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反馈意见,我的投标书中的用户反馈只有3个同行评议,是不是没过初审

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大家帮我看看,有2个评审意见是不是太简单了
我今年是以领导的名字申请的地区基金,挂了,大家帮我看看,第一、第二个评审意见是不是太简单了,有点不服,都不知道怎么改,大家怎么看呢
评审意见如下:
&1&该研究拟运用×××技术实现×××,以期建立一套适合×××的技术,创建新种质,有较重要的应用前景,所提出的科学问题有较强的前瞻性。虽然项目组成员建立了×××相对完整有效的×××再生体系,但对另一实验材料×××缺乏研究基础。鉴于×××再生存在较大困难,如果这项工作未取得实质进展,很难实现研究目标,因此建议暂不资助。
该项目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研究目标尚明确,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和较好的研究条件。
不足之处: 1.对研究内容的归纳性欠佳;
& && && && &&&2.部分研究方案欠具体;
& && && && &&&3.年度研究计划显空泛.
& & 总体意见:不予资助
&3&该研究利用×××和×××,探索×××的条件,建立×××再生体系,并建立×××鉴定评价体系,为×××建立技术体系,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并且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该研究用×××与×××的研究尚无报道,具有明显的特色与较强的创新性。
该项目研究目标明确、关键问题突出,研究内容较为合理,技术方法可行,研究团队搭配合理,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扎实,能通过合作研究,有效利用国内研究条件解决本单位科研条件短缺问题,主持人能注重人才队伍培养,这些都是本申请的优势之处。
不足之处:本研究中分子鉴定方面论述过于简化,希望项目实施中切实加强本方面工作;经费预算过高。
哎呀,发错金币了呀,本想发10个的呀,把剩下的全发给你啦:sweat:
谢谢啊,看来是有很多问题,明年继续!
学习了,谢谢!!
我也觉得这样的意见太简单了:hand:
版主会处理的
真是汗啊,第一次求助发金币,呵呵,谢谢版主啦!
第三个也算是C 吗,真是看不懂哦
兄弟把你弄错的都收回去了,连10个金币也没有给啊。:hand:
版主好像扣了480,还留了10个哦,呵呵,好吧,再发10个吧:hand:
恩,就是:hand:
感觉不像那么回事呢,感觉哪个地方都很重要啊,还有提到年度计划的,欢迎讨论
第一第二不能算多吧
你怎么能看出来太年轻太简单呢
那你看看我的标书评审意见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6331295&pid=3#pid3
12年的确实简单,13的还不错,今年中了没呢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申请项目同行评议意见反馈信
, 02:27:08
您好,您申请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科学部初审、同行专家评议、学科评审组评审和基金委委务会议审批,现获得批准资助,在此向您表示祝贺!
里面说获得资助,不知道额度,但给出了评审意见。
没收到通知填写项目计划书邮件。
邮箱验证准确,祝福没消息的虫子!兑现承诺,总共101.9金币,散100!先散90,要不无法发帖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关注今日:0 | 主题:152553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下载丁香园 App
即送15丁当
请教:收到反馈意见,我的标书只有3个同行评议,是不是没过初审啊?
