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动物海口市制药厂有限公司困惑

您好,欢迎来到搜了网
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
企业电子地图
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三仪人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专业从事高科技动物药品(基因工程细胞因子、化学药品、微生态制剂、动物DNA疫苗、诊断制剂)的研制、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以董事长江国托博士为主导的专业科技人员研制成功的系列高科技动物药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预防和控制畜禽疫病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企业在动物药品和微生态饲料添加剂领域所发挥的先导作用,先后被大连市政府认定为“高科技民营企业”,并授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企业”、“农业现代化科技先导企业”、“大连市十佳科技示范企业”、“大连市十大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奖”等荣誉称号。2003年年底,系列基因工程产品获“辽宁省名牌产品”,三仪商标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
&&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提供制药产品实时报价,价格行情分析,优质商务服务产品批发、供应信息等。欢迎广大客户来电咨询!
&技术支持: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2015年农业部通报48家非法兽药企业名单
16-1-4 14:24|
查看: 975|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来自: 农业部
摘要: 标称广西自治区的企业(10家): 广西北流市龙桥兽药有限公司 广西北海制药责任有限公司 广西百吉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广西玉林市科联兽药厂 玉林市玉州区国沣兽药厂 广西神龙兽药有限公司 柳州市富达动物药品厂 广西南 ...
  标称广西自治区的企业(10家):
  广西北流市龙桥兽药有限公司
  广西北海制药责任有限公司
  广西百吉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广西玉林市科联兽药厂
  玉林市玉州区国沣兽药厂
  广西神龙兽药有限公司
  柳州市富达动物药品厂
  广西南宁博达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省北流市鑫达兽药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科技制药责任有限公司
  标称河南省的企业(9家):
  郑州百仕达宏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海天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亚牧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河南三盛弘茂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平舆华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海天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郑州赛科药业科技有限公司
  郑州中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鑫汇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标称北京市的企业(5家):
  北京牧獒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统一集团(北京)药业有限公司
  北京中农福华药业有限公司
  北京华罗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中农康牧药业集团
  标称山东省的企业(5家):
  山东东盛药业有限公司
  青岛华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潍坊市百利兽药有限公司
  山东菏泽鸿盛药业有效公司
  山东德州百信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标称四川省的企业(4家):
  四川兄弟药业有限公司
  健特(成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恒盛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四川省遂宁市宏宇动物药品厂
  标称天津市的企业(2家):
  天津市倍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通报3次)
  天津市倍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天津诚信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天津市倍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标称吉林省的企业(1家):
  吉林省华龙动物药业有限公司(4次通报)
  吉林省华龙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吉林省华龙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吉林省华龙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标称上海市的企业(3家):
  上海华亚畜牧化工有限公司
  上海康益德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上海华普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标称广东省的企业(3家):
  广东万利达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广州市粤华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广州侨光制药有限公司
  标称浙江省的企业(1家):
  浙江永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标称河北省的企业(1家):
  石家庄华牧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标称陕西省的企业(1家):
  西安市华大兽药厂
  标称福建省的企业(1家):
  厦门华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标称江西省的企业(1家):
  江西牧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标称重庆市的企业(1家):
  重庆市金堂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猪猪论坛-猪易通论坛在线客服
移动端服务
养猪日|企业
电话:7手机:
网友发表内容不代表猪e网观点,但内容版权归猪猪论坛和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网民服务电话:7 (工作日)
GMT+8, 16-11-5 03:12
Powered by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公司规模:
公司网站:
公司行业:
医药/生物工程
公司地址:
四川省内江经济开发区双苏片区号青路298号
