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教的目的是取得什么地位和权利

1.国防:国家采取的防卫活动,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P2)

2.国防建设:是指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军事方面的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P18)

3.国防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关于国防建设和斗争的基本行动准则,是国家政策的组成部分,由国家依据其军事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地理以及国际环境等条件制定。(P24)

4.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或战时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P32)

5.国防教育:是国家加强国防建设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工程,因而也就是国家为增强军事实力而进行的长期持久的国防建设工作。(P34)

1.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是(A ),属于( D )。(P3)

A积极防御B消极防御C扩张型国防D自卫型国防

2.下列不属于国防目的的是(B )(P3)

A捍卫国家的主权 B 欺凌弱小国家C保卫国家的统一D保障国家的安全

3.国防的主体是(A ),(C )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P3)

A国家B军队C主权D人民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我国的国防对象是( B )(P3)

5.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的是( C )(P6)

6.由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内容的国防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是指( D )(P13)

7.下列不属于我国国防法规体系的是( A )(P13)

A军队领导B武装力量建设C国防建设事业D军事刑事

8.下列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是(D )(P15) A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B预备役部队C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D公务员

9. 下列不属于我国公民的国防权利的一项是( C )(P17)

A、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

B、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利

C、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D、国防活动中经济受损失获得补偿的权利

10.下列不属于国防领导体制构成要素的一项是( D )(P18)

11.我国国防领导体制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强调( A )(P19)

A、党在国防领导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

B、人民在国防领导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

C、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防领导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

D、中央军委在国防领导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

12.坚持(B ),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始终是关系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P20)

A国防现代化B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科技强军D依法从严治军

小学主题班会(通用19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大家知道主题班会需要有哪些内容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主题班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主题班会 篇1

  1、了解自己一年来在校园的生活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明确在新的学年里如何到达所追求的目标。

  1、说说自己在这一年的校园生活中最大的收获及最大的进步。

  2、谈谈自己在一年级做得不够的地方。

  明白二年级该做些什么,谈谈如何去实现目标。

  1、召开中队干部会,讨论一年级班级最大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2、分别召集优、中、学困生代表座谈会,讨论制定新的目标。

  3、与相关家长联系,让家长写孩子一年来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4、收集好一年级的奖状和作业本,以及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1)成绩与进步。

  (2)不足与问题。

  (3)制订班级目标。

  勤奋:勤学习,勤思考,勤动手,勤动口。

  勇敢:勇守纪,勇认错,勇自立,勇奋斗。

  诚实:诚做人,诚学人,诚待人,诚助人。

  快乐:乐锻炼,乐活动,乐劳动,乐学习。

  (4)巩固与延伸。本学年将以此目标进行各项比赛,作为评定学生的素质和潜力的依据

  活动后的收获与思考: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而且已在校园学习了一年,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渴望被人承认,更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班会课上,因为老师的启发与诱导,因此学生更加投入,学生表现得活泼,生动,但学生在说的方面还需指点。

  小学主题班会 篇2

  为了能把本班建成具有“弘扬个性,探究创新”的特色,注重习惯养成,形成良好风气。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做一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班具体实际,以强化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教会学生做人”为重点,以狠抓班级文化建设,体现环境育人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的“五有”新人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班主题班会工作,开创我班主题班会工作新局面。

  二、主题班会工作的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达到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形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的“五有”新人。

  三、主题班会工作措施

  1、主题班会活动每月举行一次,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有负责人、有过程、有记录。

  2、进一步落实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加大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考核,加强对班级激励竞争机制。

  3、开展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扩展班会活动方式,通过多种活动,加强五爱国教育;以“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理性 ”学会“诚信”的主题教育活动为突破口,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诚实守信教育。

  四、主题班会工作安排

  1 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

  2 老师,我们爱您

  3 我的班级我参与

  4 文明习惯伴我行

  5 感谢英模引领我

  6 “祖国我为你骄傲”

  7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8 感谢伙伴帮助我

  9 感谢父母养育我

  12 做合格的值日生

  14 珍惜每一滴水

  16 “环保连着你我他”