页码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9年零292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您好。您申请的项目,经过了初审、同行评议和学科专家评审组评审,很遗憾,今年未能获得资助。由于科学基金实行竞争机制、择优支持,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资助项目只能优中选优;或者因项目本身原因,在某些方面尚有不足。为了使科学基金评审工作更加客观、公正、透明,我们把同行评议意见真实的反馈给您,使您能够全面了解一审专家的意见,相信这也是一次未见面的学术交流,为您今后进一步完善申请书提供帮助。
一、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1& .......课题组人员也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的阵容,如果投入时间和精力应该有预期成果产生。研究方案可行。这是青年基金项目,同意资助。
&2&.........研究整体思路较清晰,实验设计合理、可行,尽管研究人员的力量和实验条件较薄弱,但作为青年基金申请者,该项目可给予立项资助。
&3& 虽然我对本申请项目的内容不太熟悉,但我觉得申........可能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值得探索。申请人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案具体,具有可行性,同时申请人在此研究领域也具备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建议给予资助。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gly1974 edited on
关于丁香园同行评议欺诈:自己给自己“审稿”的作者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同行评议欺诈:自己给自己“审稿”的作者
学术造假 同行评议
本文作者:Cat Ferguson, Adam Marcus& Ivan Oransky
图片作者:Dale Edwin Murray。图片来自:Nature
(/译)很多学术期刊的编辑都清楚,说服一名研究者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论文同行评议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酶抑制与医药化学期刊》(The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的编辑对韩国庆州市东国大学的药用植物研究员文亨仁(Hyung-In Moon)投稿的论文产生了困惑。疑问的对象并不是论文本身,而是对该论文进行的同行评议。
这些评议内容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中对文亨仁的研究论文作出了总体积极的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可以改进之处。它不寻常的地方在于反馈时间特别迅速:评议人从收到论文到完成评议的时间往往连24个小时都不到,这样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因此,期刊主编克劳迪乌o苏普兰(Claudiu Supuran)开始产生了怀疑。
2012年,苏普兰就此事与文亨仁对证。文亨仁承认,这些“同行评议”完成的如此之快,是因为其中有很多都是他自己所写。没费多少功夫,文亨仁的骗局就被彻底拆穿了。苏普兰任职的期刊与其他几份英富曼卫生保健(Informa Healthcare)出版社旗下的期刊都会允许论文作者自己推荐几名同行评审员,文亨仁正是利用了这个漏洞。在他提交的名单中,有的名字是真实存在的科学家,有的是虚构的假名,而随姓名附上的电子邮件地址也都是伪造的:这些邮箱接受的邮件会直接发到他本人或同事的信箱里。文亨仁承认造假行为后,英富曼出版社旗下的几份杂志共撤回了28篇相关论文,并有一名编辑因此辞职。
文亨仁并不是同行评议欺诈的唯一一个案例。在过去的两年中,各大学术期刊就因为6起同行评议舞弊事件而撤回了超过110篇论文。这些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研究人员发现并利用了出版社计算机系统的漏洞,用自己炮制的“同行评议”瞒天过海,使论文得到编辑认可。这些案例涉及多家学术出版巨头,包括爱思唯尔(Elsevier), 施普林格(Springer), 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 赛捷(SAGE)、威立(Wiley), 以及英富曼。
无论怎么严防死守,软件还是可能出现问题。因此一些观察家提出,论文评议的方式应该有所改变,尤其是应该停止由作者自行推荐评审人的做法。甚至文亨仁本人也提出,应该加强对整个系统的监管,以对付像自己这样的人。文亨仁本人在2012年曾表示:“论文作者理所当然地会请自己的朋友对论文进行评审,但编辑们应该检查评审人的身份,至少确认他们与作者不是就职于同一家科研单位,或者两人以前没有合作发表过学术文章。”
同行评议循环
文亨仁事件引来了不少关注,但这还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同行评议作假。这一“殊荣”要授予发生在2013年5月的一个案例。一天,时任《振动与控制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主编的阿里o内法赫(Ali Nayfeh)收到了几条令人困扰的消息。一篇向该期刊投递过论文的作者告诉内法赫,他收到了两个自称是他论文评审员的人发来的邮件。评审员本不应该直接与作者联系,而且更令人疑惑的是,这两个人使用了名称相近的Gmail账户,而不是研究机构的电子邮件地址。
