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信仰的艺术的信仰

艺术即信仰
《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F.大卫·马丁 李·A.雅各布斯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歌剧魅影》在现代音乐剧中上演时间最长。资料图片
艺术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感知和鉴赏艺术?艺术之于人类的发展,其功能与作用到底怎样?对于关乎艺术本质的核心问题,F.大卫·马丁与李·A.雅各布斯所著的《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以200余幅图片和丰富的内容,以及体例独特的60余万字鸿篇巨制,生动详细地阐述了艺术之为艺术的核心所在。
艺术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观。它不仅仅关乎人类的认知能力、表达方式及创新能力,更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美国总统艺术与人文学科委员会荣誉主席米歇尔·奥巴马在一次演讲中说:“艺术与人文学科,界定作为人的我们是谁,这就是它们的功能——提醒我们每一个人能奉献什么,以及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之处,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想象我们的未来。在艰难的时刻给我们以希望,并将我们凝聚在一起,这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一书之所以能够前后一版再版,除了与这一背景密切关联之外,也与该书本身的独特之处密不可分。
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共16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影视、摄影、文学等十个艺术门类,集实用性与学术性于一体,是美国目前许多大学都使用的艺术学权威教材,却有别于一般性鉴赏类教材。
首先,它试图超越艺术或艺术作品本身,而将其置于人文学科的大坐标中,从纵横不同的维度揭示艺术的实质所在,以及其与一般人文学科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艺术是对价值观的揭示,而其他人文学科则是对价值观的研究。这一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思想,将艺术、艺术现象、艺术作品与其相应的艺术门类及其他人文学科串联在一起,从而以艺术现象为参照来考察艺术本质以及与其相关的艺术规律。
其次,艺术即参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对艺术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该书作者的艺术思想。对于任何人而言,认识艺术本质与艺术规律,离不开艺术感知与艺术概念。而感知艺术,领悟艺术概念,则离不开艺术参与。这是因为每一艺术门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积累形成了独特的自成一体的表现符号和表现方法。而这些符号与方法是人们感知艺术与艺术想象的必由之径,而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找到通向艺术真理的路径。实际上,艺术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可谓艺术之道,道不远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艺术学界推崇经由苏俄传入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方法,注重形而之上的观念与范畴的研究。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种方法通常显得深奥莫测,甚至有些玄之又玄,从而不得要领。该书从英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出发,以参与和体验为主,进而说明人们每天置身于艺术现象之中,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
再者,什么是艺术作品?什么不是艺术作品?艺术门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艺术与其他具体的人文学科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和差异?这些问题不仅让一般读者摸不着头脑,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学界。《艺术中的人文精神》的第三部分“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思路和线索。艺术作品是对价值观的揭示,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徒具形式而无内容的东西,很难视为艺术作品。正如海德格尔在区分艺术品与器物时所言:艺术品不同于器物,它自身并无多少用途,却能让材料在作品中迸发光彩,乃至开口说话。当然这一问题较为复杂,作者非常谨慎,使用了“类艺术作品”一语来区分纯艺术作品与形态各异的大众艺术。
艺术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艺术以感知为主,其他人文学科则以思维为主。当然,感知与思维几乎总是并行不悖的。体验艺术时,感知与概念都是不可缺少的。而艺术以感知为主,其他人文学科则以概念为主导。
此外,就艺术门类而言,我们可以从梵高的《星夜》中听见乐音的飘动,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看到线条与色彩的流动。我们可以从画中读出诗意,从诗中读出画意。我们还可以从建筑中领略到舞动的节奏和旋律。这说明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人的感知器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另一方面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之间不但有共同的目的,即揭示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类精神,其媒介之间也存在相当的共性,如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都使用色彩、线条和质感。韵律是作曲家、舞蹈家和诗人的创作基础。对于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歌曲和歌剧作家来说,文字是基本的元素。图像是画家、电影家和摄影师的基础。总之,艺术家们构成了一个共同体,他们采用相似的方法来达到相同的目标。