  17 班级是我们共同的家

  小学主题班会 篇3

  “绿色生活”,从你我做起。

  1.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绿色生活”。

  2. 通过班会让学生理解:节约资源必须从我做起,平时的点点滴滴应注意减少污染,关注环境,关注生命,善待自然。

  3. 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环境情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增强学生"爱我学校,美我学校"的意识,为环保问题出谋献策,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确环保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行动起来共创“绿色生活和生态文化”。

  让学生真正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感受人与自然和协相处的必要性。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演讲,活动与表演相结合。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倡导绿色生活,从你我做起”的意义。

  一、班主任做开场白: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前进,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经济水平日益上升。然而,在我们感叹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同时,一些环境社会

  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它们已经面目全非。当今的地球,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危机。想想我们的子孙,我们为他们做了些什么?现在,蓝天不再蔚蓝,江河不再清澈,空气不再清新面对这些,同学们感觉如何?

  二、生上台表演小品:

  《一个矿泉水瓶》由王文志随手丢弃的一个矿泉水瓶引发几位同学不同的表现: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只议论了几句扬长而去,有的把它捡入垃圾桶。

  三、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影响环保的事例,讨论我们如何“倡导绿色生活,从你我做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每组2人):

  1、王宇轩:要珍惜生活中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

  2、王嘉琦:我们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工业区规划等要合理。绿化造林,使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3、王焕文:绿色是世界最美的颜色,爱护校园环境、公共设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仍瓜皮果壳、烟头,不随地吐痰,不在教室课桌、墙壁上涂画。

  4、王晓婷:我们要杜绝"洋垃圾"入侵,注重利用垃圾,使这些污染物转变成有益之物,为人类造福。

  小学主题班会 篇4

  今天的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有如朝阳初升,春花盛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但是今天的中学生还体验不到中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和决定性的意义,也认识不到人生“黄金时代”有何等的宝贵,如何帮助他们建立一种紧迫的时间观念,在青少年时期让青春放出异彩,有意义地度过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举办这次班会的出发点。那么举办“把握住今天”这个主题班会的目的就是使同学们对自己正处在人处的“黄金时代”有一种自豪。

  形式上以如何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为核心,采用同学演讲,绕口令,同学发言讨论,配乐诗朗诵和歌唱等多种能够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并为他们所喜欢和接受的方式,使全班每一名同学都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成为活动的主体成员,使班会始终保持一种活跃、积极、向上、和谐的氛围,使同学们在接受启发教育的同时,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增强集体观念。

  在材料的组织上,力图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找同学们熟悉的人物、数字、事件,以浅显的现象说明深刻的道理。如在阐述为什么要把握住今天的黄金时代这个问题时,举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中学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志的例子,为了实现这个志向,又通过一首配乐诗朗诵《在周总理的时间表上》来说明周总理是如何珍惜时间的。通过音乐的作用,加以朗诵者那包含着激情的音调,在同学的心灵中泛起了涟漪,与同学的心灵产生了共振。再如,说明时间是物质财富时,由一名同学以上海在一天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多少物质财富,用数字的形式给大家阐述,使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概念,从而得出时间就钢铁,就是煤炭,就是粮食,就是物质财富…… 的结论。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讲求效率。当今世界高效率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标志。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讲求高效率呢?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认为应寻找几个在惜时、守时、有效利用时间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的例子,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教育同学们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利用率,所以先选择了鲁迅珍惜自己的时间,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写作上去的例子和爱因斯坦总是限度地利用时间,惜时如金的感人事迹,使同学们在无比敬佩之中产生一种要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针对这种动机,就由另一名同学及时地介绍中学时代应怎样有效利用时间,怎样提高听课效率,并着重向同学们讲述几种科学安排时间的方法,如制定生活和学习的时间表,在学习时间里要专注,充分利用时间的“边角料”等等。总之,在内容材料的组织上,我认为应紧紧抓住同学的心,从正面鼓励他们,通过各种事例和材料来振动他们的心灵,使之产生也要这样做的欲望,然后对症下药,使欲望变成现实,落到行动上。

  在哪几个方面组织材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这次班会主要是从“为什么要把握住今天”,“把握住今天的意义”和“怎样把握住今天”这样三个方面来组织材料的。