查看公司地图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动物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化动保企业。公司成立于2001年,位于四川省内江市经济开发区,是中国兽药协会理事、四川省动物保健品协会副会长单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评为是中国兽药生产企业50强、兽药制剂类30强。
为实现产业升级、适应养殖规模化、精细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公司正在新建世界一流的工厂,生产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以满足我国乃至全球畜牧业发展的更高需要,成为引领中国兽药企业升级转型的典范,实现“受世界尊重的企业”的愿景。
公司以“创造价值、护佑健康、福利员工、回报社会”为宗旨,像军队、像学校、像家庭的文化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团队具有极强的执行力、生命力、凝聚力。
公司始终坚持“搭建成长平台、强化学习培训,实施发展规划,成就员工价值”的人才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帮助员工学习提高,保障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成长,展现人生价值,实现更高目标。
公司拥有感恩心,在做强做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收入和福利,员工享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法定节假、带薪年假、年终奖、过年大礼包、免费食宿、免费体检;节日、生日、结婚、生育礼金、车辆补贴……,员工的归宿感和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欢迎登陆公司网站更多的了解我们。这里是您能力施展的绝佳平台,欢迎您的加盟,实现您的梦想!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点:内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规模:100-499人
经验:1-3年
学历:本科
职位月薪:元/月
薪资待遇:元 /月
工作地点不限,公司地址在内江。
岗位职责:
负责公司技术文章的撰写和产品技术课件的制作;
负责公司客户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等工作;
协助公司新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工作
负责公司各地区小课、研讨会的授...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点:内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规模:100-499人
经验:1-3年
学历:本科
职位月薪:元/月
岗位职责:
负责宠物产品的市场调研
、产品开发
制订部门产品开发管理规程,交有关部门审批后实施
负责宠物药品产品的策划、设计方案
负责宠物产品技术线路的规划及实施
负责宠物药品产品的定价
负责宠物药品产品的卖点提炼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点:内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规模:100-499人
经验:3-5年
学历:本科
职位月薪:元/月
岗位职责:
1.负责事业部的筹建和部门管理工作,其中包括部门组织构架建设、团队建设、拟定各项工作流程、营销策略制定、业务开拓、产品开发等工作
2.负责事业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及团队的管理、指导、培训及评估
3.控制事业部成本、费用,保证部门盈利
4.负责事业部经营及费用报销的签审,做好各项费用的控制
5.负责宠...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点:内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规模:100-499人
经验:5-10年
学历:本科
职位月薪:元/月
岗位职责:
1.负责组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核算体系和财务监控体系,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推动公司全面管理的有序进行。
2.负责利用财务核算与会计管理原理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协助总经理制定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和预算方案,并督促实施。
3.负责制定并提...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点:内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规模:100-499人
经验:不限
学历:本科
职位月薪:元/月
岗位职责:
负责公司销售账目往来的核算工作。
负责销售订单的审核工作,严格遵守
“先款后货”的发货原则,完成审批后签字同意发货。
负责及时登记、查询、录入各类应收、应付款项。
负责定期与客户进行往来账目的核对,保证客户往来账目的准确无误。
负责定期向...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点:内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规模:100-499人
经验:不限
学历:本科
职位月薪:元/月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品牌、产品宣传及视频的策划、文案及编辑
2、负责公司新闻、企业刊物、公司网站、公司微信公众号及相关媒体软文的撰稿、组稿、编辑。
任职要求:
1、本科及以上学历,较强的创意、策划、编辑能力,中文、新闻、市场营销专业优先。
2、较强的新闻敏感度,了解畜牧行业,了解营销,有相关工作经验者...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点:内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规模:100-499人
经验:3-5年
学历:本科
职位月薪:元/月
岗位职责:
1、落实完成大客户部年度经营目标、工作计划,接受公司的绩效考核。
2、负责大客户部基本建设,并控制好成本、费用,保证部门盈利。
3、负责大客户部经营工作的开展、检查监督营销目标工作的实施情况,控制呆死帐发生。
4、负责大客户部的创建和部门工作,其中
包括部门组织构架建设、团队建设...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点:内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规模:100-499人
经验:1-3年
学历:硕士
职位月薪:元/月
岗位职责:
熟悉微生物发酵常用原辅料的基本性质和兽药行业的法律法规;
能够完成微生物发酵方面的专利书写和项目申报;
在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逐渐掌握微生物发酵过程工艺参数的控制,基本掌握常用菌群的发酵方法。
熟练建立目标菌扩大培养和生产工艺研究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点:内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规模:100-499人
经验:1-3年
学历:本科
职位月薪:元/月
岗位职责:
制定公司品牌营销战略,负责公司品牌营销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
2、负责公司品牌形象与广告宣传活动的策划、推广、执行;
3、负责公司对内外各项活动的组织筹划;
负责各目标媒体的筛选,与媒体全面合作的推行工作
5、负责部门管理的同时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工...