最后,艺术所反映的价值观是人文精神在艺术中的表现,但却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艺术中的人文精神》阐述了三种类型的价值观:一、内在价值,涉及即时的正面或负面感受的活动。二、外在价值,获取内在价值的手段。三、内外价值,不仅指获取内在价值的手段,还包括意义重大的即时感受。由此可见,该书阐述的价值观理论是具有相关性的,也就是说价值产生于人类兴趣与事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艺术是人类最具创造力的活动之一。它所关乎的不仅是人类自身认知能力或表现能力的问题,更关乎人类自身的价值、精神、发展与未来等。全书以特有的艺术视角和艺术思想为读者提供了认识艺术现象和把握艺术规律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在当今以实现中国梦为主旋律,以创新和创造力为持续发展突破口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是一本值得研究的书。
[责任编辑: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
深情献礼党的生日 艺术展现信仰光芒
来源:文艺报&&&编辑:乐音&&&&&&作者:乐音
  又是7月,敬仰的目光中满是火红的旗帜。
  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党,伟大的党才能担当起伟大的使命。伫立时代潮头,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梦强军梦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引,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
  把祝福化作舞姿,将赤诚捧在手心;把誓言写进歌里,让信仰扎根心中。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5岁华诞的日子里,且让我们见证,来自军队文艺工作者的礼赞。
  军委后勤保障部创作大型情景音诗画
  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共产党人的信仰来自哪里?对于这些萦绕在许多青年官兵脑海中的问题,由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政治工作局主办、该部所属基层单位官兵创作演出的大型情景音诗画《信仰照耀征程》作出了具有透彻说服力和强烈感染力的回答。
  整台节目由序篇《信仰的诞生》和3个篇章《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坚守》《信仰的担当》及尾声《信仰照耀征程》组成,运用朗诵、戏剧、歌舞、造型、雕塑、视频等艺术形式,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幅交织着热血与烈火、充满着牺牲与奉献的壮丽长卷,塑造出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在党领导我军后勤工作近九十载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中,一代代后勤官兵胸怀坚定信仰,艰苦奋斗、一尘不染、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于是,我们看到:长征途中,100多名红军战士护送中央财政的130万块银元,一路走人一路倒下,而活着的人则接替他们背起银元继续长征,到达陕北后,他们将镶着弹痕、染着鲜血的银元一块不少交给党中央;西路军供给部长郑义斋在护送部队重要财产途中遭敌围困,他在掩护战友和财产安全转移后身负重伤无法脱身,毅然向战友下达了“向我开枪”这道最后的命令;亲手为部队分发了7000多套棉衣、皮袄的红一军军需处长胡军,自己只穿一件单衣,在部队翻越大雪山时冻死在山顶;被人称为“我军军工之父”和“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身上带着4次重伤、20多次轻伤留下的100多块弹片,用伤后仅存的右手和左腿,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为我军研制武器;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赵彤言带领课题组深入驻疆边防连队研究防治蚊虫侵害,为获得最直接的研究数据,她不惜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终于研制出有效的防蚊喷剂,为部队解决了长期困扰;2014年非洲爆发埃博拉病疫,我军医疗队官兵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逆撤离人流而上,出色完成整建制执行烈性传染病疫情防控任务,所有医疗队员安全、健康,在全世界赞许敬佩的目光中光荣凯旋……
  从建军初期一路走到强军时代的历史大纵深,以后勤为视角辐射全党全军的思维大视野,忧心家国命运、追思革命先烈、讴歌牺牲奉献的人文大情怀,构成该场演出恢弘壮丽的精神气场。演出不仅是对观看者灵魂酣畅淋漓的洗礼,也是主办单位和全体参演官兵共同完成的对革命信仰本身的热血长歌。
  正如演出主题歌《信仰的力量》唱出的:“告诉我旗帜是否依然飘扬?告诉我誓言是否依然滚烫?热血铸就的信仰,是否还在血脉流淌,依然给予我们无敌的力量……”这是对每一名中国军人的提问,而我们的答案,将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安危与能否实现伟大复兴。那么,就让我们以铿锵有力的回答告诉世界,走在信仰照耀的征程上,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军队将无往不胜,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接力奋斗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