  首先在说明“为什么要把握住今天”这个问题,应先说明今天的可贵,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接着由一名同学以演讲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敏捷,记忆力强,是学习和工作的大好时机是一个人大有作为的时代。举了古今中外,大凡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不少就是在青少年时期立定志向,勤奋学习,让青春大放光彩的例子,如王维、_培根、麦克斯韦就是在青少年时期就抓住时间努力攻读才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另一名同学从另一个角度又给大家讲了一个绕口令,“早早作窠”最后由大家得出结论,不应向绕口令中的小鸟学习,不能等待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所以应该抓住今天,倘若今天抓不住,明天也会失去。通过以上两名同学的说明,大家对时间的概念有了一定认识,懂得了为什么要把握住每一个今天,然后由同学系统地概括出把握住今天的意义:今天是明天的起点,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没有今天的努力,就不会有明天的发展。放弃今天的人,也就没有明天可言。今天抓住了,未来也就抓住了,这样自然而然引出我们应惜时如金,在阐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由同学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惜时的意义。其中有一个关于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是讲述罗马军队侵入到他的故乡并举刀要砍他的头时,他仍然抓紧最后一点时间钻研数学,为人类贡献力量。还有本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等人时很好利用枯燥无聊的时间进行研究,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珍惜时间,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警句勉励自己和学生,不断进取,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也是珍惜时间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同学从这些人物身上深刻体会到了只有在中学时代把握住时间,抓紧时间才能有所作为的重要意义。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地说明珍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的重要意义。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地说明珍惜时间的意义,由两名同学分别以具体的数字和例证证明了时间是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进而启发大家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同学得出这样的结论:时间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还是胜利,是生命,是效率……。

  小学主题班会 篇5

  读书更快乐(读书交流)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再次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再次唤起学生对读书的热爱,使读书伴随自己,将积累进行到底。

  2、读书要有选择地读,读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班会过程:

  主持人甲:如果有人问:“伴随你成长的是什么?”主持人乙:也许有人会说是糖果,也许有人说是玩具,也许还有人说是奥特曼和变形金刚。主持人甲:如果你到我们班来,同学们会自豪地告诉你,伴随我们一路成长的是知识的源泉――书籍!主持人甲和乙:六年级“读书更快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主持人乙:生活中,我们读了不少有意义的课外书,使我们的知识树变得越来越茂盛。那么你从中受益了吗?下面我们听听“三苏”读书的故事。

  附:北宋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主持人甲:是啊,读书使人快乐、读书使人博学、读书使人成才,让我们相互交流读书的成果吧!

  主持人甲: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主持人乙: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主持人甲:名人有那么多的读书心得,我们对于读书也一定有不少的感悟和想法。把我们的阅读心语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主持人乙:同学们可以先说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作者以及内容简介,然后再选择一段或一句话,就这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没有时间读一本书,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学生介绍自己写的读书感受)

  主持人甲:看来,同学们在平时的读书生活中有太多的收获,太多的感受,那就让我们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吧!

  生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你感受海伦.凯勒的坚强与乐观。

  生2:《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让你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生3:《哈里?波特与魔法石》让你感受科幻的神奇。

  主持人乙: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应该多读一些知识性强,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书籍。

  主持人甲:这么多好书,怎么读才能更有意义呢?让我们掌声欢迎老师,请老师将自己总结的读书方法与学生交流。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啊,读书可以长智,读书可以养心。但如何才能更好地读书呢?我认为读书要有计划:

  读书就要动笔。把书中优美的词语,精湛的思想记录下来,吧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去请教老师或同学、家长。

  读书就要思考。在阅读中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思考,并把思考的心得、体会记下来,这就是收获,这就是创造。

  读书就要运用。要把书上学到的精彩的语句、巧妙的构思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提高写作水平。要把书上学到的各类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增强自己的能力,体验读书的快乐。

  主持人甲:读书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愉悦了我们的身心,陶冶了我们的性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素质。

  主持人乙:著名作家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当我们交到一个益友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主持人甲: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

  主持人乙: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书。

  主持人甲: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主持人乙:请听诗朗诵《读书的乐趣》主持人甲:行万里路,终不如读万卷书。知识无涯而生命有限。所以高尔基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用功读书少年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请同学们利用假期时间,尽情读书吧!