内法赫立即将此事通报给了出版商赛捷公司。公司总部的编辑向这两个gmail邮箱以及其中提及学者的机构邮箱分别发送了邮件,请对方证明自己的身份。只有一位科学家回复了邮件,称自己并没有向原论文作者发送过审稿意见,他的研究方向也与这篇待评议论文领域完全不同。
接下来,赛捷公司对此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调查。结果发现,事件涉及的邮件地址与出版管理系统ScholarOne中的一些账户有关,很多出版公司都在使用这一系统。赛捷公司发言人贾米尔o甘博亚(Gamille Gamboa)称,编辑可以通过此系统追踪每个账户使用者曾经撰写或评审过的论文。他们还对论文评议的措辞、作者指定评审人的详细资料、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以及论文评审人从收到论文到完成评议的时间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人们共找出了130个可疑的账号。
赛捷公司的调查员发现,这些可疑账户的使用者间互相评议、引用彼此论文的频率极不正常。最后,调查员确定,有60篇论文存在同行评议造假、论文互相引用的情况。
当调查尘埃落定,人们发现有一名学者处在整个事件的中心:时任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副教授的陈震远。所有可疑文章的作者栏中都能找到陈震远的名字。甘博亚称,在收到了来自陈震远“一系列无法令人满意的回复”之后,赛捷公司联系了国立屏东教育大学,随后学校也参与到了调查当中。最终,陈震远在2014年2月辞职。
在五月份,内法赫也因为这次丑闻引咎辞职。赛捷公司联系了60篇可疑文章的作者,告知他们这些论文将被撤回。陈震远本人未就此事直接发表评论,但台湾媒体报道称陈震远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承担同行评议造假与循环引用的全部责任,并承认有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台湾教育部部长的名字添加到共同作者名单中的“轻率行为”。台湾教育部长蒋伟宁否认自己与此事有关,但为了“保持个人声誉并避免教育部长的工作受到不必要的干扰”,他随后也辞去了教育部长的职务。
这一事件带来的连带影响并未就此结束。甘博亚称,有几名论文作者找到赛捷出版公司,要求后者重新考虑收回决定并恢复自己的论文发表。但出版商的决定已无法更改,即使这些作者对陈震远其人及同行评议造假事件都毫不知情。
文亨仁和陈震远在造假过程中都利用了ScholarOne系统中的漏洞。当一名学者被邀请进行论文评议,系统会向他/她发送一封含有登录信息的邮件。如果这封邮件发到了一个“伪装”的邮箱地址,收件人通过它就可以用其注册的任何用户名登陆系统,而无需再经过身份验证。
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旗下有一些期刊也使用ScholarOne系统,但《自然》和含有“自然”字样标志的期刊使用的是另一套系统,由位于马里兰州罗克韦尔的eJournalPress公司出品。《自然》期刊的执行编辑、自然出版集团在纽约的作者与评审员办公室主任维罗尼克o基尔梅(Véronique Kiermer)称,自然出版集团似乎并未成为此类同行评审丑闻的受害者。
然而,存在漏洞的出版系统并不止ScholarOne一家。Aries System公司制作的“编辑管家”(Editorial Manager)软件也是一个例子。这个系统被很多出版机构广泛使用,其中包括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与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
编辑管家系统的问题出在密码管理上。如果用户忘记密码,系统就会直接把密码以文本的形式发送到用户的邮箱中,这很容易导致密码泄露。而现在,包括谷歌在内的很多网络服务商都会通过一系列加密算法隐藏用户的密码。为保证用户密码不被泄露,这些服务商会要求用户在忘记密码时重新设置密码,并通过一系列其他办法验证用户身份。
这些安全漏洞的危害远不止于同行评议造假。很多人在使用不同的网络服务时往往会设置相同或相似的密码,这其中包括他们的网络银行和在线购物网站账号。系统将用户密码直接发到邮箱的做法会给黑客带来可乘之机,造成科研领域以外的损失。丁格曼斯也在包括《公共科学图书馆o综合》等一些使用编辑管家系统的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他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期刊居然没有建立一个安全的系统。”面对一系列类似的质疑,Aries公司和《公共科学图书馆o综合》期刊均未发表任何回复。
漏洞百出的密码保护措施造成了破坏性后果。2012年,爱思唯尔公司下属期刊《光学与激光技术》(Optics & Laser Technology)收回了11篇论文,原因是有不明身份者获得了登录编辑账号的权限,并将这些论文发给了“冒牌评审员”。这些论文的作者并未受到此次黑客入侵事件的太大牵连,他们也得到了重新提交稿件的机会。
此后,爱思唯尔便开始采取措施防范论文评议造假,这其中包括一项将旗下100多个期刊系统中的账号进行整合的试点项目。爱思唯尔的发言人汤姆o雷勒(Tom Reller)表示,这一做法的理论依据是,减少系统中账号的数量,可能会使发现虚假账号变得更容易。如果该试点被证明有效,爱思唯尔预计将在2015年在旗下所有期刊系统中全面推行这一方法。另外,在绝大多数编辑系统的往来邮件中,将不再包含用户的密码信息。为了验证论文评审员的身份,编辑系统还引入了统一的身份验证编码(the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 ,ORCID):每位研究者都将得到一个唯一的身份号码,就算供职的研究所发生变化,仍可以通过此号码追踪他们全部的学术发表情况。