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点:内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规模:100-499人
经验:3-5年
学历:本科
职位月薪:元/月
岗位职责:
在财务主管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公司的各类会计核算工作;
协助财务主管编制财务预算、执行、监督计划;
具体执行预算控制范围内的资金支出,管理往来账、应收、应付、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按月计提核算税金、费用、折旧等费用项目;
负责审核收支原始凭证,保证账务处理符合制度规定,账目清楚,数字准确,结算及时;...中国式新药研发模式及发展状况
中国式新药研发模式及发展状况
1、中国药品研发力量各阶层分析
&目前中国的新药品研发力量包括:国家科研院所、民营研发机构、“海龟”团队、CRO公司、药企研究所、外企在华研发中心。
国家所有的科研院所及药研力量
包括原医药管理局体系的,医科院体系的,医工院体系的,军事医学体系的,卫生部系统的等。比如,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天津药物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植物研究所。医科院省级研究所基本仍归国家所有。
国家所有的药学院校有:
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药学系、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浙江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中南大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药学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烟台大学药学院,若干所中医药大学。
有发改委的、教育部、科技部的:基因工程与资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新药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因组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筛选实验室及新药筛选技术平台:
国家新药筛选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药物筛选中心、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筛选中心、新中新药筛选实验室、复旦大学药学院、抗病毒药物筛选中心、地奥集团新药筛选中心
新药筛选技术平台研究: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病新药药效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圈养动物”:国家院所
国家所有的院所、高校拥有最优秀的人才、设备、技术平台,“九五”前曾经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新药研发的主体,然而巨大的国家投入被转化为学术论文和纸上成果,并没有转化为期望的新药项目。
在市场机制的冲击下,这些机构显得机制僵化、缺乏活力,人才象笼中的狮子,设备利用差,技术平台承载起重量级的课题。他们不习惯项目管理,对市场理解有限。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家大院大所的大协作的方式正在被课题组方式逐步瓦解,大院大所实际上变成了众多论文生产机构和小的研发公司。大院大所不再大。
笼子中的老虎等什么?等饲养员给扔块肉过去。许多的科研人员就等着国家那点奶酪。以至于有人形容新药研发的“国家队”只能“放放羊”。
&“野生动物”:民营研发机构
想想1998年前中国的制药企业生产的品种吧。中国处于严重缺医少药的状况。
1999年随着民营研发机构的蓬勃发展,我国药品市场的品种迅速繁荣,国内用药的差距与发达国家迅速拉近。对此,民营研发机构功不可没,然而不良发展也在同时孕育。目前到底有多少家民营研发机构,恐怕难以统计,3000家?5000家?估计应该与国内的药企数量相当。
民营研发机构基本以仿制、改剂型为起点,“啥都干”,干的就是短平快。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试想谁能迅速打通药品研发、生产、销售、报批的产业链条?可能就是他们。
目前,这些机构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夹缝中生存,虽然他们不可或缺但在不健康的发展之后被看做是洪水猛兽。