  主持人甲和乙:六年级《读书伴我行》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好!本次班会到此结束!

  小学主题班会 篇6

  1、为了配合开展“安全教育日”和“安全教育周”活动,提高 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自救能力。

  2、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介绍首个“防灾减灾日”的知识。

  2009 年 3 月 2 日, 国家减灾委、 民政部发布消息, 经国务院批准, 自 2009 年起,每年 5 月 12 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 其意义: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 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 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 ,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 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 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二)让同学们广泛发言,畅谈对我们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由哪 些?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做总结。

  1、地质灾害 :泥石流、滑坡、 崩塌、地面下沉、地震。

  2、 洪涝及其它灾害 :雨涝、洪水、凌汛灾害、地震灾害。

  3、大风灾害: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4、热带气旋灾害: 五、冰雹灾害:

  5、海洋灾害 :风暴潮、灾害性海浪、 海啸、赤潮。

  (三) 假设同学面临了自然灾害, 你该如何处理呢, 有什么措施?

  预防雷击的措施 :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 球行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 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 等。

  3、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 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1、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 气体。

  2、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应看清来往车辆。驾驶车辆和汽车要 减速慢行。 大地震时灾难预防和简易自救常识: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 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求援。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外 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

  (4)想方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应尽量减 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 遇到火灾时的应急自救措施:

  小学主题班会 篇7

  3.21世界睡眠日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邪教组织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 80 年代,邪教活动一般分布在偏僻农村等落后地区,进入 90 年代,原有的和新生的邪教开始进入城市,以各种各样的幌子招揽人群,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邪教组织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 80 年代,邪教活动一般分布在偏僻农村等落后地区,进入 90 年代,原有的和新生的邪教开始进入城市,以各种各样的幌子招揽人群,部分高学历人士甚至党政干部也参与其中。近期,一系列由邪教组织导演的血案和冲击政府的暴行让我们震惊于其破坏能力,他们危害社会和觊觎政权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其狐狸尾巴早已扬起,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值得理论工作者和政府认真研究如何治理。

  一、当前邪教犯罪的特点

  现行法律体系中直接界定邪教概念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两高”于1999 年10 月30 日分别做出的决定和司法解释,该法对我国《刑法》第 300 条有关邪教组织犯罪的情形进行了具体说明。据此,邪教并不是宗教,只是借助宗教的名义和形式,其本质是反人类和危害社会秩序的。与其他刑事犯罪相比,当前邪教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犯罪成员众多,成分复杂,蔓延迅速

  为扩大其影响力和骗取财富,邪教组织吸纳成员时一般不限制数量。在贫困落后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的生活方式极为单调,在城市,以下岗职工和其他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庞大的困难群体往往对生活和未来信心不足,这部分人渴望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极易对宗教活动产生兴趣,进而被打着宗教和科学幌子的邪教组织所招揽。

  (二) 组织严密,隐蔽性强

  很多邪教组织被打击后,为逃避覆灭的命运,开始改变策略,其组织结构日趋严密,活动更加诡秘,上层骨干分子隐藏幕后甚至境外遥控指挥境内的邪教徒,其成员之间使用化名单线联系甚至经常进行反侦察培训。邪教骨干成员往往利用合法身份做掩护建立各种聚会场所,以“遍地开花”的态势大肆发展下线,密切刺探基层干部特别是政法公务员的动向。由于其体系和具体成员难以掌控,即使有的邪教分子在被公安机关查获后也多是装疯卖傻、一言不发、强词夺理,往往使侦查工作陷入僵局。

  (三) 往往依附于国外反动势力,有险恶的政治目的

  邪教组织的破坏力呈步步升级趋势。尽管他们一再声称“只是为了救赎世人”、“不参与政治”,但事实上他们已经远不是刚开始所表现的那样---只有简单的教义、以骗钱和骗色为主要目的,而是拼命地排斥那些与自己的歪理邪说不符的社会主流观念和政治原则,企图拼凑出一套自我一致的信仰体系。他们往往受国外敌对势力资助,其在境外的首领受到外国安保人员的人身保护,对境内信教人员诉诸世俗利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成为有目的、有步骤地在全国乃至世界造成影响并最终实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标的反政府团体。