  (马正建)
  海军举办驻京部队合唱歌咏大会
  鲜红党旗熠熠生辉,映照万里海疆;如潮歌咏豪情满怀,凝聚奋进力量。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7月1日下午,海军在机关礼堂举行“铁心向党――海军驻京部队合唱歌咏大会”,海军党委常委、机关四大部和装备研究院领导、全体机关干部以及驻京部队官兵共计1800余人参加或观看歌咏大会,用嘹亮军歌向中国共产党95岁生日献礼。
  17首时代赞歌就是17朵献给党的鲜花,17首优美旋律就是17段对党的深情诉说。
  整场歌咏大会突出体现“铁心向党”主题,演出在深情婉转的《党啊,我想对你说》中拉开序幕,这是一首由海政文工团优秀词作者马金星在弥留之际写就的生命绝响,海军某综合仓库男声合唱团官兵用饱满的激情将对党的忠诚抒发得淋漓尽致。经典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海军装备战线官兵对党的浓浓真情。铿锵有力的《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喊出后勤官兵敢打硬仗的铮铮誓言。由60名身着白色纱裙的海军总医院女子合唱团“白衣天使”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珊瑚颂》旋律优美、声情并茂,甜美的歌声和精彩的表演打动在场观众,获得阵阵高声喝彩。由某技术局年轻技术人员倾情演唱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快乐巡航》,采用无伴奏和声形式,唱出了“80后”、“90后”官兵爱舰爱岛爱海洋的情怀。带着燕山的铁马风烟,海军汽车运输勤务团官兵演唱的《假如战争今天爆发》《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曲风昂扬向上,歌词振奋人心。舞台表演经验丰富的海政老干部合唱团,一上舞台便让观众眼前一亮,一首抒情优美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让观众如痴如醉。《军港之夜》《请不要叫我女孩》两首歌刚柔相济、青春四溢、活泼轻快,唱出了改革强军下海军女兵的豪迈与坚强。海军机关警卫营男兵合唱团演唱的《强军战歌》气势磅礴、催人奋发,耳熟能详的旋律、感人至深的歌词,让所有在场观众高声齐唱,场上场下合为一片,再次掀起高潮。
  此次合唱大会调动海军驻京部队官兵全员参与,从机关到科研院所,从医院到老干部活动中心,从仓库到连队,参演人员包括机关干部、科研工作者、技侦工作者、翻译人员、离退休老干部、医生、护士、连队战士等500余人。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已82岁,最小的才18岁,充分体现了歌咏活动广泛的群众性和不断扩大的覆盖面。
  (于贤顺 苏毅)
  空政文工团音乐剧唱响北京
  作为建党95周年的献礼剧目,由空政文工团历时1年多时间创排完成的音乐剧《嘎丽娅》近日唱响北京展览馆。
  该剧主要讲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驻扎在黑龙江绥芬河的部分顽固日军挟持百姓负隅顽抗、垂死挣扎,苏联红军几次攻击未果,造成人员伤亡。此时,17岁的中国姑娘嘎丽娅受苏联红军委托,主动担负起劝降翻译任务,深入险境与日军机智周旋解救被挟持的妇女儿童,最后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与顽敌同归于尽,光荣牺牲。嘎丽娅的英雄事迹在中俄两国广为流传,被誉为“和平天使”。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专门为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嘎丽娅“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题词。
  音乐剧《嘎丽娅》主题立意宏大,以反法西斯战争为历史背景,突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动作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恶本质,彰显着战争与和平主题,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人物形象饱满,主要角色情感处理细腻、内心活动深刻,表现出崇高感人的英雄主义动机,通过演员表演和舞台呈现,塑造了以嘎丽娅为代表的一批立体丰满的民族英雄群像。该剧故事线索清晰,剧情架构紧致,人物关系合理,戏剧冲突巧妙,充满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戏剧张力。
  该剧的舞台呈现丰富,音乐舞蹈、舞美设计融合了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地域元素,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点,视频、灯光、道具变化层次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
  (高艾知足)
初审编辑: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Copyright (C)
&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偶遇”梵蒂冈 艺术与信仰的交融之地
通过二维码转到手机观看
核心提示:
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只有50公顷,教皇是国家的领袖。全国只有500多名公民的梵蒂冈,应该也是公民、游客比最悬殊的地方了。我一早从阿根廷广场附近的酒店搭乘40路公交车,经过6站,跨过台伯河,便进入了梵蒂冈。
“偶遇”梵蒂冈 艺术与信仰的交融之地
梵蒂冈博物馆的专业讲解
去罗马前,我压根儿就没计划去梵蒂冈,不是因为不想去,而是因为没时间。
这次去意大利是参加古遗址会议,议程紧凑,除了第一天会议方安排去罗马郊区的阿庇亚古道访问,其他都是会议时间。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我到罗马当天赶上了大雨,政府发布了红色警报:第二天所有学校和考古遗址都要关闭。
阿庇亚去不成了,我决定去梵蒂冈。问题也接踵而至,由于没有准备,对宗教文化又一知半解,我在梵蒂冈这一天完全是两眼一摸黑,拿着相机乱拍一气,回来再对着攻略复习,不时感叹:“哇,原来这就是米开朗琪罗的大作!”