对于创新药物开发,民营研发机构同样表现了追求的理想,尝试者有之,比如烟台靶点药物研发公司刘珂带领的团队。不过总体来看,资金、人才、技术都不支持一般的民营研发单位从事原创新药的开发。
&给人包养的命:CRO公司
CRO公司这几年被抄的很响,发展也很快。
从事临床前研究的CRO: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化学、临床前的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等业务内容。比如:无锡的药明康德(WuxiPharmaTech)、北京的Bridge
Pharmaceuticals,上海的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Shanghai
Medicilon)、上海华大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DBiosciences)、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Shanghai
ChemExplorer)等
从事临床试验的CRO公司,比如:北京依格斯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Excel
PharmaStudies)、北京KendleWits MedicalConsulting,完全阳光等
一些人以为CRO就是新药研发,或者能带领中国的新药研发,其实不然,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科研总监、首席科学官陈力就讲,外包不能解决中国新药研发的实质问题,尽管现在公司通过外包盈利了,但中国制药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学会自己“造血”。
尽管一些药研力量迫于生存压力转向做CRO业务,但“CRO不管长到多大都是给人包养的命(因为它太专,不能整合上下游资源,打不通产业链就总是会受制于人)”
1.4“美洲豹”:海龟团队
近几年,一些在海外跨国公司工作、事业有成的研发人才纷纷回国创业,他们把跨国公司的研发模式带到了中国,吸引了民营资本的介入,有此涌现了一些海龟团队的研发机构,象深圳微芯、浙江贝达、烟台麦得津、上海泽生等。这些公司技术实力雄厚、致力于国际化市场竞争、容易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也已经小有战果,这部分力量可能会成为原创新药的中坚力量。
1.5定位不清的药企研发中心
国内药企约500家,具备十几二十号人马的研究所的不到5%。这少得可怜的研究所存在一个巨大的困惑,就是定位不清:到底是变成利润中心还是服务中心?变成利润中心就得独立出去成立二级法人,就得眼睛向外出去拉项目接活,就不再是原来设立企业研究所的初衷了;变成服务中心就不能养很多人,养了很多人也会养懒,也会养不住,很难对这些人才绩效考核,又变成“圈养动物”了。于是可以看到,那些有自己研究所的企业还是靠卖项目。
其实药企的研究所在现阶段的定位应该是做项目连接和注册报批。
1.6“狼来了?”外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既诺和诺德率先在北京设立开发中心后,阿斯利康、礼来、罗氏、辉瑞等跨国药企相继在上海建立研发机构,GSK在天津建立非处方药研发中心,欧加农在南京建立研发中心。有不少人士对此大加鼓掌,认为:“推进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本土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全球药物研发趋势,积累药物研发和管理经验,还可以提升本土研发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可以为中国医药消费市场带来更多更好的医药产品;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但有关“狼来了的声音虽然越来越小还是有的。国家发改委2007年5月份发布了《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其中提到:医药行业外商投资发展呈现出从简单的加工分装箱上下游产业延伸的特点,为降低生物医药的研发成本,发达国家的跨国制药企业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研发环节的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合法的资本运作手段,获取我国即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药企还在尝试进行新药投资的时候,跨国药企在这方面的脚步已经可以用“奔跑”来形容了。