ScholarOne系统也引入了ORCID,但如何使用它则由每个期刊自行决定。甘博亚称,由于有很多科学家还不习惯使用ORCID系统,因此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会拥有身份编码。甘博亚还指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不幸的是,和其他任何网络身份验证系统一样,ORCID也暴露于不道德操控的风险下,例如黑客行为。”
学术界的网络安全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了。哈佛大学伯克曼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计算机安全专家布鲁斯o施耐尔(Bruce Schneier)表示:“当系统从技术上变得更复杂、更自动化时,也就有了更多欺骗系统的方法。这种社会问题很难通过单纯的技术方法予以解决。”
因此,解决学术造假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编辑与出版单位提高警惕。仔细检查审稿人的邮件地址是一种找出欺诈行为的有效方法:一个非学术研究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可能需要列入重点检查名单中。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使用Gmail等邮件地址的账号都会作假。
位于伦敦的生物医学中心(BioMedical Central,BMC)出版社的副总编吉基莎o佩特尔(Jigisha Patel)称,通过可疑邮件地址找出欺诈者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已经在几起案例中,找出了那些对邮件地址动手脚、企图顶替他人身份的作假者。”但这样的筛查并非滴水不漏。在九月份,佩特尔所在的出版社就撤回了此前发表在《BMC系统生物学》(BMC Systems Biology)上的一篇论文,因为该论文“同行评审过程存在违规行为,并受到来自作者的不当影响。”
一些科学家和出版商也指出,归根结底,学术期刊就不应该允许作者自己推荐论文评审人。澳大利亚麻醉学会(Australian Society of Anaesthetists)旗下期刊《麻醉与重症监护》(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编辑约翰o洛斯曼(John Loadsman)表示,允许论文作者推荐评议人的做法是“奇怪”并“极为愚蠢”的,并称自己所在的期刊绝不会允许这种行为。
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有多大比例的学术期刊允许论文作者自行推荐评审人。这种方法或许确实不够合理,不过随着科研领域专业细分程度越来越高,它倒也为繁忙的期刊编辑提供了寻找某领域专家的简便方法。来自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生物化学家詹妮弗o纽伯格(Jennifer Nyborg)称,自己投稿过的绝大多数期刊都要求作者至少推荐5位可能的论文评审员。
在赛捷出版社宣布收回的60篇论文中,大多数论文的评审员都是全部来自作者本人的推荐。甘博亚称,尽管出现了造假事件,但《振动与控制》期刊现在仍然允许作者自己推荐评审人(并提供他们的联系邮件地址),不过期刊也采取了更加全面的防范措施。
出版道德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是一家为科学出版物提供学术道德规范建议的机构(但这些建议并无强制执行的效力),该机构对于期刊是否可以允许作者自己推荐评审人并未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但他们也敦促期刊对评审员进行充分的审查。伦敦出版道德委员会的业务经理娜塔莉o里奇薇(Natalie Ridgeway)表示,无论何时都应该检查评审员的姓名、地址与电子邮件地址,她还提出:“期刊编辑不能总是只选择由作者推荐的论文评审员。”
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也允许作者推荐评审员,不过,基尔梅指出:“编辑们并不会全盘接受这些建议。最终评审员还是会由编辑选定,而且在选择过程中,也要保证评审员与论文作者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作者也可以向编辑提交一份排除名单,要求编辑将存在利益冲突(例如正在进行竞争性研究的研究员)的人排除在评审名单之外。基梅尔称,出版方通常会尊重这些请求,只要作者要求排除的评审员或实验机构的数量少于3个。
有时,论文作者推荐评审人确实会带来反效果。斯普林格出版社旗下《国际骨质酥松症期刊》(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的主编之一罗伯特o林赛(Robert Lindsay)称,他所在的刊物最多允许作者推荐两名评审人,但他往往会把这些评审人排除掉。这种做法的依据是过去的经验,林赛曾遇到过作者留下自己的邮箱作为评审人联系方式的情况,以及更加恶劣的行为。林赛称:“我们曾见过有作者推荐自己的家人、同事和他们的研究生作为论文评审员的行为。”现在,这本期刊只有在确实无法找到其他人进行评议工作时,才会使用作者推荐的人选——前提是被推荐者能通过期刊的审核。