  (四) 编造各种荒谬理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他们往往宣传“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而邪教教主则自称具有“神功”,具有决定人类乃至整个宇宙命运的能力,在这种邪说盅惑下,教主对信徒实施精神强制和敲骨吸髓的剥削,试图将现行法律从邪教组织内部关系中排斥出去而留下专断和压迫,这着实是对其所宣扬的“仁爱”、“平等”的尖锐讽刺。尽管如此,却致使很多信徒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因此荒废生产,有的对家庭不管不问长年在外“传教”,有的不择手段甚至利用色相拉拢群众入教。在公安机关对信徒实施强制措施后,部分信徒在看守所里还如痴如醉地向其他犯罪嫌疑人“解释教义”.

  二、邪教产生的原因

  信仰不仅依存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而且也依存于普遍的心理规律。调查发现,很多群众都承认自己是在“信仰饥渴”的情况下,毫无防备地被他人引上歧途进而越陷越深并最终被邪教所骗的。我们知道,信仰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终极关怀的支撑,这正是宗教之所长。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会出现信仰饥渴或者终极关怀的短缺呢?

  (一) 以国家文化权力为视角来认识邪教

  纵观这些邪教的说教,其荒诞不经的程度不亚于当年洪秀全的《原道醒世训》或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口号,对于一个稍具理性的人,就可以轻易看出他们的荒谬。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甚至大学教授被其蛊惑得如此之深呢? 事实证明,不同时期的信仰体现了人类心理上的不同需求,难以通过专政而使之彻底消灭,简单地对邪教分子判处刑罚、让其“上学习班”或者让普通民众签署“拒绝邪教保证书”并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

  权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国家权力,在本质上表现为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国家的权力包括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和军事权力等四种权力。政治权力是国家特有的权力。权力经过合法化之后,就建立在普遍认同的基础上,对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权力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永恒的、绝对“合理的”权力是不存在的。

  经济权力是国家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对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支配、控制权,它处理的是一国的生产与消费等问题,对公民的社会生活具有基础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下,经济权力需要用税收法定原则使其合法性得到确认,这一权力主要涉及到“货币发行权”、“汇率定价权”和“资产定价权”.当前,由于权力、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失衡,权力几乎得以主导我国一切的经济活动,“权力之恶”与“资本之恶”的效果被叠加在一起,经济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些官员为追逐其利益(包含但不限于政治利益) 而展开的恣意妄为的活动,这使得社会的发展(住房、教育、医疗等) 大幅落后于经济增长,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和管制的低效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所有的文化符号与实践都体现了区分和隔离不同阶层和族群的功能。文化与制度的选择并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必然关系,但是,文化却能够把现存的利益安排合法化。对于政治建设来说,文化是纽带,通过文化认同才能建立政治认同,通过文化身份才能确定国家身份。在任何一个区域和国家,其政治合法性若无文化合法性为衣钵而得以加冕,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共同文化的认同对一切社会政治秩序的维持都是必要的。政治共同体(无论是古代的城邦,还是现代国家) 必须守卫自己的价值观,才能成为政治共同体。由于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对他者行为产生影响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国家自然需要利用文化从道义上来为自己的统治进行辩护。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这样阐述的: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结构性因素,它与人类文化同时形成,至今,它仍是一切人类文化的实质并在现实生活中成为重要的力量。尽管严格的政教合一和政教分离型国家已是极少数,但是人们的宗教信仰将会长期存在。在人类历史前行的道路上,宗教史是这条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换言之,宗教是理解社会历史文化的必需工具。如,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和世界文明的进程。美国的外交,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追求意识形态为目标的外交,而其意识形态来源于基督新教,等等。在整个人类社会,居于上层建筑顶端的宗教对其他上层建筑领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绝非一种与现实无关的个人情感,而是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文化。如,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劳动人民衣食无着的时期,往往会在宗教的引导下揭竿而起。由于我国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泛世性特点,尽管它对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却难以为人们在无限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中构建精神家园。所以,当正统宗教受到压制、民众对意义的寻求无法得到满足、政治体制无法解决诸多社会矛盾时,就给了邪教一定的生长空间。