无论如何,国际化的潮流不开阻挡,同时民族医药也不能丢。
2、中国的药品研发格局正在深刻变化
说研发格局正在深刻变化,是因为中国的医药政策正在经历深刻调整,中国的医药市场是政策市场,研发受市场销售与政策调整双重指挥。这些年药品招投标、定价、医改等政策对药品研发的指挥作用巨大,而10月1日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则是中国新药研发的最直接的一根指挥棒。
2.1局令28号:让改剂型死,让仿制残
局令28号推出《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最直接的用意是打压仿制和简单改剂型。
延长审评时间:将改剂型和仿制药的审评时限由以前的120和80工作日增加到了160工作日。
增加试验费用:增加临床试验以及生产线抽样,10万元一个仿改品种的情况将成为历史;
提高申报的资格:简单改剂型以及增加新适应症的注册申请,要由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提出,获得批准后不发给新药证书;
缩小改剂型的范围:监测期内的新药不允许改变剂型;
评估上市价值和临床应用优势:对改剂型品种要求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审评部门可以以“缺少上市价值”和“不具有临床使用的必要性”为由而将其不希望的仿制和简单改剂型品种注册拒之门外;
生产现场检查和抽样:对样品批量生产过程进行现场检查,门槛自然大大提高,可以说没有过硬的技术都不敢申请现场检查。
通过加大资格审查、增设考试科目、提高录取分数线以及严肃考场纪律,28号令及相关法规采用一整套措施来提高“新药证书”和“国药准字”的准入门槛,大部分简单仿改将被拒之门外,今后每年获得批准的“新药证书”和“国药准字”数量会大幅度下降。
由于现场检查、工艺验证以及上市价值评估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今后“国药准字”的录取门槛和“考场规则”成为研发机构和药企密切关注的事情。
尽管仿制药受到严重打压,但从长期看,仿制药还是会得到鼓励和发展。因为中国的医药企业面对的市场近几年还主要是国内市场,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一定是仿制药市场而不是高利润的创新药市场。
2.2局令28号:对原创新药的政策推力有多大?
对创新程度高、或用于治疗恶性疾病的四类申请,新注册办法将改“快速审批”为“特殊审批”被认为是此次新办法的一大靓点。“将新药审评时间缩短20日,更重要的是审评方式的改变,包括建立专用通道、审评人员早期介入、允许修改补充资料、优先审评等机制。”对创新药物在审评政策上给予“特殊关照”其意义是积极的,然而上述政策对国内创新药物研发的短期推动作用有限。审评人员早期介入在操作层面还存在障碍,除非今后审评人员早期介入能够给申请人已负责任的咨询意见。
2.3创新药在中国悄悄涌动
近几年,在国内的确涌动着一种创新的情绪。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诸如““蓝领”药研的“白领”梦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创新药中国造”等等。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与跨国企业相比,研发创新没有优势的惯性思维和自卑,是这场并不轻松的战争中最先要攻克的关口”,认为“5000万把一个产品做到终端市场”。
仔细相信对创新药“涌动的是什么”,有对做仿制药不被支持的的压抑、有对做创新药的理想,有重磅炸弹情结,也有叶公好龙。
立普妥去年的销售收入高达13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重磅炸弹”。
那些销售动辄百亿之巨的新药明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潜移默化间,制药行业的研发价值取向也发生着转变:他们对新药的市场前景过于自信,投入大把资金,但最后隆重推出的新药很多在市场上转瞬即逝,被患者遗忘。
关于中国缺乏“重磅炸弹”级新药的感慨比比皆是,并有人将个中原因最终归结为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低下。
当有人喊出“5000万把一个产品做到终端市场”时他们忘记了新药研发的风险,忘记了2006年整个制药行业有180亿美元新药研发推广费用打了水漂。忘记了辉瑞在今年开始关闭多家
研发中心以规避不断加大的研发风险。忘记了5000万把一个产品做到终端市场仅仅是多少个分母之上的一个分子。
2.4创新药的市场拉力有多大
看看中国销售额排行前列的都是什么品种?是一些抗生素、中药注射液、OTC等类似保健一类的品种。
再看看我们上市的一些创新药,丁苯酞、P53抗癌注射液,有几个火过。
