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土里土气什么意思中国》土里土气什么意思的中国社会,为什么能屹立不倒?100字

热点资讯▕ 知识分享▕ 专业解读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该书并没有具体描写乡下的社会生活,而是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概念,包含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具体关系。与此同时,它并不否认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社会。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等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老在开篇就提到:“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

1. 城里人对土的看法

现在,一提到乡下人,我们的脑海中可能还是会有刻板印象:土气。其实,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城乡巨大的差距,使得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大群体间仿佛存在鸿沟,无论是在受教育程度上、生活习惯上,还是精神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似乎是带着藐视的意味。但是费老在《乡土中国》一书里却对乡下人的土有着不一样的解读。


2. 乡里人对土的看法

费老认为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所以觉得这个土字用得很妙。乡下人基本是不能离开泥土的,因为他们在乡下住,靠种地谋生,甚至可以说,土是他们的命根。乡下人要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较之城里人更明白土的重要性。


乡村里的人和土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好似附着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且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可以说,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农村里是常态,这亦可看作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地方性的,在农民的辛勤耕种下,乡土社会各自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圈子,并在这样的限制下终究变成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我们经常会念叨: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在乡里,人们是不太使用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更多的是使用语言,大家都用方言俚语进行日常对话。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也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1.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农村的人们聚村而居,一代一代地继承着这种生活形式,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变成了乡里乡亲,所以我们说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其实也是相对现代社会而言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家不知道各家的底细,有什么事情一定要讲个明白,事事要分清;与此同时,讲清楚还不是最重要的,还要画押签字之类的,所以衍生出了法律。而乡土社会则不同,其可以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2. 乡土社会是“无文字”社会

乡下人留给城里人的印象不仅“土”,而且“愚”,人们一般把“土”和“愚”联结起来看作是中国乡村的症候。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乡里乡亲聚村而居,很多话都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大体上,乡土社会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乡里的文化是有词的,但是不一定有文字,这二者并不矛盾,文字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而词却不一定是写出来的,它也可以是语言。简单粗暴地说,在乡里,能用语言解决的事情就没有必要涉及文字。对于文字在乡下的流传,费老这样解释道: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但是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发生的,最早的文字其实发生在庙堂,所以直到目前,文字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

3. 乡土社会是稳定社会

在“西方陆沉论”里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普罗亚式的,这种模式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整的秩序,而且这个秩序超于人的创造,人们只需要去接受它、维持它就行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另一种是浮士德式的,这种模式则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我们可把乡土社会看作是普罗亚式的,现代社会则是浮士德式的。


乡土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人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乡土社会靠人们亲密无间的合作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互相配合,社会之间的联系是熟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动的。在乡土社会中,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为了维持秩序,人们必须了解社会的规则,在秩序中人们的个性也被束缚了,所以我们说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多处着墨于中国的乡土社会与西洋社会的比较,并且在文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古至今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礼治”社会以及“长老权力”,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描绘出一幅乡土社会的图景,让人们通过与西洋社会的比较从而对乡土社会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一个差序格局的比喻,就是说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而所有其他的人,总是随着自己移动。我们的社会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差序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其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而在西洋社会里,他们常常是由若干人组成的团体。团体之间的界限非常分明,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一定要分清楚。在团体里面的人是一伙,他们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我们称之为“团体格局”。在西洋社会里,人们争的是权利,他们把国家看作是一个大团体,为了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这也就是现代社会的国家观念。

乡土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但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没有团体,其实一切社群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圈子。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比较重要,同理,在西洋社会中,差序格局也同样存在,只是没有那么重要罢了。


2. 礼治与法治、人治

我们通常认为西洋社会是法治社会,而中国是人治社会。但是西洋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本身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其主要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通过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是靠权力支持、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费老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谓礼,即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同的地方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3. 长老权力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论权力的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社会冲突着手,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这种权力具有压迫性质,有上下之别,而权力则是维持这类关系必需的手段,我们可称之为横暴权力;另一类是从社会合作着手,表现出的是权力的另一种性质,这样的类型讲究分工,强调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利的,这种权力的基础其实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我们称之为同意权力


费老笔下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既不是横暴性质,也不是同意性质,它发生在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一种属于教化式的权力,教化权力是一种既非民主又不异于民主的专制,或许我们也可称之为“长老统治”。费老在书中还提出了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之中。但是这种权力很少在乡土社会中出现,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也是一个容易安定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礼治社会。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理清乡土中国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该书深刻地解读了中国的乡土社会,投射了一个时代,即使在今天仍对我们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伴随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举措持续落地,保险业外资股权比例限制的全部取消,以及我国保险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外资正不断加码布局保险市场。

蓝鲸保险关注到,日前,上海映雪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的京东安联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安联财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里土气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