  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使敌对和毁灭力量的权力,是最高级别的暴力。在农业社会,需要军事权保护的国家利益基本只限于领土和领海,在工业社会,这一范围扩展到空中,在信息时代,国家利益被极大地激活,该范围扩展到网络空间、基因安全、太空等领域。由于战争有严重的牺牲立法权力而增加行政权力的倾向,因此,在当今国际法体系下,战争权的行使已受到诸多限制,但在上述领域的军事实力上对他国持有物理优势进而使自己持有心理优势仍然是必要的。当前,军事手段已不再是首选的扞卫主权的手段,国际合作带来的共赢成果和核武器的毁灭力量使各国对使用战争方式解决纠纷心怀顾虑,而经济规则制定、价值观渗透等手段正日益取代战争等“硬权力”方式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核心力量。但在此种情况下,仍然没有一种文化能够独自解决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

  因此,任何国家、特别是西方强国必须克制文化殖民的欲望,而应寻求以文化对话的方式与其他国家达成谅解。当然,也有人认为国家权力有三个来源,即暴力、财富和知识(文化) ,但这种说法与上述观点大同小异。上述四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理解社会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其互动态势不但能够影响历史方向,而且这些权力本身也为社会提供了组织和制度手段。

  尽管上述四种权力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但在不同的背景下,每个权力在影响历史发展上所起的相对作用是有差别的。在人类历史上,暴力曾经决定一切,以后,金钱又成为至高无上的力量; 现在,知识(文化) 已经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建立全球经济新秩序、气候变化或应对病毒(虚拟的和现实的) 等诸多关键问题上,武力几乎无法奏效。以本文论述的文化权力为例,由于一定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相联系,自然而然地它会从社会关系中创造出自己的组织和制度,即一个具有自身感性形态的象征系统,而非仅仅反映现行的社会关系。

  “因为我活着,所以我活着”,这不是人的生存状态,而是动物的生存状态。人是有理想有信仰的高等动物,宗教需求是人类正常的社会现象,古代有、现在有,将来人类还是要继续寻找新的终极关怀。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供给与需求相比存在短缺,如果政府没有把文化需求作为人民的切实利益加以考虑并且予以满足,那么,客观上邪教就会乘虚而入占领人们的头脑。

  在这一点上,美国曾经有过切肤之痛。该国历史上曾经历了严厉的宗教压迫,现在终于选择了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尽管新兴宗教层出不穷,但那些传统的、正规的宗教在面临新兴宗教的挑战时不断地增强了自己满足信众需求的能力,所以该国虽然也存在邪教势力,但始终处于社会边缘。

  (二) 我国当前文化权力行使存在的问题

  文化生产的过程在西方社会已经成为经济过程的一个重要、从属的部分,可是,在我国,文化的生产过程却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政治权力,大量反应生活真实的、为公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无法被生产出来。尽管人们需要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但是,价值解释终归是特定背景中的解释,而这个背景肯定要经常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使传统的社会结构风雨飘摇,而频繁的社会流动又使人们的情感无处寄托。在这个情况下,如果国家仍然倡导基于计划经济甚至革命战争时代的的意识形态,那么很多人就会有“听天书”之感,该意识形态的空洞说教自然无法打动人们的心灵,也是无法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方案的,人们也将普遍感到失望和困惑,社会上自然会出现价值和信仰危机,传统的计划体制的意识形态必然受到诸如西方价值观和邪教的歪理邪说的挑战。我们应认识到: 现代文明最大的特质就是价值观多样化,而价值观多样化其实正是自由本身的体现。对于价值观多样化环境下的社会治理,当然不能指望过去的那种绝对的意见统一,也不能寄希望于可遇而不可求的道德自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制度本身的完善健全,靠法治的程序规则,靠法律的强制执行力和保障力,靠宪法赋予民众的权利。