当然我们的市场正在规范,但这个路太漫长,以至于朱迅博士认为中国的医药市场从市场驱动向技术驱动过渡至少需要8-10年。
当然面向国际市场的原创新药开发是不同的,可以设想巨大的利润空间,问题是我们的原创新药真的能够在国际药品市场摆的上席位。
2.5中国原创新药研发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原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个烧钱的系统,投入/产出被认为是失衡的天平,而我们国内普遍的感觉是做原创新药通过技术转让能赚钱。
目前国内尽管存在巨大游资,但资本市场远不成熟,风险投资的机制还没有形成。
中国医药技术市场一没形成规模,二没形成规矩,基本是议价的仿制进行技术转让。
一个创新药的临床批件一般能卖两千万人民币,而这样的转让价格是由于国家所有的院所其固定资产投入和人力成本都是由国家投入的,研发单位在技术转让时往往不过于计算这些成本。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国家虽然鼓励创新药的开发,但中国制药的模糊定位觉得了其支持是不坚定的。医药产业占中国GDP的比例只有2.5%,国家并不指望医药产业给国库带来什么。到是13亿人的基本医疗是国家不得不管的涉及国泰民安的政治问题,高额的利润只能从国际市场寻得。
2.5别太把中国式的注册办法当回事
中国的社会是归根到底是人治。轰轰烈烈的注册核查一开始大家十分紧张,随后核查者和被核查者达成了默契,通过技术人员的二次作假,核查人员带着杀掉20%的“战果”向有关部门交了差。
由于07版注册办法的出台具有特殊的政策背景,担负着调整产业结构的使命,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过渡办法,用新药研发的行话来说,加速试验做了3个月,其有效期相当于室温放置24个月,两年后07版注册办法还得改,因此过于把这个办法当回事其实是缺少眼力。
3、夹缝中求生-中国药研的短期技术机会与热点
在各种政策频繁出台与市场格局不断变化的时势下,中国的药研力量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这就是仿制药被打压、被限制,都不愿做了,而创新药巨大的资金、技术、市场门槛又让众多的研发机构望尘莫及。于是本来就在政策、市场、技术夹缝中生存的药研力量更加艰难地寻找生存空间。
这些中间地带的研发领域包括:假一类化药、生物药,新剂型(靶向、缓控释)、化药3类、中药5/6类以及边缘化研发。
3.1“假一类”:新法规带给一点阳光
新法规对创新程度高、或用于治疗恶性疾病的四类申请,将改“快速审批”为“特殊审批”。其中包括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未在国内外获准上市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罕见病等疾病且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的新药;以及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
对于“假一类”品种的开发,药学风险基本化解,技术与投资风险较小,但是往往无法获得独家保护,存在专利风险和临床风险。
3.2非常规改剂型-是否春光明媚?
07版注册办法规定靶向、缓释、控释剂型制剂可由研发机构申请注册并享受新药待遇。这有人推测可能会引发另一轮大炼钢铁运动。
实事上,靶向技术上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就靶向中的脂质体药物,国内只在2003国内上市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朴素)和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锋克松)。此类品种生产上受制于辅料、设备、成本、小试向大生产过渡等,在开发投入上,脂质体、微球、微乳等注射剂按注册分类1和2的要求进行临床试验。这样的一些门槛足以阻挡很多的研发力量进入,特别是新注册办法引入工艺核查的程序后,原来那种纸上工艺可能行不通了,期望先获得批件再完善工艺的做法使得许得临床批件不能转成生产批文。
3.3缓、控释剂型制剂、化药3类-预计升温
新法规对这类产品开发态度较为友好。
药学技术相对成熟,药理毒理试验基本免除,临床要求100对。
缓控释与化药三类,相比仿制、常规改剂型已优势凸现:时间、成本、风险。
预计:近些年聚集的研发力量预计很多会在此释放。
风险:越来越多的品种存在专利风险,打通原料药工艺的资金和技术门槛比以前有较大提升。
3.4中药,机会何在?
西方植物药,是离经叛道还是光明大道?
中药注射液,是愚昧与落后还是科学与先进?
复方中药,是保健还是治疗?
对中药复方的鼓励,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技术倒退?
中药情结:谁说我们家孩子笨?