真正的杰作,不用提前预习,也能感受得到。
从穹顶俯瞰圣彼得广场及罗马城
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只有50公顷,教皇是国家的领袖。全国只有500多名公民的梵蒂冈,应该也是公民、游客比最悬殊的地方了。我一早从阿根廷广场附近的酒店搭乘40路公交车,经过6站,跨过台伯河,便进入了梵蒂冈。
天公作美,下了一夜的大雨忽然停住。雨过天晴,圣彼得大教堂沐浴在柔和的阳光下,地面的石板由于雨水的冲刷黑中透亮。初冬的天气配上湿漉漉的空气,使对面的大教堂庄严中也有些温婉的气息。
教堂正面是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广场,两边是半椭圆形的柱廊,紧贴着梵蒂冈的老城墙。广场北侧柱廊下,沿着柱廊列队等待的游客排了很长的队。
缓步前行的同时,我有机会仔细观察这座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建于公元前1世纪刻着古埃及文字的方尖碑,方尖碑到廊柱的中间是两个喷泉——贝尔尼尼喷泉和多梅尼科喷泉,地面上以几何线条勾勒出直线和弧线。这些线条在平面上看并不显著,到了圣彼得大教堂穹顶处俯视,则一目了然。
广场雄浑的气魄,还有一部分来自椭圆形廊柱的“环抱感”,从大教堂门口张开,到广场入口处合拢,使入口空间紧凑,犹如向信徒伸开的双手,中间的广场如广阔胸襟,向信众们敞开胸怀。
广场东南曾密布着中世纪建筑。其时,从外围穿过逼仄的建筑群落,走向广场入口,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效果。墨索里尼统治时,认为那些中世纪遗存毫无价值,将其夷平,以一套宽阔的康西利亚松内路取而代之,以求再现古罗马的宏大景象。
如今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晚期的建筑杰作,在此之前经历过若干次变迁。最初,这里是耶稣基督的忠实门徒、第一任教皇——圣彼得的墓葬所在地。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6年将其兴建为大教堂,典型的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外观——长方形平面、两侧柱廊、条形拱券式屋顶。
经过了中世纪的凋零,16世纪时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对其进行重建。布拉曼特曾设计过一个正十字式的集中式样式,但因为结构和经费原因未能完成。最终,大教堂在米开朗基罗、德拉·波尔塔、卡洛·马泰尔等人的共同智慧下,继承了长十字的巴西利卡特征,外观上则体现出巴洛克的风格。
在罗马教廷的术语中,圣彼得大教堂这类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不叫cathedral,更不叫church,而是叫巴西利卡(Basilica),圣彼得大教堂的英文名即为St. Peter's Basilica。今天的巴西利卡已经与最初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样式关联不大,而是一种宗教建筑地位和价值的体现。
圣彼得大教堂,想当然成为全世界巴西利卡之首,既因为其地位和建筑本身,也因为其内部遗存。进入大教堂,右手边即是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圣母怜子像》,这是其1499年的雕塑作品,当年米开朗基罗25岁。初进教堂,我只是随着人流向右涌动,在这座雕塑前聚集了大量的游人,挤过去看到说明牌才知是大师的作品。这件雕塑的圣母显得太过年轻,儿子又太过瘦小,据说是艺术家为了突出艺术效果而刻意为之。
1 总共: 2页进入模式
了解更多资讯,请点击
特别说明:新闻爆料请致电9
了解更多资讯,请点击
舟山新城惠民桥村一大片违建厂房已存在超过10年艺术即信仰-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1版:光明阅读·书林
&& 往期回顾 & && &
艺术即信仰
——我译《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作者:缑斌
《光明日报》( 日&11版)
《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F.大卫·马丁 李·A.雅各布斯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歌剧魅影》在现代音乐剧中上演时间最长。资料图片
&&&&艺术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感知和鉴赏艺术?艺术之于人类的发展,其功能与作用到底怎样?对于关乎艺术本质的核心问题,F.大卫·马丁与李·A.雅各布斯所著的《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以200余幅图片和丰富的内容,以及体例独特的60余万字鸿篇巨制,生动详细地阐述了艺术之为艺术的核心所在。&&&&艺术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观。它不仅仅关乎人类的认知能力、表达方式及创新能力,更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美国总统艺术与人文学科委员会荣誉主席米歇尔·奥巴马在一次演讲中说:“艺术与人文学科,界定作为人的我们是谁,这就是它们的功能——提醒我们每一个人能奉献什么,以及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之处,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想象我们的未来。在艰难的时刻给我们以希望,并将我们凝聚在一起,这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一书之所以能够前后一版再版,除了与这一背景密切关联之外,也与该书本身的独特之处密不可分。&&&&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共16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影视、摄影、文学等十个艺术门类,集实用性与学术性于一体,是美国目前许多大学都使用的艺术学权威教材,却有别于一般性鉴赏类教材。