  建构现代文明,需要文化反思,尤其是关于文化的精神价值的反思。信仰危机影响政权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如,以阶级斗争学说为例,其在当前环境下就很难自圆其说。因为现代政府的施政目标是全体公民的善,而非只是“人民”的善; 每个公民都是政府的主人,而非部分公民是政府的主人。换言之,阶级歧视是现代政治文明所不能容忍的,何况阶级就其本质意义上至今都存在很大争议。人并没有阶级性,人的阶级立场在客观现实中根本无法操作划分。可是,“要加强阶级斗争”、“人民内部矛盾”的呼吁却常见报端,这种舆论很显然会引起人们的质疑和嘲笑。意识形态的“掐架”和解释力虚弱问题必然会使官方的宣传无法满足人们个人情感的需求,人们自然会寻求一种对现实具有更强解释力的意识形态,一些邪教学说必然会逐渐占据人们的信仰空白。换言之,我们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确定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的建设不仅是狭义的经济变革,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变革,一个系统的变革,是一场深刻的有时候甚至是痛苦的革命。

  改革开放后,由于未能解决好权力的边界问题,官场贪污腐败盛行,官德及社会道德全面沦落,令人触目惊心。腐败已由以前的小范围腐败转向如今的大面积腐败,由以前的个人腐败转向如今的家族、集体、行业和体制腐败。一些地方的个别官员已经堕变为一个自我服务型的极端自私的小团体,其职能只是代表该小集团对该地区或行业实施政治经济统治,并装模作样地兼顾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他们对社会资源过度抽取的必然结果是民众的生存权利被严重剥夺。如果民众稍有反抗或者不满,就对其进行刚性“维稳”.这些官员所期望的“稳定”,只不过是在“人民利益”的幌子下,为自己升官发财而肆意进行施政。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受损者必须放弃任何反抗,听任被剥夺而无所怨言。尽管这些官员在公开场合也口口声声宣扬其“信仰”,但在这个民智渐开的时代,民众都可以看到其“信仰”无非是通向世俗利益的阶梯,早已被权力所腐蚀,事实上是极端功利的假信仰。在此情况下,法律只是被视为国家自上而下制定和执行的机械规则,社会在强力维稳下日益萎缩而不再是法律与文化的创造之源。所以,法律自然形同具文而无法维系正义,而信仰的缺失使人们失去对当前和未来的信心,正常生活空间和兴趣空间严重缩水。于是,一些人对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茫然失据,对社会变迁无所适从,精神上陷入强烈的空虚和迷惘,甚至于一些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也对此感到沮丧。

  人性先于文化,任何文化形态无法改变人性的逻辑,而只能改变人性的实现形式。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则是人性,它可以改变现行的看似非常坚固的政治运行逻辑。尽管从长期看,人性存在着变化,但是其变化却是非常缓慢的,政治家们处理现实问题必须立足于人性而非一厢情愿。道德的归宿是信仰,尽管这个宿主有可能是非宗教信仰,但不可否认一些人寻求道德的努力会被引导到宗教信仰上去,邪教凭借着其伪装的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的关切而粉墨登场。可是,与道德无缘的邪教绝不可能把人从庸俗引导到圣洁,反而让人更加庸俗不堪和可怕。

  所以,文化权力需要重塑,唯此才能生产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慰藉人们寻求意义的渴求,进而向颓废和偏执开战; 而只有信仰得以确立,法律才能在构建正义方面富有效率并消除社会不公,由此让邪教失去生长的土壤。

  三、治理邪教的对策建议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和犯罪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犯罪根源于文化的缺陷,犯罪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因此,基于上述对文化权力的分析,我们就要对文化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预防和治理邪教犯罪的发生。

  (一) 灵活掌握从严从宽的条件,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要把不明真相参与邪教活动的人和组织与利用邪教组织进行非法活动、蓄意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区别开来,对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和屡教不改的参加者才根据“两高”《解释》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还要做好实施邪教违法犯罪者的教育、改造和转化工作,不仅要用科学精神去揭露邪教,而且要用正面的人文价值与之相抗衡,避免一些人陷入精神贫困和心理无助的状态,使社会充满关怀和温暖,以控制反邪教局势,赢得主动权,消除社会危害。当今社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支撑完整文化价值体系的两大支柱。我们要加强反邪教宣传工作,普及有关邪教防范的知识,让广大群众充分认清邪教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恶本质,提高人们对于邪教的免疫能力,这是与邪教斗争、并最终铲除邪教的重要出路。