3.5边缘化研发
与药品技术相关又不是直接的药品开发,包括食健字号、食字号,健用字号,消字号,妆字号,进口注册,原料药、中间体开发,植物提取物技术等。
“陕食药监健用字”是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保健用品的批准文号,审批的依据是陕西省2005年出台的地方法规《陕西省保健用品管理条例》。“华格纳”过渡抄作,招致SFDA要求陕西局清理整顿“陕食药监健用字”。陕西局已对其中的栓剂、滴眼液、丸剂等品种批准证书和文号予以全部注销。对剩余品种将通过再评价和再注册的方式,重新审核评价。
地方“健用字号”,将遭封杀
“国食健字”显出魅力
“国食健字”是来自国家的文号,部分药企在向保健食品突围,保健食品走的是纯市场机制,而且成功范例诱人,另外技术要求低、注册周期短(1年左右)、报批成本低(20万-50万),并且可采用制药已有的车间和设备。值得注意的是保健食品的注册失败率在大大下降,2006年审评955个,未批准275,占
28.8%,而今年上半年未批准率达到了38%,尽管如此,SFDA对保健食品还是在发批文,而药品2007基本没发。
4、未来中国新药研发的格局
报批型研发机构将迅速减少但会与国内药企的分散度相适应地保持一定规模,专业化的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会得到发展。
国家所有的科研院所将主要承担新药研发的CRO基地与人才基地的功能。
大企业的研究所将发挥寻找项目和项目管理的作用。
海龟团队有可能成为原创新药的领头羊。
新药研发战略与研发模式选择
中国医药行业近年来保持着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国际医药大国,但是总体上说,“中国医药大而不强”,特别是占据医药最大份额的化学制药领域,基本上被国外制药巨头垄断,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药品研发上的严重缺失!研发创新是中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医药企业必须成为医药研发创新的主体。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创新药物研究的“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中国到2010年要居国际新药研发“第二方阵”领先地位,领先韩国等中等发达国家。实现医药产业由以仿制为主向以创新为主、由生产主导型向研发主导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这对于产业格局的重新划分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医药正迎来以研发驱动型为主导的第四次发展浪潮。
1、 中国医药研发模式
世界知名大医药公司每年投入新药研发的费用大约为年销售额的15~20%。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外公司的研发都已经做到了全球化,利用全球的资源进行新药发掘、研究和开发。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国内少数优秀企业通过积累,已经具备雄厚的资金和研发实力,可以与国外企业一拼高下。从长远来看,要振兴中国的医药产业,必须加大科研投入,从仿制逐步走向创制,使其具有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与专业机构合作
从国外先进医药企业研发现状来看,很多医药企业是通过与中小型医药开发企业或聘请专家进行合作开发的方式来拓展医药研发。国内的医药企业,尤其是中药企业,可以积极与这些机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使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最近,广东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与广州呼吸病研究所签订的板蓝根抗病毒研究项目、王老吉药业与复旦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研究中心签订的注射剂项目等合作开发的新药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预计这些产品未来将成为走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的“高端武器。”&
由于新药研发成本不断增加,跨国医药巨头争相采用研发外包战略,把非核心开发业务交给专业、高效的中小企业。目前,美国每年生物医药研发经费达上千亿元,其中40~50%的资金被投入到研发外包中。因此,制药工业委托科研(CRO)已经成为大型制药企业的战略性工作。近几年,研发外包正在迅速向亚洲、东欧等地区转移,中国作为拥有大批的人力成本低廉的专业人士、某些领域雄厚的科研基础、研发费用低和日趋提高的技术等优势吸引国外研发外包。CRO
的研发给新药研发开创了新的路径,特别是在早期开发阶段,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公司选择CRO将临床测试和研究外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也实现了风险共担,目前用于此项外包的支出增长速度是用于自主进行此项工作支出的两倍,临床测试和研究外包支出也已占研发支出的25%以上。
研发战略联盟
医药研发项目交易正逐渐由单一成果购买转向投资型战略联盟。采取的政策包括持有股份、双方成立公司共承担风险与获利、研发机构作为大医药集团的研发基地等多种形式,这种联盟弥补了中国医药企业研发力量不足的缺陷,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了研发资源。比如,广药集团属下的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公司与沈阳医科大学签订了一类抗病毒化学药青蒿素新衍生物的研究合作开发就是广药集团与沈阳医科大学的战略联盟。&