然而,审核评审人也是一件困难的工作。通常,欧美的编辑都对其所属科研领域足够熟悉,能够了解论文作者与评审人之间潜在的利益关系。但林赛指出,西方期刊编辑对来自亚洲的学者及他们所属的圈子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很多时候,在收到一篇来自亚洲学者的投稿时,我们发现编辑团队中没有一个人认识作者推荐的那些评审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坚持选择至少一名独立的评审人,由编辑自己确定人选并进行邀请。
在一个林赛认为“最恶劣的案例”中,某个作者推荐的一个与她同名不同姓的“评审人”。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个“评审人”的姓是作者自己的婚前姓。也就是说,作者推荐了她本人来评审自己的论文。林赛表示:“我认为她再也不会向我们的期刊投稿了。”(编辑:窗敲雨)
Nature, Publishing: The peer-review scam
你可能感兴趣
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
作者自行推荐审稿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避免同行偏见或同行竞争,因为期刊编辑所了解的一个领域的审稿人大多是此领域的知名人士,因此若总是这些人审稿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可能由于个人理论差异或偏见造成倾向性审稿,进而形成学术垄断。这如果在一个非发表为导向的学术环境下是个很好的机制。但是如果在以发表为导向的环境中,就会被利用。
第一次读完这篇文章时真是眼界大开啊。。。再读一遍还是感叹只要有空子人们就会去钻啊。。。
居然还有黑出版社登录系统的,叹为观止orz。换个角度看,如此多人殚精竭虑致力于成果造假,也反应出目前世界性的大学管理文化依托于论文数量来评价考核的痼疾越来越恶化了,重压之下,一个极端就像日本那个19年伪造出172篇论文的撤稿侠,另个极端就像前几个月那位刚刚自杀的帝国理工教授。在大学里混的都不容易啊T.T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2)
第一次读完这篇文章时真是眼界大开啊。。。再读一遍还是感叹只要有空子人们就会去钻啊。。。
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
作者自行推荐审稿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避免同行偏见或同行竞争,因为期刊编辑所了解的一个领域的审稿人大多是此领域的知名人士,因此若总是这些人审稿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可能由于个人理论差异或偏见造成倾向性审稿,进而形成学术垄断。这如果在一个非发表为导向的学术环境下是个很好的机制。但是如果在以发表为导向的环境中,就会被利用。
居然还有黑出版社登录系统的,叹为观止orz。换个角度看,如此多人殚精竭虑致力于成果造假,也反应出目前世界性的大学管理文化依托于论文数量来评价考核的痼疾越来越恶化了,重压之下,一个极端就像日本那个19年伪造出172篇论文的撤稿侠,另个极端就像前几个月那位刚刚自杀的帝国理工教授。在大学里混的都不容易啊T.T
引用 的话:居然还有黑出版社登录系统的,叹为观止orz。换个角度看,如此多人殚精竭虑致力于成果造假,也反应出目前世界性的大学管理文化依托于论文数量来评价考核的痼疾越来越恶化了,重压之下,一个极端就像日本那个19年...唉,作为硬性考评指标确实是可能带来很多问题的
主要是,不同行业相差太多了,如果不用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比如文章),很难对不同行业的科学家有一个统一的筛选。而一旦有了一个评判标准,自然有人会本能的去找这个评判标准的漏洞
引用 的话:作者自行推荐审稿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避免同行偏见或同行竞争,因为期刊编辑所了解的一个领域的审稿人大多是此领域的知名人士,因此若总是这些人审稿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可能由于个人理论差异或偏见造成倾向性审稿,进...+1最典型的事情是:当文章内容恰好与审稿人的研究重合时,有的审稿人会故意压下待审的文章甚至干脆将其中的思想和成果据为己有。说到底作者推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加强规则完善才是对的,比如规定不得推荐利益相关的人等等。而且编辑不应当对作者意见照单全收而忽视自己的把关职责。
十月份投稿一篇,十一月收到老板转来一篇要审的稿,然后老板告诉俺,俺的文章在对方手里....
起码,人家还有比较靠谱的学术审查机制,还有人会深究一个审议中的小漏洞,但是在天朝。。。。。
引用 的话:作者自行推荐审稿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避免同行偏见或同行竞争,因为期刊编辑所了解的一个领域的审稿人大多是此领域的知名人士,因此若总是这些人审稿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可能由于个人理论差异或偏见造成倾向性审稿,进...那就改改好了,作者只能提出哪些同行不适合当审稿人.
引用 的话:起码,人家还有比较靠谱的学术审查机制,还有人会深究一个审议中...其实人家也挺羡慕兲朝有科举的
!!现在的女人越来越开放,其实对我们男人来说是好事,这样我们也能有更多机会爽了,我最近因为用了奥斯猡曼,跟我附近的几个女人都滚了床单,一个个真是sao,想起我都硬了,今天再约一个出来玩玩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第二次初审没过,我无语了!