  (二)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强化战斗堡垒作用

  高度发达的社区自治文化,能够在客观上压缩邪教的活动空间,避免一些人被裹挟而加入邪教。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掌握情况最及时全面,也是一些邪教组织刻意拉拢腐蚀的对象。要加大投入,强化教育,提高其反邪教工作意识,通过他们去做群众工作,全面落实“领导、管理、打击、改造、教育、防范”等综合治理措施,构建并完善反邪教网络体系。

  (三)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从根源上杜绝邪教产生的源头

  人都是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只有两者都得到满足,人的心灵才不会畸形,内心才能平和。邪教犯罪多发背后蕴含的危机实际是社会认同危机。

  人没有本性,其本性就是其历史,没有历史,我们就会迷失,我们就会遭受记忆阙失之苦。当前的意识形态建设要注意建立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之上,同时吸收借鉴世界其它文明的精神成果,让传统文化成为顺应时代发展、体现中国精神、具有世界视野的先进文化,让人们不至于荷包满满,四顾茫茫。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我们要注意把最能体现大众需求的东西梳理出来,努力丰富文化品种,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文化商品消费意识和观念,从而将文化由失调状态转化为和谐状态。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可供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因素,如果对其充分阐发,有助于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安排自己的生活和科学看待人生价值,避免出现焦虑、彷徨、不安等症状。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我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无本质矛盾,但前提是必须去掉革命战争时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里等贵贱、均贫富等“破”的内容以适应现代化。

  文化本身具有自我发育的能力,除非权力本身刻意去扼杀其这种能力。因此,我们对文化创作要有开放和自信的心态,要注意通过市场机制来激发文化创造力,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格局,通过改造落后文化和抵制腐朽文化,让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我们决不能放弃应有的文化自觉,决不能让文化市场成为粗俗文化滋生的土壤,否则,我们就无法描绘出这个时代最美丽的心灵图景以引领民众。

  历史证明,正统宗教势力是邪教传播的有力压制力量。当前,一些人在加速前进的社会生活节奏中希望寻找心灵的避难所。传统宗教能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从而减少邪教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所以,如果在政府的引导下,有正规的健康的宗教供人们信仰的话,那些邪教在相当程度上就没有了生长起来的可能。我们要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与传统宗教在爱国主义的底线上求同存异; 同时建立民间信仰引导机制,促使其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但是,宗教只能成为文化建设的补充和辅助,而不能成为主导,以宗教为主来建设一国文化的不良后果在世界上已大量显现,这应引起我们的警示。

  (四) 实行法治,加大反腐败力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调查表明,那些有“被剥夺感”的人,往往会转向宗教以寻求慰藉的替代物,进而可能会被邪教所蒙骗以否定现行社会秩序。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当前制度的缺失不能达到表达利益诉求和获得利益平衡的效果。因此,我们不应陶醉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而应该深刻认识到分配正义的缺失和治理体制的不足并迎头赶上。此外,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正影响着人们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认同,腐败使部分群众对意识形态的有效性与权威性产生了怀疑情绪,引发一些民众对权力主体的离心倾向,滋生百姓的不满与自卑情绪,精神危机于是由此而生。

  当前,我们必须从消解传统文化中对法治不利的因素着手,从根本上促使传统文化走向以民主自由为前提的法治文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通过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带来更广阔的自由空间,通过中间社会的成长使得人们的权利诉求走向更加有序,通过独立而公正的司法制度让正义得以伸张; 我们必须废除“法律工具论”,赋予法律以神圣性,因为没有这种神圣性,所有的强制都将无效,法律会退化成机械的法条主义,因为强制者本身也会腐败,而这种强制性就是法律的意识形态向度。

  [2]苏力 .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87.

  [3][法]托克维尔 . 论美国的民主[M]. 张晓明,译 . 北京:北京出版社,.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14个邪教组织 的文章

 

随机推荐