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举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药研发战略。同样,围绕新产品开发建立技术平台、研发型和产销型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也是一种强强结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合作形式之一是合资开发。由于中国有低廉而优质的中低端医药研发力量,可以通过在国内外开展广泛的合作研发,并积极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印度在这个方面就值得我们学习,例如,Ranbanxy公司就借助自身在化学合成、化合物修饰方面的技术优势与罗氏等公司开展合作,积极介入治疗艾滋病和心血管等疾病药物的研发。同时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及时观察吸收最新技术动态。
全球各大药厂鉴于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加大、成本增加、风险增高,而将大量研发经费用于高价购买趋于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包括新的制剂技术与产品),以避免重大风险和损失。在中国医药技术市场,每年医药科技成果交易额大约在80亿元左右,并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增长。企业可以比较直接研发成本和采购成本之间的差异,如果后者较低,就可以选择直接采购。东盛科技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直接收购的研发模式。2000年11月,它完成了对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的收购工作,从而拥有了“盖天力”
和“白加黑” 等核心产品和技术,提高了企业在医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这是中国目前医药研发的主要路径,也是最原始的研发模式,它通过仿制或直接引进专利保护期外的产品来开发。由于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进入成熟期后稳定的供求关系,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有一定的生存和获利空间。所以模仿开发不失为一种重要的研发策略。按照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惯例,在“十一五”期间,将有80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保护期结束,这个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所以中国制药企业要积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模仿开发来争夺这块蛋糕。
2、 中国医药研发保障
战略高度重视
由于新药研发的高投入、长周期和高风险特点,只有企业上下充分认识到新药研发战略意义,新药研发活动才能够获得理解和支持。从长远来看,不断的创新甚至根本性的创新能力才是中国医药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必须及早在企业内部确立新药研发的战略地位,在资源调配、人员安置和奖惩制度等诸多环节体现企业对新药研发的重视和支持。
资源整合平台
医药企业应建立起与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研究院校以及国外优势企业的合作平台。针对不同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合作模式,保障在企业的研发战略指导下达到各机构资源的最佳匹配。同时,企业可以积极引进在学术界具有很高声望的专家人才,借助其个人的网络关系获取更多的技术信息与技术支持;企业要鼓励内部的科研人员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同时积极投入信息渠道的建设和管理,以保证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及时通畅。通过对信息及时敏感的把握分析,借助科研机构和高校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企业就可形成灵活弹性的新药研发能力,这将为企业在竞争不断加剧、技术快速演化的未来环境中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内外对接接口企业的研发工作一方面要对接企业所在领域及内部资源,另外一方面要对接市场需求。企业的研发工作必须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的领域及该领域新药研发现状,寻找具有高附加值的药品进行研发,不同情况选用不同模式。另外,企业研发离不开对于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判断,哪些药的研发会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哪些药的研发投入与可能的收益存在着最优匹配。只有将这两者在研发工作中有机结合,才可以使研发工作更加有效。
灵活的研发机制即建立科学高效的研发管理机制以保障研发工作的有效开展。研发工作的决策机制、工作机制、奖励机制的建立是研发工作顺利展开的有力保障。中国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扬长避短,企业通过灵活的研发机制来激励研发人员的创新。
资源提供保障
主要指企业在研发费用、研发人才方面的资源保障。一方面要有足够的研发费用支撑,保障研发工作的一些硬件。另外,就是吸引优秀的研发人才进入,并使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受医药产业发展的阶段所限,目前国内经验丰富的新药研发人员仍相当匮乏。而在海外,尤其是美国,华裔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中国医药产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应该积极的挖掘这块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营制药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