去年第一次申请自科,初审中发现有外校依托单位没盖章,我认了。今年第二次申请,初审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期限(该期限是自科基金委规定的统一从0.12)不一致问题,我的研究计划中,提早到2020.2,结果形式审查就没通过。在此表示强烈疑问和抗议,为什么可不可以提早一些时间结题,本申请书的研究计划既然是写到2020.2月截止,就说明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可以在这一计划时间内完成,难道自科基金委鼓励晚结题么?表示强烈不理解和抗议!
不是,就是面上。我真心不理解这个研究期限的问题。
根据指南,面上的最长是4年。楼主的确违规了,抗议无效。
拜托,我的还不到四年好不,请你看看我的研究计划截止时间。
第一年:6.12;
第二年:7.12;
第三年:8.12;
第四年:9.12;
第五年:0.12。
你写到2020.2,岂不是4年另两个月了?
9.12,正好4年
0.12是五年
楼主的0.2是四年零2个月。怎么不到四年?!
我也无语了。:sweat:
就不能好好按规定来吗,说是4年就是4年整,你早能结题是你的事(还你这样子,还有人3年就结可以吗,那不是乱套了吗?),但是你真要结题是不是提交材料不是还得12月以后基金委才受理的吗?就这变通都不能,还钻牛角尖?:D:hand: 就写一个数字的事情难度有那么大吗?
:D是哦,6、7、8、9 到19年19.12
1不予受理原因:
27.其他 研究期限与年度研究计划信息不一致:研究期限为0.12,年度研究计划为0.2
我声明两点:(1)不予受理原因是信息不一致问题,但我填写申请书的时候看过填写说明,依稀记得是统一从0.12月(请问大家我是不是记错了?我现在也在郁闷我明明看过基金委的填报说明是这样的);(2)另一个问题,我之所以填写到2020.2是因为我的研究中最后一个阶段是结题时间定为0.2,这两个月主要负责结题汇报等。
面上项目申请人应当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现状与动态,能领导一个研究组开展创新研究工作;依托单位应当具备必要的实验研究条件;申请人应当按照面上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申请的项目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理论依据充分,学术思想新颖,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案可行。面上项目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资助期限一般为4年。
我已经连续两年初审没过了,明年不能报了,没钱搞不了研究,我申请的是管理科学部的,要到企业去,没钱做不了事。博士论文没做完的事,国内这方面研究还比较少,太郁闷了。这个形式审查打击得我都没有继续科研的动力了。
这个正解啊
好好闭门思过吧,小问题不注意,是要吃大亏的,如果经常来小木虫的基金板块说不定这个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感谢指正,我就觉得我怎么会看成0.12,自己都不理解,而且我肯定是看过一个关于如何填写这个研究计划填写的资料,记忆是否发生混淆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可能这个资料上面应该是写的截止到2019年12月吧,我记得两次申报都是通宵达旦写本本,写完后人都快虚脱了,没想到第二次还是这个结果。谢谢你的指正,我还是先自己搞研究吧,基金申报这种事,我估计不会再搞了。
这都不理解,甭打算再申请基金项目了。
不去想她了,都已经过去了。
申请复审肯定没用。
出去走走吧。。。
怎么说呢,因为这么低端的错误而导致被毕确实很郁闷。
建议lz写完本子应该多找几个人看下。有时候灯下黑,很明显的问题自己看不出来,但别人可能一眼就看出来了。
&一般为四年&是指申请书中规定为4年,如有需要,可以申请延期。没有办理和批准延期的,则不得超过4年。
只有基金委才有解释权,基金委的回复是这样。如果不清楚,可以向基金委咨询。
其他的理解和解释,只要与基金委的解释不一致,就是错误的。
申请人没有提出申请延期、更没有获得批准就延期了2个月,故此判定违规。
当时想的是这两个月用来结题答辩等事务性的工作。课题本身计划是在四年内完成。没想到是如此结果。画蛇添足了。
楼主不是来挖坑的,就是兰州烧饼
你的问题肯定不仅仅出在这个上面,可能前后时间不一致。看得出楼主不是谨慎的人,基金指南搜出来看一看就知道了,还需要问?
0.2确实超过四年了!
谁告诉你面上项目结题时要答辩的?只有重点才需要啊~:sweat: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行评议意见全文反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