&&&&首先,它试图超越艺术或艺术作品本身,而将其置于人文学科的大坐标中,从纵横不同的维度揭示艺术的实质所在,以及其与一般人文学科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艺术是对价值观的揭示,而其他人文学科则是对价值观的研究。这一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思想,将艺术、艺术现象、艺术作品与其相应的艺术门类及其他人文学科串联在一起,从而以艺术现象为参照来考察艺术本质以及与其相关的艺术规律。&&&&其次,艺术即参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对艺术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该书作者的艺术思想。对于任何人而言,认识艺术本质与艺术规律,离不开艺术感知与艺术概念。而感知艺术,领悟艺术概念,则离不开艺术参与。这是因为每一艺术门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积累形成了独特的自成一体的表现符号和表现方法。而这些符号与方法是人们感知艺术与艺术想象的必由之径,而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找到通向艺术真理的路径。实际上,艺术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可谓艺术之道,道不远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艺术学界推崇经由苏俄传入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方法,注重形而之上的观念与范畴的研究。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种方法通常显得深奥莫测,甚至有些玄之又玄,从而不得要领。该书从英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出发,以参与和体验为主,进而说明人们每天置身于艺术现象之中,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再者,什么是艺术作品?什么不是艺术作品?艺术门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艺术与其他具体的人文学科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和差异?这些问题不仅让一般读者摸不着头脑,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学界。《艺术中的人文精神》的第三部分“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思路和线索。艺术作品是对价值观的揭示,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徒具形式而无内容的东西,很难视为艺术作品。正如海德格尔在区分艺术品与器物时所言:艺术品不同于器物,它自身并无多少用途,却能让材料在作品中迸发光彩,乃至开口说话。当然这一问题较为复杂,作者非常谨慎,使用了“类艺术作品”一语来区分纯艺术作品与形态各异的大众艺术。&&&&艺术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艺术以感知为主,其他人文学科则以思维为主。当然,感知与思维几乎总是并行不悖的。体验艺术时,感知与概念都是不可缺少的。而艺术以感知为主,其他人文学科则以概念为主导。&&&&此外,就艺术门类而言,我们可以从梵高的《星夜》中听见乐音的飘动,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看到线条与色彩的流动。我们可以从画中读出诗意,从诗中读出画意。我们还可以从建筑中领略到舞动的节奏和旋律。这说明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人的感知器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另一方面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之间不但有共同的目的,即揭示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类精神,其媒介之间也存在相当的共性,如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都使用色彩、线条和质感。韵律是作曲家、舞蹈家和诗人的创作基础。对于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歌曲和歌剧作家来说,文字是基本的元素。图像是画家、电影家和摄影师的基础。总之,艺术家们构成了一个共同体,他们采用相似的方法来达到相同的目标。&&&&最后,艺术所反映的价值观是人文精神在艺术中的表现,但却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艺术中的人文精神》阐述了三种类型的价值观:一、内在价值,涉及即时的正面或负面感受的活动。二、外在价值,获取内在价值的手段。三、内外价值,不仅指获取内在价值的手段,还包括意义重大的即时感受。由此可见,该书阐述的价值观理论是具有相关性的,也就是说价值产生于人类兴趣与事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艺术是人类最具创造力的活动之一。它所关乎的不仅是人类自身认知能力或表现能力的问题,更关乎人类自身的价值、精神、发展与未来等。全书以特有的艺术视角和艺术思想为读者提供了认识艺术现象和把握艺术规律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在当今以实现中国梦为主旋律,以创新和创造力为持续发展突破口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是一本值得研究的书。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痛苦的信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