的革命斗争,在为湘鄂西苏区建设作出伟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常德人民在创建苏区、保卫苏区的英勇斗争中,经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摧残。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5月常德反革命“敬日事变”算起至1937年7月,常德先后有3000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有1000多人惨遭杀害。仅湖北省洪湖市烈士陵园有名可查的常德籍的就有84人,牺牲的“无名英雄”更是不计其数【附件4、12、64、67、69、71、72、73、97、103、115、116、157、160、169、175、179、180、182、186、187】。一批常德籍的红军高级将领如鲁易【附件175】、陈昌厚【附件175】等牺牲在湘鄂西苏区的反“围剿”战场上。常德的县委书记张盛荣【附件175】、湘西特委书记(兼县委书记)彭公达、舒玉林、刘泽远【附件175】在革命斗争中英勇就义。在常德苏区的建立、发展过程中牺牲的党员骨干烈士还有李芙、王千祥、戴修文、廖顺之、徐炳初、周锡龄、陈敏、王月贞、马厚成、贺凤章、周凤鸣、杨春初、文恒益、顾樊玉、颜尚新【附件169、175】等等。此外,在国民党反动军警的“清乡”、“围剿”中,许多民房被烧毁,无数群众被杀害。如今在常德的版图上仍然保留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县委机关旧址、中共湘西特委机关旧址、湖南省立二师旧址、县总工会旧址、县农协会旧址、红军围攻常德河、城西乌龙巷旧址、潘振武同志纪念馆、刘泽远烈士墓等等。这一切都再现了当年峰火连天的斗争情景,再现了革命先辈当年“革命至死不回头”的革命精神,更佐证了当年常德县属于苏区的历史事实。
 版权所有 常德市鼎城区党史办 | 湘ICP备号
主办: 鼎城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Email: 电话: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委党史办院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雅安红军革命标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